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宝玉玲珑 显示图片

今天是在江西旅游的最后一天了,主要就是以湖口的景点为主。照例是一大早就出门,街边吃个早餐就乘坐公交车前往石钟山。因为石钟山就在老城区,所以还是比较便捷的。不过湖口的公交车有个特别的地方,下车前必须喊一下要下车,不然司机就不停。当地人也都习以为常了,但对于城市的发展却是有缺陷的,希望不久的将来可以改观。

石钟山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7:40左右我就到达了石钟山景区了,这是远处看到的大门,石钟山正在进行扩建改建,大门前的这些建筑都是新的,感觉愣是人为营造一个气势。




因为来得有点早,景区要8:00开门,我就沿着左边的小路随便溜达,这里可以看到鄱阳湖,游船码头就在湖边,游完石钟山之后,我也准备乘坐游船游览一下鄱阳湖。










因为景区的大门口正在搞基建,所以进出景区都在大门左侧的小路上,这里原先是出口处。一进景区就能看见基建的施工现场,主要就是大门附近。石钟山景区+游船的票价一共65元,也算是很划算的了。



这是一尊苏轼雕像,应该也是新建的。 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在游览了石钟山之后,写下了著名的《石钟山记》,由此石钟山名闻天下。我也是因为对这篇课文印象深刻,才来实地旅游的。


沿着小路拾级而上,路过一座四角石亭,上有 “石钟亭” 的匾额,亭内立有 “石钟” 碑, 这是纪念大禹和唐人李渤所建,这个李渤也被苏轼写进了《石钟山记》里了。



这条分岔小路的右边可以走到江边。



过了“石钟亭”不远处,有一座圆顶小亭, 名唤 “钟亭”。 亭内悬挂的是锡铜铸造的钟, 取与石钟和鸣之意, 名曰: “和鸣钟”。


据资料记载,该钟是2001年6月由武汉重型铸锻厂铸造,高1.58米,口径1.32米,重2.1吨,含有500克黄金。外观铸有图案,上部是钟名何“福禄寿禧”,中部是石钟山全景图何苏轼的《石钟山记》全文,下部是海上日出图。




在钟亭的右侧上方则是太平楼,建于清同治三年 (1864年)。 据传此楼竣工时, 恰逢清军攻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的消息传来, 时任水军提督、 兵部左侍郎的彭玉麟亲书“飞捷楼” 为该楼命名。 1978年重建后,为了纪念太平军曾经驻扎此山抗清而改成“太平楼”。


但这个方向上不去“太平楼”,要绕到正门就可以上楼观景。






沿着山路继续往上走,在小路的左侧有一座六角古亭,是为纪念苏轼而建,名叫“怀苏亭”。 亭子中间的立有石碑,正面是苏轼的像,以及三次来到湖口的说明文字,背面则是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手书的《石钟山记》。这座亭子的周围古树围绕,一边临江,很有镜头感。





其实石钟山景区虽然不是很大,但曲曲折折,各种文物景致非常多。在“怀苏亭”这边有三条岔路,我就先从右边的这个门洞游览,实际上是跟其他几个景点是相通的。这个门洞进去就是长长的碑廊,一直延伸到锁江亭,碑廊里陈列着历代与石钟山有关的名家简介、浣香别墅、唐魏征手书碑刻及全山宋、元、明、清历代碑刻及石刻。



在碑廊一侧的尽头有座两层小楼,这就是前面看见过的“太平楼”,从两侧可以登楼。


从里面看刚才进入的门洞,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过了“太平楼”,碑廊继续向前延伸。







从这条小路可以直达石钟山的最高处 “梅花厅”。 环绕梅花厅凿有一条小河, 因小河流淌在石钟山之巅,故美其名曰: “天河”,实际上小得很。


石钟山景区内有很多的石刻,各种字体各种风格各种展示。








梅花厅又名六十本梅花寄舫,四周原有梅花60株。这个“天下奇音第一楼”是景区自己搞的,来源于苏轼《石钟山记》里提到的,敲石可以听到钟声的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有点哗众取宠的感觉。










沿着小路可以下到刚才的“怀苏亭”附近,基本绕了一圈。这幢砖红色的二层小楼名唤“绀园”,正门在前面,这是侧门,但正门不开。


这个 “绀园” 是僧寺的别称,始建于清咸丰年间。 相传,佛国土地的颜色为绀青色, 所以就用 “绀园”的名称借代僧寺。




从“绀园”左边的八字门楼“紫云廊”下,可以前往“江天一览”的观景台,还有后山的一些著名建筑。









碑廊继续在此延伸,这里曲径通幽,里面应该是当时僧侣们的住处。






碑廊比较长,左边有通往“江天一览”观景台的岔路,就先去观赏这个吧。





一拐弯就能看见这个“船厅”,因为它的形状就像一艘船故此得名,该厅由清咸丰年间的知县岑莲乙所建,同治年间的总兵丁方义修,2079年和2017年又大修。




在船厅的前方建有一座六角亭,临湖而立,占尽地理优势。该亭始建于明代,原名江山一览亭。清代咸丰年间重修,改名“江天一览亭”。


这个船厅上方的“湖山一览”匾额,是由民国的海军将领杜锡硅于1920年所书,1923年他率军在九江起义,投奔革命军。


站在观景台前, 可以清晰地看到鄱阳湖湖口北岸和江湖交汇处, 古人曾将石钟山誉为 “江湖锁钥”,名副其实。





在“江天一览亭”的右侧有一条盘旋而下的小路,可以一直走到江边。






从蜿蜒而下的石阶走下去,就能看见一座七层八角砖塔,非常抢眼。





 这座砖塔建于1980年,空心,每层都有窗、檐,并用蓝色琉璃瓦(我感觉是绿色的)装饰, 古朴独特。 因其濒临湖口而立, 故称 “临湖塔”。塔顶装有红灯,为夜航导航灯,故又名天灯塔。

















此亭唤作“清浊亭”,1993年建,圆柱圆顶,四面通透。站在亭内可观鄱阳湖和长江清赤两水交汇奇景,不过我感觉不是特别分明,可能跟季节有关。亭柱上是钱伟长撰写的对联:江湖两色, 石钟千年。






过了”清浊亭“就是”报慈禅林“了,由僧房、戏台、大雄宝殿、海岛、前院、后院组成。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是彭玉麟为报答慈恩请僧侣诵经敬佛之所。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大雄宝殿原有佛像及殿和海岛,均早毁。1980年修复,重塑观世音菩萨供奉殿中及殿后蓬莱仙岛等仙佛塑像。








从这个门洞进去就是“报慈禅林”旁边的“忠烈祠”了,里面都是通的。


紧挨着”报慈禅林“的是忠烈祠,又名太平遗垒、昭忠祠,左为报慈禅林,右为浣香别墅。太平军驻此期间,曾在此建有营房堡垒,失败后,改建为昭忠祠。1956年,为还历史本来面貌,改名太平遗垒。1986年又改名忠烈祠,祠中现为历史文物陈列馆。














从忠烈祠右侧的门洞可以前往旁边的“浣香别墅”。


“浣香别墅”位于“忠烈祠”的右侧,前后两幢,前幢名听涛眺雨轩,后幢名芸芍斋。前中有空院。中院两廊墙壁镶嵌有唐代魏征、宋代苏轼、黄庭坚、清代郑板桥、彭玉麟、贺寿慈等名人碑刻。



















从这个山洞出去就是一开始来到的太平楼前面的水榭处了,相当于又绕回来了。




至此,石钟山景区的游览全部结束了,我从景区的出口处前往湖边的游船码头,准备乘坐游船游览一下鄱阳湖,顺便去看一下苏轼当年发现石钟山名字由来的场所。






游船驶离石钟山,先去看鞋山,其实买票的时候就知道,鞋山因为水位的问题无法上岛,只能远望,就当多乘会船,多在鄱阳湖上逛逛吧。














返回石钟山,去看鄱阳湖和长江的交汇处,远处航道上行驶的船只就是在长江上行进了,江水和湖水的颜色还是比较分明的。



远望九江舰,下午我的最后一站就是上九江舰参观。


石钟山就在眼前,苏轼发现发出声响的石穴就在山脚下排列着。









九江舰军事文化主题乐园位于湖口县云亭路,园区内“九江舰”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研制的053H型护卫舰首舰,是中国海军一艘火力支援舰。该公园围绕退役九江舰已建成集爱国教育、国防教育、研学教育、军事拓展、军事旅游等内容于一体的军事文化体验聚集区。


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在原九江造船厂的旧址上,现场还有大型的龙门吊,非常有气势。这个主题乐园内的参观九江舰需要购买38元的门票,性价比比较合理。


墙上有海军舰只的图画,画得很逼真。








九江号护卫舰(舷号:516,简称:九江舰),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研制建造053H型护卫舰的首制舰,也是中国海军的第一型对海导弹护卫舰。












九江号护卫舰1975年2月2日根据中国海军“订字75-160号”合同,于上海沪东造船厂开工建造,1975年6月28日下水,1975年9月17日至10月10日海上试航,1975年12月31日正式交船,服役于中国海军东海舰队。该舰曾被命名为长沙号,1978年1月舷号由526改为516,1981年8月1日命名为“九江舰”。2019年7月1日,九江号护卫舰退役。2019年10月1号九江舰对外开放。































【舰长室】




【情报台室】


【信号员室】


【海图室】


















参观完九江舰,我返回酒店休息了两个小时,随后就前往湖口火车站,乘坐卧铺返回温暖的家,结束了这次为期八天的自由行,非常喜欢这样自由自在的行走,看风景品人文吃美食逛街市,期待寒假的旅行。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