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自由路西段,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
相国寺是我国著名的汉传佛教十大寺院之一,迄今为止已经有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原来是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故宅,到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修建,名为建国寺,后毁于战火。
唐朝时期,这是州司马郑景的宅院。武则天时期,僧人慧云来到这,自称夜里见到城中有灵气,天亮后又在郑景宅内池看见殿台楼阁和弥勒佛居兜率天的影像,于是他决定募集捐款建寺。实际上是他铸造了一尊6米大弥勒佛像,本来计划放在感业寺供奉,但是其他和尚不同意,所以他才想了这个招数,不过,在破土动工过程中,恰巧挖出北齐建国寺的旧碑,于是把寺院改名建国寺。公元712年,唐睿宗李旦称梦见了弥勒佛,实际上是为了纪念他从相王的地位爬到了皇帝的宝座,便下令将建国寺改为相国寺,并亲笔写下了“大相国寺”的匾额
唐宋是相国寺的鼎盛时期,尤其在北宋时期,占地540多亩,64个禅院,寺内建筑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壮丽绝伦,古人称其“大相国寺天下雄”。北宋帝王巡行进香多来此,过生日时文武百官也要到寺内设置道场祝寿,平时一些重大节日的祈福活动在此,进士题名也在此,大相国寺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皇家寺院”。只是北宋后天灾人祸不断,寺院早已不是往日模样,虽然历代也有修葺,但是今天所见的相国寺,还是和唐宋时期不可同语。但是相国寺的地位在我们中国佛教史上还是非常重要的。
进入寺庙前,大家先抬头看“大相国寺”这四个字,一个比一个大,这是故意的这么写的,每个字代表不同的含义,大—代表平民百姓,相—代表的官员,国—代表的国王,寺—代表的佛祖,也就是说:平民百姓没有官员大,官员没有国王大,国王没有佛祖大,由此可见佛主在人们心里的地位,和佛教对社会的影响力了。
大相国寺的山门,原为清乾隆年所修建,开封解放时,毁于炮火,1958年新建牌楼,为四柱三楼琉璃作牌楼,中楼高8.4米,两侧门高6米。绿色琉璃瓦顶,前后檐下用砖砌单翘五踩斗拱,正门匾额为"相国寺"三字,为河南文史研究馆馆长裴毓明正书,1992年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重颁"大相国寺"寺额。现今殿式山门,为今方丈心广大和尚发心修建,匾额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所题。
面前的这三个门是佛寺的山门,分别为无相门、无作门、空门,佛教认为,一切外表的皮相,美也好,丑也好,最后都会老,所以不用太在意外表,内心的美和善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无相门的含义;我们常常说的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一切自己所做的事情最后都会有相应的报,所以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也不要因为恶小而为之,这是无作门的含义;佛教能够这么久以来一直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因为和我们人人都能有共鸣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苦难和挫折,多少、强弱的区别而已,佛劝我们放下,因为即使你在乎再多,计较再多,到最后还是什么都带不走,人生到底不过是一抔黄土而已,其他一切都是空的,想开了也没什么过不去的。所以入了佛寺就是遁入空门。我们现在就一起走中间的空门进入相国寺。
钟鼓两楼
大相国寺的钟鼓两楼为1994年新建,二层,歇山琉璃瓦顶,东为钟楼,西为鼓楼,晨钟暮鼓寓意国泰民安。
钟楼中悬挂的铜钟乃是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遗物,重达五吨,高2.23米,口径1.81米,重达万斤,上铸“法轮常转,皇图永固,帝道暇昌,佛日增辉”十六字铭。钟声响亮优美,尤其是秋冬霜天叩击,声音清越,响彻全城,素有“相国霜钟”的美誉,是为汴京八景之一。
相国寺全图
天王殿
大相国寺天王殿(即接引殿,又称二殿),为清代乾隆年间所修,该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门楣殿额也为赵朴初居士所题。天王殿前檐下安装六抹头隔扇门22扇,门高2.4米,殿东西两侧砌有砖墙,各辟一垂花门,通往二进院。
现在我们看到的大殿是天王殿,这位笑眯眯的肚子大大的就是弥勒佛。弥勒佛在佛祖逝世56亿七千万年之后,将会登上佛祖的地位,所以也可以说是太子佛。其实弥勒佛原本不是这个样子,这是从中国五代之后才开始的。五代时期,在浙江的奉化出现一个胖胖的大肚子和尚,名叫契此,他手拿锡杖,上挂一个空空的布袋,化缘得到的东西都放到布袋里面,所以大家也都叫他‘布袋和尚”,他乐于助人,每天都笑嘻嘻的,就好像从来没有烦心事一样,圆寂的时候留下几句话: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所以人们都认为他是弥勒佛转世,于是就把布袋和尚的形象作为弥勒佛的形象供奉在寺庙。
我们还有两句话说“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说的也是这尊佛。人活一辈子,不可能不经历点什么事,也没有什么十全十美,反而是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笑一笑,让它过去,不去计较,正所谓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弥勒佛要传递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思想,所以就让他在寺院的门口,人们来到寺院先看到他,随和开心,平易近人的形象,也易于接受佛教,所以他也被称为“迎宾佛。
东西两边是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慈悲为怀,保护众生,用音乐使教徒皈依,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慧根,保护佛法不受侵犯,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手缠一龙(也有人说是龙头蛇神的神兽)。北方多闻天王,比喻福德,闻于四方,左手持伞。但是这四位在《封神演义》里被彻底汉化,根据他们的法器而各司其职:剑—风,琵琶—调,伞—雨,龙—顺。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毕竟中国也是个农业大国,而且民以食为天,先要吃饱穿暖了才行。咱们再看多闻天王右手还握着一只老鼠,据说这只老鼠特别能吃,一但放开,全天下的粮食都能吃了,所以一定得握紧了不能跑。
前面这个桥是新修的,桥下是放生池,佛教十戒,首戒就是不杀生,因为佛教认为平等,平等的受业力的支配,人和其他动物都是一样的,杀别人等于杀自己,还破坏了人家的解脱道,同时也毁了自己的修行,所以不能杀生。不仅如此,而且和尚们还常常用攒下来的功德钱买些鱼虾之类的放生,以积攒功德。
放生池东西长22米,南北宽10米,一座三孔石桥飞架池上,贯通南北,桥宽5米,池周有青石围栏,以供观赏,该池建成于1999年10月。
这个大香炉是九十年代举行佛教法会时候,香港三宝弟子捐赠过来的,放在寺院的中轴线上正对大门,有永镇山门,万年和平,吉祥如意的意思。
大雄宝殿
天王殿之后,重檐歇山的雄伟建筑,乃大相国寺的主殿大雄宝殿,该殿为清代顺治年修建,面阔7间,进深5间,殿高17.43米,建筑面积为531.77平方米,重檐歇山,黄绿两种琉璃瓦。殿内释迦牟尼巨形铜像,重400公斤,高4.3米。[15]此殿气势恢宏,堪为古建筑中的瑰宝,被誉为 “中原第一殿”。
大殿周围及月台俱白石栏杆的望柱上,镂刻有58个狮子,刻工精巧,形态各异。这大雄宝殿的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世佛,均举高一丈三尺。东西两壁台基上所供奉的是十八罗汉。三世佛背后是大型雕塑海岛观音,取材于《华严经》善财童子53参的故事,形象地表现出南海观音普渡众生的场面。
殿内供奉的是三方佛,东边是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他发十二大宏愿“拨众生苦,医众生病,满众生愿,为众生解除痛苦,消灾延寿’,希望能解除众生的一切病痛疾苦;中间的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佛祖原本是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29岁时在一天内见到生老病死,感受人间痛苦,于是舍弃皇室生活,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之道,35岁时菩提树下成道,创立佛教,立志带众生脱离苦海。佛门弟子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为释迦族的圣人。西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也称为接引佛,西方极乐世界是人人向往的没有困苦,歌舞升平的世界,教徒们常颂“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希望阿弥陀佛会接引修成正果之人到西方极乐净土。
两边的是十八罗汉,早期西方传来的原本是十六罗汉,唐五代时期张玄、贯休位和尚在十六罗汉后加画了降龙、伏虎两位罗汉,而社会中也有诗人开始大赞十八罗汉,所以之后寺院里多供奉十八罗汉了,再后又被汉化为五百罗汉,现在咱们来看一位罗汉的代表吧,这位是开心罗汉,以前是屠夫,经常杀生,还不守清规戒律,皈依佛门之后,痛改前非,大彻大悟,他对同门说‘我心中有佛’,其他罗汉都不相信他,还笑话他,他就用戒刀剖开自己的心,里面果真有佛祖的头像,大家转而很钦佩他,这也证明了一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人生做了错事也不可怕,只要愿意改正就好。
后边是大型雕塑是海岛观音,表现的是南海观音普救众生的场面,是由珍贵的檀香木雕刻而成。观音全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后来李世民当皇帝,为了避他的名讳,所以去掉“世’,简称观音菩萨。有句话说“佛祖何必深山求,处处观音处处有”,由此可见,民间信奉观音菩萨的人特别多,也加上了一定的功能,比如说大慈大悲的观音啊,送子观音啊等等。
观音菩萨的两边是他的得意弟子:散财童子和小龙女。据说散财童子出生时候,周围好多金银财宝出现,但是他却视金钱如粪土,一心向佛,跟随观音菩萨修行,在菩萨的指点下,拜了53位老师,这些就是他五十三参,参参见佛的情景,再后来他就修成正果,和菩萨一起行善去了。小龙女据说以前是不信佛的,后来他的哥哥龙太子在海里游玩被渔夫给捉去了,是被观音菩萨给救了,所以她为了报恩就跟随了观音菩萨,修行着修行着也一心向佛了。大家看观音脚下踩的是什么呢?鳌鱼,据说是海里非常凶狠的一种鱼,翻一翻身就能翻天覆地,常常惹的百姓困苦连天,观音菩萨为了普救众生,就把它踩在了脚下,让它永世不得翻身。有句成语叫做“独占鳌头”由此而来。大家看到的观音一般都是站在佛祖旁边的,但是这个却在后面,所以被叫做“倒坐观音”。
前面这块造型奇特,窟窿挺多的石头,可不是普通的石头,这是宋朝宋徽宗垦岳花园里的石头。这个石头是产自江南的太湖石,打捞寻找好石头怎么麻烦就不说了,单说运送就路途遥远,还要保护好,就需要很多的劳力,而且,有些石头很大,桥过去拆桥,城门过不去,竟然连城门都拆,无论怎么都要保石头,如此昏庸作为,后来怎么能不亡国呢。宋徽宗建的垦岳公园中的山体主要就是各种漂亮的太湖石,此外还有珍奇走兽,因为有炉甘石,下雨天还会冒烟,如同仙境一样。不过,后来金兵攻打过来时候被毁掉了,其中一些带到了北京,开封留下的就剩几块遗物而已,相国寺这块石头是其中之一,我们看看这石头很多洞,看上去千疮百孔一样的,就是因为在河底长时间的冲刷而成的,所以这石头的特点就是露、瘦、透、皱,大家可以欣赏一样。
历史上对宋徽宗的评价,用一句话就是“诸事皆成,独不成君”,宋徽宗这个人做皇帝不是个好皇帝,别的可都是玩的很溜,他画画好,尤其是山鸟鱼虫,曾经在英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出了1250多万的高价,创了当时中国书画拍卖的最高价了。他写字好,瘦金体就是他所创的,他喜欢玩瓷器,所以有了“家财万贯,不抵钧瓷一片”的钧瓷以及现在都少见的汝瓷,他玩石头,建立了集中国园林之大成的垦岳公园,但是也是因为玩物尚志,劳民伤财,不管正事,所以引起民愤,导致起义,外敌入侵,没能力抵抗,最终失去了国家。
八角琉璃殿
八角琉璃殿。又名罗汉殿,位于青石台基上,台四面均有8级石蹬道通往地面。此殿形制别致,由内外两部分建筑构成。
五百罗汉殿
再往前是造型奇特的八角琉璃殿,这是一罕见的八角回廊式建筑,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它最外面是游廊殿,里面是无井院,正中心是八角亭,1980年采用撬升技术,整体抬高1.67米,这是建筑史上的典型,也是是我们开封的骄傲。游廊里雕刻的是释迦牟尼讲经会的大型雕塑,众佛,菩萨,天王,罗汉等等,高矮胖瘦,形态各异,造型生动。大家看到那个坐在高高的梁上的罗汉了吗?就是济公,据说他因为贪酒,所以第二天睡过头了,急急忙忙来了后一看没位置了,所以就坐到梁上去了。咱们如果平时要参加什么重要活动,可千万要提前准备好安排好,别给耽误了啊
院中心为八角形木结构高亭,立于0.8米的八角形台基上,亭为重檐八角攒尖顶,顶部为一藏式塔刹。
正中心这个亭子里的是千手千眼观音,这是大相国寺的镇寺之宝。这尊站立的四面观音菩萨像高6.7米,须弥座0.55米,是清乾隆年间一位民间艺人,呕心沥血,用了整整58年的时间,用一颗完整的银杏树雕刻而成,据说这颗银杏树当时已有三千多年的树龄了,本身就已经是罕见之物,价值连城。菩萨为四面造型,每面都是扇形,各有六只大手和二到四层的胳膊和小手,,每只小手中各雕刻有一只眼,共1048只,俗称千手千眼观音,这些手和眼代表的是观音菩萨的聪明智慧和无边法力,无论苦难的众生是在哪个方向哪个位置,她都能帮助他渡化他。
菩萨最上面的大手高举释迦牟尼佛,是佛祖至高无上,一心向佛之意。中间的大手普度众生,下面的大手是接引众生。整个的雕刻,可谓是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名副其实的镇寺之宝。
这尊像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古时候,有位国王病重了,寻遍百医,都治不好,无奈之下,寻求了一位游遍四方的和尚,和尚说:我可以治好你的病,但是必需有药引,只有你能拿到这个最为重要的药引,我才能把你完全治好。这药引就是你亲人的一只手一只眼。国王听完就召见了他的三个女儿,大女儿说:我刚生了孩子,如果少了一只手和眼,我怎么照顾我的孩子呢?.二女儿说:我刚结婚,我少了一只手一只眼怎么面对我的夫君呢?。这时候三女儿就说:父王,用我的手和眼吧,于是砍下一只手臂剜下一只眼给了国王。后来国王的病果真就痊愈了。这事被佛祖知道后大为感动,这不就是我们推崇的孝道嘛,于是传令还她全手全眼,并塑型让更多人多学习。中国的‘全”和“千’相近,下面的人把全手全眼听成了千手千眼,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千手千眼观音。其实,大家仔细看的话,也会发现这尊千手千眼观音像的身材身形都比较接近男性化,应该是一男相,这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尊密宗四面千手千眼观音相
藏经楼
最后一座高大的二层建筑是“藏经楼”,藏经楼顾名思义是寺院保存、收藏佛教经典的地方。
大相国寺藏经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面积680余平方米,面阔3间,上下两层高5丈余,重檐歇山顶,据文献记载该楼系康熙年间河南巡抚郎廷相拆迁钟楼屋架所建,其规模一如明代制度,上下两层檐下均施五踩单昂斗拱,楼额"藏经楼"3字篆书,结构谨严,笔力雄劲,相传为清代著名经学家、书法家孙星衍墨宝。
上下两层,上面二楼是存放经书的地方,1992年,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赠送给大相国寺一套乾隆版的《大藏经》,共7000册,就藏于此,所以这也叫藏(zang)经阁。下面一楼是师傅们讲经说法的地方,称为讲法堂。
大家抬头看到的匾额上有四字,有人能认出来是什么字吗?“是寿者相”,什么意思呢?长寿者的相貌,这是这是著名书画家石千里为真禅大师八十大寿送的贺礼
中间供奉的释迦牟尼佛,是海外华侨的一位老居士赠送的缅甸白玉佛,因为是在泰国订做的,而泰国信奉的是南传佛教,所以佛像形象灵秀端庄,线条比较女性化,她眉间有一颗天然形成的红宝石,在宝石衬托下的佛像显得庄严肃穆。佛像两边是千佛灯塔,里面供奉的是游客请的佛牌,为游客消灾祈福的。
大师堂
藏经楼西侧是大师堂,即空海大师纪念堂。现堂前立有空海大师铜像落成纪念碑,及一对罕有的石雕六牙像。堂内供奉有空海大师铜像及大师生平事迹图片展览。大师铜像高2.5米,重3000余斤,为日本友人赠送。
供奉的是空海大师,他是日本著名的大和尚,生于公元774年,31岁那年入唐求法,在经开封大相国寺时候,拜方丈为师,学习佛法,回国后,大弘天台秘法传于日本,被弟子们尊为言宗开山祖师,日本天皇授予他‘弘法大师”的称号。公元139年日本小松天皇命足以利将军,在日本京都建大相国寺,这也构建了中日两国相国寺的特殊因缘。
1992年,中日两国相国寺结为友好寺院,日本友人捐赠并修建了大师堂供奉。这也称为中日的友好的象征。在此也希望,未来能够永远世界和平。
财神殿
资圣阁
大家看到了左手边的鲁智深倒拔垂杨的塑像,这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的。
说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时候,不守清规戒律,所以就被送去了大相国寺深造,鲁智深来后,方丈知人善用,给他安排了去看菜园子的差事,这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刚开始时候,他看这菜园子里菜长的还可以,但是后来就越来越不好了,这就纳闷了,问了周围的邻居才知道,原来有几个泼皮无赖早就想占领了菜园子了,但是因为是皇家寺庙,所以不敢明目张胆的抢。
于是就在菜园子周围种植了柳树,柳树长势一好,肯定就影响菜的长势了,鲁智深一听就怒了,跑去把柳树一棵一棵拔了下来,拔到最后一颗时候,用力太猛,连根都拔起来了,这一传开,那些无赖们再也不敢打寺院土地的主意了。
鲁智深解决了寺里的大问题,相国寺也没有忘记他,就把他的雕塑放在山门后,长相国寺的威风,也保护着寺院。
有人说鲁智深即使百年千年的在寺院,性格使然永远也成不了佛,也有人说他已经成佛了,虽然不太守佛门很多规矩,但是他的侠义潇洒也是另一种成佛之道。就好像我们的大相国寺,虽然在闹市中,却更加突显:小寺隐于山,大寺隐于市。平时我们生活中遇到难题,这条路子行不通,就换一条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嘛,都能达到目的。
相国寺与社会各阶层有着密切联系。它既是佛事活动的集中地,又是社会文化、经济活动的汇聚区。皇帝诏旨任命方丈、颁发度牒、迎请或题赞佛牙等活动时常在这里举行。佛诞日、佛吉祥日、腊八日,这里均有烛照香熏、内容繁复的佛事活动。帝王将相、公卿士大夫、高僧大德、文人骚客、外国使节、商贾民众出入其间;巡幸、佛事、娱乐、参访、商贸汇集其中。名人荟萃,雅士云集,极一时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