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将两个千年古城串联起来,来往更加方便、快捷,于是就有了这快速打卡式旅行。地铁一号线在进入咸阳境内的任何一个地铁站下车,都很方便来到老街,最有特色的地铁站是“陈杨寨”、“白马河”等,刚看到,许多人认为像棺材,其实它更像秦王的冠冕。
咸阳的清晨,最著名的便是它的早餐,分别是:老汉喜、锅盔牙子、蒸肉,其实都是“肉夹馍”。
在咸阳,“老汉喜”的名字家喻户晓,“老汉喜”是个统称,其实就是荷叶饼夹馍,与西安的白吉馍夹腊汁肉不同,“老汉喜”用的是柔软的蒸制荷叶饼,荷叶饼绵软,好咬,即使牙口不好的老汉也能吃,“馍软腊汁香,老汉自然喜”,故起名——“老汉喜”,肉要每天现煮,太肥或太瘦都不行,精华在煮肉的那锅老汤中,知名的几家店面,他们的老汤不知沸腾了多少年,出锅的腊汁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入到口中别提有多香, 蒸好的荷叶饼,软和、白净,揭开夹肉,夹好的肉或汤一点也漏不下去“李家荣喜”在“老汉喜”中排名绝对靠前,软软的面饼夹着粉蒸肉,吃着小菜,喝着包谷糁粥,美美的一顿早餐,也可去雪花酒店的“四旦老汉喜”,它家是夹着腊汁肉,配着油茶麻花,神气活现的一顿早餐,还有一家“赵家老汉喜”吃的人也挺多的。也可选择另一种早餐“蒸肉”,咸阳有两家比较有名“杨家蒸肉”“跃进老街蒸肉”,其实就是另外一种类似老汉喜的夹馍,它夹的除了粉蒸肉,还有条子肉、小酥肉,也是不错的选择。
吃饱去“凤凰台”消消食,凤凰台位于仪凤西街北口,原为咸阳北城楼,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台高6.1米,占地800平方米,台上有大殿4座,传说秦穆公的幼女弄玉和箫史吹箫引凤至此,《列仙传拾遗》记载: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响。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笙,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局十数年,凤凰来止。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数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去"。“乘龙快婿”的成语便来源于此,;另一说是其建筑形制颇似凤凰,故名凤凰台。凤凰台是市区内惟一保存较完好的高台古建筑群,同时又是革命旧址,被誉为咸阳古城明珠,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凰台不远就是安国寺,现在不开门,附近有网红“老咸阳”路标打卡牌,走在老街的小巷中,觉得肚子有点空隙,再吃点东西,锅盔牙子是陕西咸阳特有的地方有名小吃,它实际上和肉夹馍有异曲同工之效,但是馍更小,更脆。锅盔牙子选上等麦面粉和死面(不经发酵),揉压成马蹄状(形似荷叶饼,厚不过一分),上碳火炉烘烤,至表皮酥黄,内里熟透,横面切开,夹入秘汁卤肉。其肉肥不腻,瘦不柴,夹入饼中,咬一口酥脆溢香,肉入口即化,吃一个是夹齿留香,回味无穷,堪称一绝。因为锅盔牙子白吉馍薄的多,所以经过烘烤已经全部酥透了,入到嘴里就更是酥脆可口。卤好的肉里没有太多油汤,夹在热腾腾的饼里,肉香饼脆。锅盔牙子一般就着馄饨一起吃。“刘记锅盔牙子”(八点开门)“史家锅盔牙子”(十二点开门)随便哪一家,又是一餐美食。老街还有许多陕西美食,如:渭南时晨包子、乾县豆腐脑、羊杂、圣元粉蒸排骨、乞丐酱驴、葫芦头泡馍、羊肉泡及各种棉食;如果你是凉皮重度爱好者,也可去二厂“武功凉皮店”去看独特的调凉皮的手法,品尝不一样的味道。
继续消食,前往咸阳博物馆,位于咸阳市秦都区西大街中段,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年)所建的孔庙基础上改建而成的一所市级博物馆。以秦、汉为主的断代陈列馆,馆藏文物13000余件,资料2500余册,共有6个陈列室,陈展出文物4000余件,第1、第2、第3陈列室以秦代文物为主;第4、第5陈列室为汉代文物,其中第5室为杨家湾汉墓出土的汉代兵马俑专室;第6室为其他文物展室。这里的第5陈展室,人称之“汉兵马俑”,可能是汉高祖刘邦长陵陪葬墓的出土文物,数量之多,气魄之大,造型之美,实为罕见,被中外专家、考古学者称为西汉军事博物馆。在博物馆中慢慢消磨时间,那怕只是坐在那,也能感受历史文化的气息。坐着无聊也可去门口的“老爸的咖啡馆”来一杯手冲咖啡(下午2点开门),发发呆。
来咸阳咋能不吃“biangbiang面” ,说起此面,还有段历史:过去,渭河水虽挟泥带沙,昏黄浑浊,但当时绝对没有污染。渭北咸阳城里的人都有汲渭水饮食的习惯。据传,人们从河中把水挑回倒在缸中沉淀,然后用沉淀后的清水去和当地产的小麦面,擀成的面条又薄又韧,切得宽而长,这种用天然河水做成的宽面条就叫 biangbiang 面。这种面条富有韧性,生时不硬,下锅用烧开的河水煮不烂不粘,吃时蘸上事先用油、盐、酱、味精、蒜泥、油泼辣椒等调味品配成的佐味汤,美味可口。食后喝其面汤,易消化,耐饥饿。老街有两家著名的面馆“胜利面庄”“窦家biangbiang面”味道都不错,饭点人太多,最好错过饭点。
还要继续吃,就必须消食,沿着古老的中山路,漫步在散发着浓厚历史气息街道,去清渭楼,它始建于秦代,名曰咸阳东楼,汉唐时期更名为秦楼、咸阳楼。北宋景佑年间,时任咸阳知县的诗人黄孝先重修咸阳楼,更名为:清渭楼。在历史上,清渭楼曾与黄鹤楼、鹳鹊楼和岳阳楼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唐代诗人许浑所作《咸阳城东楼》便出之于此: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沈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千百年来,清渭楼就像一位历史老人静静地伫立在渭河岸边,默默地看着城头风云变幻和世间岁月流逝。1998年还有三间两层楼,后被公路扩建拆除,现在是2004年由张锦秋大师设计重建,为美术博物馆,里面珍藏许多珍品。平时只开放一层(一直开放)、二层(12点至一点半关闭),节假日三层开放。
不远就是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以展示丝绸之路及古渡遗址文化的为主,位列关中八景的咸阳古渡是唐代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渡口,占地3000平方米的遗址博物馆,在渭河咸阳古渡原址上建设,通过古渡遗址展示、120余件文物陈列和模拟场景再现等方式,真实展现咸阳古渡的历史发展和变迁。咸阳古渡,即咸阳从古至今的渡口,本为汉唐西渭桥(即便门桥)旧址。咸阳,故址在今咸阳市东南里许。桥废后,至明嘉靖(1522——1565)年间,以舟为桥,后则冬春设桥,夏秋舟渡。通陇通蜀,欸乃之声,彻夜不息,为秦中第一大渡。咸阳古渡几千年,名闻遐尔。赞曰:往来名利之客,络绎不绝。沽舟泛泛,渔艇悠悠。黑鳗赤鲤,沉浮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出没于烟波之上。樵士羊肠而往,牧童牛背而归。歌喧斗草,曲唱采莲。助诗家无限精神,是为一景。
沿着咸阳湖走就到了古渡廊桥,它是咸阳是地标性建筑,其名字源自关中八景之咸阳古渡。廊桥北起渭阳路,南至渭河南岸,与世纪大道相通,横跨渭河,全长748米,宽14米,是全国首座秦建筑风格、双层人行景观廊桥。桥两端建有的冀阙;门,是秦定都咸阳的象征。桥面以上分为两层,一层可供市民徒步通行;二层为休闲观景平台,建有一座主阁和两座副阁。主副阁以公益服务为主,设有音乐厅、画廊、书吧等。桥上的建筑采用景观化的设计手法,将古代的廊、亭、坊等相互结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秦文化风格建筑群。古渡廊桥2017年10月1日正式建成使用,与周边的清渭楼,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渭河古渡遗址等组成了咸阳古渡文化景观带,彰显大秦故都 德善咸阳的古城风采,成为咸阳一座新地标。
如果有时间可以去“福园巷子”网红打卡地,类似袁家村、永兴坊的地方,里面有陕西的各种美食、茶馆、奶茶店、酒吧等,整体修建的很好,假如有你感兴趣的饮食,肚子还有空位,可以略微品尝一下。因为来咸阳,必须要去“亚洲第一面馆”一个市场只卖一种面“汇通面”,其实就是家常干拌臊子面,荤素臊子各一盆,素臊子里有土豆、红萝卜、豆角,豆腐切成小块,肉臊子就是猪肉丁炒制而成,再配上鲜红的油泼辣子,堪称一绝。说到汇通面,不少人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可是汇通面最初是怎么出现的,你知道吗?关于汇通面的来源,咸阳坊间一直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说起初汇通面出现的原因是咸阳彩虹集团公司的夜班工人在下班之后没有地方吃饭,于是,便有人摆了以陕西臊子面为主食的流动面摊。彩虹夜班工人数量过多。一家难以满足需求,于是便慢慢形成了著名的咸阳汇通夜市。另一个版本是1998年,离开企业的李锋迫于生计推车在咸阳汇通什字经营手擀面,10多年后的今天他依然在此靠自己的手艺谋生。然而当年的手擀面如今已被本地人公认为咸阳“第一面”。从散摊经营到“汇通面大军”,历时13年,它完成了一碗面的华丽“转身”。一碗面前世今生世上本没有汇通面,吃的人多了汇通面便被叫出名了。汇通面其实是咸阳一种以地点(汇通大厦)命名的陕西传统面食,汇通夜市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汇通十字西南角,白天这里一片空地,待到傍晚六点钟,72家汇通面经营户开着电动三轮车,拉上锅灶器具,在这里集结,掌灯营业。这里基本都是夫妻在经营卖面,他们煮面,调面,配合十分默契。左面也讲究技术和时间,做好一碗面就是三四分钟,吃饭的人多,要放快,再加上手工面不易多煮,煮得时间太过,就软了,不好吃了,不筋道了。关中人好面食,因此汇通面经历了20年之久,依然备受大家青睐,如今它已不仅仅是一个面食招牌,还是一个地理坐标,一道风景,一个传奇,许多外地人更是慕名而来。如今,汇通夜市被网友冠以一个霸气的名字:亚洲第一面馆,每到华灯初上之时,这个面馆就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四面八方而来的食客们随意落座,吃着汇通面,就着蒜,找寻老陕人的面食情怀。汇通面也以其独特的口味以及制作方式扬名于咸阳周边县市,经常有人慕名不远百里开车来到汇通只为吃一碗面。
这时你估计再也吃不下任何东西,乘地铁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