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千年精粹 观古今之变 辽宁省博物馆(十七)

作者:杖乡游 显示图片

净月澄华——-中国古代铜镜展(二)
第四单元 秀丽世俗的两宋铜镜
唐代铜镜的辉煌直接导致了宋代民间商品铜镜的大量涌现,市场供需关系的出现,再也不能有效地保证每一面铜镜设计制作者的心无旁骛,宋代的铜镜虽制作并不非粗糙,但已无达达到唐代铜镜的辉煌。
北宋、南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了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众多新镜形,如钟形、盾形、形、桃形等。两宋铜镜的纹饰有花卉、花鸟、龙纹、人物故事、八卦、吉祥语和商标名号等。其中尤以缠枝花草镜和双鸾、双凤镜最具特色,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韵律节奏感。北宋花鸟镜和南宋商标名号镜,可以说是两宋铜镜的代表,了是宋代铜镜转变的标志。
北宋花鸟镜和南宋商标名号镜,可以说是两宋铜镜的代表,也是宋代铜镜转变的标志。辽代铜镜承继汉、唐镜遗风,又融宋镜于一体,有其独到之处。如典型的龟背纹镜,采用方圆结合、层层分割、曲直相形的图案,形成独特的四合纹样。而菊花纹镜,更多地吸收了宋镜缠枝花草的韵味,细腻、柔美而雅致,更以其花形的镜形,达到镜、花合一的艺术效果
宋代虽然在艺术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但是在铜镜的铸造方面较唐代略微逊色一些,因为宋代铜镜的含锡量并不高,而且不如唐代铜镜那样闪亮,也不厚实,但是这样的生产方式却可以缩短铜镜整体的制作周期,从而提高生产数量,可谓是有利有弊。
宋代铜镜最大的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造型非常丰富,二是纹饰题材非常广泛,三是铭文非常有个性。
宋代铜镜常见的造型除了圆形之外,还比较多见盾形铜镜、钟形铜镜、多角形铜镜、桃形铜镜、炉形铜镜、鸡心形铜镜等。
由于宋代的市井生活丰富多彩,因而铜镜的纹饰题材较唐代更为广泛,除了自然景观之外,一些新颖的故事题材开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如柳毅传书、许由巢父等脍炙人口的历史人物故事。
宋代铜镜多为湖州镜,一般是先标注州名,然后再标注姓名,最后以“照子记”等商标记名镜。
此外,宋代铜镜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铜镜镜背多镶嵌银背,一方面要使银背镶嵌得非常牢固,另一方面纹饰图案还要显得丰满,不空洞,这样别出心裁的设计是宋代铸镜艺人绝技的最佳展现。除了银镶背之外,还有金镶背、贝壳镶嵌等,最大限度地展现铜镜使用者奢华的一面。




 双花鸾纹折角方镜                 庭院人物纹镜




                   钟形湖州镜              “匪鉴斯斯镜”铭文钟形镜


                                  轩辕镜                双剑桃形纹镜


“清素传家”铭文镜                    楼阁人物故事镜
 


龙家勃勃款穿花四凤纹镜                 穿花四凤纹镜


 


鱼龙纹折角方镜                   仙人龟鹤纹镜
第五单元  雅致不拘的辽镜
辽代铜镜的纹饰是与辽国发展、兴盛、衰落的二百多年相平行的。终辽一代,先后与五代、北宋相对峙,结果必然是文化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辽镜的艺术是源于汉、唐、五代文化,发展于宋文化之中,融合于本民族的文化,有其独到之处。纵观辽代铜镜,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辽镜的生活化。辽代分花式镜中的主体纹饰以花卉纹居多,有缠枝牡丹纹、折枝牡丹纹、菊花纹、龟背纹,还有少数的花果纹、蝶花组合纹、荷叶纹,采用方圆结合,层层分割、曲直相形的图案,形成独特的四合纹样。龙纹镜以其刚健犀利的细线刻技法,带来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菊花纹镜,更多地吸收了宋镜缠枝区划的韵味,细腻、柔美而雅致,更以其花形的镜形,贴近自然。这些铜镜的纹饰简单而精致,都是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景物,同时有着生活的美感。形成了辽镜特有的艺术精粹。
辽代铜镜的装饰手法主要有线雕、浮雕、线刻等。
另外,四合纹样特色明显。连球龟背纹镜是辽镜中独具风韵的一种镜类,开启辽镜纹饰的一代新风。它既不同于隋唐时期自由奔放、富丽堂皇的格调,又有别于宋的纤巧玲珑、镂金雕玉之风,而形成了辽镜的独有魅力。纹饰采用方圆结合、层层分割的表现手法,每一个区域都有独立的纹样且繁简不一,使得在视觉上具有跳跃性。
辽是中国北方契丹族建立的王朝,与中原五代政权和北宋政权并存,受中原文化影响,辽国也生产铜镜。由于辽境内铜矿资源即贫乏又缺少冶炼技术,故辽政府规定了严格的禁铜令,以保证有限的侗材料用于最重要的地方。正因为如此,辽国铜镜数量少,与前代相比也没有什么创新之处,主要有花枝镜、花鸟镜、文字镜、盘龙镜等品种。



 辽持镜待女图


 



 八花璎珞纹镜                    瓜瓞纹镜


缠枝牡丹纹镜                    忍冬纹镜


“长命富贵”铭文镜                    转轮菊纹镜


蜻蜓云纹镜                      双兽纹菱纹镜


转轮菊纹镜                     转轮菊纹镜
辽镜由于深受宋镜的影响,图案和纹饰有着强烈的现实感和世俗化,在辽镜的许多镜类中都有这一特点。铜镜的功能并非照容这一层意义,还可以作为佩饰、法器、礼品、信物等。辽代的铜镜还有一种特殊的使用方法,把铜镜悬挂于墓室内,辽代早中晚期的墓葬中均有发现在墓壁或墓顶悬挂铜镜的情况。
辽代铜镜大多出自于一些契丹贵族古墓中。一般来说,早期的辽代铜镜制作工艺不太精良,镜体较大,而且铜镜较薄,镜钮多为圆钮。
从辽代中期开始,铜镜的镜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且镜钮开始变小,此时比较流行的是连球龟背纹镜、龙凤纹镜、人物纹镜等。
辽代晚期的铜镜制作工艺远不如中期优秀,而且纹饰更加简单。此时出现了契丹铭文镜,而连球龟背纹镜几乎不见。
第六单元  粗犷豪放的金镜
金代铜镜的制作工艺一方面汲取了中原文化的传统风格,另一方面又体现出游牧民族的个性特色,所铸造的铜镜以豪放和粗犷取胜。
金代比较流行双鱼镜、童子攀枝镜、许由巢父故事镜、达摩渡海镜、盘龙镜、瑞兽镜、瑞花镜、官押镜等,而且金代的铜镜上多刻有官府验记字样和画押等。
在众多的铜镜中,双鱼镜是金代最为知名的铜镜,一般多以双鲤鱼的形象出现,并且配有水波纹、花草纹等,形象写实,寓意十分美好。
金代铜镜的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镜背边缘刻字的铜镜,这是金代铜镜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也是鉴定金代铜镜最明显的标志。史书记载,金代因为缺铜,朝廷曾数次发布诏令,禁止民间私自铸造铜镜。人们购买铜镜后,还要在居住地官府设置的专门机构进行检验,并在镜面边缘“錾刻押记”,便于官府日常执法时查验。如果购买的铜镜未经官府检验并“錾刻押记”,在使用该铜镜时便属于违法,一旦被官府发现,除没收外还要予以处罚。
二、流行双鱼纹镜。双鱼纹饰是金代铜镜中最主要的纹饰图案,双鱼纹镜虽然不是金代所独有,但在金代却最为流行。金代的双鱼纹铜镜不论在设计、表现形式还是数量上在历代双鱼铜镜中都达到了最高峰,双鱼纹铜镜数量之多、造型之大、纹饰之美、铸作之精都是空前绝后、无与伦比的。多采用浮雕技法表现,其主要特征是两条鲤鱼对峙,双鱼张口鼓鳍,大鳞尾,鳍翻折,作摇头摆尾状,周围饰水波纹或水草纹,生动地表现了鲤鱼在水中觅食漫游的活泼姿态。其形制有圆形、葵花形、八角形和带手柄等,多为圆钮,也有采用鱼钮的。金代双鱼纹镜的大量出现,凝聚了金代女真人对鲤鱼的喜爱,沉淀着女真人生活的感知和超现实的想象,反映了女真人的生活状态及审美情趣。在当时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女真人除从事农业外,捕鱼乃维持生计的另一种重要方式。金代鱼纹镜纹饰除双鱼外,还有三鱼、四鱼、鱼化龙等的造型。而双鱼纹镜应为金代铜镜中的上佳之作,双鱼刻画逼真,鱼体结构面面俱到,改变了以往传统铜镜较为细腻精致的刻画风格,如同金代少数民族本身,金代双鱼纹镜表现出的就是这种粗犷大气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独树一帜,风格非常清新独特。 由此可以说,金代双鱼纹镜的出现和流行刻录着金人对鱼的崇拜和喜爱程度,表达了金人对鱼的精神之寄托。同时,双鱼纹镜在金代的辉煌,也是历史上我国北方民族间文化,尤其是女真文化、契丹文化和汉文化交流融合和相互影响升华的一个重要体现标志。
三、大量仿汉、仿唐、仿宋镜。金代仿汉、唐镜大多是翻模镜,在金代铜镜中占有一定数量,在质量上,尤其是光洁度上远不如汉、唐两代铜镜,但这些仿制的铜镜铸造得古朴大方、维妙维肖。仿宋镜主要是人物故事镜,它是金代最为流行的镜类之一,题材广泛,常见有吴牛喘月故事镜、许由巢父故事镜、柳毅传书故事镜等多种,尤以柳毅传书故事镜最多,金代人故事镜的流行与民族文化的交融紧密相连,它的流行与女真文化独特的文化习俗紧密相关,而且这些故事基本都来源于中原民间传说,为女真人学习中原文化的结果。 
四、金代还使用一种带柄的小铜镜(又名“照子”),这种形制的铜镜是唐朝末年开始出现的,往往在镜背及手柄上铸有以人物故事为内容的纹饰。


 


双龙纹镜


双鱼纹镜


 


承安三年铸款镜                 研镜官铸款石花纹葵花镜


抚琴人物挂镜                                    乐器纹挂镜


达摩渡海菱花镜               海舶镜(钮上方有“皇丕昌天”四兔铭文)


许由巢父                       吴牛喘月


枊毅传书                       童子攀枝条镜
柳毅传书
1964年黑龙江阿城出土,直径100毫米,边厚2毫米,重100克,此镜表现洞庭湖龙君小女儿牧羊道旁,向柳毅诉说嫁给泾河汪龙的不幸,柳毅应允为她传递书信的情景。故事取材于唐传奇李朝威《柳毅传》
 


鱼龙纹带柄镜
龙纹镜可分单龙和双龙两种,镜子多为圆形。单龙多作卷曲弧形盘绕镜钮,铸造精良,龙头清晰,龙体修长,转折处粗细分明,腿部刚劲有力,鳞片明显,周围点缀云彩,表现出腾跃于苍穹的气概。双龙图案,一种为双龙挟钮,首尾对峙.互相追逐。龙体盘曲或张牙舞爪,或张口吐舌,形态生动。一种龙身轻度盘曲,身上有双翼和前肢,虽然也是首尾对峙,但构图缺乏灵活生气。
双鱼纹是金代铜镜中采用最多的纹饰。双鱼镜一般为圆形,镜背布满水波纹,或波涛泅涌,或浪层起伏。两条鱼在钮两侧,同向回游,逐浪嬉戏,造型生动逼真。有的镜背无水波纹,鱼身较小,姿态规整,整个镜背露出的素地较多,还有的只在钮下铸出双鱼共衔草叶,也无波纹,露出的素地更多。主纹还有一些身作鱼形而头呈龙形,前鳍部分被两只张开的大翅膀所代替,呈展翅飞跃状,被称为鱼龙变形镜,它是金代的典型器物。
人物故事是金代铜镜的又一重要题材。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有些表现了金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如耕作、渔猎、出游、观景、游戏,每一面铜镜如同一幅美丽的图画,天空、原野、农田、山水、树石、花木、人物,既赞颂了自然景物,也表现了人物风情。
带柄铜镜有圆形和花式形,镜中人物故事题材也较多,叙述了不同的神仙、人物故事。虽然题材各异,但布局构图有许多相似之处。还有一些是描绘航海、树木山石、长桥流水、亭台楼阁的人物故事。
铜镜的形制多为圆形、有柄形,花式镜银少。另一重要特征是,有的铜镜边缘錾刻官府验记文字和押记。据文书记载,金朝由于缺铜,铜禁极严,数次发表诏令禁止私铸铜镜,凡铸铜镜和携带铜镜需加上官府的验记。铜镜上出现验记文字和押记,也为识别金镜提供了一个重要特征。镜铭主要有:“上京警巡院”、“录事司刘什秤”、“金城记”、“左巡院验记官”、“临横县”、“官”、“上京巡院正”等。—般多刻记铜镜铸造地点、官署名、监造职官名和人名押号。
中国铜镜自唐末、五代日趋衰落,金代铜镜却在北国异军突起,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主题纹饰丰富,许多内容取材于中原流行的图案纹样,不少是中国民族工艺传统的内容,但在手法上却与中原地区不同,体现了北方游牧本民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