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很久这篇游记的标题,思来想去什么标题都不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的这句“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这两句最能够代表和概括都江堰市的风景名胜,所以鄙人只能借用余秋雨的话来做这篇游记的标题了。此行以游览成都市5A级景区: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为主,其中青城山分前山和后山,前山以道教文化为主,后山以佛教文化和自然风光为主。在此之前,已游览过后山(@https://imfw.cn/l/313830698),此行游览前山,后山此篇不再赘述。
都江堰市为四川省辖县级市,由成都市代管。自秦惠文王灭蜀后,开始设置政区湔氐道(jiān dī )管辖包括今都江堰市的广大地区。秦后都江堰地区的行政区划历有变化。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灌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灌州为灌县,此后沿袭六百余年。1988年,灌县撤县设市并更名为都江堰市。
都江堰市距成都60公里,开车需要1小时。
最有性价比的方式是从犀浦站出发乘坐成灌铁路前往都江堰市,可以乘坐主线到达青城山站前往青城山景区;也可以乘坐支线到达离堆公园站前往都江堰景区。
车程皆在30分钟左右,10元/人。
都江堰景区
门票:80元/人
游览时间:3小时
游览路线(完整路线):离堆公园—清溪园—伏龙观(宝瓶口)—飞沙堰—鱼嘴—安澜索桥—秦堰楼—二王庙—玉垒关—西街
飞沙堰—鱼嘴无太多风景,可乘坐观光车。(10元/人)
青城前山景区:
从青城山站下车,广场处可乘坐观光车,可购买往返车票,35元/人。
门票:80元/人
游览时间:4小时
游览路线(左上右下):山门—全真观—天师洞—朝阳洞—老君阁—上清宫—药王殿—索道—月城湖—山门—建福宫
(索道:35元/人)
都江堰,何为堰?简单讲:堰是一种横越河川的障碍设施,水会在障碍物的后面累积成水潭,积满后会越过顶部流往下游。与坝相比,堰可过水,坝则主要用于挡水。在都江堰景区游览时,几乎所有的有关都江堰的历史传说都围绕李冰父子展开。但当我仔细查阅有关都江堰历史的时候才发现历史并没有那么简单,真正的史料晦涩难懂,有些记载也仅是寥寥数语。除此之外,千百年来,都江堰地区的地形地貌的改变也影响着不同时期都江堰的整体面貌。我便以我对各种资料的理解去介绍都江堰,总的来说现在的都江堰是自古蜀时期至现代历代人民共同修建的结果。
岷江,古称汶水(“岷”、“汶”通用,当今带有“汶”字的地名,皆与岷江相关)。自古岷江沿岸洪涝不断,而成都平原却因缺水容易干旱。杜宇时期(约公元前676年),古蜀国官员开明将岷江玉垒山一处天然裂缝(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宝瓶口)加深拓宽,主动从岷江主流上分出一条支流来以达到治理水害并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灌溉水田的目的。(东晋-常璩(qú)-《华阳国志·蜀志》、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三百余年后,秦国为达成统一,秦惠文王听取大将军司马错“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的建议,出兵攻打蜀国。蜀国灭亡后秦有意将蜀地打造成秦国的战略后方,此时岷江则成为了承担了军事后勤任务的河道。为保证岷江全年皆可行船,需要河流流量必须够大且相对稳定。因此,对岷江的河道整治势在必行。
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在此期间,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注重实地考察,根据岷江周边地形地貌,精心设计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首先,对开明已经开凿的宝瓶口进一步凿宽凿深,让其可以通过更多的水量。其次,“壅江作堋”,“壅”(yōng)为堆积之意,“堋”为分水的堤坝,“壅江作堋”即修筑分水堤,使江水相对稳定地引入宝瓶口中。这便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开端。
都江堰工程使成都平原上的农田不再饱受干旱之苦,造就出富庶的“天府之国”。此后两千余年,都江堰灌区在和平时期以雄厚的赋税产出,与江浙地区共同支撑着国家政权;在战乱时期,成都平原则成了中原文明避难之所和重兴的战略重地,并在数次关键时刻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秦汉时期叫“湔堋”,因其旁的玉垒山以前叫“湔山”,故名“湔堋”。三国蜀汉时期因在当地设置的都安县而改称“都安堰”。唐代时改称“楗(jiàn)尾堰”,“楗尾”即用竹笼装石,“楗尾堰”一名突出了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此外,在唐高宗龙朔年间还增修了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功能的“飞沙堰”,“飞沙堰”也是都江堰渠首枢纽的三大主体工程之一。
直在《宋史》中才首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都江”即“成都江”,也就是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其上游为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也就是说直到宋代才把整个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命以“都江堰”并一直沿用至今。都江堰工程经历代的修缮现为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至今仍在一直使用。
从景区正门进入不远处有一卧铁喷泉,此处的卧铁为复制品,真品位于都江堰内江的凤栖窝,至今仍发挥作用。四根卧铁按年代依次为明万历三年、清同治三年、1927年、1994年。卧铁是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清淤时必须淘够深度,以淘至见到卧铁为准。如果淘滩深度不够,内江河床太高,将使内江灌区引水量不足;而淘滩过深,则会使过量的洪水涌入内江,导致内江灌区洪涝灾害。
卧铁喷泉左侧有一处盆景园,名为清溪园。园内盆景众多,与溪流、楼阁相互映衬,宛如仙境。
从清溪园回到堰功道上,径直向前,有一处古典建筑群名为伏龙观,相传为二郎神降服孽龙之处并由此得名。
伏龙观建于离堆之上,离堆是古代劳动人民开宝瓶口后与玉垒山分离的孤堆,故名离堆。
伏龙观前殿树立有东汉李冰圆雕石像,是1974年当地人民在修缮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时挖出,上刻有“蜀郡李府君讳冰”和“东汉灵帝建宁元年” (公元 168年)字样,其作用可能是用来测量江水最低和最高限度。
正殿中放有飞龙铁鼎,为明代浇铸,清咸丰年间在青城山上皇观出土,上有八条飞龙和云纹花卉,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铸造精品。上皇观原名玄真观,曾是青城山最气派的皇家宫观,是唐公主玉真和金华修真之所。飞龙铁鼎于1978年移入伏龙观中陈列。
宝瓶口是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之一,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起“节制闸”的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宝瓶口修建时尚未发明炸药,必须采用人工开山的办法,而当时的人们能想出用火烧石,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加快工程进度,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科学方法。现所见离堆、宝瓶口是1970年使用钢筋混凝土大规模整修和加固的。
从伏龙观穿过人字堤可见飞沙堰。飞沙堰也是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之一,为都江堰内江外侧的一道低矮堰坝。它是都江堰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其主要作用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此外,飞沙堰另一大功能是飞沙。在汛期大量泥沙进入内江冲入宝瓶口凹岸后,由于受河流弯道环流的作用再加上飞沙堰二次淘沙和离堆的顶托作用,在飞沙堰附近形成漩涡,水中剩余的沙石大量被漩涡甩出飞沙堰,其余的沙石在飞沙堰对面的回水区凤栖窝沉淀,每年由河工掏出清理,这样就有效的防止了泥沙淤积导致的河流溃堤。
参观过飞沙堰,乘坐电瓶车前往分水鱼嘴。
分水鱼嘴同样也是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之一。鱼嘴实际上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历史可考从李冰创建鱼嘴至今已有“六代”。第一代位于现址上游1650米处,采用“竹笼垒砌法”,即用竹笼笼石沉江洲堆垒出鱼嘴,该传统工程沿用有千年。现今鱼嘴位置选址于1936年,采用了标志性的“水泥浆砌条石法”,并以卵石混凝土浇砌成顺水流线型的“新工鱼嘴”,后经历次修建呈现今日格局。
鱼嘴分水堤的作用是四六分水,二八分沙。由于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且内江河床低于外江,在枯水季节,河流主流线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分水堤将六成的江水流入内江,四成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证了灌区的用水量;而洪水季节,河流主流线相对变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故分水堤又将六成的江水排入外江,四成的江水注入内江。所谓二八分沙是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澄澈的表层水流流向凹岸,浑浊的底层水流流向凸岸,所以,大部分的沙石都会被外江带走。
参观过鱼嘴,可经安澜索桥至秦堰楼。安澜索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安澜索桥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天下爱情第一桥”。新中国成立后,安澜索桥也历经多次改造,六十年代曾因山洪被毁,1974年建外江闸时又将索桥下移100余米,也就是今天所看到的安澜索桥。
秦堰楼是一幢现代仿古建筑,因都江堰建于秦国而得名。这里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登上秦堰楼极目眺望,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安澜桥、二王庙、古驿道、玉垒雄关、青城群峰尽收眼底,极为壮观。
游览过秦堰楼可从二王庙下山。二王庙原为望帝祠,后为纪念李冰父子的伟绩而更名为崇德庙。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改称为二王庙。
二王庙的最高处为太极殿,又称“老君殿”,供奉有太上老君。
拾级而下,来到二殿,殿内供奉有李冰夫妇。
大殿则供奉着二郎神。二郎神又叫灌口二郎,亦称灌口神、川主。二郎神的身世与多个英雄人物都有渊源,最经典说法自然是依据李冰治水的事迹增饰而成的:传说李冰之子“二郎”有协助父亲开离堆,除水怪,引岷江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千百年来富甲一方的大功,因而被民众作为神灵奉祀。此后,李冰父子的形象经历代塑造神化,配合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糅合了众多治水英雄故事与原始英雄神话,近些年也发现二郎神与西域古老宗教——波斯拜火教颇有渊源,其中又包含有诸多天文星象传说,这些共同构成了现在灌口二郎神的信仰,奉为川主,以保佑巴蜀免于水旱灾害。
邓公题书—造福万代。
三官殿墙壁上嵌刻的“深淘滩,低作堰”治水六字诀。深淘滩指每年岁修时,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宝瓶口进水量水量不足,难以保证灌溉。为此,相传李冰才在河床下埋石马,明代起改埋卧铁,作为深淘标志。
低作堰指飞沙堰在修筑时,堰顶宜低作,便于排洪排沙,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切忌用高作堰的方式在枯水季节增加宝瓶口的进水,那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在洪水季节会造成严重淤积,使工程逐渐废弃。这六字治水真经,不仅体现了古人卓越的治水理念和思想,也对现代人的人生治理以及企业经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往景区出口方向走途经玉垒关,玉垒关是古代屏障川西平原的要隘,也是千余年来古堰旁的一处胜景。三国时期玉垒关便作为城防。真正意义上的建关是在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唐朝与吐蕃之间一直是战争与和平交替出现的年代,唐为了安稳疆土便在川西和吐蕃接壤的通道上设置关隘作为防御的屏障。
这道关口像是在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之间加上的一把锁,为保证成都平原的和平稳定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此也被誉为“川西锁钥”。
玉垒阁
玉垒关不远处有一城楼名为西关,修建于明代。西关又叫镇夷关、宣威门。
城楼上有一处亭台名为“斗犀台”,传说为李冰斗杀江神的地方。斗犀台旁有一座亭子,矗立在岩石之上,叫浮云亭。
在浮云亭上可俯瞰都江堰水利工程尤其是伏龙观宝瓶口和飞沙堰的结构格局。
出了西关便是西街,这也是都江堰景区的最后一个景点。西街在历史上是“松茂古道”的起点,也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西街现为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建筑风格颇具川西特色。
出青城山站广场,可见有观光车前往景区山门。此处有强制消费之意,如若步行前往需3.5公里用时约50分钟,时间则全都浪费在了山底的路上。
青城山古名天仓山。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之后,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而又名为丈人山。唐开元十八年(730年)更名为青城山。
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乃全真龙门派圣地,十大洞天之一,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成都十景之一。
青城山山林青翠,幽古清雅,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誉。
从左侧上山,首先会路过一座阁楼名曰天然阁,天然阁以原木留皮为柱,老木为依,生树构架,枝藤缠绕,树根为凳,阁上有对联:烟霞怀旧侣,山月盼游人。
行至半山腰处有一牌坊名曰天然图画,建于清光绪(1875-1909年)年间。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称其为“天然图画”。
此处也是上山路上遇到的第一个道观——天鹤观。
继续向前步行五百米到达第二座道观——全真观,建有慈航殿、七真殿、五祖殿三大殿。
慈航殿供奉慈航真人,慈航真人是在宋代三教融合的文化背景下,将本属于佛系的观音菩萨被道教积极吸纳,在民间形成了道系的“慈航真人”信仰。
七真殿内供奉着全真道开派的邱处机、谭处端、马丹阳、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位祖师,他们同为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大弟子,又在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都受封为真人,统称“全真七真”。
五祖殿供奉着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帝君(即王玄甫),右侧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即王重阳),和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即刘海蟾),左侧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即吕纯阳)和正阳开悟传道垂教帝君(即钟离权),统称“五祖”。
从全真观再爬十分钟到可达天师洞。天师洞是青城山最大的道教宫观。这里也是86版西游记的取景地,值得打卡留念。
天师洞原名常道观,东汉时期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修真、创教、显道、羽化、仙葬,后称天师洞。
天师洞主殿为三清殿,建于1923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三清殿中供奉的是道教至高无上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三位尊神。
天师洞内有一千年银杏树,树龄1800岁,相传该树是东汉张天师亲手种植。
三皇殿是天师洞的另一座主要殿堂。殿内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石刻造像。道教以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相传黄帝曾在青城山跟随仙人宁封子学道,宁封子还协助他打败了蚩尤。后来黄帝功德圆满,乘龙升天成仙,宁封子被封为青城山的主治神仙,
曲径通幽
从天师洞到朝阳洞的路上,会路过掷笔槽,掷笔槽亦称“涮笔槽”,在这里头顶丹岩,俯瞰深谷,景色奇险,名为偏桥。相传掷笔槽是张天师施法神迹,天师与鬼兵为誓,喝令魔王不得再为害百姓,朱笔画山,笔迹成槽,留下奇观。
爬过一段陡峭山路,复行数百米便来到了朝阳洞。朝阳洞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洞口正对东方,深广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
洞中供奉有宁封真君及吕祖、邱祖和三官神像。
朝阳洞前有一片银杏林,泛着金色光泽。树叶随着山风从枝头飘落,停留在朝阳洞前的青瓦上,又多了几分清幽之意。
过了朝阳洞会走一段特别弯曲陡峭的山路——九道拐。这是青城山特别有名的一条险路,也是通往青城山最高顶老君阁的必经之路。
大赤天宫也叫“太极宫”,是登顶前遇见的最后一座道观。大赤天宫是道教的第三十三重天阙,传说是太清仙境道德天尊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继续向前百米到达东华殿,东华殿属于老君阁建筑群的一部分。供奉有东华帝君、正阳祖师钟离权、纯阳祖师吕洞宾。
不远处的元辰殿和财神殿分别供奉着先天大梵斗姥元君和财神赵公明。
随即到达老君阁。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之巅,又称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宝顶。顶上原有“呼应亭”,取“登山一呼,众山答应”之意。20世纪80年代末改亭建阁。2008年“5.12特大地震”毁坏后,重建今日之阁。
殿内供奉的是太上老君神像,为整个青城山最大的一尊老君像。老君像高十三米六,连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绝无仅有。
远眺青城风光,此乃仙境也。
自老君阁下山,步行十分钟又到达了又一座道观——上清宫。青城山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殿宇建于清代同治年间重建,现上清宫有老君殿、三清殿、道德经堂、文武殿和玉皇殿等诸多殿宇。
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旁供纯阳祖师和三丰祖师。太上老君即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之一的“太清道德天尊”。
三清大殿供奉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尊神,所以每一个道观都必须崇拜。
上清宫右侧有一麻姑池,传为仙女麻姑浴丹之处。
中国近现代国画家张大千1938年携家人来到四川青城山上清宫居住,在此临摹宋元名迹。
离开上清宫,再行十分钟可到达青城山索道上站。索道旁为慈云阁,慈云阁原名大悲阁,因阁内大悲佛铜像而得名,
慈云阁到月城湖一段山路没前路那么多道观了,便选择在这里乘坐索道下山。
出了索道下站就是月城湖了。月城湖湖水来自青城山上老霄顶的小溪,流淌到这片开阔的山间谷地。1985年在此筑拦水坝,形成了这山间小湖。
从月城湖再步行二十分钟,可返回到青城山山门。
走出景区验票处,在左侧还可以看到一座可以免费参观的道观——建福宫。
建福宫创建于唐代开元年间,相处上古时期五岳丈人宁封子在此修道,因而得名丈人观,宋代改名“会庆建福宫”。宫内主祀青城主神宁封真人及杜光庭先生。
现存两院三殿,均为清光绪年间重修。大殿有三重,分别供奉着五岳丈人、太上老君、东华帝君等神像。
游览过建福宫,标志着青城山之行的结束。搭乘观光车至青城山站,乘坐城铁返回成都。
从成都乘坐城铁至离堆公园站,出站就是仰天窝广场。广场中间有一个躺平的熊猫,呈翘脚自拍状,可爱至极,是都江堰必打卡的景点之一。
沿柏条河骑行至灌县古城。
灌县古城为震后重建,古城正门名叫宣化门,是灌县古城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置身古城之中,仿佛穿越历史,烦恼和喧嚣驱散一空。
古城在夜幕下显得格外优雅。
柳河坊
古城下看玉垒阁及魁星阁
来到都江堰,怎能不来南桥看看?南桥原名“普济桥”,“凌云桥”,因位于都江堰城南,仅距老灌县城南门百余步,雁翅凌空、直指南道,所以又俗称南桥。南桥曾多次损毁,现存南桥是1979年由灌县政府城建委主持修建。
南桥虽“新”,但保持了古桥风貌,且建筑艺术十分考究,南桥桥梁有八个龙头,桥头有诸多以珍禽异兽和民间传说戏剧人物为主的重檐彩塑,桥身更有各种绘画、彩塑、雕刻、书法点缀其中。
最为人称道的当属南桥的蓝眼泪。不同于海边的蓝眼泪,都江堰的蓝眼泪实际上是岷江水与灯光交融所形成的夜景。当夜幕降临灯光亮起时,岷江水发出翡翠般令人难忘的碧蓝光彩。
酥小蒙牛肉饼
葱葱卷、炸土豆
太平张醪糟,集合了都江堰的各种特色美食,整体口味偏甜,吃多可能会腻,整体很不错。
葱葱卷、麻辣豆干、红糖糍粑、豆浆馍馍、甜饺子。
红糖醪糟
牛肉面
翼果厨,都江堰特色饮品,实打实的鲜榨果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