2024年01月11日,我向自己预约了这篇游记,当时我说:
之前无数次浏览马蜂窝的游记,希望可以帮助到其他人
之前每一年都要去好些地方,有因公出差有个人旅游,但都没有写游记,虽然没有留下文字记录,但这就像看书吧,虽然有的书看过也忘了,但总是留下了零星回忆和体验。
day1 晚上西双版纳告庄夜市
day2 上午曼听公园,下午般若寺
day3 西双版纳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园,下午到芒景村入住
day4 上午景迈山古茶林,下午糯干古寨和翁基老寨
(备注:景迈山古茶林1个小时足够,可以留给糯干古寨更多时间)
day5 景迈山八角塔,下午返回西双版纳
11:30飞机在昆明长水机场落地,从下飞机,出机场到打出租车到昆明南站,正好1个小时,费用155元。
高铁站正门进门右手边2楼有建新园米线,到了云南就开始米线之旅。
鸡汤米线还可以,卤肉的的味道有点重口,貌似有点辣椒焦糊味,一般。
因为担心飞机可能会延误,所以定的15点多的高铁站去西双版纳,想改其他班车都没有票了,只好在高铁站坐等,看着高铁站人不是很多,票都卖光了。
我一下站台都有点懵,以为买了绿皮车,实际里面是动车的样子,满员还有站票。
全程3小时40分,隧道很多,虽然没有统计,但是感觉在隧道里的时间比在外面的时间多。
从火车站到酒店也就是告庄,滴滴大概40块钱,但是走了40分钟左右,这个点了堵车。
入住酒店,8点半左右大众点评找了个附近西丽兰纳,套餐手抓饭才68元。上5楼发现就一桌要吃完了,还以为我们吃饭晚了人少,后来吃完饭去夜市才知道都在夜市和夜市附近的地方吃。餐厅环境还挺干净,但手抓饭基本都是提前做好的,肉本身没有特别多的味道,都是沾着三种调料吃,只有烤鱼是现做的,但鱼本身没有味道,上面撒了一层调料。可以吃,形式大于内容。
重头戏是夜市,但是人太多了,进门刷二维码,不要钱就是注册一下。
大金塔是四面的,没有进去,就是外面拍个照片,一个是夜景,一个是下午拍的。这就是个景点,当地人并不在这礼佛。
夜市里面的大金塔下面的台阶上,一排穿着傣族衣服旅拍的,路上也随处可见穿着傣族衣服。
匆忙逛了一小圈吧,每10个摊卖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可能是我不喜欢这么嘈杂的地方和拥挤的人群,也不想拍照。
出口特别难找,走过一条长长的街道才找到出口,感觉就是故意把出口放在那么远且不好找得地方,貌似不想让你出去,好歹在里面使劲消费。
夜市有不同的入口,都是扫码进入,夜市外面的街道也都是吃饭和各种的店,有的路两边也是一些小摊,和夜市里一样,还比夜市里人少。夜市里就是一个摊子挨着一个摊子,太拥挤,看看就好。
今天早上起来下雨,还越下越大,我怀疑我到了雨季。
今天的行程简单,所以不着急,在酒店吃早餐。酒店的房间设施简单,但床垫比较软还挺舒服,在同类型的酒店里算不错的。酒店位置离夜市也很近,走路5分钟吧,晚上是能听到夜市唱歌的,如果对于声音没有那么敏感,也可以耐受吧,大概12点会停。
9:40到达曼听公园,从酒店打出租车大概15分钟左右,15块钱,需要过江,曼听公园所在地感觉是当地居民所在的老城区。
整体布局,主要是傣王行宫,白塔,总佛寺和沿湖的步道,我个人很喜欢总佛寺,很有特色。
中午12点结束,整体游览预计3个小时。
进大门对着就是周恩来总理参加泼水节的雕塑,和古树,这个曼听公园植被丰富,类似植物园。
左手边就是傣王行宫,主要是3个建筑,中间是行宫。
西双版纳古称“动泐”,居住在该地的傣族自称“傣泐”。《泐史》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傣族先民们在大西南即怒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一带就建有较为稳定的掸傣部落。
《后汉书:西南夷•哀牢传》记载:
“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安帝作乐于庭,封雍由调为汉大都尉”。可见,当时掸傣部落较为强盛,能组团到中原王朝贡贺,酋领还被皇帝封为汉朝大都刷。
随着历史的发展,公元1160年,帕雅真统一了傣泐各部落,创立“动泐王国”,也称“景陇金殿王国”。据《泐史》记熱,当时勐泐国有公日八原余万,战象九于余头,国力强盛。帕雅真受天朝星帝赐封为动泐王(召片领)。召片领世袭四十一代(今代理召片领四十四代)统治西双版纳地区近800年(1160-1950),曼听花园始建于第八世召片领召爱(1286-1345年),明隆庆四年(1570年),宣尉使召温勐始建西双版纳。
1950年2月17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全境解放,1953年1月23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1955年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两边的建筑,一个类似大的亭子,正好有当地特色表演,另外一个表演场地。曼听公园里有不同表演场地,但都没有观看。
正好有傣族“章哈”表演,不收钱,两个人表演,女的演唱,男的吹笛子。
傣族章哈又译作傣族赞哈,意为会唱的人,既是歌手称谓,也是作为曲艺表演形式的曲种名称。
傣族章哈朗诵性与歌唱性有机结合,演唱时柔美抒情、流畅悦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代表剧目有《兰嘎西贺》《吾沙麻罗》等。傣族章哈是傣族人民喜闻乐见,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形式,是传承傣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章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傣王行宫内部,一个大平台,尽头是是金碧辉煌的座。
沿着大门右边诚心塔,晚会剧场。
沿湖边走,尽头先是白塔,再是大地女神。
这个必须重点介绍,总佛寺有一个单独的入口,不需要买票,就是进出查入园的总门票。
入门就看到总佛寺门楼。
总佛寺侧面
正面,一楼是一个大佛堂,需要脱鞋进入,要求穿着不能露肩和露腿。佛堂两侧是过道,沿过道或站或坐两排上香的,以女人为主。
二楼是个小佛堂,里面有金佛和6根大象牙。
每个上香的人都拿着一把蜡,很细的类似香。还有一个小筐,里面的钱几十到几千,上万不等。
下面的佛堂里有很多和尚在念经。问了一下,今天是小和尚满20岁升为佛爷的日子。大约12点左右,仪式结束后会从这个建筑出来去大佛堂,佛爷会手拿容器,沿途的所有香客把蜡和钱送给佛爷。
可以看一下队伍
当地妇女穿着民族服装,发饰非常有特色,基本是头上挽一䰖,耳边别一个很长的花束,更有特色的是后脑一个扇面状的假发。今天下雨有点凉,都穿着外套。
还有一些特色建筑,这个总佛寺是最值得一看的地方。
聆听一下佛经
从总佛寺出去,经八角廊桥回去,没有再往更远的地方走。
今天上午一直断断续续的下雨,植物都很漂亮。
中午就在总佛寺外面找了一个傣族特色餐厅,环境也干净,菜应该比较正宗,就是门脸太小,需要上2楼,一不留神就错过。
蓝色的是糯米饭,不太甜,挺香糯,而且颜色很漂亮。
左上酸笋炒牛肉,一上来味道很上头,吃的时候没有很冲,就是挺辣,可以尝试。
左边中间舂鸡脚,小酸辣的味道挺清新,鸡脚筋完全咬不动,如果习惯了无骨鸡爪的就不要尝试了。凉拌放的配菜是青木瓜,这个口感脆爽,配菜比鸡爪好吃。
下面中间油爆三样,心管,鱿鱼和牛皮,味道有比较明显的香茅味道,偏辣,可以尝试但是费牙,心管咬不动,鱿鱼有的可以咬动,牛皮有弹性很好咬。
总之,味道都还不错。
我们在酒店附近租了一个车,3点提车去般若佛塔,大概11公里,半个多小时。
经过黎明大桥后,一直按照导航走,可能是沿江的情况,感觉道路没有一个是直的,一直在绕圈走。
般若佛寺不要门票。
整体珍珠白色,中间一个主塔,四周每个角有一个小塔。主塔四面或坐或站的金佛,四个角的小塔也有不同颜色的佛像。
虽然有特色,可以一看,但是开车有点远,如果不是特别有时间,也不用专门跑一趟。
街边大多就是一个小车,卖老挝冰咖啡,我没有在路边买,就店里点了一份,外面一个纸袋子,里面是塑料袋装的咖啡,可以喝,也没有很特殊。
至于旅拍,太多美女穿着紧身裙,抹胸上衣,半边肩膀搭透明薄衫,尤其是夜市里特别多。
热带水果店,店面都很大,每一个街角都有,当地比较大的连锁应该是泰越。
买来榴莲和菠萝蜜,榴莲60块钱一盒有一块半,菠萝蜜一盒10块钱8个左右。
套餐138元,菌子是比较常见的。味道适中,在景区属于性价比还可以的。我们吃饭的餐厅一角,有一桌在直播介绍,一个多小时一直在介绍,确实厉害。
酒店出发65公里,不到1个小时,全程昆磨高速。
全程基本在山里,两边植被丰富。山里有雾,山有起伏,海拔高的地方,在雾里穿行,形成小雨。
一路上有十几个隧道,长度从几百米到几千米不等。
蜂友建议走北门,人少。旅行团从西门走。
经过一个吊桥进入植物园。
9点入园,只在西游览区没有去东游览区,全程2个半小时,游览的比较随意,不是每个地点都刻意走,到了民族植物园就往回走了。
这个季节花比较少,也不知道都是什么花,就随便拍拍。
有很多的植物是会标注名字的,但是看了也记不住。
空气清新,热带植物品种多,主要是椰子,棕榈,榕树。很适合休闲的散步,不要求认识多少品种。
旅行团人特别多的地方是奇花异卉园。
这个园子不是很大,里面植被种类特别多,分区介绍。
因为旅行团导游会带团逐一介绍,人特别多,加上道路狭窄,很多地方都不容错身过。
我就简单一看,其中玻璃柜里的各种猪笼草挺好玩。
最后一站到得王莲湖,但是大的王莲很少,主要是那种浮萍样的荷花,倒是开得很漂亮。你猜哪个是王莲?
我们基本逛到这里,走走停停,就返回北门出去了。
从植物园直接上山了,去景迈芒景村,200公里,预计4个小时。(到了才知道,可以不走这条路)
下来高速,转惠勐公路,显示75公里需要2个半小时到客栈。双向两车道,车很多,大车比较压车不好超车。
惠勐公路后半程是盘山路了。到了山顶后,连续下坡12公里。
最后17公里,在城子村的门楼下拐到乡道上,再走45分钟。
全程单行水泥盘山路。
入住客栈问了一下才知道,原来我们来得道路因为狭窄,很少走了。有另外一条道路更加好走,都是高德的祸。
山路上还有个检查站,正经拍照开后备箱检查,就是条件太惨,像个小窝棚
住宿的客栈很干净,有两层楼,二楼就四个房间,一个露台吃早饭。一楼就是很大的房间炒茶,3到10月是采茶季,客栈老板以卖茶为主,现在都很休闲。
推荐住宿-芒景村上寨景香润
早餐酒店附近土鸡米线,面线15小碗,加的鸡翅膀8元
午餐就是植物园北门出来的路边餐馆,因为很干净进来的,老板娘很热情。
红烧肉炖芭蕉花,特别香,芭蕉花的样子和口感都像笋衣。香茅超牛肉,又辣又香很下饭。
晚餐在芒景村,客栈老板推荐的一个餐厅,因为看日落比较方便没有遮挡,门口一株大樱花树。
2个菜1个汤,那个汤相当于菜汤,量太大。腊肉炒青椒,茶叶炒鸡蛋,本来想要茶花炒鸡蛋,上得茶叶炒的,其实没有尝出来什么茶叶的味道。汤菜是布朗特色菜,按照名字点的,是各种菜做得菜汤,加了适量淀粉,一大盆,里面放了茴香,所以茴香味很重。
顺便看了一个日落,大概18:40左右,有云。
早上7点40客栈老板带着三伙房客共7人去看日出。如果不是布朗族的小伙带着,是找不到上山的土路的。图片中汽车的所在地就是上山的路口。
拍了一段日出和云海的延时摄影。
10点左右去景迈山古茶林,从客栈过去很近。
回来的路上遇到蜂王树。
位于芒景上寨东北侧约1公里处,树种为榕树,高约50米,其独特处在于枝干上筑有约70个蜂巢。芒景村布朗族将其视为神树予以祭祀和保护,每逢重大节日会在树下举行“招蜂”仪式,常年禁止族人靠近该树或采割树上的野蜂蜜。昆虫为古茶树和森林传授花粉,是古茶林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蜂王树体现了哎冷山古茶林的生物多样性与布朗族的自然崇拜。
树枝上的大包是马蜂窝,每年采茶的时间是根据马蜂窝的活跃程度,有4,5个马蜂窝回来的时候就是差不多了,等10个左右马蜂窝回来的时候就开始采茶了。
小哥说了,树边上的茶林,一半是他爸的,一半是他叔的。
在景迈的时间还是有点匆忙了,没有时间好好坐下来品品茶。
路的靠山一侧有一排木桩似的桶在半山腰,这是当地人的采蜜的桶。
附近的这几个景点距离都挺近的。
古茶林
景迈山现有五片栽培型古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1140~1600米之间,面积共计约1180公顷。景迈山世居民族智慧地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为茶树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形成的传统林下茶种植方式延续至今。
据估算,目前古茶林中茶树超过120万株,其中树龄100年以下的占多数,100-150年的占9.8%,150年
以上的占0.7%。合理适度的茶树种植方式保证了古茶林的生物多样性,区域内有当地原生种子植物134科,524属,约1500种;陆生脊椎动物253种,其中两栖类2目8科14种,爬行类1目8科24种,鸟类12目31科148种,哺乳类9目23科67种。
大平掌古茶林总面积310.98公项,以白象山为中心,位于景迈村景迈大寨,是景迈村唯一开放展示的古茶林。该片区的“茶神树”每年春茶季都会受到村民的祭拜。
进去一路上,布朗族小伙会介绍一下古茶树在哪里,讲一下他们的风土人情。
顺着道路往里走,两边是各种古茶树,平均100来年吧。
高的是榕树或者茱萸树。
特别老的古茶树有2,3棵。像这一棵古茶树,用架子搭起来保护一下。
一般的茶树不到一人高,古茶树一般都修建得2米左右,不超过3米,方便爬树采茶叶。
为了方便采摘,茶树会修建一个门,就像下图中间位置,可以借着门爬上去采茶。采茶季工人一般一天10个小时,大概300-500斤。
布朗族每年会选出最好的茶树,作为茶魂树,有相应的仪式和活动。
傣族不一样,傣族就选了一颗特别古老的茶树作为茶王,大平掌茶王就是傣族选的茶王,每年有个仪式。
景迈山古茶林历史悠久,智慧的林间开垦和林下种植技术延续至今,生态系统良好,充满活力,主要分布在海拔1250-1550米之间的山坡上、村寨周边、森林之中。景迈山现存5片保存完好的古茶林,总面积 1180公项。芒埂—勐本古茶林、景迈大寨古茶林和糯岗古茶林位于申报遗产区北部,依托白象山和糯岗山。
景迈大寨古茶林片区以白象山为中心,位于申报遗产区东北部的景迈村内。片区内古茶林总面积约310公顷,包含景迈大寨1个村寨,总人口932人。片区内海拔1065-1600米,南北最大距离2800米,东西最大距离3200米。每公顷样方内茶树占植物总数92%左右,且有多依、木荷、密花树、南酸枣等25种乔木。
从茶林到糯干大概5公里,16分钟,石头路也很好走,修得很齐整。
入门是风雨桥
糯岗老寨隶属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景迈村,主要民族为傣族。该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文物构成,也是被列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要素的9个传统村落之一。
糯岗老寨坐落于糯岗山东侧,嵌于山间盆地,被古茶林包围。海拔1450米左右,处于雾线之上。据考古调查和村民口述,糯岗老寨曾经历整体搬迁,在现址东侧还留存有百余年前的老寨村落遗址。村寨完整保存着景迈山傣族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以赛心为中心,呈向心式布局发展。糯岗佛寺位于村落北面高台上,是村民举行宗教活动与重大节庆的场所。该寺的佛殿大约建于清晚期至民国初年,与村内保留的
79座干栏式传统民居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的文物建筑。村西侧有溪流水塘,东侧有糯岗河绕村而过,体现了傣族村落选址对水源的重视,“糯岗”在傣语中即有“金子掉入水塘”之意。寨心、佛寺、传统民居与水源等均为糯岗老赛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载体。
门口处的典型建筑。
景迈山傣族、布朗族传统民居均采为干栏式建筑。建筑材料以木、竹为主,其中木材多用木荷、栎树与松树等。屋顶形式为歇山顶,上覆方形挂瓦,历史上则用茅草顶。建筑分两层,底层为干栏层,传统用于家畜饲养、杂物储藏,并设楼梯通往二层前廊,再经前廊进入室内与掌台。二层室内设有神柱、火塘,其中神柱是家神所在,需每日供奉祭品,不准外人随意触碰;火塘及周边区域综合待客、厨房、饭厅和老人睡卧等多种功能;除老人外的其他家庭成员则沿围板放置床铺。掌台为方形露台,有洗晾、休闲等功能。景迈山传统民居建筑形态随时代变迁不断演进,主要表现在层高抬高、二层围板开窗和屋顶坡度渐缓等。
傣族、布朗族传统民居存在一些细微差异。傣族民居平面多为方形,屋顶多为重檐,屋脊两端以黄牛角为装饰符号,室内用衣柜或围板分隔出卧室。布朗族传统民居建筑平面多为方形或“L”形,屋顶多为单檐,屋脊两端以“一芽两叶”为装饰符号,室内不分隔出独立的卧室。
每个宅子都有寨心和佛寺。
寨心是景迈山民族村落建设的起点和中心,被认为是寨神所在,是举行祭寨神仪式的场所。据当地传说,糯岗老寨寨神为最早建寨的头人死后所化,至今村内发生建新房、婴儿出生或老人去世等重大变动时,仍需由现任头人代为祭拜寨心、告知寨神。寨心是景迈山傣族祖先崇拜与民间信仰的反映。
糯崗寺
景迈山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每个村寨均建有佛寺,是村民举行佛教仪式与重大节庆活动的场所。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布局较为自由,没有明确的轴对称空间关系。受西双版纳地区影响,寺院建筑多为直接落在台基上的单层建筑,屋面从中央向两侧分段对称跌落加下层四坡屋面,构成类似歇山顶的外形。寺院建筑大多由本地工匠建造,造型与装饰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糯岗佛寺位于景迈村糯岗老寨西北侧的高台之上,占地面积约1691平方米,由寺门、佛殿、戒堂、佛塔与僧房等组成。其中,佛殿主入口朝东,为砖木结构;殿内柱上有金水(雕版漏印)装饰;屋顶上覆方形陶制挂瓦,挂瓦条由竹木制成;屋脊有神兽、飞禽等陶制装饰。该佛殿体现出清代建筑的建造与装饰特点,据当地老人口述有近百年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的文物建筑。藏经阁位于佛殿东侧,为重檐攒尖顶,覆蓝红两色琉璃瓦,屋顶装饰较为华丽。金塔位于佛殿东侧,砖石结构,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群塔样式。两座琉璃瓦顶的寺门则为2015年村民赕佛捐建。
这个寨子特别好的地方是最高处有专门的观景台,可以看到整个寨子。
这个寨子虽然也有很多卖东西的,但整体很整洁,都有当地住家在,很有生活气息,很多家都晾着腊肉。
糯岗古茶林以糯岗山为中心,位于遗产区西北部,隶属景迈行政村。空间上又分为两个版块,总面积约146公顷。糯岗老寨总人口377人。片区内海拔1450 至1500米,南北最大距离2000米,东西最大距离1750米。每公顷样方内茶树占植物总数的90%左右,且有白檀、野柿、老虎楝、樟等44种乔木。
在这个茶棚里坐着喝了一会茶,这里主要是一下生茶,熟茶,白茶和红茶。了解了一点,推荐生茶。尝了一下白茶,是直接晒干不炒作,喝不习惯。
因为先去了糯干老寨,有对比就见高下。翁基的感觉会有点乱,商业开发更高,店铺和客栈更多。
翁基寨
属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
冶县镇芒景村,主要民族为布朗族。该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的文物构成,也是被列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要素的9个传统村落之一。
翁基寨位于哎冷山(又称芒景山)山脉北端,依山势而建,被古茶林包围,海拔1350米左右,处于雾线之上。据村民口述,景迈山5个布朗族村赛与哎冷山的布局形如大象,翁基选址于大象头部。“翁基”在布朗语中是“看卦”的意思,传说布朗族先民迁徙到景迈山时,就在此地看卦选址立寨。
村寨完整保存着景迈山布朗族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建筑围绕寨心沿等高线错落布局。翁基设有寨门,过去仅允许在寨门内建设房屋。翁基佛寺建于村北端台地上,是举行宗教活动与重大节庆的场所,重修于2009年。村中建筑均为干栏式传统民居,传统要求民居入口朝向寨心,建筑屋脊与哎冷山平行。其中49栋干栏式传统民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的文物建筑。村界、寺旁分布着多棵大树,被村民奉为护寨神树,树种包括柏树、菩提树与榕树等。寨心、寨门、佛寺、传统民居与神树等均为翁基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载体。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多,在老寨北侧、南侧建设发展有新寨。
翁基古柏,经研究鉴定树龄在2500余年以上,树根径围11米,胸径3.5米,树高20余米。相传翁基后山上有妖龙为恶村里,为解除村民苦难,一佛爷来到村头打坐诵经,点化恶龙。日久天长,恶龙终受感化而变身成为柏树。它与古寺相伴相生,绿荫蔽天,村民称此为“古柏听经”
寨心是景迈山民族村落建设的起点和中心,被认为是寨神所在,是举行祭寨神仪式的场所。布朗族寨心的形式通常为多根较矮的寨心桩围绕着一根较长的寨心桩。翁基寨心由五根寨心桩组成,中心一根为柏树所制,周围两根为梨树所制,两根为栗树所制。
赛心位置的选定也有讲究,据芒景上赛寨心碑文记录,该寨心是在村寨中放一匹白马,依白马卧倒的地方而定。寨心是景迈山布朗族原始崇拜和民间信仰的体现。
翁基佛寺位于芒景村翁基老寨北端,是村民举行佛教仪式与重大节庆活动的场所。该寺现存建筑为2009年重修,占地面积约1718平方米。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佛殿、藏经阁与僧房等组成,整体在布朗族传统建筑风格中融入了汉传佛寺建筑风格。佛殿主入口朝东,建筑为直接落在台基上的单层建筑,屋面从中央向两侧分段对称跌落加下层四坡屋面,构成类似歇山顶的外形;
藏经阁为2009年新建,位于主佛殿东侧,为歇山顶楼阁式建筑。东西两厢僧房,为单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翁基佛殿和藏经阁均为县级文物建筑。此外,佛寺西侧还有一株古柏,根部径围11米,树高20余米,鉴定树龄2580年。
靠近寨心的位置还都是老房子,远处就大兴土木了。
单独有一个做展示的房子。
在寨心旁边有一个算是网红打卡地的咖啡馆,叫雨林韵味,还有一只可卡,很亲人。
进去点了一杯咖啡48元,咖啡选择很特别,我点的位于树冠层的大叶竹节果的山野拿铁,主打一个仪式大于内容。
我们坐在咖啡厅角落,半露台,小狗一直坐在最边上。上来的除了咖啡,还带一个酸甜的“糖浆”。和小狗一起合影,咖啡没有白喝
今天的行程拉满,5点多回到酒店放下车,走着20分钟去茶祖庙。
茶祖庙据说是看日落最好的地方,没有之一,日落时间预计18:40左右。
茶祖庙还挺大,里面有一尊大的木质茶王雕塑。
茶文化
景迈山傣族尊其祖先召糯腊为茶祖,每年傣族泼水节,傣族村民在宗教头人主持下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茶祖能够保护古茶林不受自然灾害,来年茶叶有好收成。同时在茶林里设立大茶神和小茶神。古茶林里的大茶神管理着整个景迈山的茶树,小茶神则管理每家每户的小片茶地。村民到茶地里干活,吃饭时都要先给茶神树供奉饭菜,以示尊敬;
采摘春茶前,也要先祭祀自家的茶神树。对茶祖的崇拜和祭祀,提升了傣族对古茶林保护的集体认同和行为自觉,不仅规范了他们的行为准则,更对其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
茶祖庙所在的位置是芒景村下寨,我们住在芒景村上寨。下寨更大,有学校,卫生室,建筑也更好一些。
昨天到客栈、老板说正好当地有结婚的,可以去参加。一个人随50以上的礼金就行。
当地婚礼三天,昨天是准备,今天是宴请,明天早上还有个仪式。
位置就在我们去茶祖庙的半路,芒景小学边上篮球场的位置往上有个小广场。我们下午去茶祖庙的路上,5点半放鞭炮,新人在门口迎客。我们上去看了一下,客人还没有到,这边吃饭晚,要7点左右吧。我们在茶祖庙附近吃过晚饭8点左右,回来的路上又顺便看了一下,门口小哥还招呼我们去吃席,我们也没有去。说是9点以后会有歌舞和活动呢。
中午在布朗家常菜馆,点的螃蟹脚炖鸡和蒜炒蕨菜。螃蟹脚就是槲寄生,这是当地特色,鸡汤黑黑的,味道咸鲜。
晚上茶祖庙下面的餐厅,因为在公路边,人还挺多。
布朗特色菜,炸排骨土豆和香肠炒豌豆尖,主打咸辣,倒是很下饭。
当地特色,烤奶茶,特别是老寨,主打遍地都是,但我没有品尝,看个热闹。这边早晚温差大,晚上当地人会生火塘。算是饭店老板的朋友在炒茶,应该是安排私人旅游定制的。
昨天客栈小哥说,婚礼第三天有结绳仪式(可能是这么写)。
早上先去看了看,还没有开始,但是很多大妈已经在主家的院子里了,主家提供早饭糯米饭和米线。
我去的时候,主人家看到我外地人,主动和我打招呼,一个劲的劝我吃早饭,人真好。
糯米饭就放在院子中间,编筐里放着。中间一个桌子,上面有大的芭蕉叶和一罐调料,当地人说是豆腐,我没有尝出来,就是比较辣,类似沾水。自己撕一块芭蕉叶当盘子,把米饭放上面,放上蘸料,用手抓着吃。我只拿了一点试了一下,挺好吃。
原地址等到9点半左右仪式开始。一队人,包括主家,新人,还有拉彩礼的,先从主家去了院子外面隔壁一个屋子二楼,所有的彩礼堆在屋子中间的一个大的地垫上,所有人围坐一圈,有几个老人家唱歌,类似送聘吧。女方家不是本地人,仪式会简单一些。
第三张和第四张是主家二楼的大房间,屋子一侧坐的人看起来是村里长辈。另外一侧两桌,有送亲队伍和专门唱歌的大妈,也一直在唱当地歌谣。
后续可能还有其他活动,我就没有参加。
出门路两边就是一些简单的地摊,当地人买菜,不是特别多,还有卖衣服等,这就是当地的集了。
早上看日出的地方。人不多。
这边日出8点10分左右,所以看日出毫无压力。
看完日出正好在参观一下八角塔
下面先看到一个民居,再往里走是八角塔,差点错过。
八角塔位于芒景村芒洪大寨入口的台地上,曾是芒洪佛寺旧址,现仅存一座八角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文物建筑。
该塔雕刻精美、技艺精湛,造型在南传佛教信仰地区较为罕见。它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采用当地红砂岩建造。塔座为八方须弥座式。塔身分为两层,一层中空用于收藏经书,东向设门。佛塔共有23幅石雕图案,塔座8幅为世俗题材的吉祥图案,塔身二层有7幅,东门两侧的2幅为佛教题材图案,雕有释迦牟尼菩说法讲道的场景,其余5幅为花卉、动物、神话人物等图案。顶层浅浮雕则为道教“暗八仙”。塔身共十六个翼角,造型灵动轻快,雕刻细节各不相同,有象鼻、祥云和卷草等。
根据对八角塔的建筑造型、装饰题材与雕刻技艺的研究,推断其建于清代,由澜沧江内的汉族工匠建造。芒洪八角塔作为重要的物质证据,反映了景迈山早在清代就存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
每一面都是不同的砖雕,很精美的,而且配以说明。
芒景村上寨到景迈大寨9公里,20分钟。
去景迈的路上,快到景迈大寨路边,有一个观景台,建的非常好,上下3层,专门看云海的地方。
这个季节是樱花🌸开放的季节,这两天路边都会开到,山上也开了很多。
蓝天白云,樱花满山遍野。
进了景迈大寨,有一个景迈村展示厅。
景迈山位于中国西南边境澜沧县南部的惠民镇,东邻西双版纳勐海县,西邻澜沧县糯福乡。这里山高林茂,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皆十分适宜普洱茶树生长。世居于此的五个民族与茶为邻、以茶为生,共同造就了林茶互生、人地共荣的古茶林文化景观。
景迈山遗产申报区涉及惠民镇下辖的两个行政村——景迈村和芒景村。景迈行政村位于遗产区北部,共包括景迈大寨、勐本、芒埂、糯岗及班改5个傣族村寨,以及汉族村老酒房、佤族村南座和哈尼族村笼蚌。芒景行政村位于遗产区南部,包括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翁基、翁洼5个布朗族村寨以及哈尼族村寨那乃。其中,糯岗老寨是传统村落风貌保存最为完好的傣族村寨,而翁基则是最具真实性和代表性的布朗族村寨。
景迈山上的傣族世居于此,因此自称“傣莱”,即山头上的傣族。“景迈”在傣语中意为傣族迁徙而建的新城或新寨。据口传历史和佛寺经书记载,景迈傣族来自“远在西边天国的勐卯”,即今天的德宏瑞丽,先民头领召糯腊在狩猎过程中追寻一只金马鹿来到景迈山。景迈傣族的最先建寨地是景迈大寨,随后分出勐本、芒埂和糯岗,芒埂又从勐本分出。
当地有一种珍贵树种叫贝叶棕,60年一开花,开花就死亡。这样珍贵树种的叶子,当地人用来抄经,就是下图的三四。
景迈大寨比较出名的就是景迈佛寺。
景迈山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每个村寨均建有佛寺,是村民举行佛教仪式与重大节庆活动的场所。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布局较为自由,没有明确的轴对称空间关系。受西双版纳地区影响,寺院建筑多为直接落在台基上的单层建筑,屋面从中央向两侧分段对称跌落加下层四坡屋面,构成类似歇山顶的外形。寺院建筑大多由本地工匠建造,造型与装饰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景迈佛寺位于景迈村景迈大寨中心地带的高台上,占地面积约1911平方米,由寺门、主佛殿、塔亭、金塔、新佛殿与僧房等组成。其中,老佛殿正入口朝东,复建于1991年;塔亭位于老佛殿东侧,建造年代约为清晚期至民国初期,距今有近百年历史,亭内佛塔于20世纪90年代被拆毁。这两座宗教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的文物建筑。
回西双版纳的路,特别提醒大家,选择以下线路,非常重要。正是因为去程高德默认的路线是老的破路,才特别提醒注意选择新的。
路上经过一段,两边的树连在一起,形成了门一样,好像魔法世界入门。
最后回到西双版纳,沿着澜沧江走走。
今天的饮食也很有特色,早上芒景村米干(扁的米线)。中午景洪大寨傣家特色酸辣鱼,酸辣鲜香;还有炒牛肉。晚上烤鱼,包烧鸡脚筋,牛肝菌炒米饭,虽然是景点,菜做得还不错,炒米饭挺好。
吃完晚饭,又简单在夜市逛逛。
结束了,期待下一场旅程。
总结一句话,特别推荐糯岗老寨。
景迈山建议至少2天,特别是预留一点时间好好地品品茶,学习了解一下古树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