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聊聊登山,雪山攀登肯定是一项高风险运动。即使是初级的入门级雪山,山体环境的难度,自然天气的变化,路径的选择规划,人员的素质经验,装备的可靠选择,这些不同的变化给雪山攀登带来了不同的风险。特别是很多没有经验,又想去体验自主登山的小伙伴,希望下面这篇文章给你带来帮助,有些经验来自于曾攀登过珠峰的登山前辈,也是这次雪山攀登的组织者。
1.选择合适的雪山。
对于初级攀登者,建议选择一些较为平缓、易于攀登的雪山,避免过于陡峭或危险的山峰。同时,需要了解清楚雪山的路况和天气情况,以便做好充分的准备。
所以我们这次选择了四川黑水县的三奥雪山-奥太娜作为攀登目标,下面我们来说说三奥雪山具体的地理环境。
三奥雪山,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属于青藏高原东麓。距离成都310公里,距离黑水县城16公里,已经完全修通了到登山大本营(BC)的道路,车辆可以直达,接近性满分。其中主峰 奥太基 海拔5286米,奥太美 海拔5257米,奥太娜 海拔5200米(实测4800左右),这三座山峰合称三奥雪山。还有一座可作为初级攀登的卫峰 巴谷多 海拔4488米。
2.选择雪山路线。
雪山攀登不同于普通景区登山,景区一般有铺设好的旅游步道。每座雪山都有不同的攀登路线,线路的不同,其攀登难度也有很大差别。作为一个新手,我们需要选择一条最成熟稳妥的线路,不仅可以学习到一定的攀登知识和经验,更可以大大降低风险。
奥太娜的攀登路线很成熟,从大本营出发,路过松林区。到达高山草甸区,高山草甸区比较平缓。然后是地壳和风化运动造成的碎石区,碎石区上面由于气温降低覆盖了冰雪后行成雪岩混合线路。最后翻上垭口到达雪盖区,雪盖沿着山脊通向奥太娜顶峰。
3.路线难点与风险控制
雪山攀登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根据线路情况分析难点和风险,然后做好应对措施。对携带的装备,体力的分配大致有些了解,同时对登山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要能灵活应变。
奥太娜的路线虽然相对简单,但在碎石区,特别是雪岩混合路面,对于新手不是很友好。在这里,需要频繁的跳岩行走,保持平衡,体力消耗大增。最后到垭口一段路也很陡峭,要小心滑坠。到了雪盖,是一个大雪坡,山上的风力,温度对人都是一种考验。假顶过后是一个雪檐,一旁是百米高的悬崖,在这种雪地行走,对于新手来说需要配备冰爪,最后是一个小坡,到达峰顶。
4.装备选择与准备
根据登山需要,选着合适的装备,携带适当的路餐和水。注意身体状况,避免过度劳累或受伤。
奥太娜虽然简单,但由于大量的岩石路线和山顶的积雪,还要注意高山的低温和大风,因此要根据这些自然条件进行准备。但此线路不长,属于一天线路,只需一顿路餐,在一顿路餐的基础上增加30%左右的应急食物和水就行。
[基本]
1.登山背包或驼包65升,小包30升 2.背包罩 3.垃圾袋 4.登山杖1-2根 5.休息泡沫垫 6.头灯 7.冰爪 8.雪套
[住宿]
1.-20--0度睡袋 3.救生毯 4.洗脸巾 5.口香糖
[衣着]
1.高帮登山鞋 2.快干衣裤 3.冲锋衣裤(硬壳或软壳) 4.羽绒或抓绒衣 5.厚手套 6.墨镜 7.抓绒帽或毛线帽 8.面巾或头套 9.厚袜子2双 10.魔术头巾
[路餐]
1.1升左右保温壶 2.路餐1顿 3.营地餐2顿(自热米饭) 4.葡萄糖粉 5.适量水果饮料
[其他]:
1.证件(身份证、驾驶证) 2.零钱 3.零食 4.湿巾或纸巾
5.爱护环境,无痕登山
我觉得这是在山野最基本的素质,单独列出来提醒一下。养成好的习惯,不要随意丢弃那些很难降解的废弃物,自己产生的垃圾自己带下山,扔到垃圾桶或指定的位置。爱护每一座山,就是在爱护自己,当你登山的时候,看到的是美景,而不是遍地的垃圾。
早上6:30,准时从家里出发,赶到地铁站集合。上了车,除了在服务区和大部队汇合,短暂休息之外,一路都在发呆,闲聊。过了汶川和茂县,深秋初冬的高原天空一如既往的蔚蓝。到了黑水县公路上,现在已经全是水泥路,想想以前的泥土飞扬,悬崖绝壁的心惊胆颤,这条路真是今非昔比。就连咆哮的河水,现在也如高峡出平湖一般平静的流淌着。
路途中的小镇也是大变了模样,想当年的穷乡僻壤,现在到处修起了新式的藏房。听同车的石头姐聊起,现在的当地村民开起了名宿,夏天来此度假的人群络绎不绝。加上这里秋天旅行观赏彩林的人,收入有了大大提高吧。
抵达黑水县,我们没有进县城。黑水县城不大,依山而建,就两条主街。我们直接到了一处饭店,今天有此行队友山哥的朋友请吃饭,参加活动还就开始蹭饭,怪不好意思的。
先上一张合影,一桌丰盛的藏餐,满满的全是肉。感谢这次招待的扎西哥,专程从马尔康前来,藏族朋友的热情真的比今天桌上酒的度数还要高。
好吃的风干肉和血肠,特别好吃,风干肉的咸干,血肠的松软。还有牦牛肉火锅,特色野菜黑桃花。一大桌子菜,都特别好吃。
高原特色饮料,酥油茶。这个酥油茶和外面的就差别太大了,很重的酥油香,不放糖,只有酥油和茶香。这个饮料防高反,多喝几碗。
坨坨牛肉,就是大块的牛肉煮好,吃的时候自己切,可能放一点盐一起煮,有点底味。可以沾一点辣子,就是肉香,只有好的鲜牛肉才能这样做。
很特别的一个菜,当地特有白菜经过自然发酵后的酸菜,然后煮的特色面条,非常好吃。
出门后,特色干干酒。这个是当地羌族的特产,就是用小麦发酵后酿出的原酒。喝的时候,就是两根竹竿打通然后吸入。这是一种很原始的酿酒方式,口感很粗狂。
山哥和玛雅喝酒,玛雅是昨晚凌晨才加入这个攀登队伍的。传说中的喝酒高手,昨晚成功喝翻了8位登顶珠峰的大神,个个都是登山界如雷贯耳的存在。
吃过饭,告别了热情的扎西大哥。我们继续前往今天的目的地,三奥雪山登山大本营。路途中看到雄伟的毛尔盖水电站大坝,终于知道奔涌的河流变的瑜伽平缓的原因了。
到达三奥雪山大门,整个三奥雪山已经打造了景区。修好了大门,道路和游客中心,山上的登山大本营及住宿餐厅也基本配置到位,现在还未正式开放,所以免费。
进了山,道路沿着原始森林走,远远的就可以看到挺拔雄伟的雪山了。这种环境,即使不是来登山,只是带着家人孩子来游玩,也是相当不错的。
沿着盘山路开了几公里,终于抵达三奥雪山登山基地,也就是三奥雪山BC。你看看这个接近性,车子直接开进BC,下车就可以爬山,绝对是世界一流。良好的接近性,省去了一天的徒步时间,可以更好的保存体力,提高登顶成功率。
因为三奥雪山其实还未对外开放,所以大本营的设施也不能使用。但我们这些属于提前体验队伍,冲哥面子太大,专人来开了小木屋,开了电。让我们体验了一把豪华五星登山营地,这种木屋水平和条件,感觉和瑞士已经没有差别
坐在小木屋门口,抬头就是雪山森林,静静的享受初冬的暖阳,这种慢节奏的海拔适应还是很舒服的。
豪华水泥路面直达的营地,中间的栈道就是登山的入口。一切都显得方便,仅仅有条。登山的人来往穿梭,车辆就停在外面的停车场,也是免费停车的。
航拍的整个登山基地,原始画面。
我们住宿的木屋,位置很好,正对太阳,山谷有点风,晒着太阳不是很冷。而且每个木屋连这种户外椅也是配备了的,不得不说太用心了。怕吹风的可以把凳子放在门口,就能晒着太阳,喝着热茶。看看对面的雪山美景,真的不像来登山的,倒是像来度假的。
房间里面很简单,一共四张床,3个下铺,一张上铺。独立的铺位,比起很多登山大本营大通铺好的太多了。屋里灯啊,充电口啊,都很齐全。睡垫枕头都有,有些房间还有被子,你完全可以像旅游一样来到这里,顺便登个山。
收拾完东西,天气有点转阴,决定去爬会山,活动活动,顺道适应下海拔。于是来到木栈道登山口向上走,适应海拔不用走的太快太远,就是休闲徒步走走。
山里的小河沟已经开始结冰,可见这里的夜晚是多么的寒冷。
太阳照不到的森林里,特别是阴面,已经积雪不化。
一路爬升,看到下山的人群,很多是今天早上登山的,有欢天喜地的,也有疲惫不堪的。不过到了山腰,雪山的风景是非常好的,慢慢走,慢慢看看风景,感受一下路况。因为奥太娜这边的道路休整过,低山这一段都是用的石头路,走起来很硬,不是很好。又继续走了一段,到了一个拐角位置,时间也差不多了,下山吧。
回到温暖的小木屋,木屋咖啡厅,真的配套很齐全。专门过来给我们开门的大爷打开了门之后,真的让我们惊呆了,这个条件也太好了。
干净整洁的环境,自由摆放的桌椅,还有窗户上,墙上挂满了川藏队的照片。一眼就看到了川藏队队长苏拉王平,记录片《珠峰队长》就是他。他在登山界也很有传奇色彩,从三奥雪山下藏寨的青年,成为一名登山家的故事,特别是在2019年,带领中国业余登山队第一个登顶珠峰。这部电影也推荐大家去看看,不仅是领略壮美的高山雪景,还有奋斗,有激情,突破束缚,最后完成梦想。
坐在屋子里,窗边就可以看雪山,外面的大露台晒太阳也应该很舒服。
桌上摆好的零食,难以想象条件这么好的BC,天色慢慢开始晚去,又到了一天准备晚饭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就只带了自热米饭,看看温情一家的大锅,这是要开始酝酿一桌美食。
天色渐晚,一队人马在温暖的小屋里吃着晚饭,聊着天,其乐融融。
晚饭的合照。
一边吃饭,一边听冲哥的行前会。真的特别的细致,从攀登路线,到攀登过程,着装,物品,到注意事项一个一个的分析说明。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么详细的行前会,不愧是攀登过无数雪山,最终登顶珠峰的骨灰级大神。
吃着自热米饭,配着烧烤。吱吱作响,冒着油花的烤肉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是最下饭的菜肴。
温家牛肉,好大一锅,软嫩多汁的肉块裹满了卤香汁水,伴着米饭,就是一场雪山中的盛宴。
饭后,是一场将气氛推向高潮的K歌大会。我们这有位大神,出发可以不带睡袋,可以不带登山装备,可以不带冲锋衣,但必须带上K歌话筒和筋膜枪,主打就是一个爽。登山衣服全靠借,登山用品全靠捡,这已经活脱脱是另一个世界范畴。
最后的大联欢,最后的群魔乱舞。
第一天上高原,感觉整个人还没有适应海拔,翻来覆去总是觉得睡得不够踏实,就这样假寐到了凌晨,好不容易有点睡着的意思了,闹铃震动了。于是起来穿衣,煮饭,拿上准备好的东西出门,和大家一起出发。
出门站在寒冬里瑟瑟发抖啊,因为爬山还是穿的薄了一些。终于开始出发了,一走起来,顿时精神,体温各方便慢慢就好起来了。因为天气太冷了,出发了就略微走的快了些,渐渐的就看不到大部队的身影了。
今天的夜空各位清晰,半路上竟然还看到了北斗七星,用相机拍了一张,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看的出来。
沿着昨天热身的道路走,半个小时一点,就已经出了下面的森林区域,看到对面的山上是一片漆黑,从下方仰望,今晚的星空是格外漂亮。
夜晚,有很多队伍其实在3点钟就已经出发了,我们基本出发的时间已经接近五点了。不过很多队伍走的并不如我们一样快,走到第一个休息木屋那里,此时还有不少在此休息的人。
到了山上,雪上星空更是分外明亮,不过前面一座座高山阻隔,在夜空里要找到今天的终点实在困难。
我开着头等,就这样跟着前面人的脚步爬着,过了高山草甸,这里的路就变成了岩石路面,非常难走,特别是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有了一些雪覆盖,在不好的光线中跳岩石,是一个非常累的活,特别是当前面有几个人走的很慢,你想要超车的时候,你要付出更大地 体力从别的岩石里穿过去。
当我也不知道爬了多久的时候,后面的天空突然出现了一抹亮色。最开始,这样的色彩是浓稠的橘黄色,后来被慢慢花开了,天空也开始泛蓝,然后出现了橙红色。
随着天色慢慢亮了开来,黑暗的夜空也渐渐褪去,天空开始出现昏暗的蓝紫色。视线打开了之后,我就看到了前方的垭口,原来已经不远了。
后面的大部队依然在努力的爬升,而我在人群中已经分不清我们的队伍在哪里了。
只能是硬着头皮网前走,在这样路迹明显,且有很多人一起登山的时候,这不是什么危险的事情,但如果真的是只有你们几个人一起的情况下,还是要和大部队呆在一起,我这样走是一个错误的示范。
又攀上一个小平台,这里离垭口已经很近了,由于这个平台比较大,前面又有很多人在上垭口,我怕垭口落石不安全,于是决定在这个平台稍微等等后面的队友再走。
在平台上观景,这里已经是雪线上方,四周都是雪山。一大片连绵不绝的雪山全是黑白二色,很壮观。
都了有些时间,我趁着这个空隙,补充了一些水和糖。因为一直不动,身体越来越冷,这么一直等下去也不是办法,最后决定还是慢慢走到垭口再说。
继续沿着岩石路向上走,铺满雪的岩石路面不好走,上冰爪吧也没有什么大用,只能踩稳了向上。这里的雪覆盖了薄薄一层,小块的碎石也算是稳定,走着走着,石头和雪地开始泛起了金色,这意味着日出即将到来。
从这里抬头,已经能看到奥太娜的假顶了,上面就是一个缓缓的山脊,不算很陡峭,离山顶的直线距离已经不超过300米。
金色越来越浓,已经洒了大半片山,我想着以前总是看日照金山,没想到今天就在这金山里攀登,也是别有一番情调。
我在垭口攀登的时候,我们的大部分队友还在山腰的位置,要转过这个山梁才能看到垭口,但他们遇到的风景确实最好的,因为他们正在近距离的看日照金山。
后来的阳光越来越浓烈,已经覆盖了整个奥太娜雪山,所有日都在金山里,就像是一群小蚂蚁走到了金色的花丛中。
放上一段上垭口的视频,你就能直观的感受到那种路面的难度了。
我也没多考虑了,一口气就上了垭口,垭口的另一面是阴面,上面全是积雪,大概有10个厘米左右。而且一上垭口,迎面而来的就是很大的风,感觉瞬间体温就下降了好多,不过还好的是刚才我在休息的时候就把随身带的羽绒服套上了,但上身暖和了,下半身虽然有硬壳防风,却只有一条速干打底,手指更是冷到了快不能动,因为这次没有选择好一双防风手套,这种羊毛手套直接被凤吹透了。
虽然很冷,但是还是决定在垭口看个日出。于是东找西找,找了个大石头,下面有一截雪窝,人进去之后风就小了很多。把冰爪取出,用僵硬的手去穿冰爪,手动起来,费了好大劲,终于才把简易冰爪套上。又去调整着位置,终于好了。
就这样在岩石窝子里面看了个雪山日出,虽然还是很冷,但风少了很多,也总算是安然渡过,日出还是很漂亮的。
日出过程是短暂的,但每次日出的风景是最美好的,特别是站在很高的地方,仿佛这一片天地都融入进去。
我在山脊上看日出的时候,队友们也在山腰上看日出。最可惜的就是一路我就一个人,也没有谁给我拍照了,看看他们一起的照片,很羡慕啊。
看完了日出,也该接着出发,去登顶了,后面这段山脊路已经没有什么难度了。如果没有冰爪的话还是比较滑,所以大家还是要考虑带上,大神之类的可以忽视。
过了这个缓坡,前面已经看到假顶了,也算是一览无余。这个雪面真的很好走,大风已经把表面的浮雪吹走了,剩下的都是大颗粒的粗雪,粗雪的摩擦力还是很大的。对于有经验的人来说,这样的雪面行走的很稳。
最后一段雪坡很艰难,大家要有心里准备。
一路慢走,海拔高了还真不敢剧烈运动。即使感觉快到了,还是按照正常节奏过去,绕过这块大石头,就到假顶了。
终于抵达山顶,这个时候太阳刚刚到达山头的位置,我站在山顶上,感觉太阳与我肩并肩,真的是一种神奇的体验,假顶的面积不大,就是一块凸出的岩石。
我努力的爬到岩石上,拍了一张照片就下来了,竟然没有人给我拍照,算了,到真顶的时候在去拍一个。
这是队友登顶的时候,不知道哪里找到的牌子拍了一个,拍的真的好看,充满了羡慕。
看看视频里的顶峰风光。
假顶的后面,才是真正的奥太娜峰顶。如图,就是对面的那个山头,从假顶到真顶,只需要走过这条小小的雪檐。我看到前面有人走,自己也带了冰爪,冰面看起来不厚应该不会有冰缝,除了雪大一点,风大一些,只要沿着山脊走到对面就好。
站在假顶这个位置,视野还算不错。奥太娜峰顶后面,就是雪山之父奥太基,也是三奥雪山里面最高的一座。
再拍一张,奥太娜与奥太基父子合照。
后面这个,是刚才上来的垭口,和他后面那座不知道名字的雪山。
沿着雪坡一直走,一边是乱石悬崖,一边上厚厚的雪坡。风一直挂着,没有半点要停止的意思。有时候风大的感觉快把我人都要吹走了,风一大起来,我就用脚深踩雪地,登山杖也深深扎进雪里。同时我曲起身子,劲量把迎风面积收到最小,一段小小的路,也算是有惊无险。
最后终于是安全渡过了那条不长的雪檐区,确实风太大了,过来了感觉手指又僵了,只好一只手拿着登山杖,一只手放在衣兜里暖和,然后交替。
爬上几块碎石,就到了奥太娜顶峰,终于是登顶成功。这里的平台位置很小,只能站一个人,刚好遇到有一位藏族大哥也到这里了,感谢他帮我拍了照。后来他又拿出来一叠龙达给我,帮我拍了一个撒龙达的视频。看着撒出去的龙达,随风飞的很远很远,都快接近太阳了,心中油然而生有种信念感。
由于山顶大石头的阻挡,这里居然没有风,晒着太阳的身体部位,终于也没有那么冷了。环顾四周,第一眼就看到了刚才过来时候的假顶,此时有很多人已经到了,正在那里打卡拍照。
对面的太阳刚刚升起,整个群山都有中笼罩在日光中的美。
奥太娜后面一侧的山脊,一边是赤裸裸的岩石,一边是大雪铺满的山崖,真是阴阳两界。
晒着太阳,体温回升还是快,看着前面的太阳已经越过了雪山之母奥太美,在山顶也呆的差不多了,准备下撤。
最后拍一张雪山之母奥太美的大照,这下三奥雪山是集结完毕。
原路返回,因为刚才登顶,对于雪檐区的路况已经很熟悉了,于是回去的时候走的很快。一会就回到了假顶位置。
这一段长雪坡下山特别6666.
然后从假顶快速下撤,下到垭口,到达爬山上来等人的平台区。在平台区,终于是碰到了队友,看来早上那会没白等,终于等到大部队了。给队友打了个招呼,他们刚才在下面拍大片去了,现在准备冲顶,聊了下上面的路况,看着所有人精神抖擞,我也终于返回了。
一路下撤的很快,因为下坡的时候,基本没有风了,体温也迅速回升。在石头中跳跃前行,到达碎石坡下方。
碎石坡下方平台上,就可以看到奥太娜海子,不过现在已经全部结冰了,上面不知道谁去写了个字,还是个大大的人字。
拉进一看,不少是冰缝啊。看来这个海子没有想象中冻的牢固,本来还想去冰面上看看,就此打住。
下到冰湖旁边的平台,拍了一张,此时,太阳正在奥太美头顶上。
继续下,已经穿过了雪岩碎石区,终于快到下面的路了,这段碎石路真的不好走,很考验平衡能力。
又走了一会,就看到了我们上山时候经过的第二个休息房子。
回到修好的石头路上,这个路更不好走,因为路面实在是太硬了,我宁愿在土路上走,也不想走这样的石头路。但走到石头路,离下山就很近了。
走到山下,抬头仰望,还是那片雪山,漂亮。
十点四十五分,回到出发的木屋。山上实在是太冷了,回到木屋,第一个事情是吃东西,还是下了山吃起来香。太阳真好,风也不大,换了厚羽绒服,坐在凳子上边晒太阳,边等着队友返回。
待到队友都回来了,先是在黑水县吃午饭,然后就要返回了。
最后总结一下此次行程,首先是队伍组织给力。虽然是低难度雪山,也是自主登山,但整个流程很正规,已经超越了很多团。
包括路线,物品,最重要的还有登山前的经验审查。当问我时,我就感觉这个队伍很不一般,果然是组织有力,计划得体。
该说的都说了,前面的攻略和准备也写的很详细了。现在户外出的事情越来越多,原因有很多,但切记安全至上原则。
最后放一张合照,可惜我爬山去了。下次记得跟大部队走了,这次走的快了。
大神的燃剪视频,看了一股登山的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