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三水交汇的石鼓书院

作者:琉璃阳光 显示图片

石鼓书院,地处衡阳市城北蒸、湘、耒三水汇聚的石鼓山上,始建于唐元和五年(810年),是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明徐霞客赞誉称“石鼓书院兼具滕王阁、黄鹤楼名胜之优越”;与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素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脉”之誉。

石鼓书院主要由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等建筑构成。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


广场的巨大银杏树。




凡是到衡阳市区石鼓文化广场者,举目即见一本花岗岩雕刻的巨书,人称“石鼓书院三奇”之一:“有书翻不动。”

上面镌刻着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衡州石鼓书院记》之开篇:“石鼓据蒸湘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故有书院,起唐元和间,州人李宽之所为……”

朱熹《石鼓书院记》


三水交汇是蒸水、耒水、湘水。

衡阳就是湘江蒸水耒水三水交汇的地方。湘江、蒸水、耒水流经市区,形成三江汇流的壮美景观。




石鼓七贤,明万历中(1587~1598)同祀石鼓书院七贤韩愈、周敦颐、李宽、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七人的像。


石鼓书院地处衡阳市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石鼓山海拔69米。

石鼓书院毗邻衡阳跨越蒸水河的古石桥——青草桥,简称草桥。衡阳八景中的“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也在此地。



禹碑亭


石鼓山禹碑亭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位于石鼓山南面,此为摹刻。碑刻77字蝌蚪文无人能识,为人津津乐道,但专家考证应是伪托之作。



杨慎(1488年12月8日 —1559年8月8日),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  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逝世,享年七十二岁。

明杨慎“翻译的碑文。




禹碑亭亭柱上题着一副对联:“蝌蚪成点通,天地衍大文”,此联为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史穆所提。





石鼓书院山门两侧悬挂有门联“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


关于石鼓的的前世今生。



门内立有大石鼓一面,石鼓高2.8米、直径1.6米。


曾熙,衡阳人。石鼓书院最后的山长。


石鼓书院文化展的前言。


徐霞客曾两次登临石鼓山。



唐永贞元年(805年)韩愈游石鼓山,写下了“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


地方官员讲学石鼓书院名录


学者石鼓书院讲学名录


各朝石鼓书院兴建、重修建筑概况。


石制匾额


南宋德佑元年(1275),李忠节在长沙抗元,城破,举家殉国。元代时在他的故宅建李忠节公祠,清代时移至此地。



石鼓书院武侯祠建在山门石鼓旁,《一统志》载: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驻军衡阳县,督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军赋,当时住在石鼓山上。

为纪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对其高风亮节表达敬重与追怀,石鼓书院内建有“武侯庙”,后改称“武侯祠”。 




石鼓书院大观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大观”寓意登楼揽胜,心载天下;是书院的重要建筑和中心建筑,具备书院的两大功能,楼上藏书楼下讲学,楼前立有儒家先师孔子塑像。




蒸水是湘江一条较大的支流。关于蒸水的简介。




关于湘江。湘江,湖南人民的母亲河。



关于耒水。耒水,是湘江最长的支流。






2006年重修书院时特地制作的状元鼓。



石鼓书院合江亭始建于唐贞元三年(787年),为两层楼阁式建筑。亭柱上悬有“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广厦构众材,报道蛟龙腾浪去;两水夹明镜,合信风月入亭来”楹联。









来雁塔


这个山洞历史上许多文化人都在此聚过。有“朱陵洞内诗千首”之说。如今洞内已是难见文字,





绿净阁处于石鼓山最北端。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与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四大书院中创立最早的,但也是遭到破坏最严重的。

在朝代更替之时,作为湘南军事要地的衡阳成了兵家必争之地,石鼓书院在两宋之交、元末、明末以及近代都遭到了战火的摧毁。尤其是在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中,石鼓书院的所有建筑物均被日军焚毁,大量文物遭到严重损坏和遗失,院内仅剩一些烧不烂、搬不走的古石碑幸免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