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径霜叶云栖坞,禅踪冷泉飞来峰

作者:樱~枫fox 显示图片

更多游记请看:
诗和远方——我的游记分省总目录 @http://www.mafengwo.cn/i/11406786.html
相关游记链接:
【 杭州 】残秋,遇见最美的西湖 2017.12.8 @http://www.mafengwo.cn/i/8064558.html
【 杭州 】潇潇冬雨洗清秋,片片枫叶染九溪2018.12.6 @http://www.mafengwo.cn/i/11368290.html
【 杭州 】五彩斑斓杭城秋,山温水软画中游2019.12.04 @http://www.mafengwo.cn/i/18075220.html
【 萧山 】红杉残荷冬日秋色,蒹葭斜阳在水一方19.12.14 @http://www.mafengwo.cn/i/18181795.html
【 杭州 】隐匿山林的红砖房,小众时节邂逅小众的你19.12 @http://www.mafengwo.cn/i/18212794.html
【 杭州 】冬日秋色,给点阳光才灿烂2020.12.3 @http://www.mafengwo.cn/i/21306247.html
**************************************************************************************************************

从上述链接就能看出:每年12月上旬赴杭州欣赏秋色,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或者说与杭州的一个默契的约定。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已连续两年爽约。在自由的2023年岁末,自然要再续前缘。

这一次的行程是:
12月3日(周日)多云 上午,合肥南---杭州东,入住江城路七天酒店城站店;下午,云栖竹径、九溪。
12月4日(周一)小雨 上午,灵隐景区飞来峰、永福寺、韬光寺;下午,西湖博物馆。
12月5日(周二)晴  上午,断桥--孤山--西泠桥;下午,浙江博物馆新馆,六和塔日落;晚上,杭州东--合肥南。


周六我在单位有工作,故而周日早上出发,8:55---11:10高铁合肥南至杭州东。坐地铁1号线至打铁关,换乘5号线至江城路下。


从A口出站,往北走100米,路东即是七天酒店城站店。标准间周日141元,周一133元,性价比还可以。


杭州自承办亚运会以来,公共交通日新月异,地铁四通八达。遥想当年,南京、苏州、无锡、宁波等建成地铁十字格局时,杭州还只有一号线(临平至湘湖)。如今它的地铁线路已超越上述城市,几乎没有去不了的地方。这一点我在今年初春到西溪、超山赏梅时就已深切感受到。

我的住处离杭州城站公交7路车(终点站是灵隐)始发站200米,江城路地铁站是5号和7号地铁交会处。无论去哪都用不了多久,所以游玩效率极高。


安顿下来之后在楼下“新龙翔”自助餐吃午饭,很实惠。


饭后才12:40,立即出发开始游玩。坐地铁7号线,只一站路,到“吴山广场”下,C口出站,步行300米到“柳浪闻莺”门口。然后坐1314路公交车,我的第一个目标是“偏僻”的云栖竹径。

周日,西湖南山路和灵隐路部分路段堵车。过了灵隐寺和三天竺,就畅行无阻,一头扎进西湖西边的群山之中。沿途到处是山间茶园和变了色的水杉,美不胜收。


1314路并未直达云栖,而是到“小芽坞”结束。好在很快103路车来了,再坐几站,顺利到达“西湖新十景”之一的“云栖竹径”。


下车后,先不急着进景区,好好欣赏一下碧绿的茶园,以及路边高大的枫香树。


此处位于杭州市区的西南角,五云山下的云栖坞。这里的地名喜欢叫“坞”,就是山坳。


“云栖竹径”这四个字是陈云写的,都有个“云”字。云和水都是自由的象征。


入口处有一座石牌坊。楹联为篆体,上联“万竿绿竹参天景”,下联“几曲山溪不坠泉”。 云栖坞的特色就是修篁参天,无比清幽。


深秋时节,除了满山翠竹的碧绿,还多了成片的火红,大红大绿相得益彰。


这些红叶多为红枫和鸡爪槭,每一片都像一颗小小的红星。


“云栖竹径”的“栖”用得好,不仅云能栖息于此,人的心灵也能在这个隔红尘的清幽之地栖息。


云栖坞不仅有万竿篁竹,还有百年甚至千年古树。这些老树有苦楮、香樟,更多的是高耸入云的枫香树。


如不拉远景,就只能拍到树干。


云栖竹径景区要买门票的,不贵,8块钱。我曾在2014年夏天来过这里,对比一下,还是深秋景致更美。


可能是周日的缘故,杭城市民扶老携幼来此撒欢。人太多了!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这本是一个极其幽静的山林。后疫情时代,让人无话可说。


路边有一池,名“洗心池”,旁有“洗心亭”。古人有诗曰:“客到洗心亭子坐,顿教尘虑一时湔”。


前面还有“云栖竹径”碑亭。游客们走的是康熙和乾隆都走过的“御道”。


所有的亭子都是仿照清朝时的格局重建的。看这棵枫香,树龄1030年,可谓云栖坞的枫香之王。


越往里走人越少,我走到“遇雨亭”也开始原路返回。不知康熙还是乾隆,在此遇到过大雨。


如果再往山林深处走,就要爬山。我上次最远走到过“兜云亭”,那也是刚上路,要翻过五云山,还要走很多路呢,最后可以从龙井村那边的出口下山。这是杭州著名徒步路线“十里锒铛”的一部分。


我从未走过“十里琅珰”,等以后时间充裕了可以体验一下。

原路返回云栖竹径公交车站,很快103路又来了,现在这里的公交倒是比八年前便捷的多。103的终点站是“九溪”。九溪我太熟悉了,曾经连续三年徒步这里,这回既然不期而遇,那就索性重温一下吧。


往年的游记对九溪描述得够具体的,这里不再赘述。


之江路入口到“九溪烟树“碑亭这一段路人很多,红枫正当时。


而“九溪十八涧”这一段相对人少些,路极其硌脚,费鞋!


四点钟一过,太阳被山头遮住,山里的光线就不好了。


不过秋景一如既往的美丽,尤其是换了装的水杉。


之所以喜欢到九溪徒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几乎都是平路,强度不大。连俞樾那样自认为宅男的人也能走下来,还有兴致写诗。


这里四面环山,“翁家山”是其中之一,这就快到龙井村了。九溪景区的路线是一个Y形,我也曾从杨梅岭出口出去过,上上下下,很消耗体力。


龙井村出口虽然都是平路,但这一路走来,绝对距离很长很长,也很累。等走到这棵老银杏树下,就快到公交车站了。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87路车正准备发车,我一个箭步跳了上去。车上满满的人,N久没有上过这么挤的公交车了!走盘山公路,转得头晕。堵车是肯定的,站到终点站黄龙足足花了50分钟。好在车上大部分是学生,现在的年轻人愿意周末来野外徒步,不容易。听听浙大的研究生聊天,也很有意思。
今天很累,晚上哪也没去,看看电视,洗洗睡了。

杭州最热门的景点是哪儿?断桥、雷峰塔、三潭印月、花港红鱼池,再有就是香客远远多于游客的灵隐寺。我是绝对不敢在周末去的。

第二天是周一,下了一整天的雨,对此我早有心理准备,雨天游湖不佳,游山林寺庙则要好很多。早上七点半出发,从城站坐7路车。途径北山街,车览断桥、白堤。


虽然是周一的早高峰,但一点都不堵,很顺利地到达终点站——灵隐,共用时35分钟。


从公交车站步行五六百米,才到“灵隐飞来峰”景区入口。它包括灵隐寺、飞来峰、永福寺、韬光寺等子景区,大门票45元,如进灵隐寺还需另外掏30元“香火钱”。我只买了45元大门票,在门票特别亲民的杭州市区,这算“天价”了。


门外隔着冷泉溪的小桥,有一面大照壁,很多人在排队打卡,“到此一游”。红枫掩映下的黄墙上四个大字:咫尺西天。因为灵隐寺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东晋,创始人是印度僧人慧理禅师,他就是从“西天”过来的。


灵隐寺的风水超好:面南背北,背靠北高峰,面朝冷泉溪,与飞来峰隔溪相对。下图是在飞来峰山腰处的翠微亭,遥望灵隐寺和北高峰。


还是在飞来峰脚下,隔溪看寺院的黄墙以及溪边的壑雷亭”。枯水季节,上游还有滚水坝蓄水成池,所以下游水很少。


灵隐寺前面这条东西向的“康庄大道”名为“法云弄”,一边是长长的黄墙,一边是长长的小溪。路中央立着同样长长的路障,非常有碍观瞻。没办法,为了安全,谁叫灵隐寺向来人满为患呢?


我来得早,又是周一,法云弄上远没到摩肩接踵的地步。沿着冷泉溪溯流而上,有三座亭子有些典故,可驻足欣赏。其一是“春淙亭”,亭柱对联是:“山水多奇踪,二涧春淙一灵鹫;天地无凋换,百顷西湖十里源”。“两涧春淙一灵鹫”是苏轼的诗句,“灵鹫”就是飞来峰。


第二座是“壑雷亭”,是书法家楚图南题写,名称同样来自于苏轼的诗句:“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它有二十四根柱子,四角单檐歇山顶式长方形木亭,临水全是美人靠,丹柱黛瓦,飞檐翘角,大气磅礴。


对联寓意深刻:“雷不惊人,在壑原非真霹雳;泉能择物,出山要有热心肠。”    就是说如有奔雷大才,就该出仕施展,老于林泉之下就可惜了呀。

第三座是“冷泉亭”,在离壑雷亭不远处,灵隐寺山门之左,它正对着滚水坝拦出的泉池。白居易、苏轼这两位“老市长”都曾为冷泉题字。亭中的楹联是董其昌的问句:“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外面有俞樾的对答:“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


说到这,就得谈一谈飞来峰的得名了。传说灵隐寺的祖师爷惠理和尚看到这座并不高的小山,十分惊奇,说:“这不是我们天竺国的灵鹫峰吗?这么跑这儿来了?”别人不信,他说:“此山岭向来住有两只猿猴,一黑一白。如这山确系飞来,二猿必相随而来。”说完,俯身向山洞内呼唤。果不其然,一黑一白两只猿猴从洞内跑出。

传说太神奇了,飞来峰因此得名。现在让我们隔着栅栏看看灵隐寺的正门,正门通常不开,香客们都是从侧门进入。正门的牌匾上赫然有“灵鹫飞来”四个大字。


“灵鹫飞来”上方是“云林禅寺”,此乃康熙的御笔。为什么不写“灵隐寺”呢?我小时候就听过一个故事:康熙来灵隐寺游玩,玩得很嗨。老和尚请皇上题字,皇上拿笔就写,一不小心把“灵”字的雨字头写太大了!三个口一个巫放不下了,这可咋办? 有近臣用手指指天上的云,康熙明白了,于是写了“云林禅寺”四个字。老和尚瞠目结舌,康熙得意地说:“这地方上有云,下有林,朕给你们改的寺名怎么样啊?”老和尚:”我R......妙......”

今天的主要目标就是“上有云,下有林”的地方——飞来峰。一进景区大门,我就和灵隐寺分道扬镳,穿过“飞来寻枫”区域直奔飞来峰下。


路边有几个园林小品,可能是开亚运会时弄的。其中三匹披着树皮和苔藓的“马“引起了我的注意,“马褡子”里还放着经书,它叫“神往”,地上的塔是初建于隋朝的飞来峰顶“神尼塔”的虚构模型。王安石写的脍炙人口的“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就是这座早已消失的古塔了。所有这些故事确实令人神往。


飞来峰名字听着雄伟,实际上不高,海拔只有168米, 不过要是放在一个大都市的市区也不能算很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前面说了飞来峰的传说,以及王安石的诗,这已经给它蒙上了神秘色彩。


飞来峰上树高林深,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它更大的特色是山体由石灰岩构成,就是喀斯特地貌了,与周围的山地岩石截然不同,可称一大奇观。


既然是石灰岩,周围水又多,飞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岩溶洞壑。古代那些虔诚的佛教徒正好利用这一点开窟造像,飞来峰的石窟造像也是很有名的。我进的第一个洞叫做“青林洞”。


青林洞洞口上方的石壁上,有一个佛龛,龛内端坐着“西方三圣”。这是飞来峰有题记的造像中最早的一个,刻于五代十国时的吴越国,就是射潮的老钱家建的那个小国,杭州的土皇帝。


北宋和平接管了吴越国的地盘,继续在飞来峰开窟造像。这是“卢舍那佛会”的浮雕,坐莲台的老佛爷,骑青狮的文殊,骑白象的普贤。


青林洞的佛像保存得很不好,大部分脑袋都没了,瞧这残缺不全的十八罗汉!亮点是罗汉前面的天然石床——济公床,岁月的包浆,非常光滑,传说济公活佛在这张床上睡过。


济公曾在灵隐寺出家,传说他和飞来峰也有渊源,那就是著名的“济公抢新娘”的故事:济公得知飞来峰会飞临此地,就劝说当地的村民搬家,但没人理他。无奈,他只能大闹婚礼,背着新娘子就跑,引得全村人来追他,这样才救了一村人的姓名。我觉得这个故事非常生动。

相比青林洞,“玉乳洞”的佛像保存得比较好。“玉乳”指的是洞中泉水。


禅宗六祖的造像。我也没搞清楚是六个祖,还是只有六祖慧能一个人?


玉乳洞出口的上方也有一个大佛龛,里面是阿弥陀佛。


离玉乳洞不多远,一座石塔赫然而立。它就是著名的“理公之塔”,即灵隐寺开山鼻祖、印度人慧理的埋骨之处。此塔屡毁屡建,现存的是万历年间所建,也是杭州唯一 一座明朝的石塔。看来杭州的文物古迹破坏得真是严重!


请人给拍一张。这次出行我很低调,总共只拍了四张个人照。石塔是六面七层,四层以上都雕着佛像。


这是我第三次来飞来峰。第一次是遥远的1995年7月,那次我也去了灵隐寺,当时人就很多。第二次是2015年7月,一家三口一起,当时也下雨,有照片为证。那时的小猫真小。


理公之塔旁边有“宝藏神坐像”,这是元朝的石像,蒙古鞑子们整出来的怪力乱神。


飞来峰造像是第二批全国文保,它的年代比四大石窟晚,主要是五代、宋、元。理公之塔正对着春淙亭。


这又是元朝的“金刚手菩萨像”,凶神恶煞。


绕过春淙亭,是一个比较大的溶洞——龙泓洞。但它的造像主要在洞外,而不是洞内。瞧瞧,是不是有了“东南佛国”的感觉?


官方并没有过多关注保存较好的佛像,而是着重介绍了残缺不全的一组浮雕——宋朝的“高僧取经”故事组雕。这是公元一世纪印度某高僧“白马驮经”的故事,估计也是白龙马的原型吧。


这个呢,是三国魏国的某中原僧人赴西域求法,三人二马,但人脑袋都没了。


最后这个笑眯眯的和尚就是玄奘大师,吃他一块肉能长生不老的唐僧。


这个是飞来峰最有名的那个弥勒佛吗?不是,那个更大。


龙泓洞里面最大的看点就是这尊元朝的观世音菩萨造像,和我们熟知的观音形象比较吻合了。


从龙泓洞另一个出口走出,洞口四周密密麻麻的也都是佛龛,好壮观。石壁上有“一线天”字样,据说在洞内仰望洞顶,能看到一线裂缝。但我怎么没看见?


在龙泓洞出口回望春淙亭,原来它是座横跨冷泉溪的亭桥啊。冷泉溪另一边人声鼎沸,都是香客和旅游团;而飞来峰这一侧相对清静许多。


下面沿着冷泉溪北岸行进,隔水观赏对岸的石窟。


石窟之间有不少台阶,但过去一趟也很麻烦,很可能现在给挡住过不去,就远眺吧。


飞来峰的标志——雕刻于南宋时的布袋弥勒终于现身了!


拉大了看,它是飞来峰最大的佛像。笑弥勒坦腹而坐,左手捏念珠,右手按布袋,笑容可掬神态自若。两侧还有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


对面有座石窟专门有亭子遮护,正好有座小桥可以过去,那就看看吧。


原来是“多宝天王”,还骑着怪兽。它是元朝雕像,这片区域的造像以元朝为主。


接下来爬山,去“翠微亭”。这是韩世忠纪念岳飞建的亭子,因为岳飞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池州翠微亭》,就沿用了这个名字。那时的亭子当然早就湮灭,连旁边石壁刻的韩世忠之子韩彦直所写题记也没了。


现在这个新建的翠微亭很漂亮,重檐,八柱,外有观景平台可遥望灵隐寺、北高峰。“岿存岳峙”,这个“岳”大概就是指岳飞吧。“飞来峰”,“岳飞归来”,是不是可以这样联想?


我不知道池州还有没有翠微亭?但是岳飞留下的这首诗写的真好: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似我辈,虽碌碌无为,也是为生活打拼多年,中年时好歹有闲情出来穷游一番。然而看再多的好山好水,看得再仔细,我对它们而言终究是匆匆过客。

不过呢,岂止是山水,对于这个世界,我何尝不也是匆匆过客?拥有再多早晚也会全部失去。能与诸多美好意外相逢,再擦肩而过,曾经拥有即是缘分,宜珍惜,亦该知足。


继续爬山,这是元朝的“密立瓦巴”及两个侍女。这个什么瓦巴就剩半个臃肿的身子,早已面目全非,侍女倒是雕刻得很生动,线条流畅。


旁边有座微型石塔。


元朝时上层信奉的是藏传佛教,从这个白塔就能看出来。


一直下着雨,虽然有台阶也不太好走,路滑,我就偷懒没有登顶。


因为顶上似乎不能四面观景,毕竟树林那么茂盛。我问了从山顶下来的游客,说就一个亭子,没啥。看来佛龛都分布在山腰或者山脚。


法云弄走到尽头,接下来去灵隐寺隔壁的永福、韬光二寺。这两座寺院都要爬山,永福寺不高,韬光寺却有100多米的高差。两寺分别在两条岔道上,都要原路返回。嘿嘿,这种线路不好对付啊,耗时长,效率低。


相比灵隐寺,永福寺太清静了,这才有“深山藏古寺”之感。


永福寺历史同样悠久,和灵隐寺同出一源,北宋时正式得名“永福寺”。长长的甬道边矗立着“七佛塔”。



对比一下八年半前的照片,那时永福寺就给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静临水阁先知月,屡设山门为阻云”。永福寺的门户确实很多,重重叠叠,深不可测。这是第二道山门,乾隆御笔“福田花雨”额。


院内古木交柯,境幽景深,有双涧合澜、石桥引月之胜。后面是第三道山门。


回看石桥,桥畔枫香和红枫相映,在雨雾中仍然靓丽无比。


第三道山门也是天王殿,背后匾额是“钱塘第一福地”,所以叫“永福寺”嘛。


永福寺占地很大,有普圆净院、伽陵讲院、资岩慧院、古香禅院、福泉茶院五个开放院落,园林建筑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各有风格。



猫戏蝶,耄耋,祝您长寿吉祥。


永福寺不讲究中轴线的对称格局,它的建筑分散在深山中,随山势而建,但“形散神不散”。这是普圆净院,“皆大欢喜”。


普圆净院在吴越王时期就有,该院主殿为观音宝殿,殿内供奉木刻千手观音圣象。


还有客堂,负责接待信徒。黄色的马头墙真美!


厕所门口都有翠竹数竿。


红叶和寺院的黄墙真是绝配。


殿后有小路通往“福泉茶院”,满眼都是碧绿的茶园。一句“吃茶去!”引你去品香茗。


绕到正路上,开始上山。游永福寺是在不知不觉中爬山,丝毫感觉不到累,因为全身心地放松。


枫叶下站着萌萌的小和尚。


来到迦陵讲院,“梵籁流觞”,这可能是交流佛教艺术的地方。


迎面是文景阁,里面搞了个画展。


作品出自国美山水专业的学生之手,多是永福寺和杭州其它名胜的写生。


这个院落的主殿是“梵籁堂”,现在能看到“梵籁流觞”的背面是“墨香琴韵”,启功题的字。外面的山头就是北高峰,这样看还挺高的。


隔着展厅的窗户看外面的秋景。


院内有喵星人出没。


继续上山!


一路泉水叮咚,空气清新,沁人心脾。


前面是古香禅院。


它的主殿是“三圣殿”,到处都是红叶黄叶。


最后来到制高点——资岩慧院,因为永福寺的“靠山”是资岩山,还不是北高峰。大雄宝殿就在此处,里面供奉的佛祖像很雄伟,不过我不好意思拍,还是拍拍外面的银杏树吧。


大雄宝殿侧面的鸡爪槭热烈似火。殿前有“湖山一览处”,天气晴朗时能看见西湖,今天就算了。


大雄宝殿前有“福星阁”,记得玉皇山顶也有“福星观”,佛道共存,和谐美满啊。


原路返回,永福寺让我好好领略了寺庙园林的魅力。


回到岔路口,这个路牌做得好!各寺的亮点一目了然。石雕小人也很好玩。


上一次我来飞来峰,没有去韬光寺,因为感觉它很高。这次走了一下这段较陡的石阶路,觉得其实也就是和巢湖四顶山差不多的强度,20分钟就可以到达韬光寺门前。


韬光寺初建于唐朝,创始人是“韬光禅师”,故得名。


寺前另有石阶路通往北高峰,出了这个小门就出了灵隐飞来峰景区,要补北高峰的门票。据说还要再爬半个小时才能到北高峰峰顶。注意北高峰是有索道的,可以一直下到灵隐公交站那边。


韬光寺的建筑不再是黛瓦黄墙,而是以枣红色为主色调,这点像北方寺院。


它也不讲究什么对称,布局很随意,大雄宝殿、一瓯亭、藏经楼都混在一起。


还有“金莲池”,泉水清澈。


韬光寺的建筑比较紧凑,而且落差很大。若到最高点的祖师殿,还得爬长长的台阶。


终于到了最高点,韬光祖师殿和“观海楼”一字排开。韬光寺自韬光祖师创建以来,命运多舛,屡毁屡建,竟然在1982年还烧起一把大火,全寺尽毁。唉,但祖师的信仰好歹传了下来。


观海楼自然也是新建的,这个“海”不是大海,而是钱塘江,古人看钱塘江就像看海一样。我住的江城路那边在古时候就在江边,所以在观海楼能看得见。现在不行了,只能看见西湖。不过二楼不给游客上,又下着雨,一片雾蒙蒙,啥也看不见。


观海楼内竟然供奉吕洞宾!传说吕洞宾和韬光祖师是好朋友,他还在楼后面的这个“丹崖宝洞”修炼过。这又是佛道和谐共处的典型案例。


现在只能站在这棵丹枫下凭栏远眺。观海楼还是有点名气的,因为一副气势磅礴的对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出自宋之问的诗。这首诗里还有一联佳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我觉得白居易“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是不是借鉴宋前辈的?


仍然原路返回,等回到灵隐公交车站,已经12:30。坐7路车回到旅馆,吃午饭,睡了一觉。

一觉睡到三点钟,再次出发,坐地铁7号线,从吴山广场出来,步行到“柳浪闻莺”门口。


这棵无患子满树金黄,十分耀眼!


转了一小圈,天气实在糟糕,于是我准备去附近的“西湖博物馆”。


今天下雨,本应把一天时间都花在博物馆:浙江博物馆之江新馆、杭州市博物馆都可以,但这是周一呀,没有办法!然而这个“西湖博物馆”却是例外,它周二闭馆,其它时间一直开放。


西湖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个“专类湖泊博物馆”,在钱王祠和柳浪闻莺之间,离西湖很近。整个建筑大部分延伸于地下,不着痕迹地融入了周围的湖光山色中。


一进去就是序厅,通过西湖全景沙盘直观呈现西湖整体格局——三面云山一面城。


站在二楼俯瞰一楼序厅,西湖北有宝石山、栖霞岭;南有九曜山、南屏山、玉皇山、凤凰山;西边山更多,主要是南北高峰。



湖上的格局则是:三岛两堤一山。西湖是一座巨大的湖上园林,国内其它类似的城市湖山景观,像南京玄武湖、济南大明湖、武汉东湖,甚至颐和园昆明湖,虽各有千秋,但比起西湖总归要差一些。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常规展厅主要在一楼,包括天开画图、钟灵毓秀、浚治之功、西湖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等部分。西湖独创的山水景观组合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在这里一览无余。


享受一下多媒体视觉盛宴——西湖三十景。


除了下雪的西湖未曾谋面,其它的我都见识过,最美的季节当然是三月下旬和十二月上旬,都很短暂,稍纵即逝。赏杨柳桃花可以雨天去,赏樱花必须是晴天,看梧桐红枫水杉更得是晴天。一定不要假期日和周末去,一定不要最热和最冷时去,否则会严重破坏西湖在心中的美好印象。


西湖的形成,其实说简单通俗一点,就是海水漫入然后退去之后留下的大水坑。西湖作为闹市区附近的自然景观,最大的问题就是疏浚。白居易、苏轼之所以被后人怀念,除了会写诗,更重要的是他们治理西湖有功。


西湖申遗之路不易,人文内涵占了大部分比重。“西湖三杰”体现了柔情江南铁血豪情的一面。


来看一件文物:清朝的十二扇漆器屏风,西湖全景图。


馆内还有一个值得一看的临展——高山仰止,千古一人(苏轼主题文物展)。


谁是宋潮人?哈哈,非东坡先生莫属!


这些都是属于苏轼的标签,琳琅满目。


苏轼没有照片,他究竟长什么样呢?只能猜了。“一双学士眼,半个配军头”是相面的给他的评语,也是唯一的线索。明明是百年难遇的大才子,不仅文章好,而且工作能力也强,还多才多艺,却因为太优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生不得志,颠沛流离。


苏轼走南闯北,宦迹遍布大宋疆域。因为执拗和正直的性格,一生时间大都做地方官,“不是在外地做官,就是在被贬外地的路上”。当然,这个过程中他也游历了不少名胜古迹,像三峡、庐山、石钟山......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临终前题自己十年前自画像的人生总结,自嘲又豁达。其实杭州才是他人生中的重要驿站,部分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如同潮州之于韩愈、柳州之于柳宗元一样。


这个特展就是以苏轼为线索,展现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北宋中后期的社会面貌,大到政治制度,小到生活用具。并突出了他在杭州的经历。


相关文物是不可少的。这是西湖博物馆所藏的宋朝“陶蹴鞠像”、“陶角力像”、“竞舟陶牌”,苏轼会玩,这些他肯定很熟悉。


那时的文芳用具,据说苏轼喜欢用“诸葛笔”。


苏轼的很多墨宝,都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它长什么样?辽宁省博物馆提供了“北宋交子印版拓版”。旁边还有王安石变法时期的铜印。这些苏轼也都耳目能祥。


边关重镇河北定州也是苏轼人生中的重要一站,遭受了官场失意、爱妻离世等一系列打击,不过也取得了不错的政绩。我感觉定州博物馆参展的文物最多,簪花金棺、银坠金冠饰、磨花直口瓶都很精致。


这是现代人临摹的宋徽宗字画。照理说,宋徽宗也是个艺术家,应该很欣赏苏轼的作品,但因为政治分歧,在苏轼死后他下令毁了不少苏轼的碑刻文章。


苏轼在西湖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实事,除了人所熟知的疏浚西湖,他还“首建公立医院”。下图两件文物:宋朝的药碾和脉诊都是浙江中医药博物馆收藏的。


逛博物馆其实比爬山还累,于是我靠在软座上看多媒体视频。苏轼有句名言我深有共鸣:“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我觉得:人生短短几十年,要和舒服的人在一起;猜不透的人就别猜,看不惯的人就躲远,渐行渐远的人就放开。如果对交友不自信,不如不交。但苏轼不一样,他看透却不悲观,虽然经常被坑,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热情待人,广泛交友,始终保留一份天真和善良。只有仁爱的人才能真正豁达吧。

五点博物馆关门,步行去吴山广场,路过一条叫“荷花池头”的街巷。杭州的这些小街巷都是有历史的,山墙上刷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彩画。


地铁坐到江城路,天刚刚黑,不想那么快咪在屋里,就步行去南宋御街。路过南宋皇城的护城河——中河,在桥上看看风景。杭州市区水网纵横,与运河和钱塘江相通,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其实也很常见,只是老房子没有苏州绍兴多。


南宋御街和河坊街一横一纵,都是繁华热闹的步行街。从前我来杭州喜欢住在南宋御街上,现在价格上涨,住不起了。


虽然亚运会已经结束,亚运元素仍然占据着各个角落。像这个“宋韵集无界集市”就聚集了长三角多家非遗摊位,是“亚洲会客厅”的成员。


猫🐱总是最受青睐的文创吉祥物。


不知道宋朝的人有没有这些猫们过得潇洒?那得看是什么阶层了。


晃来晃去,又逛到猫的天空之城。猫空在全国的分店,开张关张十分频繁,难得南宋御街这家店七年来一直都在。


七年前活蹦乱跳的猫咪现在老了,你逗它它都不理,只顾打呼噜。猫老一岁比人老一岁要老的多。


离开猫空,穿过鼓楼,换一条道走回旅馆。


在我所住旅馆旁边,有“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那是南宋时“五柳园”的旧址,几百年来由达官贵人住宅区逐渐变为寻常百姓家,又曾因杭州火车站建在附近变得繁华。


看到三座“斗富桥”,有故事。岳飞手下大将王佐您知道吗?自断右臂用苦肉计说降陆文龙,打败金兀术立下大功。皇帝赐他大笔经费在京建府邸养老,他却用这钱为百姓造桥,赢得百姓称赞👍🏻


秦桧很妒忌,心想你造一座桥就能扬名,有啥了不起?我要造三座桥,个个富丽堂皇,把你小子比下去!于是拼命折腾老百姓,起名“斗富桥”。老百姓恨透了秦桧,不走他建的桥,还故意念成“豆腐桥”。

无独有偶,附近还有一处秦桧的遗迹。在胡雪岩故居的斜对面,惊现一片气势恢宏的仿古建筑。原来这是“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这几年新开发的吧?我以前从没见过。说是宋孝宗在秦桧故居上翻修建的宫殿,给他老头太上皇赵构居住。秦桧呢?他那么牛,怎么不吭一声?原来已经死了。人死茶凉,有望气者说他的住宅有王气,所以收归国有。我替秦桧寒心……


虽然天黑了,但能看到白云翻腾,估计明天是个大晴天!事实也是如此,杭州秋色的颜值担当,全靠明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