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古称陕州,位于河南西部,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处,境内的崤函古道是古代连接东都洛阳与西京长安的必经通道。多年以前,我曾经设计过一条从洛阳到西安,为期十四天的沿黄路线。在那份没来得及实现的计划中,三门峡只是其中不太起眼的一站。可当我翻开这座城市的历史,却意外发现,我所预留的时间好像远远无法满足这座城市带给我的期待:点亮华夏文明第一缕曙光的仰韶文化,烽烟际会、战马嘶鸣的战略要塞秦函谷关,留下“唇亡齿寒”千古遗训的西周虢国,“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这个初冬,我突然想起那个未完成的计划。那么,今年的黄河之旅就以这座黄河岸边的宝藏小城作个结尾吧。
三门峡黄河大坝。
虢国博物馆。
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
陕州地坑院。
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
天鹅湖国家湿地公园。
三门峡公铁两用大桥。
黄河故事主题公园。
黄河森林公园。
茅津渡——会兴渡口。
沿黄之旅的第一站,必定要选择与黄河息息相关的三门峡大坝,这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相传大禹治水时疏浚河道,斧劈高山,在黄河中游形成神门、鬼门、人门三道峡谷,三门峡由此得名。工程就选址在三门峡谷处。从市区到大坝可以乘坐“角东古小镇旅游专线”在三门峡大坝站下,票价5元,门票30元。旅游专线首班车8:00,每小时一趟且沿途并没有站牌;建议在崤山宾馆站上,与其他公交车同一个站点。大概每个半点到达崤山宾馆站。
从市区到大坝大概半个多小时,看到这列“沿黄时光列车”便知到达了目的地。现今的三门峡市成立于1957年,因三门峡水利工程的需要而建。而历史上的陕州故城就位于现在三门峡的湖滨区陕州风景区内,从先秦时代一直延续到三门峡大坝修建之前,因为处于高坝深库设计的淹没区才放弃使用,转而修建新城区,也就是现在的三门峡市。
从售票处到景区入口还要步行大概10多分钟。这段彩虹小路蜿蜒起伏,抬头便见远山如黛,甚是静谧。
当天薄雾轻绕,周遭的林木被晕染上色彩斑斓的秋色。
步入坝区,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一派峡谷险峻,山川秀美,水域辽阔的景象。
通往大坝的道路两侧用图片和文字展示着大坝修建前与修建时的状况,千古流传的动人传说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诗句。
“黄河宁,天下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辉煌灿烂中华文明的同时,历史上的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也给沿岸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国黄河流域上的水利工程,无一不是为了有效治理黄河水患及利用黄河水资源而建。然而由于对黄河泥沙问题认识不足,三门峡工程经历了两次改建,水库的运用方式也经历了“蓄水拦沙”“滞洪排沙”“蓄清排浑”三个阶段。大坝从诞生之日起便争议不断,并一直延续至今。水库的修建是利是殇很难评说,但库区两岸的百姓确实因此而受益。
“一步跨两省”截流石,三门峡大坝的标志性景观。三门峡大坝连接了山西和河南两省,以主河道中轴线为界。地下有两个脚印模子,可以体验一脚踏在河南的土地,另一脚踏在山西的土地上。
坐电梯下到大坝底部,沿着导水隔离通道下的廊道水晶宫登上张公岛。
水晶宫实际上已处于黄河水面以下,环境幽闭,流水潺潺,可不似书中描写的那样富丽堂皇。
由于正值蓄水期,现在的黄河显得十分平静。也许应该选择泄洪期来,更能感受滔滔黄河奔腾而过的磅礴气势。
大坝下方的激流中可以看到一处露出水面的礁石,这就是传说中的砥柱石。相传砥柱石为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柱石,千百年来始终巍然屹立于惊涛骇浪之中,成语“中流砥柱”便出自于此。
三门峡大坝的面积不大,除了幽深秀美的景色与“禹开三门”“中流砥柱”的古老传说,并无多少特色景观。但黄河在我心中总是意义非凡。每一次,我都能从黄河文化中汲取到充沛的精神力量。始终都对黄河抱有深深的眷恋,无论多少次,都不会厌倦。
返程的旅游专线每个整点到达景区门口,从这里就能直达虢国博物馆。
周朝八百年历史,邦国林立,诸侯相争。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威名赫赫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为后世留下了不少千古传奇。相比之下,史书对于虢国的记载则寥寥无几,大多数人甚至对“虢”这个字都感到陌生。我能想到的只有《左传》中“假道伐虢”“唇亡齿寒”的历史典故,还有“烽火戏诸侯”的始作俑者佞臣虢石父。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位于三门峡黄河岸边虢国墓地的发现,这座消失古国的神秘过往才被逐渐揭开。
虢国博物馆就建立在虢国国君墓地之上,整馆只有一个陈列《周风虢韵——虢国历史文化陈列》,分为虢旗猎猎、吉金灿灿、美玉灼灼、奇珍熠熠、车马辚辚、古墓秩秩六个部分,展览的内容就是虢国墓地中出土的器物与车马坑。因为是遗址类博物馆,所以要收取40元的门票,但“郭”姓门票半价。
入口处的浮雕墙十分吸引眼球,刻画的是虢国车马出征的壮观场面。
陈列入口处有一个电影放映厅,可能由于游人稀少,当天并未开放。博物馆并不提供语音讲解,人数少请人工讲解又不划算,建议来之前观看《考古中国——三门峡虢国墓地》、《国宝发现——虢国寻踪》纪录片,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
西周灭商后分封诸侯,虢国的首任国君为周文王的弟弟、周武王的叔叔虢仲、虢叔,而虢国则被封为数量最少、等级最高的公爵国。国君在周王室担任“师”或“卿士”,相当于宰相,足可见虢国在西周时期的重要地位。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大多为编号M2001和M2009虢国国君虢季和虢仲墓出土的器物,包括青铜器、玉器、媵器等。
青铜礼器。
梁姬罐,一件带有铭文的媵器(用于送嫁的礼器),周代贵族妇女的化妆盒,用来盛放香料的器皿。
兽叔铜盨,同为媵器,兽国贵族为女儿嫁到虢国所做的陪嫁品。器盖上有铭文,意为:“兽国的叔奂父为大女儿孟姞作媵器盨,用来盛放稻米、早稻、糯米、高粱米作成的食物,招待嘉宾享用,有了粮食和土地,就可以健康长寿,子子孙孙永久宝藏使用此器。”与其他青铜器相比,这件铜盨色泽光亮,是虢国博物馆中保存最好的青铜器之一。
丰白簠,丰国铸造,上面同样有铭文。据记载,西周时期盛行一国嫁女、同姓国媵嫁的习俗。丰白簠应为丰国贵族丰伯为同姓兽国国君的女儿孟姞出嫁所做的陪嫁媵器。
窃曲纹铜甬编钟。这套编钟的特别之处在于只能发出宫、角、徵、羽四个音,独缺“商”音,这传达出的也是一种对商朝的态度吧。
谁能看出来这其实是盾牌?
人龙纹玉璋,虢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器形大而厚重,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据说为周天子所赐,国君持此玉璋觐见周天子,便知其身份。它的特别之处还在于,西周时期出土玉璋实物较少,珍贵性不言而喻。
这件六璜联珠组玉佩长达133厘米,由玉、玛瑙以及料珠组成,厚重大气,做工也十分精美,出土时挂于墓主脖颈上却垂到骨盆处。最下面两件玉璜从形状到质地完全相同,且纹样能够完全吻合连接相合成一块玉璧,印证了“半璧为璜”的文献记载。
虢国博物馆的动物玉雕,就属这件玉鹅最引人瞩目。现今的三门峡已成为冬季天鹅的栖息地,难道3000年前的虢国人就有此愿景?
这炳玉炳铜芯的铁剑是复制品,原件现存于河南博物院。在它之前,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国最早的铁器出现在春秋时期,西周时期是没有铁器的。这把玉柄铁剑的出土,是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将中国冶铁史向前推进了近200年,是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剑”。
参观完文物展区,紧接着的“车马辚辚”展厅原状展出了虢国国君、国君夫人、虢国太子三座陪葬车马坑遗址。虽然与规模与秦始皇兵马俑无法相比,但却是我国时代最早的地下车马军阵。一号车马坑为国君虢季的陪葬车马坑,第一辆车的车前明显可以看到三匹马的头骨,除此之外还有一匹马压在车轮的下面,共埋葬四匹马,完全印证了史书中关于“诸侯驾四”的记载。而隔壁洛阳东周时期的车马坑,则恰好是“天子驾六”的印证。
从车马坑遗址出来就是墓葬遗址园,还有500多处墓葬尚未挖掘。
吉金美玉,车马仪仗,仅陪葬器物与车马坑就能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曾经富足强大的虢国。而直到西周末年仍然使用五音不全的编钟、不改毁兵葬俗且严守礼法制度,上到国君下到百姓没有一座墓地修有墓道,虢国确实没有辜负周王室的信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周王室日渐式微,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武力征伐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公元前655年,晋献公采用假道伐虢之计,虢国就此灭亡,并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流传千古的成语——唇亡齿寒。
站在此处远眺黄河,虢国人曾在此处繁衍生息。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试图从中窥探他们生活的一角。而于他们而言,再见面,却早已换了人间。
陕州地坑院离市内相对较远,但在虢国博物馆门前有旅游直通车,每天四趟,票价4元。发车时间为8:30,10:30,14:30,16:30,返程时间为9:30,11:30,15:30,17:30,车程大概1个小时左右。我坐的是下午14:30这趟,乘末班车返回,时间刚刚好。陕州地坑院大概是三门峡最像景区的景区了,游客络绎不绝。门票70元,在网上提前2小时购票56元。
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带,其中三门峡境内特别是在陕州区高台平原地带保存较好,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
在平整的黄土地上,挖一个正方或长方形的坑,然后在四壁凿窑洞,在小院的一角再挖出一个斜向弯道通向地面的通道。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坑院中有21个院子,内设不同主题,每个院子都展示有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特色民俗。
为了参观方便,现在的地坑院被打通,彼此相连。
参观的重点是老杨家院和老康家院。老杨家院开挖于1878年,历时8年完成,总面积276平方米,居住过老杨家7代人。老康家院开挖于1919年,总面积215平方米,居住过老康家6代人。两家人都于2012年迁出。
碰巧赶上了陕州锣鼓书的表演。
地坑院中最有特色的非遗展示莫过于捶草印花技艺。将新鲜采摘的花草夹在棉布层内,手持棒槌轻轻捶打出汁液。花的颜色、草的纹路甚至虫子咬的孔洞,全都一点点渗印到棉布上,形成清新的图案。
这位奶奶是捶草印花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这种手工制作出来的花布不易褪色,健康环保,色彩和纹饰有一种灵动柔和的美感。
除了捶草印花技艺,地坑院里还能看到风格独特的黑色剪纸。据说这种崇尚黑色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在三门峡陕州和灵宝一带,至今仍保留着剪黑色窗花、顶棚花的习惯。
后面几个院子的可参观性并不大,如果时间不够可以选择跳过。每个院落虽然相连,但并不都能通往地面,景区有指示标志哪几个院落可以直通地面。
地坑院地上部分被开辟为体育乐园,有许多别具匠心的玩乐设施,非常适合小朋友和大朋友游乐。
在景区的出口处,会遇到最为原始、没有经过整修的地坑院,完全不像景区内那么整洁。
出口处的小吃街在淡季时并无商家营业,看起来有些惨淡。
来之前看到很多评价,大概意思是地坑院不太值得来一趟。实际上,经过整修的院落,中规中矩的民俗展示确实不那么吸引人。但我在这里感受到的更多是古人的智慧和不同的生活习俗。有机会想体验下住在地坑院里面的感觉,想必过年时会更加热闹吧。
黄河为三门峡带来了什么?每年秋冬时节都有数以万计的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经过长途迁徙,到此栖息越冬。
三门峡有好几处天鹅观赏地,我选择了离市内最近的天鹅湖国家湿地公园。乘车在陕州公园站下,乘免费接驳车到二号码头站下,按照指示步行前往公园北门。这个接驳车没有固定的发车时间,基本上属于有人就出发。在终点站二号码头站下车后,按照指示沿着黄河边一路走到北门,不要进入公园里,直接走到大坝上,那里就是天鹅聚集区。
整个园区非常大,步行根本走不完,只看天鹅的话沿着青龙大坝走到召公岛就可以返程了。
白天鹅与黑天鹅。
堤坝上都是拿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
九曲黄河奔腾而来,被三门峡大坝拦腰截断,形成了一片沼泽湿地。在广阔清澈、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成群的天鹅时而自由飞翔,时而结伴嬉戏,构成这一幅生态和谐的画面。
这些年走过不少黄河沿岸景观,或古朴,或厚重,或壮丽,但这里是唯一一个让我想用隽秀来形容的地方。
观赏完天鹅,可以步行到对面的飞渡码头(一号码头)乘坐“黄河天鹅号”游览黄河。
在网上提前买票65元,运行时间在1个小时左右。游轮冬日的运行时间为9:20,10:50,13:00,14:30,16:00。但是如果不满50人就会延后到下一班。一般来说如果有旅行团不满50人也会开船,中间三个时段比较容易凑够人。
当天比较幸运,正好赶上一个旅游团,顺利乘坐上了10:50那班船。
“黄河天鹅号”是黄河上第一艘豪华游轮,一共三层,装修和设施都非常新。但路线仅从码头出发穿过黄河公铁两用大桥就直接返程。不知道是不是冬季的缘故,整条路线非常之短,沿途也并没有太多风光可看,体验感远不如想象中那样。
坐完游轮下船,沿着来黄河岸边一直向东大约1000米,走到彩虹步道上。
下方是人行栈道,上方是车行公路,沿黄一途,山水做伴。
冬日的黄河岸边一个人都没有,天色也更加纯净。总是很喜欢在冬季去海边溜达,还被朋友戏称“很有想法”。
黄河故事主题公园其实就是建在黄河岸边的一个开放式公园,设置有许多打卡地,非常适合拍照。
远眺对岸,与山西省平陆县隔河相望。
要不是当天风力太强,我想我可以对着这水草丰美、山川秀丽的景色发呆一下午。
几乎每隔一段就设置有一处这样的人造景观。景观本身并不具特色,但当背景变成黄河与山川,质感立刻就不同了。
公园里最有特色的“水滴剧场”,无论怎么拍都好看。
从黄河故事主题公园出来,回到下车处,可以乘接驳车返回三门峡博物馆,也可以步行;路程不远,一站的距离,步行大概10分钟左右的时间。
博物馆不大,需要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一下,主要展示的是三门峡从仰韶时代起的历史发展进程。三门峡博物馆的布展比较简单,虽然是仰韶文化和虢国文化的发源地,但因二者都建有单独的专题博物馆,反而显得市级博物馆有些简陋。
我想即使不热爱历史的人,也不会对“仰韶文化”这几个字感到陌生。作为中国分布地域最广的史前文化,由于首次在三门峡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因此被命名为“仰韶文化”。
由于闭馆整修,没能去参观位于渑池县的仰韶文化博物馆,也是这次旅途的遗憾之一。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
铜蒜头壶,秦人的发明,秦文化的象征。
三门峡博物馆里的“显眼包”,一只可爱的猫头鹰。
造型别致的澄泥,作爬行龟状,是“四大名砚”之一。
整个博物馆最精美的要数这组“许氏家族出巡俑”,放眼全国也极为少见。许氏家族在明代中后叶是名门望族,有“一门四尚书”的美誉。这些铜俑组成一浩浩荡荡的仪仗队。
博物馆没有语音讲解,空间相对局促,文字讲解也约等于无,转上一圈我印象最深的反倒是结尾关于陕州古城历史的小短片和一个提问。在走到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展示板下方时,遇到一位女士,她兴奋地对我说,自己从西安过来,只要50分钟!我们寒暄了几句,她突然感慨到: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东西,我们又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呢?
宝轮寺塔就在三门峡博物馆的斜对面,不收门票,也无需预约。该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金大定十七年,由僧人智秀重建。因其塔内回声类似蛤蟆的叫声,俗称“蛤蟆塔”。
从宝塔苑出来,在公园的石凳上歇脚,这里曾是陕州故城的土地。历史上有名的甘棠遗爱、假虞灭虢等典故均发生在此,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等文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那位女士的问题仍在我脑中盘旋。当我沐浴在工作日的暖阳中,看着公园中嬉戏休憩的游人,想起那句自豪地“从西安到三门峡只要50分钟”,还有一座座联通黄河两岸的公路铁路大桥……我们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我想这就是答案。
说到庙底沟文化,就不得不提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确切来说应该叫“庙底沟类型”,距今约6000——4800年,是仰韶文化最繁盛的时代,以彩陶为标志性器物,影响力遍及大半个中国,因首先发现于三门峡庙底沟而得名。
庙底沟博物馆建立在庙底沟遗址之上,前一站就是庙底沟遗址公园。如果时间足够,建议去公园内转一转。两站步行约3分钟左右。
博物馆免费,但需要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
庙底沟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展示仰韶文化彩陶数量最多,类型最全的史前文化展览;也是我去过最冷清的博物馆,除了一个十几人的团体,我是这个时段唯一的参观者。
贾湖龟甲。裴李岗先民使用的“摇响器”,相当于现在的沙锤。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6件或8件为一组。龟甲旁有一件贾湖骨笛的复制品,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乐器,也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有缘在2019年的河南博物院、今年的辽宁博物馆见过两次。很多时候,许多相隔千里但又有一定文化联结的器物,总会在一定时间再次相遇,这也是都属于旅行的一种浪漫吧。
月牙纹彩陶罐。国家一级文物,腹部绘制有一周月牙纹饰,是庙底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庙底沟遗址第三次发掘出土的唯一一件完整的彩陶罐。
弧线三角纹彩陶盆。弧线三角和圆点纹组合的图案,是庙底沟遗址第二次发掘出土的唯一一件完整器物。
陶釜灶。由釜和灶两种器具组合而成。上部为釜,下部为灶,很像现在的火锅。
庙底沟遗址发现了20多座陶窑,这是其中一个陶窑窑体的原物。
庙底沟出土的彩陶虽多,但完整的却很少,这些白色的部分都是石膏。
陶甑。放置于鼎、釜等上面蒸食物用,是最早的蒸锅。
以绳索或皮带系住石球组成流星索,用来捕获野兽。
小口尖底瓶,用来造酒酿酒。
庙底沟彩陶以红底黑彩为主,主要绘彩于曲腹盆、钵和罐,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重复排列,纹饰繁复绚丽。
点击玻璃上的互动装置,可以看到上面纹饰的动态放大版,科技感十足。
庙底沟彩陶最常见的纹饰是花瓣纹,影响范围遍及大半个中国,被称为“庙底沟之花”,很可能与“华夏”的得名有着密切的关系。
玻璃道路底下满是遗址中无法拼凑完整的陶片。
庙底沟博物馆的展品本身并不吸引人,没有独特的造型,更没有靓丽的光泽,但这里的每一器物都仿佛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从何而来。
我最喜欢的乐器——埙。
我们习惯于仰望星空,却忘了该从哪里开始俯视大地。6000年前,先民们从这片土地上出发,迈向王朝,成为华夏。庙底沟彩陶之花,在最早中国的大地上绽放,慢慢酝酿出伟大的中华文明。
在三门峡的这几天里,大多数时间都穿梭于各大博物馆之间认真访古。最后一天,总算有时间歇歇,来到这家很有特色的咖啡店,静静享受一个充满暖阳的下午茶时光。
咖啡馆的颜值非常高,因为屋顶是蓝色铁皮,所以起名“蓝铁皮咖啡”。
咖啡馆内的空间挑高十足 , 宽敞通透,细节也花费了不少心思。绿植、干花、摆件 、书和杂志 , 显得布置恰到好处。
店内早早就开始为圣诞做准备,花环、圣诞树与圣诞老人的装饰使得节日氛围拉满。
店内提供面条、咖啡、果汁、茶、甜点、小食。因为吃过了午饭,就只点了一杯卡布奇诺,奶香与咖啡香交织在一起,带着微微的苦涩,非常香醇。
店内虽然宽敞但座位也不算很多,有小圆桌、大方桌、临窗卡座还有一个沙发座。冬日下午最推荐这个沙发座,能够享受到最充足的午后阳光。
黄河公园,名字简单直接,就是一座建在黄河岸边的公园。在三门峡的前几天温度适宜,来到黄河公园的当天不但温度骤降,寒风凛冽甚至还夹杂着阵阵细雨,可为了探访曾经的黄河古渡,我还是顶着风雨一路走到了这里。
黄河公园一共有三个门,我选择中门进入。来之前只当这里是一座普通的沿黄公园,没想到却经过精心设计。园区为下沉式,沿着公路逐渐下行就能走到黄河岸边。路上还设置有观景台,这处景观名为“芦荡微雨”。
虽然路上一个游人也没有,整个公园显得空旷又寂静。但这样的景致,配上这样的天气,实在太过应景了。
行走在黄河岸边,很难想象,这样雅致秀美的景观,竟是建立在奔腾豪迈的黄河之上。
这样温柔的景致,不输任何一处江南水乡。
会兴古渡位于黄河公园的东部,与对岸的茅津古渡隔河相望。因古代平陆属于陕州,故统称为茅津渡。作为黄河三大古渡之一,沟通关中与中原地区的咽喉地带,茅津渡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豫西、晋南物资交流的黄金要道。
每当来到古渡口,仿佛能见到舟船击楫、商贾往来的热闹景象。然而九十年代初,随着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这座千年渡口也同其他黄河渡口一般,逐渐破败废弃,再不复昔日的繁华时光。
我们只能对着滔滔黄河之水,畅想古渡曾经的荣光。
以黄河古渡作为三门峡之旅的最后一站,是不变的初心,也是深切的向往。
因为旅途时间短,加上酒店包含早餐,所以这次吃的问题基本上是通过外卖解决的。三门峡市区面积不大,网上推荐较多的几家店都能送到酒店。
上村刘记麻辣面,应该算是三门峡特色美食了,也是最多人推荐的一家店。凉面配上砂糖、花椒粉、花生碎和汤汁,配菜是黄瓜和豆芽,料非常足,入口的味道主要是甜和麻,反倒没有那么辣。
古记烧饼夹菜。第一次吃烧饼夹菜,配菜有土豆丝、海带丝、花生米和豆腐串。豆腐串非常入味,灵魂是里面的红圈和绿圈辣椒,一整个下去饱腹感很强。
青春羊肉汤,同样是一家名店。三门峡的羊肉汤很有意思,除了羊肉,配菜是羊血、粉条和干豆腐,味道不错。
陕城香牛肉汤。牛肉汤里同样有干豆腐和粉条,类似于兰州牛肉面的味道。
御膳烩面馆。要了一份羊肉烩面,量大实惠,面是现扯的,汤鲜美浓郁,面里面的配菜有干豆腐和木耳,一个人都吃不了。
潼关肉夹馍。大概因为三门峡离潼关很近,这边的肉夹馍也是这种酥皮的,但是里面的青椒颠覆了我的认知,和上次在西安吃的潼关肉夹馍不太一样。
植物园臭豆腐。与我们惯常认知里的臭豆腐不太一样,没有臭味,块儿非常大,汤汁是特调的,放上孜然辣椒料。不只是小吃,都能当一道菜了。
辣椒炒肉。这家店就叫辣椒炒肉,招牌菜就是辣椒炒肉。量大到菜刚上菜我就后悔了,一个人根本吃不完,两个人也费事儿。肉是卤过以后配上辣椒和豆角一起炒的,很有特色,无论配饼还是米饭都很好吃。
杨家凉皮。来三门峡的那天点了一份麻辣面,离开的那天要了一份炒麻辣面。二者相比还是凉面更好吃。
三门峡市区面积不大,我住的这家叫兰亭柏悦,门口就是公交站,交通十分方便。100多的价格,还包一顿早餐。早餐种类很多,味道很好,房间也安静整洁,性价比非常高。
▶︎外部交通:三门峡没有机场。坐飞机可以到郑州或洛阳,再搭高铁过来。
▶︎内部交通:三门峡市区面积不大,公交的车隔不长,乘公交是最好的出行方式。
Day1:三门峡黄河大坝——虢国博物馆——陕州地坑院——陕城香牛肉汤(堂食)、上村刘记麻辣面(外卖)
Day2:天鹅湖国家湿地公园——黄河天鹅号游轮——黄河故事主题公园——三门峡博物馆——宝轮塔寺——御膳烩面馆(堂食)、植物园臭豆腐(外卖)、古记烧饼夹菜(外卖)
Day3:庙底沟博物馆——辣椒炒肉——蓝铁皮咖啡——黄河公园——青春羊肉汤(外卖)、杨家凉皮麻辣面(外卖)
旅途很短,思绪却很长。自大禹挥斧劈山成峡,从庙底沟时代到西周焦虢,从崤函古道到沿黄公路,从茅津古渡到三门峡大桥。黄河席卷着千年时光滚滚东去,这座南岸的小城,早就在岁月史书中留下了浓重又灿烂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