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号展厅 中国古代货币展(二)
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初任由地方郡国随意铸币,据《汉书•食货志》记载 ,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造成货币极度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汉武帝元狩五年(西元前118年),汉武帝因为半两钱盗铸不止,下令新铸五珠钱,并允许天下郡国铸造,通称“郡国五珠”。汉武帝元鼎四年(西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官、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其中钟官负责铸造、辨官负责选铸造原材料、技巧负责刻范。这次新铸的五铢钱重如其文,钱的质量非常高,便于流通,稳定了当时国家的经济运转。
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王厭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营。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汉代由于开放铸钱业的政策行之已久,西汉前期禁止百姓私铸货币的效果并不理想,到汉武帝初年,市场和民间所流通的半两钱多为四铢,实际上早已减轻到三铢或不足三铢。西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初年,为整顿当时滥恶的货币,汉武帝铸造三铢钱,三铢 钱破除了自秦以来钱文皆书“半两”的名不符实的积习。同时,质量较好的荚钱重亦近三铢,发行三铢钱,实际上成了对荚钱再承认,所以实行三铢钱后,尽管政府明令私铸要延迟死刑,但盗铸犯令的案件更加增多。汉武帝四年(西元前136年),针对盗铸者磨事屑盗铸,汉武帝废止三铢钱,实行一种带有轮廓的半两四铢钱。汉武帝七年(西元前133年)后,汉朝与匈奴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军费激增,府库空虚,而许多家财万贯的富商大贾却不急公家之所急,私铸者又乘机铸造虽有轮廓而更轻薄的新半两钱。 为解决财政困难,汉武帝于前119年诏令销毁四铢半两钱,令县官更铸三铢钱,但这次减重的货币没有改革并没有直到应有的效果。
“五珠”币,因其大小、轻重适宜,深受欢迎,沿用至隋,历时七百多年,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
从西元七年到西元二十三年的十多年间,王莽多次下诏改革货币,其变更之频繁,在中国钱币史上是空前的。
一刀平五千(金错币)
西元七年(篡位前二年),王莽下令在当时流通的五铢钱以外,另外增发“大泉五十(一值五十)”、“契刀五百(一值五百)”、“一刀平五千(一值五千)”。同时宣布禁止列侯以下携带黄金,黄金归国家所有。这就是五莽的第一次货币改革。这次改革发行的这些大币面的铜钱,完全是对人民财富一种赤祼祼的掠夺。
大泉五十铜钱(币背面双钩北斗七星钱)
大泉币当千铜钱
公元九年(篡位始建元年),王莽废弃与“刘”字有关的五铢钱,“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增发“小泉直一”,与上次发行的“大泉五十”一直流通,并下令禁止使用五铢钱,对反对者,流放边境。并派遣谏议大夫五十人到各郡国铸铁,此为第二次货币改革。
西元十年,王莽实行宝货制,此为王莽第三次货币改革。所谓宝货制,就是把货币分成五物,六名,二十八品。这种极端混乱的币制引起人们的强烈抵制,私下仍使用五铢钱进行交易。王莽降诏禁止,惩罚使用五铢钱。自公卿大夫至庶人,获罪的不可胜数。面此种情况下,王莽也不得不下令废除极为荒唐的宝货制,废除“小泉直一”与“大泉五十”两种货币。但这两种货币的流通并不好,如“大泉五十”就存在迅速变小,变轻的贬值现象,甚至还出现过铁质“大泉五十”据考古出土文物,王莽在第三次货币改革中还铸出过一种“国宝金匮直万”的货币。刻货币上半部为方孔圆形,铸出“国宝金匮”四字,下半部为正方体,铸出“直万”二字,可能与布货十品相配合使用。由于布货十品行使不到一年就停止使用,该钱可能并未流通,所以仅在西安附近有少量出土。
西元十四年(天凤元年)王莽宣布第四次货币改革,改用“布泉”和“货布”两种。并允许“大泉五十”流通,由于“大泉五十”贬值太厉害,到公元二十年王莽便以废除,专用“货泉”和“货布”两种。“货布”重二十五铢,“货泉”重五铢,但 “货布”却值“货泉”二十五枚,比值极其不合理。出土的“货泉”平均3.27克,与“五铢”相近。与此同时王莽还铸造了另一种“布泉”,此种货币史书未载,但却多有已出土。该“泉币”重3.5克、直径26毫米,与汉武帝的三官五铢钱相等。所以有专家推测,可能是兴废无常的币改实在无法推行下去,王莽企图重回到五铢钱的旧制。
货币改革是王莽改制中最混乱、最荒唐的一种,也是中国货币改革史上的特例。历代的货币改革失败者,多有别的原因,而不是制度本身的缺点,只有王莽的货币改革完全是制度上的失败。在王莽的改革中,各类货币的比值都极不合理,结果引起严重的货币贬值,币材太滥,币种品种太多,特别是实行的宝货制,竟然一次将五种不同的币材、六种不同的货币,二十八品类同时投入流通,把已经被历史淘汰的龟、贝等拿来重新使用,徒然制造了不少矛盾和极大混乱。十余年间进行了四次重大币制改革,其变动之速,给社会经济生活和货物流通带来了很大困难,“每一易钱,民用破业”。这样,王莽的货币改革失败的命运也在所难免。
但任何事务均有两面性,王莽的币制改革也有创新,即将中国货币改为记值货币,独创了中国货币的十进位制,从货币文化上讲,王莽的货币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水平,不仅铜质绝好,铸造精美,文字书法极工整,风格纤秀,有的还错金,在中国古代货币中堪称精品。
金错币 货布(新莽)
“金错刀”为青铜质地,铜色温润,轮廓圆浑,铸造美观精致,错金的字平坦光灿,钱币本体由“刀环”和“刀身”两部分组成,刀环的形状好似大钱,上面有黃金错成的“一刀”两个篆字,刀身形状像刀,上面铸有“平五千”三个篆字阴文,“金错刀“长72~75毫米;厚3.5~4毫米;重量30~34克。
“金错币是西汉末年王莽政权所铸的钱币之一,在世极少,为国内钱币之珍品,是中国在石钱‘五十珍品’之一”。
史书记载,西汉末年王莽所建的“新”朝,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
第一次改革是西元七年,他铸造了金错币,这种全身形状如刀,顶端为环形,面文为“契刀五百”。“一刀”二字用黃金嵌成。
“一刀平五千”就是一枚这样的钱币可以兑换五千五珠钱,一枚五珠钱重约3.5克,五千枚共重17.5公斤。而一枚长73毫米,重约16.5克的金错刀,只用了16.5克铜铸造,用一枚这样的钱币况换百姓手中的17.5公斤铜,兑换高达上千斤。
当时,王莽担心这种钱币不会被老百姓认可,于是对钱币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错金技术进行创新使用了现代机制新币才采用镶嵌技术,在两千多年前纯手工铸造了技术含量极高的“金错币”。刀币头部的“一刀”二字,在铸钱时先要铸出浅槽,甚至不能被轻易剔出。钱币上的文字布局更是疏落有致,字体用篆书,笔画细长,有如细针直垂。因此,被 后世称为“悬针篆”,这种刀币自古就是钱币收藏的致富宝,其原因 一原因是铸量少,流通时间短;二是制作非常精美。
金错刀币虽然钱文精美,工艺高超,但它是一种虚额大币,违背了钱币流通规律,当时就遭到了强烈反对。
“实际上王莽铸制这种大钱的目的就是为了搜刮民财、收敛黄金”。这种钱的币值相当于五千五珠钱,两枚兑换黄一斤黃金。为了保证收兑黄金工作的顺利进行,王莽制定了一些法律以保障,并下令“禁列候以下挟黄金”,如有黄金就要兑换刀币,否则就强制缴官。因此,王莽搜刮了民间大量黄金。
“王莽进行的四次币制改革,每次都以小换大,以轻换重,钱越改越小,价越做越大,无形之中把百姓手中的财富搜刮光了”。
王莽推行的货币制度及有着六法,加剧了新朝的灭亡。史书记载,王莽每改一次币制,就造成一大批百姓破产。犯法人数也不断增加,最后高达数十万人,而朝廷实行的连坐法,使更多的无辜者受害,百姓无处可走,只有揭竿而起。绿林、赤眉军攻占长安后,王莽被砍头,仅存十五年的新朝就这样灭亡了(虽然王莽失败是同多种原因促成的,但币制屡改也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东汉作为一个新兴的统一王朝,自建立之初便 面临豪强割据、人心不移的不得局面,刘秀为了争取民心,安定天下,急于寻找更多的理由来证明自己承汉之世入继大统的合理性和佥性。王朝的建立。首要的大事就是恢复经济稳定人心,而钱币作为经济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否该摒弃旧币铸新币也成了当时人们讨论的重点,奇怪的是,刘秀即位之初亲没有铸行新币,现是沿用了新朝时期的“贷泉”钱币。
东汉初贷泉
东汉早、中期货币,东汉初年.社会动荡.货币紊乱,民间交易兼用半两、五铁和莽钱,建武六年(30年),公孙述在四川发行铁质五铢,甚至一些地方杂用布胄金粟。直到建武十六年(40年),才重新开铸五铢。
建武五铢。钱径2.6cm,较露汉五铢轻,一般为3克,小的1.9克铜略带红色,铸造精致,铵面平整,都有外廓.钱文清晰,笔划较细,“铢”字金头加大成三角形“个”,金旁四点略长,且个别钱带有记号。
光武之后的明帝、章帝(58-88年)仍有可能沿用建武钱范.至和帝时(89-105年),五铢钱质量逐渐下降,大者重不到3克,大多在2克左右。从建武帝后约l 50年间,由于豪强地丰大庄园自然经济的发展,商品货币关系不如西汉活跃,币制无太变动。
东汉中期以后,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五铢钱制造恶劣,先后又出现了“剪轮五铢”和“挺环五铢”,后者在各地东汉晚期墓葬中经常发现。
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日益农民起义后,统治政权摇摇欲。
桓帝五铢。桓帝(147-167)五铢通行于桓灵二帝时期,字迹浅而不显,笔划粗,肉面多瘢疵,重在2.5g左右。
剪轮五铢。灵帝建宁(168-172)后最为盛行。钱的外廓被剪去,只剩下内圈,有些钱文各剩半个字。
挺环五铢。五铢钱剪去内圈只剩下外圈,故称为艇环镀,一裁变两钱,可见钱法之坏。
四出五铢。灵帝中平三年(i85年)铸,钱径2.5cm,重3.5克。面文“五铢”,钱背内廓四角铸四条直线与周廓框接,称“四出”.铜色黄白,铜质差、钱面背有许多砂眼。该钱质量相对较优,应不与恶劣钱等值,以便与1日钱相区别。时人纷言此钱预兆天下四方大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东汉五珠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