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人文之旅第一站是大同。 @https://www.mafengwo.cn/i/24355901.html(含12天的行程安排)
到了大同,距离不远的浑源和应县是一定要去的。
这两个地方有什么值得看的?距离大同80多公里的浑源,有著名的北岳恒山,有悬空寺,还有低调而有内涵的永安禅寺。应县则有千年的释迦木塔和净土寺。
之前的我,除了木塔之外,对应县一无所知。悬空寺,听说过,但不知道它地属浑源。如果你跟之前的我一样,那我得给你说道一下这两个地方。
先说浑源。悬空寺,如果你有恐高或者体力不好,那就在山下看看吧。但凡你是身心健康的,还是建议你上去走走悬空栈道。体会一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奇妙。悬空寺是了不起的,但我更爱永安寺。永安寺从山门到主殿后墙,哪儿哪儿都好。(后面细说)
当时参观完永安寺,我太兴奋了,想去应县看木塔的心情也变得迫切起来。路过浑源州署也没停留的,填饱肚子直奔应县而去。其实,有时间的话,在浑源县城住上一天,也是好的。可以去看看州署、文庙还有明代长城遗址。
再说应县。木塔的美好绝对不是站在大门外能够看到的;离木塔7、800米之外的净土寺有着令人惊艳的藻井。我走过的地方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但我相信:以它三晋之冠的身份绝对有资格进入全国前三。当然,现存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隆福寺藻井No.1的地位是不可憾动的。
为了提高效率,直接包车,花了300块钱,两处地方一天轻松搞定。
行程安排:早6:30出发,一个半小时到达悬空寺,游玩2小时(含排队时间)。开车10多分钟到达位于浑源县城的永安禅寺。参观1.5小时。浑源县城午餐(凉粉)。行车1个小时到达应县木塔景区。参观1.5~2小时。步行至净土寺参观30分钟。80公里的距离,70分钟就回到大同古城了。行程紧凑但人并不感觉累,回城还有时间二刷善化寺。行程中的4个地方建议你一个都不要错过!!!
包车司机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因起得太早,我们俩都没用早餐,所以我提议顺路吃了早餐再出发。小师傅特意带我去吃“离开大同就吃不到”的当地特色早餐:稠粥+杂菜。稠粥就是没有一点水的小米粥,干干的,看着只一小碗,其实吃几勺就差不多了。杂菜是炒土豆丝+凉拌豆芽+豆腐块。喜不喜欢吃是一回事,青、黄、红、白的颜色搭得是好看的。
虽然都在恒山,但恒山景区和悬空寺是两个独立的景区,它们之间隔着5公里的山路。我并没打算登山,来这儿只有一个目的:悬空寺。
自北魏定都大同,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就开始逐渐融合。鲜卑人起汉名,说汉话。汉人也染上了直接豪爽的秉性。一时间融合成了主流。兴建于北魏的悬空寺就是绝佳的例证,因为它就是一座祭祀儒释道三家的寺庙。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东南郊恒山脚下
开放时间:08:00-17:00(季节不同时间有变)
门票:15+100(登临寺庙)
翠屏峰下的停车场,以前或许就是河道
1500年前,在那个分裂的年代,北魏人用非凡的营造智慧修建了这座空中楼阁。后曾多次损毁,经历代重建,现存建筑均为明清时期重建。悬空寺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修缮是在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一院两楼”格局。
梁思成先生在大同的测绘中,并没有给予悬空寺特别的重视。可能因为他出生在清代晚期,又在北京生活过,清代建筑对他来说司空见惯。他们来山西考察的目的是明代以前的古建筑,尤其是以寻找唐构为最大目标。因此悬空寺并没有像大同其他古建筑一样被写入《中国建筑史》。
悬空寺何人所建?
相传北魏太武帝时,道长寇谦之在嵩山经仙人点化后,吸取儒家五常,融合佛理,将传统道教改革为新天师道。后崔浩上书力荐寇谦之,新天师道由此得到太武帝的崇奉。公元448年,寇谦之去逝。临终前留下遗言,要建一座空中寺庙。希望通过这座空中寺院上承天意,下达民心,让老百姓和天人共语,从而忘记现实生活的烦恼。在他去世后的几十年间,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终于在恒山寻得一处风水宝地,建造了这座三教合流的寺庙。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建成。
悬空寺坐落于恒山两峰之一翠屏峰西侧的天然凹槽下,这样的选址极大地避免了雨水冲刷和阳光暴晒引起的木材风化。这里的山形也有助于减缓风对悬空寺的侵蚀。建筑工艺上,在整座寺庙的底部埋有27根直径约为50厘米的木质横梁。这些木梁均被桐油浸泡过,其中2/3插入山体,依靠榫卯结构,就像膨胀螺丝一样被牢牢固定山体之中;其余部分以岩石平台为支点托住寺庙主体建筑。此外建筑底部还有十几根立式木柱,但这些木柱本身并不作为主要承重结构。有一说法,因为当时悬空的寺庙看起来令人担心,于是立了木柱让人有稳固之感。这样的巧夺天工在历经了无数个日月变幻与岁月沧桑之后,又岂止是“壮观”二字能概括的。
从谷底到最高处的殿阁约90米,相当于30层楼。可能是高楼看得太多了,一眼望过去,感觉悬空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可攀。而山脚下的“壮观”二字,却依然默默地烘托着参观氛围。传说这两字为李白所题,原迹已不存。1990年重新以华严寺李白笔迹拓片摹刻。
惊呆了的李白只留下比“壮观”多一点的惊叹。其实,他在江心寺写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用到悬空寺也很贴切。
景区15元的头道参观门票,止步于这块大石头前。若要上行参观寺庙还需再花100元买一张门票。不上寺庙的也能拍到悬空寺的全景。
悬空寺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它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原来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
悬空寺依山体沿南北方向坐西朝东布局,是“一院两楼”布局。仅152.5平方米的面积建有楼阁殿宇40间。把美学、力学和宗教巧妙地融为一体,确实非常的壮观!
每一层的殿阁外都有回廊。两楼之间以2条栈道相连,宽度仅能容纳一人通过。楼内有狭窄的木板楼梯可供通行,楼梯的踏板铁被钉成莲花图案。
南楼内高三层,长约8米,宽约4米,有纯阳宫、三官殿和雷音殿。纯阳宫也称吕祖庙,主要供奉的是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确独特!
三官殿是悬空寺整个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殿,殿内塑像为明代的泥塑珍品;三官指赐福于人的天官,赦罪于人的地官,为民解厄的水官。泥塑最高约2米,是悬空寺最大的塑像,下面左右均为侍女和老少臣子,天蓬元帅,龟蛇二将。
三官殿门口的对联:
乘悬悟悬心愈玄乎;知空非空目莫空也
雷音殿是佛教殿堂,位于南楼最高处,佛教认为佛祖释迦牟尼弘扬佛法时,声音如雷鸣般响亮,所以称雷音殿。
雷音殿门口的对联:
上联:山川凝秀气 下联:悬空卧云霄
北楼的宽度和南楼一样是4米,但长度短了1米,只有7米长。三层的楼阁分别有五佛殿、观音殿、三教殿。五佛殿位于最低层,供奉五方佛而得名。
观音殿在北楼的中层。殿中供奉着观音菩萨,骑着朝天吼,身姿优雅,面容慈悲。两侧还竖立揭谛大力神。左侧是文殊菩萨,骑着青狮;右侧是骑着六牙白象的普贤菩萨。殿宇墙壁前还有罗汉塑像,整个殿内佛像均为清代作品。
三教殿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北楼的最上层。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三教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三教殿中影响中国的三位思想巨人正襟危坐。慈悲为怀的佛祖释迦摩尼面带慈祥,超然物外的老子淡然微笑,忧国忧民的孔子沉思默虑。儒释道三位教主和谐对坐,坦然享用着世人的供奉。很难想象,当万里之外的欧洲骑士们在十字军的旗帜下疯狂杀戮异教徒的时候,恒山脚下这座凌空的大殿中三位教主却已经并列高台600多年。
斗拱,以前都是隔老远仰着头看,现在它就在你身边。
风吹过,廊檐上铜铃的叮当声,在翠屏峰的岩壁之间久久回荡
远望悬空寺,像一副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悬空寺,云雾之中临空独立……
悬空寺虽小,但很精巧,建筑构造很有特色。形式多样,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寺内现存的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刻造像,不失精致又体现了三教的特点。悬空寺曾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十大不稳定建筑,不仅是我国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当地人称它为“大寺”,是浑源县地区仅存的一座大型古建筑。始建于金代,后毁于火灾,僧亡寺废。元延祐二年(1315年),重建。历经多次重修,现除了其主殿为元代建筑,其他的天王殿、山门、东西朵殿、配殿均为明清重修遗建,建筑宏大,殿宇雄伟。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东北鼓楼北巷
门票:20元
开放时间:9:00-17:00
从寺院规制和创建禅师的地位来看,永安禅寺很可能是奉敕建造。但是碑记并未有任何文字记载,寺院的规模又不似皇家寺院,再加上寺院元素众多,为永安禅寺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浑源永安寺(当年的寺名不知)始建于金代,金章宗泰和年间毁于火灾。元初,浑源人高定解甲返乡,捐资重建庙宇,并礼聘高僧归云禅师住持。由于高定曾任永安军节度使,回乡后自号永安居士,寺庙因之得名。
永安禅寺有建筑、壁画和书法三大瑰宝。强烈建议花80元请导游讲解一下,这钱花得很值。讲解时长大约1小时,其中正殿传法正宗之殿的讲解就得半个多小时。
和一般开三个门的山门不同,永安寺山门开设了五个大门,这样的规格一般只有皇家寺院等级才可以享受,国内同规格的还有五台山塔院寺以及北京永安寺,可见永安寺的地位非同寻常。
山门上覆盖黄色琉璃瓦,东西两侧装饰有二龙戏珠琉璃构件。中间殿刹是中国境内罕见的景教风格的琉璃装饰品。
天王殿,目前殿内空空,原塑有哼哈二将。
瞻仰楼
天王殿殿后左右建有钟鼓楼,均为歇山顶二层楼阁,形制相同。一层为砖木结构,砌有砖墙,外出廊。二层全木结构,悬挂钟鼓。
明清时修建的偏殿,原木色,简单质朴,看着也很舒服。
穿过前院的天王殿,高台之上,一座古朴而宏伟的大殿赫然矗立在眼前。
永安禅寺的传教正法之殿是高定的孙子高璞于元延祐二年(1315年)重建。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大殿顶部是黄色琉璃瓦,屋顶四周则用蓝、绿琉璃瓦装饰,鸱吻是昂起的腾龙。整体看起来很是富丽堂皇。
这里令人叫绝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1)屋脊。传法正宗殿殿顶与山门同样以皇家御用的黄色琉璃瓦覆盖,堆花脊饰,脊上鸱吻两两相对。由于建于元朝,其民族融合特征明显,就连其屋顶上的飞檐上的造型,也融合了多种宗教元素于一身:大殿顶上的正中央,顶部有乾隆45年立的牌位“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狮驮宝瓶、象驮宝瓶,寓意“事(狮)事如意”和“吉祥(象)平安”。两侧是道家八仙和佛家两大护法天王。所以在这里你能看到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道教的融合。
2)匾额。正殿传法正宗之殿是元代的建筑,匾额是元初大书法家雪庵禅师所写。元代皇宫的匾额也曾出自他的手笔,连书法大家赵孟頫对他也是推崇的,其书法功力可见一斑。可惜,真迹在动乱年代不翼而飞了。我们如今所见,只是据影印件复制的。据说他在山西仅留12字,此匾上就有6字。
3)砖刻巨字。大殿外墙写有巨型书法大字。南墙正面高约3.8米的“庄严”二字,为永安禅寺住持的月溪和尚(俗名段士达)所写。大殿背面还有“虎啸、龙吟”四个大字,为乾隆年间张煖所写。天王殿北墙上还有张煖所写“法相”二字,但如今“法”字已不知所踪,只留下孤单的“相”字。这几个大字,笔法雄浑,庄重气派,大有雷霆万钧之势!
注意:大字不是写上去而是刻上去的!不说是砖刻,就是在佛殿外书写巨型大字,在佛寺建筑中也非常的罕见。
4)藻井、壁画。不仅外观恢宏大气,大殿的内部更是整个寺院的精华所在。
大殿内的光线很暗,只有大门口的隔墙高窗照射进来一些比较微弱的光。想看清大殿里的壁画得靠讲解员手里的冷光手电。为了保护文物,殿内不允许拍照。我也只是站在大殿外,隔着门窗拍了两三张。
这里最震撼人心的还是满堂的壁画!总面积达187平方米。初入殿中,只能在黑暗中隐约看到墙壁上的人像。但是随着冷光手电的开启,经过沥粉堆金的895尊参加水陆法会的神仙菩萨水陆众生便神采奕奕的走了出来。三界、四天、五湖、四海的神仙、帝王、官员、嫔妃、百姓,大家热热闹闹地共赴法会。超级震撼!!
在那个动乱年代这里被辟为粮仓之用,他们损毁了佛像。所幸的是,为了保护粮食,殿内的壁画也被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正面的十大明王彩绘,最为考究,技艺高超,笔力飞动,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居中的大日如来不动明王的像最为奇特:他撕开自己的愤怒恐怖相,而显露出其慈悲相。
明王为佛教密宗护法神,因其有智力摧毁一切魔障,故曰明王。常见的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十大明王。据说,明王为使世人醒悟痴迷,常以狰狞面目出现,如同棒喝,使人迷途知返。
壁画的照片都是拍的侧殿里的仿制品。这里的是缩小版。气势、氛围什么的就别想了,但胜在可以仔细观赏。可以随便拍摄。
头顶上方的藻井也与众不同——双藻井。八角藻井前有一倾斜的六角藻井。藻井中心为两条浮雕盘龙,藻井旁边还雕刻有木作天宫楼阁,象征着信徒通过修心养性也可“登入天堂”之意。一个佛寺的藻井盘着的却是道家的青龙白虎玄武朱雀,这应该也是孤例了吧。为了更好的凸显大殿内部的空间宽阔,工匠使用了减柱法,在里面只靠四根柱子支撑如此之大的庞大建筑。
永安寺给了我极大的惊喜,情绪一直很亢奋。走出来,才感觉肚子很饿。
永安寺旁边有一家小媳妇凉粉。这里的凉粉是喝的,跟南方的凉粉不一样,也是好吃的。
用餐完毕,直接开车去应县。路况不错,1个小时就到应县了。
应县木塔又称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建于辽清
宁二年(公元1056年),由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以作家庙,彰显家威,并有礼佛观光和登高料敌之用。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与巴黎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地址: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角
门票:50元
开放时间:08:00-17:00
1933年9月,梁思成、刘敦桢和莫宗江来到应县。“离县二十里已见塔,由夕阳返照中见其闪烁,一直看到它成了剪影,那算是我对于这塔的拜见礼。”第一次见面是如此的美好。
再见,就不只是美好,还有激动,还有膜拜!梁先生在给妻子林徽因的信中写道: ”今天正式地去拜见佛宫寺塔, 绝对的Overwhelming!好到令人叫绝, 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 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这个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建筑的可能性达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八大辽构”之一。相比宋金而言,辽更接近大唐。木塔这样大体量的高等级建筑,矗立在这样一座小城中显得相当突出。
往前走一百米就看见一座灰瓦单檐歇山顶,四柱三楼的牌楼。看那木头,有些年代感。
一眼望去,木塔高大壮硕。天上不时有飞鸟掠过。这里没有设置纱网。据说是为了让那些鸟儿去吃木结构里的蛀虫。这些鸟儿是麻燕,秋天特别多。我到的时候正午刚过,日头正盛,燕子们大都回去休息了,在外面飞的很少。
最早的佛宫寺早已不存。前面的佛宫寺大门是新建的,门上“佛宫寺”的额匾是赵朴初所题。
900多年前,应县木塔平地而起“势不可当”。全木制结构,榫卯相连,没有用一根钉子建到67.13米高,相当于现在二十三层高楼。也许对于大众而言,听到这样年代久远的古老建筑,不过心多跳一下,眼睛睁大一分。在梁思成看来,它如同长明之神。“后来我发现,那是“长明灯”,自九百年前日日夜夜地亮到如今。”
进了院门就可以看见整座塔。从外观上看,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方形,上层为八角形,边上有四个月台。塔身共五层六檐,不过各层间设有暗层,所以是明五暗四,实为九层。塔刹由基座、仰莲、相轮、圆光、仰月、宝盖、宝珠组成,制作精巧,与塔身十分协调。
整座塔极具美感!
整个山西12天的行程,全程手机拍摄。那些远处的细节没法拍到,借一张图让大家欣赏一下。(谢谢原作者:无用研究社)
除了极具美感的外观,释迦塔精妙的建筑工艺,才是让建筑家们五体投地之处。整座塔通高67.31米,无钉无铆,由3000吨、10万块红松木制构件互相咬合建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形成筒式结构,像竹节一样的支撑着建筑向上,让建筑更加稳定。在应县木塔建成后的900多年中,它经历了7次大地震,40余次地震、无数次电闪雷击;以及军阀混战时的200余发炮弹(甚至有一发炮弹穿塔而过),却依然挺立至今。
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兴建到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期间断断续续地修造近140年,也可以算是辽代的重要国家工程了。唐代建造一座大明宫不过几年时间,而这座木塔的修造却断断续续上百年之久,可见匠人贫乏,也可见倡建者的恒心。但就在人力和国力都有限的情况下,木塔却在修造理念上达到了现存古建筑中的最高峰。
站在木塔脚下,我仰望着高大精绝的释迦塔,身心震撼。我决定先围着塔绕上几圈。我拿着望远镜边走边看,越看越觉得看不够。不知道这样的木构建筑还能看几次?如我下次来,它又会是怎样的面貌?
木塔的每一层屋檐下装有风铃。有风的时候,风铃就会迎风作响,十分悦耳。
木塔各层屋檐下有许多历代留下的牌匾。其中最醒目的“释迦塔”,其丰润饱满,是颜体中的佳品。边上六行小字上就有7个年号,分别记录了木塔的修缮时间。著名的还有明成祖朱棣所提的“峻极神工”和明武宗朱厚照所提的“天下奇观”。
“万古观瞻”,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所题,没有落款。这块匾后面有一故事:说当时的应州知州章弘在应州任上颇有政绩,还发动大家一起修葺释迦塔。据传章弘曾向当地富豪摊派修塔善款,因此招致地方土豪记恨,他们便联名参了章弘一本。章弘因此被称为贪官,他在匾上的落款也被后人抹去。也有人说:他是真贪官。谁真谁假,咱也不知道。反正落款是真没了。
正门两边立着好几座石碑,都是各次修缮的功德碑。
应县木塔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斗拱最多的塔,堪称“斗拱博物馆”。全塔有70多种、480朵不同形制的斗拱,可谓是百尺莲开、漫天花雨般的存在。从下向上仰望,一朵朵斗栱宛如一簇簇盛开的莲花,在塔身上灿然生辉,正如古人云“远观擎天柱,近视百尺莲”。
这些斗拱如同木塔的“保护神”,承担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当大风、地震来临时,斗栱就像一个可松可紧的弹簧,可以吸收动能,保护主体结构不受侵害。兼具美观性与实用性,是中国人独有的营建智慧。
花宫仙梵,美不胜收!
一般的寺庙都大都建在一个平面上,最多从山门到大殿有一些的抬升。而应县木塔则是一个五层的垂直寺庙。每层都是一座佛殿,都塑有佛像,有显宗的,也有密宗的。
现在木塔只开放一层。大殿里,有七佛的形象。泥塑的释迦牟尼像高11米,占据了内部的大部分空间,其余六佛分别绘在围绕中央主佛的六面内壁上。释迦牟尼像为辽塑原物,后有修补。佛像胸口有两个明显损坏后补的大洞,据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时期所为,大佛内部的珍宝也被盗走。
主佛上方的藻井十分巨大,对角线跨度达9.5米,是山西最大的一座藻井。这种斗八藻井是采用八根角梁支撑起来的一种藻井,流行于宋辽时期。藻井内部还有繁复的菱形平闇和彩画。
中间佛像的基座是八角须弥座,带有彩绘。装饰缠龙柱。
一层大殿有南北两个门,门洞两侧壁上绘有金刚、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生动。
从后门出来,回头可以看见身着袈裟的佛像背影。
能看到须弥座外站着的八位“托座力士”。
佛像两边的柱子不是门柱,而是一圈八根通天柱,是这座塔的核心骨干,柱子上布满了彩绘壁画。
据说这座塔里曾经供奉有二枚佛牙舍利,现在不知道存放在了何处。木塔后面,在原佛宫寺的位置新建了一个寺院。
院子里立着一块下马碑,“文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旁边是标配的跪马。
硕大的斗拱和深远的飞檐,很有唐风。这样高大精美的全木构建筑,在后世元明清再也没有出现过。
如此精妙绝伦、结构完美的木塔,为什么会发生倾斜?那是因为,1933年,对,就是这一年。梁先生一行给木塔做完测绘,得出了“塔的现状尚不坏,虽略有朽裂处”的结论。前脚刚走,一位县长就以“美观”“风水”为由拆掉了它的斜撑和泥夹墙(壁画也遭到毁坏)。从那时以后,木塔开始出现不可逆的扭转倾斜。根据2004年的测绘数据,塔体已荷载失衡,整体向东北倾斜65厘米,塔身累计压缩88厘米。
那该如何补救呢?这很难,相当的难。由于它的结构过于复杂,目前还没能完全弄清楚它的建造技术,因此根本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安全无损的修整办法。因为任何一次对它的修复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多年来,专家们在无数修缮方案中筛选出相对可行的三套方案。
方案1、落架大修。
这是已故古建筑学家,原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梁先生的学生)在1952年左右提出的。就是将木塔拆开,替换损毁的构件,再组装回去。
听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一方面,旧构件更换、对壁画的扰动等问题,极易导致木塔本身文脉特色丧失,失去古建筑的风貌。另一方面,木材受木纹、干燥程度等因素影响,在改变受力状态后会发生不可预见的形变,何况应县木塔经历了近千年风雨,木构件的变形矫正会对落架和安装造成很大的困难。且木塔斗拱样式繁多,这也进一步加了落架大修的复杂度。
方案2、加固支撑。
就是用钢筋加固支撑。这一方案是对木塔自身挺立的一种否定,还会影响原木塔的地基。
方案3、上部抬升。
就是将保存较好的上部三层整体抬升,将二层倾斜梁柱大修调整后,再将上部整体回落。一方面,木塔各处构件所承受的压力一旦松开,其各自形变量难以估量。另一方面,上部抬升后,如何调整各结构位置使其顺利回落,也是一件极有难度的事。
三种方案都面临着操作层面的种种困难。距应县木塔建造1000年还有33年。
希望木塔千年之时,安然无恙!
那时,我们再登塔,与前人同视角瞭望:“直登顶层,扶栏俯瞰,全城在望,城北一片平原,桑干逶迤;城南为翠微、雁门诸山,长城及雁门关所在,气象至为雄伟。” 祈愿!但愿!!
悬空寺与释迦塔,一个高悬于悬崖,一个高耸于平野,相距仅50公里。虽不能以目力相及,却自能相望于苍穹。光阴荏苒,修建他们的王朝早已倾覆无存。但穿过岁月的它们仍能让我们感动于古人信仰的光彩!
从应县木塔的后门出去,走10分钟就到净土寺了。虽然两处相仅七八百米,但相比参观木塔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净土寺算是门可罗雀,尽管它也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净土寺,是金太宗为其死去的母亲而建。之前,这里也曾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家庙。寺院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创建。在金元时期兴盛至极,后历经磨难,由盛转衰,上世纪60年代惨遭破坏,东轴线建筑,片瓦无存,西轴线上也仅存大殿和西配殿。
有文献记载:应县是先有净土寺(曾出土1021年建的舍利塔),后有佛宫寺(木塔所在的寺院)。玲珑精巧比不过净土寺,雄伟壮观胜不过佛宫寺。梁思成先生说应县有三宝,其一是应县木塔,另外两宝——天宫藻井和披头散发小狮子都在这座“不起眼”的净土寺内。
新建的寺院大门、天王殿、钟鼓楼等建筑
看点1、应县三绝之一的披头散发辽代石狮子。卷发狮我们看得多了,披着头发的很少见。(后面在晋祠我们还能看见,不过,是铁狮子)
只是岁月沧桑,石狮风华已逝……
净土寺的大雄宝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经历代修葺,基本维持原貌。殿宇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檐角硕大,微微翘起,显得沉稳庄重,古朴大气,是山西金代建筑的上品。
看点2、应县三绝之一的大殿内藻井和天宫楼阁。华严寺薄伽藏教殿的天宫楼阁被锁住没看到,这里可以让你看个够。
造型美观,雕饰繁复,结构玲珑……以精美程度而论,应县净土寺的藻井当属三晋之冠!进入大殿,抬头仰望,确实会被震撼到。大殿的藻井布满3间殿宇的全部天花,不大的空间内共有九个斗八藻井,称为八门九星之天宫楼阁。全为木质雕刻,极尽华美。中间的藻井最大、最为华美。藻井中央双龙戏珠,活灵活现,富丽堂皇。另外八个藻井则呈八角、正六、长六角、菱形等。每个藻井中心有一红色圆心,四周祥龙围绕,彩凤飞舞。下层方井的四面中间各开一门,共八门。上置用上万个小木块组成的“天宫楼阁”,混金彩绘。殿内四周的墙头也装有“天宫楼阁”,与藻井构成一个整体,庄严雅致。
梁思成先生称赞其“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
殿宇四壁是清代绘画。主要记叙释迦摩尼及诸菩萨的佛教事迹。
说说藻井吧。这是中国古建筑中让人惊艳的一种构件。古时建筑,大都是木质结构。火克木,井中有水,水火相克。为了压伏火魔,古人就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以祈天祐。 “交木如井,画以藻文”,匠人们极尽精巧之能事,营造出穹顶上的绝美艺术——藻井。它位于古建筑天花板的正中央,或者佛坛与宝座之上。当我们举头上望,不得不人惊叹于它的繁复华美。
“藻井”一词,最早见于汉赋。它与普通天花一样都是室内装修的一种。只不过藻井是用于最尊贵的建筑物,像神佛或帝王宝座顶上。唐代就有明确规定,非王公之居,不得施重拱藻井。唐代以后,藻井只在诸如:皇家宫殿、皇家陵园、大型佛寺等最尊贵的建筑中才能使用。你可以理解成:藻井是更高级的天花。
从金代至今,历经千年风霜,我们还能见到净土寺的绝色藻井,真是有幸之至!
从应县返回大同是下午5点左右,直接去二刷善化寺。第二天,高铁前往太原。
下篇:太原及五台佛光寺、南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