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不腻的云南|在昆明赏花,在弥勒信步,在蒙自学史

作者:丫宝 显示图片

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里,
大概只有云南那些地名被念起时,才会立刻令人心驰神往。
西双版纳、芒市、普洱、玉溪、弥勒、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普者黑……
大概只有云南是去了还想再去,去多少遍都不够的地方。
当你在犹豫旅行目的地的时候,云南绝对是最正确的选择,这是我们第三次去云南。

第一次,去了大理和丽江,在沙溪遇见了“波罗的海”,骑自行车环游了泸沽湖,在云南听了十天的故事。
第二次,去了西双版纳,在野象谷第一次看了大象,被中科植物园的繁花簇拥着,赴了西双版纳的约定。
第三次,选择了昆明和红河州,终于见到了浪漫的蓝花楹花海,迷失在弥勒东风韵的万花筒中,爱上了蒙自那个闲适安逸的小城。

还会再去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
在第四次启程之前,让我抓紧时间把第三次的故事先说完。







无论是昆明的历史底蕴,还是舒适的气候,亦或是昆明的美食,都值得将昆明作为云南的其中一站好好游览。
但是前两次我们都是把昆明作为中转站,匆匆路过,从未停下来好好审视这座城市。这次恰逢昆明蓝花楹绽放的季节,徜徉在满盛的街道旁,沉入了蓝紫色的梦境中。

在酒店办理了入住之后,乘坐地铁到了盘龙江畔,刚下地铁不久,还没来得及靠近细看蓝花楹就落了一场大雨,与几个路人一同在路边屋檐下躲雨,不远处的蓝花楹树下,纷纷掉落了很多花瓣。
等了大概二十分钟,雨终于小了一些。昆明的雨说来就来,以防继续下雨,在旁边的商店买了一把看起来质量不太好的透明雨伞,拍照也好看。



第一次知道蓝花楹是很多年前马蜂窝的一篇澳大利亚的蜂首游记,作者穿着自制的婚纱,在蓝花楹下拍了婚纱照,独特又浪漫。这么多年,对那片紫色的花海魂牵梦绕。
或许,我并不这么炽热吧,否则五年前刚知道昆明也有蓝花楹的时候,我就应该立刻前往观赏了,而不是五年之后才单向奔赴。我憧憬的或许只是有婚纱、有伴侣、有蓝花楹盛开的澳大利亚。




盘龙江畔的蓝花楹不算特别高,有些繁密的花枝垂落下来,伸向江面。近看蓝花楹的花瓣,像一个个紫色小铃铛,又像小喇叭。




拍了几张照片,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落在了盘龙江上,荡起圈圈的涟漪;落在了蓝花楹上,挂起了一个个小“珍珠”。
阵雨全然没有打消我们的激情,撑着雨伞沿着江畔慢慢地走着,反而增添了几分浪漫。










从小到大,蓝色都是我最喜欢的颜色,这几年又爱上了紫色,觉得紫色很神秘很深沉。对于蓝花楹,我不知道是改定义成蓝色还是紫色。
直到在网上搜索蓝花楹的时候,才看到它有属于自己的颜色,并且已经被潘通所认证。
“国际色彩权威机构Pantone发布了2022年度代表色——长春花蓝。官方定义是,以紫调的宁静作为底蕴,在热烈的紫红色中注入细腻的蓝调。”





江上时而有一艘游船经过,坐着小船荡在盘龙江,在雨中慢行,观赏着两畔的蓝花楹,应该是另一种趣味。





我们从桥上绕到了对岸,时而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时而又停了下来,岸边的路边上积满了水,对鞋子特别不友好,却没有打消我拍照的热情,抓着陈哥哥不停地帮我拍。










入夜之后下起了特大雨,小小的透明伞实在是容纳不了两个人,我们只好遗憾离开,在旁边的商场躲雨。相信明天会是一个大晴天,教场中路的蓝花楹也在等待着我们。





在酒店吃了早餐之后,导航到老街,经过了甬道花街聂耳的故居,游客不多,无需预约,可以直接进入参观。


对于聂耳这个名字,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他和田汉共同谱写了我们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但是对于他的生平,估计很少人会了解。
聂耳的父母是云南玉溪人,聂耳却在甬道街的聂耳故居出生,童年也基本上在这里度过,18岁外出求学离开昆明后,再也没有回来。
此故居是聂耳的父亲聂鸿仪在昆明行医时,租用的一间铺面开中药铺“成春堂”,该房坐东朝西,临街有两层楼土木结构房三间。
对聂耳感兴趣的朋友们,到了昆明老街之后可以顺带去参观。


昆明老街全长435米,是昆明城中仅存的具有昆明古朴风貌的老街。在老街所有的建筑群落中,最负盛名的,最特别的大概就是“纸片楼”。
昆明的“纸片楼”是由1946年的法式历史建筑改造而来,也是鲜有存世的弧形法式建筑,它们由一对弧形建筑组成,被许多昆明人赋予“酒杯楼”之称。
对月楼以其窄和薄的特点在一众改造古建筑中脱颖而出,两栋楼宇彼此相望,呈弧形成对怀抱在胜利堂两侧,故得名为“对月楼”,怀有“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美好深意。



在对月楼拍照的游客特别特别多,倘若想要拍全整栋建筑比较困难。我直接放弃了,选择了侧面的一些机位,感觉也不错。



将相机放在了特别远的位置,两个人坐着想拍一张合照,还未坐下来就快门就已经按下来了。后来一直有小姐姐等待着在这个位置拍照,我们作罢,未能拍下第二张。之所以留下了这张照片,是后来发现我的上面门牌上恰好是“27”这个数字。


经过这个咖啡馆的时候,看到很多人同窗子上休憩的那只动物拍照,本以为是可爱的狗狗,我们也感兴趣凑上去看了一眼,发现长得特别像狐狸,询问店员才知道真的是狐狸。



循着百度地图,从昆明老街往翠湖公园走,经过一栋大楼,正面看着像高塔,侧面看着像帆船,在网上搜索了很久很久,才知道是五华区政府大楼。





走着走着,又看到了蓝花楹大道,比较高大比较稀疏,不好拍摄人像,倒是可以治疗颈椎,因为在不停抬头。
蓝花楹的花瓣落满了整个车身,装饰了一层紫色,等到车主来开车的时候,心里大概会被挤满了浪漫的惊喜。




竟然在无意间邂逅了黄公东街黄色的网红机位,等待拍照的人太多了,来往的车辆也特别多,感觉特别不安全,趁小姐姐们交换拍照的间隙,卡着时间拍了两张空镜。



整条街都刷成了黄色,拍照都挺好看的,真的没有必要去浪费时间排队去拍网红机位。本来我想在黄墙背景前拍了,直接P图到网红机位上的,发现太浪费时间了,还不如把这功夫拿来多写几行字。




黄墙的里面是云南解放纪念馆,主建筑是一栋二层法式洋楼,至于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中的典型风格建筑,我们进去参观了一圈。

云南解放初期,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驻地,是昆明军管会主任陈赓,云南省第一任省委书记宋任穷居住地和办公地。中缅边境勘界期间,周恩来总理多次莅临昆明,1957年3月,周恩来总理曾居住于此。




从翠湖门口经过,没有进去的打算,匆匆拍了一张照片,骑了一部共享单车去教场中路,蓝花楹的浪漫在等待着我们。



教场中路,总觉得再浪漫,再华丽的文字都无法准确描述。从进入路口开始,就坠入了蓝紫色的梦境中。

买了两根文创雪糕,颜色特别清新,本想拿着拍照,可是游客实在是太多了,摩肩擦踵,天气也比较热,很快就开始融化了。
我迅速地咔擦了几张之后,解决掉了,不知道谁是文创雪糕的创始人,真的太有创意了,然而没有一根的味道是好的。




两侧的蓝花楹层层叠叠,团团簇簇,遮天蔽日的蓝紫色,将教场中路都淹没了。

一阵春风拂过,带着清爽与舒适,掠过湖水,吹过街巷,吹过开了满树的蓝花楹,簌簌地落下一阵“蓝花楹雨”。
花瓣掉落在地上,飘落在游客的头上,洋洋洒洒,满是浪漫的气息。










蓝花楹有蓝的忧郁,又有紫的神秘,蓝紫交织,似平静的大海,无法琢磨。

蓝花楹是壮丽的,高大的树干立在教场中路,只要一抬头,就是满目的浪漫。







游客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快门声不断,只想将这春天的色彩全部纳入画面中。

教场中路的蓝花楹长得太高了,并不适合拍摄人像,需要搬个梯子,被拍的人站在梯子仰拍。在入口处还有很多往来的车辆,水泄不通,为了安全建议不要在马路上拍照逗留。
继续往前走到道路的中间,专程空出了半边马路留给游客拍照,也有很多道具齐全的摄影师帮忙拍摄,价格都比较便宜。

如果你觉得漫步在树下不够浪漫,也可以花39元乘坐蓝花楹主题的双层巴士,也许会从低垂的蓝花楹树枝下驶过,一伸手就能触碰到这春天浪漫的气息。

这条开满了蓝花楹的教场中路都笼罩在浪漫的气息里,漫步在树下,全身毛孔打开,被浪漫气息沁入,人自然而然就变得温柔了起来。



吃完菌子之后,慢慢散步到了南屏步行街,步行街渐渐热闹了起来。恰好有一个乐队在街头表演,站着听了几首歌之后,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月亮也爬了起来了。
没想到在南屏步行街的一侧,也有一排高大的开得正盛的蓝花楹。







灯光映衬下的蓝花楹从蓝紫色变成了深紫色,这里的树木特别高大,只有一侧有,不合适拍摄人像,单单仰拍蓝花楹却挺合适的。
前一天到达酒店的时候,询问打扫为生的阿姨在附近哪里可以赏花。她羞涩地表示她也没有见过,只是从短视频里看过。无意间在南屏步行街看到之后,好想告诉那个阿姨,在距离她四百多米的地方就可以赏花,不需要在手机上隔着屏幕赏。








从翠湖骑行到了校场路,远远看到校场路的密密麻麻的游客,迅速找了个停车的地方,回头就看到了一家傣族餐馆,正好是饭点,游客不少。
两个人点了五个菜,分量特别足,实在是撑不下了,最后只好打包了包烧鸡脚筋。味道跟我们在西双版纳吃的差不多,特别喜欢吃傣族菜,选材独特,可酸辣,可清淡。






本想去网上特别火的一朵菌,结果排队至少两个小时起,果断放弃,在大众点评上找了最近的一家评分也特别高的店铺。店铺搞得花里胡哨的,种了很多热带植物,底下云雾缭绕,进去之后扑面而来的清凉感。



直接在网上预定了一个套餐,茶花鸡的锅底,包含了鸡肉,还有野生菌拼盘,可从松茸、青杆菌、黄牛肝菌、见手青、羊肚菌、鸡油菌、竹荪、白风菌等各种菌子中选择五种自己喜欢的拼在一起。我特别喜欢吃竹荪,忘记了跟店家说,直接让他们拼了一盘,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改不了了。

云南每年都有很多因为误食野生菌而中毒的事件,据说医院对野生菌中毒的治疗已经特别有经验了。一般吃野生菌的店铺在开始煮之后,会摆放一个计时器,不到时间不发筷子,煮好之后还会留样本,特别有仪式感。大家去吃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店铺所要求的去吃,吃了之后见到很多小人跳舞的感受可一点都不好。





菌子汤实在是太鲜美了,连炫了好几碗,个人感觉菌子真的主要是食材,只要食材新鲜,每一个店都会好吃,不是非得去哪个网红店。




“弥勒”是一个同佛同名的城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接轨滇中、连接两广”重要枢纽。这个名字,单听上去,就感觉特别有吸引力。
东风韵艺术小镇的建成,让弥勒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对于东风韵的好坏,各有评说。但不可否认,因为东风韵,越来越多人选择了弥勒作为云南行的一个落脚地。

从昆明南到弥勒,大概半个小时的高铁,弥勒站旁边可以保存行李,20块钱一天,只去东风韵的朋友可以直接将行李寄存在高铁站。
在车上半个小时了,还是没能平复在昆明南站赶车时候的紧张感。昆明南站实在是太远了,我们预计错了时间,剩下七分钟的时候才从地铁上出来,在两分钟内安检进了高铁站,结果检票口在最远的地方,还有一分钟就要关闭检票口,全程都在奔跑,比高中的时候跑八百米最后冲刺阶段还累。虽然赶上了,可是一直胸闷难受。
直到从弥勒站下车,在旁边的竹园马氏卤鸡吃了一碗米粉后才渐渐平稳。




1、交通
昆明南—弥勒:33分钟,34元/人
弥勒—东方韵:10分钟,滴滴10元,拼车5元/人
(平时可以直达景区门口,节假日人多,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换乘景区的公车前往)
2、开放时间:8:00—18:00
3、门票:60元/人,观光车双程20元/人,单程15元/人
(个人觉得没有必要乘坐观光车,我们被工作人员告知需要走3公里,实际上并不需要走多久,返程也由于游客太多走回了景区门口)
4、游览路线:修为门—七彩花田—印章坊—万花筒艺术馆
5:注意事项
在景区住宿可免门票,不限次数进出。
游客中心可以免费寄存行李(我们花钱存在了高铁站,感觉损失了一个亿)


修为门即景区大门,白色的万花筒的形状,拍照也特别出片,但是游客太多了,人来人往,不好避开人群,不太好拍人像。


从游客中心出去,是一个很广阔的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可眺望整个东风韵小镇,近处的蓝花楹和远处的紫色马鞭草,组成了一幅浪漫的紫色画卷。









乘坐观光车大概五分钟左右到达了印章坊,被司机赶下了车,按理每一站都可以自由上下车,但是司机却让我们所有人都在这里下车。
印章坊之所以得名,是因为一座座建筑形似印章,以前是让人拍照参观的建筑,如今变成了一个个商店,售卖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显得特别杂乱。我们在后面避开游客拍了几张照片,同时也能避开商店凌乱的广告牌。




从印章坊徐徐踱步到万花筒,在整个东风韵景区都可以看见万花筒。因外形像我们小时候玩的万花筒,因此而得名,其实它更像是一个个红酒瓶的样子,因为弥勒葡萄酒文化非常出名。这些万花筒造型的建筑,造型流畅不生硬,配上红色的砖瓦,真的像是童话里的城堡。








在云南,有两大国宝级艺术—罗旭的雕塑作品和杨丽萍的舞蹈。杨丽萍大家都很熟悉,罗旭相较来说就低调了很多,但是这位艺术家的拥有“云南高迪”“云南怪才”的称号。

这位艺术家从没系统地学过建筑学,也不擅长计算。他仅仅是靠自己对力学的直觉判断,拿着一根3米长的竹竿指挥工人,打造出了三座与众不同的建筑:①士著巢(在昆明)②红砖房(在弥勒)③蚁工坊(在建水)。

东风韵整个建筑群的修建,没使用一根钢筋,一颗钉子,全部用本地烧制的红砖砌成。它们和脚下土壤的颜色浑然一体,就像是从这片红土地里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








在艺术馆里,能够看到的“千人合唱团”的陶俑艺术品,千人千面,尽品人生千姿百态。










我们在里面一边逛着一边坐着休息,感叹艺术家罗旭的伟大。不是建筑家,也不是艺术家,不能从建筑艺术的专业角度去评判好坏。
但是作为普通游客,却觉得这些建筑的独特造型、红土颜色、周遭布局,都蛮有吸引力的。对于喜欢拍照的游客来说,更是极好的场景。建议穿着白色、黑色、红色、黄色等纯色衣服或者裙子,会咔咔出片几百张。






好喜欢云南的各种市集,希望云南的市集文化可以推广到全国各地。


七彩花田,也叫薰衣草庄园,被誉为滇中的“普罗旺斯”,但其实这些紫色的花并不是薰衣草,而是马鞭草。
在花田拍了几张照片之后,想回到印章坊坐车,被告知需要走回万花筒乘坐返程的观光车,而且按照人数预估需要排队一个小时。没辙只好忍着脚后跟起泡的疼慢慢走出去,告诫大家出门游玩千万别穿新鞋子,脚一定会被磨起泡。



虽然因为没能乘坐返程的观光车而觉得损失了单程车票,但是看到花海的景致又开始庆幸没有乘坐。
特别喜欢花海里的这两棵树,在这里的好几个场景,莫名让我想到了北海道夏天的美瑛,虽然我并未去过。





艺术家都很浪漫,不然也不会在花海中建造一条铁路,上面刻满了每一个国家的“我爱你”,每走一步,就是相爱的印记。




对蒙自的认识源于冯小刚的《芳华》,碧色寨火车站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蒙自,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首府,拥有“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和百年过桥米线”的文化名片。
1938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曾在蒙自设立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的师生曾在此办学,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大批著名学者也曾来到蒙自,如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陈寅恪、钱穆等,在南湖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
如今走入蒙自,仍能通过一批旧址和古老建筑追寻当年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历史记忆。

在弥勒前往红河的高铁上,陈哥哥查询到了蒙自最值得去的一个夜市,到了酒店放下行李之后,打车前往大树寨夜市街。刚在入口就挤满了人,慢慢往里逛着,相较于其他夜市,老树寨售卖的食物并不是特别雷同,还是比较有当地特色的。






自从在西双版纳喝过袋装的老挝冰咖啡之后就特别喜欢,这次晚上不敢喝咖啡,点了一份暴打柠檬茶,身强力壮的老板狠了心地捶打,喝下一口实在是太爽了。



在等待烧烤的间隙,我在夜市里闲逛,看到很多人竟然还在摆地摊进行着蔬菜、水果、衣物、鞋子等其他物品的交易。我见过的市集一般都是在早上的,特别是卖新鲜水果蔬菜的话,极少晚上还在摆摊。

坐下来吃烧烤的时候,突然想起,云南是一个特别喜欢赶集的省份,以前总能从云南的各种博主那里看见她们在赶集,我刚才也无意间赶了一次夜集。





在吃了烧烤之后,豆制品脑袋的陈哥哥执意地想要寻找烧豆腐,逛了一整圈都没有找到,到达尽头失望之际回头,发现就在右侧,失望立刻转为了惊喜。个人觉得一般般,陈哥哥却觉得外皮焦脆,里面软嫩,特别好吃。






个旧小肉串有三种口味可以选择,特别小一串,竹签太短了,需要一些技术,对老板的耐热要求也很高,我们要了纯甜味的,我特别喜欢。如果不是需要等待的时候太长,还想再买一些。




买了自制的汽水,跟小时候喝的味道一模一样,白柠檬味的特别清新。瓶子可以带走,也可以喝了还回去给店家。



实在是吃撑了,可是没忍住推荐的诱惑,打包了鸡爪子回酒店吃。在这里认识了木姜子,味道很特别,也很香,好喜欢。




生活在云南,真的特别幸福,各种便宜的热带水果,各种便宜新鲜的鲜花,各种野生味美的菌子。照片里的鲜花,多数都是十块钱一束,百合也只不过才二十块钱。


蒙自前往碧色寨的交通不太方便,可以坐车到景区门口,再换成景区的观光车。我们打了一个滴滴,司机大姐直接载着我们到了村子里,让我们沿着铁路直接走进去。
恰好遇见了一列火车,响起了厚重的鸣笛声,赶紧避让到一旁。沿着铁路慢慢往里走,仿佛慢慢走进了另一个时代。





倘若看过《芳华》《无问西东》等电影,或者是火车爱好者,大概对碧色寨都不会陌生。碧色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火车站之一、米轨与寸轨并存、滇越铁路上的明珠。碧色寨既是一个火车站,又是一个村庄;既是一个景区,又是红河州乃至云南省的一个辉煌记忆。

1913年,中国第一条民营股份制铁路—个、碧、石寸轨铁路建成后,碧色寨车站成为换装站,云南进出口货物都由碧色寨中转。其时,碧色寨商人云集,货仓、店铺林立,是滇越铁路滇段一个大站、一个特等车站,是当时云南铁路交通的枢纽,有“小香港”之称。目前,碧色寨车站还作为昆河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站仍在发挥作用。




恰好遇见了碧色寨的宣传,工作人员选择了一些游客进行采访,让大家说说对“五一”劳动节的祝福以及对碧色寨的印象。我们刚到,除了感觉穿越到了另一个时代,并没有其他任何印象。
碧色寨景区的附近有36处近现代建筑,每一处说明都特别详尽,我们没赶时间地慢慢地逛遍了整个村庄,同时也做了详细的笔记。以下对于各处的介绍,基本上来源于碧色寨景区原本的介绍,留存在这里作为纪念。


滇越铁路是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也是如今中国唯一营运的米轨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最具影响的铁路工程,曾以“卓绝设计、奇险施工、浩大工程”的桂冠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并称“世男三大工程奇迹”。滇越铁路1901年开工,1910年竣工,历时9年,总里程854公里。因铁轨轨距1米,俗称米轨铁路。迄今已近百年,在这条百年铁路上,货运列车至今仍在隆隆前行。从昆明出发,跨过河口的中越铁路大桥往南行,一路呼啸,一天一夜可直抵越南的港口城市海防。铁路在法国人营运的30余年期间,法国借助蒙自海关碧色察分关的便利条件,通过该铁路共运走云南大锡234242吨,获取的利润超过了3亿法郎。
1940年日本占领越南,中国政府下令拆除碧色察至河口铁轨,炸毁中越铁路大桥,以防日本沿浪越铁路侵犯中国。1943年中法断交,滇越铁路昆明至河口段回归中国政府管理,1950年改建为碧色赛至河口公路,1956年铁道兵修复碧河段铁路,并改滇越铁路滇段为昆河铁路。


北回归线标记点:
在碧色寨车站主楼门槛下,有一块刻着BM149标记的石台阶,后面还有法国工程师尼弗礼士刻的一个图案。据中国和法国天文台专家考证得出:这是地球上最早的北回归线测量标记点。从这里开始,北回归线穿过了15个国家和地区,在云南省内有双江、墨江、个旧、蒙自、西畴县(市)。北回归线是太阳光线能够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每年“夏至”当天的正午时分,站在太阳光下面会看不到自己的影子,产生“立杆无影”天文现象。2018年6月21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把碧色寨命名为“北回归线坐标点,东经E:103°2'38",北纬N:23°27'5"”。
据民间传说,年轻的夫妻俩在太阳转身的北回归线上吸收阴、阳之气,就会生双胞胎。许多新婚夫妻站在这个北回归线标志点上,面向对方,双手十指紧扣,持续99秒,就能一生一世、相爱永远,还有生龙凤胎或双胞胎的机缘。而且百年滇越铁路也寓意百年好合,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虽然已不是新婚夫妻,也不祈祷生双胞胎,但既然存在这个美好的寓意,我们又恰好来到了这里,当然也按照仪式操作一番。


碧色寨车站“三面钟”:
滇越铁路和个碧石铁路站房正面的墙上,都安装了“三面钟”,又称“子母钟”。1910年制造,是法国钟表工人的杰作。钟体高2.43米,宽40厘米,厚21厘米;钟座高75厘米,宽40厘米,由木材、玻璃及金属等制成;钟盘上用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标识时间,还有PAUL GARNIER、PARIS等厂家、产地和品牌标识;母钟钟面直径25厘米,面向站房里的工作人员。子钟钟面直径46厘米,其两面朝外,面向站台上的旅客;三面钟是传统的重铭式机械钟,靠涡卷弹簧、卷簧,俗称发条驱动,重从顶端降至底端一次的周期是15天,即每15天需要人手动上一次发条,周而复始地转动;三面钟用一组机芯带动,同时运转,确保旅客和车站工作人员看到的时间是一致的,不会有误差。如今,人们来到碧色寨车站,都要在弥足珍贵的“三面钟”前观赏、拍照。“三面钟”也象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了两条铁路的兴盛、繁华与萧条。2004年,经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二级文物。




上面几张图是滇越铁路的“三面钟”,下面两张图是个碧石铁路站的“三面钟”。



百年水塔:
110多年前,滇越铁路或个碧石铁路上的火车都是蒸汽机车,每辆都有一节煤水车厢,到站后,加水添煤是常态化的工作,是机车的动力来源。蒸汽机降温、火车减速都要用水,甚至助燃也要用水,把适量的水洒在煤上,水分解产生的氧气可以让炉火烧得更旺。碧色寨车站最繁忙的时候,每天有80多对列火车经过,水不够用,只能增加水塔数量。在这里看到的百年水塔就有3座,旁边还有刻着法文标记的百年消防栓。另外一座水塔,是法国人用铁板铆接而成的,还利用压强原理,在水塔的外面安装了水位表,只要看浮漂的位置,就知道水塔里面还有多少水了。



鸡蛋花树:
这棵老态龙钟、粗壮结实的鸡蛋花树,别名缅栀子、夹竹桃科。其树形美观,枝杆弯曲自然盛景,全株含有乳汁,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之一。五树是指菩提树、高榕、贝叶棕、槟榔和糖棕;六花是指荷花(莲花、文殊兰、黄姜花、鸡蛋花、缅桂花和地涌金莲。鸡蛋花树每年5月开花,花期很长,在光秃的枝条顶端先长出花蕾,或花叶一同抽出生长。这棵鸡蛋花树是碧色寨的百年古树,“上可遮天蔽日,下可百人纳凉”,芳香四溢,花色黄白相间,非常美艳。传说,法国人之所以把车站选在这里,是在勘探路线时,正是夕阳西下,金黄的阳光撒在山坡上,盛开的鸡蛋花在一片碧绿中格外醒目,分外妖娆,景色秀美。法国工程师为了留下这棵鸡蛋花树,修改了设计图,改变了铁路的走向。

感谢他们留下了这棵鸡蛋花树,好喜欢这种光秃秃的感觉,呈现一派老态龙钟之感。




哥胪士酒店旧址:
这幢中、西合璧的建筑,是110多年前的哥胪士酒店。滇越铁路开工后,法籍希腊人哥胪士兄弟俩远渡重洋来到蒙自。1906年,兄弟俩在蒙自东村路边开了一间销售日用品和五金零件的小商店。1910年,临安开广道道台龚心湛以希腊与大清国未立商约、无通商权为由,限令其停业。在法国领事的庇护下,哥胪士兄弟索价2万元,以至久拖未决。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哥胪士兄弟趁机自焚小店,骗取了清政府的4万元赔款,并准其通商。1915年,哥胪士兄弟在碧色寨开起了第一家最豪华的酒店,一共有三层,地下一层是酒窖,地上一层是厨房,二层是餐厅和客房,当时是集住宿、餐饮、酒吧、娱乐等为一体的接待场所。抗战爆发后,哥胪士兄弟到越南海防避难,酒店就此停业。2013年11月,哥胪士酒店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蒙自南湖边上还有兄弟俩开办的哥胪士洋行,是云南开设时间最长,营业额最大的第一家外国银行。1938年,西南联合大学在蒙自设立分校,哥胪士洋行作为部分教授和学生的宿舍。2005年,确定为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




在哥胪士酒店旧址上去的坡上,有一棵高大茂密的桑葚树,树上结满了桑葚,有些已经熟透了,跳起来好不容易才摘了两颗,一人一颗,味道特别甜。



这种开在初夏的火红的花,在我此次行程前的认识里,一直都叫凤凰花,取名于“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别名金凤花。这次之后,我知道了它竟然也叫“红花楹”。



碧色寨分关员工食堂旧址:
这幢保存完好的建筑,是蒙自海关碧色寨分关员工食堂旧址。红瓦、黄墙、绿门、百叶窗和铜锁、铜拉杆都体现了法式风格。屋顶的瓦片上有烧制时的法文还清晰可见。餐厅与厨房分开,餐厅底部有通风口和排水地沟,木质地板离地面50公分高,可以防水、防霉、防潮,冬暖夏凉,被誉为“空调房”。前后都有花园,环境十分优美,设施完备,厨房前面还有刻着法文标记的百年消防栓。食堂左侧的两栋建筑,是厨房和法国厨师的宿舍。在修建碧色塞这段铁路时,中国工人也在这里用餐。但是,每天吃饭时就会看到:外国人在悠闲地用餐,而中国工人站在外面,等到最后一个外国人离开餐厅,中国厨师才能上中式菜饭,他们才能进去吃饭。细心的朋友会注意到,本地烧制的瓦片会长出杂草,而法国烧制的红瓦片却不长杂草,可见烧制工艺很精湛。这些110多年前的瓦片,能完好地保留下来,也是很珍贵的。2013年11月,碧色寨分关员工食堂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特别喜欢这里,在这里拍了好多张照片。










百年红土网球场:
滇越铁路开通后,伴随着法式建筑、西方文化的到来,孕育在法国、诞生在英国、普及与形成在美国、当代盛行于全世界的第二大球类运动一一法国网球,也随之来到了碧色寨。法国人在这里建成了长29.3米,宽16米的网球场。当年在建网球场时,当地红土的吸水性和渗水性达不到要求,为此,法国人从意大利运来红土铺在球场上,做成接近标准要求的红土网球场。当时周边的很多有钱人,还专门坐着火车来看外国人打网球。据说,当时用的网球,也是就地取材、用自制的藤球。经文物专家考证,当年是云南省乃至中国的第一块红土地网球场。

平时我根本不看网球,时间太长了,在这里被陈哥哥科普了红土网球场和草地网球场的区别,还了解了网球三巨头的红土之王是纳达尔。










大通公司旧址:
因轨距不同,个碧石寸轨铁路上运来的货物,在碧色寨换装以后,才能在滇越米轨铁路上运输,在此过程中,大通公司于1912年应运而生。最早是由建水、蒙自商人合资兴办的,后来广东商人参与管理。占地面积50多亩,仓库3000多平方米,露天货场有10000多平方米。用石头砌成高大、结实的围墙和门楼,门檐上写着“大通公司”四个大字,显得格外气派和坚固。当时,在货物转运业务的商家中,大通公司是实力最雄厚、业务量最大的一家。在越南海防设有业务代理处,包揽了滇南70%以上进出口货物转运。
1940年,滇越铁路第一次中断,大通公司随之停业。抗战期间,这里还存放过美国的援华物资,飞虎队的军用物资。2013年,碧色寨车站(包括11处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通公司旧址是其中之一。这里是电视连续剧《天下一碗》的主要拍摄地,也是电视剧《我们的西南联大》中,联大附中的外景地。2013年11月,大通公司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大通公司旧址里,有一两个村民躺在树下的石凳子上休憩,陈哥哥找了一棵横着的树干躺下,他说要从这个视角看看这棵大树。





个碧临屏铁路,全长177千米,轨距600毫米,因途经个旧、碧色察临安(建水)、石屏等地,史称 “个碧临屏铁路”,简称“个碧石铁路”。这条铁路线原为“滇越铁路”的一个附属规划路网,为及时遏制法国铁路向矿山及周边延伸,1912年,淇南绅商联名上书时任云南都督禁锣获准后于1913年成立了个碧石铁路有限公司。于1915年4月开工建设,至1936年10月全线通车。
它创下了中国运营铁路的几个之最: 铁路轨距最小,仅600毫米;运行速度最慢,平均时速2S千米;修建时间最长,长达21年;机车和车厢最小,仅为准轨铁路的三分之一。
此铁路从倡修筹款到全线修建通车,经历了从满清到民国改朝换代的动在运营时期经历抗日战争的洗礼,上世纪60年代利实行公私合营,1957年后收归国有,1970年后,遗留鸡街至个旧间33千米线路保留600毫米的寸轨,称为“鸡个支线”,延续运营至1991年1月全面停运,而其蒙自至宝秀间144千米经技术改造为 1000毫米的米轨铁路。

如果说滇越铁路给云南带来了生机、繁荣与屈辱,而个碧石铁路却成就了云南人乃至中华民族的尊严、自豪与骄傲。个碧石铁路是600毫米的寸轨,主要是不与滇越铁路接轨,防止被法国人侵吞了运输和管理权。几经周折,先是由法国人修,后来由云南人自己修,名称先是“个碧铁路”、继而“个碧临屏铁路”,最后确定为“个碧石铁路”。资金从官方与民间合办,最后由民间自筹、自办,经历了太多的变化与辛酸。1990年,个碧石铁路停运,寸轨小火车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在云南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是全国最小的铁路,是全国修建时间最长的铁路,也是全国运行速度最慢的铁路,更重要的是全国唯一的一条民营铁路。在法国殖民者挤压中国的时候,有力地抵御了对云南矿产资源的掠夺。是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强自立民族精神的典范,是一座永恒的爱国丰碑。



个碧石铁路机车库:
这条600毫米轨距的钢轨,穿过两扇大门、直接延伸到法式小屋里面,是个碧石铁路机车库。在个碧石铁路运营初期,国内的上海扬子江工厂可以生产客、货车车厢;汉阳钢铁厂可生产部分钢轨,个碧石铁路上的火车车厢和部分钢轨,是向国内厂家购买的,蒸汽机车大多数都是美国鲍尔温机车厂制造。从1919年起,个碧石铁路公司先后向武汉扬子工厂、美国、法国购买了客车43辆(其中,公务车2辆、一二等车3辆、三等车6辆、四等车32辆);货车151辆(其中,棚车113辆、敞车26辆、低边车11辆、救护车1辆)。从运营之日起,车辆的检修由蒙自机车车辆厂承担。1919年,先后在碧色寨、蒙自、鸡街、建水、石屏、个旧都有机车库,对蒸汽机车进行临时性检修,确保行车安全。2013年11月,个碧石铁路寸轨机车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蒸汽机车调头转盘:
1936年,个碧石寸轨铁路全线通车,与滇越铁路在碧色寨交汇。但是,寸轨与米轨不能对接,必须经过换装,才能由滇越米轨铁路上的火车转运。而个碧石铁路上的所有机车,必须调头才能原路返回,这个转盘就是蒸汽机车调头用的。美国鲍尔温机车厂制造的蒸汽机车,外形相对较小,车长8米,宽2.4米,高3,15米,自重24.19吨。在碧色寨寸轨火车站内,利用轴承摩擦系数小、省力的原理,安装了寸轨机车调头转盘,把蒸汽机车开到转盘上,只用4个人推动转盘,就能完成蒸汽机车原地调头,返回到个碧石铁路上。

特别巧合的是,在调头转盘这里,又有“27”这个数字,忍不住拍下了几张,虽然金属的火车头已经被晒得烫屁股。





个碧石铁路碧色寨站:
个碧石铁路的碧色寨车站房,是由云南人自主修建的,在门窗上都有中国元素。房子两边的山墙上用了圆形窗子,明显区别于法式百叶窗;站台遮阳棚的支撑钢架,外形是三角架,内部却用了大小不一的圆形作为加强筋,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除了有站长室、候车室、三面钟、水鹤等设施外,还增加了机车调头转盘、机车维修库、材料厂等配套设施。个碧石铁路是云南人自主修建的民营铁路,采取边筹款、分段修建、分段运营。碧色寨至个旧段全长73千米,建筑费444万元;鸡街至建水段全长63千米,建筑费566万元;建水至石屏段41千米,建筑费1070万元(都是旧滇币)。个碧石铁路的碧色寨车站,寸轨与米轨奇妙地交汇、换装,在世界铁路历上是一大奇观,凝聚着中国民族复兴的梦想,充满着民族责任感和建设家乡的深厚情结。2013年11月,个碧石铁路碧色寨车站站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较于滇越铁路碧色寨站,个碧石铁路碧色寨站的游客寥寥,我们在这里拍了许久也没有等到其他游客,后来来了一对情侣,请他们用手机帮拍了一张合照。






介绍上说,这个是滇越铁路最佳拍照点,我站在这个最佳拍摄点,向前、向后各拍摄了一张照片。一侧比较广阔,一侧是高山峻岭,均通往未知。



滇越铁路碧色寨车站:
碧色寨地处滇越铁路的中心地段,这幢由法国人设计的红瓦黄墙、木质百叶窗的法式建筑,是碧色塞火车站站房。有二层,由旋转式木质楼梯连接,有站长室、候车室、三面钟、水塔、厕所等设施。房檐是用钢架支撑,这些锈迹班斑钢材,与法国埃菲尔铁塔所用的钢材一样,由同一家钢铁广生产的。当时没有焊接技术,全部都用铆钉铆接起来。建筑物之间四通八达,用石材包门、窗套和墙边,在北边的黄色墙面上镶嵌着“碧色寨”三个大字,格外醒目,彰显出典雅的法式风格。
1909年,滇越铁路通车到碧色寨时,是唯一的头等站。个碧石铁路开通后,在这里交汇、换装,客货运输量猛增,晋升为特等大站,成为铁路运输“码头”。最繁忙的时候,每天有80多对列火车经过。在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法、英、美等国的公司和30多家国内商号,商贾云集;有3000多搬运工人,昼夜装卸货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是云南重要的物资转运中心和贸易集散地,被誉为“东方小巴黎”。对于研究中国铁路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11月,滇越铁路碧色寨车站站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再次返回碧色寨站的时候,游客已经离开了,可以尽情拍照,在对面的陈列馆看了许多建设滇越铁路的图文资料。





中国诗人于坚说:“滇越铁路天然与别的铁路不同,它有一种超凡气质,别的铁路你永远都是乘客,但滇越铁路却有可能使你成为一位诗人。”
在碧色寨里,很难以一个游客的视角去观察去欣赏,总有莫名的“穿越到了民国时期”的感觉,成为了西南联大的其中一个学子,即便岁月艰难,却又壮志踌躇。





开放时间:
8:30--17:30,节假日不休
门票:免费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教室和师生宿舍分散于蒙自城区各地,现存旧址5处,即哥胪士洋行、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法国领事府、周家宅院、王家旧宅。

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纪念馆于2011年在原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哥胪士洋行建成,纪念馆展示内容分为联大历史记、蒙自分校记、联大人才记、联大精神记4个部分共8个展厅,较为全面详细地介绍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办学历程。

尽管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在蒙自办学只有一个学期,但在此期间,联大师生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支持帮助地方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广泛传播爱国主义、民主思想和科学文化,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对蒙自近现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南联大纪念馆旁侧的南湖火红的凤凰花开得正艳,虽然南湖风景很一般,却因为西南联大的师生群体曾在这里留下印记而变得传奇。如今,又因为湖畔的先锋书店而增色不少。





2020年先锋书店在云南的第一个店落地了沙溪,2023年第二个店落地蒙自。我想先锋书店之所以选择蒙自这个文化小城,大抵西南联大的历史也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在纪念馆里,了解到了西南联大的学生虽然生活艰难,文法学院的师生们也未放弃与诗歌为伴,当时两位不同系的学生——刘兆吉和向长清,因诗歌成为好友,产生了组织诗社的想法,后来在闻一多和朱自清的指导下,诗社在南湖之滨成立,名为“南湖诗社”,诗社虽仅存了几个月,诗刊只出了四期,但是诗人多,质量高,对蒙自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十余年后,南湖诗社又在蒙自恢复成立,出版了《南湖诗刊》。




先锋书店临湖,采用回廊结构,四合环绕,高低错落,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庭院。书店没有采用封闭式结构,即便关门了,也可以进入庭院,或到二楼的平台眺望湖面。
书店里有三万五千多册人文社科类图书,进门阶梯上放着满满的西南联大学者们的作品,还设置了儿童活动区和公共游览区。
书店用一个开放、广阔的阅读空间,与西南联大纪念馆隔湖相望,联动了古今,向曾经在此地短暂落脚的西南联大先辈们,致以了最诚挚的敬意。








我们点了两杯饮料,一份点心,各自拿了一本书,在窗边坐了两个多小时,直到夕阳西下。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希望自己还是能够不被短视频带来的信息和便利所冲击,还是能够坐下来好好读一本书,写一些长长的文字或者发呆放空。














南湖南路一侧斑驳的红墙,有历史的印记。蒙自的很多路牌都有几种文字,应该包含着哈尼族、彝族文字和汉语拼音。


在蒙自老街上闲逛,竟然邂逅了蒙自的百年古井。根据古井旁的介绍,这口古井已经拥有百年历史,西南联大的学子们曾经在这里用水。如今这个古井在路口的中央,成了一个圆盘,指引着驾车人。
我们发现的时候,有个大叔正在打水,他说附近的市民们还会来这里打水,特别是春节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到这里打水使用。


位于文澜镇武庙街15号,始建于1916年的周家宅院是富绅周子荫的住宅,距离现在已经一百多年,2013年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即现在的“望云传统文化博物馆”。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六9:00-11:30,14:00- 16:30
周日、周一闭馆
门票:免费




望云传统文化博物馆是一座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现有古代匾额、家具、书画、文房用具、乐器、石刻等各类藏品近千件。
占地面积2808.8平方米,建筑面积3528.4平方米,为单檐硬山顶木结构楼房与园林结合的四合院建筑。现存有门厅、前院正厅、两厢、后院正厅、颐楼、戏台、天井,是滇南地区中西建筑技艺交融的典型代表。
院主为旧时蒙自世家豪绅、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股东、协理,富滇银行副行长周柏斋。其子周子荫,民国初任个碧铁路公司协理,因经商有方,扩大其父创下的“顺成号”,建盖自家豪宅——现在的周家宅院。













宅院里有很多古树,环境特别舒服,看到这一串石榴,突然想起蒙自还拥有“中国石榴之乡”的称号。





望云博物馆还与西南联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周家宅院就作为西南联大女生宿舍供女生住宿。因此,周家宅院对于研究中国教育史及民主革命运动史迹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蒙自想吃点有特色的东西,选择了附近的一家哈尼菜馆。需要穿过一个花卉市场,我们怀疑走错了路,导航笃定就在前方。
更像是一个有哈尼族特色的农家乐,庭院里停满了车,先到前台点了菜,服务员再带着走到一个包厢。我们想欣赏外面的风景,直接坐在了外面门廊的桌子上,真的是一个错误的选择,被蚊子咬伤了。
经过各个包厢的时候,发现桌面都还未收拾,几个服务员懒洋洋地靠在一边玩手机。




在云南,总有很多不认识的野菜,如果拥有512G的胃,真的都想尝试一下。


我们点了四个菜,份量特别足,不过好像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特色,吃完之后依然没法儿总结出哈尼菜的共同点。
一盘炒野菜,没有特别的口感,就是青菜。
一盘野菜花生汤,花生的味道很浓重,是我最喜欢的,吃了三碗。
一盘血肠,比较干,大概混了某种粗粮,蘸着调料一起吃,特别饱腹。
一盘豆豉泥鳅,有点辣,有点油,泥鳅很入味,我吃了两根,剩下的全是陈哥哥扫光的。







余庆小吃在蒙自已经二十年了,很多当地人都会去品尝,我们前一天下午三点多的时候打电话,店主告知已经卖完关门了。第二天早上早早就过去了,藏在老街里,下车之后还需要走上一段路。门店较小,店主把对面的门店也盘了下来,可以点餐之后到对面去吃。


我们点了一份凉米线,佐以油炸花生、花生酱、辣椒,拌匀之后味道特别好。
还点了一份蘸水卷粉,蘸水卷粉有普通口味的,也有木姜子味的,我们选择了木姜子的,卷粉是普通的卷粉,精华在于蘸水,味道有点甜,吃起来特别清爽。
两种都是小份的,份量很足,女生小份的刚刚好。除此以为,他家还有出名的烤豆腐,木瓜水。









在过桥米线之乡,必须要来一碗过桥米线。我们没有选择在网上比较火的火烧房子、榴乡的菊花过桥米线,而是去了铜房街的吴记,无论是周围的环境,还是店铺的环境都很一般。但是店里已经坐满了当地人,跟我们拼桌的还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阿婆,烟火气十足。



橱窗里摆着各种各样的帽子,可以根据价格任意选择,12元三种肉,10元两种肉,我们刚吃了余庆小吃,两个人点了一碗,加了三个帽子,满满一大盆。汤汁清爽鲜甜,米粉也很软烂。





直到端午假期的当天,我才知道今年的端午假期竟然有五天的时间,平时也比较热衷于做大计划,于是根据之前的行程,马上定下了云南的路线。
由于忽略了疫情后第一个比较长的国家节假日的出行人数,没有提前租车,等到想要租车的时候发现不仅价格高,而且可选的车辆特别少。于是P人决定换一下路线,决定全程坐高铁,并且将玉溪抚仙湖换成了完全不在计划内的红河州蒙自。

理想:
Day1:飞机,长沙—昆明,昆明游玩
Day2:昆明游玩
Day3:自驾,昆明—玉溪,抚仙湖游玩
Day4:自驾,抚仙湖—弥勒,弥勒游玩,自驾
Day5:自驾,弥勒—昆明;高铁,昆明—长沙

实际:
Day1:飞机,长沙—昆明,昆明游玩
Day2:昆明游玩
Day3:高铁,昆明—弥勒,东风韵游玩;高铁,弥勒—红河
Day4:蒙自游玩
Day5:蒙自游玩,高铁,红河—长沙

1、昆明南屏步行街亚朵轻居酒店:565元/晚

这个亚朵地理位置很方便,虽然价格高了一点,但是每天有早餐,还有下午茶,还有夜宵,种类特别丰富。最令我惊喜的是亚朵村的茶,无论是红茶还是绿茶都挺好喝的,服务员送了几包带回家喝。
亚朵原来是云南怒江的一个小村落,亚朵酒店的创始人某次无意间到了亚朵村,被当地的风土人情所打动,故以村子的名字为名创立了酒店品牌,如今创始人指导当地村民种茶叶,并统一采购,为村民们也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2、蒙自绿宝银河大酒店:350元/晚

蒙自市区不大,如果想要散步或者视野好,可以选择南湖周围的酒店。我们选择了当地比较出名的一个绿宝银河酒店,房间特别大,还有游泳池、健身房,可以免费停车。

这一趟行程,蒙自在意料之外,却成了最爱的小城。
朱自清曾在《蒙自杂记》中写过:“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即便是五一假日,昆明人潮涌动,蒙自游客也不多。
我们走街串巷,寻觅美食,学习历史,感受人文,让我摒弃了“打卡式拍照”的旅程,却倍感充实。

偌大的云南,民族文化丰富、自然景观多样,还有很多很多城市值得探索。
回程的路上,复盘这一趟行程,蓝紫色的蓝花楹和火红的凤凰花为这次行程染上了色彩,驱赶了平日心里灰色的重量。
立下了一个flag:未来的日子,要慢慢走遍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