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豫晋行记(七) ——从天官王府到皇城相府(上)

作者:张现治 显示图片

      10月19日清晨,结束了三日的登封之行后,天还没亮我就从登封客运站坐上早班大巴赶往郑州客运中心站。但是我今天的目的地并非郑州,而是与它相距近两百公里的山西晋城的皇城相府景区。不巧的是,到达郑州站后我没能赶上8点20发往晋城的客车,只好在站前广场等上一个小时乘坐下一班车。


       到达晋城东站后,我虽然没有拍摄晋城客运东站的照片,但是这个车站却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站内的服务人员热情而又耐心,通往各地尤其是乡村的客运车辆方便又快捷。晋城东站开通了到皇城相府的201路旅游专线公交车,几十公里的车程,票价竟然只有一元钱。就从这一点就看出晋城为了发展旅游业,投入的力度有多么大。一路辗转下来,当我到达在皇城相府旁预定的客栈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多钟。客栈的对面是松山,山顶有座文峰塔和庙宇,在葱郁的山林映衬下,景色很美。


       皇城相府周边还有三个景区,分别是天官王府、海会寺塔和郭裕古城。其中郭裕古城、海会寺塔和皇城相府属于一个大景区,坐景交车可以到达,而距离较远的天官王府则只能乘坐201路前往。为了明日能够按时返回郑州,我决定由远及近,先去游览天官王府。事实证明我的选择非常正确,否则的话可能打乱我的整个行程规划。


       下午两点多钟,我经历了大半天的奔波,总算走进晋城之行的第一个景区——天官王府。天官王府位于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村口一座气势巍峨的大跨度拱形门楼矗立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永宁闸。它始建于明初,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现在成为景区的大门。


       由于是淡季出行,加上天官王府交通不是很方便,专程到此游览的人本就不多,所以景区内空荡荡的,诺大的景区看上去只有和我在皇城相府站上车的一位老者两位游客。这条青石路平时为街,雨季就成为河道,因而街两侧的宅院都建在高高的石台上。


      天官王府名字起得很容易引发歧义,会让人误以为这里有哪位王爷的府邸。实际上天官王府这四个字的要拆开读。天官是指府邸主人的官职,王府并非王爷府,而是主人姓王,就像王家大院一样。那么天官是啥官职呢?从隋代开始,中央政府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按《周礼》所定官名,依次叫做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


       天官王府的主人叫王国光,曾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官,最高做到吏部尚书,所以其宅邸被成为天官王府。众人可能都不知道王国光这个人,但提起张居正,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而王国光恰恰是张居正的得力助手,他和张居正一起通过改革使走向没落的明王朝出现了“万历中兴”的局面,因而王国光称得上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村口右手第一家就是他的私宅,门楼上嵌着冢宰第。冢宰是吏部尚书的有一种称呼。


       穿过门楼右手边是来到二门,这是一座威严壮观的木牌楼,牌楼之上,层层斗拱,垂花木雕,美轮美奂。额枋上镌刻“天官上卿”四个大字,下面两行小字是王国光的官职和品级。


       迈进牌楼,迎面又是一道大门,门楼上题“尚书”二字,这是明万历二年(1574年)王国光升任户部尚书后,万历皇帝钦命山西巡抚朱笈题写,由阳城县知县李栋所立。


      天王府为典型的“棋盘四院”格局,这是中国古建筑的极具代表的建筑风格。原本为东西两院,现在仅存西院。西院现存达尊堂、听泉居、藏兵洞等建筑。 达尊堂正厅门柱上悬挂着万历首辅张居正所题的“位登弼辅三台朗,职总喉舌七宿煌”的楹联。


       达尊堂的达尊”二字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意思是说:天下有三种人能达到受人尊崇的地位,一是职位高的人,二是高龄的人,三是德高望重的人。王国光时任户部尚书,官至一品高位,当时年已62岁,所以族人修建“达尊堂”以示荣耀。达尊堂内有一组蜡像再现了王国光“智骗巡抚”的场景,反映了王国光的足智多谋,这一点王国光要超过张居正。他不仅在83岁得以善终,而且能够在落职后被神宗皇帝下令原官致仕,而张居正死后竟落得被抄家且险遭鞭尸,几个儿子全被发配的凄惨结局。


      堂上挂着一块正己率属的匾额,据说是明神宗赐予的,借以嘉奖他为官清廉、政绩不凡,同时也是对他修身律己、注重品行的肯定。


      穿过过厅,就进入了后宅听泉居,“听泉”二字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丰乐亭记》“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起居室外悬挂王国光手书楹联“疏泉日永花初放,幽院人来鸟不惊”。表达了主人对天官王府清幽环境的赞美之情。


      阳台式楼阁建筑形制相传是王国光任吴江知县时引进的南方建筑风格,是晋东南地区早期楼道建筑的雏形。院内有碉堡式建筑,可见当时以经商闻名天下的山西各地,匪患一定很猖獗。


        不知为何院子没有全部开放,号称天下第一防盗门我没有看到,地道也没寻着。


      河街北面的沿街院,因沿古河街而建故得名,也叫别驾院。是王国光次子,万历壬午科举人、官至别驾的王兆河于万历年间建造的府第。


       这座院子于清顺治年间,传给了王国光的重孙,医术高明的王家后人王祚启,他在这座院子开设诊所,济世行医,享誉一方。王祚启同时还具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身份,他是清康熙帝师,文渊阁大学士,一代名相陈廷敬的岳父大人。陈廷敬的外祖母是王国光的孙女,他本人又娶王国光玄孙女为妻。所以在当地这里还有“相府别苑”之称。但是这座院子迎接我的竟然是铁将军。


      沿着别驾院向东穿过一道狭长的胡同,是王国光堂弟王道的司徒第。院内至今在还保留明代古腊梅一株,为主人王道当年亲手所植,有华北“腊梅王”之称。


       与别驾院相邻的亚元府的主人叫王遵,他是上庄村乃至润城镇明代“发科”第一人,科举考试高中亚元。但是王遵在高中亚元之后,却无心做官,隐居在家,带领他的儿子王冕设帐授徒,为家乡培育贤才。在他们的悉心教授下,杨枢、李豸、王国光、李可久、王淑陵等五人考中进士,他们共同为其老师王遵、王冕父子捐资而建亚元府,又名“五凤楼”。


       这块祠堂的匾额不知意味着什么,难道这里曾经是王家祠堂?


       与之相对的青砖瓦舍的“进士第”,是天官王府第二位进士,王国光的侄子,官至湖广布政司左参政,二品大员王淑陵的早期住所。大门虽然开着,但是不是为何支着块游客止步的牌子。


    王氏宗祠现已不存,现只空余一座牌坊,大概国庆期间这里举行过庆祝活动,灯光架子还没拆除,一面巨幅的国旗把牌坊遮得只能看见重檐牌楼。




      牌坊后面就是王国光的祖居“钦嘉楼”,因万历皇帝亲赐“国士尚书”、“钦若嘉业”匾额悬挂于祖宅而得名。王国光就出生在座祖宅里,如今这里被辟为王国光事迹陈列馆。







      参政府是天官王府现存格局最为完整的一处官宅,它的主人王徵俊,是王国光的侄孙,于明天启乙丑科(1625)高中进士,官至“亚中大夫山东右参政”,为朝廷三品大员,所以他的官宅叫做“参政府”。


      参政府的主院褒忠堂,大厅规模宏大,用材考究,是主人当年会客的地方。大厅檐廊全用高大的八棱石柱作为支撑,并在明间采用双斗拱做法。


      相比之下,王徵俊的庭院规模远远超过了他的前辈王国光和王淑陵,这是因为明末朝政衰败,国势危急,王徵俊临危受命,曾接替明朝大将袁崇焕镇守宁远和前屯,在那里大败清军,战功卓著。为对王徵俊以示褒奖,崇祯皇帝下旨,特赐帑金用以治第,并赐名“褒忠堂”。不过,外观华贵的褒忠堂里面被布置成这样,就有点不伦不类了。


      耳房窗台下有地道入口,利用室外灶台巧妙伪装通风口,进入地道可直达参政府后院和村外,并与村内多处水井相通,形成了攻防兼备的防御体系,是冷兵器时代天官王府防御设施的典型代表。


       走出参政府,也就走出了明朝的历史。天官王府的宅院跨入了清代,有清康熙年间武举人王永彰的“武举第”,清乡贡进士、直隶州州判王家宾的“树德居”。


       穿过这道门,就从明清迈入民国时代。在明代显赫几代的王家,到了清朝开始衰败,而明国时期樊家成为上庄村的豪门大户,在村东头建起了中西合璧的樊家庄园。


       樊家庄园是经营有盐店、当铺、钱庄等生意的清末富商、书香世家樊玉麟所建造的宅院。民国年间,樊玉麟次子、毕业于山西法政专门学校的樊次枫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把西方建筑风格植入老宅中。


          在樊家庄园大门上方遍布雕刻精美的木雕作品,门额上书“樊圃”二字遒劲有力。大门两侧,一对石狮端卧左右,为樊圃平添几分豪气。从大门一眼望进去,里面两道门,一方一圆,不仅造型美观,还在视觉上造成了非常幽深的感觉。这几道门中包含着“不依规矩,难成方圆”的做人道理,樊家如此匠心独运,不愧为书香门第。



    走入大门,迎面可见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筑,它把我国传统的月亮门与西洋欧式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是中西合璧的精品,这和樊府主人任职期间主要负责外宾接待工作,受西方文化影响不无关系。



      这是樊家庄园的马棚,是电视剧《白鹿原》的鹿三喂马的取景地。在天官王府景区,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


      从樊家庄园出来,从高台走到河街上,刚刚下过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把天洗得更蓝了,也打湿了河街。或许雨再大些,这条街就会变成小河。上庄人渴望临水而居,哪怕只是偶尔。


      走回到明清民居,发现了这座同样大门紧闭的大参第,是王国光的侄子,正二品的湖广参政王淑陵的府第。明末著名思想家李贽曾在此院小住。我对李贽很感兴趣,在泉州特意去过他的故居,一直疑惑他弃官后,四处漂泊,直到被污下狱自刎始终没有还乡。


      快走到村西景区大门口,南岸半山腰上有一座有别于青石民居的建筑群落,红墙黛瓦的炉峰院,因建于香炉峰上而得名。包括高媒祠、三教堂、关帝庙和马房院四部分。古时上庄村社所在地亦为村周文人雅士活动之所,王国光少年时曾在此读书。明清两代“南庵晓钟”和“炉峰夕照”为一方名胜。


      下图为关帝庙,建在峰顶高台上、气势巍峨。


     高禖祠这座小院在炉峰院所有建筑中年代最为久远,主体建筑是中间的高禖祠,是古人祈求婚姻美满和求子的地方。在高禖祠两边分别矗立着观音阁和文昌阁两座阁楼,




      这座小院是三教堂,佛道儒三教在此和睦共处,接受信徒的朝拜。道教的始祖殿居中,大殿建筑上具有浓重的地域色彩,且略高于东西两侧供奉佛主和孔子的大殿。




      原打算乘坐四点钟发车的201路公交车返回皇城相府,所以在三点四十多急匆匆从炉峰院走出来,赶往景区大门外广场上的车站。


       和进来相比头顶上的天更蓝了,但上庄村的河街上依旧空荡荡的。皇城相府的规模和名气盖过过天官王府,以至于这里游客罕至,这也使得本来一小时一班的公交车,变成了几个时段定点发车,最近的一班车要等到五点,而且在网上打了十几分钟的车,竟然也叫不到车,我只好耐心地坐等一个小时。但是景区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答应帮我找来办事的公务车把我捎回去,最后却因为我自身的原因错过了。尽管如此,晋城人第二次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


      天官王府离皇城相府只有五六公里,等到公交车很快就可到达。但是最好随团或者自驾前往,或者不赶时间,一旦行程安排稍紧就可能误事。回到客栈,见天色尚早,我决定到对面的松山,爬上去看看建于唐代的文峰塔。


      文峰塔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塔身呈八角形。据说此塔能预测晴雨,无论春夏秋冬,如塔身呈暗红色,必雨无疑。若雨中变成灰红色,天必放晴。但是眼前的塔明显是新修的,是否还会如此神奇就不得而知。不管怎样,现在塔寺相伴,为葱翠的松山增添了典雅的格调。


      晋城之行的这一日,虽然匆忙(一路辗转,不停地赶路),尽管等待(坐长客等、坐公交等),但收获满满。在愉悦中,我怀着敬佩的心情,去发现那一个个在史册上或轻或重留下一笔的晋城人,同时还感受到代代传承的文明。收获倒这些,所付出的一切全都值了,明天我将继续发现。


        2023年10月19日游历于山西晋城天官王府,2023年11月5日游记写成于沈阳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