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庆山西之行历时5天,分为三个阶段:前去途中游览了张家口的暖泉古镇【详情见游记】;在大同游览了悬空寺、恒山、大同古城、晋华宫煤矿公园、土林、应县木塔等景区【详情见游记】;在返回途中游览了保定的易水湖和清西陵(易县附近有名的景点除了这两处外,白石山、狼牙山也很壮美。白石山前几年去过了,狼牙山比较陡峭,舍弃了)。这篇游记记录的是返回途中易县的游览经历。
……
10月1日:上午游览易水湖,下午游览清西陵,晚住在北京房山附近;
10月2日:驱车返回,中午回到家中,结束愉快的5日国庆之旅。
易水萧萧有飞鸟
湖宽水阔往来船
峭壁危崖临水畔
栈道萦纡绕山峦
游山观水倚栏笑
易水湖边乐忘还
西陵殿宇暖阳下
明君庸主地底眠
9月30日,我们结束了紧张充实的大同之行后,又坚持跑了2个小时的夜路,住到了灵丘县城。这样才能在第二天上午较早赶到易水湖景区,避免排大队的苦恼,辛苦一点还是值得的。
景点简介:
易水湖——位于保定境内易县西南30公里处。是一座人工湖,水面面积27平方公里,最深处48.5米。湖的南侧与狼牙山相连,北侧是紫荆关,西侧是海拔高达1283米的五峰寨,东侧是九龙山。易水湖水质清澈纯净,周围环境优美,景色宜人,被称为“北方小桂林”。
上午九点多,我们在客流高峰之前赶到景点。景区门票+往返船票每人140元。
景区很大,分为湖区和山区两部分。在湖区不同位置分布着3处码头,来到任意一处码头的游客都要乘渡船过湖区,汇聚到景区最深处的山脚 终点码头。三处码头到终点的距离有远有近,我们到的是最远处的金坡码头,从这里到终点的航程有十多公里,坐船要走上半个小时左右。【景区会给游客一个纸带缠在手腕上,游客返航时要出示纸带,工作人员才能安排你乘坐对应的航班准确回到你来时的码头】
湖水深又绿,栈桥长又长。
浮桥左右晃, 游客心底慌。
汽艇左右绕,诱你花钱上。
前船翩翩去,后船靠岸来。
游客四方至,渡船往来忙。
航船行驶快,搅动万顷波。
船行红旗展,山秋草木黄。
湖宽行船久,终到大山旁。
弃船登山去,栈道曲又长。
远看山是画,近看水如诗。
佳人临易水,随客访仙踪。
棒槌插水畔,玉带挂崖间。
天高云舒卷,水阔客流连。
栈桥时隐现,游人左右盘。
方石高崖踞,灌木顶上生。
洞中仙何处?徜徉山水中。
景美游客聚,打卡莫心急。
岩冷湖上暖,吸睛靠红伞。
栈道随山绕,扶栏开心笑。
一柱可擎天,离天三尺三。
山洼转角处,驻足看来路。
栈道左右分,柱矮我为尊。
回眸易水边,石崖似三仙。
平台来歇脚,一览众山小。
栈道挂崔嵬,高去低处回。
峭崖插云空,坡缓步履轻。
远观瀑飞挂,近闻水落声。
随路迂回绕,上道至此终。
安坐歇腰腿,福牌万万千。
随行高而下,回程近水边。
黄花绿叶后,石塔立山间。
水面温如玉,两艇戏正酣。
下道回终点,依旧往来船。
码头喧嚣乐,蛟龙跃九天。
时已近中午,登船我归还。
窃笑后来者,排队腿儿酸。
中午一点前后,我们回到来时码头。此时码头上正排着几千人的大队伍,虽然几十艘渡轮开足马力往返转运,感觉后来的游客没有三五个小时也是难以登山的。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来的游客少排队,这可是旅游旺季的经验之谈哟。
在路边小店吃过午饭,我们开车前往12公里外的清西陵景区,继续我们的行程。
景点简介:
清西陵——位于保定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1月评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
这里是游客中心广场。票价每人133元(通票108+观光车25元)。
游客买通票可以参观的景点有:泰陵(雍正)、昌陵(嘉庆 维修中)、昌西陵(嘉庆孝和睿皇后)、穆陵(道光)、崇陵(光绪)和永福寺。几个陵墓之间相距很远,其间有若干守灵人后代聚集的村落。游客一般在游客中心入口1处坐车,依次前往2、3、4、5、6等处参观。每个陵墓入口附近都有换乘点,交通上还是比较便利的。我们因为时间紧,参观完崇陵之后,没有去最后的永福寺景点就返回了。
雍正简介:
雍正——清世宗胤禛,康熙第四子。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生性孤僻的胤禛,竭尽孝心,搏取父皇好感。康熙六十一年,玄烨驾崩,胤禛内倚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的特殊地位,外借四川总督年羹尧的兵力,登上了皇位。以皇八子允禩(sì)为首的当年争夺储位的劲敌,并不甘心失败,散布流言,制造事端,动摇皇权。雍正分化瓦解,撤职监禁,予以严厉打击。雍正在位13年,对清廷机构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实行改土归流、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鉴于康熙朝诸皇子争储位的惨痛教训,雍正创立秘密建储制,即将已选定的储君姓名,写好密藏匣内,再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以备不测。雍正十三年,因迷信道士,服用丹丸过度死于圆明园,葬河北易县清西陵之泰陵。
检票进入泰陵,眼前是神道。相较于暑假参观的明十三陵,感觉清朝的皇陵稍微低调简朴了一些。
景点简介:
泰陵——位于永宁山主峰之下的中心位置,是清西陵的首陵,埋葬着雍正帝及孝敬宪皇后、敦肃皇后。其余各陵分布在东西两侧,布局非常考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宫廷格局,按礼制的需要而规划设计。以神道为中轴线贯穿南北,主体建筑安排在中轴线上,一律坐北朝南。地宫坐落在中轴线的末端,居中当阳,其余建筑沿中轴线次等排开。
至于雍正为何不进祖陵的清东陵,独自开辟易县的清西陵,民间有很多说法。比较流行的理由是:篡改诏书登基,死后不敢面对康熙;不听康熙嘱托善待兄弟,愧对乃父。而据史书记载,是在对东陵建陵位置考察中发现,那里是砂石地质,易渗水浸泡,才重新考察选中了易县。而后来葬在东陵的乾隆墓确实被水浸泡,证明雍正的选择是有道理的。
完整的神道是一段很长的路,我们进入的位置是神道的后半部分,之前还有大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等。通过眼前的三孔石拱桥,前边广场正中是圣德神功碑楼,碑楼之后是一个方形院落,主体建筑是隆恩门、隆恩殿。隆恩殿之后是方城明楼和宝顶。
圣德神功碑楼(俗称大碑楼)是记述皇帝生平功德的主要建筑之一。建成于1739年,花费白银十三万一千五百两。大碑楼占地5.54亩,高26.05米,四面辟门,为重檐九脊歇山顶,稳中有变,富丽典雅。它座落在方形广场的正中,四角各有一根高12米的华表相衬,使碑楼显得更加庄严、肃穆、雄伟、壮观。四根华表的柱身均用整块石料雕成,呈圆柱形,直径1.5米,周身浮雕着朵朵云团,一条巨龙于云朵间盘绕柱身扶摇而上,带有呼之欲出的动态感。碑楼内,矗立着两统巨大的石碑,每统碑重56.55吨,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大约五千字,这是一部给雍正歌功颂德的重要资料。
大碑楼之后是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隆恩门。这里是陵区前后两大部分的分界和门户。进入隆恩门的第一层院是一个砖石漫地的庭院,有大小不等的五座建筑,整齐地排列在广场的正中和东西两侧,最前边两座矮小的建筑是焚帛炉,北面是东、西配殿,再北是隆恩殿,隆恩殿是陵区主体建筑之一。
上图就是泰陵的主体建筑隆恩殿(又称享殿),是陵寝祭记时的主要场所。整座建筑建在巨大的汉白玉基座上,重檐九脊歇山式顶,黄琉璃瓦覆顶。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有三间暖阁,中暖阁设神龛,供奉帝、后的牌位(祭祀的时候,会把牌位放到前边的两把椅子上)。地面金砖铺漫,仍保持着最初的风貌。
大殿两侧的展柜中摆放着一些文物。上图是雍正朱批的奏折。雍正皇帝非常勤政,据《雍正起居注册》记载,雍正住在养心殿,每天的睡眠时间全部加在一起也不会超过六个小时,每天起床时间固定为黎明五点整。雍正在位十二年八月,共批阅奏折四万余件,每天批阅奏折约10份。看上去数量并不多,但是四万余件奏折上留下了四千多万字,每天一万字意味着每篇奏折批注均数有一千字。这个工作量即使每天打字也需七八个小时,何况还使用汉,满两种字体毛笔书写。
雍正深感八王夺嫡之惨烈,就改变了过去太子继承制和遗诏继承制度,发明了秘密立储制。将储君的名字一式两份写下,一份放在匣内,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另外一份随身携带,皇帝去世之后,由指定的大臣将这两份诏书开启,宣布继任者。很大程度的排除了统治集团中任何其他势力、个人对皇帝立储的干预,进一步强化了皇权,加强了君主专制。上图就是存放立储诏书的密匣。
抬头观察大殿建筑:明柱沥粉贴金包裹,殿顶有旋子彩画,梁枋装饰金线点金,枋心彩画“江山统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调和,殿宇金碧辉煌。
走近粗大的梁柱一看,外面包裹层剥落以后,漏出了真容:里边原来并不是完整的一根木料,而是在圆木外层用木板块块拼接的。我之前一直以为这些大柱子都是从又高又直的古树中万里挑一选出来的,都是相同一致的。现在才知道,世界上哪有那么多规格统一的大树啊,用这样的工艺修补,圆木在曲直、粗细的标准上就宽松多了。
正在大殿里参观,忽听外面广场音乐响起,是古装表演的时间到了。我们就顾不上到后面去参观方城和宝顶,返回广场看表演了。
演出队伍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宫女太监,人数众多。讲述的是在建造泰陵时一些官员营私舞弊,贪污腐败,雍正派刘墉彻查,惩处恶人的故事。我们在游客的缝隙间看了十多分钟就离开了。
返回泰陵外停车场,坐大巴车前往昌西陵。
景点简介:
昌西陵——嘉庆皇帝的孝和睿皇后的陵墓。昌西陵与慕陵体制相似,于方台上直接建圆坟,没有方城、明楼。建筑规制虽简陋,却有其特殊之处:一是隆恩殿内藻井彩绘为丹凤展翅,独自翱翔,其他后陵则为3朵莲花衬以18个金点的水浪花纹;二是隆恩殿后与三座门之间有玉带河一条,河上有三座跨桥,中间一座有栏板,左右两座各为无栏平板桥;三是三座门前围墙为方形,三座门后北墙为圆弧形,切入三座门的直墙上。圆形宝顶立于北弧墙前,祭台立于三座门的中门内,而弧形围墙产生了奇特的回音壁、回音石回声现象,是中国陵寝建筑中的孤品。
在古代,皇后先死,会临时葬在某处,等皇上驾崩了,就可以一同放入帝陵合葬。如果皇后比皇帝死得晚,皇帝的地宫封闭了,那就只能像昌西陵这样,单独建陵了。
景点很小,大巴车只停一二十分钟就会前往慕陵,错过了就只能坐半个小时之后的下一班。游客们很听话,赶紧向景点走去。
这是无栏三孔桥(中桥护栏明显是后加的)。
石五供和宝顶。
宝顶前神道上第七块汉白玉石条是回音效果最强的地方,用一个铁框标注着。游客站在这里大声喊话,回音效果挺明显。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群中,有两处古建筑有回音壁和回音石,一处是北京天坛,另一处就是昌西陵。
昌西陵很小,十多分钟之后,游客就都回到车上了。大巴车把我们送到了慕陵。
景点简介:
清宣宗道光皇帝——是嘉庆皇帝第二子,道光皇帝是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道光帝为挽救国家财政危机,主张禁烟。他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缉拿烟贩,整顿海防,颇见成效。但英国不肯放弃鸦片贸易,发动鸦片战争。道光帝战守无策,幻想弭兵息事,将林则徐革职,改派琦善与英国议和。琦善擅自与英国签订《穿鼻草约》,答应割让香港给英国并赔款600万元及恢复广州为通商口岸。《穿鼻草约》签订后,道光帝又认为割地赔款有损尊严,决定对英宣战,派奕山与英军作战。奕山战败后,又与英国订立《广州和约》,其中规定清军退出广州,向英军缴纳600万元“赎城费”。之后,道光帝又派皇侄奕经驰往浙江作战,结果又惨败。道光鉴于两次出师失败,转而一味求和。二十二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随后又与美、法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光二十九年正月,道光帝在内外交迫中忧愁成疾,崩于圆明园慎德堂内,葬于清西陵之慕陵。
慕陵——慕陵在清东、西陵中,规制比较特殊,基本上不遵从祖陵制度,简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规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没有方城和明楼。
清乾隆皇帝后,清朝皇帝陵寝要按西陵、东陵的次序依次选址,父葬于西陵,子要葬于东陵。道光皇帝的陵寝按制应建于东陵,但道光皇帝在东陵的陵寝竟出现了渗水情况,并把已经下葬的孝穆皇后的棺椁浸湿了。道光皇帝十分气愤,便命令在西陵另觅吉地,道光皇帝陵就搬至西陵了。慕陵中还随葬着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三位皇后。其中孝全成皇后是咸丰皇帝的生母。
慕陵最大的看点是隆恩殿。表面看很低调,一改面阔五间的惯例,缩为三间,进深也三间,改重檐歇山顶为单檐歇山顶。殿四周设有回廊,裁撤了月台和大殿周围的栏板和雕龙头,月台上仅设铜炉两尊,不设鹿、鹤。月台东西两角有石幢和嘉量各一座。大殿正面三间都开门,殿东西两侧中间开门,其余为砖墙封闭。但是它又是清西陵中最奢华的存在:隆恩殿、东西配殿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造价惊人。
这座金丝楠木殿不饰彩绘,以楠木本色为基调,其天花、群板等处一改传统的金莲水草案,而是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雕刻上千条云龙、游龙和蟠龙(仅隆恩殿内就有木雕龙714条),三殿共有木雕龙1318条,成为清代帝王陵寝中独具风格的艺术珍品。楠木硬度极高,故迄今不用修缮。隆恩殿内北部有三座暖阁,中暖阁供奉道光帝神牌,西暖阁供奉三个皇后的神牌,东暖阁存放谕旨。
隆恩殿两侧的配殿也是用珍贵的金丝楠木建造。什么叫低调奢华,这就是。
大殿后是玉带河,上建青白石平桥三座。过桥是一座三间四柱三楼形式的汉白玉石牌坊,取代传统的三座门。石牌坊两侧连墙,牌坊中门正面额枋上刻有满蒙汉三文“慕陵”,背面刻有汉文:“皇考宣宗成皇帝朱笔遗谕: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呼,其慕与慕也!子臣奕詝敬录”,道光帝死后,文宗重读此谕,遂定名“慕陵”,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终生孺慕”之情,而谥法中并无慕字。牌坊的左右二门额枋则是龙凤图案,一龙居中,两凤在侧,整个牌坊面阔12.2米。
牌楼之后是石五供。其后为一月台,面阔45.4米,其上再建一个台基,高1.92米,前出三道台阶,均十二级。不设方城、明楼和宝城。上台基后有一条御道,道路的尽头是一个方形月台,边长38.47米,月台上的须弥座中央即正圆形宝顶,其下为地宫,取消了地宫的琉璃瓦顶,仅用青白石条合龙券顶,上覆城砖,再上覆三合土即为宝顶。地宫刻意求简,为五券二门:隧道券、罩门券、门洞券、梓券和金券,相当于皇后地宫的等级。文宗继位后,曾打算添建方城、明楼和宝城,后因财力匮竭而作罢。
参观完慕陵,我们返回泰陵中转站,再改乘另一辆大巴车前往崇陵。
景点简介:
清德宗光绪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生于1871年,5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逝世,慈禧一宫独裁,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未曾掌握实权。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抵触,光绪帝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于慈禧太后死亡前一天,享年三十八岁。有人推测,慈禧惧怕自己死后,光绪皇帝会重掌朝权,因此在自己死去之前先将光绪毒死。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崇陵——是光绪皇帝和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的合葬陵寝,位于清西陵泰陵的东北面约4公里的金龙峪,是中国历代皇帝陵寝中的最后一座。该陵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被盗。1980年6月,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对其保护性清理。同年9月,向游人开放。
上图是牌楼门。
清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虽不如雍正、嘉庆的陵墓那样庞大,没有大碑亭、石像生等建筑,但它除继承清代建陵规制,吸收了古代建筑技术的某些精华,仍具有它的特色。整个陵寝根据守卫和祭祀的需要,建筑了五孔桥、巡房、牌楼门、神厨库、三路三孔桥、朝房、班房、隆恩门、燎炉、配殿、隆恩殿、三座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地宫。
这是神厨库,是专为祭祀时制作、存放供品的地方。
中间走过三路三孔桥、正对的是隆恩门,两边是朝房、班房。
走进隆恩门,院落正中就是崇陵隆恩殿。隆恩殿木料均为异常珍贵、质地坚硬无比的铜藻、铁藻。用这种木料制作一把普通太师椅,重量竟高达百余斤,所以隆恩殿被誉为“铜梁铁柱”。隆思殿内的四根明柱,底部有海水江涯图案,柱身为一条金龙盘绕向上,较其它帝陵的宝相花更加富丽堂皇。殿内彩绘鲜丽,殿前的龙凤石,雕刻精巧,有立体感。因崇陵建成距今时间不长,保存比较完整。
三座门
高大的方城明楼。
崇陵地宫是清西陵唯一开放的皇陵地宫。地宫是拱券式的石结构建筑,墓道全长63米,面积349平方米,空间2170立方米。
1938年秋,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窜进崇陵,他们从方城月牙城罩壁前撬开墁地的砖石,凿开地下城砖,掘一深洞,进入了地宫的隧道券。这些人对崇陵的结构很熟悉,用松杆木片拨开各道石门的自来石,进入金券。他们用斧头把光绪帝梓宫正面砍开一个直径约3尺的圆洞,把光绪帝的尸体拖到棺外,再盗走棺内的随葬品。隆裕太后的梓宫是从上面打开了盖子,盗走随葬物。而且,把册宝箱也打碎了,盗走了里面珍贵的玉册和宝玺。
有人听说,这伙人把盗来的金银珠玉器皿文物卖给了京西八国教会,换得了五百套棉军装。在清官档案中存有光绪帝随葬品的清单,主要的随葬品当时都被盗了。其中有绿玉佛手簪、绿玉葫芦、大东珠、饭块珠、珍珠、小飞珠、各色宝石、各种名贵皮毛、绸缎料衣服袍褂等等,计100多件。其中还有许多没上帐的。
每道石门顶上都装有重达十几吨的铜管扇,既能支撑门上的巨石,又能使高3.52米的巨大沉重的石门开关自如,石门之上还有用整块的青白石雕成的石门楼,八扇石门上,浮雕有造型生动的菩萨立像各一尊,菩萨的立像,高1.99米,神态庄严,气势威武。
穿过第四道石门进入金券。金券高大宽敞,是地宫的主体建筑,东西长12米,南北宽7.2米,高8.95米,全部用青白玉石构筑而成。宝床上放置有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棺椁。光绪居中,隆裕居左,梓宫四周有十六块绘有五彩山水云龙的龙山石,夹住梓宫边角。两座梓宫皆为内棺外椁的形式,光绪帝棺木周身朱红涂漆,雕有镀金的藏文和梵文经咒以及万字不到头的底饰纹案,隆裕皇后棺木顶盖上雕有金凤一只,挺立山岩,展翅欲飞。金凤头上雕有九尊菩萨坐像,整个画面布局紧凑,造型优美。光绪帝的棺内有围锦十三层,其中一层为升龙、彩云和寿山福海图案,一层为明黄底行绣绿色团花图案,其他十一层均用金粉写有梵文经咒。隆裕皇后棺内仅有围锦三层,均以紫色,写有金粉梵文经咒。帝后两棺底层,均垫有灰白色灰土,上覆紫色香粉。
参观完崇陵,我们坐大巴车回到景区入口,清西陵的游览结束了,我们5天的国庆出游计划圆满完成。此时已是下午5点半,离家还有三百多公里。今天到家太晚也太累,就开了一个半小时的车,住在了北京房山。第二天上午顺利回到家里。
国庆之行,为期5日,行程一千余公里。
游览十个景点,其中5A景区两处(云冈石窟、清西陵),4A景区6处(恒山、悬空寺、大同古城、晋华宫煤矿公园、应县木塔、易水湖),3A景区2处(暖泉古镇、土林)。
花费:加油、高速费停车费760元,门票1500元,吃饭零食540元,住宿620元,共计35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