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美术馆 』大漆世界:变·通 -- 2023湖北漆艺三年展 ❷

作者:黑骏马 显示图片

“湖北美术馆” 的展览主要在四层楼(-1F、1F、2F、3F)。3F 是常设展(百年纵横 -- 20世纪 湖北 美术文献展),其他都是活动展。当时正有两个展览:
① “大漆世界:变·通 -- 2023 湖北 漆艺三年展”
② 湖北 美术馆馆藏雕塑展

重点看了 ① “大漆世界:变·通 -- 2023 湖北 漆艺三年展”,位于1F、2F 的展品打卡一遍,-1F 的来不及看了。② “ 湖北 美术馆馆藏雕塑展” 是没有固定展厅的,展品随机放在美术馆的各个地方,作品还是非常不错的,特别是“李小龙的踢腿”雕塑超棒  

展览名称:“大漆世界:变·通 -- 2023 湖北漆艺三年展”
展览地点:湖北美术馆1、2、4-7号展厅、特展厅
展览时间:3月17日至5月18日


古老漆艺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湖北是中国大漆艺术的重要发源地,楚式漆艺是被世界公认的漆器工艺高峰。

从湖北出发,走向世界。“大漆世界:变·通 -- 2023湖北漆艺三年展” 汇集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法国、西班牙、泰国、越南、缅甸的147位艺术家约200余组漆艺作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展现了当代漆艺无限的创造力。展览分为“致敬艺匠”、“漆言思辨”、“造物髹漆”、“通变重塑”四个单元。
一楼(1F)第1/2展厅 ~~ 第一单元 “致敬艺匠”
二楼(2F)第4/5展厅 ~~ 第二单元 “漆言思辨”
二楼(2F)第6/7展厅 ~~ 第三单元 “造物髹漆”
负一楼(-1F)特展厅 ~~ 第四单元 “通变重塑”

其中特展厅 ~~ 第四单元 “通变重塑” 没来不及看 


第二单元 “漆言思辨” 在二楼(2F)第 4/5 展厅呈现,共展出了29件作品。


❹ ❺ 号展厅『 漆言思辨 / Diverse Voices from Lacquer  』参展艺术家:
白阅雨/Bai Yueyu、陈东杰/Chen Dongjie、方兆华/Fang Zhaohua、郭小一/Guo Xiaoyi、胡本七/Hu Benqi、胡敬珂/Hu Jingke、江宇轩/Jiang Yuxuan、金晖/Jin Hui、赖晓龙/Lai Xiaolong、李小军/Li Xiaojun、连旭云/Lian Xuyun、林蓉蓉/Lin Rongrong、林涛/Lin Tao、刘吾香/Liu Wuxiang、路瑶/Lu Yao、阮明光(越南)/Nguyen Minh Quang(Vietnam)、潘草原/Pan Caoyuan、阿占发(泰国)/Phumapee Kongrit(Thailand)、乔加/Qiao Jia、邱志军/Qiu Zhijun、施鹏程/Shi Pengcheng、谭大利/Tan Dali、田猛/Tian Meng、文森·漆(法国)/Vincent Cazeneuve(France)、王炳根/Wang Binggen、王丽楠/Wang Linan、吴朋波+周芬/Wu Pengbo+Zhou Fen、吴淑芳/Wu Shufang、武非/Wu Fei、谢晓泽(美国)/Xie Xiaoze(America)、许剑武/Xu Jianwu、姚邦亮/Yao Bangliang、张俊/Zhang Jun、赵建伟/Zhao Jianwei、赵艺粼/Zhao Yilin


【漆言思辨 / Diverse Voices from Lacquer】 
传统漆艺之美和当代漆艺面貌越来越显露差异,古人之法、今人之用,审美不同、功能更替、趣味不一,因此漆艺之 “变” 常遭遇 “丧失原汁原味” 的质疑,对此有必要进行思辨。历史已有的漆艺表征,是否是其全部及未来?漆艺既是链接人与传统、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物质载体,更是人在制器造物过程中与天地、时间、空间和自我的对话。剥开漆艺的外壳,我们在 “髹” 与 “饰” 的经验中看到珍贵的民族智慧,一种应对生死无常、祸福相依命运的良方。漆艺的 “原汁原味” 或许可以理解为与世间万物的相处之道,这是其当代价值所在,亦是其继续生长的基石。

本单元呈现活用漆工艺进行艺术表达的作品,既研究漆语言的本体美和丰富层次,也提供一种观世事的独特视角。我们不希望漆艺仅仅复制经典技艺之美,更不希望漆艺跟随其他艺术门类亦步亦趋,而希望漆艺能够从传统而来又重塑传统,用自身的语言系统在当代语境中找到新的存在方式,重塑经验与认知,更多地进入公众视野和公共空间,最终建立漆艺与当代生活的关系。



许剑武 / Xu Jianwu,1975年生于中国福州,1998年毕业于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职业漆艺家。
 
《觉》 Awakening 
2021年    脱胎(大漆、瓦灰、麻布、入漆颜料)     118x118cm
佛者,觉也。觉者,悟也。
敦煌造像,艺海一粟。艺以载道,技以促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王炳根 / Wang Binggen,1969年生于浙江丽水,1994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现为宁波城市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

《刹那系列》 Instant series 
2020年    瓦楞纸、麻布、漆    60x90 cm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柩,    Through the window, the afterglow of the sunset 
映在斑驳的墙面上,     casts on the mottled wall,
在狭长的走道上轻轻地移动,     moving gently on the narrow aisle.
细小的尘埃在空气中飘落。     Fine dust falls in the air.
万事万物终归于空。     All things end in emptiness.
这一束余晖,     This afterglow
也许无数次地攀过相同的窗柩,     may have passed through the same window heaps of times. 
这面白墙,    This white wall
也许无数次地被映上相同的余晖,    may have been lit up by the same afterglow heaps of times.
这一刹那仿佛就是永恒。      This moment seems to be eternal.




吴淑芳 / Wu Shufang,1975年生于中国福州,1999年毕业于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职业漆艺家。
 
《开卷》之一 ,《开卷》之二  
作品截取了古籍善本中的一些元素,探索实践漆材料的可塑性:脱胎胎体的造型起伏,瓦灰现的亚光质地,漆面的润泽感,开裂的肌理变化,不同质感之间的排列穿插、组合对比。我的目的其实是想打破人们对事物固有的观念,探索自然材料的结合及其产生的联系。


《开卷》之一  Open Book l 
2022年    脱胎(大漆、麻布、瓦灰、入漆颜料)    191x123 cm


《开卷》之二  Open Book II 
2022年    脱胎(大漆、麻布、瓦灰、入漆颜料)    178x133 cm


张俊  / Zhang Jun,1971年生于福建晋江,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校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
 
《九月》之二  September II 
2022年    漆、蛋壳、木板    67x180cm
九月是收获的季节,丰收与欢聚是人们心中永恒的期盼。作品力图定格一场盛大的秋季大赛,但将视角转向了看台上的观众,借由观众的形象反映赛事。画面通过拼贴群像,弱化个体特征,强化节庆中的集体精神。人们在丰收的九月因赛事聚集在一起,一方面赛事汇聚了人民,一方面人民使赛事具有不同的意义。



林涛 / Lin Tao,1976年生于辽宁大连,2008年至今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涟漪》 Ripples 
2022年    大漆、螺钿、银泥    123x123cm
作品对事件的表达并非即时的,而是滞后的,图像在经历时间沉淀之后再被重新置构。螺钿材料本身冰冷、绚烂、多彩,其制作手段又是刻板、机械、固化,这样用其表现极其日常的事件,对图像进行遮蔽和粉饰,为一种矛盾;银泥具有内敛的金属气质,其制作工艺是细致而缓慢的,螺钿与银泥的结合极具观赏性,我运用能焕发光彩的材料去表达容易被忽略遗忘的日常事件,材料让事件变得美丽而绚烂,缓慢的制作方式,轻声细语地一点一滴的表述着看似没有意义的事件,过程能够赋予事件的意义,又或者让作品具有某种社会属性,这也许就是我的创作意义。



连旭云 / Lian Xuyun,1969年生于浙江乐清,199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浙江树人学院副教授。
 
《后真相 NO.2》  Post-truth No.2
2022年    大漆、铝箔    150x150cm
后真相( post truth ),外来词,关于客观事实的概念。2016年被牛津词典收录为年度热词。“后真相”用来描述 “雄辩胜于事实”,即主观意见重于客观事实,立场决定是非,是 “事实胜于雄辩” 的反面。全媒体时代,忽视真相的描述和评论,使得人们的注意力不再集中于真相本身。当错误信息的传播导致真相被推远或被忽视时,我们该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考?


武非 / Wu Fei,1971年生于中国山西,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时间的痕迹》 Marks of Time 
2022年    木板、大漆、麻布、银箔    120x160 cm
大漆材料是非常具时间性因素的艺术材料,随着时间的变化变色、起皱、干燥、显色,充满自然的气息和时间的痕迹。我们与时间同在,时间流转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感受和思考。作品通过简洁的造型对比来喻示时间的完整与片段,通过蓝白色的大漆色彩传达个人对于时间的静默、未知、流动与消逝的感受,通过大漆、瓦灰、银箔材料的拼贴、罩染、打磨表现时间的痕迹与联想,表达个人对于时间、自然、人生的体验和情感。


陈卓 / Chen Zhuo,1981年生于中国黑龙江,现任天津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 

《映》系列作品之一   Reflection Series I 
2019年    大漆、废旧金属、铁    100x80x16 cm
“映”是一种意识和态度,是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反思和对当下生命维度和意义的思考。大漆和短暂的工业文明金属消耗品,材料本体语言在冲突矛盾对抗中被框架的形式感和谐统一,高贵与废弃的物的边界被艺术的精神打破而合二为一。内与外、方与圆、主与客,作品制造的视觉迷宫令观者的焦点在作品的双层意义之间不断滑行、拉扯,每一位观者的正观自照的更像是一种自我反省,矛盾的世界与世界的矛盾在同一时刻华丽地并存。


阮明光 / Nguyen Minh Quang(越南/ Vietnam),1972年出生于越南河内。越南美术协会会员,胡志明市美术大学教授。

《面对面》  Face to Face 
2020年    木板上做漆    100x100 cm(9张板)
我希望我的艺术作品能够被东西方观众所理解。我喜欢在抽象和现代视觉化的现实之间移动。我在艺术作品中将广泛的自然材料与大漆结合在一起。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在努力寻求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以漆画来弥合东西方艺术陈述之间的差距。我希望您能通过我的艺术作品找到一个崭新的视角。


胡本七 / Hu Benqi,1977年生于安徽,博士毕业于(韩国)檀国大学。现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
 
《七述》  Qishu 
2022年    大漆    200x200 cm
本作品以十块竖向并列放置的方式表达了不同于传统的漆画绘画视角。画面中以不同宽窄的细长条组成画面,在表现内容上虽然采用了传统漆艺中的黑、红、金等传统色彩,但不再追求再现技法的表现,同时也不再注重任何暗示和隐喻符号,而是更加注重对当代文化的审视和个体精神世界的反思及对漆画图式和创作观念的思考。


郭小一  / Guo Xiaoyi,1974年生于中国大连,2003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大学院,现为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曲水流觞》 Wine Cups Floating on Winding Water 
2019年    亚麻布、生漆、透明漆、黑漆、彩漆、银粉     单体器形(大)36x7x2 cm(共7件),单体器形(小)24x4.6x1.2 cm(共36件)
以轻盈极简的造型为器形的创作源点,是由众多数量的脱胎器形组合而成的漆艺装置作品。洗炼的器阵犹如轻舟一般在错落有致的排布中走向有序,器形的髹饰以大漆最本源的流动感来表现岁月的源远流长,以色漆流变的丰富性来诠释宇宙的瞬息多变,以银莳绘的点点璀璨来展现星际的浩瀚无垠。作品重在阐释宇宙万物生灭无常的生命本质,作者对穿越时空的维度界限创造万物合一的造物意识及其对回归内在意识源头的生命探索。




刘吾香 / Liu Wuxiang,1977年生于湖北嘉鱼,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任教于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融》/ Integration 
2021-2022年    大漆、麻布、瓦灰、碳粉、黄标    220x170x54 cm
山水一相逢,便是新世界。山包容着水,水涵养着山,造就了一个世界的生机和活力。虽有风霜雪雨,即使雷霆万钧,山以其坚,水以其柔,性虽相异,志则相同,各倾其力,相融相生,相辅相成,必可成就这世界的生生不息,连绵不绝。今天的人类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冠、干旱、洪水、战争、环境、能源等等,一次一次,要将人类推向绝境。何去何从?或者,这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吴朋波 / Wu Pengbo,1982年生于山东东营,现为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周芬 / Zhou Fen,1982年生于四川德阳,现为四川旅游学院艺术学院教师。
 
《途》  Way 
2022年      棉布、大漆、金箔、细灰    200x80x80 cm(总计17件)
这套作品以弧线造型为基础,内部强调不同的曲线变化,代表着大千世界中每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充分挖掘漆性内质,采用脱胎塑形和变涂技法,在作品表面形成布料、漆料与灰料等质感对比效果,赋予作品集视觉与触觉于一体的物质性。将透明漆、绿漆、黑漆和金箔反复髹饰,对曲线周围进行着重表现,在光的介入下形成不同的反光变化,流动的曲线与跳跃的节奏赋予作品强烈的生命感,暗喻了每个精彩的生命体在征途中修行进而前行。




白阅雨 / Bai Yueyu,1997年生于北京,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在读。
 
《折叠的空间 II 》 The Folded Space II 
2021年    大漆、瓦灰、木粉、铝箔粉、蛋壳        100x200 cm
黑色的重叠、穿透、遮挡,延伸到远处未知神秘的空间,目光的遮蔽却引发想象更广阔更透明的空间。通过接近的黑色:瓦灰 -- 黑漆磨痕 -- 推光黑 -- 黑白渐变的层次叠加过渡,在平面上递进,也在画面的空间中推进。在看似统一、一致的画面中制作细节的变化,在块面的衔接处寻找透光的感觉。微差吸引关注,从而放大局部结构和细节,截取片段、伸缩,形成新的视角和透视,目光是对画面无形的再切割。


潘草原 / Pan Caoyuan,1991年生于浙江绍兴,现任教于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绘画教研室主任。
 
《 O 的故事﹣3》 Story of O -3
2021年    天然漆、金、银、螺钿    110x70 cm
作品基于作者在漆艺创作与观看中的身体经验,当中触感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创作中大量涉及和作品的皮肤接触,可以说,作品表面的每个部分都经由手的抚摸,创作者常常在劳动中获得难以形容的、强烈的触感愉悦;另一方面,在观看时作品突出的质材特征是跃过逻辑思辨直接诉诸感觉器官的,它们调动起关于身体感觉的经验、记忆和联想。


姚邦亮 / Yao Bangliang,1985出生于湖南郴州,2015年毕业于于广州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广州美术学院工艺学院外聘教师。

《时间的残渣 NO-2》 Residue of Time NO-2
2022年    大漆、瓦灰    160x160 cm
这一两年作品一直去努力尝试图式、去绘画。在材料表达上尽可能纯粹,《时间的残渣 NO -1?NO -2》系列便是我这一想法的实施。利用材料的光、泽表现时间流逝,岁月无痕。表达生命个体在时空上的短暂和渺小。


赵艺粼 / Zhao Yilin,1986年生于中国重庆,201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为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教师。
 
《建筑 6》 Architecture 6
2019年    大漆、木板、夏布、金粉、瓦灰    80x100 cm
作品以传统的戗金技艺为主,利用漆半透明性进行多层戗金,以多层戗金行为为主要技艺手段,演变为一种艺术行为。以“建筑”为主要创作符号,线条为创作语言,这幅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对西南民俗建筑的虚构表现,通过线条的编织,复杂的、多变的、重复的刻线,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是一种有趣味性的、新的、甚至怪诞的刻线方法和语言,让线条无限漫游,使戗金技艺变得更富有想象力,也是我对建筑的设想和对时间的思考。


谭大利 / Tan Dali,1977年生于辽宁阜新,2012年至今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壁画系漆艺教研室。
 
《余烬系列》 Ember Series 
2022年    大漆、木板、锡粉、碳粉、砥粉    155x122 cmx3
延续了在日本I画廊的个展《四祭》的整体叙述脉络和方法,即在个人精神层面的体验和触动,通过一种媒介呈现出来,把内心当中模糊的不确定的东西通过一系列视觉的图像加以印证,试图能够让自己更加坚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如果说跟以往的作品有何不同,《余烬》系列可以说是在我的所有作品中最直面自己的成长史。






张钧雷 / Zhang Junlei,1989年生于中国浙江,201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漆艺专业,2019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基本视觉研究所。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消失的人群》 Vanished Crowd 
2022年    大漆    60x80 cmx2
创作基于时代背景,利用大漆干燥过程中本身转色的属性,漆画中的人们在一个月时间内逐渐消失。




乐黎 / Yue Li,1991年生于湖北黄石,现于湖北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担任讲师。 
 
《请文明抚摸,第 n 天》 Touch Gently:Day N 
2019﹣至今    木、大漆、其它    300x100x20 cm
互动大漆装置,我想把大漆“推光”这种长时间的、私人的、类冥想式的体验环境和加工工序,转变成为好奇的、短暂粗乱的以及在公共环境下的观者触觉体验,而与此同时,大漆在展示被触摸的过程中在以另一种方式越来越亮,被不同的手 “推光”。而当推光超越了一个界限时,有保护膜性质的大漆,开始承受磨损消耗,直至消亡,将它置于公众手上,加速缩短了它的时间,但这仍然是一个需要等待的漫长过程,需要多少天呢?它的名字便是年龄。



范潇 / Fan Xiao,1981年生于中国苏州,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锦片繁华》  Prosperity 
2022年    大漆、螺钿    270x160 cm
作品从对传统国画、壁画、年画等图式的理解来入手,运用大漆这种媒介来进行创作。在漆艺的表现上借鉴了宋元时期的软螺钿镶嵌技艺,最主要特点就是材料的华丽光泽和排列的疏密情趣,表现风格细密,使传统用材有了现代性的转换。通过这一系列作品,用对传统图式的思考、感知以及对材料、工艺的实验性探索,提出自己的理解与诠释。






施鹏程 / Shi Pengcheng,1990年生于福建福州,现于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植物记 • 光合》  The Plants:Photosynthesis 
2020年    大漆、金粉    60x90 cmx2
光 -- 万物繁衍之能量来源,它为万物的生长拉开了庄严而华美的序幕。日光倾城,大地上的植物已经苏醒。它们破土而出,向阳而生,以肉眼可见的渺小承载着数以万计的希望,缓慢而坚定,执着且勇敢。集天地之光热,合自然之馈赠,他们在烈日下狂欢,在劲风中起舞,身姿曼妙,肆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命乐章。


路瑶 / Lu Yao,1987年生于福建福州,2020年博士毕业于日本广岛市立大学漆造型专业,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师。
 
《夜:叶》 Night:Leaf 
2020年    天然大漆    180x180cm
创作灵感来源于家乡的芭蕉,在日留学期间由于思念家乡及亲人,创作了这一组作品。此件作品与传统漆艺不同,以木胎为底,泡沫塑形,运用脱胎造形的技法,将具象的芭蕉简洁化,立体化,借助柔和的光影力求表现出芭蕉在夜色中的静谧景象。


马颖 / Ma Ying,1990年生于中国河北,201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踟蹰》 Hesitation 
2021年    大漆、木、螺钿等    130x55 cm
《踟蹰》以具有趣味性的人与物为创作来源。画面底色以色漆调灰,呈现半哑光的效果,结合运用变涂、镶嵌等漆艺技法,同时也注重绘画感,努力营造轻松自由的画面效果。





邱志军 / Qiu Zhijun,1977年生于中国福建,1999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福建省美术馆馆长。

《髹 • 心经》 Lacquering · Heart Sutra 
2022年    大漆、麻布、木板    250x63x18 cm
聚焦文化信仰与精神性,通过凹凸的盲文符号替代人们熟悉的文字,呈现心经的视觉印象。大大小小的圆点营造出平面与立面,构成丰富的视觉空间。藉由一道一道的髹漆工序,进行打磨、碰撞、融合与沉淀,完成作品情绪的延展,构建美学叙事。而这个打磨的过程,实现了书写的凝聚和专注,既完成信仰抚平内在的冲突的作用,又赋予心经文本新的形式和观念,实现了精神上的 “变” 与 “通”。




方兆华 / Fang Zhaohua,1977年生于中国,2019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
 
《点》 The Dot 
2022年    大漆、麻布    160x160x160 cm
一个点,人们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形态和感受的心态迥异。正如生活中,有时换一个角度对待同一个 “点”,态度就可能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田猛 / Tian Meng,1986年生于山东泰安,2013年硕士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现任教于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山水 • 太行之二》  Mountains & Water · Taihang Il 
2022年    大漆、夏布、瓦灰     73x75.5x3 cm
太行山,是我国的一座名山,是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地。作品由此出发,通过借助传统脱胎漆器的成型手法,以及大漆材质的温润美感来表现我所感受到的太行山,亦山亦水,山水交融,展现了太行山的秀美以及我对大自然造物鬼斧神工的崇敬之情。


王丽楠 / Wang Linan,1993年生于中国河北,现于金泽美术工艺大学博士后期课程,美术工艺研究科漆工艺博生研究生在读。
 
《律动 2021.2》 Rhythmic Movement 2021.2
2021年    漆、布、砥粉    35x25x67 cm
作品以花和海浪为灵感创作的漆立体造型。一直以来我都有制作干花的习惯,并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花的美好和当时自己的情感长久保存下来。我以 “花” 为切入点并融入 “海浪” 等元素,希望创作出具有流动性.律动性的漆立体造型。并以此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情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