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散记:青海省博物馆、拱辰门、东关清真大寺、湟水

作者:橄榄树 显示图片

首次青海之行,使用高铁,广州南经兰州西中转,当天可到达西宁。广州南8:55-兰州西19:02,兰州西19:35-西宁20:43。总用时接近12小时。当时创造了单日乘坐高铁的时间与里程纪录。
广州—西宁的机票,暑假往返都很贵,而且存在延误、气流颠簸等不确定因素。乘坐高铁,一般不延误,来回双程,两个人可省3800元以上,就是时间长了点。


西宁火车站的出站通道里,关于各种交通方式的指示十分明确。


20:43到达西宁站,等出租车的排起了长队:


前面还有近百米的距离。这令我们不敢加入排队大军。走到地面上的站前广场,发现此处不许车辆驶入。往西走了几百米,在公交站后边找到可以上车的区域,才敢叫滴滴车。该车六七分钟后才到,不知道是不是嫌距离近,故意拖延,想等我主动取消。
第二次于8月20日周一傍晚,从张掖出发,于19:10到达西宁站。这一次等出租车的人少得多:


须知上一次的队伍排到了我拍照地点,前面还有很深远的距离。
走近后发现等待的队伍不长:


不过出租车并非源源不绝,有时隔二三十秒才来一辆,所以也等了七八分钟才上车。

8月17日,原计划在海东市乐都区活动一个白天,但是河湟文化博物馆不开门,想去柳湾彩陶博物馆,又无滴滴车接单。于是干脆买了14:30的大巴票返回西宁。大巴车开出后才在青海省博物馆的公众号上预约当天的票,发现还有相当多的余额,轻松预约成功。看来西宁虽然与兰州一样是西北旅游的集散中心,但青海省博物馆尚未像甘肃省博物馆一样成为网红,入馆压力没那么大。
15:35,大巴车到达昆仑西路,正逢红灯,于是要求下车,再走过去。否则等大巴车到了新宁路客运站再走回头路,有些冤。


新宁广场南侧是一批文博馆,上图是图书馆,下图是美术馆。


新宁广场北望:



青海省博物馆的展览以介绍河湟谷地为主,公众号上的文章也经常重点介绍河湟谷地的地理与河湟文化。的确,青海省东部的河湟谷地是人口稠密区,与甘肃省邻近,从汉代开始与中原文化的联系密切。至于祁连山区、柴达木盆地、青海高原,历来人烟稀少,保存下来的文物的确不多。因此现阶段仍难予以重点介绍。
我本人此次首度来到青海省,便以河湟谷地的西宁、海东、黄南州的尖扎坎布拉、海南州的贵德县为活动区域。起初我早就忘了地理学上的“河湟谷地”概念,只是想着在青海省东部的相对低海拔区域活动。来到青海省博物馆一看,方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去的就是河湟谷地。如果从河湟文化圈的角度看,这更符合我的出行习惯。

有些网友说青海省博物馆用时一小时足矣,如果只是打个卡、随便看看,此说成立。但如果对历史、文物感兴趣,以两小时为宜。我们用时一个半小时,只是勉强看完。这还是托青海省博物馆的福,将暑期开放时间延长到17:30。

青海博物馆外观是仿唐建筑:


青海省博物馆以广场为一楼,上完台阶便是二楼。我以固有的观念,认为上完台阶只是一楼,便又上了一层楼,来到我想象中的“二楼”。其实这已经是三楼。正好看到“青海省考古发现展”,我感觉这个展览质量应该很高,于是从这里开始。


如上图所示,展出八大遗址。
青海省博物馆的展品最突出的方面便是彩陶,包括考古成果展这八大遗址,以及“青海历史文物”中的“史前时期”,各种彩陶贯穿于其间。

同德在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东南部,邻近果洛藏族自治州,海拔较高,已经不属于河湟谷地,而是青海高原。


宗日文化是与马家窑文化时期差不多的一种文化,在海拔较高的区域能有这些陶器遗存,当属不易。应该是古羌人的一支。宗日的居民以农业为主,兼顾渔猎。
宗日遗址主要是宗日文化的遗存,也包含少量齐家文化和其它晚期文化。
这里的陶器有两个系统,一是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另一种是独特的“宗日文化”类型。

鸟纹彩陶壶:


此陶壶为夹砂陶,腹部饰有绳纹。彩陶纹饰为紫红彩,口部饰小三角纹,颈部为折线(山形)纹,肩部一周绘变形鸟(鹰)纹。纹饰简洁抽象,手法自然娴熟。

作为青海史前绘画艺术的主要题材,鸟纹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大多是抽象描绘。到了宗日文化时期,对鸟(鹰)的刻画手法开始出现写实和写意两种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小头细长颈,将鹰头与鹰身连为一体,呈三角形,用折线表示鹰足,体现其强健的体形,大多是在陶器的肩腹部绘制一圈,表现出宗日先民比较独特的艺术审美。到了青铜时代卡约文化时期,鹰纹的表现形式出现了一定变化,均呈展翅状,用各种线条勾勒细部眼睛或翅膀,造型更加形象生动,在铜铃、骨管、牌饰、陶器上均有发现,反映了青海先民鸟(鹰)崇拜的一脉相承。

评论:以上图为例,这一大批陶器上的图案鲜明生动,很难相信这是偏远地区的远古人类画出来的。


中间的是折线纹彩陶壶:


这个是宗日文化类型的。
舞蹈纹彩陶盆:


这个是马家窑类型的。


各种石斧:



柳湾遗址在海东市乐都区的东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虽然去不成柳湾彩陶博物馆,但可以在这里看它的重点文物,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而且青海省博物馆更全面,有别的遗址。



柳湾墓地跨了好几个文化时期,包括马家窑文化文化的半山类型、马厂类型,以及齐家文化、辛店文化,跨度长达一千年,是全国少有的大型氏族公共墓地。


柳湾彩陶是史前彩陶文化的重要研究点。


四大圆圈纹彩陶:


这是马厂类型的。

三角网格纹陶壶:


也是马厂类型。

齐家文化时期的鸮面陶罐:


这玩意儿有点呆萌,正中穿两个圆孔,颇似两个眼睛,附加堆纹从两孔之间纵向粘贴,做成鸮面的形象。烟熏痕迹严重,证明是被使用过的。该罐形象逼真,耐火性强,口部装饰鸮面既显美观,又有过滤效果,是一件美观与实用完美结合的艺术珍品。

马厂时期的粟:


四大圆圈纹陶壶:


柳湾民居还原:


民和县在海东市东部,是青海省最东的县,与甘肃省毗邻。



喇家遗址以齐家文化为主,曾获2001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的称号。





喇家房屋还原:


喇家居民曾经历地震、洪水等多种灾害。



沈那遗址就在西宁市的郊区,属于城北区。



此遗址以齐家文化为主,另外能体现与欧亚草原文明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各种石器:


各种骨器:


核桃庄墓地以辛店文化为主。


双钩纹陶壶:



鸟纹陶壶:




双钩纹彩陶罐:



上面这批陶器都是辛店文化类型的。

湟中以前是个县,现在是西宁市的一个区,在西宁的西南部。著名的塔尔寺就在湟中区。


此处以卡约文化为主,盛行“二次扰乱葬”。即将遗骸暴露,希望灵魂永生。
随葬品反映了父权确立、一夫一妻制盛行。

卡约文化的铜铃:


连珠铜牌饰:


大通县属西宁市管辖,在西宁以北。湟水的支流大通河流过县境,大通河谷地是河湟谷地的一部分。



该遗址的跨度从马家窑文化到西晋,以卡约文化、唐汪类型为主。
刻划鹰纹陶罐:


这是卡约文化类型的。
涡纹陶罐:


这是唐汪类型的。


上图的贝饰是卡约文化类型的,木简是汉代的。

回纹陶罐:


这是唐汪类型的。


都兰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茶卡盐湖所在的乌兰县以西,处于柴达木盆地与青海高原的交界处。



此处墓葬出土了封土墓300余座,于1995、2020年两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它是全新世中期中国北方最为强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范围非常广泛,西至青海东部,东达黄河下游山东地区,北抵内蒙古长城沿线,南部在汉水流域。
在庙底沟时期仰韶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庙底沟类型阶段的仰韶人纷纷西进,经甘肃沿黄河向西拓展,进入青藏高原东北麓,到达了青海东部,定居在黄河河畔,过着稳定的定居生活。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在青海地区目前发现较少,呈点状分布,集中分布在青海东部民和、循化、化隆县境内的黄河两岸及湟水河等黄河支流的中下游流域,初步调查的有10余处,已发掘的遗址有3处:民和阳洼坡遗址和胡李家遗址、化隆沙隆卡遗址,时间大致在距今6000一5500年。


马家窑文化(距今5300-4000年):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在距今6000-5500 年于河湟地区落地生根后,在距今约 5300 年前后,马家窑文化成为这里的主流文化。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青地区发展的一个地方变体,也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彩陶文化。按照年代顺序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青海省目前尚未发现典型的石岭下类型。


马家窑类型(距今5300-4700年):


马家窑类型 在青海境内的分布较仰韶文化已有拓展,沿黄河向上游及其支流湟水谷地深入扩张,黄河上游到达同德县巴沟乡一带,湟水上游到达湟中区多巴镇一带及其支流北川河下游大通长宁一带,年代为距今5300—4600年。目前已发掘的遗址有尖扎河东合遗址和拉毛遗址、化隆亚曲滩遗址、同仁土干木遗址、贵南尕马台遗址、民和喇家遗址;其余为墓地,有大通上孙家寨墓地、乐都脑庄 M1、核桃庄马家窑类型一号墓等。
鱼纹陶瓮:


同德宗日遗址出土。

双人抬物纹陶盆:


也是同德宗日遗址出土。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多饰黑彩,少量为黑、白复合彩。施彩面积较大,普遍施于陶器内、外壁,甚至通体施彩。彩陶纹饰多样,主要有漩涡纹、连续波浪纹、平行条带纹、并列连弧纹、弧边三角纹、四图纹、圆点纹、十字纹、爪状纹、蛙纹、蜥蜴纹、多人舞蹈纹等。

圆点网纹陶瓶:


民和拱马台遗址出土。

舞蹈纹陶盆:


原物出土于大通上孙家寨墓地,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走了。上图这个是复缺品。

半山类型(距今4700-4300年):


半山类型 因1924 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该文化类型是在马家窑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分布范围与马家窑类型相比,逐渐西移,但表现出东密西疏的特点,唯选址数量远不及马家窑类型。其存续时间为距4600--4300 年。目前发掘的地点以墓韩为主,有民和阳山墓地、乐都柳湾墓地、循化苏呼撒墓地和西滩一号墓地、尖扎县直岗拉卡乡砂料场半山墓等。


半山类型陶器仍以彩陶为主,器型多样,造型美观,彩绘均以曲线或直线构成的几何形图案为主,最具代表性的花纹是由红無两彩相间所组成的条带锯齿纹,即在两道带齿的黑彩中间夹一道红彩。较典型的花纹有旋涡纹、葫芦形纹、四大圈连续纹、网格纹、波折纹等。

居然还有S型纹陶壶:


马厂类型(距今4300-4000年):
蛙纹陶壶:


民和县山城遗址出土。
马厂类型 于 1924 年首次发现于民和县马厂塬,是半山类型的继承和发展。其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大致相同,西端发展到了河西走廊的玉门一带,其年代大约在距今4300—4000 年。发掘地点多为墓地,有乐都柳湾墓地、民和马牌、互助总寨、西宁朱家寨等。

菱形纹陶壶:


也是民和县山城遗址出土。
折线纹人头彩壶:


还是民和县山城遗址出土。

宗日文化(距今5300-4000年,与马家窑文化并行):


马家窑文化成为河湟地区的主流文化之后,在其强烈影响下,青海黄河上游共和盆地崛起了另一支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宗日文化。宗日文化集中分布在青海湖南侧共和盆地的黄河及其支流中下游,并扩展到贵德盆地的龙羊峡到松巴峡的黄河两岸及其支流下游。其年代为距今5300——4000年,延续了大约1300年,并对齐家文化之后的青铜器时代文化有相当程度上的影响。宗日文化是河湟地区本土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区域细石器狩猎采集者在马家窑文化强烈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富有本土特色的地方新石器时代文化。

又一种鸟纹陶壶:


同德宗日遗址出土。
齐家文化(距今4200-3600年):


刻划网纹陶盉:


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

距今4000-2000年。


齐家文化(距今4200-3600年):


齐家文化正好跨了新、旧两个石器时代,所以有些展品放在“新石器时代”版块,有些放在“青铜时代”版块。
齐家文化于1924年因首先发现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它是继马家窑文化之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的一支非常重要的文化。青海境内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区域东起甘青交界的河湟流域,西至青海湖北岸,北到湟水支流大通河流域,南至黄河支流隆务河沿岸,共发现遗存505处,年代距今约4200——3600年。已发掘的遗址或墓葬有乐都柳湾墓地与遗址,贵南尕马台墓地,互助总寨墓地和金禅口遗址,平安东村墓葬,尖扎直岗拉卡砂石料场行处遗址,西宁沈那遗址,同德宗日墓地,民和喇家遗址和清泉遗址,化隆纳卡遗址,大通上孙家寨墓地,黄家寨墓地及长宁遗址等。

宽叶倒钩铜矛:


西宁沈那遗址出土。

辛店文化(距今3600-2800年):


辛店文化于1924 年在甘肃省临洮县辛店村首次发现而得名。其分布于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洮河与大夏河流域。东起陕西省宝鸡市,西至青海省共和县,东西长约650千米。

双勾纹陶壶:



插在中间的话:青海省博物馆的展厅安排有点怪,“青海历史文物展”从开头到上图的部分,被安排在另一展厅里,与以下直到清代的大部分展览断开了,一不小心会遗漏。

(我们便是从下图的卡约文化开始看,看到清代,发现有遗漏,于是回头寻找,才在另一个展厅找到以上部分)



卡约文化(距今3500-2600年):


卡约文化因1923年在湟中县云谷川卡约村首次发现而得名。“卡约”为藏语地名,意为“山口前之平底”。卡约文化是青海分布地域最广、遗存数量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支青铜器时代本土文化。分布于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东起甘青交界黄河沿岸,南抵黄南州河南、泽库两县,西至柴达木盆地东缘,北入海北州大通河流域。
大角盘羊纹陶罐:


舞蹈纹陶盆:


大通上孙家寨墓地出土。
一批石磨等生活用具:


唐汪类型陶器:


唐汪式涡纹彩陶鬲:


互助县张卡山遗址出土。

鬲,为古代煮饭用的炊器,一般为夹砂陶制作而成。该彩陶 鬲是胎质疏松且表面打磨光滑的泥质陶明器,着红色陶衣,颈部施以黑色竖条纹,肩部两条平行线间饰变形横“S”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典型的唐汪式黑彩螺旋形涡纹。

唐汪式陶器基本上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器型有盆、杯、罐、豆、鬲等,体形浑圆。器表大多施有红色陶衣,多用黑彩绘出纹饰,以螺旋纹为主体,多饰在腹部两条平行线的中间。

涡纹陶壶:


也是互助县张卡山遗址出土。
诺木洪文化(距今3300-2800年):


诺木洪文化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的都兰县诺木洪乡,分布仅限于柴达木盆地周边。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彩陶到此为止,总结如下: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汉武帝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将李息率军征服先零羌人,随后西汉政府开始往河湟地区迁徙汉人。
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后将军赵充国平定羌人,后罢兵屯田于河湟,设立“金城属国”,即金城郡(今兰州一带)的外围附属地带,安置归降羌人。从此河湟地区纳入汉朝的郡县。
赵充国屯田图:


汉代铜镜一批:



卧式羊形铜灯:


这件文物是在大通县上孙家寨村附近引水浇地时于水渠中发现的。

该灯造型为一只呈卧状的羊,体型健壮,神态温顺。在羊脖颈后面设置关钮,与羊背活片相连。这片能活动的背片后端(即羊臀部)安一个小提钮,提起小钮可向上向前翻转,使羊背里壁翻转向上,成为羊头上托起的一个灯盘,灯盘内可注油点灯。羊腹虚空,推测是用来贮存灯油的,灯置而不用时,剩余的灯油由灯盘一侧的小流倾倒入腹腔内。当羊背部折返原位时,也可看成是一件精美的陈设品,反映了汉代青铜工艺的先进水平。

汉代带流铜鼎:


西海郡故城出土的虎符石匮:


西海郡在青海湖一带,治所在今海北州海晏县境内。设立于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是王莽好大喜功、开边拓土的“成果”。

“西海安定”瓦当:


出土于海晏县的西海郡故城遗址。
该瓦当为细泥灰陶质,当中心为一个大乳钉,外双栏分割四界,上阳文隶书“西海安定元兴元年作当”铭文,字样模糊,是研究汉代青海建制沿革的重要实物证据,也是西海郡城址勘定的典型实物资料。

“三老赵宽碑”的残件:


出土于乐都白崖子村。
鸾凤铜熏炉盖:


出土于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
侧面:


羽人连枝灯:


西宁市陶家寨的汉晋墓出土。
木轺车:


正面:


汉代木轺车,西宁市彭家寨汉墓出土。
轺车是由一匹马牵引的轻便小车,是我国古代官员及邮吏乘坐的一种交通工具。此木轺车由马、车、伞组合而成。马的头、颈、身、腿、尾等部位分割制作,然后用榫卯对接组装而成。

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出土的木马:


这一带是丝绸之路的其中一支“羌中道”,出土了许多汉代马车的铜制部件:


汉代钱币:


左一是五铢钱,左二是半两钱。

接下来是重头戏——吐谷浑政权:


吐谷浑(Tu  Yu Hun),原来属于慕容鲜卑的一支,首领吐谷浑是慕容部单于慕容涉归的庶长子,后来与嫡子出身的其他首领不和,带领本部人马愤而西去。从辽河流域西部一路游牧,一路迁徙,先到阴山,继而又向青海高原进发。跋涉万里,横跨现在的“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实属不易。
公元329年,吐谷浑之孙叶延继位为首领,以其祖吐谷浑之名作为政权的名称。该政权的臣民,除了从东北来的鲜卑人之外,还包括当地的氐人与羌人。
吐谷浑政权329-663年,亡于吐蕃。


吐谷浑难免与中原政权形成争斗,在唐代诗人王昌龄笔下,被作为敌对势力的代名词。《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里“吐谷浑”泛指西北边陲的犯边者。与另一首《从军行》“不破楼兰终不还”里的“楼兰”一样。


吐谷浑政权的早期都城在慕贺川(今海南州贵南县),后期都城在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北地区)。

这个时期,青海境内的丝绸之路被称为“吐谷浑道”:



上图是南凉的虎台遗址。虎台是个点兵台,现在剩个大土堆,离青海省博物馆不远。可惜在青海的几天,来去匆匆,没有抽出时间去看看。
南凉是十六国之一,也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其王族姓“秃发”,据认为是“拓跋”一词不同的音译,是拓跋鲜卑的一支。南凉立国才十多年(397-414),都城在乐都、西平(今西宁)之间迁来迁去,最后在乐都被乞伏鲜卑建立的西秦消灭。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还有一个乙弗勿敌国:


这个政权的建立 者是乙弗鲜卑,疆域在青海湖西北一带。
乙弗部在晋代从华北地区迁到青海东部,先后被后凉、南凉、西秦征服,最后灭于吐谷浑。灭国后有部分民众内迁,投靠北魏。甚至西魏有个皇后是乙弗后。

西宁市南滩砖瓦厂出土的十六国时期的“凌江将军”铜印:


北朝钱币:


湟中区徐家寨出土的南北朝时期木俑:


湟中徐家寨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胡人牵驼模印墓砖:



上图是魏晋金釦蚌壳羽觞,西宁市南滩砖瓦厂魏晋墓出土。
金蚌壳羽觞是蚌壳材质,黄金的酒具。其外形呈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就像鸟的双翼,故名“羽觞”。羽觞,又称羽杯、耳杯,是中国古代一种盛酒器具,出现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使用至魏晋,后名称逐渐通俗化,称为“耳杯”。


吐蕃政权在唐代达到顶峰,在西域、蜀中、河陇等多地侵扰唐境,甚至屠乱长安。和亲、会盟只是一些阶段性的妥协手段。


唐蕃会盟碑于唐穆宗年间(823年)立于逻些(今拉萨)大昭寺前,上图的是复制品。


上图这些不是金币,而是金饰片。

唐三彩陶马:


唐三彩陶驼:




上面两座唐代站立俑 ,于西宁市南滩体育场唐墓出土。

站立俑,即古代用以殉葬的木偶,以俑代替人来作为陪葬品。上图的女俑体态丰满,神态安逸,双手在胸前。发髻高盘,饰以黑彩,面饰白彩,面部饱满,神态安详,拱手站立。手臂用浮雕法刻出,五官及衣纹用线刻技法表示。刀工简洁,衣带动感强烈,尽显唐代风格。

接下来是重点——都兰热水墓地:


除了史前墓葬(见上文)之外,此处亦有唐代墓葬。
乌兰泉沟一号墓局部复原:


热水南岸M2墓室剖面复原:


热水血渭一号大墓形制复原:


血渭一号墓的主墓室局部复原:


有大量出土文物,如下图的鎏金西方神祗人物连珠纹银腰带:


还有许多华美的丝织品:



唐代草叶团窠对孔雀纹织锦:



草叶团窠对孔雀纹织锦,是以团窠为主体的唐代织锦。该织 锦呈不规则梯形,为衣物袖口残片。残片一侧保留有缝合线、折边缝线,袖口有完整缝合折边,织物黄地绿、棕、橘黄色交替显花。

图案以团窠为主体,在草叶大团窠内有一对立姿孔雀,孔雀展翅欲飞,尾翎后翅,挺胸昂首。此物虽为残片,但质地保存良好,图案清晰可见,配色鲜艳,色彩华美,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突出了唐代团窠动物图形元素非常独特的色彩、纹样及工艺特征。

还有一件完整的对龙纹菱衣:


葡萄纹绸子:



以前我知道有个青唐城,但没有了解具体在现在的什么地方。来了青海省博物馆才知道青唐城就在西宁市区。后来看百度地图,发现城南区有个青唐城遗址公园,可惜没有时间去。
青唐城模型:


吐蕃的一支建立了唃厮啰政权,定都青唐城。北宋期间多次受到册封,但最后还是在徽宗崇宁三年(1104)被宋军灭了。当时是北宋方面进行第二次河湟开边,对西夏实施进一步的战略包围。


青唐道是羌中道、吐谷浑道之后的又一位接力队员,令丝绸之路继续得以交通。


宋代河湟吐蕃首领唃厮啰所建地方政权。故史称“唃厮啰”,亦称“邈川吐蕃”。政治中心在青唐(今青海西宁)。《青唐录》: “占河湟间二千余里。河湟间有鄯、廓、洮、渭、岷、叠、宕等州。” 相当今青海东部和甘肃西南部。其地为宋与高昌间的重要商道,以茶马互市与中原地区有频繁经济往来。北宋宝元元年 (1038年) 封唃厮啰为保顺军节度使。其子孙历受宋封,政权延续约百年,是宋牵制西夏的重要力量。唃厮啰死后,董毡、阿里骨、瞎征、陇拶、溪赊罗撤(小陇拶)相继执政,历6代,凡70余年。崇宁三年(1104年)为北宋所灭。


熙河开边又称河湟开边,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年间,在宰相王安石的支持下,由文臣王韶主持,宋军先后收复了宕、叠、洮、岷、河、临(熙)六州的战役。
河湟开边的战略意图在于从西路拓展对西夏的战略包围。
王安石下台后,熙河开边事停。北宋末年蔡京专权,又主开边事宜,崇宁二年(1103年)六月,王厚、高永年再次攻取湟州,次年四月夺取青唐。
尽管许多文臣反对,但北宋的战略意图已经实现。如果不是靖康之变,北宋凭借综合国力的压倒优势,对西夏实施全面封锁,一点一点地缩紧包围圈,很可能在三四十年间令西夏失去生存空间。

这些是旁边西夏产的瓷器:


上图最右边的是西夏褐釉剔花缠枝牡丹纹瓷罐,互助县丹麻乡泽林村宋墓出土。
该瓷罐造型端庄大方,剔刻技法娴熟,纹饰流畅精细。以褐釉为主,在瓶、罐、缸等器物上剔刻简练的纹饰,独具一格。为西夏时期瓷器的代表器物。
一批宋代陶器与金银器:


上图里的10号是双鱼纹银钵,互助县沙塘川乡五下村窖藏出土。器内底部錾刻头尾相错的双鱼纹,双鱼翘尾作游动状。

此器纹样为先锤出轮廓,再錾刻细部,工艺较为复杂,造型独特。


宋代陶瓷:





西宁卫城始筑于洪武十九年(1386),现在仅存北墙及东墙数段。
清代则是西宁府城,民国后废弃。


卫学即西宁卫的学宫,现在还有西宁文庙大成殿遗存。


接下来是藏传佛教的介绍:


藏传佛教的重要寺庙,除塔尔寺、瞿昙寺之外,还有夏琼寺、白马寺。清代夏琼寺的地位反超了瞿昙寺。至于白马寺,虽然属于互助县,但其所在地在互助县东南,在乐都—西宁的公路上可以向北看到它。


乐都瞿昙寺隆国殿模型:


一尊宝相庄严的铜鎏金观世音菩萨像:


这尊菩萨像来自于青海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瞿昙寺。
观世音菩萨面相端庄慈祥,头戴宝冠,身着裙装,手持莲枝,跣足立于莲花之上,全身饰以璎珞飘带,莲坐上刻有“大明永乐年施”的铭文。这尊观世音菩萨像通高146厘米,是中国最高、最大的一尊铜铸菩萨像,代表了明朝宫廷铜铸鎏金工艺的最高水准。

瞿昙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由明朝皇帝敕建,它不仅是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汉式建筑风格藏传佛教寺院,也以珍贵的文物和艺术水准极高的壁画而闻名。


上图这个是某藏传佛教寺庙里的建筑模型,具体忘了。
织绣宗喀巴大师像唐卡:


织绣是用棉、麻、丝、毛等纺织材料进行织造、编结或绣制的工艺。织绣唐卡画面正中是宗喀巴大师像。宗喀巴大师,青海湟中人,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

青海道教与伊斯兰教:


除了西宁东关清真大寺之外,南关清真寺也是信众祷告的重要场所。

明宣德款铜鎏金双耳活环瓶:



清代对茶马互市进行了严格地规定,每年二月与八月才能在日月山进行交易。后来又将交易地点从日月山移到了丹噶尔。一时间,丹噶尔城成为西北的贸易中心,被称为“环海商都”与“小北京”。


上图是丹噶尔古城的模型,它就处于现在的湟源县城之中。湟源县属西宁市管辖,县城离西宁不过50公里。要是在西宁驻留期间碰上阴雨天,不利于自然景观,可以花大半天到丹噶尔古城看看。古城有文庙、城隍庙及一条近千米的老街。西宁—湟源的大巴很多。


17:30结束参观,从博物馆门口看美术馆:



拱辰门是明清西宁城的北门,原城门、城楼、城墙早已被毁。这是近年复建的,东西南北四门,只复建了北门。
我们到的时候,天色尚阴。城楼左右两边各有一段城墙,可供攀登。如上下图。
城楼正下方的门洞:



城楼则不可攀登,栏杆上的铁门上了锁。
在旁边的素菜馆吃完晚饭,接近七点。七八月,西宁的天黑时间为八点多钟。这时候天居然放晴了:


这是首次见到西宁的阳光与蓝天,值得纪念。


在马路对面的两侧,以左、右等不同角度拍了城楼。


这里是北大街的北顶点。明清西宁城与大多数古城一样,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名称保留至今。这些街道一看就知道是老城区。
西宁文庙在南边近一公里处,只剩一座大成殿,外围被许多前几十年的附加建筑包围,而且已是19点,肯定关门了,因此没有去。
打车直奔约2公里之外的东关清真大寺。



东关大街是从东大街往东延伸出来的一条街道,应该是明清时期就有了。在古代,这是东城门外围的人口聚居地。
不料东关清真大寺在维修,以前夜景很辉煌的大圆球与旁边两座对称的高大宣礼塔已被移除。
只剩下上图的中五门与两座老宣礼塔在维修。
北侧的宣礼塔:


西边则是这个样子:


礼拜大殿在昏黑逆光又无灯的状态拍不出什么名堂,干脆以天空与云彩为主,殿堂则是剪影。
礼拜广场北边的的一座附殿:


南边的附殿:


门口的老街——下南关街:



这是真正的老城区,极丰生活气息。


西宁被作为中转站,来去匆匆,只有8月17日这小半天比较集中的活动时间。
8月20日从张掖返回西宁,看一看西宁的晚霞:


8月21日清晨出发去坎布拉景区时看到的晨景:


当晚的天桥夜景:


8月22日出发去贵德之前的晨景:



8月22日从贵德返回后,乌云密布。晚饭后尚未完全断黑,于是在零星小雨中去附近的湟水岸边看看。上图似乎是个已经废弃的文化建筑。


沿同仁路上横跨湟水的桥梁向北行进:


人民公园最东侧的拱桥:


湟水从西而来:



湟水算是西宁人民的母亲河了,因此尽管乌云压城,也要利用在西宁的最后有限时段看一眼湟水。




高原的云层看起来更有逼人之势。

据老西宁人说,以前西宁一年也下不了几场雨。但最近三四年却雨量大增。我本来计划一直以西宁为基地,在河湟谷地玩一周。由于连日下雨,不得不舍弃共和县的龙羊峡与青海湖南岸的二郎剑、黑马河区域,去张掖躲了三天两夜。幸好回来后在坎布拉与贵德享受了两天阳光。



8月23日在西宁站二楼出发平台最后看一看阳光下的西宁:



西宁站的候车大厅十分宽敞:


非春运时刻,候车环境不错。
站台外可见青山:


正好瞥见“绿巨人”:


西宁市内还有南凉虎台遗址、青唐城遗址公园、北山公园(土楼观)、南山公园,这次都来不及去,留待日后。土楼观17:30便关门,然而20点以后才天黑,实在是浪费。
西宁8:50-西安北12:40,西安北13:23-广州南22:40,总用时接近14小时。再度刷新单日乘坐高铁的用时。

更多游记请看:《我的 中国 游——行程与游记目录》 @http://www.mafengwo.cn/i/354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