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曲山大庙(道教“文昌帝君”的起源之地)

作者:惠斯勒 显示图片

在绵阳梓潼县有一做文昌帝君的祖庭,不仅是道教圣地,还是家长和学生求学祈福的地方,值得打卡了解历史和文化。

景点介绍📚:七曲山大庙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翠云廊路2号,旧称“文昌宫”,“文昌帝君”张亚子的专庙,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文昌帝君及文昌文化的发祥地,故又称“帝乡”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古建博物馆”。七曲山始建于东晋末年(约390年),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赵恒封张亚子为“英显王”,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扩建大庙,其后,从南宋末至清初的600年间,屡毁屡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建川陕公路时,将七曲山大庙分为两半。大庙古建筑是文昌塞和关帝座的总称,大庙仿王府格局营造,外有宫墙拱卫,内有殿堂和宫苑,由23座不同时期的建筑组成,七曲山大庙较完整地展现了从元代到民国各时期的建筑风格。现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tips✨:门票🎫60,包含大庙和水观音,推荐现场买,网上买一个小时才可以用,也可以单独买大庙🎫40元,65以上免票,1.4以下免票,学生票优惠,商业化有点严重,收了门票还要收大巴车票(20元)。七曲山有元明清时期的建筑,还有张献忠的家庙。除了大庙,旁边还要关帝庙,不远还有水观音景区,时间够的话都可以参观。




七曲山大庙在明代重建之时,左右分别建木坊,后因时间久而为风雨剥蚀。清咸丰七年(1857年)时任梓潼县令张香海以为其不足以壮观瞻,遂令人拆除,并募捐于大庙左右附近南北冲衢处分别建石坊二座,其式仿文庙五岳之形,谓之“文昌圣境坊”,意对文昌帝君至高的尊崇 ,至此”文宫下轿,武官下马”所有人要把喧嚣张浮躁之尘世凡心放在外面,以平静虔诚的心情,缓慢步行解拜文昌帝君。此二座石坊因修建川陕公路拆除,2019年,为恢复文化古迹,七曲风景区仿旧有制式,于原址重建南北“文昌圣境坊”。











“明成化敕建文昌庙碑”初建于明朝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明宪宗朱见深下令修建文昌庙碑,碑文的前半部分由宪宗皇帝亲自撰写。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明代文昌碑损毁,嘉庆皇帝下令重刻此碑,并亲自撰写了后半部分碑文。残毁的碑文文字由嘉庆皇帝的老师朱诖辨识、校对,碑文书法由清代大书法家、大学士刘墉书写。碑文中明确记载:“城东帽儿胡同有旧梓潼庙神像”,该碑的初建、重刻彰显了历代帝王对文昌祖庭一一梓潼的认可和对文昌文化的尊崇。该碑采用汉白玉按1:1比例雕刻复制,以翔实的史实和文物古迹见证文昌文化的继往开来,传承发扬。




百尺楼为七曲山大庙的正山门,又名忠孝楼、星主楼、魁星楼,始建于宋代。清雍正十年(1732年)被烧,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百尺楼二楼正中塑有一魁星像,高4米余,面目狰狞,赤身临空,手持朱笔,独占鳌头,旧时文人赴考路经过此地必拜此神。





位于七曲山大庙古建群的中心部位,又名真庆宫,是供奉文昌帝君的主殿,据《咸丰梓潼县志》载,此殿“清雍正四年冬与百尺楼被野火焚烧,雍正十年重建”。此处为供奉文昌帝君的主殿,殿内文昌及侍从像为明代空心铁铸造像,极其珍贵。



桂香殿为明代所建,因殿前有四株古老的丹桂而得名,为南宋淳祐年间所植,现为三株,有金桂、银桂和丹桂。殿前种桂树,有“蟾宫折桂”之意。殿内陈设有宋代铁铸文昌帝君坐像一躯,殿外门柱上有联日“小住为佳有数亩绿云一庭丹桂;大观在上看千门紫气万笏青山。”“翼宿聚精莫七曲山千秋圣境;拨经传孝友普天下第一斯人。”





瘟祖殿始建于明初,清乾隆年间重建,殿堂装雕精细,呈园林建筑特色。殿内塑瘟祖像,传瘟祖乃文昌化身,专司收瘟摄毒之职,以保“人畜兴旺,健康长寿”。


此殿初为春秋时期的善板祠,明代重建,殿内塑有文昌骑白特像。白特是马头、骡身、驴尾、牛蹄、通体白色的神兽,宋代曾追封白特为“鸣邪真君”。


此殿为民国时期建筑。观音为佛教菩萨,又称观世音、观自在等。东汉时传入中国。在信众心中,观音菩萨是解危难的救星、慈祥的长者和高洁的圣母,最受敬爱与崇拜。


白特殿后为张献忠家庙,塑有张献忠像,明末张献忠五次率部入川,曾与文昌“联宗认祖”,认大庙为“家庙”,曾塑张献忠像,清乾隆七年(1742年)被毁,留有《除毁贼像碑》一通。1987年重塑。门口对联为:七曲寺家庙金脸绿袍雄姿重显千秋毅力 蜀道翠云廊古柏青山绵梓永留万世英风。


家庆堂为明初建筑,殿堂雄伟华丽。脊式正中饰有三重楼阁作为宝顶,并雕塑弥勒、蹲兽等,颇具特色。殿内塑有文昌张亚子一家五世同堂泥像,故名“家庆堂”。


“家庆堂”的脊饰非常讲究,正脊有三重楼阁,建宝顶,后底部塑弥勒,九脊都塑有蹲兽,四翼角置四灵,华丽多彩。



天尊殿雄踞七曲山最高处,单檐九脊顶。结构雄伟,气势磅礴。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亲临考察,并在所著《中国建筑史》中给予高度评价。殿内(用黄铜塑空心)塑有道教“天尊”神像故名。门口对联为:蜀道名山自是人间福地 帝都胜境由来世外洞天。


观象台位于天尊殿院内,石台为方形须弥座,座中八棱,石柱刻有八卦符号,俗称“八卦井”。此建筑系道教观测天象之用,多建于高山之巅,道教亦将其作为举行礼仪的祭祀台。


关帝庙由明代的关圣殿,清代的皋门、拜殿组成。其实关羽从死后经历了二十三次的追封,蜀汉皇帝刘禅封他为候,宋元封他为王,清朝封他为帝,因此,到了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颁令,以关帝庙为武庙,并入祀典,与文圣孔子并驾齐驱。



关圣殿是由主殿、拜厅和山门组成,始建于明代。内塑武圣帝君关羽坐像,高5米,金袍金脸,神态威严。历代被奉为忠义之神、财运之神。大庙塑关圣像,寓含文武双全之意。门口对联:上焉者义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大矣哉圣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



在七曲山南簏,有一处风光秀丽的景区,代诗人李白《蜀道难》中五丁开山的故事,就发生在梓潼水观音景区。在五丁开山的故事中,五丁把剑插在这里,形成了剑泉。剑泉旁现如今有一个叫“观音阁”的大殿,人们俗称此地叫“水观音”。


罗汉堂为迷宫式建筑,有泥塑罗汉1008尊。堂后的孝感堂陈列着根据汉代刘向所写的《孝子传》记载的二十四孝的故事泥塑群,如“王祥卧冰”“孟宗哭竹”“吴猛喂蚊”“董永卖身”等。




太岁为值岁神名,又称岁神、凶神,古时源于干支相配,认为“太岁”经过的方位与动土、迁徙、嫁娶禁忌有关。太岁为凶神,因此民间流传“勿在太岁头上动土”的俗语。你可按照自己的年龄数,数到相应的罗汉,然后依据罗汉牌位编号领取罗汉符,根据符中卦意,预测运程。



《蜀记》载云: “梓潼县有五妇山,秦王遣美女五人入蜀,蜀王遣五丁迎女,至梓潼,五丁踏地大呼,惊五女,并化为石,蜀王筑台而望之。”汉建庙以资纪念,今重建。




文昌帝乡庙祠众多,此处文昌殿始建于清代,今重建。殿内塑文昌张亚子父母,着平民装束,受百姓敬仰。文昌一生孝敬父母,多行善事,为帝乡忠孝之楷模。


瓦口关是张飞大战张郃之处,其地在宕渠梓潼山。张飞镇守巴西时,从阆中去成都时至此,见这里关隘险绝,便说道: “这地方多像咱老子当年饮酒醉骂张郃的瓦口关”。因此得名。


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