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车水与小印度

作者:蚂蚁上路 显示图片


时间:2022/06/12(星期天)
地点:新加坡---牛车水与小印度(China Town and Little India)
船名:EVER STRONG

新加坡,很小,但各具特色的景点还是不少的,轻松惬意的去圣淘沙,现代摩登的去滨海湾,时尚购物的去乌节路,历史人文的去亚洲文明博物馆,科学教育的去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还有民俗风情的,去牛车水和小印度。
牛车水(Cow, Car, Water),又叫唐人街(China Town),是新加坡华人聚集的地方,也是当年中国先贤南渡新加坡最先落脚的地方。如今百年逝去,还是保持一派浓郁的东方特色:接地气的路边摊,传统的修鞋匠,简单实惠的小吃,人声鼎沸的菜市场,熟悉的大华戏院,裕华国货,珍珠坊……




第一次来牛车水,我记得是2000年,那时我还是个农村土包子,从裕廊西(Jurong West)先坐公交再转地铁,中间经过Lakeside, Chinese Garden, Queenstown等,一路来到梦幻般的牛车水。当时的记忆有三点,至今印象深刻,一是人生我第一次乘坐地铁,感觉真是干净又舒适,二是第一次知道在新加坡乘坐地铁禁止喝饮料,禁止携带榴莲,三是在牛车水吃了一份炒河粉,才1.1坡币,还特好吃。从那以后,来新加坡的次数就开始渐渐多了,印象中的记忆也就渐渐丰富了,而牛车水确是每次必来的,来了必吃,吃过必逛,逛后必买。



宝塔街(Pagoda Street),在过去有很多售卖旧货的街边小贩,由于街口的“马里安曼庙”有个门塔,人们便称之为“宝塔街”。
宝塔街的店屋,大部分是在1842年后建成的,到了1862年,整条街都建满了店屋,其中以鸦片烟馆和苦力间为主,最大的苦力间“广合源”也在此,因此宝塔街也俗称“广合源”街。当年,殖民地政府暗中鼓励人们抽鸦片,许多苦力为了在困苦的日子中寻求片刻的解脱而染上了烟瘾。宝塔街的烟馆与位于街口“马里安曼庙”的兴都教徒,形成了强烈的对比,1972年,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访问新加坡时也曾到此一游。
街口的“马里安曼庙”(Sri Mariamman Temple),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印度教(兴都教)庙宇,供奉着“马里安曼“女神。此庙建于1827年,它在本地兴都教徒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期,它为印度移民提供住宿,也是当时唯一能为兴都教徒举行结婚仪式的兴都庙。
庙的创建者比莱,1819年跟随莱佛士来到新加坡,并于1823年向当局申请土地建庙,1827年落成,此庙最突出的地方,是建于1930年代的门塔。今天,马里安曼兴都庙最著称的,是每年10月份或11月份举行的蹈火节,在蹈火仪式上,教徒会相继赤脚踏过烧的通红的火炭,以考验他们的虔诚。














旁边还有一条街叫邓波街(Temple Street),这儿原先为一个叫阿尔梅达的商人,医生兼葡萄牙驻新加坡领事所拥有,故街名便以他的儿子“卓锦阿尔梅达“来命名。福建人俗称邓波街为”戏院后街“,因为当年的著名戏院”梨春园“,就坐落在隔壁的史密斯街(Smith Street),当时不少光顾邓波街和牛车水一带的寻芳客,也同时是”梨春园“的常客。
第一位在本地受训毕业的华籍西医陈树楠医生,当时就住在这一带,他反对人们嫖妓和抽鸦片,并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从而使很多穷苦移民的生活获得改善。
如今的这一大片,就是牛车水所在的位置,基本上都是华人的餐厅,酒店,商铺,吃,喝,买,在这儿都可以轻松实现。





China Town,是新加坡地铁线NE4和DT19的交汇点,出行非常方便,选择乘坐紫色线路的车,向北,只需三站,就到小印度所在的NE7地铁站了。
小印度(Little India),是新加坡印度族群聚集的地方,仿佛就是印度的一个缩影,所以小印度由此而来。
1819年,莱佛士爵士的船航行到新加坡,在随行的队伍中,有很多印度的助手和士兵等,他们就成了新加坡土地上第一批的移民。此后,随着新加坡的贸易发展,这里的印度人越来越多,小印度也越来越出名。印度的族裔很多,不过这儿的印度人,大多都是印度南部泰米尔人的后裔。








在小印度,维拉玛卡里雅曼兴都庙( Sri Veeramakaliamman Temple)拉萨米那炎兴都庙(Siddh Peeth Shreelakshminarayan Temple)和陈东龄故居(Former House of Tan Teng Niah)最有特色。
维拉玛卡里雅曼兴都庙,建于19世纪,专门供奉印度神话中的卡里女神(Kali)的,这儿面积比较大,神像较多,个个栩栩如生,工作人员及香客也多,所以香火鼎盛。













而拉萨米那炎兴都庙呢,恰恰相反,这儿由于面积比较小,神像较少,多以少数朋友或者家庭聚会为主,简单而温馨。









陈东龄故居,是华人富商陈东龄在1900年为其妻子张鸣凤建造的中式别墅,其在五彩缤纷的小印度商业区很有特点,也是小印度中唯一保持中式特色的,1991年,此建筑曾斩获新加坡建筑师协会颁赠的奖项。
陈东龄,早年在新加坡以糕饼业发迹,后来在小印度的实龙岗路转做糖果业,建了个糖厂,也就是眼前的这座别墅。1989年,陈东龄故居被新加坡政府列为永久保留建筑,以让后人及游客在小印度能够看到早年土生华人的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