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千年精粹 观古今之变 辽宁省博物馆(十四)

作者:杖乡游 显示图片

二层展厅  
二层设有六个展厅、一个学术报告厅及一个儿童体验馆。


二层展厅平面图
九号展厅  净月澄华——-中国古代铜镜展(一)
净月澄华--辽宁省博物馆藏历代铜镜展:十月八日隆重推出,这是辽博馆藏历代铜镜首次公开展示。展览撷选了数千枚馆藏铜镜中的二百三十件,跨度从春秋战国直至晚清,基本构建了铜镜发展的简要历史。展览共分七个单元,分别为:轻灵奇巧的战国镜、奇幻超逸的两汉镜、气象万千的隋唐镜、秀丽世俗的两宋镜、雅致不拘的辽镜、粗犷豪放的金镜和遗风余韵―――元明清铜镜。
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岂复更藏年,实年君不信。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标志之一是有了美的观念,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使然,而人类对美追求和探索,手段各样,形式多种,尤其是对自身容貌的重视,从止水照容到铸鉴盛水,直至出现铜镜,在长达四千多年的时间里,铜镜一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之一。直到清中叶,西方玻璃镜传入国内,铜镜才完成其历史使命。但铜镜其精美的纹饰依然向我们讲述着祖先们的日常生活,传递着先人的审美观念及生活方式。
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月生无有桂,花开不逐春,试挂淮南竹,堪能见四邻。



早期铜镜
铜镜是由含锡较高的青铜铸成,我国最早的铜镜是在甘肃临夏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时代约略早于夏代(距今四千一百多年)。同整个青铜铸造业水平相适应,这一时期铜镜铸造还较为粗糙,合金比例不尽合理,纹饰亦不够精美。但是简单的线条下面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古拙质朴的思想。铜镜在商代时用于祭祀的礼器,春秋战国至秦代,铜镜作为日常起居用品,但也只是在上层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直到西汉末年,铜镜才开始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第一单元  战国镜
铜镜制作发展到战国形成了第一次高峰。纹饰由素面或几何纹样发展到蟠虺纹、饕餮纹、山字纹等多种式样。纹饰构建上也由纯地纹发展到有主纹与地纹之别的多层纹饰构成。同时,透雕合铸、错金银、镶金嵌玉工艺在铜镜上的应用是这一高峰期形成的标志。


 




 春秋斜线三角纹镜
铜镜直径106毫米,圆型,近顶端三分之一处有二半环钮,二钮间及左右两边各有贯穿镜背的素宽带一条,素宽带间及素宽带与镜缘之间填饰三角纹,三角三角形内填平行短线。镜缘窄而微卷,稍向镜钮倾斜。多钮的造型以及纹饰构成方式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蟠螭菱纹镜                  云雷纹地连弧纹镜



 “山”字纹饰铜镜,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之分,以强国富民的云雷纹、羽翅纹等作地纹,以变形荷叶、杮蒂、竹叶等纹饰作为中间纹。单纯四山地纹出现较早,大约在战国初。但掺杂有叶纹以及竹叶、杮蒂纹的较晚约在战国晚期。其中以四山镜为多,其纽座大部分为双重方钮。钮为三弦或四弦钮。其中“山”形纹左、右旋向均有,“山”形的短竖道 均向内勾,呈尖角状,镜缘一般上翘,镜体轻薄。
山字纹镜
直径147毫米,三弦钮、方钮座,外围凹面方格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组合而成。在羽状地纹之上,由凹面方格的四角向外伸出四组连贯式的花瓣,每组二瓣,它们将镜背分为四区,每区内的一倾斜的山字,山字之底边与方格边开户行 。在各山字的右胁,均有一片花瓣纹边。
第二单元  奇幻超逸两汉镜
汉代是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上承战国镜,流风及于汉魏六朝。纹饰题材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有星云纹、博局纹、草叶纹、铭文吉语、车马画像、四神等。同时,铸镜工艺日趋精湛,铜、锡比例搭配合理使汉镜散发关高亮白光,成为青铜容器铸造业衰落后的一朵奇葩。


西汉 铜镜


西汉草叶纹                       延年益寿连绵纹镜


 



 尚方博局镜                      尚方四神博局镜
新莽 铜镜
杜氏博局镜


杜氏博局镜
直径202毫米,圆钮,杮蒂纹钮座。钮座外双线大方格,方格内十二枚圆座乳钉与十二地支铭方析环列,方格外八枚带内向八连弧座乳钉与博局纹间饰四神及禽兽纹,其中朱雀配瑞兽,玄武配禽鸟,青龙配凤鸟,白虎配独角兽,圈带铭文为:“杜氏作竟四夷服,多贺新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受大福,传吉后世子孙力,官位高”。镜缘饰锯齿纹带及连贯云气纺带。
东汉  博局纹镜


博局纹镜                       尚方鸟纹博局镜


 


神仙车马画镱
铜镜直径201毫米,大圆钮,连珠纹钮座,四枚带珠纹座乳钉将内区纹饰分为四组,隔钮相对的两区各饰三马车,车幔盖,方形车舆,另两区各饰一端坐神人,左右有待者、羽人陪待。近缘处饰两周锯齿纹带。镜纹反映的应该是东王公与西王母相传的传说。


西晋“位至三公”铭文双凤镜
镜体较厚重,纽超大,花纹较简单,多以连弧纹为主,上有“位至三公”等简单铭文,面得名。“位至三公”是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的体现,人们把“位至三公”的祝语铸刻在日常生活所用的铜镜上,是当时对子女的厚望和对亲朋好友的祝福。




长宜子孙四神纹镜
第三单元  气象成千隋唐铜镜
唐代铜镜不仅突破了前代以圆为主的形式,创造出各种花镜,出现了菱花、葵花、方形、亚形镜。而且纹饰也突破了之前的刻板及图案化,布局灵活多样,题材丰富多彩,并出现了异域人文色彩,花鸟菱花镜、瑞兽葡萄镜、人物故事镜及表现现实生活的打马球纹等等。唐代铜镜的纹饰和总体布局,也突破了前期的程式规范。铜镜的构图虽然还是环绕式和对称式的表现手法,但是布局清新明朗,流畅华丽,自由活泼,特别是高浮雕技法,生气充沛,柔美自然。反映出盛唐的博大、繁荣气象。充满了盛世繁华的生活气息。制作工艺上还出现了金银平脱镜、螺钿镜、贴金贴银镜等,成为后世铜镜制造工艺无法超越的一个高峰。
 



 


 隋四神十二生肖纹镜                     瑞兽葡萄纹方镜



                                                       瑞兽葡萄纹镜


 


                         双鸾衔绶双花纹镜                                八花枝纹葵花镜


      双鸾衔绶双花纹镜                仙山并照四兽纹镜


八花枝纹葵花镜                      四花纹葵花镜


                           四鸟花枝纹菱花纹镜                      雀绕枝纹菱花纹镜


                         四花纹折角方镜                  万岁太平卍字纹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