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在全国,河北这句广告语最朗朗上口。这几年,因为徒步的缘故,经常到河北,其他时候都是自驾路过,而且大多以自然风光为主,这次特意来个短途自驾,去看看保定的国宝。
7:16: 北京-曲阳石雕城,修德寺塔,北岳庙,八会寺刻经,钓鱼台遗址,西大洋水库
7.17: 定窑遗址,倒马关,紫荆关,恋乡太行水镇,易水湖
7.18 :清西陵,荆轲塔,龙兴观道德幢、燕下都遗址,回北京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历史悠久,因地处古北岳恒山(今大茂山)弯曲的阳面而得名。秦(公元前 221 年 - 前 207 年)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 36 郡,始至曲阳县,属巨鹿郡,距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
曲阳创造了灿烂的石雕文化。相传是张良之师 —— 与鬼谷子齐名的黄石公著下了《雕刻天书》,才有人在曲阳县黄山上创习石木雕刻。到西汉(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5 年)时期雕刻已盛,被汉武帝盛赞为“雕刻之乡”。1995年,国务院正式命名曲阳县为“中国雕刻之乡”。
从云冈石窟、乐山大佛、敦煌石窟、五台山佛像至阿房宫、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及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到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处处都留下了曲阳人的雕刻艺术。
导航
曲阳雕刻文化产业园
京昆高速曲阳南出口曲新路两边密密麻麻的都是雕刻的厂家和店铺。
修德寺塔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城西南恒州镇小南关村,距北岳庙西南200米处的修德寺遗址内。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现存部分塔体为宋代天禧三年(1019年)四月修建。
修德寺塔为一座下为花塔,上为楼阁式相结合的砖塔,是花塔中的特例,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同时期寺塔建筑的宝贵实例。修德寺塔形制为平面八角形,通高32米。首层塔身正面辟门,内有塔心室;二层为实心花束状塔身,高10.2米,三至五层均为叠涩砖出檐、收分,以灰筒板瓦作顶,刹座为砖砌蕉叶。
2006年5月25日,修德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岳庙
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城西部恒州镇北岳路2号,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北魏景明、正始年间(500—512年),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以前,北岳庙一直是历代封建帝王祭祀北岳恒山之神的场所。
北岳庙建筑格局呈坐北朝南的“田”字形,采用的是以中轴线为主,两厢对称的传统建筑形式。庙内主体建筑德宁之殿在中轴线北端,往南依次建有飞石殿、三山门、凌霄门、御香亭、朝岳门、牌坊、石桥等。北岳庙是一座内涵丰厚的文化艺术殿堂,集古建、绘画、书法、石雕、定瓷等艺术于一身。北岳庙碑刻对研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982年2月23日,北岳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看点有四
1.德宁之殿
为北岳庙内主体建筑,建于元至元七年(1270年),元代至正七年(1347年)重建,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元代木结构建筑。
2.碑刻
北岳庙内存有碑、碣、经幢200多通,并建有碑廊、碑楼,是河北省最大的碑群之一
3.壁画
北岳庙最为壮观的是德宁之殿内的壁画,殿内东、西两壁有高大的壁画,高6.5米,长17.6米,有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画的“天宫图”,北山墙背后绘有巨幅彩色壁画“北岳恒山神出巡图”,壁画高8米,长27米,东西两侧壁画各高8米,长18米,壁画总面积为504平方米。壁画内容:东壁画为《云行雨施》,绘有众多天神、地祗,兴云布雨,普降甘霖,为民造福的形象,最大的人物高达3.3米;西壁画为《万国咸宁》,画的是众天神胜利完成兴云布雨的任务后偃旗息鼓、得胜回宫的情景。西壁的天神(钟馗)是全幅壁画之精华所在,肌肉粗健、相貌狰狞、横枪倒戈、腾空飞奔。两壁画共有人物73人,众多人物形象无一雷同
4.石雕
北岳庙石雕藏品有佛像、人物、动物、经幢等,尤以西汉石虎、北魏石狮、北魏背光千佛像、唐代石灯、唐代石佛、笑和尚、金代经幢,刀工变化细腻,线条清晰流畅。
八会寺刻经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城南8公里左右的的黄山之巅,车可开到黄山脚下。黄山,当地人称小黄山,又名少容山,以盛产白石而著名。
八会寺始建于北朝齐周年间,寺有八院,故名八会寺。几经劫难,至清末已焚毁殆尽。八会寺刻经又名八会寺石佛龛,亦称“开皇石经”。佛龛位于小黄山山顶稍偏下,座东朝西。室内正中有和山岩连在一起的巨石一块,石四面刻有佛龛,龛上部刻佛像,佛像下刻石经。西龛北壁经文的末行刻有“行唐邑龛,大隋开皇十三年二月八日刊”字样,其他几面有的刻有经文,有的刻有佛名。所刻经中有唐武后所造“⊙” 字,推测刻经经历了隋、唐两代。
八会寺石佛龛于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会寺刻经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导航:导航上没有这个地址,先导航晓林乡石门村然后问村民,多问几个。在村子后面的山顶。
钓鱼台遗址位于曲阳县城西南十八公里的晓林乡店头村村西1500米的沙河东岸,为一高台,俗称“钓鱼台”,南北长380米,东西长180米,遗址面积约7万平方米,台中间相对高度为8.4米,此遗址为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遗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目前,该遗址发掘部分回填,西南由于河水冲刷形成断崖,遗址地表大部辟为农田,没有什么可看的。
导航:导航上没有这个地址,先导到店头村,然后问村民,很多人不知道,多问问,我们也是在好心村民的带领下才找到的。找到文保碑需要运气
名字听起来很大,其实是这个水库在河北省唐县西大洋村附近、唐河上游。始建于1958年,1979年又扩建,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发电为主的水利枢纽工。面积很大,水很干净,风景很美,最关键不像其他水库用铁丝网圈起来,这里很容易亲近她。很多当地人在这里游泳,钓鱼,游艇。
有不少地方可以亲近水库,我们是从北屯村进去的,这里应该是欣赏水库,游玩戏水的最佳地点,离北京车程2小时多。这里的日落日出也很美。
导航:唐县北屯村
门票:免费
请保护环境,带着垃圾。
村民捞鱼。
按照导航来到定窑遗址,大失所望。
导航的地方是个管理处,里面的人员显示吐槽说定窑名气最大,保护开发最差,很不热情,说遗址不在这里,规模很大,都是农田,没啥可看的,向他打听文保碑,回答说被杂草覆盖,找不到。他说如果想看看,可以沿着旁边的几百米水泥路开开,前面有一个广场,我们到广场发现,立着一个牌子,有个遗址博物馆规划图,管理人员说估计要很多年之后才能建成。
曾经名列无窑之首的定窑落到这个地步,令人惋惜。
定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的定窑遗址,位居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是中国北方著名的白瓷窑址。因曲阳宋代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中国的制瓷业到了宋朝,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
宋代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各以其无比的艺术魅力,为我国瓷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五大名窑中,唯定瓷以装饰见长,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附以剔花、堆花、贴花各得其趣,设计开唐宋陶瓷形制之先河。定窑遗址规模最大、最集中的窑场分布在曲阳县涧磁村北一带。10公里,总面积约10余平方公里。
倒马关是著名的明长城内三关之一,“内三关”指的是明代内长城线上的三个著名关隘: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
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最初于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分为上下两城。
《后汉书》记载,建武十五(公元39年)年,因匈奴常犯东汉北部边境,东汉政府迁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居民于常山关(倒马关)、居庸关以东地方居住,防止匈奴的侵扰,由此可见倒马关的屏障作用。倒马关处于一条古老的通道上,这条道称为“灵丘道”。《魏书·高祖纪》载,太和六年(公元482年)曾调集州郡5万人修治灵丘道。灵丘道北起平城(山西大同市东北),南越恒山,自灵丘以下,略循今唐河谷道出太行山,南抵中山(今河北定县),是当时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倒马关就是这条道路上的重要关隘。
传闻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
因一场洪水被冲毁,所剩无几。有几段残缺的关城,可以拍照留念。附近还有水关关遗址,以及一段战国时期的残长城。
导航:倒马关
门票:免费
万里长城—紫荆关,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北45千米的紫荆岭上,始建于战国时期,秦、汉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宋、金称金坡关,元代以后称紫荆关,与居庸关、倒马关合称为内三关。自古便是进出太行山的交通要冲,位于“太行八陉”的第七陉“蒲阴陉”,天下九塞之第四塞,是兵家必争之地。
万里长城—紫荆关为一座九门九关石头城,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城东为万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为拒马河,城南是黄土岭,被称为“畿南第一雄关”。紫荆关多为明代建筑。原关有4门,以南北二门为交通要道。城门、城墙均以大块料石垒砌。城门门额石匾下层题 “紫荆关”。
1996年11月20日,万里长城—紫荆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的很差,周围杂草重生,农田,电线,民房,垃圾也不少。
导航:紫荆关
门票:免票
恋乡太行水镇位于河北保定易县易水湖畔。是一个以太行乡村风韵打造的望山见水忆乡愁的文旅小镇。
她依托千年易水河连通景观水系,包括民宿村、生态农场、易水休闲四大组团。
自然与文化在这里融合、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共生、烟火与诗意在这里绽放…
太行毛石建造的恋乡码头,鳞次栉比的街区牌楼,融入太行民居文化元素的商铺,还有拉洋片、摔碗酒、穿街叫卖形成独特的街景文化。
玉米冒险农场,现代时尚的露营地等都是国内同类小镇所没有的。
不妨在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到小镇一游,行走在古色古香的街道,看灯火阑珊,光影摇曳,如梦如幻。
这里还免门票,值得在这里玩1-2天。
易水湖位于易县城西南25公里处,距北京150公里,距雄安新区80公里,上连“拒马奔涛”,下启“易水寒流”,南望“郎山竞秀”,北界“云蒙叠翠”。水域面积约27平方公里,容量为3.9亿立方米,最深处达48.5米。易水湖,山势雄奇险峻,空气洁净无尘,林木繁盛茂密。
易水湖的日落很美。金龟码头和大坝那里都是欣赏日落的好地方。金龟码头附近有小路通向湖边。
易水湖离太行水镇1-2公里,可以一起游玩。
清西陵,位于河北保定市易县永宁山下,。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完工于民国四年(1915年)。是现存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陵寝建筑类型最齐全的古代皇室陵墓群。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其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
清西陵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
清西陵众多建筑有彩画与雕刻,宫殿多施旋子彩画,庙宇牌坊多施和玺彩画,行宫、住宅多施苏式彩画,雕刻以龙凤最多。整个建筑群反映出清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和民族风格。
1961年,清西陵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清西陵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遗产名录》。
导航:清西陵
游览概览:单独购买了泰陵的门票45元,坐景区大巴(15元往返)到大红门,沿着神道步行2公里多到墓地。参观结束,坐班车回景区
全程耗时2小时左右
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丹在易水(河北省易县,战国时期易水以北为燕国、易水以南为赵国)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人称为《易水歌》。
李白等众多诗人为荆轲作诗,歌颂其英雄气概。
荆轲塔是为纪念荆轲而建造的。圣塔院塔,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南2.5千米荆轲山上。圣塔院塔有八角十三层,通高25.36米,砖石结构,实心。创建于辽乾统三年(1103年),不久塔与寺俱毁,明万历六年(1578年)重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重修,现仅存塔和清《重修圣塔院记》石碑一通。荆轲塔之名,最早见于《弘治易州志》,因塔建于荆轲山上,且传为纪念荆轲而建,故名。据《易县志》记载,荆轲山有圣塔院。经地名普查考证,原来,山上确有寺院遗址,故荆轲塔又称圣塔院塔。
圣塔院塔最下为二层束腰须弥座,第一层为素面,第二层为砖雕双抄五铺作计心造斗拱,斗棋上承托栏板和望柱,再上为四层仰莲。束腰部分八角施雕花石柱,各面原有间柱石。在华美的基座上承托着塔身。塔集楼阁式与密檐式砖塔于一身,造型典雅秀丽,虽经多次修葺仍保留辽代风格。
2006年,圣塔院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导航:荆轲塔,荆轲公园里面,从公园大门步行100米左右
门票:免
顺路去了位于县城的燕都古城,门可罗雀,一片萧条景象,不过修的也确实太土,破败难免。
作为一个喜欢国学的人,看到有个1000多年历史的道德经幢,心向往之。
导航到了目的地一看,这个文物保护充分体现保定文物保护的“简朴”风格,文物在一个小农田,四周是平房和楼房,一点都不起眼。
本来想看看这个唐玄宗批注的道德经版本和我们见到的其他版本有何不同,可惜文物被封起来,无法近距离观察。清晰看到那句熟悉的“百姓谓我自然”
龙兴观道德经幢
又名唐玄宗注道德经幢,易县道德经幢,俗称八棱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友谊路,唐开元廿六年(738年)建立于易县城西开元观。
龙兴观道德经幢通高6米,为八角柱体,由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除幢顶为青石屋顶,其余皆为汉白玉石。幢座为为覆莲须弥座。幢身为八角形,由上下两块汉白玉雕刻而成,平面为八角柱体,各面镌刻老子《道德经》。幢顶用一块青石雕成,为庑殿式。龙兴观道德经幢在研究《道德经》版本、唐代道教史、唐代书法等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龙兴观道德经幢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立在易县城西开元观。南宋乾道五年(1109年),迁至城内南端的龙兴观。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龙兴观道德经幢被暴风雨吹倒,其后二年重修时位置装错。
如果你导航燕下都遗址,你会到达易县斗城庄村南农田里的两个大土堆。如果没有看到它周围的围栏以及“请爱护文物”牌子,你很难把它和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联系起来,曾经辉煌的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都城如今是散落在不同农田角落里的土堆。
这个导航目的地有问题。遗址中心点应该是位于武阳台村的武阳台,现存最大的一个土堆。
武阳台
高出地面11米、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10米,圆环套圆环,由下往上由大到小共有三层的回廊式宫殿,是整座都城的制高点。燕国的王就在最高的圆心处处理政务,行使他对这个国家的权力,而下属的官员和侍者在上百米的圆环回廊中穿梭奔跑。
更为奇怪的是那个文保碑都不在这两处,费了很长时间,找了很多当地人都没人知道,后来根据一个网上帖子的提示,在北东村东头牌子,马路对面的小路进去后不远,在农田里发现了文保碑。
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根据遗址图按图索骥找找其他地方
燕下都遗址
中国战国中、晚期燕国下都武阳城的遗址。位于河北易县城东南。都城西依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是广袤的河北平原。1961年,燕下都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于燕,周成王时召公之子就国,建都于蓟(今北京),后世称“燕上都”。为了对付南方各国并争霸中原,燕昭王(公元前311年-公元前279年)在易水河畔建立军事重镇,称为“下都”。公元前年秦灭燕,燕下都即废弃不用。
燕下都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4-6公里,是已发现的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城的中部有纵贯南北的运粮河故道,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是当时的生活居住区,西城用于防御。
东城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可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以及古河道区五个部分。宫殿区在遗址的东北部,由三组大型的建筑群组成。主体宫殿武阳台位于宫殿区的中心,分上下两层,为夯土结构,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10米,高约11米。另外,作坊区和居住区遗迹共有三十余处,其中手工业作坊区分布在宫殿区的四周,包括兵器、冶铁、铸币和陶器等行业,居民区则分散在西南、东北各部。
贵族墓葬区分设于东城和西城,东城有九女台和虚粮冢两个墓区,西城有辛庄头墓葬区,共发现墓葬三十三座,这些墓葬均按尊卑等级排列。1965年发掘清理了其中的一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此外,东城城南的丛葬墓群并排有14座人头坑,每个坑清理出人头2000多个,上下叠压,千奇百怪,是全国唯一的人头丛葬墓。
西城是防御性的附城,其西墙保存较为完整,现存3717米,高出地面最高处约6米。
三天匆匆打卡,感觉保定下属的曲阳、唐县、易县的历史底蕴还是很深厚的,自然风光也不错,但是文物保护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旅游设施和服务也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