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江南名园——瞻园

作者:香榧子 显示图片

瞻园是一个既能欣赏江南园林古建风光,又是一个能对历史政治文化回顾思考的地方。2023年10月25日一早我们来到了瞻园,本来瞻园不在计划内,25日这天全天都游牛首山,但瞻园对我们老人吸引力太大,经过折中,上午8点至11点我们老两口去了瞻园,女儿女婿上午逛街,11点聚齐上牛首山。


瞻园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景点二十余处,布局典雅精致,有宏伟壮观的明清古建筑群,陡峭峻拔的假山,闻名遐迩的北宋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楼榭亭台,秀美清澈的湖池水道。瞻园中还辟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清朝江宁布政使署展览。87年版《红楼梦》,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的白府等在瞻园取景地。


金陵第一园的匾额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题。而瞻园的名匾则是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驻跸瞻园时题写的。门柱上的楹联:奕奕三山,叠嶂层峦,虎跃龙腾迎晓月;盈盈一水,澄平静妙,风清籁爽泛红光。


瞻园是南京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也是唯一开放的明代王府,曾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府邸的一部分,清朝各任江宁布政使办公的地点,太平天国时期为东王杨秀清王府。瞻园经明、清、太平天国、民国与当代,和江南多数园林一样,沿革复杂,园貌历经变迁。


瞻园分为东园和西园,东园的一排高大雄伟的建筑原为清朝江南行省与江宁布政使署之建筑,由南大门照壁和五进院组成。西园由盆景、水面、亭、堂、阁、榭、假山组成,由曲廊划分为东部盆景水院区、西部假山水榭区、北部园林扩建区。东园主要进行展览、陈列,西园展示江南园林,一般而言,人们来瞻园主要逛的是西园。


瞻园里有一通“虎”字碑。这块碑宽约两尺,高一米半。碑上的虎字乃一笔挥就一气呵成,字是虎,形也似虎,犹如一只猛虎在咆哮。除此之外,这虎字里暗藏玄机,虎字里藏有四个字:富甲天下。细观瞻园“虎”字,一虎端立,雄视生威,虎头、虎嘴、虎身、虎背、虎尾,清晰可辨,仿佛仰天长啸,人称其为“天下第一虎”。


看完虎字碑后,我们来到了瞻园的盆景区,从翼然亭上观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瞻园十咏》中诗云:山顶翼然亭,登临见杳冥。炊烟离瓦白,高树出墙青。海镜明初日,江灯落运星。台城千万雉,拱列似围屏。


这里的盆景很多,精致耐看,盆景与树木构成一道绿荫,遮掩着白墙黛瓦的小屋,一派江南园林的韵味


亭中匾额翼然亭三字是启功先生所书,用笔沉着气韵十足,是草书中的精品。


在盆景区观望,翼然亭是一座单檐半亭,飞檐如翼是建筑特点,故名翼然亭。它建在高台上,气场高大翠绿相拥,视角开阔,观景怡然。



紫藤绕石


草坪区绿毯如毡,有近400平米,地面铺爬根草,周围布置太湖石,配植花木,点缀花卉。


回头一望


我们顺着曲廊移步异景来到了静妙堂。


首先去了海棠院,海棠树下耸立着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仙人峰,仙人峰包容了名石的“瘦、透、皱、漏”四大特点,是瞻园的镇园之石,是全国著名太湖石的代表。看俩把小竹椅,几盏小灯笼,定是聚会聊天之地。


一座园洞门,两扇透阁窗,这里的墙、廊、石、地极具特色,朴实无华中透出典雅脱俗。


静妙堂在西瞻园假山水榭区,是西瞻园的主体建筑。它南北通透,南面直对南假山堆砌区,北面远眺北假山。静妙堂匾额由林散之先生题写。


南假山面积900平米,用1000吨太湖石拼接堆砌而成,临地绝壁7米高,主峰9米高,由危崖、溶洞、蹬道、石矶、瀑布组成,表现出“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艺术效果,达到雄壮、峭拔、幽深、自然”的意境。这是建国后整修瞻园时补建的,其布局设计、迭石工艺不输明代的北假山。


静妙堂建于明代,为三开间附前廊的硬山建筑,室内以隔扇划厅为南北鸳鸯厅,东西山墙均开小窗,厅的南面建月台与坐栏,可观水池游鱼和南假山,厅北观西瞻园全貌。这里就是“红楼梦”的拍摄场地。此为静妙堂北门。


静妙堂明代时为“止鉴堂”,清同治年间江宁布政使李宗义修茸瞻园后,改名为“静妙堂”


静妙堂北门外的池沼、北假山和观鱼亭。瞻园西部曲折环绕的古廊,把瞻园西部划分为五个小庭院和一个主园。如今瞻园西部峰石峥嵘,池沼秀逸,深院回廊,曲径通幽,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古树名卉,蕴玉吐芳,名联题刻,藏菡凝香。


我们沿着西假山中的小径一路上山去拜会两个著名的亭子。


岁寒亭为瞻园最大的、建筑最为精巧的亭台,亭前遍植松、竹、梅岁寒三友,此亭由此得名,其中又以梅花坞景致更胜一筹。亭边树木葱笼,环境优雅,充满了浓郁的山林气氛。岁寒亭柱有楹联:绿竹红梅先发为荣,青松翠柏后凋有志。


环植寒梅处,横斜画东阁。一轮明月照,满树白云空。
春到孤亭边,香闻大雪中。要他花掩映,新制石屏风。  清——袁枚


扇亭是徐达王府的一大奇迹,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空调建筑——铜亭,也是最早的取暖设备。因其形同折扇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此亭由铜铸成,亭子的下方有一山洞,天寒时洞内可燃烧炭火,这种利用建筑构件作散热器的方法在我国园林建筑中实属罕见。铜亭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有徐达的后世为赏梅而烧炭保暖的记载。


扇亭内风光无限,充满宁静致远的感觉。


静妙堂南面的月台是观山赏水的好地方。静妙堂楹联:垒石石岭峰,潭清影静,妙在自然,千载匠心岩壑趣。仰天天浩荡,云退翳消,安之若素,万家梦尝太平羹。



观赏了西假山的小亭后我们来到了水院,这里长廊环绕,溪流密布,古建密集,林木茂盛。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连接着曲廊的“延辉亭”,此亭为歇山卷棚顶,面向东西南,三面临水。此亭因太阳最后一抹余辉在此长留而得名。亭有楹联:数声呢喃东府草堂来飞燕,一抹斜阳西园木苑延藏晖。由沙曼翁先生题写。



云开天朗金秋色,一树香橼满庭芳。


香橼又名枸橼或枸橼子,果椭圆形、近圆形或两端狭的纺锤形,重可达2000克,果皮淡黄色,粗糙,果肉无色,近于透明或淡乳黄色,爽脆,味酸或略甜,有香气。


一览阁是水院的中心,一座二开间歇山顶的二层楼阁。大飞檐、环廊柱、六层台基使得一览阁高高在上很张扬很夸张,一览阁居西瞻园最高处,俯视园林山水一览无余。


清代诗人袁枚曾称赞一览阁:“绝妙瞻园景,平章颇费心。一楼春雨足,三寸落花果。仙鹤迁乔木,闲鸥听好音。不知天外使,可忆旧云林”。


一览阁的匾额由张爱萍将军题写,门前的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由萧娴先生题写。


游廊是联系古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划分空间组成小景区的重要手段,廊与水面、边景、山石之间错落有致,此起彼伏,使得园内画面感十足。



白墙黛瓦,红窗绿竹,早上的阳光还是挺明媚的。


尚雅堂在瞻园西门附近,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门外的楹联很长,用草书题写,很多人看后摇头破解不了。而室内还有一联:竹露煎茶,松风挥塵。桐云读画,蕉雨谈诗。看来此处真是一个极品茶苑高谈风雅之地。


在西瞻园北扩建区,一个最西北的素雅小院建的非常好,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非常新,漂亮的圆洞门给人以别有洞天之感。


移山草堂大门上的题联:诗笔离骚亦时间,文章尔雅称吾宗。取自苏轼在湖南汨罗屈子祠的题联。


环碧山房坐北朝南,是北区主建筑,它的柱联:嵌壁书留十全老,累石屏张九叠云。环碧山房前有一大块空场,想必是晚场古装表演的地方。(瞻园白天门票30,晚上100)


环碧山房内小商品提不起我的性趣,但那楹联:“飞雪阁天云拂地,清风弄水月衔山”还是值得一读。


逐月楼处在园林最北端,为两层五开间歇山式建筑,也是西瞻园北区体量最大的建筑。悬匾“逐月楼”为胡小明(金陵心佛)先生题写,大门楹联:南士渊源承北学,秋曹门馆生春风。是林则徐所书。清代著名文人袁枚《瞻园十咏》曾写下“北斗挂高楼,江山一望收。白云檐外宿,清露槛前流”的诗句。


春波亭是观景的好地方,各个景点围绕春波亭,在视觉上充分享受“虽为人作,宛若天开”的意境。亭柱有楹联:绕亭曲水恋云影,抱院回廊流雨声。这是对景致的最好的描述。


西瞻园北区以荷碧池为中心,周边建园林和山石植物,这里视觉开阔,清澈通透,形成舒朗的空间格局


从春波亭看船舫古色古香的,三面环水一面接曲廊,舫首像个四方亭,与春波亭遥遥相对。亭前还筑有小月台可品茗赏景,东侧有小桥与岸相连。舫首上匾额“盈盈一水间”,由清代书法家杨沂孙所题。舫前亭柱上的楹联:半池深水好煮茶,一窗明月伴读书。


抱石轩为小三开间卷棚屋顶之敞轩,置于北面假山的山腰处。抱石轩匾额为庄希祖先生题写。袁枚《瞻园十咏》“抱石轩”:一轩当石起,紧抱丈人峰。花月分窗人,烟萝合户封。坐怜红日瘦,行觉绿阴浓。鸟问幽栖客,人间隔几重?以此表达了抱石轩的含义。


船舫是中国园林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样式,与苏州的拙政园“香洲”、上海豫园“亦舫”不同的是,瞻园史料中并未发现瞻园“船舫”的记载。


春波亭和船舫的大飞檐惺惺相惜比翼高飞。


在抱石轩欣赏春波亭与船舫。


登抱石轩南眺,碧水奇石、亭台廊榭历历在目。静坐轩中细品横批“一亭秋月啸松风”,这是清初著名画家、诗人查士标题。两旁的楹联:奇石叠含千古秀,碧水池蕴万年春。


稊生亭建在假山上,是一座六角单檐攒尖顶亭。“娣”为新生的柳芽或柳条。其名出自袁枚《瞻园十咏》,因此处曾有古树枯而复生而得名。娣生亭匾额为孙晓云先生题写。


佛掌峰立在娣生亭旁,是一块巨大的太湖石,因形似佛手而得名“如来神掌”。


利用水面来扩张园林的纵深感,使之画面开阔悠远舒朗。


换个角度,春波亭的全貌就出来了,为单檐攒尖顶式,是个只有2.4平米的四方亭。它实际是建在深入池中的湖石台基上,背依抱石轩,面对船舫,亭亭玉立。


西瞻园以山为主,以水为铺。在较小的空间里显示水面宽广开朗,并以山林、亭、轩、榭、舫展开美妙的景色,在池面处理上采用开与合的对比法取得“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春波四方亭与舫首四方亭对映成辉


舫首前面的红木装饰采用喜鹊登梅的图案,像征好运来。


舫仓中落地花格窗造型古朴高雅


从船舫处欣赏春波亭、抱石轩、逐月楼


在西瞻园北区的园林营造是非常成功的,既保留了明清园林风格,又汲取了现代南北造园的艺术风格。由假山、池水、建筑、盆景、金石构成的美丽景观如诗如画,让人流连忘返。


《春波亭》   宋代——陈旻
翼然溪浒一亭新,潋滟波光巧样春。一魺月明鱼射宿,数帆风饱客知津。
沙侵鹜碛犹含润,花点鱼叉不受尘。莫听阳关始拼醉,好将酩酊付芳辰。
这就是瞻园春波亭的渊源吧


透过梅花门进入瞻园东园景区


雪浪石是明代王府旧物,石上“雪浪石”三字相传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手书。这块巨石古朴典雅、耐人寻味。整体造型宛如团团击在石头上的浪花,又似在阳光下渐渐融化的雪团。石头正面有很多大小不同的涡洞,背面是条条形同雪浪的斜纹,在不同的光线下有不同的观感。



景徐堂在瞻园东北角,是当年布政使衙署的官舍。匾额“景徐堂”三字为季伏昆先生题写,大门的楹联:园中参日月,象外通古今。为陈立言先生题写。


甘棠楼在东门附近,与其他建筑的匾额不同,甘棠楼匾额是红底金字。


甘棠出自《诗经.召南》,相传召公常在甘棠树下,听讼断狱、办理政事,公正无私,深得人民爱戴。后人常以“甘棠”赞以地方官吏之有慧政于民也。


甘棠楼大门楹联:耽文艺如嗜欲,召古人为朋曹。这是明末清初大画家石涛所作。看来这是大清官员的自勉了。其实各个朝代恐怕都有廉洁奉公勤于为民的警示。


延安殿是2009年修建的,以前这里是明代中山王徐达家族用于祭祀的家庙。大门两旁的楹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徐达第一功臣的评价。


枣园是座小园,其门楣上的匾额为言恭达先生题写。


园内有几棵高大的枣树,但满园绿荫,竹石花木,幽静娴雅才是吸引游客的原因。



假山像是一块整石,似是一座雪山,雄伟磅礴,玉树临风。


明志楼悬匾为汪迎题写,楼前楹联:水木依然,重过名园寻往迹。沧桑屡易,几回春梦醒无痕。明志楼是老物件,现在展示清朝270多年在江宁(南京)的“江宁布政使司署”发展变化的情况。


明志楼内正中有一小匾,有清慎勤三字,匾正中上方有“康熙御笔大宝”大印。据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广西巡抚郝浴疏请颁赐御笔“清慎勤”三字,部议俞其请,逐遣官匾赐各直省督抚云。清慎勤——为官者当清、当慎、为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


顺治二年(公园1645年)清王朝将明朝的南直隶省改为江南省,将衙署设于瞻园,这样在明朝时期的园林民宅便成了大清时的政治机构。


施世纶是施琅的儿子,原籍河南固始,入汉军镶黄旗,康熙二十一年,参加了由其父指挥的武力收台,康熙三十二年任江宁(南京)知府。施世纶为官清正廉洁,勤于民事,受到百姓拥护,被康熙称为“江南第一清官”。


官二代现象在中国是有历史传统的,但这个官二代还行。



在瞻园内伫立的清朝光绪年间的石碑。


进入素心斋小院,庭院中桂树、红枫不落俗套,显得志趣高雅。



素心斋匾额由端木丽生先生题写,大门楹联:襟怀朗似当天月,起味清于着露兰。为乾隆十三年状元梁国治所作。素心宅现为历史学家罗尔纲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罗尔纲是我国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专家,一生研究成果丰富。


罗尔纲先生生前办公室原貌


牡丹台院里的卵石铺地,色泽圆润,画面形态逼真。


牡丹台由土石砌成,南墙边耸立之石笋,台前种植一株牡丹“绛沙笼玉”是牡丹上品,已有百年历史。牡丹园里还有芍药、蜡梅、红枫,每至花期,如袁枚所说“一自清溪拥绛沙,年年冷处爱繁华”。



瞻园,一座明代私宅园林,一座清代官府衙门,一座民国中统杂院,一座现今江南名园。无论怎样变化都富含历史文化信息,都能使游客得到启迪、净化、升华。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一座馆园合璧的博物馆,瞻园东侧的五进古建筑群为展区部分,是中国唯一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洪秀全的拜上帝会是太平天国的宗教组织形式,洪秀全的“原道觉世训、原道醒世训、原道救世歌”是太平天国的理论基础,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和圣库是太平天国经济分配的政策基石。洪秀全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馆内陈列有天父上帝玉玺、天王皇袍、大旗、兵器、石槽、告示等,收藏太平天国文物28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42件,照片10000张,清朝原始档案,资料2000余卷宗.



天王洪秀全进南京后,在修缮两江总督衙门的基础上,模仿紫禁城修建了天王府,这是天王府的模型。


这是一件团龙马褂,黄缎质地,袄短袖肥,上面透着四条团龙及牡丹、蝙蝠、流云、海水等纹饰。这是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的官服。在南京城被攻破后,幼天王被凌迟处死。



太平天国时期的石槽


匆匆忙忙,以至11点汇合时间快到了,马上结束在博物馆的参观,拜拜了您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