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元帅府地理位置: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是依托广州大元帅府旧址筹建的旧址类纪念馆,广州大元帅府旧址的前身是兴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广东士敏土(水泥)厂办公楼,1917年至1925年间,孙中山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1917年被选为海陆军大元帅,成立军政府;1921年就任非常大总统;1923年重建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其中,后两次建政都是以大元帅府为大本营。元帅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1998年10月,广州市人民政府筹建“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斥资1500万人民币翻建,于2006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大元帅府位于珠江南岸,靠近江湾桥脚,我坐公交到江湾桥南站,再步行372米到达。走路路线图如下:
二、大元帅府建筑
大元帅府建筑是由两栋土黄色三层建筑组成,分别为南楼和北楼,一般是由北楼至南楼的顺序参观。北楼展览了孙先生在广州的革命轨迹也就是《孙中山在广州三次建立政权》基本陈列,还有广东士敏士水泥厂的大量史料。
南楼复原了孙先生办公居住的各个房间原貌,三楼有“孙中山先生办公室”、“大元帅府会议室”、“孙宋卧室”、“餐厅”、“盥洗室”、“无线电报室”和宋美龄曾经住过的小客房。二楼的四个房间分别是“参谋处”(蒋介石办公室)、“秘书处”(廖仲恺办公室)、“大本营公报编辑室”和“总参议室”(胡汉民办公室)。一楼也是各种房间,比如“医官室”、“参军处”、“武器库”等等。南楼一至三层的回廊为《帅府百年》复原陈列。
先来上建筑外观图
这是大元帅府门口广场的孙中山先生雕像
元帅府北楼二楼向珠江看的景色
那天的云很美哇
阳光照着百年黄楼,有历史厚重感。
从厕所出来的角度拍摄
美丽的廊道劵拱把天空衬得也有民国风啦
三、大元帅府建筑来历
步入大元帅府北楼,一楼左边展区介绍了广东士敏士水泥厂的兴建、投入生产、及后期转为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历史过程。
在说士敏士水泥厂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中国水泥工业发展情况。清朝末期,我国被列强侵略,被迫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约及割让土地(例如台湾岛、澳门岛、香港岛),而此时的清政府也逐渐打开国门,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清朝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才开始向西方学习,搞洋务运动)。1889年11月28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吩咐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要其办细棉土厂,因此第一家水泥厂前身河北唐山细棉土厂建成。1893年,因唐山细棉土厂因产品生产成本高、质量差而关闭。在1906年该厂恢复生产,后改名为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启新”就是中国第一家水泥厂。
20世纪初的广东,也在筹建水泥厂。宣统元年(1909),广东士敏土厂全厂工程竣工,开始试机烧土。由于洋行的欺瞒,士敏土厂购买的设备实为西方早已淘汰的老式机器,价高质劣,产量远不如预期,无法与外国产品竞争。后来聘请了香港的工人,又采用香港技师的建议对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对生产工艺及管理进行改革,士敏土厂的生产越渐成熟。
直到1916年,士敏土厂到达鼎盛时期,此时产品质量最好,广州西堤大新公司除地下一层以外其余各层所用水泥皆为广东士敏土厂出品。
大元帅府是澳大利亚建筑师亚瑟·威廉·帕内(Arthur William Purnell)负责设计的代表作,是他众多建筑作品中最为典型的一处。帕内和合作伙伴伯捷最早将钢筋混凝土技术引入中国,是20世纪初活跃在广州的最成功的建筑设计师。他们的作品包括广九铁路广州火车站、粤海关俱乐部、波楼、沙面瑞记洋行、礼和洋行、花旗银行、粤垣电灯公司(即五仙门电厂)、美孚火油公司和美国亨宝轮船公司货仓、中山大学马丁堂等,几乎涵盖了晚清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且每一个作品都保持了较高的艺术与技术水平。这些建筑中,很多现在仍保存完好,几乎全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返回澳大利亚后,帕内于1914年和1916年分别给自己设计了两栋寓所,都命名为“沙面”,可见广州的工作与生活对他的深远影响。
这是水泥厂全貌
1920年底,孙中山重返广州建立政权,开
展二次护法。次年底,广东当局将广东士敏士厂交由惠群公司承办,广东士敏士厂遂由管板转为商办。
展区内有一台设备可以手动点击跟着设计的流程参与制作水泥,小朋友应该挺喜欢的。
四、大元帅府设立的历史背景
1917年,段祺瑞背弃《临时约法》,孙中山南下广州就任海陆军大元帅,主持护法运动。
孙中山等人最早驻扎于黄埔公园,但由于其地距广州城区较远,交通不便,欲另寻府址,最终确定征用广东士敏土厂两幢办公楼作为大元帅府所在地。
大元帅府选址士敏土厂,一是为了安全问题,河北一带军阀林立,孙中山已无立锥之地,而当时掌握河南一带军事地盘的李福林主动表示愿听命于孙中山,同时,珠江上又有跟随其南下护法的舰队驻泊。二是为了交通便利,士敏土厂临江而建,与城内只有一河之隔,门楼前便是石涌口码头(今大元帅府码头),军舰和小火轮皆可停靠,水上交通十分方便。
大元帅府迁入后,仅征用士敏土厂办公楼,因此,士敏土厂的生产经营仍可照常进行,重新把商标改为青天白日牌。至此,广东士敏土厂增添了又一重身份,后来孙中山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有两次都设府于此处,可见其重要。
我最初对孙中山先生的印象就只有一个: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后期看过《孙中山传》对孙先生的一生有所了解,并且很敬佩他。让我们粗略了解一下孙中山先生推翻清政府后的革命生活轨迹。
1912年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
1)二次革命
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并不满足于君主立宪那一套体制,他热衷于集权、独裁和称帝,又由于同盟会改组后的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代理事长的宋教仁组织政党内阁的呼声很高,这严重阻碍了袁世凯的专权,于是袁世凯在1913年3月20日派刺客在上海车站把宋教仁给刺杀了,这件事让孙中山认清了袁世凯的狰狞面目,孙中山当即决定用武力解决,并制定了“联日”“速战”的战略方针,但是包括黄兴、汪精卫等国民党元老都不同意,觉得事情还没完全弄清楚,应该再等等看,就这样贻误了战机,而袁世凯却紧锣密鼓地进行反革命军事部署。5月上旬的时候,袁世凯下令“除暴安良”,公开向国民党挑战,准备拉开战幕。就是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国民党仍然没有做出必要的反应,依旧意见纷纭。黄兴、胡汉民等继续期待“法律解决”,而汪精卫则希望同亲袁的进步党联合实行“法律倒袁”,这一系列的延误,致使国民党非常被动,到7月份虽然组织了讨袁军,和袁世凯打了2个月,但是敌我力量悬殊,革命很快失败,此场战役主要在江西、江苏,这次革命就叫“二次革命”,又称“赣宁之役”。
为什么叫“二次革命”呢,主要是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的,这两次革命都是为了建立共和制度,所以就把这次短暂的革命叫“二次革命”。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开始复辟帝制的活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再次亡命海外,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2)袁世凯复辟
袁世凯自镇压二次革命后,即迫使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后又解散国会。1914年,袁世凯召开约法会议,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独裁制,大权独揽。随即废除国务院,改设政事堂,并设参政院代行立法权。
1915年8月,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F.J.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一文,认为中国人知识程度太低,无研究政治之能力,只适合于君主制。杨度在袁的示意下串联了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和严复,以“研究共和政治得失”为名,于8月14日联合发起成立筹安会,公开进行复辟帝制活动。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帝制,同时宣布1916年更改为“洪宪元年”,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
自中国国内发生拥护袁世凯行帝制的声音后,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便相继或单独或联合发出警告,要袁世凯放弃行帝制的主张。袁世凯鉴于外交上的紧张局面,故被迫宣布年内不登基称帝。袁帝制自为的行径,激起人们的强烈反对。反帝制运动在深入发展。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讨伐袁世凯背叛共和,护国战争爆发。与此同时,中华革命党也趁机活动,反对袁世凯。袁世凯的嫡系军队——北洋军内反对袁世凯行帝制的势力也不甘寂寞。江苏将军冯国璋、江西将军李纯、浙江将军朱瑞、山东将军靳云鹏、湖南将军汤芗铭联合发出通电,要求袁取消帝制、惩办祸首。
北洋集团分崩离析,列强也撤回了对袁的支持。袁世凯众叛亲离,内外交困,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复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其接受帝制时间前后共计102天(此年为闰年)。但护国战争仍未停止,袁世凯本人也在同年6月6日病死。
3)张勋复辟
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1917年7月,军阀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进北京拥戴溥仪复辟,但复辟丑剧只持续了短短的12天。段祺瑞再次执政后, 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
4)护法运动
孙中山先生的两次护法运动:两次护法运动其实是孙中山为了捍卫共和国的象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而举行的武装革命。时间是:1917年、1923年
第一次护法运动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16年袁世凯在举国唾骂中死去了,这时候护国运动算是告一段落了,孙中山想当然地认为主要障碍袁世凯既然除掉了,很快就能恢复“和平与秩序”,“重建民国”的任务已经完成,遂解散了中华革命军,期望北京政府段祺瑞能够按照自己制定的制度执行下去,然而,事与愿违,段祺瑞跟袁世凯是一路货色,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倒行逆施,短短一年的时间就导致了多幕丑剧——督军团叛乱、张勋复辟、临时约法和国会遭毁弃。严酷的现实让孙中山认识到,情况根本就没有好转,不把这些军阀分子打倒根本就实现不了共和,于是孙中山决定去广州树起护法旗帜,护法的消息传到广州,广州人民立即集会支持。
1917年9月10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军政府大元帅(即在广州大元帅府就任),并痛斥北京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表示要尽大元帅之职,戡定内乱。
孙中山来到广州后,首先就是建立护法运动的领导机构,成立了护法军政府,孙中山虽然有一定的号召力,但是本身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军权,还得依靠广州、广西等地的军阀,而他们又都各怀鬼胎,并不是真心拥护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只有驻粤滇军第三师师长张开濡是真心拥护的,其他的都有自己的目的。孙中山也迫切地感到需要建立一支真正服从革命号令的武装力量,他把这桩重任交给了陈炯明,组建了粤军。
1917年10月上旬,发生在衡山、宝庆的南北两军的战斗标志着护法战争的开始。护法军政府积极开展活动,几个月内就有十多个省卷入了这场捍卫共和的斗争,但是西南军阀,特别是桂系加强了对孙中山领导的军政府的干扰、压制和打击,对粤军的发展更是压迫打击,甚至诱捕军政府陆军总长张开儒,枪杀了次长崔文藻,极力排斥孙中山,孙中山最后没办法于1918年5月辞去了大元帅职,离开了广州,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第二次护法运动
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孙中山不断促成四川、湖南、福建等地的革命党人的团结与奋斗,同时集中精力驱逐桂系军阀,他联系唐继尧、刘显世和其他的反桂力量,敦促驻闽粤军回师广东,但是陈炯明犹豫不决,只是在桂军的三路进迫下才出师讨桂,由于群众的支持和其他反桂力量的配合,粤军进展顺利,1920年10月攻克了广州,桂系残部逃回了广西。
1920年11月,孙中山又回到了广州(大元帅府),重组了军政府,继续履行职务,继续护法,这次护法就是第二次护法。这次护法孙中山打算统一两广,出师北伐,统一国家,孙中山成立了北伐军3万人,并要求陈炯明抽调40个营参加,但是却遭到了陈炯明的反对,陈炯明热衷于“联省自治”,不愿北伐,孙中山不为所动,坚持北伐,1922年2月孙中山发布了动员令,开始北伐。
陈炯明却与直系军阀秘密勾结,背叛孙中山,公开干扰和破坏北伐,安排部下刺杀了积极拥护孙中山北伐的粤军第一师师长邓铿,形势急剧恶化,孙中山被迫改变原来计划,决定率北伐军返粤,但是陈炯明突然调动部队,阻止北伐军回师。
1922年6月16日夜,陈炯明发动叛乱,突然炮击总统府,阴谋杀害孙中山,由于力量悬殊,孙中山只好逃走,躲避在一艘军舰上,并发出讨伐陈炯明的号召,并率舰队炮轰叛军,在舰艇上坚持战斗了两个月,最后由于北伐军在韶关一带失利,8月9日,孙中山不得不去上海,第二护法运动失败。
1923年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进驻大元帅府,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就任大元帅。孙中山在任大元帅期间,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校——黄埔军校和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的前身)。
1924年1月4日,孙中山在大元帅府召集军政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政府;出师北伐;统一财政。宣布护法斗争已经结束,今后应以革命精神创造国家。随即,孙中山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完成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中国革命进入新时期。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之后邀请在广东的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在11月,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
大元帅府广场孙中山先生雕像
广场往珠江看,江边停泊了几艘珠江夜游有的船。
拱券回廊
元帅府隔壁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以廖仲恺的名字命名的学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1925年由近代民主革命先驱何香凝先生等提议、为纪念廖仲恺先生爱护农工的意愿而决定创办的仲恺农工学校。1925年8月,廖仲恺先生以身殉国,10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何香凝先生等关于设立农工学校的提案,并成立筹备委员会。1927年3月,学校正式招生,初设蚕丝实习科和本科,何香凝先生亲任校长。(备注:何香凝是廖仲恺的妻子)
插入一句题外话,我前几天去广州美术博物院(新馆)看到何香凝先生画的狮子,画得很生动!分享给小伙伴们看看。
何香凝先生画的狮子图(何香凝先生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古应芬,祖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中国国民党早期能力出众的组织家、活动家,国民党元老。
古应芬自幼勤奋好学,喜研治经史词章。在经历时局的动荡,目睹清王朝的政治腐败之后,他逐渐萌生了反清思想。
1904年,古应芬考取广东留日官费生,进入东京法政大学就读。1905年,孙中山决定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古应芬作为广东省的代表,参加了筹备大会。1907年古应芬学成归国,返粤任教于广东法政学堂,同时积极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广东都督府成立,古应芬出任省核计院院长。不久后琼崖民军叛变,古应芬受命出任琼崖绥靖处总办,坐镇海南平叛。
辛亥革命之后,古应芬先后追随孙中山南下护法,组织中华革命党。1917年,军政府成立于广州,孙中山任大元帅,古应芬出任大元帅府秘书。陈炯明叛乱后,古应芬依旧追随孙中山,并撰写了《孙大元帅东征日记》。
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成立,古应芬当选为国府委员,兼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同年8月出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
1931年,古应芬联合邓泽如、萧佛成等联合弹劾蒋介石。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党政纠纷中“宁粤对立”有松动趋势,双方打算进行谈判,原本古应芬是谈判的当然代表,但他因患牙疾而不能北上。
1931年,古应芬因病逝世。
孙中山先生赠送给蒋介石的字。
孙中山先生很喜欢“天下为公”四个字,我去南京参观总统府、中山陵、广州黄埔军校等地都有看到他所写的天下为公这四个字。以前,在我浅薄的知识里面,以为这四个字就是孙先生提出来的,再后来我去北京参观国子监,才知道这四个字是孔子提出了。
孙中山先生平生最喜欢题写的内容,可能莫过于“天下为公”。据统计,在孙中山先生的题词中,“仅目前所辑得的有受主姓氏的”“天下为公”,就达32件。其中有赠冯玉祥的,有赠张学良的。
孙中山为何对“天下为公”情有独钟?因为这是他提倡和实行三民主义所企望达到的境界。或许可以这样说,他的理想,他的目标,他的思想体系的基本精神,都浓缩在“天下为公”这四字之中。
“天下为公”的出典1924年,孙中山在题为《三民主义》的著名演说中,曾谈到“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向往的“大同”世界,即是指《礼记》一书中《礼运》篇所描叙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这个社会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就是所谓“大同”。
1905年8月建立同盟会
1912年1月28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正式成立
中华民国元年月份牌
1918年3月7日,孙中山、宋庆龄与海陆军大元帅府的军政要员在大元帅府后花园合影
楼梯图
袁世凯介绍
袁世凯
取消帝制后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合影留念
宣统皇帝溥仪
新青年杂志
第一次护法运动
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海陆军大元帅
1918年孙中山与宋庆龄在大元帅府后花园
1923年10月16日国民党改组预备会议
1920年纪念就任非常大总统三周年
1924年6月10日黄埔军校成立
蒋介石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时留影
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平定商团叛乱
南楼的卫队宿舍
邓演达
双层窗户,很有南洋特色
大元帅府架构图
秋瑾
秋瑾(1875年—1907年),女,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秋瑾是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女烈士,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07年2月,秋瑾回浙江接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7月13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不幸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辛亥革命后,在她就义处建立起了秋瑾烈士纪念碑。1912年,孙中山题赠挽幛“巾帼英雄”。1939年,周恩来题词“勿忘鉴湖女侠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号召世人向秋瑾学习。
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杀人。
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年轻时期的蔡元培挺帅气的,
孙中山先生早年学医及行医经历
廖仲恺先生
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黄埔军校照片
1922年5月6日,孙中山赴广东韶关誓师北伐,宋庆龄率领红十字会员多人随行。
197年9月10日,孙中山宣布就任海陆军大元帅。
大元帅府于1917年9月16日正式启用。
水泥厂全貌(1920年)
这是蒋介石著作《孙中山广州蒙难记》
陈炯明叛变后,蒋介石从浙江奉化老家赶赴广州,在永丰舰陪同孙中山五十余日,得到孙中山的高度赞赏和信赖。
孙中山赠给妻子宋庆龄字
叶挺
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原名叶洵,字希夷,中国广东惠阳秋长人,北伐名将,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新四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及新四军重要领导人之一,是闻名国内外的军事家,他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后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明志。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
永丰舰
1923年国民党召开第一次会议,中共召开第三次会议,均在广州举行。
进驻大元帅府
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的寓所
兴中会、同盟会介绍
25年后大元帅府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十一陆军司令部、无线电专门学校。
孙中山先生与陈炯明起冲突
孙中山先生与陈炯明北伐主张不一致
光复会誓言
南楼二楼有一些广东民国时期的企业及产品介绍
南楼的办公室
南楼办公室
警卫室
蒋介石
南楼文字介绍
南楼三楼还有孙中山先生办公室及住所,可惜去的时候三楼在重新布置,不允许参观,只能下次再来参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