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简称“榕”,别称榕城,古称闽都。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升福州为都督府,府治设在州城内(今鼓屏路),福州之名始用至今,因为境内一座福山而得名,又叫“有福之地”。建城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宋代是福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从明代起,福州一直是福建的省会;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福州设市。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马尾区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开放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福州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这里四季如春,鲜花盛开,人杰地灵,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福州不仅是福建省的省会,还是一座有着 2200 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又因九百年前遍植榕树,市区榕树绿荫满城,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福州市区三面环山,一面傍海,闽江、乌龙江穿城而过。福州山丘多,树木覆盖率高,几乎周边的每一座山岭都是不错的游玩景点。福州还有丰富的水资源,不但可以游西湖、左海,不但可以欣赏闽江两岸如画的风景,还可以到黄岐、琅岐、平潭、长乐赶海观潮。福州还有很多的古建筑、古寺庙、名人故居等古建筑。福州名胜古迹最有名的就是三坊七巷,这里尚存明清古建筑268座。其中,面积在1000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三坊七巷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福州城内内河纵横交错,丰盈的河水滋润着这个城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因此称之为“桥最多的美丽水城”。福州不仅内河众多,而且闽江、乌龙江交汇而过,如今的闽江两岸更是风景秀丽、景色怡人。福州还是国内三大温泉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福州温泉甲天下”之美誉。福州城不在大,有水则灵,丰富的天然水源,给福州增添了天生丽质的娇媚。“海滨邹鲁”让福州享有美誉。福州的自然山水赋予的灵气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他们中有五代开闽的王审知,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沈葆桢,“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文学大师谢冰心,科学家侯德榜、高士其、陈景润等等。仅 20世纪下半叶,从福州盆地及周边 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走出了 40多位两院院士,福州籍院士人数位居全国榜首,这也验证了一句话:“福州自古出状元!”光是这一点就引得外人羡慕不已。另外民间制作的脱胎漆器、纸伞、角梳被称为“福州三宝”;具有 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和 200多年历史的脱胎漆器,与软木画被称为“榕城三绝”;还有 金银首饰、文房四宝、竹木家具、木刻、瓷器等等,数百年来福州工艺品的精美绝伦倾倒了无数中外游人。
三坊七巷座落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南后街,总占地约45公顷。三坊七巷自晋代发轫,于唐五代形成,到明清鼎盛,如今古老坊巷风貌基本得以传续。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所谓三坊,指的是南后街左边的巷子,依次是光禄坊、文儒坊、衣锦坊;所谓七巷则是右边的吉庇巷、宫巷、安民巷、黄巷、塔巷、郎官巷、杨桥巷。
三坊七巷”的建筑布局也很有当时的历史特色。它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是当时福州的繁华商业区。以安泰河为界,罗城南部地区一分为二,城北是当地的政治中心,贵族居住区也坐落于此,城南则是平民居住区和商业区。古时城市布局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便是民居成为坊、巷之始。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具有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正房、后房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福州市三坊七巷,作为中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南后街北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还有专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清末举人王国瑞这道诗中将南后街比为北京正阳门外琉璃厂,体现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风貌。
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之后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为了“衣锦”。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现存的水榭戏台。
在文儒坊里,有一条幽深清静的小巷,叫闽山巷,俗称“三官堂”,那是因为该巷古代建有三官堂而闻名。据清朝道光年间林枫《榕城考古录》卷中“坊巷第二”记载:“三官堂,在文儒坊南闽山巷,南有小巷通光禄坊,西口达常丰仓河沿。大抵皆以寺而得名也。而此则以闽山保福寺名也。”由此可见,三官堂与保福寺之密切关系。
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禄坊原名玉尺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今光禄坊公园内)。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万历间举人、画家林有台,提学孙昌裔,以及学政许豸,其子许友、许宾,孙许遇,曾孙许鼎、许均,玄孙许良臣、许荩臣,都是诗人、书画家。清康熙年间有林侗、林佶兄弟。光禄坊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以及宋至清摩崖题刻多处,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光禄吟台西荔枝树下,原有石刻“鹤磴”,是纪念林则徐晚年放鹤处。还有清代大木构造、宽敞明亮的刘家大院(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古朴木构房的黄任故居,高墙窄道的早题巷,明代石板铺设的老佛亭桥,都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
三坊七巷街区两边商铺彼邻相连,这里人潮涌动,许多游客都要专程来到人气最旺,也是福州最有名的"爱心树"这里打卡。虽然这棵树是人工修剪出来的,但是谁说人们用心打磨出来的爱意不是爱呢?
林则徐纪念馆是来福州三坊七巷必到的一个地方,该馆位于靠近光禄坊澳门路的16号,总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是“福州古厝”的典型代表。纪念馆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则徐宅与祠”(即林则徐出生地、林则徐故居和林文忠公祠)、“林则徐史绩展”和“禁毒展馆”等。基本陈列用史绩展以丰富的文物、详实的图文资料、传统与高科技相结合的展陈方式,讲述林则徐的生平史绩,解读林则徐精神。
习惯上讲,我们都说先有三坊后有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福州西湖公园,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湖滨路71号,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福州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总面积约42.51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2.21公顷。福州西湖公园是福州历史最悠久的公园,是一座近似颐和园的皇家林园,被人称为“福建园林明珠”,名列全国36个西湖前茅,有苏州园林的别样风格。兔耳岭怪石奇观,它是通过柳堤桥、步云桥、玉带桥、飞虹桥,把西湖中的开化屿、谢坪屿与窑角屿连成一个完整的游览景区,为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西湖公园集福州古典园林造园风格,利用自然山水,并以本土树种配置为主,讲究诗情画意,整个公园环绕湖水而展开,沿岸修筑临水建筑,种植绿化,叠山理水,环以观景的廊子,园内长堤卧波, 垂柳夹道。结合假山瀑布,高低错落,乔木灌木措配,色彩丰富,叠山与理水相结合,更加突出园林之精巧,瀑布顺着假山落下。层层叠叠,以流动的线条,美妙的水声加强了园林的生机,环湖水做观景廊,廊中漫步,一面是宽广的水面,一面是茂密的丛林,廊子时断时续,掩映在丛林中,“小中见大” ,增加了园林的趣味性。
开化寺位于西湖公园的开化屿,原是明代谢廷柱私宅,寺前身不过是宅旁一小庵。明嘉靖三年(1524年),知府汪文盛捐资建寺标“开化”之名。为公园最古老的建筑物,据传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知府汪文盛捐资重建。现有建筑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总督金世荣重建,中为正殿,后为禅堂,两翼系钟鼓楼,又左为客寮,右为方丈室。清代诗人郭雍曾赞美开化寺:“金碧湖心寺,澹烟朝夕横。我来芳树暖,钟动晚波平。欲结鸥边侣,空题竹上名。寂寥听偈后,孤月向人生。”
福建博物院坐落在西湖公园湖畔,占地面积6公顷,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包括福建美术馆、艺术馆、自然馆,建筑大气宏伟壮观,旁边建有一座林则徐铜像。博物院主体建筑是数个具有福建文化特色元素的集合:富有福建民居特色的几字形屋顶,体现“闽”字内涵的图腾柱,汇集大中国文物精华的浮雕墙体,模拟福建土楼风格的自然馆建筑,扩散水纹状的主体建筑广场。这些元素结合福建博物院三面环水的地理位置,既体现了福建的民俗风情和扬帆远行的发展愿景,也体现了水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和谐蕴涵。
“古堞斜阳”为西湖古景之一,指湖畔城垣黄昏之景。古时,西湖之东南面为城墙,城楼背向山岭,古城临湖压波,从湖上可见城墙。“古堞斜阳”景点仿福州明清传统民居院落形式临水而建,由亭台水榭等一组建筑物构成。进入那具有福州传统式的门楼,庭院内正面是漏窗矮墙,北面是水榭茶室及接待室。水榭一半于岸边,一半立于水中,四面有仿古的花格窗棂。南面蟠曲的古树下,有一座精致的八角亭,在亭内观景、乘凉,不失为好地方。进庭院下台阶,达湖面平台,有石凳可小憩,水中曲折小桥,将南北景致相融。明代诗人徐熥赋诗:“百尺高楼接女墙,犹传闽越旧封疆。可怜霸业归何处,惟有寒鸦带夕阳”。
自古以来,福州西湖就以“西湖八景”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宋代诗人辛弃疾游览西湖公园后留下诗句“烟雨不如晴天,西施不嫁”。将福州西湖比作未婚时的西施,纯洁、美丽、充满活力,让人心旷神怡。西湖公园依山傍水,还具有苏州园林的神韵。福州的旅游景点大多不太知名,但是来福州旅游,西湖公园是必去的地方。在这里和游览杭州西湖一样,游西湖公园最好的方式当然是泛舟湖上,荡漾在湖面上,周围湖水环绕,在美妙的音乐相伴下如诗似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