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嘉兴动车换高铁,停留了六个小时,南湖以前去过,这次走了月河历史街区-运河-天主堂-子城遗址-火车站。
动车抵达位于市中心的嘉兴站,将行李箱存在火车站的存包柜,中柜3元一小时,一天20元封顶。从北出口出站,骑共享自行车不到三公里就到了月河历史街区。这是一处城市里的水乡小镇,京杭大运河从旁边穿过。
因为去过的水乡比较多,感觉有些大同小异,我没在街区过多停留,沿着古街走了一会儿,就去了设在江西会馆旧址内的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
该博物馆由嘉兴市真真老老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的。按照博物馆内的的介绍,真真老老是嘉兴棕子的正宗传承之一。20世纪初,在现在嘉兴勤俭路的前身张家弄,“嘉兴粽子之父”冯昌年开了第一家粽子店“合记真真老老五芳斋粽子”,此后又开了荣记和庆记五芳斋粽子,1956年三家合并完成公私合营,成为现在五芳斋粽子的前身。1978年,冯昌年的儿子冯月明进入五芳斋工作,一度做到了法人代表,后离开并创办了“真真老老食品公司”。从网上查了一下,真真老老可以算是嘉兴粽子的第二大品牌吧。我在博物馆的餐馆吃了一个肉粽、一碗馄饨,也算是品尝了嘉兴特色。原计划是去斜西街吃烧麦,以后再找机会吧。
月河历史街区的边上就是京杭大运河,能够看到京杭大运河河道嘉兴段的国保碑(第七批)。沿着运河向东北方向走了一段,又见到了“大运河—落帆亭”的国七文保碑和“杉青闸遗址(含落帆亭)”的省保碑。遗憾的是落帆亭所在的公园大门紧锁,从外面可以看到一座亭子,不知是不是落帆亭。
嘉兴城是古代大运河的重要码头,杉青闸也成为大运河上的著名水闸。“杉闸风帆”为清朝“南湖八景”之一。南来北往的船舶经闸门时常常落帆休息,后来有人在闸西侧建造了一座亭,命名为“落帆亭”。 亭始建年代无记载,史书只记载,北宋神宗熙宁年初(1068年)曾经重修,明清又多次重修,并以亭为中心建成了园林。最近一次重修是1988年,但重修后亭台画阁一直被闲置着。
杉青闸是宋孝宗赵昚的诞生地,《宋史•孝宗纪》:“建炎元年十月戊寅,生帝于秀州杉青闸之官舍。公园杉青闸官署入口的正对面立着赵昚的雕塑。
传落帆亭附近有汉武帝时期大臣朱买臣所休之妻崔氏墓,嘉兴人称其"羞墓"。民间传说朱买臣年轻时穷困潦倒,其妻崔氏无法忍受清苦生活,逼朱买臣写下休书,后朱买臣成为太守荣归故里,崔氏要求重回朱家,朱买臣要求崔氏收回泼在马前地上的水方可,崔氏羞惭而自尽。京剧《马前泼水》就是据此编的,成语“覆水难收”也典出于此。李白名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诗中( 《南陵别儿童入京》)的前两句为“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其中 的“会稽愚妇”指的就是崔氏。
大运河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嘉兴作为运河之城名列其中,大运河嘉兴段包括2个遗产点(最南面的长安闸和最北面的长虹桥)和6段河道(苏嘉运河、嘉兴环城河、杭州塘、崇长港、上塘河、桐乡崇福至余杭塘栖河段)。而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运河嘉兴段保护点还包括落帆亭、分水墩等。
离开运河骑车直奔子城遗址,紧邻子城遗址的有嘉兴天主教堂,教堂前保留了一座孤零零的小院,是嘉兴籍名人沈曾植故居,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沈曾植(1850—1922) ,字子培,清末民初儒学大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其祖父沈维鐈(1778年—1839年 )为嘉庆朝工部侍郎。沈曾植出生时住在北京宣南的南横东街,后迁住宣南珠巢街。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先后任职于刑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参与成立“强学会”,后出任江西广信(今南昌)知府、安徽提学使、布政使等职,官至二品。曾赴日本考察教育制度。宣统二年(1910),因病乞休,回到嘉兴在此居住一年以后移居上海,在上海所居之处定名为海日楼。晚年在政治上比较保守,1917年曾参加张勋复辟。沈墓位于现在的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太平桥村的家族墓地。2016年,嘉兴当地法院曾审理了一起沈曾植墓被盗案,所盗物品大都出自其祖父和父亲的墓,只卖了9万元。
沈曾植可算是“晚清三十年学问场中第一人”,涉猎广泛,著作丰硕,专研辽、金、元三史,开辟了边疆历史地理及中外交通史事研究,研究古今律令有独到成就,主修过《浙江通史》。王国维称他为“学术所寄”、“邦家之光”。 1962年中华书局将其部分笔记编为《海日楼札丛》八卷,卷一为经学,卷二为史学,卷三为域外史、舆地、姓氏、风俗、目录版本之学;卷四为儒道、政论、术数、医学;卷五为佛学;卷六为道教、回教、波斯教等;卷七是有关诗、文、词、曲、乐律之学;卷八为碑帖、书画之学。
嘉兴天主教堂和文生修道院因为背景相似合并作为同一个国七文保。文生修道院,离前面我经过的落帆亭只有几百米,但因为之前功课没做好,完美错过,为这次嘉兴之行留了遗憾。
嘉兴天主教堂与子城遗址相邻 ,是一座意大利哥特式建筑。从1917年到1930年,历时13年才全部建成。教堂钟楼高达57米,曾经长期是嘉兴最高建筑,教堂规模曾经号称中国第一、远东第三(估计特指某个都会吧)。教堂到2020年前已经破败不堪,2021年刚刚完成修缮。我中午到达的时候,好几对情侣正在拍婚纱照,的确是一个很出片子的地方。
现在全国列入国保的教堂大约有五六十处,其中最早的是国三的天津望海楼,国四时增加了北京南堂(宣武门教堂)、广州圣心大教堂、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 国六时又增加了北京亚斯立堂、西什库堂、宁波江北堂、济南洪家楼堂、云南德钦茨中教堂等,国七时增加的就比较多了,国八又增加了几处。除了单独列入的,更多教堂是作为近代建筑群的建筑列入的,如青岛、厦门鼓浪屿的教堂,还有一些甚至是作为红色遗址列入的,曾经作为办公或居住地。
子城与天主堂紧邻的就是子城遗址,我2015年来嘉兴时,子城遗址尚无名气。2017年,子城遗址才实施考古发掘,2019年成为国八文物,2021年作为遗址公园开放。
子城始建于三国,为吴属地,以后是历代县、州、府衙所在地,重叠修建,还曾为太平天国听王府,民国时为浙军军营,屡次遭到战火摧毁,抗战时为敌伪 “绥靖司令部营房”,所存营房均是日本式建筑。考古挖掘为我们展示各个朝代建筑叠压的状况。现存谯楼及东西两侧城墙均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谯楼上墙内嵌有“重修嘉兴府治碑记”石碑,谯楼前有一对百年历史的石狮。
子城正对嘉兴的地标性建筑,南湖边上的壕股塔,登上谯楼就能清楚望见。
离开子城遗址,该返回火车站了。骑车经过了嘉兴清真寺(市文保)和复建的春波门城墙。历史上的嘉兴城有四座城门,东门旧名青龙门,宋初更名春波门,有“东门摆架子”之说;西门旧名永安门,宋初更名通越门,有“西门叫花子”之说;南门旧名广济门,宋初更名澄海门,有“南门大粽子”之说;北门旧名望京门,宋初更名望云门,续改为望吴门,有“北门米脚子”的说法。目前,只有东门复建了,另外三门据说也是复建在望。
嘉兴火车站本身就是一个景点,以“森林车站,城市绿洲”为设计思路,将主要交通和商业功能置于地下,地面成为一个大公园。从火车站北出口出来,有一座仿旧式建筑,是1:1复原的老站房,室内有介绍嘉兴的展览。老嘉兴站建成于1909年,是当年186公里沪杭线上24个车站之一。1921年一大代表就是乘火车来到嘉兴,从这里出来,步行去了南湖。现在这里沿一大代表足迹划了一条“一大路”,成为红色教育的基地。
沿一大路走百米左右,就能见到嘉兴老火车站的老房子和一处侵华日军炮楼(均为嘉兴市文保单位),室内是嘉兴铁路历史展览。
要乘高铁离开嘉兴,需要转到嘉兴南站乘车。从嘉兴站到嘉兴南站有有轨电车一号线,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找车时被百度地图坑了一下。百度地图查询显示,有轨电车一号线车次间隔是60分钟到100分钟,那我自然不敢乘这路车了,在寻找其他车的过程中,被工作人员告知,所有车都不如有轨电车方便,5分钟到10分钟就有一趟车。车票只要2元。我上车后又与验票员核实了车次间隔,通常10分钟一趟,上下班高峰时5分钟一趟。当即给百度地图进行了反馈,但半个月后时至今日,显示的仍旧是“处理中”,信息仍旧是错的,继续误人不倦。
再见,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