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简称鄂,鄂州欢迎你。
鄂州是省辖市,距离武汉不到80公里。
鄂州是千年古都、三国文化之乡,孙权在此定都,这里也有大名鼎鼎的武昌鱼。
这里交通便利,湖北省正在大力发展武鄂黄黄(武汉鄂州黄石黄冈)都市圈,的确有各个基础在。
这个周末,鄂黄之行走起。
周六 抵达鄂州,西山-观音阁-莲花山,宿鄂州
周日 鄂黄长江大桥抵黄冈,东坡赤壁-安国寺,返鄂州,返家
此次出行都是公共交通,火车往返。
鄂州市内和黄冈市内都以公交为主,公交车单价1.5元,无换乘优惠,往返鄂黄之间坐的是25路/108路,过鄂黄长江大桥车票5元。辅以打车,起步费6元/2公里,每超500米加0.8元。
鄂州的车牌是鄂B,但大街上看到的鄂G(黄石)车牌特别多。
鄂州的西山、莲花山都是4A景区,但都不收费。
乘坐了卧铺火车,睡一晚,上海到鄂州了。
到达鄂州后,先解决过早的问题。
来到了鬼哥炒粉炒面,10元一碗,瘦肉或猪肝。
鬼哥还蛮贴心的,一看我们说普通话,先问我们要不要辣,不然还真没注意要免辣这点。
尝试下来很喜欢,口味很习惯,猪肝很嫩,大小厚度都还可以。很有锅气,香。
猪肝炒粉
肉丝炒面
隔壁家打包的安庆馄饨,煮的火候挺好的,馄饨皮并没有糊掉。肉馅也不错。
吃完早餐,就坐车前往西山。
想要切身感受鄂州的文化底蕴,西山风景区绝对是首选。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常在西山讲武修文、避暑游猎。
大清早,栾树下不少老人在打羽毛球。西山广场上也有跳交谊舞的。很有市民气息。
广场到古灵泉寺这一带绿化园景明显打造过。
这一片木芙蓉开得都很大。
从南门拾阶而上。
九曲亭处可以看到古灵泉寺的风貌。
古灵泉寺,又名圆通寺、资福寺、西山寺,是中国佛教分支之一“净土宗”的发源地。
寺庙是东晋高僧慧远所建,寺中有泉出崖穴间,因迎文殊菩萨像供奉于此,盛传泉中有灵光呈现,故名菩萨泉,又名灵泉,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
宁静的清晨,寺内的蓝猫和鸽群好像成为了寺内的主角。
九曲亭始建于三国时期,后荒废。宋朝苏轼谪居黄州时觅得故址,扩地重建。
亭内屛壁正面刻有苏轼的《武昌西山》,背面刻有苏辙的《武昌九曲亭记》。
黄武亭。
公元222年,孙权在“夷陵之战”大胜之后,在武昌称王,正式建立吴国,自定年号为“黄武元年”,大赦天下。自此延续至公元229年,始称帝。建立此亭,以彰显吴王威风,雄视宇内。
经过的时候有一位老人正在吹奏。
从这个牌坊往下走是西山庵和庞统读书处。
西山庵
庞统读书处原名西山庵,又名凤雏庵,因庞统(号凤雏)曾在此庵读书而闻名于世。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意欲火烧曹军战船,但虑于一船着火,余船四散。时曹操谋士蒋干到周瑜营中打探军情,被周瑜扣送西山庵歇息。是日夜晚,蒋干独步庵外,忽闻厢房有读书之声。蒋干叩门拜会,知是荆楚才俊庞统,便力劝其归于曹操。庞统受周瑜之托,诈允随蒋干投曹操。曹操正为大江之上船小颠簸不利于作战而苦恼,庞统巧献连环计以暗算之,使周瑜大败曹军于赤壁。
继续上山,到达吴王避暑宫。
孙权自公安迁鄂县,随之,取"以武而昌之义,将鄂县改名为武昌。并在武昌建设吴王城。
孙权定都武昌后,纳鲁肃计,西联刘备北抗曹操,富国强军,励精图治,终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帝业。为缅怀孙权以武而昌的雄才大略,1998年,鄂州市人民政府投资新建武昌楼。
武昌楼市可以登楼望远的,然不巧,我们去的时候正好关闭亮灯工程改造中,只能在楼下仰望。
避暑宫内有编钟表演。
虽然天气不甚明朗,依稀能看到长江对岸黄冈的城市建筑线条。
望江亭
在望江亭这边看长江中的沙洲似乎面积并没有地图上的那么大。
议政殿的背面
西山北门出来后最佳路线是去鄂州博物馆,就在隔壁,顺路。
但此时正好快到午餐饭点了,我们就打车去了长江边上的大碗厨,尝一尝鄂州菜。
这家店试下来菜品很是在线,味道都很不错,值得安利。
到了鄂州,登武昌楼未遂,食武昌鱼必须得有。
这家店对我们不吃辣的人来说很友好。招牌菜很多都是不辣的。
武昌鱼的烧法有很多种,选了葱烧(不辣)。69元。
武昌鱼其实就是鲫鱼。但湖北葱烧口味和上海的红烧做法区别还是蛮大的,挺好吃的。
果真没有放辣椒,虽然看起来没有了辣椒点缀,但味道是真的不错。酱汁的口味调的很好,有大葱、豆瓣的味道,鱼肉蘸着酱汁特别入味。
现汆鱼粑圆子,45元。
久违的鱼丸口感,软硬度特别好,鱼汤也很鲜。
原创糍粑鱼,49元/大份。
用的是胖头鱼吧。大片的鱼块,铁板烧的方式,微微腌制过,味道很好,咸度刚好提鲜。
粉蒸肉,45元。
和平时糯米做的粉蒸肉完全不同,他们家是小米做的,肉汁搭配小米一点也不柴。肉片也全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
豌豆蹄花肚片汤,68元/大份。
豌豆已经完全融化在汤里了,搭配炒米口感也更丰富了。
原创韭菜粑,25元/12个。
韭菜只是点缀,但这个粑粑是真的好吃。
吃完午餐先在长江边走走,消消食。
不远处就是龙蟠矶,更习惯称之为观音阁。
万里长江第一阁——观音阁,也是长江最牛“钉子户”。这是鄂州的地标了。
鄂州观音阁,又称“龙蟠矶寺”,位于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小东门外的长江龙蟠矶之上,始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 [9]鄂州观音阁坐东朝西,逆水而立,阁长24米,宽10米,高14米,基座以条石垒成,阁身以青砖砌就,是典型的木框架结构亭阁式建筑,阁内有一亭三殿二楼,总面积300多平方米。鄂州观音阁布局得体,构筑精巧,朱槛回廊,重檐飞楹,显示出典型的江南民间建筑艺术特色,又集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在万里长江之中仅此一处,故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阁”。
现在观音阁并不开放,据说有些人会游泳过去野登。
江边有市民钓鱼。
打卡武昌门。
原本还想继续去观音阁公园逛逛,但开始下雨了,就打车回酒店休息。
住在鄂州大剧院对面的桔子酒店。大堂的橙汁不好喝,咖啡还不错。
酒店早餐也有鱼圆,和大碗厨的鱼圆完全不能比啊。
午睡了一会儿,恢复了一些体力。打算前往莲花山看夜景,这里有很多花灯。
莲花山的大门还挺鲜艳的。
莲花山龙的元素运用特别多。
又见木芙蓉。
这只猫咪的尾巴受过伤,断了。
想趁着天亮的时候去看碑林,匆匆看了一眼祈福堂就继续前行。
出来的时候祈福堂发现关闭了,没法进去参观。
1983年,撤销鄂城市、鄂城县,将黄冈县黄州镇并入,合并成立省辖鄂州市。
摸心台
莲花山真的很神奇,作为一个4A景点,除了元明塔和碑林,这里还兼容了疗养院、中医院、动物园、户外泳池、大型餐饮(有办婚礼),业态相当丰富。
万宝海长廊
万宝海中的通天桥
元明塔
素有“江南第一塔”美誉的元明塔,1993年7月7日奠基, 1995年10月28日落成,塔高80米,为八角形楼阁式塔,出土十一层,层层飞檐翘角,覆盖着金色琉璃。正中的空心柱通天贯地,为元明塔独有。塔体洁白,与金色飞檐交相辉映,色彩鲜明和谐,巍峨挺秀,飞檐之下,托以云龙斗拱,二至十一层,每层用24个斗拱,每个斗拱由三条云龙组成,一层为40个三云龙斗拱和48个单云龙拱。共有云龙888条,其中有88条琉璃金龙雄踞射脊之上。一层八根朱红柱上,八条金龙合抱,彩云环绕,神态各异,其中东、西面各有一条凤尾龙,遥相呼应。登临此塔,凭栏环眺,极目楚天。
武昌鱼雕塑
碑林始建于1994年,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过亿元,容碑万余块。
碑林以白猿山为廊基,依山就势而建,内有中心阁、二个碑亭、三座门碑和碑廊,形成风格独特的球面建筑群。
碑林里有一片是鄂州出土的古镜图样。
编钟介绍,回想起湖北省博物馆的参观经验。
参观完碑林,已经5点多了,但此时天仍然挺亮的。一路返回,无缘亮灯。
这一天的运动量真是超负荷了。
周日下雨,给出行带来很多不便。但来都来了……
酒店门口的25路/108路公交车一辆车就能到,决定去长江对面的黄冈拜访一下东坡遗迹。
当天上午黄冈有半马比赛,继伊宁马拉松活动后再次遭遇了封路的突发情形。
到达东坡赤壁景区时,游客寥寥。
东坡赤壁,又名黄州赤壁,文赤壁,俗称赤壁公园,位于古城黄州的西北边,湖北省黄冈市公园路。
因为有岩石突出像城壁一般,颜色呈赭红色,所以称之为赤壁。
这里并非赤壁之战的所在地。
全因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闻名。
这段城墙有点意思。
景区门票40元,60-69岁老人半价票。
雕塑旁有个文创店,原创文创不多,有定制雪糕。
买了个东坡饼应应景。
因毁损修缮,这里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
在文字介绍之外,可以扫码听语音讲解,挺方便的。
留仙阁,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取坡翁长留阁中之意。
阁前是苏轼亲书的《乳母任氏墓志》。
二赋堂,始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毁于咸丰年间的战火,重建于同治七年1868。
得名因堂内以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为主体。
“二赋堂”匾额由晚清重臣李鸿章书写,是国家二级文物。
堂前楹联是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在辛亥革命前夕游览此地时所写。
坡仙亭。
此亭重建于清同治年(1868)。最早称誉苏轼为“坡仙”的是南宋诗人戴复古,亭名因此而得。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擅长行书和楷书。此亭内嵌有苏东坡的书画石刻十余方,其中豪放之作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楷书《满庭芳·归去来兮》、《行香子·述怀》、《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最受人喜爱。除此之外,还有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所画的《月梅图》、谪居惠州时所画的《佛寿图》以及历代名人的书画石刻二十余块,都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坡仙亭”三字由中国佛教学会副会长赵朴初题写。
石字藏。
始建于明代,后因战火损坏。此塔于清同治七年(1868)修葺。塔身由红砂石砌成,用于焚烧有字的纸张。自古以来黄州就是崇文重教之地,素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说,所以官府遣专人将大街小巷中废弃的上有文字的纸张拾捡到此塔焚烧,然后将纸灰倒入江中随江水流逝。此举是对知识的一种尊重,文字不能随意践踏。
酹江亭。
此亭原名御书亭,因亭内嵌有清康熙皇帝亲自书写的《赤壁赋》御碑而得名。亭内有清代黄州知府英启书写的《重修赤壁怀古并序》,还有刘维桢、程之桢等历代名人书法碑刻十余块。其中清代书法家叶志佚书写的一笔“寿”苍劲有力且寓意深刻,与“寿”字的含意相得益彰,深得游客们的喜爱。酹江亭取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樽还酹江月”之意。亭名由原国防部长、上将张爱萍于1982年题写。
乾隆御碑
往下走是放龟亭。
东晋(317-420)大将毛宝戍守邾城时,其仆人将他买食的白龟放生于此,后得善报。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黄州知府郭凤仪依据史书的记载,在赤壁矶头白龟渚凿一巨大白石龟,以彰显善恶有报的往事,亭名亦由此而得。现亭为清同治七年(1868)重修。此处为赤壁矶头,亭下岩石壁立,苏轼笔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景象即指此处,昔日江水冲刷的痕迹犹存,明代的白石龟仍蹲踞矶下水边。
明代白石龟
放龟亭本身也是被观景之处,因为这里就是赤壁矶头所在。
水边有步道可以从矶下朝上看赤壁,但当天雨势不断变大,后来就没去走亲水步道。
睡仙亭。
始建于北宋,原名睡足堂。现亭为清同治七年(1868)重修。亭内原有石床石枕,相传苏轼同友人游赤壁酒醉后曾躺卧于此,其状若仙,故后人改睡足堂为睡仙亭。亭下赤色岩石上嵌有清人钟谷书写的“赤壁”石刻,古时江水即在亭下东流。
碑阁。
苏轼书法丰腴跌宕,具天真烂漫之趣,历来为人赞赏。清光绪十六年(1890),黄冈知县杨寿昌因景仰同乡前贤苏轼的书法,委托著名鉴赏家杨守敬择其诗、词、赞、牍手稿精品编成《景苏园帖》六卷并勒诸于石。1925年,萧耀南以重资购回即将流失海外的全套石刻,一代国宝赖前贤之力得以幸存。《景苏园帖》全套石刻126块分嵌在此阁四壁,阁名因此而得。
景蘇園帖流傳記
《景蘇園帖》碑刻共126塊,楊守敬精選監刻,楊青昌出资监制。
楊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清末杰出歷史地理学家、書法家、金石书法版本学家,于清光绪十年(1884)任黄岡縣教渝;楊壽昌,四川成都人,于先绪十六年(1890)任黄周知縣。倆人鑒于歷代蘇書法帖存在瑕疵,商議重輯蘇東坡書法墨迹,造就最佳蘇書法帖。楊守敬從收藏的蘇體書帖、碑文拓片中,鑒選蘇書精品72件,由楊壽昌出资,聘請江夏人劉寶臣鈞摹上石,千光绪十九年刻成石碑126瑰。碑成后,命名舞《景蘇圈帖》,由楊毒昌收藏。楊爵昌卸任后,因生計困難,將碑典當在漢口張信記當鋪。1925年,當铺拟将碑刻轉售给海外商人。时任炳武上將軍、湖北省長的蕭耀南聞訊,斥巨资將碑刻購回,運至黄州赤壁,嵌于挹爽樓墙壁,名之“碑閣”。
《景蘇园帖》碑刻集蘇书精华之大成,是當今世上保存最好、数量最多、精選最當的蘇書法帖。
东坡祠。
涵晖楼是北宋黄州四大名楼之一,原楼已毁。现在这栋楼修建于1982年,楼内安放苏东坡木雕座像,两壁镶嵌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石刻全身像,具有传统文化气息。
室内布置苏轼墨迹摹本一组。分别是苏轼书寒食诗帖摹本;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摹本;杜甫恺木诗卷摹本;祭黄几道文摹本等。
这是景苏园帖、赤壁二赋帖,是东坡赤壁文创品。
后回廊内挂墙图片配文,展示东坡故事、东坡智慧内容。
下次去上博找找这份《苏轼书祭黄几道》真迹。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书《黄州寒食帖》(1082年),原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东坡在贬谪黄州后的生涯中,没有放浪形骸,没有随波逐流,他把儒家的坚毅与担当,道家的齐物与超脱,佛家的随缘与无执相融合,超然物外,形成苏东坡智慧。品味苏东坡智慧,能让人生更有趣,生活更快乐。
以下是画配诗文。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感悟苏东坡的睿智和聪慧。
栖霞楼的匾额时茅盾所题。
栖霞楼二楼的版画,展现的是苏轼月夜望江图。
这一层有很多苏轼关于养生的观念,放在现代也很适用。
栖霞楼三楼是以东坡命名的美食。可以从中看出苏轼谪居时也很拮据,但他很擅长在有限的资源中找乐趣。
苏轼谪居黄州时经常去安国寺探讨佛法。到了黄冈也不能错过。
东坡赤壁景区出来后,依然大雨,好不容易打到车去安国寺转转。
安国寺原名本叫“护国寺”,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才改名称之为“安国寺”,当时的宋仁宗还御赐了一方“敕赐唐代祖庭安国祥林之宝”玉印,这也是安国寺二大镇寺之宝之一的安国玉印。
而之所以宋仁宗会给予安国寺如此大的荣誉,其实还多亏了一个人——韩琦,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当时安国寺虽然有所名气,但是当时比它底蕴高、名气大的庙宇还是有很多的,而在北宋天圣年间(1023),当时的韩琦还是一个15岁的小伙子,他哥哥韩琚便在黄州城担任刺史,而韩琦便是在城外的安国寺西厢房苦读,最终才得以考中进士,从而成为一代北宋宰相。可以说,安国寺便是韩琦的发家之地,名气得以大增。
而后安国寺得以成为江淮乃至全国名刹,其实还是因为另外一个人,这个人便是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贬于黄州的苏轼,当时的苏轼心灰意冷,整天在黄州城外游山玩水。当时的苏轼不仅喜欢去赤壁山,还喜欢去安国寺潜心佛道以求解脱,喜欢在寺中沐浴洗澡后参禅打坐,由于长江改道等诸多原因,其实很多黄州关于苏轼的遗迹,很多都无处可寻了,而安国寺还算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
安国寺的二大镇寺之宝另一个就是宝塔奇树。
青云塔,又名南塔,文峰塔,俗称宝塔,因高入青云而得名。始建于1574年,距今400多年。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修。
青云塔的结构别致,建筑艺术独特。塔身是青灰色块石砌成,呈八方形,七层八面,层层出檐,塔高42.44米,耸入云天,极其壮观。
塔内有石阶138级,盘旋贯穿各层。为了利于通风透光和眺望塔外景物,每层外缘八方设有八个“门”,相互垂直对称。“门”有虚实两种。虚门只外表有门框子样子,实门才有门孔通向塔外。全塔共有实门16个,第五层1个,第二、三、四层各2个,第一、六、七层各3个。第一层的八个虚实门分别为:乾门、坤门、坎门、离门、震门、巽门和兑门。西北面的乾门为正门,门外上首嵌有“全楚文峰”石匾,笔力刚劲。东南面的巽门,是通塔的唯一通道,直通塔顶。门内的石壁上刻有“青云直上”四个大字。佛教寺院中的塔门用道教八卦命名,还真是很少见。
青云塔顶上还有一棵韧性很强的大叶朴树,高3米有余,直径30厘米,是棵百年古树。形如巨伞,大旱不枯。每逢春夏,枝叶茂盛。
大雨中正在修缮的安国寺,杳无人烟,特别宁静。
在大殿后方,应该是原来未扩建的安国寺。
大雨不便,不敢多逗留,早早赶回鄂州站。
湖北,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