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伊犁之行—莎车古城到喀什古城(第5天)

作者:一业知秋 显示图片

第五天(7月17日),行车路线:莎车—喀什 ,全程190km。早餐过后收拾行李,开车来到莎车古城,找到一个地下停车场停好车,这样整个上午就可以尽情畅游古城,而不用分心考虑中午回酒店退房的事。
《汉书·西域传》:“莎车国,王治莎车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东北至都护治所四千七百四十六里。”《后汉书·西域传》:“莎车国,西经蒲犁、无雷,至大月氏。东去洛阳万九百五十里。”莎车国,汉代西域都护府所辖诸国之一,“丝绸之路”南道要冲。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西缘,莎车县、叶城县一带,东界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邻帕米尔高原,南傍喀喇昆仑山。北魏称渠莎国。隋、唐至宋并入于阗(今和田一带)。元称鸦儿看。明称叶尔羌。清置莎车直隶州,后升府,辖蒲犁厅、巴楚州、叶城和皮山两县,治所设莎车城。清先后建新、旧二城,旧城名叶尔羌,俗称回城,新城名莎车,俗称汉城。两城市街相接,组成双连城。
莎车城地处叶尔羌河畔,东沿沙漠南缘达“美玉之乡”于阗,西北经疏勒(今喀什市)通大宛(dà yuān,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西南经蒲犁(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附近)可达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是古代东西方陆路交通枢纽。境内河渠纵横,水草充足,宜牧宜农,是西域诸国中富庶地区之一,为汉与匈奴长期争夺之地。

回顾莎车历史,有4位无法忽视的人物,冯奉世、班超、玄奘、赛义德。
《汉书·冯奉世传》,冯奉世,字子明,是西汉武帝宣帝时人,奉命出使西域大宛国时,遇上莎车国杀了汉朝使者,他便劝说西域诸国,发兵大破莎车,杀了莎车国国王,威名远扬,得到了西域各国的敬重。西汉解忧公主曾与西域乌孙王和亲,她的次子万年回长安省亲途经莎车国,深得国王喜爱。王死无子,为联络汉朝又得乌孙保护,莎车国人上书朝廷,于公元前65年(汉宣帝元康元年)从长安接回万年任莎车国王。前莎车王之弟呼屠征发动政变,杀死万年,自立为莎车王,发书西域各国约定共同反对汉朝。西汉朝廷派出卫侯冯奉世出使大宛,顺便平定万年之事。冯奉世当机立断,矫诏传檄西域各国,征集大军一万五千,迅速击溃呼屠征叛军,改立原莎车王子弟为王。冯奉世遂西行至大宛国,大宛国王得知他杀了莎车国王,极为礼敬。于是,冯奉世很顺利地完成了出使任务,并得到了大宛名马“象龙”回到长安。冯奉世凭一己之力平叛莎车叛乱的历史,北宋黄庭坚关于莎车的诗词《咏伯时画冯奉世所获大宛象龙图》有歌颂:上党良家子,挽强如屈肘。三十学春秋,岂为莎车首。谁言冯光禄,不如甘延寿。虽无千户封,乃得六龙友。

 《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字仲升。右扶风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在内平定诸国内乱,对外抵御强敌,他在西域进行军事活动,主要依靠当地兵力,为政宽简,吏士团结,人心向附,威信很高。自汉置西域都护以来,以班超功绩最为卓著。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任西域都护,永元七年(公元95年)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公元前60年,西汉以郑吉为都护,设西域都护府。汉元帝(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时,莎车国王子延作为质子久居长安十余年,与汉民族交往密切。延回到莎车继位后,常教导后辈“永勿背汉”。延大力推广汉朝文化和制度,莎车也因此成为了西域诸国中的一个强国。公元18年延死后,谥忠武王,其子康继位。当时,王莽篡汉,中原政局不稳,无暇顾及西域,匈奴迅速控制了除莎车之外的西域诸国,在康的保护下,汉在西域尚存的吏卒及其家属千余人免于匈奴人杀戮。东汉光武帝(公元25-57年在位)初年,莎车王康立即号召西域各国,联兵抗击匈奴,同时派遣使者远赴中原,以表忠汉之心。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因莎车王康抗击匈奴有功,汉光武帝封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代汉管辖西域诸国。康死于公元33年,谥宣成王。莎车王延康父子是目前所知仅有的汉代西域有谥号的两人。在延康父子的治理下,东汉时莎车成为西域强国,是汉朝无力经营西域时唯一能与匈奴对抗的西域城郭。康死,弟贤代立为莎车王。公元46年,贤率兵一度攻破西域鄯善(罗布泊东北)、龟兹(库车)、于阗(和田)、大宛等国,是时,莎车国势鼎盛,称雄西域。公元62年,西域各国集结,贤被包围,死于于阗王广德剑下。
在这之前,莎车国一直认为汉朝的军队不会过来,于是就投降了龟兹国。公元87年,班超以疏勒军为主力,征调于阗等国二万五千兵马进击莎车。匈奴闻盟友有难,立即命令龟兹联合周边各国五万兵马前往援救。如此一来,南北夹击莎车之势,转为莎车与匈奴势力南北反围班超的危局。班超临危不惧,通过俘虏之口,把佯作退兵的情报散播开去。龟兹等国大喜,连忙把主力部队调往班超所部可能退兵的路口。见调虎离山之计奏效,班超以拂晓鸡鸣为号,直捣孤立无援的莎车军营,天亮以前彻底摧毁了莎车军。莎车国进退失据,只好向班超俯首就降。见莎车已平,龟兹等国也火速退兵。班超从此声威震动西域各国。

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国,在翻越无比艰险的昆仑山和葱岭(帕米尔高原)后,沿着塔(塔什库尔干)莎(莎车)古道,到达莎车(唐称乌铩国)。《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法师东归之时穿越塔莎古道的经历,“东下葱岭东冈,登危岭越洞谷,溪径险阻风雪相继,行八百余里出葱岭至乌铩国。”《大唐西域记》中记述了莎车,“地土沃壤,稼穑殷盛,林树郁茂,花果具繁。”当时的莎车绿洲已是佛教盛行之地,有寺院十余所,僧徒近千人。玄奘法师在莎车讲经三天,教化当地民众。那时候莎车有三万民众,每天就有近万人听玄奘讲经。在今天莎车县古城墙东边的尽头,残存“奴如孜墩遗址”,南北长20.6米,东西长14.5米,底周长39米,高约10米。该遗址为唐代佛塔遗存,唐玄奘曾于公元643年路径此地于佛塔前讲经,因此也被称为玄奘讲经台。遗址一旁建有仿唐建筑玄奘文化展示馆,展馆进门就是一尊玄奘法师的站立铜像,他身穿袈裟,一手执仗,一手立在胸前,似有那种诵经的动感。他身后的照壁上,是一幅怀仁集王羲之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复制碑帖。馆内四面墙壁上全是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壁画以及《大唐西域记》的部分摘抄。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迈入全盛,而包括莎车国在内的西域也随之迎来繁荣发展。王维在《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中写道:“横吹杂繁笳,边风卷塞沙。还闻田司马,更逐李轻车。蒲类成秦地,莎车属汉家。当令犬戎国,朝聘学昆邪。”此后莎车国的归属不断动荡,9世纪末属喀喇汗境,12世纪初归西辽,13世纪归元朝廷,14世纪又属东察合台地方政权。后来,阿巴拜克日建立了庞大的喀什噶尔汗国。直到1514年,早已遭受臣民不满的阿巴拜克日被察合台汗后裔苏勒坦·赛义德围困于喀什城,最终在逃亡途中被处死。到了明代,在察合台汗国的旧地建起了伊斯兰化的叶尔羌汗国(Yarkent Khanate),定都莎车。鼎盛时期,疆域东至嘉峪关,南抵西藏,西达费尔干纳盆地,北以天山为界,国祚166年,最终于1680年被准噶尔汗国的噶尔丹所灭。

现存的叶尔羌汗王宫(非遗博物园)、叶尔羌汗国王陵(包括叶尔羌汗国王族墓群、阿曼尼莎汗纪念陵)、阿勒屯清真寺(叶尔羌汗国的王宫寺院)均来自叶尔羌汗国文明。
我们先走进莎车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门票35元。叶尔羌汗王宫曾是称霸西域的叶尔羌汗国的王庭所在,政府通过对旧址基础进行精细的加工和全面的重建,建筑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砖雕木雕还有陶瓷,穹顶上的颜色极具伊斯兰风格。使得这座昔日的王宫焕发出了它应有的宏伟气势,展现出莎车厚重的历史以及作为丝绸之路重镇交汇多样文化的辉煌。园内集中展现了莎车10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呈现各民族融合习俗、服饰、乐器等。最为鲜活的当属每天演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的十二木卡姆,其唱词来自维吾尔族古典诗作或民间歌谣,是维吾尔乐舞艺术的稀世瑰宝。我们有幸观看了一场盛大的木卡姆音乐盛宴,坐在长长的条凳上,虽然听不懂演唱的维吾尔语歌词,但自那西域风味的乐曲、舞蹈和悠扬的歌声中,仿佛置身于古西域历史的长河之中。









莎车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叶尔羌汗王宫)





十二木卡姆文艺大舞台

走出非遗博物园,隔着一条马路就是叶尔羌汗国王陵,门票15元。陵内埋葬着叶尔羌汗国创始人等11代王室成员。 
走进叶尔羌汗国王陵的检票口,右边是1992年建成的阿曼尼莎汗的纪念陵。阿曼尼莎汗是叶尔羌汗国第二代汗王的王妃,也是十二木卡姆的创始人、女诗人,写了许多浪漫的情诗,34岁难产而英年早逝。纪念陵高22米,在纪念陵内,顶部为圆塔状,十二个木卡姆的命名环绕着天花板和拱形墙面构成了一个美妙的景象,简直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拾级而上,步入陵内,可以看到墙壁上古老而经典的《十二木卡姆》的曲名。纪念陵的14级台阶,象征着阿曼尼莎汗十四岁时步入了王宫;围栏上的34朵莲花,象征着阿曼尼莎汗在尘世度过了三十四个春秋;四周20根白色的柱子,象征着阿曼尼莎汗用了二十年的时光,剔除了《十二木卡姆》中晦涩难懂的波斯诗句及宗教色彩浓郁的内容,完善规范了《十二木卡姆》的形制,每一个木卡姆套曲由大曲与叙事组曲及歌舞组曲三部分构成。阿曼尼莎汗是十五世纪的诗人、音乐家,她倾注毕生心血,将维吾尔族的叙事歌、民间木卡姆和麦西莱甫等零散在民间的艺术进行收集、整理、汇编,最终呈现出十二首规范的套曲,被誉为《十二木卡姆》。《十二木卡姆》传承弘扬了维吾尔族音乐的精髓,影响深远,演出不仅走出了新疆,还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在2005年,就已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我国发射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向地球播放的《高山流水》等30首曲目中,就有《十二木卡姆》的部分选曲。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

叶尔羌汗国王陵,伊斯兰建筑艺术的代表。又称阿勒屯麻扎,“阿勒屯”汉语意为“金子”,“麻扎”则为“坟墓”。面积1050平方米,始建于1533年,其后又经百年扩建才形成今天的规模。王陵在布局和图案装饰等方面,别具风格,是伊斯兰教优秀建筑艺术,为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埋葬方式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陵内葬有叶尔羌汗国创始人等11代王室男性成员,只有阿曼尼莎汗母女是个例外,由此可见其在叶尔羌汗国的地位之高,深得国民的爱戴与尊崇。陵园里,傍依着阿曼尼沙汗的是与她同葬的女儿的小坟。阿曼尼莎汗的最终归宿之地,紧靠着第二任国王拉失德汗的陵墓。高大的亭子里,安葬的是第一任叶尔羌汗国的国王——拉失德汗的父亲赛义德汗。整个陵园里只有赛义德汗的陵墓是圆形的,状似茫茫草原上的蒙古包,带着草原游牧民族的浓厚色彩和基质元素。赛义德汗是察合台汗国的后裔,虽然信仰了伊斯兰教,已完全伊斯兰化,但他的脉管里仍然奔涌着游牧民族的血液,镂刻着马背上的民族的烙印——蒙古包,是流淌着祖先基因的蒙古人永远的图腾。


叶尔羌汗国王陵
阿勒屯清真寺,叶尔羌汗国王陵旁,曾是叶尔羌汗国的王宫寺院,由叶尔羌汗国第二代王阿布都热西提汗建于1533年。至今仍是当地的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一个场所,没有对游客开放。


阿勒屯清真寺

阿孜纳清真寺,始建于1460年的明代古建筑,是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布局。与一般新疆古寺不同,该寺共由52个大小不一的穹顶组成,全由石、砖垒砌,不用木料,拱门拱顶,拱拱相连,充分地体现了建筑力学构造学和力学原理的有机集合。


阿孜纳清真寺

加满清真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位于老城区以西,可以免费参观。修建于1409年明代时期。为砖土结构,分门楼、前院、后院三个部分。门楼两侧塔柱纹样多用中国结、万字福、圆形方孔铜钱、兰花、菊花等造型雕刻,后院殿廊顶彩绘大小莲花图案。


加满清真寺

奴如孜墩遗址,也称玄奘讲经台,该遗址为唐代佛塔遗存。位于莎车老城昆其力克社区,距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遗址一旁建有仿唐建筑玄奘文化展示馆,可进入参观。
阿克古寺,位于莎车老城古客栈巷内,始建于清代,占地306平方。古寺门楼外立面装饰有精美的木刻雕花,古色古香。


奴如孜墩遗址(玄奘讲经台)和阿克古寺

原计划旅行线路由莎车经塔莎古道到塔什库尔干,然后再到喀什。因此,结束莎车古城的游览后,来到莎车市民中心,办理边境管理区通行证。莎车市民中心位于莎车县城南新区,由上海对口支援大型建筑综合体,是2012~2013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获奖工程之一。在二楼的出入境窗口填了一张表,边境通行证很快就办理好了。由于导航找不到塔莎古道,我们便咨询塔莎古道是否可以通行时,得到的答复是有塌方路段,处于不通车状态,不建议前往。因为只有一辆车,为了安全起见,这次就没走塔莎古道,改为先到喀什,再去塔县。再次到莎车古老烤肉店午餐后往喀什进发。


莎车市民中心

经过近3小时的路程,晚19:00左右入住喀什恒元大酒店。酒店短暂休息后,步行经过人民广场,从人民东路入口进入喀什古城。喀什古城又称疏勒古城、盘藁城、高台民居等。古城近8万平方公里,容纳22万居民。古城景区内房屋都是生土建筑,据说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古西域三十六国唯一活着的古城。为了保护历史遗产,当地政府对景区建筑做了加固处理,在保留了当地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的同时,使其具备抗震功能。古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中心,是新疆人文宝库和维吾尔文化中心,是千年以来隐藏在大漠里的文明。
喀什古城素有“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不算到喀什”的美誉。喀什古城景区与居民生活区融为一体,是我国少有的特色迷宫式城市街区和生土建筑群。古城分为东城和西城两部分,中间有一条路解放路相隔。喀什古城的东门就在东城,每天都有两场免费的开城仪式,很多网红民宿都在东城,像九隆泉、三仟集、乌兰朵之类。酒吧一条街,帽子巴扎,众多旅拍店都在东城。喀什古城的西城,有艾提尕尔清真寺,还有很多网红的小巷,彩虹巷、布袋巷、油画街之类,像百年老茶馆,民间乐师古地茶馆之类的著名的茶馆都在西城。
“艾提尕尔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是新疆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的艾提尕尔广场西侧,分为“正殿”“外殿”“教经堂”“院落”“拱拜孜”“宣礼塔”和“大门”等七部分,是喀什地区各族穆斯林宗教的活动中心,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艾提尕尔清真寺是一个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宗教色彩的古建筑群,是维吾尔族古建筑艺术的典范。明正统(1436-1449年)年间喀什噶尔统治者沙克色孜•米尔扎后葬于此,其后裔建造了一座小清真寺,即艾提尕尔清真寺之前身。该清真寺在古代还是传播伊斯兰文化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学府,培养许多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和学者,在国内外宗教界均具有一定影响。艾提尕尔清真寺门前的广场,叫艾提尕尔广场,是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即开斋节)群众游乐歌舞的主要场所。“艾提尕尔”意为“节日活动场所”,这里既是宗教圣地,又是节日喜庆的场所。
高台民居,维吾尔语的本名叫“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高台民居是新疆喀什市老城东北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是喀什展示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的一大景观。
巴扎(集市),是喀什古城的灵魂所在,十三条主街和近百条小巷,分布着各种巴扎,有花盆巴扎、木器巴扎、维吾尔医药巴扎、花帽巴扎、首饰巴扎、古董巴扎等,这些巴扎的手工艺者流传千年的古老工艺和匠人精神通过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是一部活的历史百科。


喀什人民广场伟人塑像










喀什古城部分景观


艾提尕尔清真寺和艾提尕尔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