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豫晋行记(二) ——从西岳庙到第一寺

作者:张现治 显示图片

      昨日西上北下游罢华山,又特意赶往玉泉院探访了这座道教华山派圣地,收获颇丰。今早起来收拾好行李退房,小老板不仅如约将我送到华山高铁站,而且在我寄存好行李后,还把我送到西岳庙附近的岳庙街。按照出行计划,今天我要拜谒西岳庙。


       西岳庙始建于汉代,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下旨在华山脚下创建了祭祀西岳神的第一座庙宇——集灵宫。东汉桓帝时将集灵宫迁到今华岳庙的位置,后改成西岳庙。历代均对西岳庙进行过修葺和扩建,现存的西岳庙建筑基本为明清建筑。从西岳庙广场中心的平台上远望西岳庙,布局公正,气势宏大、雄伟壮观。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冯玉祥率部进驻西岳庙,西岳庙遭到严重破坏。建国后西岳庙曾一度荒废,直到1996年才修葺一新,正式对公众开放。西岳庙宫墙外东西两侧原各有一座石牌坊,如今只残存基石和柱础,当初西岳庙损毁的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西岳庙最南端是一座皇家规制的影壁墙,绕过影壁,迎面是西岳庙的第一道门——灏灵门,亦称连三门,明为代所建。“灏”是浩大深远之意,其寓意西岳庙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之意。


   



       西岳庙是一座宫城式建筑群,其布局和气势如同北京故宫,故有“陕西故宫”之美誉。灏灵门相当于瓮城门,穿过灏灵门,是西岳庙的第二道城门——午门。午门之上建有“五凤楼”,两侧有城角楼与之相对,使整个南城墙上布满楼阁宫阙,宏伟壮观,富丽堂皇。在我参观西岳庙时,午门和接下来的棂星门因为都在整修,罩着绿色防护网,我只好借用网上的图片。


         由于西岳庙在五岳庙中建庙最早、占地面积最大,故而还有“五岳第一庙”的美誉。


      穿过午门,左侧是唐天下第一碑的废墟。唐玄宗曾在此御制西岳华山铭碑,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立碑,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在黄巢起义军的战乱中毁圮。碑文记述了唐玄宗敬天礼神,治国安人的思想和盛世之时要封天禅地的宏愿。


       《唐书》记载:此碑通高50余尺,阔丈余,厚四尺五寸,由玄宗皇帝亲自撰文并书写,文辞华美,笔墨酣畅,制作宏丽,雕琢精致,充分展示了大唐盛世的雍容华贵与大气。据说在立碑之时官员请示碑刻尺寸,玄宗答复:天下之碑,莫大于此。所以这座碑才被称为“天下第一碑”,只可惜千年前就成为乱石堆,没有一丝华美、宏大的气韵。


      沿着御道前行,是西岳庙的第三道大门——棂星门,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主体为三间木结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七楼六柱形的牌楼,为保存完好的一组明清建筑。


      入棂星门,院内中心是一座雕凿精美、结构精巧的石牌楼,为明万历年(1573-1620)所建,结构为四柱三开间五楼式石牌楼,是庙里石牌楼中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牌楼正面最上层檐下,双龙环抱,上书“敕建”二字。



      牌坊东西两侧及西北共有三座明代石碑,高大雄伟,气势壮观。东面的是明洪武三年的“昭示五岳河渎碑”,西面的是明万历年间的“华阴县重修西岳庙记碑”,西南是“明刻西岳华山铭碑”。昭示岳镇河渎碑
立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此碑为明代开国初年诏定祭祀岳、镇、海、渎等天下诸神位之制。岳镇海渎指历代封建王朝祭祀的山岳河海之神,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为代表。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五镇: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中镇霍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四海: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四渎:东渎淮河、南渎长江、西渎黄河、北渎济水。


      华阴县重修西岳庙记碑,立于明万历三十三年,记述了关中秦岭以北渭河流域发生特大地震后,西岳庙遭破坏和之后修复的情况,所以这座碑又被称为地震碑。史料记载:那次特大地震死亡83万人,以陕西渭南、华县、华阴和山西永济的灾情最重。由此可断定,今天西岳庙现存的建筑,应该基本是这次地震之后重建的。


      “明刻西岳华山铭碑”是嘉靖四十一年九月,华州知州陈应鳞和华阴知县李石芳将大唐天下第一碑重刻复立。


      不过,无论是沦为废墟的大唐天下第一碑,还是上述三块明代石碑,和东侧冥王殿内摆放的北周时期的“西岳华山神庙之碑”比起来,都显得逊色许多。“西岳华山神庙之碑”又称“华岳颂碑”,是西岳庙内现存时代最早的一通古代名碑,螭首龟趺,为北周武帝宇文邕为赞扬其父宇文泰修复西岳庙之功德在北周天和二年(567)刊立。


        碑阳刻“西岳华山神岳之碑”。


         碑阴刻:华岳精享昭应之碑八字。


         碑左侧为唐颜真卿乾元元年游华岳庙题记,是颜氏书法的精品。


         碑右为唐贾竦游华岳庙五言十八韵长诗。如今这块北周石碑已经成为西岳庙的镇馆之宝。



      从冥王殿出来,沿着御道继续向北是西岳庙的第四道大门——金成门。金成门建于明代,为灏灵殿殿门,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取“关中之固,金城千里”之意,故称金城门。



     金成门廊檐右侧立着敕修西岳庙碑,为左宗棠撰文并书,清同治九年立(1870年)。碑文记载了同治元年,因回汉民族纠纷烧毁西岳庙,同治六年重修、九年立碑的情况。


     左侧立着敕修西岳庙全图碑。此碑为乾隆四十二年大修之后刻立的西岳庙平面图,对西岳庙整个布局、殿堂楼阁的名称、形式及开间大小,门窗斗拱都刻制的十详细,为后世考古和维修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穿过金成门是西岳庙金水桥,因直通供奉西岳山神白帝少昊的正殿灏灵殿,又名望仙桥,是明代所建的三拱桥。桥栏板望柱上,雕刻有形态各异的石狮、花卉。桥下是玉带河,河水源自西岳庙东南的醴泉,汇入御花园放生池。




      金水桥的正前方是灏灵殿,是清同治六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复建的,建在石条砌成的月台上。据史载,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等历代帝王,曾多次在此举行皇家祭祀大典。


      大殿内供奉着西岳大帝少昊的巨大彩绘金身塑像。外檐正中悬挂灏灵殿三字金额、内檐下有清同治皇帝御笔的瑞凝仙掌匾,慈禧太后御笔的仙掌凌云匾和光绪皇帝御笔的金天昭瑞匾。






      大殿左前方有一御碑亭,里面立着重修西岳庙记碑。碑文为乾隆皇帝拨款十二万两白银修缮西岳庙的一道圣旨,由陕西巡抚毕沅书写,深得颜体书法之精髓。整座碑雕刻内容丰富,雕工精湛,为石雕艺术之精品。


      灏灵殿的后面是寝宫,这里是西岳华山神居住的地方,也是古代帝王外出巡幸时的行宫,体现了“前殿后寝”的传统宫殿式布局。 灵宫殿、冥王殿、 灏灵殿和寝宫等构成一个独立的院落,四周有城墙环绕,为西岳庙的内宫城。


      内宫城的前门、即南门是棂星门,北门是后宰门, 穿过后宰门是御花园。 宰有“主持、管理”之意, 取其意“管理后方”之门。


      穿过后宰门进入御花园,迎面是单孔双池结构石拱桥——望华桥。原桥建于清初,毁于民国,眼前的这座桥为2009年在原址复建的。



      望华桥的左前方为复建的放生池,正前方为少昊之都石牌楼。


      少昊之都石牌楼建于明万历年间 , 为四柱、 三开间三楼式牌楼,上方刻“少昊之都” 四字。少昊之都即西岳山神白帝少昊理政之所在。


       少昊即白帝,是五帝之一,也是西岳华山的山神。周代称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为都,少昊之都意为岳神直下界理政的地方。


      穿过少昊之都石牌楼眼前是是一座琉璃互重檐歇山顶木结构的阁楼式建筑,名为御书楼, 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


     御书楼内有清乾隆爷御笔嶽蓮靈澍横卧碑一通,是陕西现存最大的古代横卧碑。据碑记:清乾隆四十年陕西大早,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奉旨上山祈雨,果然灵验。甘雨连降三天,陕西旱情全部解除,并惠及周边省份。毕沅遂奏请乾隆皇帝赐书以昭岳神的降雨之功,乾隆皇帝应允,并欣然赐书“嶽蓮靈澍”。


     嶽,指西岳华山,蓮,也指形似莲花的华山,靈,指神灵灵验,澍,意为及时雨。嶽蓮靈澍横卧碑大气庄重、历史感厚重、足见古人对山川大地的敬畏之心。


       御书楼后是万寿阁, 又名望河楼,建在十字形的高台上,主楼为三层,陪楼为两层。主楼与陪楼(藏经阁)之间以卷蓬式的飞廊连接。初为万历年间道官席演魁所建,是西岳庙最高的建筑。


     民国二十一年,冯玉祥率兵入陕将万寿阁作弹药库用。后因弹药库起火,万寿阁仅存台基。现在的万寿阁是2000年在原址上重建的。


      万寿阁前石台上的蓐收之府石牌坊,是明万历年间的四柱三开间三楼青石牌楼。蓐收,为秋神,其是白帝之子,也是白帝少昊的辅佐神。



      站在万寿阁上南望西岳华山,依稀可见西岳庙的中轴与华山主峰成一线、坐北向南。长方形的重城式大庙面朝华山主峰,主要建筑沿南北轴线左右对称。看到此景才会体会古人诗句“百丈层楼隐深树,飞甍正欲摩苍穹。”“千寻阁势倚苍穹,缥缈真成白帝宫。栏外三峰刚对华,望中八水直趋潼”所描绘的意境。才能领悟到古人让西岳庙面朝雄险太华山的设计之巧妙。


       万寿阁后原有一座石牌坊,位于万寿国和望河楼之间,为纯石质四柱三开式石牌坊。牌坊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史书记载为知县陆维垣所建。毁干民国初期,现已城废墟。 坊后的望河楼是西岳庙最后一座建筑,是一座琉璃单檐歇山顶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前部有半间回廊。


      望河楼的两侧均通向西岳庙的外城墙,为明初所建。 走在城墙上,居高临下,庙内建筑布局、风景一览无余,且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西岳庙城上城下、城内城外的风景。



     沿城墙南行,西岳华山主峰依稀可见。


        在东城墙上回望万寿阁,巍峨耸立、五凤楼式的建筑金碧辉煌、错落有致,充满皇家气派。



       西岳庙外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黄色琉璃瓦的多檐角楼,造型优美别致。


     从外城墙南侧走下城墙,最后回望城中有城,雄伟壮观的西岳庙,我默默地与西岳庙、和西岳华山做最后的道别。登罢华山,东、南、西、北四岳我已走遍,过两天我还将登上中岳,了却踏遍五岳的心愿。


       从华山到中岳嵩山所在的登封要途径洛阳,虽然我曾到洛阳游览过两次,但关林、洛阳古城、隋唐皇城遗址等都没有去过。故而我决定在登嵩山之前,先在洛阳停留两日。


     我从华山北站到洛阳龙门站后,乘地铁前往我在网上预定的明堂附近的宾馆,已经是下午一点半多钟。余下的时间我决定再次去白马寺转转,据说那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白马寺虽然距离市区很远,但是交通却很方便,从我住的地方有直达的公交车。当我到达白马寺的时候,尽管已经是下午三点,但白马寺景区内依旧到处是游客,热度明显高于2009年我第一次游览此地。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应去天竺取经的汉使蔡愔、秦景之邀,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汉都洛阳。汉明帝亲自接见了二位高僧,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永平十一年(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建成的僧院取名“白马寺”。这个“寺”字即源于“鸿胪寺”的“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两位印度高僧圆寂后,都葬在白马寺内。


      摄摩腾墓(上图)位于白马寺东南,竺法兰墓(下图)位于西南,墓碑均为明代刻立。由于白马寺近两千年来多次损毁重建,两处如此对称的墓地很难确定是否为两位高僧的埋葬之地。我在游览白马寺的时候,虽然事先做足攻略,但参观时比较匆忙,竟然错过了这两处极具价值的古迹,只好借用网上的图片。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后,从白马寺传到中国各地,向东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从而使得白马寺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


      如今的白马寺和我十几年前第一次来时相比,确实有很大的变化。当初白马寺只有中部的古建区和东部的齐云塔院两部分,现在扩建了西部的印度佛殿苑、泰国佛殿苑、缅甸佛塔苑和斯里兰卡佛殿苑。在通往齐云塔院的途中,有一座大唐名相狄仁杰墓。上次来时我没有注意到这座墓地,所以进入白塔寺景区后,我决定先去东部游览齐云塔院。


      狄仁杰墓为一圆形土丘,墓前为正方石碑,上书狄梁公墓(因狄仁杰被封为梁国公)。墓的两边分别设有碑亭,东南碑亭内的石碑上书“有唐忠臣狄梁公墓”8个大字。西南石碑则是“唐宰相狄梁公墓道诗拜序”,字迹模糊,无法辨认。



       继续前行穿过这道建在石台上的拱券亭阁式山门,就进入齐云塔院。门额上的牌匾表明这里是一座比丘尼道场,目前这座由女僧侣守护的寺院划归白马寺管理。


      进入山门,塔院的北侧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回廊结构的大雄宝殿,大殿广场的正前方为放生池,被一座隐藏式路桥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半月形。宏大放生池与大雄宝殿和谐一体、布局规整、大气磅薄。



       齐云塔位于塔院的东侧,建于东汉永平己巳年(公元69年),距今近两千年。金大定十五年(公元一一七五年)对塔做了重修,重修后的齐云塔距今也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金代建筑遗存之一,同时也是白马寺景区里保存下来年代最久古建筑。



       当我从齐云塔院返回白马寺时,已经快到下午四点,匆忙间错过了两位高僧的墓地。白塔寺的四个院落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和毗卢殿,两侧还有钟鼓楼等附属建筑。


      这次游览白马寺还有一个更大的遗憾是,在天王殿和大佛殿之间的大雄殿正在封闭整修,我错过了欣赏白马寺镇寺之宝的机会。



     1973年,因有外宾要到访遭到严重破坏的白马寺,白马寺不得不紧急进行整修。在周总理的指令下,临时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二十四尊佛像,其中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摆放在大雄殿内,弥勒佛摆放在天王殿内。


      这些佛像均为元代造像,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国内已非常罕见。外事活动结束后,这些佛像有幸留在了白马寺。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大雄殿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有别与一般寺庙的正殿,大雄殿少了一个宝字,据说是因为殿里面供奉着元代夹苎佛像和樟木佛龛,都为国内所仅有,所以就少了个宝字,寓意宝在其中。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第四座大殿接引殿的接引一词是一句佛教用语,是引导、教导的意思。接引殿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是佛教寺庙中用来接引众生修行的地方,象征着佛教教义的普及和众生的救渡。这座殿堂在明代时曾被大火烧毁,后在清朝时重建。


       清凉台在白马寺的最后部,是一座砖砌的高台庭院式建筑。这里原是汉明帝少时读书乘凉之处,后为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堪称中国佛教文化的出发点。清凉台在白马寺整个古建筑群中自成格局,被人誉为“空中庭院”。


      毗卢阁是白马寺的最后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毗卢阁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白马寺既有净土宗的阿弥陀佛内容,又有密宗的毗卢佛,足见其作为“释源”和“祖庭”的地位。毗卢阁前东西两侧分别为摄摩腾殿和竺法兰殿,分别供奉摄摩腾、竺法兰的塑像。


       在白马寺古建院落西侧,新建了泰国佛殿苑、印度佛殿苑和缅甸佛塔苑和斯里兰卡佛殿苑。泰国佛殿苑从1995年建成第一座泰国佛殿开始,之后又增建了舍利塔、藏经阁、四面佛、钟楼、鼓楼及相关附属设施,至2014年全部完工。舍利塔二层供奉有泰国赠送的释迦牟尼佛舍利。






      缅甸佛塔苑与泰国佛殿苑相邻,建于2014年。主体建筑缅甸大金塔,仿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气势宏伟,巍峨壮丽。


      斯里兰卡苑是2014年由斯里兰卡政府捐赠建造的,是中国境内唯一一座斯里兰卡式建筑。苑内主体建筑斯里兰卡风格佛殿供奉由斯里兰卡赠送的释迦牟尼佛舍利。


      印度佛殿在洛阳白马寺古建区西侧、泰国佛殿之南,2010年落成。主要建筑包括大佛殿、回廊、牌楼等。大佛殿仿印度著名佛教遗址桑奇大塔建造,大佛殿底部设计有水系。


       离开白马寺景区时,落日的余晖撒在印度佛殿上。印度古典风格的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的佛教寺院并立,成为中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但从中印两国目前的关系看,眼前的景象似乎仅仅是一种象征,真心地希望这种象征意义有一天能够成为现实。


                    2024年1月6日写于沈阳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