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水之阳 我心向往】东三省总督府

作者:小雷の筑梦之旅 显示图片

景区地址: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盛京路28号
开放时间:09:00-17:000(16:30停止售票)
景区门票:成人票28元;优待票14元


东三省总督府旧址建于1907年,原为外廊式建筑,平面呈“U”字形布局。目前所存部分为原两进院落中的主体建筑,地上2层,人字形木屋架,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建筑外立面以青砖砌筑为主,局部门窗洞口辅以西式纹样的红砖雕饰,体现清末“预备立宪”后对西式建筑风格的探索。
1907年,盛京将军衙门被裁撤,设东三省总督一职。东三省总督从1907年设立到1912年清帝逊位,五年期间,一共有三位总督,分别为徐世昌、锡良和赵尔巽。
1947年,旧址改为沈河区工会干校。1955年,为辽宁出版社。后由辽宁天维纺织研究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使用。现有辽宁昊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使用。
2008年,该旧址由沈阳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由辽宁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三省总督府,是清末民初东北最高军政机关的所在地,也是盛京沈阳继清代皇宫后又一闻名遐迩的大型衙署建筑群。
始建于1907年的东三省总督府,整体气势恢宏独具特色为中西合璧式建筑。遍布其中的复原陈列与展览,全面展示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徐世昌、锡良、赵尔巽三任总督的政治生涯及对东北建设作出的卓越贡献和重大历史事件。
东三省总督府的选址建于龙脉之上,历经百年见证了无数传奇的故事,在此就任的历任总统均仕途通达,官运亨通。






衙门,中国古代官府机构的统称。原作“牙门”,专指古代军营大门,因大门遍插兽牙状的牙旗而得名。后来泛指官员发号施令的驻所,至宋代普遍用于称呼政府机关。
中国古代社会的官职设置与国家的形成、发展同步,有官便有衙,林林总总的衙门成为国家的缩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衙门文化。本陈列以“天下衙门”为主题,追溯衙门历史,展现衙门建筑,介绍衙门行政,旨在使观众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品味衙门文化,并能去粗取精,以古鉴今。





















衙门小世界,官场大舞台。衙门是权力的体现,官场是制度的物化。以皇宫为中心的中央和地方各级衙门诠释着中国古代政府机构的运行方式,承载着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反映着浓厚的时代和地域文化特征。衙门中的官、吏、幕等人物纷纷登场,在煌煌巨制的国家法令和隐藏于身后的潜规则之间判断与选择,演绎着衙门里的规矩和故事,推动着封建国家机器的运转。
衙门是一面镜子,说明历史,镜鉴未来。

东三省总督府是清代末期设置在东北的最高军政机构,作为清末沈阳权力代表的标志性建筑。它见证了清廷对东北官制实施的重大改革和第一任总督徐世昌在东北实行新政的成果。
东三省总督府建筑群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古古典建筑向近代建筑过度的典型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文化价值。历经百余年的东三省总督府所蕴含的意义不仅是其建筑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它承载了沈阳由清末向民国过度的历史变革。
1907年,清政府为适应内政和外交需求的变化,设东三省总督统领东北地区事务,适用于同署办公新制的东三省总督府应运而建。东三省总督府的管辖范围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覆盖了当时的东北边疆地区。总督府的设立旨在加强地方行政管理、维护社会秩序,并且对外部的侵略势力进行防御、辛亥革命后,东三省总督被裁撤,府邸名称屡经更改,但公署大楼及其附属建筑群仍作为民国政府在东北地区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多数政要人物在此办公。1931年以后,原建筑群的其它部分逐渐损毁,但其主楼有幸保留至今。
本展览通过珍贵的文献、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展示东三省总督府的建立背景、职能和历史地位,介绍清末的东三省总督府建筑群、东北官制改革、以及在这一时期东北近代化的一系列成果。
【东三省总督府的历史】
东三省总督府作为沈阳历史长河中的“活化石”,与这座城市的其他建筑共同编织出沈阳这座关东重镇昔日历史的画卷,生动讲述着沈城历经沧桑的历史沿革。本单元以时间轴为线索,追溯总督府各个阶段的历史变迁。透过报纸、照片等珍贵历史文献,全方位地展示了总督府的前世今生,并详尽呈现总督府建筑修复的全过程。








佛顶珠,又名拱心石或拱顶石,是砌筑在拱门或拱道最顶端用于契合、稳固整体建筑的石块。
佛顶珠通常呈上大下小的梯形,在筑拱的最后一步将其嵌入拱顶正中,可以挤紧整个拱圈,同时吸收建筑物的垂直重量,将其转化为水平力并均匀分散在拱门的全跨度,再向下传至两侧的拱柱里。
除了起到建筑上的加固作用,佛顶珠上风格迥异的装饰纹案,也传达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审美和历史风貌。
东三省总督府公署大楼上的佛顶珠,以青石打造,纹饰多采用中式建筑的装饰图案,蕴含美满寓意的传统题材被精雕细刻在每一块佛顶珠上,暗喻“富贵花开”、“平安如意”、“福禄寿喜”等美好祝愿,构成一件件独立又完整的建筑艺术品。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对东北官制实行重大改革。奉天建省后,东三省第一任总督徐世昌创行同署办公新制,设立奉天行省公署,分列交涉、旗务、民政、提学、度支、劝业、蒙务等厅司各专责任。总督、巡抚及左右参赞、司道等官员均于行省公署内办理公务,遇事可以面陈集商并共拟方案。


【三任总督在任期间东北近代化的发展】
东三省总督府(1907-1912年)共有三任总督:徐世昌、锡良、赵尔巽。本单元重点介绍三任总督任职期间的重要政绩。三位总督在执政过程中对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快了东三省近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







《东三省政略》是徐世昌就任东三省总督后主持纂修的一部大型政书。
全书“以篇为纲,以纪为目”,举凡东北边务、蒙务、交涉、军事、官制、民政、财政、旗务、学务、司法、实业、咨议厅议案等,集所营办之事,分门别类,共十二卷,约200万字,于1911年(宣统三年)成书。
该书收录资料全面,特别针对东北历代沿革、疆域边防、开发垦殖、兴办实业等方面征集了大量史料,弥足珍贵,堪称一部翔实的东北史料。











【总督府与东北近代化的开端】
总督府与东北近代化的开端,是一段充满曲折与挑战的历史。在列强侵略,政治动荡的背景下,总督府为东北地区带来了希望与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然而,它的建立标志着东北地区迈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为这片土地的稳定和发展落下基石。
本单元将带领观众穿越时光,回望那个历史动荡的时代,一同探寻总督府与东北近代化的历史足迹。展示在一系列历史变革之下,总督府及以其为中心治理之下的沈阳城所历经的变化和达成的一系列成就。
在曾经的奉天城诞生了许多项东北乃至全国的“第一”。中国历史上第一辆轿车,东北第一所图书馆等种种“第一”成为奉天的骄傲。


1910年12月24日,医学博士伍连德临危受命,以“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的身份亲赴重灾区哈尔滨,经尸体解剖、样品观察以及细菌培养,认定此次瘟疫属于经由人与人之间呼吸道飞沫和唾液传播的肺鼠疫,并非通过老鼠携带鼠疫杆菌传播的普通鼠疫。
为防止飞沫传染,伍连德开创性地设计了一种便于携带的防疫口罩——将消毒药棉置于双层折叠的外科纱布之间,捂住口鼻处并系在后脑勺上。这种口罩方便实用、成本低廉,佩戴后大大降低了肺鼠疫的传播几率,取得了显著的隔离效果,在当时被称为“伍氏口罩”。
伍连德指挥开设专门生产“伍氏口罩”的工厂,要求医务人员和民众佩戴,并免费向社会发放。在1911年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伍氏口罩”受到各国医学专家的肯定和赞赏。






宝器倩影,历经百年沧桑沉浮,浓缩千年文明积淀。
臻品汇集,凝聚华夏先民智慧,彰显民族文化风范。
东三省总督府精品展推出八十余件从明清到民国时期的珍贵文物,涵盖瓷器、佛像、文玩等多项类别,通过传世精品的展示,引领观看者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发掘藏品深厚的文化底蕴,追寻共同的传统文化记忆。
展览力图以跨越时空的光彩和魅力,唤起人们审美情感的流动。以历史美学的视角和高度,探求艺术精品中的深层逻辑,赋予人们对真、善、美的感受和启迪。


【瓷灯】
瓷灯,又称瓷皮灯或纹皮灯,最早用作古代宫廷的照明及装饰器具。1879年(清光绪五年)后,伴随电能和灯泡在中国的应用,带有瓷质封闭式灯罩的电灯盏具也随之出现。瓷灯所采用的薄胎技术工艺复杂,成型难度较高,光源漫射于灯壁上描绘的诗画釉彩4,朦胧静谧中如薄云绕梁,意境悠然。
◆民国粉彩人物故事圆灯
圆灯胎薄轻盈,呈色柔丽,画面线条飘逸。灯壁纹饰以桃园夜宴上文人墨客间的对酒吟诗为主题,笔法风流潇洒,诗情画意中体现中国古代文人的超然情怀以及闲适风雅的生活情境。此外,灯柱下端所绘的诗仙李白醉倚青莲,构思奇巧,醺态倜傥传神,令人顿起开怀愉悦之感;柱托背面所题有关高力士的诗文,更是借由中国传统佳话和典故,增添了整件物品的丰富文化内涵。


【掸瓶】
掸瓶,是指用来装插掸子的瓷器花瓶,通常形制高挑,颈小腹大。掸瓶器典雅优美,规格大小各异。其外观细颈高挑,瓶身渐硕丰满,即可放置掸子或插花,也可单纯用作装点室内家居的饰品。另外,鉴于其口小肚大、易进难出的特点,掸瓶也被赋予辟邪藏宝、聚财升运的功能。
清中晚期到民国年间,中国北方汉族婚嫁传统中有女方将掸瓶用作嫁妆陪送的习俗,因此,掸瓶又被称为“嫁妆瓶”,成为寻常百姓娶妻嫁女的必备。掸瓶按照年代、造型、釉色、双耳样式等标准类别繁多,瓶身上的绘画、纹饰和诗文题材丰富多样,涉及民间神话、历史故事、祈福祷祝、山水花鸟以及仕女婴戏等诸多主题。
◆清代刀马人物“七擒孟获”掸瓶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此对双耳撇口瓶造型大气,通体绘制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的历史场面,画中纹样系部勾绘丝丝入扣,色调鲜艳,瓶身配以感赞《三国演义》故事中人物和战争情境的诗文,表达风格飒爽,完美地将传统民族智慧和优秀的文学作品融合一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民国青花游龙牡丹双耳掸瓶
中国传统文化借由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山水花鸟等素材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古代中国人在对瓶器壁上绘制“蝙蝠桃树”、“竹菊鹌鹑”、“牡丹如意”等富含象征意义的纹样和故事画,通过谐音、嫁接和比喻等艺术手法,传达平安福寿、吉祥富贵的祈祝愿望。
清末民初的制瓷工艺趋近成熟,绘画观念和技法转向写实,瓷器绘画更注重细节,线条流畅,颜色鲜明,多体现积极活泼的现世精神。这一时期的器物和人物造型具有强烈的民间风格,画面充满喜乐吉庆的气氛,喻有久安长治的涵义。


◆民国新派人物风景图掸瓶


◆民国粉彩锦雀富贵双耳掸瓶



【文房雅趣】
以笔墨纸砚等传统书画用具为依托的文房宝物,汇集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的伟大精髓,反映了古代文人陶冶性情的生活内容,为中华民族独具一格的审美文化增添了一份雅趣。
自古以来,中国人在书写、绘画工具和色料的研制等领域造诣高深。传统手工宣纸、毛笔、墨料和砚的历史悠远,制作工序繁琐,从选料到加工的每一步骤都是艺术性的创造过程。除此以外,许多文房书斋中必备的辅助工具,如笔筒、笔架、水注、印章、镇纸、臂搁等造型各异、可用可赏的文房瑰宝,代表了我国数千年来文房用具的发展水平和创造能力,具有极强的传统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世界文化科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瓷器清赏】
瓷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在明清时期发展至又一高峰。清代瓷器集合了先前朝代的精湛技艺,器物形制变化多样,内容新颖丰富,图案纹饰极具鲜明的时代特色。清代各朝的瓷器,造型多姿,釉色品种繁多,呈现出各阶段独有的韵律和风格。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瓷器制品精美,达到清代制瓷的革新高点,为后世留存了诸多技法新奇的独创佳作。此外,受到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清代瓷器秉承将中国传统纹样与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同时,比较多地借鉴了西洋绘画的技艺,其五彩、粉彩和珐琅彩的工艺层次更为清晰,画面聚收,立体感增强。
清代瓷器胎洁釉润,色彩柔丽富贵,装饰精细华美。由于统治者的爱好与重视,古代艺人凭借高超的烧造技艺,创造出无数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
◆清代乾隆款塑描金龙百花瓶


◆清代同治粉彩四季花卉人物手盆
此粉彩手盆造型小巧,瓷质滋润匀净,制作工艺成熟。盆底绘有四季花卉团簇中的清代佳人,妆容莹润秀丽,发髻服饰风格鲜明,于蜂飞蝶舞间托腮浅笑,传神般地衬托出水波荡漾下灵动生趣的别致效果。手盆折沿上方绘满寓意“丰足”、“富贵”的传统花卉纹案,笔法细腻流畅,色彩鲜明。
盆壁一侧处的裂纹由旧补工艺修复。旧补所采用的“锔瓷”,是中国民间一项古老的补瓷手艺。“锔瓷”就是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将破损的瓷器片完好粘接的一种修复技术。这种精湛工艺经过世代的传承和完善,逐步发展成专门服务于达官显贵们的锔瓷细活,俗称行活、秀活。中国有句古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正是对这项传统工艺精细程度和高难度的贴切诠释。


◆民国粉彩美人图高足对碗


【文玩精微】
从古代“文房四宝”衍生而来的各种文房器玩,是中国文人艺术修为和浪漫情怀的物化承载。这些富含东方气韵的手把物件,既可置于文房、书案用作陈设,又可把玩于掌中以供赏乐,自唐宋以来成为文人学士书斋案头不可或缺的风雅器物。
清代以后至民国时期,文玩珍品的种类繁细,人们得以在印篆清香和插花盈瓶的雅致中寄情于物,追求会古通今的赏玩乐趣。
◆民国象牙十二生肖


◆民国象牙名片夹


【压邪佳话】
压邪,又称石压子,是中国古代家庭用于压平衣料和鞋帮鞋底的生活工具。富户人家的压鞋石选材上等,石板上方雕琢民间故事中的人物、杂宝、动物、花卉等主题的纹样图案,另以油漆朱砂彩绘,经过时光的打磨,具有光洁稳重、古朴庄严的质感。
由于谐音“压邪”,压鞋石亦被视为可以压住邪气,逼邪、镇邪的吉物,具有压惊镇定,使人冷静清醒的功效。
◆清代神兽压邪


◆清代金蟾压邪


◆清代爪瓞绵绵压邪


◆清代连生童子压邪


东三省总督府——是清末民初东北最高军政机关所在地,亦是盛京沈阳继清代皇宫后又一风格独具的衙署建筑群。
这座历经岁月洗礼的百年官邸,连同多为就职于此的东北政要,在近代中国最为激烈动荡的风云巨变下,见证了全东北地区近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的更迭流变,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