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栖霞山~南京博物院~城墙博物馆~老门东~夫子庙

作者:流浪者的心情 显示图片


早晨四点出发!


6:08就进栖霞山的免费通道啦!省下80元门票。


月亮还在天空,今天是农历十月十七。


栖霞山,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古称摄山,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
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临栖霞山,其中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栖霞山。




栖霞山素有“六朝胜迹”之称,在明代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


千年古刹、佛学“三论宗”祖庭、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的古栖霞寺就座落在栖霞山西麓。
栖霞寺要到八点开门,有免费请香处,先给菩萨上三支香。












色彩斑斓处






桃花涧,自明代以来,逢春桃花争妍,久负盛名。明代秣陵名士盛时泰在《栖霞山志》中述:“春暮夏初,则红英绿荫错落左右,游人行其下,衣袂皆有季色”。 明末清初,秦淮名妓李香君也在此隐居,死后葬于桃花涧畔丛林。


桃花涧中的桃花湖和李香君墓隔路相对,栈桥、古枫、桃林、亭榭、湖水、叠浪岩、天开岩、御花园环绕期间。








红叶谷位于御花园和凤翔峰西南山腰的交界处,由于这里长年无人涉及,加上山水的冲刷,于是岩石裸露处尽显崖溶奇石景观,其余则为茂密的丛林和湿地,特有的气候环境,使这里奇石嶙峋、古枫矗立、古藤缠绕。




红叶谷占地约5万平方米,景区自然风貌优美,以奇石、红叶为特点,是集山、石、水、林、亭为一体新的红叶观赏区。


可惜,我们并没有深入红叶谷,台阶上拍拍照也很满足啊😌








继续上山,一路红枫……
栖霞山的红叶品种多达十余种,主要包括红枫、枫香、三角枫、黄连木、榉树、乌桕、盐肤木、鸡爪槭等,这其中,百年以上的枫树达500余株,各类色叶树50余万株。










碧空、雾霾中的长江。


始皇临江处,该景点于2006年春修建,为一仿古建筑,包括重檐亭、廊、轩以及观景平台,是阅江揽胜之绝佳之地。


始皇临江处位于中峰半腰北侧。据汉司马迁《史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北返时登临摄山(栖霞山),有彰显四海一统、雄视千古之意。该景点于2006年春修建,为一仿古建筑,包括重檐亭、廊、轩以及观景平台,是阅江揽胜之绝佳之地。





似火红枫






身处望江亭,再眺长江。(正好在扫地,亭子没拍)




7:50到达凤翔峰顶。



下山走环线



发现了一个新的打卡方式👍



色彩艳丽,令人流连忘返……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南朝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东飞天石雕像就在中102号佛龛中,这个洞龛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顶的两组飞天为橙色,线条清晰可辨,中间佛像头顶的火焰隐约可见。虽然仅有这么两对飞天,但这是中国所发现的最东部的 “敦煌遗迹”。


九点,走到寺后的千佛岩。


真的可惜了这些文物……一声叹息!





纱帽峰,处千佛岩之巅,被千佛岩众佛龛环抱。乾隆南巡到此,嫌其名俗,遂赐名“玉冠峰”。乾隆在给两江总督尹继善的批文中就有:“旧名纱帽峰嫌其近俚,闻摄山名秀如玉而冠即以易之”的记载,另在《玉冠峰》中也说:“我欲易名难揣称,僧绍有知应默肯”。但今人们仍习惯称之为纱帽峰。就在纱帽峰佛龛中有一空穴碑槽,原镶嵌乾隆第一次南巡至此留下的《登栖霞山》的第一块御碑,后消失达200余年,直到2000年在栖霞寺佛学院墙体被发现。






御花园,清时栖霞十景之一,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栖霞行宫,御花园为其赏花探幽、吟诗作赋、挥毫泼墨之处。《摄山志》也说,御花园汇集天南海北之奇华异草,云片及南朝至明代名人题刻,和幽居庵、亭、阁、廊、轩组成幽静、锦簇的皇家园林。复建后的御花园位于风景区核心地带,依山傍水,背靠主峰,前有桃花湖,南有天开岩,园内林木覆盖,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主建筑(峭倩)1000平方米。





无量殿,为千佛岩最早最大的佛龛。无量寿佛居中,两侧分侍观音、大势至,造像身段匀称,线条流畅。三佛衣褶作风与云冈石窟酷似,而开凿年代比云冈石窟还早十七年。造像精致古朴,可与大同、龙门比美,其价值在于保存了南朝佛像的原韵,在江南尤其罕见。 千佛岩有一尊“佛”,绝无仅有,即三圣殿左侧的“石公佛”。相传在雕凿最后一尊佛像时,锤轻,石纹丝不动;锤重,石块崩裂;不轻不重,仅冒火星,老是凿不成。眼看期限已到,石匠为免众人杀身之祸,便纵身跳进龛内,成了一尊一手举锤、一手拿錾的“石公佛”。这个传说体现了后人对明代著名的工匠王寿的尊敬怀念之情。





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隋文帝杨坚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





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七级八面,用白石砌成,高约15米。塔基四面有石雕栏杆,基座之上为须弥座,座八面刻有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图”,有白象投胎、树下诞生、九龙浴太子,出游西门、窬城苦修,沐浴坐解、成道、降魔和涅槃。八相图之上为第一级塔身,第一级塔身特别高,八角形,每角有倚柱,塔身刻有文殊、普贤菩萨及四大天王像等浮雕。以上各层上下檐间距离较短,五层檐由下至上逐层收入,塔身亦有收分。各面均滩两石竞,龛坐一佛。檐下斜面上还雕刻飞天、乐天、供养天人等像,与敦煌五代石窟的飞天相似。


塔顶刹柱为莲花形,舍利塔为南唐遗物,是长江以南最古石塔之一,是中国最大的舍利塔。
隋文帝命天下八十三州建仁寿舍利塔,栖霞寺有其一,十世纪南唐时重建,是栖霞寺内最有价值的古建筑。石塔八角五级,高约15米。基座围以勾线造石栏杆,为近代发掘五代原物复原。基座地面雕刻海水及龙凤鱼虾等图形,现仅残存一部分。塔身下须弥座各面浮雕释迦八相。


第一层塔身特别高,正面及背面均雕刻版门,东北及西南为文殊(已毁)及普贤菩萨像,其馀四面为天王像。其上为密檐五级,其间刻有小佛龛。各檐仿木构瓦面,角梁端有环寺铃铎,尚存少数。塔顶原为金属刹,有铁链引向脊端重兽背铁环,后世改用数层石雕莲花叠成的宝顶。宝塔图像严谨自然,形象生动,雕刻十分精致,构图颇富有中国画的风格,为中国五代时期佛教艺术的杰作。
历经千年风雨,虽有部分石檐毁坠,仍巍然屹立,成为金陵佛气极盛的见证。




拜好菩萨,十点,来到千佛斋,来碗素面,20元,味道一般,量可以的,全吃完了,还觉得饿。


生日快乐啊!


寺前左侧有明征君碑,是初唐为纪念明僧绍而立,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撰文,唐代书法家高正臣所书,此乃江南古碑之一,是珍贵文物。


碑阴刻有“栖霞”两字,相传系李治御书。


南朝舍宅创栖霞寺的隐士明僧绍五世孙明崇俨(唐高宗宠臣),为纪念先祖,向李治求取“御碑”,立于栖霞寺山门前。明僧绍因朝廷多次征召不赴,世称“征君”。碑高2.74米,宽1.31米,厚0.36米;碑首为6龙拱额,上篆“明征君碑”4字,由唐朝书法家王知敬书写;碑身两侧为狮首绶带西番莲纹饰;碑文由唐高宗李治起草,书法家高正臣行书题写,通篇2376字,为四六韵文,以10首名词作结尾。该碑记述明僧绍生平,以及齐梁两代在栖霞山兴寺凿像等史事。
碑质有豆粒状白色斑纹,为2.8亿年前浅海中的动物海百合茎化石和中国孔珊瑚化石。碑下龟趺头有球斯瓦格化石,是用2.9亿年前的上石炭统船山组炭岩雕刻而成。







银杏参天



栖霞古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二年(484年),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的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南朝时期与鸡鸣寺、定山寺齐名,是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













耀眼夺目的红!






明镜湖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景点名“彩虹明镜”,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

















“栖霞”并非山之初名。据说古时山上盛产野参、当归、首乌、茯苓、甘草等中草药,有滋养摄生(即养生)之效,故名“摄山”。栖霞山起初名不见经传,自南朝时起,栖霞山因寺而出名,成为我国佛教圣地。南齐时,平原人明僧绍,将其宅院“栖霞精舍”赠予法度禅师,法度将院改建为寺,并命名为“栖霞寺”,摄山也因寺得名“栖霞山”。









差不多11:00,五小时游览完栖霞山。

第二站,南京博物院,提前在网上预约,周末的会需要早定。



过中山门不远就到博物院了,博物院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21号。


南京博物院前身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


大殿前绿地,1933-2023,建院90周年。



1933年,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时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倡议创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落成。蔡先生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在中山门半山园征地12.9公顷,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后因时局关系,仅建“人文馆”,即南京博物院大殿。该建筑为仿辽代宫殿式,由民国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


南京博物院占地13万余平方米,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
大殿仿辽宁义县奉国寺形式,其结构多按《营造法式》设计,某些细部和装修兼采唐宋遗存。大殿为七开间,屋面为四面曲面坡的四阿式,上铺棕黄色琉璃瓦。陈列室仿自美国某博物馆,做成平屋顶,外墙加中国古典式挑檐,使之与大殿风格协调。


预约的是下午时间段,十二点零五分刷身份证入院。



历史馆








金缕玉衣
























民国馆,呈现着民国首都南京的特性。展厅分区域通过仿民国欧式建筑街景浓缩展示当时城市生活景象,是老南京城市文化的一个缩影,复古怀旧。
街道上有邮局、火车站、理发店、中药铺、书店、银楼等可履行实际功能的实体店铺,在身着民国服饰的店员的服务下,可以选购书籍、银饰、旗袍、江苏地方糕点美食以及留声机复制品等商品,等其陈设、匾额、器具等均是征集的民国文物。




老式福特汽车

























繁华的民国街头……



















这里值得慢慢走,慢慢看,细细品,许多藏宝需得好好鉴赏,而我,把这里当成了5A景区打卡了,当然,这里还会再来!
2007年,共评出18件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喜欢的,可以对着名称逐一寻找。

第三站,南京城墙博物馆。



经过武定门


金陵的美丽十字路口



选择老门东1号停车场🅿️



走到城墙博物馆有几百米路



路边也这么好看👍





南京城墙博物馆,位于老门东边营1号,毗邻中华门瓮城,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
南京城墙博物馆如同古城墙脚下一个半透明的城市公园,以三层夹丝中空玻璃构成的半透明幕墙,以融入周边的古城风貌之中。




15:20,刷身份证入馆。(必须在当日16:00前进馆)
地上一层为公共服务区,负一层为临时展厅,扶梯可达,负二层为文物收藏区和附属功能区。


基本陈列围绕“旷世城垣”的主题,展示各类精品文物2000多件(套)。




城墙砖粘合剂采用糯米汁、石灰、桐油拌合后砌成,非常坚固。
砌城墙所用的大块城墙砖,每块长约40-50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10厘米上下,每块重量15-20公斤不等,每一块城墙砖上都刻有名字。


为了确保建造南京京师城墙的城砖烧造质量,朝廷要求各地府、州、县地方官员,军队卫、所的士卒,以及县以下里、甲的基层组织负责人(总甲、甲首、小甲),直至造砖人夫、烧砖窑匠均需在砖上留下姓名,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砖追究制砖人的责任,甚至杀头。这种严酷的“责任制”,却保证了南京明城墙建造过程中的高质量。








南京城墙依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南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有钟山为依、北有后湖为屏、西纳石城入内,形成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其中京城城墙长达35.3千米,现仍完整保存25.1千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并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而京城外的外郭城墙更是超过60千米,围合面积逾230平方千米,为世界历史之最。

几处循环播放的视频惊艳到我了,这场视觉盛宴演绎了南京城墙的规划和演变。
南京明城墙包括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墙,今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于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历时达28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37府、162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终完成四重城垣的格局。


南京明城墙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城四重城垣构成,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地上的建筑对应着天上的星宿。


博物馆出来,马路对面就是中华门。


中华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原名聚宝门,坐北朝南,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大的堡垒瓮城,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



中华门规模仅次于通济门(已不存),建有内瓮城三座,门垣共四道,每两道城墙间设瓮城,瓮城呈“目”字形结构,每个城门都有双扇包铁门和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内设有栓槽,用来供木栓紧闭大门所用。主城门分为三层,共有二十七个藏兵洞,可以藏兵三千余人。中华门前后有内外秦淮河径流横贯东西,南连长干桥,北连镇淮桥,是南京老城南交通咽喉所在,以中华门为界的老门东与老门西自古便是江南繁华之地。


千斤闸和双扇木门,现仅存闸槽和门位遗迹。
瓮城上下设有藏兵洞13个,左右马道下设藏兵洞14个……我在外面遐想一下吧,50元的门票,可以对中华门多一重保护。




老门东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以东,故称“门东”,与老门西相对,是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门东是南京传统民居聚集地,自古就是江南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世家大族居住之地。门东是个广泛的概念,中华门以东均为门东,如今的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是狭义的门东概念。












城墙外,慢慢地走…





缓缓地行…




多多地拍照片…













16:40的时候,大排档门口就坐满了排队的人,估计这里不错。







老门东”牌坊高17米,梁柱和坊额上以干挂工艺敷设精美石雕,石雕由福建惠安石刻艺人设计雕琢,石雕画面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玉如意等,牌坊基座上的抱鼓石也敷设了精美的石刻云纹。
市井坊间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合书千古大文章。
此联短短22个字,就将历代南京人共建古城而创造的辉煌与城市的纵深感都呈现出来了。




先吃了蒋有记锅贴,粉丝汤,馄饨。
蒋有记是南京知名清真老店,店里最大的特色是牛肉锅贴,号称秦淮八绝之一。
吃起来很一般哦,当时还饿着呢。



鸡鸣汤包始于1955年,鸡鸣汤包由苏州名师居银根师傅来制作,是在原苏式汤包的基础上,运用发面工艺,选用上等猪肉,研制出甜中带咸、咸中带鲜的鸡鸣汤包。



鸡鸣汤包是包口朝下的,汤汁…我就尝出甜味了,没有了记忆中的鲜美,蟹粉馅的特别特别腥。鸭血粉丝汤,20元一碗,也完全没有记忆中的好吃,2003年在南京进修的时候4元一碗。






庙东排骨还挺香的。


陆氏梅花糕,排队人不少。



豆沙馅是流芯的,超级甜。






徒步去往夫子庙,差不多一公里路。


路上,满大街的吃食,主要还是哪些小吃。


李香君,秦淮名妓。
媚香楼又叫李香君故居或李香君楼,为纪念李香君而建。
清军占领南京后,李香君逃到栖霞山,而她的情郎———誓不做“贰臣”的侯方域降顺了清朝。后来两人相遇时,看重气节的李香君毅然割断情根,遁入空门,到栖霞山的葆贞观出家为尼。
门票35,门前飘过。



刘禹锡笔下的乌衣巷
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住宅区,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


十里秦淮河




文德桥的“文德”二字取自儒家思想“文章道德天下第一”。由于这座桥正处在地球的子午线上,所以每逢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子时,皓月当空,水中月亮正好被这座桥分为东西两边各一半,这一奇观被称为“文德分月”,又称为“文德桥半边月”。









南京夫子庙,即南京孔庙、南京文庙、文宣王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中国四大文庙之一。








金陵历史文化展览馆,在古秦淮夫子庙步行街内。



第一层主要是介绍历史文化,二层是商品展示和售卖区。



有讲解员,先洗脑。








夫子庙凿秦淮河为泮池,是唯一利用天名河道作为泮池的遗例,岸北为石栏,有“天下文枢”牌坊。
天下文枢指古代南京是天下文化的中心,也是指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孔庙的所在地(即始建于东晋太元九年的南京夫子庙),仅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


我已经不太能理解,这个年代,还有排队买东西,等打包托运的❓


太冷太冷了,返回老门东停车场,换条路继续走…又冷又累…


晚上八点钟经过朱雀桥。
朱雀桥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城内的武定桥和镇淮桥间,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是六朝建康秦淮河上二十四航(浮桥)中最大的一座,因面对六朝时期都城正南门朱雀门,故名朱雀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