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校史复杂,源头为1896年鹿传霖所办四川中西学堂。学堂于1902年合并锦江与尊经两所书院,组建四川大学堂。后合并四川师范学堂,于1916年成立四川高等师范学校。该学校后分为成都大学与成都师范大学,后又与五所专门学校合建的公立四川大学合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四川大学。
【鹿传霖,1836-1910】
除中西学堂一脉外,今日四川大学另一脉为1910年创立的华西协合大学,该校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四个教会组织创建,分别是;
加拿大循道宗的美道会
【Canadian Methodist】
美国卫理宗的美以美会
【American Methodist】
美国浸礼会差会
【American Baptist】
英国公谊会差会
【Society of Friends】
以及1918年加入的英国圣公会差会
【Church Mission Society】
加拿大美道会1891年进入中国,教士全部服务于四川,是四川人数最多的教派。该会教士通常先抵上海,换小轮到宜昌后,再换木船过三峡,后行数月至成都。其著名教士启尔德,创办了成都第二人民医院的前身成都福音医院,及华西协合大学。
【启尔德,1867-1920】
美以美会于1847年在华传教,先立足福州,后发展长江中下游沿岸城市,例如九江、镇江、南京、芜湖。同时进入北方和华西。美以美会在华建立多所大学,如1888年建立金陵大学,1916年建立福建协合大学和华南女子大学。前者是福州大学、福建师范、福建农林前身。后者是福建师范前身之一。
美国浸礼会差会1836年来华传教,先在澳门和香港落脚,后逐渐在华东和华南建立传教站。1890年在宜宾建传教站。后于1894在乐山、雅安、成都建立传教站。中国近代史第一座基督教教堂皇后大道浸信会,即《南京条约》签订后该会所建。
英国公谊会1887年进入中国,教士先到陕西,然后进入四川,初落脚潼川府,即今日绵阳三台县。后被驱赶,遂赴重庆传教。1908年在成都开设学校。同年与美道会、美以美会、浸礼会差会办华西中学。
圣公会差会1843年派牧师赴香港,次年抵达,随即考察上海、宁波等通商口岸。最终确定宁波为传教中心。1847年在香港建成圣约翰座堂(香港唯一永久业权)。1850年进入福州。1865年进入杭州。1894年进入四川,成立华西教区。杭州的浙医二院,前身即该会所建的广济医院。福州市第一医院,前身即该会所建的柴井医院。昆明市儿童医院,前身即该会所建的惠滇医院。桂林市妇幼保健院,前身即该会所建的道生医院。
华西协和大学校址今天成都市华西坝,1950年更名华西大学,53年撤校,更名四川医学院,1985年更名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四川大学。更多华西往事,可阅读华西坝文化丛书,已出版葛维汉在华西、枫落华西坝、华西书信、治病救人、华西有所加拿大学校、华西坝的钟声、你们是好看的天使,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
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为1914年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是中国西南最早的博物馆。四川博物院藏品全国第六,但建于1941年。重庆三峡博物馆前身是西南博物院,建于1951年。成都博物馆就更晚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业。
川大博物馆首任馆长是美籍物理学家戴谦和,他实际叫丹尼尔·戴伊,来华后取名谦和。从14年到31年的十几年中,博物馆发展较慢,收藏也不算多。但即便如此,博物馆自创建伊始方向始终很明确,就是成为世界上研究华西地区汉族和非汉族最好的博物馆。
1932年时哈佛燕京学社派葛维汉来接任馆长,葛维汉实际叫大卫·格拉汉姆,1884年生于美国阿肯色州。但童年时就移居华盛顿了。葛维汉20岁进入惠特曼学院,四年后获文学学士。之后他又进入罗切斯特神学院,获得神学学士学位。葛当时的老师,就是著名神学家沃尔特·饶申布什。这个人中国少有人知道,但在美国影响很大,类似梁启超、康有为的级别。
【饶申布什,1861-1918】
1911年9月,葛维汉和他的妻子从旧金山出发来中国,大致在同年11月抵达上海。葛维汉此行主要工作是帮美国浸礼会传教。夫妇二人先在上海和绍兴居住一年,然后跋涉两月前往叙州,即现四川宜宾。这期间,与苗人交往甚多。
葛维汉有写日记的习惯,也保存下来了,保存在他服务的史密斯索尼学院。近年有一些居住美国的华西校友去研究葛维汉日记,例如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的神经科教授彭远波。但因为研究者都有本职工作,所以研究多是节选,不很系统。
时至今日,葛维汉很多早期经历不是非常清楚。笔者感觉,葛维汉这次来华是待了六年,于1918年底时返回美国。1920年在芝加哥大学获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比较信仰。后在美国国家博物馆受训,学习标本采集。然后回到中国,再于1926年回美国,并于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后又回到中国,1930年再返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学习过程中,葛维汉有三位老师,分别是玛雅学家阿尔弗雷德·托泽【1877-1954】;
【托泽著《玛雅语法》】
研究人种分类的恩斯特·霍顿【1887-1954】
以及弗朗茨·博厄斯【1858-1942】的学生,研究美洲、亚洲、大洋洲土著语言和文化的罗兰德·迪克森【1875-1934】。
【《北麦都文化》】
1932年葛维汉再次回到中国,来接任馆长。在这之前,恰好有件重要事发生,就是1929年时广汉真武村月亮湾农民燕道诚父子在清理家门口水沟时,发现了一块白色石环,撬开后下面是块玉器。父子认定下面一定有宝,就悄悄掩埋了。夜里燕家五口一起上马,清理出三四百件玉器。燕道诚是一个乡间文人,知道这是笔横财,为了不惹麻烦,就将玉器四散藏匿。但消息很快走漏了,因为燕道诚出售了部分玉器,价格还不高,古董商很快就顺藤摸瓜,找到了广汉月亮湾。1931年春时,在广汉传教的英国神父董笃宜从燕手上得到了几件玉器。
戴谦和过目后认定是商周遗物。葛维汉来后戴谦和就把这些玉器给他看,葛维汉立马找了燕道诚家。1933年冬,葛维汉带队开始在燕家房屋前后开挖,共发掘出玉器、石器、陶器六百余件。也就是后来三星堆,当时称广汉文化。
【燕家门外,穿靴者葛维汉】
除三星堆外,葛维汉十余次赴四川的藏、彝、苗、羌地区调查研究,对少数民族文物进行了系统收集,整理。对这些活动,当时民间怀疑很多,为什么戴谦和暑期不在避暑山庄安逸避暑,偏要跑到打箭炉、巴塘、里塘、大凉山这些边地去测量地形、考查矿产、收集古物呢?为什么葛维汉把旅行考察的事拿回本国去报告呢?是不是在刺探国情,实施阴谋...
对这些疑问,其实笔者也常遇到,还是那句话,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因地处偏远,中国西南其实一直带有神秘色彩,这对笔者,以及很多外国人而言很有吸引力。较早有日本人鸟居龙藏【1870-1953】,鸟居先是在台湾(包括琉球)从事人类学研究。结束后对中国的苗族产生了兴趣。先后写了《西南中国行纪》和《苗族调查报告》。1936年翻译为中文后中国学术界大受震撼,学者江应樑【1909-1988】发书评感叹,国人醉心民族复兴,但对民族认识极端隔膜。过去对西南民族谬误,今言民族统一民族平等。外国学者花毕生精力,往我西南边境考察,不仅为国人极大耻辱,且为民族前途极大的危机。
【江应樑毕生收集傣族文物】
【今有博物馆在德宏】
【鸟居龙藏摄台湾泰雅人】
【鸟居龙藏摄泰雅女】
鸟居龙藏《西南中国行记》
其后还有美国的纳西学之父约瑟夫·洛克【1884—1962】。洛克出生维也纳,早年服务夏威夷大学,1922年受美国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派遣,在中国西南进行植物考察。 洛克以丽江为研究区域,一待二十七年,撰写了《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不仅西南,我们今天所能见到西北的历史照片,也有很多为洛克所摄。时至今日,每年仍有很多年轻人,受洛克在《国家地理》上所撰文章感召,重走洛克路。
【1925年,洛克所摄彝人】
在西南研究中常被提及的,还有费孝通的老师,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1887-1939】。史禄国原本是研究通古斯的,1922年移居中国,于中山大学任教。1928年中央研究院准备进行西南地区民族调查,但没人,便与中山大学合作,让史禄国前往云南调查彝族社会。并派后来的大学者杨成志【1902-1991】一同前往。
杨成志、容肇祖童史禄国夫妇,一行四人,自广州出发,经香港、越南河内,再由滇越铁路到昆明。抵达后先拜会了云南主席龙云,四人原计划前往东川,但东川不安全,史提议去较安全的路南州,但路南州彝族并不多。后云南省政府拒绝派兵保护史禄国一行人。史等三人便返回广州,最终杨成志一人前往东川。
杨行近半个月,沿川滇古道经东川最终抵达金沙江畔的巧家县城。当时凉山彝族奴隶主经常掠汉人为奴,当地人反复劝他不要前往,当地还有一段俗语,天见蛮子,日月不明;地见蛮子,草木不生;人见蛮子,九死一生;草见蛮子,叶落萎根。杨请了一位懂彝语的汉人。还带了一匹骡子,一只狗。还有一匹小马是专门驮礼物的。准备了布匹、白糖、针线,送给酋长,用于联络感情。
就这样,杨抵达凉山六城坝。这个地方是彝汉互市的地方,通过汉彝赶场,杨和彝人渐渐熟悉,最终得以进入凉山调查。两个多月时间,杨走了两百多个村庄,搜集资料和彝文经卷。离开凉山后在巧家停留五个月学习彝文,1929年5月返回昆明。
就这样,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人终于对彝族有了一点点基础认识。每每读到这里,我都好奇明清人都在干嘛。
【中为杨成志】
这篇文章本想着重介绍华西时代的博物馆,但不知为什么,写着写着有点跑题。但最后还是说回来吧。葛维汉之后,博物馆由郑德坤【1907-2001】先生任馆长,郑德坤任职六年多,基本延续了葛维汉时的办馆思路,但很遗憾,1947年郑德坤因各种原因离职。多年后又聘请考古学家、科幻作家童恩正【1935-1997】先生任馆长,可惜时间也不长。
【郑德坤先生于香港】
【童恩正先生在美国家中】
最后引一首诗;
银峰融雪注岷江,华西独有芳。
羌藏彝汉共仙乡,文明万古长。
来哪里,去何方?居高育栋梁。
珍稀博物现华光,金辉映大庠。
重点推荐书目
《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