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川滇边缘之攀枝花: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

作者:芒种 显示图片

攀枝花市我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因为发展的需要曾一度更名为渡口市。

攀枝花又称木棉,一般在春季开放,秋季只有木棉的亲戚——异木棉,但红的粉的一样也很美。

攀枝花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属南亚热带——北温带的多种气候类型,被称为“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具有夏季长,四季不分明,而旱、雨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降雨量集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小气候复杂多样等特点。年平均气温是四川省年平均气温总热量最高的地区,无霜期300天以上。(资料来源:自然概貌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12-09])

由于气候温暖,日照充足,各种植物都长势良好,比如这课街边的异木棉,都长出小肚腩了,底下也略见板状根的雏形。


还有这大芒果,个大味甜,不由让人想大快朵颐。


再看这本地人(招牌拍摄于攀枝花市仁和区迤沙拉村)种的多肉,就那么随意摆在院子,都长得如火如荼,挂着的那一盆,都长成瀑布了,这谁比得过啊。








炳草岗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政府、中心文化广场之类的都在附近,如今往攀枝花公园东北侧拐也建了一些新的商业楼群,比如这个号称“花城春熙路”的地方,不过奇怪的是走进去看并没有类似春熙路那样该有的人气。倒是隔壁的金瓯广场还活跃一些。


羊肉米线和烧烤是本地两大特色小吃。烧烤并没有什么特色,倒是羊肉米线,一般都是挂盐边的招牌,纯羊肉熬制的高汤煮出的米线,再加上豆瓣、花椒、小米辣等佐料,味道鲜美,价格实在。


竹湖园附近的这个路口,烤鱼、火锅、串串等几家店人头攒动,生意挺好。


再往里走的小路,饭店倒是还不少,但基本没什么人气,比如这家,空空如也。


这家的店员,闲得耍手机了,可咋办。


攀枝花市地处攀西裂谷中南段,属浸蚀、剥蚀中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具有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的特点。
城区基本上演沿着狭长的河道两侧延伸,如今正从老城的东区往南向发展,因此高铁站也设在南边的仁和区。平地有限,一路看到联通两岸的桥梁都架在比较高的坡上,整个桥身高高悬在河上。
放几张博物馆的照片,就知道为何此地号称”桥梁博物馆“了。




老城区的道路,很多十字路口都找不熬人行道,都设置成下穿通道,颇为不便。

在对外交通方面,却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攀枝花,与花同名,是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南向门户,三线建设的英雄城市、中国钒钛之都,还是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沃土,不愧是阳光花城、康养胜地。


前面说过,因为发展的需要,攀枝花市曾一度更名为渡口市。这个发展需要,就是决策者们基于特殊时期国内外形势的研判和地理条件分析而做出的发展决定——三线建设。三线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攀枝花市就是三线中的一个重要基地。
随着时代变迁,三线建设逐渐偃旗息鼓,但是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也对建设基地的后期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攀枝花市的三线建设博物馆去深入了解下。

先来几张外围图











三线建设的背景

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基本事实,也只有了解了这个背景,也就理解了祖国的不易。








三线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文字来自博物馆官方资料):
三线建设建设是新中国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建设的重点在西南和西北。三线建设十七,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侠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三线建设不仅肩负着艰巨的国家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我国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极大推动了我国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至今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线建设始于1964年,在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7年间,成千上万的英雄儿女从祖国四面八方会寄到中西部13个省(区),先后建成1100多个钢铁、能源、交通、机械、电子及国防工业等重大项目。
三线建设为改变我国东西部生产力布局,推动西部工业化进城,假期国防战备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堪称共和国建设史上的空前壮举!

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在三线地区投入2052.68亿元句子,约占全国同期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人次的民工,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打磨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四川和攀枝花的三线建设:


在全国三线建设推动发展的城市和部分重点项目中,西南、西北扩建和新建大中型项目约300多项。其中钢铁14项、有色金属18项、石油工业2项、化学工业14项、铁道工程26项,以及交通、民航、水利、森工、纺织、轻工、建材等关键项目。其中,攀枝花钢铁联合企业和成昆铁路是三线建设最重要的两大项目。










攀枝花三线建设的由来
















攀枝花大会战记忆




1965年春天,5万多人的建设队伍在荒凉的金沙江两岸扎下营寨,集中力量开展以解决”三通一住“(通路、通水、通电和住房)为中心的歼灭战,为攀枝花建设打开局面。












主攻两矿,拿下两厂
1966年2约27日,攀枝花建设总指挥部在弄弄坪召开攀枝花建设大会战万人誓师大会。按总指挥部的统一部署,1966年的任务是”主攻两矿,拿下两厂,狠抓运输“。两矿指铁矿和煤矿,两厂指发电厂和水泥厂。






成昆铁路大会战
成昆铁路是三线建设中的重点工程。为了实现四川攀枝花钢铁极地、贵州六盘水煤炭基地和成昆铁路”两点一线,钟摆式运行“的战略意图,毛主席党中央下达了1970年7月1日前,攀枝花出铁,成昆线通车的命令。数十万筑路军民,在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的地址大断裂带,进校了殊死拼搏。。。。。






三线建设的调整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家工作重心开始转移,提出三线建设要实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国务院对三线单位做出”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重大决策。国家从七五开始,进校了以脱险搬迁为主要内容的三线布局调整。一批三线其实也单位从深山峡谷调整搬迁到交通相对方便的城镇,开发民品,面向市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迎接新的挑战。更多三线企事业单位在原驻地进校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经济体制改革,进校军民结合,保军转民的第二次创业。





新时期攀枝花的巨大发展
经过五十年的艰苦创业,建安初了据哟磔先进水平的以钢铁钒钛能源为主题的钢铁集体,沉稳我国的战略后方基地。




三线建设的总结和启示




二滩水电站位于攀枝花的盐边县,属于雅砻江流域水能资源梯级开发的一个重要节点,装机容量不小,建设当时还请了国外专家一起来研究技术问题,是二十世纪我国建成的最大水电站。




从攀枝花市区出发,过了雅江桥就是雅砻江了,向上游走,一路山清水秀,路况挺好。

博物馆的照片,雅砻江和金沙江汇合处,两岸分别是攀枝花市的盐边县和米易县。雅江2桥,矮者写有几句年代感的万岁标语,高者如今还在用。



二滩大坝的修建,得以让上游的水高峡出平湖。


完全无滤镜原图,湛蓝色的湖水在微风吹拂下,如同一枚蓝宝石。


近处的三角梅,开得甚是娇艳。


大坝下游处的观景台望去,风平浪静,一剪水面如同明镜(当然,实物远比我这渣手机加渣技术拍出 的照片美)。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啊。此情此景,悟了。




盐边县和盐没什么关系,倒是出产钒钛矿。


还有本地芒果,“海拔最高、纬度最北、成熟最晚、品质最优”。下图是分级收购筛选剩下的,低价出售,依然很漂亮很美味很廉价,如果你来,绝对值得拥有。


担心鲜果不好带的话,本地村民自晒的芒果干,也是极好的伴手礼。


由于地势崎岖,几乎看不到耕地,本地人主要靠种植芒果营生,连粮食都要去镇上购买,真得挺不容易的,多多支持吧。

观景台视野有限,主要是前方那个放光伏板的山包太碍眼了,遮住了一段江水。

先来个全景


再来两个分段式



江两岸看起来不是陡崖,其实也十分峻峭,山路十分惊险,怪石嶙峋、土层稀薄,植被覆盖状况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保护非常重要。


金沙江,我来过。

从金沙江大峡谷观景台出来,撞见一群放养的黑山羊,羊毛在阳光照射下油光滑亮,非常健康。


红土地,农田,有的地方玉米已收,有的还种着番茄、豆子等蔬菜。





进村的公路,是一条国道。


离山头越远,地越平,田里越绿。



进村了,分布图了解下



村里的炮仗花,开得极好。


还有一些多肉也很漂亮。


一个普通的农家院子,主人做了餐馆生意。


院子一角堆着晒好的玉米。


还有和玉米相伴的多肉瀑布


村中央的小广场,水塘和远处顺坡而建的红房子。


顺着水塘边这条道,左侧是游客服务中心,往前就出村了。


几个老人坐着闲聊,旁边的炉子在烤地瓜。


广场这一侧的多层楼房是村委会大楼,两侧伸出厢房,中间一楼的正厅有一个小小的展示馆,介绍村情,不不妨走进去参观了解。





















村里最有名的就是四条巷子,每个巷子一个代表性家族,各自从事不同的主导行业。比如张家酒坛子,毛家笔杆子,起家车轮子,纳家包谷子







看完了介绍,顺着小道去各处走走。没几步,看到一户人家正在准备办大寿,男男女女都在忙着摘菜猪肉,好一派热闹。

门口起了好几个炉子备用。


前院几个人忙着洗菜摘菜



后院看起来比较悠闲,桌子已备好放一边了,其他人张闲聊。



这位可能是村里的大厨,我进来时看到他正在锅里搅拌热水打准备,等溜达完院子出来时,肉已下锅,且调了料。


乡间大锅肉,一定很美味。



花满蹊,压枝低。。。


小巷即景若干,很安静,但也有一些不协调的建筑物,总是从这里那里的边角露出来。
还有那久久挥之不去的特殊味道,据说是宅里猪圈飘来的。。。








非遗小院,一位男士陪同远嫁几十年首次回村的70多岁阿姨玩本地说唱艺术,让我有幸近距离观赏到了一场原汁原味的非遗表演。


最后,用民族融合收尾吧。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