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的井下世界——唐山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井下探秘游

作者:老王 显示图片

          2023年的国庆大同之行,曾经设计了一个很新鲜、很向往的环节,那就是去晋华宫矿山公园进行井下探秘。煤炭这东西,看上去黑漆寥光、埋汰咕叽的,却曾经是工业革命的催化剂,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的文明进程。即使石油、新能源成了主角的今天,煤炭依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资。早年读小说《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在矿井中挖煤的场景与经历让我充满好奇。电视中经常出现的井下事故的新闻又让我对暗无天日的井下世界心生敬畏。煤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矿井之下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带着这样的好奇,我们兴冲冲地去了晋华宫。结果当时正赶上井下设施维护,探秘项目取消了。失望之余,偶然发现原来在离我们不远的唐山开滦煤矿就有类似的旅游项目。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井下探秘就在不远处。2023年11月5日,是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星期天,我和老婆自驾前往唐山,收获了一个既新奇又特别有意思的周末游。


公园正深秋


探秘入高楼


煤炭层层采


矿主富流油


逐级下地底


昏黑巷道幽


木柱变钢铁


液压撑在头


旧矿迷科幻


机车地底游


重返地面上


光彩满神州

        2023年11月5日,我和老婆一早起来,沿大广高速转长深高速,驱车二百三十余公里来到唐山市的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景点简介: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始建于1878年的开滦煤矿,堪称中国煤炭工业的活化石,在跨越三个世纪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和矿业遗存。开滦煤矿的开发,托起了唐山、秦皇岛两座城市,“中国第一佳矿”、“中国第一条标准轨铁路”、“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最早的铁路公路立交桥”、“中国最早的股份制”,均诞生在这里。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李鸿章、中国近代煤矿之父唐廷枢、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等众多历史人物,曾在这里留下重要历史遗踪。开滦首开中国最早的机器采矿业和铁路运输业,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和中华民族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缩影。2005年8月,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建设项目获批,2007年10月开工建设。
        矿山公园占地面积近115万平方米,由坐落于中国第一佳矿唐山矿A区的“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博览园”和位于大南湖中央生态公园的“老唐山风情小镇”两大景区组成,两地之间相距约2.5公里,中间由矿用自备铁路连接,形成一个“哑铃型”完整的旅游园区。2011年,开滦国家矿山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公园正门前方的雕塑,雕塑上刻写着介绍开滦煤矿历史的铭文。


      这是博览园景区的导览图。红色图标处是入口停车场位置,游客一般按着左侧从上到下的顺序参观:进入开滦博物馆了解矿山历史,然后从三楼坐电梯到地下开始井下探秘,返回地面后再参观铁路源头博物馆,最后来到唐山老火车站和景观天桥。我俩没有找到通往右上第一佳矿景点的通道,感觉那里还在生产中,不知道对游客开不开放。


     这是购票须知。门票(博览园部分):矿山博物馆+井下探秘+铁路源头博物馆联票每人138元。


     检票进入园中。眼前是一个宽阔整齐的广场,广场尽头的建筑就是博物馆。


      广场四周遍植绿树。深秋时节,满树金黄,落叶铺地,看上去美不胜收。


       这是博物馆前方展现矿山工人劳作场景的“世纪追梦”雕塑。雕塑通高十五米,重280余吨,选用优质“中国黑”花岗岩雕琢而成,由原中央美院副院长、中国第三、四套人民币设计者 侯一民 老教授亲手设计。主碑用具像化的雕塑语言静静地诉说着开滦历经百年,矢志不渝追求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世纪梦想。劳动者是最美的——是他们战斗在暗无天日的地底,为万千百姓送来光和热。


      雕塑右侧就是第一佳矿的位置。两座高耸的井架矗立在那里,细心观察能看到机器在转动。感觉这边游客在安闲游览,那边工人正紧张劳作。


      雕塑后边高大宏伟的建筑就是矿山博物馆。博物馆占地1500平米,建筑面积7400多平米。共六层,地面四层,高21米。外观造型依照1919年建造的开滦矿务局大楼而建,凝重神圣,气势恢宏。

景点简介:
        开滦矿山博物馆——景区中心建筑,建筑面积为7400多平米,追诉了煤的生成与由来、悠久的古代采煤史,展示了开滦煤矿首开中国近代路矿之源的历史遗踪,重现了因煤而兴的唐山难以抹去的城市文化记忆,讴歌了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几代矿工“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走进博物馆,门厅正面是14米长的大型青铜主题浮雕——“矿魂”。 浮雕下面刻写着馆内大型展览的主题:《黑色长河》。展览分为“煤的史话”、“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煤炭工业兴起”、“一座煤矿托举起两座城市”、“他们特别能战斗”和“百年基业长青”五部分。


      走进浮雕后边的一楼展厅,这里是“煤的史话”部分。介绍了煤炭的生成演化、煤田的勘察开采等知识。


      硅化木。木材埋在地下没有腐烂,竟然变成了石头,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这里展示的是古代小铁匠铺,用煤加热打造铁器的场景。


     这是二楼展厅。橱窗内摆放着大量介绍煤矿历史的珍贵文物。


     开滦煤矿煤种、构造、分布的介绍。


     工业化演变。


      这里复原的是曾任开平矿师、后任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的办公室原貌。


       橱窗内是记载着1901年至1952年开滦经营状况的“羊皮蒙面大账本”。羊皮蒙面大账本是1900年后,英人管理开平煤矿开始按西方资本主义股份模式重新经营开滦的见证。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不久,开平与滦州成立开滦矿务总局,并由英国人控制整个开滦矿区。1948年唐山解放,开滦矿务局才最终回到中国人民手中。


      这是用煤的伴生物 煤精 制造而成的,开滦制造的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的模型,它拉响了中国铁路运输史上的第一声汽笛。


     这是煤矿井下构造模型。我跟井下的工作人员咨询了解到:井下煤炭是逐层分布的,人们先要开凿几道竖井供工人上下和提升开采的煤碳。找到煤层后就横向展开多个作业面进行挖掘,每个作业面都有连接到竖井的小火车。据说作业面会延伸到很远的地方,工人有时要坐一个小时的小火车才能到达。那里光线昏暗,条件艰苦,危险性很高。一个煤层开采结束后,再开挖下一个煤层。据说我们脚下的煤层已经开挖到十几层,煤炭年产量最高的时候有二千多万顿,现在还有三五百万吨的产量。


     这边是“一座煤矿托举起两座城市”展区。反映了唐山因煤兴市,秦皇岛因煤建港的历史。


       这边的一组唐山解放前繁盛时期的建筑缩微模型很有意思。这是洋人老板的家宅,二层别墅,花园洋房,交际往来,歌舞升平。


       这是中国老板的家宅,江南风格,古色古香。


     这是街市的场景,建筑齐整,商旅云集,富庶繁华。


    职工档案。项目齐全,书写工整。跟今天的员工档案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这一组是介绍旧社会洋人资本家操控下的煤矿,工人“生活不如骡马”的情况。


      下边的统计表是解放前每年死亡旷工的人数。每年都会有一百人左右的旷工殒命在井下,这安全性实在是让人恐惧。上边的表格是伤亡赔偿标准。详细介绍了旷工每个肢体部位伤残的赔偿数额,实在是低得可怜。


       这是介绍唐山大地震损失的展览。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万人重伤,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在这次地震中,煤矿死亡职工6579人,重伤2153人,矿井、地面建筑损毁殆尽。


      这个橱窗展出的是煤矿各部门使用过的公章,很有时代特色。
      展馆很大,内容极为丰富。我们所懂有限,只能走马观花看个大概。

       参观完博物馆,我们随着大家来到三楼井下探秘电梯入口,准备开启神秘的井下之旅。


       据资料介绍:井下探秘游是园区最大看点,由位于博物馆地下数十米的煤矿井下老巷道改造而成,面积有4787平米。集体验、展示、休闲三大功能于一体,曲折蜿蜒,引人入胜。


        我们乘坐模拟罐笼直达地下。走出罐笼,眼前是两个储物间,房间的货架上摆放着工作服、安全帽等物品。我觉得这里最初是工人工作前换装的地方,现在是让游客穿戴它们下井,以便找到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可能是为了省事,工作人员简化了这道程序,并没有安排我们换装,就直接领着我们下井了。


       从换衣间到巷道之间是一道连通斜巷。斜井沿台阶一路向下,台阶四周灯光变幻,营造出梦幻般的感觉,仿佛是一条穿越时空的隧道。


         走过一百多米长的斜巷,我们来到纵横交错的井下世界。由掘采再现、煤矿开拓系统、煤巷灾险模拟、时空穿梭、探秘撷英、环形车场、休闲驿站、备战备荒遗存等八大景观组成。这里距离地面有60米,参观区面积达5500平米。游览线长1500米,可同时容纳500名参观者游览。


          “掘采再现”景区,反映的是井下工人生产工作的场景。在长达200多米的巷道两侧,依次展示了原始采煤、落垛采煤、爆破采煤、普通采煤、高档普采、岩石开拓、普通掘进、综合机械化掘进、综合机械化采煤等9个真实工作面。
         这是原始采煤的场景,旷工对“瓦斯”十分恐惧,会把鸟笼挂在工作区内。因为金丝雀对“瓦斯”或其它毒气特别敏感,只要有稀薄的“瓦斯”出现,金丝雀就会失去知觉而昏倒。矿工们察觉到危险,就会立即撤出,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这是早期巷道的样子,都是用圆木支撑,安全性不高。


       这是“落垛采煤”。也是早期落后的采煤方法。不用放炮,矿工先用手镐将煤层切成几米见方的方块,把所要采的一方煤四周挖空,然后撤掉棚子和支架,再用一根两丈来长的镩枪将煤捅落。这种采煤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煤的回采率也很低。


         大巷是运煤的主通道。这里演示的是从早期骡马运输发展成为轨道运输的情况。


     大巷道一侧,是一条条分支巷道,巷道内展示着不同时期煤炭开采场面以及开采、运输设备的变化。


      这条小巷道内展示的是巷道加固设备由圆木支柱升级为单体液压支柱后的样子。


        这是主巷道运煤从轨道运输升级为胶带输送的样子。


     加固设备由单体液压支柱又进化为金属拱形支架。升级后感觉工人的活动空间大了很多。边上的黑色管道应该是通风换气设备吧。


      开采设备也是经历多次更迭换代,这是比较高级的煤炭挖掘机。工人坐在机器上,像开车一样开动机器前进,长长的挖掘臂前是旋转的刀头,在刀头的切割下,煤块源源不断地散落到输送带上再传送到竖井那边。这生产效率提高得太多了。


    长长的煤炭输送机。


       井下铲车。


      这是现在广泛使用的液压支架系统。粗大的压液机,厚重的钢板,是力量的象征,也是安全的保障。在这种新式设备的庇护下工作,矿工们应该安全多了。


     生产展示区看完了,我们从另一条幽暗狭长的巷道往回走。巷道内条条管线,道道支架,处处锈迹斑斑,让人感到破旧衰败又新奇神秘。


       这里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改造的人防工程。这是马厩。


     这是可供几百人吃饭用的锅灶,灶台右边的墙壁上有圆形凹槽,凹槽内立着大圆桌面,使用的时候可以放下来。人防工程展区还有洗漱池,战时指挥所、急救室、工农兵宣传画等。


       前边一条小巷道的尽头是“矿灾历险”演播厅。采用现代化数字多媒体和4D技术,依次模拟再现煤层自燃、透水、瓦斯爆炸、冒顶这四大煤矿灾险,能够让人更加直观地了解井下的灾害场景、规避方法及安全防范常识。我俩没有买票去看,继续余下的行程。


       这边的一段巷道宽大,被改造成了一个充满科幻感的展示厅。


       厅内有两个分支凹穴,凹穴内灯光璀璨,光影变化,大屏幕电视上在介绍煤矿的一些相关知识。


   不知不觉间,我们这批游客都撤出去了。巷道内只剩下我和老婆还在不慌不忙地到处参观。


       再往前走,就是眼前的“休闲驿站”,这是一处井下的休闲小茶吧,可供游客小憩。驿站内有一位女服务员在值班,我俩就坐下来同她闲聊。咨询了几个一路所见不明白的问题。这时带我们下井的大哥从前面返了回来,也坐下来加入了我们的闲谈。我们又咨询了几个有关矿山历史,现在生产情况,矿山事故的问题,他们都耐心地给我们解答了。


        休息好了,大哥说:“咱们走吧,我是专门回来接你俩出去的。”我俩很是不解,跟着他来到前面才发现,这是一个小火车站,游客要乘坐眼前的小火车才能返回外面。我们这批游客都送走了,他又专门开车回来接我俩。这让我们感到很不好意思,连连称谢。


      这小火车很袖珍,感觉像儿童乐园的玩具。老婆没想到探秘快结束了,还有这样好玩的安排,就跑过去跟小火车合了个影。


      司机大哥说:“就你们两个人,我就不关门了,你们可以看到门外的情况,千万不要向外边伸手探头,很危险的。”我们大声答应着,坐上“专列”出发了。小火车实际上是电车,开起来挺快,在狭窄弯曲的巷道内隆隆驶过,感觉很新鲜。


      几分钟之后,我们来到终点车站。这里灯光变化,如梦似幻,再次让我们产生了穿越时空的错觉。


     车站的边上是上行的大电梯,在电梯的提升下,我们轻松返回。


      出了电梯,这边是一个纪念品商店。商店的一面墙上写着“开滦方言”和一些井下名词术语。看了看,感觉挺新鲜。


       从纪念品商店的门口出去,发现这里还有一道电梯,电梯之上才是地面。回到地面,阳光明媚,一片祥和。眼前这些平日里司空见惯的景象,对于那些从井下出来的人来说,突然有了全新的感觉——原来地面上的一切都是这样的宝贵,也是这样的亲切。


     结束了新奇的井下探秘,我俩来到“蒸汽机车观光园”参观。


        坐落在中国铁路源头——唐胥铁路起始处的“开滦蒸汽机车观光园”,是集三个悠久记忆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新地标。它是集中国铁路、蒸汽机车历史展示、城市文脉追忆、激发中国梦于一体的红游文化园区;也是集科普研学、旅游休憩、外景拍摄于一身的工业游休闲胜地;还是印记家乡情怀、感怀乡土风情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博物馆是利用一处破旧的厂房改造而成的,很有历史的年代感。


       展馆内展出大量的实物、图片以及文字资料,全面介绍了中国最早铁路的营造与运营历史。


    这个沙盘介绍的是煤矿最初的规模与构成。最早的铁路起自唐山,止于胥各庄(今河北省丰南区),长度只有9.7公里,是矿山的内部运输通道。


      1877年,中国早期实业家唐廷枢,奉力主洋务的直隶总督李鸿章之命,筹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近代采煤技术的煤矿———开平矿务局,改写了中国近千年的土窑采煤史。开平煤矿的建立,煤炭产量的逐年递增,直接需要建立适应煤炭外运的便利交通。1879年,李鸿章奏请清政府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以便用铁路将煤炭运至北塘后,再经水路外运。铁路修好后,守旧派怕惊扰皇陵不允许蒸汽机车运行,只好用马和人力拉着火车走,这成为历史上一段荒唐的历史。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取得慈禧对修建铁路的支持,李鸿章想到了借正在扩建中的西苑三海工程,给慈禧修一条专门的西苑铁路,并给她配备一列专车。西苑铁路在1888年建成,从法国定制的6节御用车厢和一台机车也到达了北京。当然了,为了讨好慈禧,不让她受到机车开动时的震动和声响的打扰,官员们采取了让太监们拽着黄蟠拖行的办法。“每车以内监四人贯绳曳之”,又上演了一出滑稽可笑的闹剧。慈禧几乎每天都会饶有兴趣地乘坐火车,往返于仪銮殿和北海镜清斋之间,观赏沿路的风景。此后就不再抵制修建铁路了。


      有了朝廷的默许,唐胥铁路不断扩建,1888年扩展修筑至天津,1894年天津至山海关间通车,改称津榆铁路,1897年由天津通到北京城外马家堡,1901年延展至北京正阳门。后来北端延至沈阳,成为我国最早的关内外铁路。上图沙盘就是扩建后的铁路线路图。


      参观完室内展馆,我们来到室外展区。眼前绿色的小机车就是著名的“龙机车”(也叫中国火箭号)。胥各庄铁路修理厂的技术人员自己动手设计,利用废弃锅炉大胆进行改造,试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为堵住顽固派之嘴,工人们在机车头上刻了一条龙,称之为“龙号”机车。这台蒸汽机的引力仅有100多吨,体形也不大,全长只有5.73米,每小时只能行驶5公里,并不比驴马车快多少,但它宣告了铁路和火车这件新生事物在中国大地上的出现。


      上图石碑与铁轨间的黑色金属墩就是中国铁路源头“0公里”标志。中国的铁路从这里起步开始通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这是后来更新换代的“11号机车”。


       大展棚内陈列着早期具有代表性的各种型号机车。


      这一台小巧精致,很有特点。


      展棚外这里有一个“机器人乐队”。每个“人物”和“乐器”都是用机械零件拼接而成,是名副其实的重金属乐队啊。老婆兴高采烈地跑过去喊了两嗓子,当了一回主唱。


    再往前走,眼前是老唐山火车站。老婆站牌下打卡留念。


     这是车站全景。车站不大,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屋门紧锁,只能外观。


    走过车站,前边是这个拱形站台,设计得也很有特点。


      走到景区的最远处,就是眼前的“唐胥铁路景观天桥”。


       站在天桥之上,眼前是一派繁盛的大工业生产景象,近听机车轰鸣,远眺井架转动,不禁感慨中国铁路从蹒跚起步到如今的“高铁领跑”,既是百年一瞬的流转,也是凤凰涅槃的跨跃。
      中午前后,我们结束了开滦煤矿公园的行程。在街边小店吃过午饭,看对面有一处古迹还有一个城中公园。寺庙这一年见得多了,没有进去的愿望。还是到公园溜达溜达吧。

      走到入口一看,原来是大城山公园。
景点简介:
        大城山公园——位于河北唐山市中心,唐山因大城山(原名唐山)而得名。公园面积118万平方米,融纪念区、植物区、动物区、游乐区为一体,是市内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大城山公园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文物;60至70年代开辟为公园,园内有大量古迹。现在公园分为革命纪念区、文体活动区、植物栽培区、动物驯养区及山石观赏区。


        漂亮的正门入口。


     公园平面图。面积很大,景点也不少。


       正门里面有一个广场,广场上花坛内鸡冠花开成了一片丹霞,后边的高台上矗立着“冀东人民抗日暴动纪念碑”,有几个小孩在那里骑车玩耍。


       沿着环形甬道向右前方走去,这边正在修建一片仿古建筑。这是主殿前方高台基上的配殿。主体部分已经完工,飞檐斗拱,丹柱林立,很有观赏性。这是全钢筋混凝土结构,刷上油漆,饰以彩绘,游客真能以假当真,认为是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呢。


      仿古建筑的后边是一块面积很大的健身场地,这个高大的攀岩墙甚是壮观。在垂直的墙壁上爬到那么高,确实需要实力,更需要胆量。

      


        健身场地外围,还有很多可供孩子玩耍的设施。公园在城中,市民饭后到这里健身娱乐确实很方便。


      这边有一大片树林,在高高的树干之上,建了木屋或平台,树与树之间用木板、铁索相连。这些是高空探险设施,按着高度与难度分成很多级别。不过这些健身、娱乐设施都需要付费的,玩的人并不多。


      我俩顺着园内公路漫无目的的闲逛,这边出现几个小山丘,山丘下公路纵横交错。


       不知不觉来到公园的边缘,脚下是一道深沟,深沟上下草木茂盛,秋意正浓。远处市区高楼林立,看上去也是一幅漂亮的图画。


       这里路边两块大石如同门户立在那。


      这块大石叫做老虎嘴,端详半天,也没看出所以然来。


      转了一大圈,返回入口这边。远远看到前方一片建筑,应该是公园边上的寺庙。看样子也是新建不久的“古建”,还是不过去打扰它们吧。
     顺着山间小路一路走回入口。驱车返回,到家的时候,也已是傍晚时分了。

       此次出行,行程500公里,花费500元左右,见识了井下的新奇世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