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庄王珍藏 -- 郑和时代的瑰宝》是湖北省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展厅设在博物馆南馆三层,面积1900平方米。梁庄王朱瞻均,是明仁宗朱高炽第九子,宣宗之弟,就藩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2001年,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钟祥市长滩镇大洪村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梁庄王与继妃魏氏合葬于此。这座“王与妃的合葬墓”,有其独特的葬俗,墓内随葬品十分丰富。据初步统计,该墓葬出葬品有金、银、玉、宝石、瓷器等53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1400余件,仅金器重量即达十余公斤,珠饰宝石多达3400余件。
《梁庄王珍藏 -- 郑和时代的瑰宝》展分 “天潢贵胄”、“珠围翠绕 ”、“丝路撷珍”三个部分,全方位再现梁庄王与王妃魏氏的贵族生活,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部分 “天潢贵胄” 反映藩王的特殊身份及地位,从梁庄王其人入手,讲述明初藩王的作用及生活状态;
第二部分 “珠围翠绕 ” 从女性的角度展示魏妃的生活,讲述贵族女性与权力的关系及其生活状态;
第三部分 “丝路撷珍” 以积极开拓对外交往的时代面貌作为结尾,表现明初郑和下西洋背景下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的场景。
明初宫廷延续了元代崇信藏传佛教的传统,藏传佛教以密教为主要内容和鲜明特色。梁庄王墓中出土的大量藏密文物,说明当时贵族中盛行密教信仰。
【大黑天】
大黑天,梵语 Mahakala 的意译,原是印度教湿婆神( Siva )的忿怒形化身,佛教吸收其为护法神。藏传佛教认为大黑天是大日如来( Vairocana )降伏恶魔而示现的忿怒药叉主形象,又集战神、福神、冥府神、财宝神等于一身。
元代中原汉地流行的是萨迦派二臂大忿怒相的大黑天,明代萨迦派样式大黑天神像在宫廷仍有延续。
【元明宫廷密教信仰】
藏传佛教各派领袖与蒙元政权联系密切。有元一代,宫廷和显贵以崇奉密教为风尚。明朝自太祖始,便针对藏区政教合一的现实扶持藏传佛教,宫廷中崇信藏传佛教之风大致始于永乐朝。
金大黑天舞姿神像,高9.4、底宽5.4cm、重114.1g。此神像一面二臂,三目圆睁,獠牙上出,双耳悬蛇,头戴五骷髅冠,肩饰帔帛,颈系骷髅璎珞,以蛇为钏镯,腰缠二蛇、围短裙,胸前横置一杖,裸脊赤脚,足蹈地神女天,右手执金刚杵柄钺刀,左手托嘎巴拉碗。烟火背光,下设莲座。背光边缘一周有十个小穿孔,可能为系缀于衣帽上的护身像。
【真言】 真言,即密咒,梵语称为陀罗尼,意译作总持、能持、能遮。陀罗尼原是一种记忆宗教经典和世俗文献的方法,后逐渐神秘化,与禁咒、明咒混同。初期陀罗尼经称通过陀罗尼能慧解佛理而达无上道,后则直言持念陀罗尼神咒便能受诸佛、菩萨加持,祛病消灾,求得平安,往生佛国,乃至即身成佛。
金梵文种子字
种子字即代表佛、菩萨、天王或象征佛教经义的梵文符号,念诵梵咒和观想种子字都是密教的修行方法。该种子字音为“吽”(读作:轰),原出于牛吼、虎怒之胸喉中声,乃古代吠陀仪式所用之真言,有疑惑、承诺、忿怒、恐怖、催破等义。密教将其圣化为诸天总种子字,其中含一切万法,故吟一字犹诵万法。
【金刚曼荼罗】
金刚曼荼罗是藏传佛教时轮金刚乘的标志,是密乘本尊及其坛城合一的图文,又称“十相自在”,藏语读作“朗久旺丹”,它也是由三符、七梵字组成的时轮金刚咒。
三符为新月、圆点(又称明点)及竖笔形(又称慧尖),依次标志顶轮本尊之身、语、意;七个梵文字的读音依次为亚、热、瓦、拉、玛、恰、哈。“亚、热、瓦、拉”顺次标志所依无量宫基风、火、水、土四轮;“玛”字标志须弥山及无量宫;“恰”字标志诸能依者身、语、意本尊;“哈”字标志胸轮诸本尊。
时轮金刚曼荼罗象征时轮金刚乘的全部宇宙观,表达了无二密乘时轮宗的最高教义,所以被认为具有最高的神圣意义与巨大的神秘力量。
大鹏金翅鸟由日轮环绕,金翅双展,鹰嘴猴面,三目圆睁,双耳坠饰,头戴宝冠,肩披飘带,嘴手执蛇,双足握龙,能为世人灭除毒龙毒蛇,盘旋于佛顶以施护卫。大鹏金翅鸟是迦楼罗( Garuda )的译名,是印度教主神毗湿奴的坐骑,也是佛教天龙八部之一。
龛内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台座上。佛像头戴五佛冠,双目低垂,耳垂宝饰,颈系璎珞,身饰帔帛,双手结禅定印,掌中托宝瓶。两金簪出土时分别竖粘于龛之两侧。该佛龛为藏密的“嘎乌( Gau )”,即装有佛像、经咒、圣物或舍利等的护身盒。阿弥陀佛是救苦救难、超度众生亡灵升入西天乐土的尊神。
【金大黑天舞姿神像背后咒语】
金大黑天舞姿神像
此件形象与另一件大黑天神像基本相同,此神像头冠为十骷髅冠,背光为圆形,背光边缘有三个等距小穿孔,可能为钉缀于衣帽上的饰物。反面錾刻“大里天心咒”佛教咒语,拉丁转写为: om sri maha - kalaya hum hum phat svaha ,意为 “皈依大黑天,破除一切魔”。此蓝扎体梵文咒亦见于明永乐大钟铭文。
【密教】
密教的梵文原形是 Guhyayana ,guhya 为秘密之意, yana 是佛教教派的指称,一般称为“乘”。密教起源于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具备成佛的内在条件,修行者须增长善的因素,减少恶的因素以修得佛果。密教通过布施、菩提心、曼荼罗、真言、灌顶、手印、瑜伽等方便修道成佛,称为“方便乘”。密教认为修行时只要通过净除自身之“身、语、意”三业,将“身、口、意”有相三密与佛之无相三密对应,即可速证佛道,即身成佛。中国密教包括汉传密教、藏传密教、大理密教三大传承系统。
【佛珠】
佛珠又称念珠、数珠,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计数和束心的工具。若欲断灭烦恼,当随身携带佛珠,专心颂佛。密教因修法之不同,念珠质地也不同。梁庄王墓的佛珠出土于漆法器匣内,质地有金嵌木、水晶、骨等,各串还附有数量不等的记捻附件。
【曼荼罗】 “曼荼罗”在佛教中的含义为“坛”,常译为“坛场”,即修法之道场。密教曼茶罗包括大曼荼罗、三味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四种:绘有诸佛、菩萨像的属大曼荼罗;表现诸尊印契及所持之金刚杵铃、刀、剑、宝幢等法器的属三味耶曼荼罗;书写密教种子字的属于法曼荼罗;各类立体形象的供养诸尊及法器属羯磨曼荼罗。梁庄王墓出土的金曼荼罗镶木佛珠饰有密教种子字,即属于法曼荼罗。
水晶佛珠
此串水晶佛珠由“二珠式”佛头、数珠、记捻5串(念珠分别为浅绿色玉质、杂色玛瑙质、深绿色碧玉质、灰白色青玉质、枣红色琥珀质)组成。108颗(不含母珠)佛珠于藏密称最胜品,在藏传佛教流布地区使用最为普遍。
金曼荼罗镶木佛珠
原由29件金质曼荼罗镶嵌木质佛珠组成,分为“二珠式”佛头1套和数珠27颗。每件金曼荼罗的两个顶面均铸铭一周7字或10字的梵体阳文,铭文均为蓝扎体梵文咒语,咒名为六字真言 “俺嘛呢叭弥吽”(拉丁转写: om ma ni pa dme hum ),加持咒 “俺阿叶”(拉丁转写: om ah hum ),阿弥陀如来种子字 “纥哩”(拉丁转写: hrih )。六字真言是观世音为使众生脱离六道轮回所发的心咒,人若诵持六字真言即能获得解脱。“加持”为梵文 adhisthana 的意译,即加附佛力于软弱众生。阿弥陀如来种子字,是坐禅中用以观想阿弥陀如来的标志,此处用于“加持咒”的末尾,表示持咒人被加持的是阿弥陀佛力。
骨佛珠
由“二珠式”金佛头1套、骨数珠27颗、小金轮28件组成。
骨佛珠
由“二珠式“金镶宝佛头1套、骨数珠108件、小金轮109件组成。金镶宝佛头上共镶嵌6颗红宝石。
【金刚杵】 金刚杵即古印度兵器伐折罗( vajra ),以单股、三股、五股、九股最为常用。密教中,金刚杵象征摧灭烦恼之菩提心,为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也是各类密教图像及法物上的常见装饰纹样。密教数珠上的记捻一般缀以各种宝石、黄金坠饰,高等级的数珠常以金刚杵为坠饰。
金刚杵
金刚杵两端各设一个仰莲座与握手处相接,两莲座中央各竖一根下大上小的四方锥体塔形柱,柱的四面各有一条曲体小龙。
(左)琥珀佛头 〖母珠质地不详。侧珠红色琥珀质,呈宝瓶形,中穿一竖孔。〗
(右)白玉佛头 〖佛珠中的母珠和侧珠又称佛头,象征无量寿佛。珠体刻有四个阳文梵字,其中两个可辨为音译的“吽”字,另两个模糊不清。〗
(左)金法戒 〖戒面錾刻一长方形“回”字纹。含金量高达91.75%。出自法器匣内,应属法事器具。〗
(右)绿松石圆雕双鱼饰 〖出土于法器匣内,或是记捻上的坠饰,属佛教“八吉祥”之列。〗
(左)白玉圆雕鱼饰 〖鱼作跳跃状,自鱼背至腹,有一个对钻穿孔。出土于法器匣内,可能是佛珠上的串饰。〗
(右)金环白玉葫芦饰 〖此物出自法器匣内,可能为佛珠上的串饰。〗
明代,平民女子可以通过婚姻进入皇室。凤冠霞帔,谷圭玉佩,王妃盛装受册;插戴分心,斜簪掩鬓,魏妃对镜梳妆。王妃遗物再现了魏氏 -- 一位出身平凡的女子 -- 成为王妃后的奢华生活。
【梁庄王妃圹志】 志文阴刻朱书,十四行共166个字,曰:“梁庄王妃魏氏,南城兵马指挥亨之女,母陈氏。生有淑德。宣德八年七月初三日册为梁王妃。正统六年正月十二日,王以疾薨,欲随王逝。承奉司奏,蒙圣恩怜悯,遂降敕旨存留,抚养王二幼女,仍主王宫之事。景泰二年三月十七日以疾薨,得年三十有八,无子。以薨之年九月初七日,葬封内瑜灵山之原,同王之圹。於乎!妃生于文臣之女,选配王室,正当享富贵于永久而遽以疾终,岂非命乎!岂非命乎!爱述其概,纳之幽圹云,谨志。”
【魏妃其人】
自洪武末年,藩王始与平民联姻。梁庄王继妃魏氏是襄阳县民魏亨之女,宣德八年(1433年)魏氏被册封为梁王妃,于是命其父为南城兵马指挥。王妃在梁庄王逝世时“欲随王逝”,但皇帝降旨命其继续照顾梁庄王两位幼女,且“仍主王宫之事”。景泰二年(1451年),时年38岁的魏妃去世。
梁庄王妃圹志盖
志盖文:“大明梁庄王妃圹志文”。
梁庄王妃圹志底
作为王室成员,亲王妃是皇室礼仪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行受册、助祭、朝会之礼时,王妃须着礼服盛装出席。
【凤纹帔坠】 凤纹帔坠是霞帔的坠饰。霞帔是贵族女性礼服中的饰带,以丝罗制成,由颈肩垂下,底端有压脚的帔坠。皇室使用的帔坠,大多由银作局统一制作。永乐三年(1405年)规定,亲王妃用深青色霞帔、凤纹金坠子。
明刊《明宫冠服仪仗图》中霞帔与帔坠的佩戴方式
金镂空凤纹坠
通长14.2、体高10.2、宽7.8cm,重72.4g。器钩内壁有“随驾银作局宣德柒年拾贰月内造柒成色金壹两玖钱”铭文。金镂空凤纹坠是贵妇霞帔的坠饰。
【玉花采结绶】 玉花采结绶是亲王妃礼服中的佩饰,以红绿线罗为结,上有一件宝相花纹玉绶花,绶带上有玉坠珠六颗,小金叶六个,金垂头花板四件。
【玉绶花饰】 玉绶花之上的宝相花纹是以莲花、牡丹、菊花等自然花卉为基本形,变形而得的装饰纹样。
【金垂头花板】 金饰的六个转角处各有一对小穿孔。
金叶玉坠珠一组
以明益宣王夫妇墓出土的玉花彩结绶为参照,可知金叶玉坠珠应是分别系坠于两条垂带底端金垂头花板的6对小穿孔之中。其中橄榄形玉坠饰应坠于底端的出尖处。
封册由两块等大的长方形鎏金银板扣合而成,板内有册文88字:“维宣德八年,岁次癸丑,七月壬子朔,越三日甲寅,皇帝制曰:'朕惟太祖高皇帝之制,封建诸王,必选贤女为之配。朕弟梁王,年已长成,尔魏氏乃南城兵马指挥魏亨之女,今特授以金册,立为梁王妃,尔尚谨遵妇道,内助家邦,敬哉。”
凤纹玉佩
本件缺失滴一件、璜一件。珩、瑀、花、冲牙的正面阴刻单凤云纹,反面阴刻如意云纹;两据、璜双面饰如意云纹;滴为素面。金钩内面刻有“银作局洪熙元年正月内造捌成伍色金伍钱”铭文。明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的两挂玉佩,出土时分挂于墓主大衫后背两侧。
凤纹玉佩
此件珩、瑀、花、冲牙的正面阴刻单凤云纹,反面阴刻如意云纹;两据、两璜双面饰如意云纹;滴为素面。金钩内面刻有“银作局洪熙元年正月内造捌成伍色金伍钱”铭文。玉佩是亲王妃礼服中的礼仪饰物,是垂挂于裙裾之上的饰件。永乐三年(1405年)规定,亲王妃玉佩与东宫妃佩制相同。
鸾鸟牡丹簪,为王妃华服平添了几分灵动与意趣;金镶宝石镯,衬托出王妃雍容仪态下的风度与气韵。打开亲王妃的首饰匣,装点着金、玉、宝石的玲珑首饰跃然眼前。
青玉葵花带
从出土位置可知,它属于王妃的随葬品。制作年代为金代或元代。其形制及功用,可能与明代《天水冰山录》中记载的“女带”“窄女带”“极窄女带”相似。
青白玉谷纹圭
此圭属王妃的随葬品。万历《明会典》卷69《婚礼三·亲王婚礼·纳征礼物》中有“玉谷圭一枝”。万历《明会典》卷60《冠服一·亲王妃冠服》中明确规定亲王妃在受册、助祭、朝会活动中须持玉谷圭。
玉禁步
本副二挂玉禁步为婚配喜庆之物,可能是皇帝为梁庄王纳继妃而特赐的礼物。根据饰件名称的谐音和特点,其吉祥寓意如下:叶寓意“金枝玉叶”,瓜寓意“瓜熟蒂落”,鸳鸯寓意“鸳鸯戏水”,鳜鱼寓意“鱼水之欢”(或“富贵有余”),石榴寓意“多子多福”,桃寓意“平安长寿”。
凤簪是明代礼仪用物,其形制大都为扬尾振翅、足踏祥云的凤凰造型。《明会典》中关于亲王妃冠服,有“金凤一对,口衔珠结”之记载。簪头为镂空单立凤,凤立于镂空祥云之上。
钗又称倒钗、宝钗,成对使用。簪脚较长,插在髹髻底部左右两侧,起固定作用。《客座赘语》云:“金玉珠石为华爵,长而列于鬓傍曰'钗'”。 《三才图会》中的钗
金累丝镶宝石牡丹花鬓钗
鬓钗双层镂空,花丝平填作满卷草纹底衬,其上的花丝托内存镶红、蓝宝石。牡丹鬓钗的累丝枝叶伸展披垂于花朵之间,生意盎然。鬓钗在盛妆之下通常插戴于额角两边。
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香瓜簪
整体造型由瓜形主图与簇拥主图的花与叶构成,花丝平填作满卷草纹底衬。底衬上嵌玉装饰框周围的石碗中存镶红宝石、绿松石,花叶上的菊花式托座内存镶红、蓝宝石,玉饰件形为花叶相簇的瓜实,与元式瓜头簪几乎相同。元式瓜头簪流行至明前期。
长10.6,头宽12.6cm,重42.8g,存镶宝石17颗。此件以金累丝卷草纹为底衬,正面做出嵌玉的边框和抱爪。边框周围是金累丝花叶和十八个石碗,内嵌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和锆石。边框里嵌有一玉雕牡丹鸾鸟图,一双鸾鸟环于正中的牡丹左右。
女子全套发饰称为“头面”。一副头面,包含插戴在䯼髻周围,装饰题材一致的各式簪钗。䯼髻(也称金冠、金丝髻)是女子戴在发髻上面的发罩。明代已婚女子要戴䯼髻。
金钿花
据万历《明会典》卷69《婚礼三·亲王婚礼》,纳征礼物中的珠翠燕居冠,其上装饰有“金宝钿花二十七个”。
(左)
梅花形金镶宝石簪
簪顶为五瓣梅花造型,花心处镶嵌红宝石一颗。
梅花形金簪
簪顶为五瓣梅花造型
桃形金累丝镶宝石簪
簪头呈桃形,花丝平填作满卷草纹底衬,其上的花丝托内存镶红宝石、蓝宝石、尖晶石。
《三才图会》博鬓图,图下注云:“两博鬓,即今之掩鬓。”
金累丝镶玉嵌宝双鸾鸟牡丹掩鬓
掩鬓为左右对称的云朵造型,此副中心边框内镶嵌牡丹鸾鸟图案玉饰,两只鸾鸟皆敛翅回首。石碗内存镶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掩鬓是簪戴于两鬓的簪饰,戴时倒插。常见的形状有云朵形和团花形,《客座赘语》云:“掩鬓或作云形,或作团花形,插于两鬓,古之所谓 '两博鬓' 也。”
串缀珠宝金耳环
元代熊梦祥《析津志》“风俗”条中有关于此类耳环的记载,“环多是大塔形葫芦环,或是天生葫芦,或四珠,或天生茄儿,或一珠”,其式略如塔形。这种构图类于三角形的耳环在明代盛行。
(左)金镶红宝石戒指 〖指环首端外壁錾刻云纹。自元以来,佩戴镶嵌宝石的戒指成为时尚,明代此风尤炽。〗
(中)金镶宝石葫芦戒指 〖戒面呈葫芦造型,其上金焊大小两素托,分别嵌有一颗蓝宝石和一颗桃红色尖晶石。指环首端外壁錾刻出云纹。〗
(右)金镶绿松石戒指 〖指环首端外壁饰有凸起的双叶纹。〗
金扣
两件金扣一件扣套环呈八角星形,子扣中心饰火纹;另一件扣套环为圆形,子扣中心为扁平圆形,扣襟处有云形装饰。梁庄王墓出土的两件金扣为套结式子母扣,子扣和母扣的柄部各有两对孔眼,用以穿线钉衣物。金或金镶宝纽扣多见于明代女子对襟袄子的竖领之上。
金钑花钏是宋元以来流行的缠钏,所谓缠钏是一种由数道圆环相叠而成的女性腕饰。明代金钣花钏在式样上没有显著变化。万历《明会典》卷69《婚礼三·亲王婚礼》中有“金钑花钏一双”的记载,是明代皇家婚礼中的纳征礼物。
(上)金钑花钏
金钑花钏由数道金圆环相叠而成,外壁饰串枝灵芝纹。镯头用粗丝缠作活环与下层的连环套接,以便左右滑动调节松紧。南宋时,金钏、金镯、金帔坠一并称为富贵之家聘礼中的“三金”。
(下)金镶宝石镯
此副为活销式开闭手镯。镯外壁面装饰有金累丝缠枝卷草地纹,上面八个金累丝菊花托内分别镶嵌红宝石、蓝宝石、东陵石、祖母绿。就样式与工艺而言,金累丝嵌宝镯最具明代特色。金钑花钏、金镶宝石镯原置于王妃棺内的一件漆木匣中,出土时棺、匣均已垮朽,钏、镯紧邻安放。镯与钏配套使用。
花钏右长12.5,圈径6.5-6.7cm,重295.2g;
花钏左长13.8,圈径6.5-7.5cm,重292.4g;
镯高2.6、直径6.2cm。左存嵌宝石6颗(红宝石3颗、蓝宝石2颗、绿色东陵石1颗):右存嵌宝石7颗(红宝石4颗、蓝宝石2颗、祖母绿1颗)
礼仪制度规范着贵族女性的仪容、行为和思想。然而王府之中也有闺阁之乐,规矩之下亦有生活之趣。王府女主人将情感与希望寄托于爱物之上。
青花瑶台赏月图瓷锺、残鎏金银锤盖和残鎏金银托盏一套三件,出自后室南部,属王妃日用器皿。锺外壁绘有三组图像:第一组画面中,一位老妇侧坐于石墩,于松下遥赏明月,她对面的女子,捧起侍童所执盘中的一掬清水,月影摇曳于水间;第二、三组画面表现的是女子于山石间赏月事花的情景。
(左)水晶佛头 〖母珠为削角立方形,有一竖一横两个相垂直的孔;侧珠为宝瓶形,中穿一竖孔。此套佛头出自后室,与鎏金银封册及金凤簪等紧邻,应属王妃随葬品。〗
(右)蓝玻璃珠
(左)青白玉执荷童子佩 〖小童双手合持一贴于腰间的荷叶之梗。头顶至脚下有一单向竖穿孔。〗
(中)绿松石执双荷童子佩 〖童子身着褐衣,双手合执两片贴于颈背的荷叶之梗。头顶至脚下有一单向竖穿孔,童子右耳处有一穿孔。〗
(右)青白玉执茨荷童子佩 〖童子手执贴于后背的一荷一茨之梗。头顶至脚下有一单向竖穿孔。玉雕执莲童子首创于宋。童子执莲的形象与宋代七夕时儿童执莲花荷叶,扮为摩喉罗的风俗有关。〗
青玉圆雕羊首觿
以简练的手法双面雕出羊首及其一对弯角,嘴部有一个对钻的横穿孔,羊身省略为弯曲的锥形。
青白玉东升图环饰
该器外缘为一环,环内镂出一组双兔望月图:果实累累的枇杷树下,伏于灵芝前的白兔与身后的小兔正凝望着掩映于云彩中的明月。
青白玉秋山饰
画面刻画了伏于灵芝、祚树前的牡鹿与后方牝鹿的对视瞬间。《金史·舆服下》中将饰有虎鹿山林图案的服饰称为“秋山之服”。
白玉圆雕折枝牡丹佩饰
以和阗籽玉圆雕成一朵折枝牡丹花。
青玉荷叶鸳鸯佩饰
画面雕刻出立于莲叶之上的一对鸳鸯,佩的上下各有一个小穿孔。
1405年至1433年,郑和船队七下西洋,远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谱写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奇。五百多年后,当考古工作者打开梁庄王墓,一块錾刻有“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铭文的金锭赫然呈现于世人眼前。
【西洋】
元代,“西洋”指今南海西部和印度洋。明末以前西洋范围大体与前朝所指一致,但有些古籍将爪哇岛和加里曼丹岛南部也涵盖其中。元、明部分文献中记载的“西洋”为国名,指今印度南部地区。《明史》中以婆罗(今加里曼丹岛,或该岛北部的文莱)为准来划分东、西洋。
云形金累丝镶宝石掩鬓
簪头以花丝平填作满卷草纹底衬,托内存镶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郑和下西洋沿线重要的红宝石产地为泰国、斯里兰卡。
金镶宝石绦环
中心方的中心托内镶嵌木片和髹漆骨头,小托内存镶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东陵石;左右小方的中心托内原镶一小段残木块。郑和下西洋沿线祖母绿的主要产地是印度。阿拉伯作家马苏第( Al - Masudi )编写的《黄金草原与珠玑宝藏》中有关于印度祖母绿产地的记载。
金镶蓝宝石帽顶
该帽顶的七重瓣覆莲底座上镶嵌有红、蓝宝石,中层造型为十瓣仰莲花,顶面托内镶嵌一颗蓝宝石。郑和下西洋沿线重要的蓝宝石产地为印度、斯里兰卡。
云形金镶宝石饰
(左)此如意云形饰件上镶嵌一颗红宝石,边缘有4个小穿孔,便于缝缀在服饰上。
(右)此如意云形饰件上镶嵌一颗淡黄色蓝宝石,边缘有4个小穿孔,便于缝缀在服饰上。
正面錾刻有 “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 铭文,表明此金锭金料是郑和船队第五次下西洋时在“西洋等处”购得。锭铭“八成色金”,与实测含金量83.24%相符;“伍拾两重”,实重1937克。
明代中国在包括苦夷(今库页岛)、日本、琉球、吕宋(今菲律宾)等东北亚、东南亚及印度洋国家的国际贸易网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明初,官方主导的海外贸易一般通过朝贡贸易形式进行。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出现了西洋、古里、忽鲁谟斯、锡兰山、阿丹、祖法儿、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束、柯枝、加异勒、溜山、南渤利、苏门答剌、阿鲁、满剌加等16国派遣使节1200人到明朝朝贡的盛况。
【元明时期宝石的传入】
元代,汉地与西域乃至阿拉伯地区交往频繁,宝石和鉴赏术流行于汉地。元人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中有关于阿拉伯宝石学分类的详细记载,许多宝石名称也源自阿拉伯语。
明前期,外来宝石输入的主要方式是朝贡贸易。梁庄王墓出土的宝石应是明初郑和下西洋时于外国采买而来。隆庆之后,开放海禁,民间大量进口宝石。
《南村辍耕录》中记载的部分宝石
梁庄王墓随葬品十分丰富,出土有金、银、玉、宝石、瓷器等53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1400余件,仅金器重量即达10余公斤,珠饰宝石多达3400余件,随葬如此大量的金银珠宝,在已发现的明代亲王墓中尚属首次,规格仅次于明代皇陵定陵。
据专业机构鉴定,梁庄王墓随葬的金银珠宝中,宝石类达18种之多,700多粒。主要有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水晶、绿松石和珍珠等,其中不乏高品质的珍品。从宝石品质和内含物特征看,绿松石可能来自湖北,珍珠可能亦为国货,但是蓝宝石、红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等可能来自国外。
梁庄王墓出土部分宝石鉴定报告
(图片是墓中出土的部分文物,其中的数字为珠宝检测编号,质地见下表)
【天然宝石】
梁庄王墓中出土了多种名贵的天然宝石,例如蓝宝石、红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等。
蓝宝石和红宝石属于刚玉,化学成分为铝的氧化物( ALO )。刚玉纯净时无色,晶格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时,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其中铬( Cr )主要导致红色,而铁( Fe )、钛( Ti )的联合作用导致蓝色。
祖母绿的矿物名称是绿柱石,是镀铝硅酸盐矿物,化学式为 Be , Al ,( Si , O );。祖母绿为微量元素铬( Cr )致色的翠绿色。
金绿宝石矿物是镀铝氧化物( BeAI , O ),其中常含有微量铁( Fe )、铬( Cr )、钛( Ti )等组分,可致其呈现不同颜色。部分金绿宝石具有猫眼效应,猫眼效应是由宝石及宝石内一组密集、平行定向排列的包体或定向结构对可见光的折射和反射作用引起的。
明代后期宝石价格
自西洋至东土,郑和船队带回的异域珍宝经银作局工匠的精心打造,由大明朝廷赏赐给仁宗第九子梁庄王。明代初期,藩王在朱元璋为其子孙设计的宗藩制度下享受着优渥的物质生活。然而至明代中后期,明代宗藩人数急剧膨胀,宗亲俸禄成为了大明财政的沉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