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瞻仰泉州弘一法师纪念馆

作者:独钓寒江雪 显示图片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艺术教育家,近代高僧。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由“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又想起去年泉州旅游在元寺内瞻仰弘一法师纪念馆的情形,是近期读了这本书,于是有了这篇游记


弘一法师与泉州很有渊源。弘一法师纪念馆就在开元寺内尊胜院,纪念馆陈列有法师一生中的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
尊胜院,据开元寺志记载为唐匡护禅师所建,为历代名僧译经注疏处。1934年弘一法师曾在此居住数月,以弘扬律法。现今院内仍保留着当时法师下榻处,而前厅则辟为弘一法师纪念馆。


纪念馆与整个开元寺的建筑风格非常统一,都是闽南地区的红砖建筑。


门口的四个廊柱上均为石雕的青龙,栩栩如生十分精美。



大门的左为龙吟、右为虎啸。



弘一法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由绚丽至极归于平淡清寂的典型人物。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大门为四柱歇山式的典型闽南建筑的风光,雕檐画廊,门额上书“弘一法师纪念馆”。


纪念馆是一座两进式的院落,院内居中为汉白玉的法师塑像。


塑像面对的是开元寺的东塔。
弘一大师在泉州驻锡长达14年之久,为其驻锡过的城市之最。他在泉州住过雪峰寺、开元寺、承天寺、草庵、普济寺等数十座寺院,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缔结殊胜因缘。


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的承天寺里有“弘一法师化身处”。


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他的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



“悲欣交集”是弘一法师圆寂前三天,支撑着写下的最后一幅墨迹。弘一法师写完后,郑重地将此墨宝交给了妙莲法师。
这幅墨宝与弘一平日的书法作品截然不同:它看起来过分随意自然,甚至没有任何章法,且全然没有火气。
因“悲欣交集”四字是弘一留下的最后遗言,它所引发的关注极其高。近百年来,围绕这四字遗言引发的争议也不断。

《从容平淡过一生》说:
弘一25岁那年,母亲去世了。在同一年,他那刚出生的儿子也去世了。可以说,25岁这年,是弘一最悲哀的一年,他直接在这年将自己的俗名,一度由“李叔同”改为了“李哀”。
母亲的死,对弘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扶母亲灵柩回乡的路上,他的脸上全是悲哀。可回乡后发生的一切,却彻底冲淡了他的悲伤。
因弘一母亲是妾室,族人说什么也不肯让她的灵柩从正门出入。一向不争不抢的弘一,竟在这次一反常态地坚持要走正门。为此,他不惜得罪所有人。
母亲葬礼上,他开创性地将葬礼办成了“现代”葬礼,葬礼这天,李叔同规定,全家都必须身着黑色衣服,而不是披麻戴孝,葬礼上,不行跪礼,只行鞠躬礼,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等物,人到、情到即可。
弘一还在母亲的葬礼上,抚琴唱了那首他特地为母亲作的《梦》。
世人惊呆了,他们发现:弘一眼里,母亲的死似乎不是悲伤的事情,而是一件应该被庆贺的事。弘一果真如此认为吗?答案是否定的,毕竟,他写在《梦》里的词句满是悲痛:
“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弘一经由母亲的死,对生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以往,他看待死的态度过于乐观了,这多少因为:过往那些人的死,和他的感情并没有那么深刻。他过去所经历的“死”,与其说是“经历”,不如说是“旁观”。
弘一的母亲是始终陪伴、影响她的人,也是他在俗世的最大的牵绊。这样的人的离去,是足以让弘一感受到生离死别之苦的。
母亲的死,让他更加急切地想探寻生命的意义。母亲的死,也让他确定:他对死亡是有恐惧的。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对死产生恐惧,答案自然是:当他发现死会带来巨大痛苦时。是啊,母亲的死,让他彻底成了这个世界的“悲哀游子”,没了父母的他,从此只能“怆怆而自怜兮,吊形影悲”。


泉州自古有“闽南佛国”之誉。大师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2年三至闽南。正是这三次到访闽南,使他在泉州驻锡的日子前后长达14年之久,并圆寂于此。观其一生,再无第二座城市能如此受其青睐了。


1880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曰)大师(李叔同)生于天津一个官宦富商之家。
弘一法师大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生院。圆寂后遗骨葬于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
大师一生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典范。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左上是李叔同1900年21岁摄于天津。右上1905年留学日本的李叔同。
左下是1915年李叔同在浙江第一师范担任图画和音乐教员。右下1933年弘一大师与广兴法师等人合影于泉州开元寺。


因对大师的一生充满了太多传奇色彩的好奇,更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的惊叹。
他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轻时即有“二十文章惊海内”之誉,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



馆内十分的安静,游人不多,空气里散发着淡淡的花香。


弘一大师才华横溢,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被称为20世纪我国一全能的艺术大师,是神一样的人物。
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的境界,鲁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都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荣。
他是在我国画界开创人体写生的第一位教师。在浙江担任第一师范图画教员时,在中国绘画教学中首次使用人体模特写生……
篆刻,他加入西泠印社,并成立乐石社,编印印社的作品集和史料汇编。 
他也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人。他创立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第一本音乐杂志;是第一位向国人介绍贝多芬的中国人,也是尊称贝多芬为“乐圣”的第一人。
他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已成为经典名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话剧,他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
1906年,即弘一母亲以“李岸”之名注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之后,他一直在艺术之路上求索,他参加话剧团体,甚至为话剧反串《茶花女》中的茶花女一角。在上海票演过京剧《黄天霸》、在日本成立了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话剧团体。 
佛学,他把中断达700 余年的律宗重新拾起,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他卓越的艺术造诣培养出画家丰子恺和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上图中是1911年春李叔同创作毕业自画像。)


中图是1904年李叔同在上海演京剧《黄天霸》的造型。





画家徐悲鸿所画的弘一法师油画。



在过完繁华的青春岁月之后,弘一大师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出家之后,生活简朴、严持性遮、精研律学。出家后拒绝艺事,仍继续写字弘法。他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1942年弘一大师与广义法师、传如法师合影于泉州。


1942年晚年的弘一大师于泉州留影。
前半生风流才子,后半生世外高僧。真的是大师的一生,传奇而又精彩!



1941年正当抗日战争进入艰苦卓绝之际,开元寺结七念佛,感于困难,已入垂暮之年的弘一法师,奋笔疾书“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并推远惟深地作了题跋“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字里行间生气贯之“精进”两字之后就差点道出个“杀”字。
后日本人找到弘一法师,请他循当年鉴真之例,到日本弘扬佛法。面对来人,弘一法师愤而说了如下一番话:“我在日本留学5年,日本学校教给了我很多知识,这是我永远铭记在心的。但当年鉴真法师去日本,海水是蓝的,现在已被你们染红了!日本,我是万万不会去的!” 虽是世外之人,仍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可谓是真正的慈悲。



“悲欣交集”,意即欢乐与悲伤交织,满足与遗憾并存,得到与失去毗邻!


39岁以前的李叔同以翩翩浊世佳公子的形象活跃于上流社会,过着名士风流的生活,但在他的艺术层次到达顶峰之时,却突然纵身一跳遁入了空门,掷弃了已获得的艺术生命和爱妻,给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出家之谜令人费解,后人猜测种种,使他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网上看到一篇文字,比较认同,摘录几段:
人生有三种境界,物质、精神、灵魂,生活在物质层次的人,只要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
其次,高兴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
而弘一法师,恰恰属于第三种。
艺术已经不足以安放他的心灵,所以,他选择了宗教,以此来超越无常的苦痛。
丰子恺曾这样形容他的老师弘一法师......




网上有关大师的人生哲学语录很多.....

末了要说的是:开元寺始于唐代,它的双塔、它的百柱殿、它的桑莲虽然值得我们瞻仰,但弘一法师纪念馆更值得我们去深深朝拜,一个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传奇人物,何尝不是我们需要深深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