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察加 | 一个人到世界尽头

作者:Joyce 显示图片

堪察加半岛,也被称为“世界尽头”。

岩浆在这里如河流般流淌,让人得以瞥见地球呼吸的痕迹;棕熊是这里的主人,而人类只是访客;这里每年的冬季长达9个月之久,被风浪雕琢得千姿百态的岩石在空旷的大海里讲述着传说……被封锁75年之久,堪察加已然成为世界上最神秘的原生态地区之一,十几年前,才又对外重新敞开大门,让喜爱自然的游客前往探索这片保留了最真实原始自然风光的“荒蛮之地”。

一旦置身其中,置身于这些庞大的山体、浩瀚的荒野与海水之中,“我”的“存在”突然被前所未有地具象化——正如米兰昆德拉在《不朽》中的描述:“变成一口井,一个石槽,宇宙万物像温暖的雨水,倾落其中。”























1. 交通和住宿
- 国内到堪察加没有直飞,航线相对较少,可选在海参崴or哈巴罗夫斯克转机;
- 堪察加市中心不大,yandex打车(300左右每程)和公交车(32卢布每次)出行都很方便;
- 住宿用ostrovok预定即可,酒店选择不多,好处是能有每日行程安排;想要尝试自己做饭、住得宽敞舒适一些,也可以看看民宿。

2. 语言和货币
- 当地人几乎只能用俄语交流,yandex translate必不可少;
- 目前更常用的通讯App为Telegram;
- 银联储蓄卡可到当地取卢布,市中心ATM机分布充裕。因为特殊原因,目前VISA和MASTER完全不可用。

3. 行程安排
- 这次游玩的杀手锏是房东给我推荐的本地的telegram旅行社群,每天都有机构和游客“勾兑”行程,选项丰富,价格和信息公开透明,提前1-2天联系或发布感兴趣的行程,便能和兴趣相投的伙伴们一起出行了。
- 但,本次出行在一段忙碌到炸裂的时间后的国庆假期,主要诉求是冲上冬浪、在原始自然里放松式游览,所以行程安排整体都不紧凑,很多must visit都没去成,但也拥有了很多must visit里没提及过的美好体验!




从伯力机场转机时,深秋的清冷感如期而至。当飞机临近堪察加机场,远处雪山的影子已清晰可见。积雪、蓝天,在闪烁的阳光底下,冬季的视觉痕迹比体感温度领先一步冲击着感官。


摆渡车上还印着堪察加出名的熊图案,而此时已过了棕熊大规模出动的季节——它们已经开始往深山和洞穴里走去,即将迎接漫长的冬眠。西伯利亚独有的冷感在走出机舱的那一刻扑面而来,又轻轻钻进摆渡车门,像是热情迎客又细心跟随的主人,务必保证客人被“照顾周到”。



内心怀着对第一次冲冬浪的期待与对寒冷的紧张,来不及思索太多,乘上出租车,径直前往此行出发的契机、也是第一个目的地——俄罗斯首个冲浪营Snowave。在晚秋临近冬季的远东城市里穿梭,道路两旁是茂盛浓密的白桦林,阳光透过这些金黄的树叶洒落在地上,白桦林在车窗旁飞速闪过。

营地所在的Khalaktyrsky沙滩颇具盛名——这是堪察加半岛东部海岸线上一片独特的黑沙滩,也是常年频繁火山喷发的产物:岩浆和熔渣在流动中逐渐冷却,在火山及其周围区域凝固成固体。冰川融雪形成的急流不断冲刷着这些固体,年复一年,把它们带进大海。每个拍击的海浪,又把流到海中的火山喷发凝结物颗粒带到岸边,形成了这片绵延30多公里、厚度达20m的细腻黑沙滩。



在一些石子路的颠簸里,白桦树林逐渐退场,眼前开始有了一些起起落落的小山坡,老旧的汽车吃力地前行,在被太阳闪得像烟雾似的扬尘里,不知不觉间便看到了黑沙滩的影子、湛蓝又清冷的海在面前舒展开来。

从车上搬下行李,穿着徒步鞋的双脚踩在这片沙滩上的那一刻,沙滩的软糯与放松感顿时侵袭全身,在冷得脑壳发疼的海风中清晰地意识到:这场冬浪体验即将拉开帷幕。

在这里,拥有俄罗斯最佳浪点:毫不伤脚的沙质海底、一年四季有力平稳且足够冗长的北太平洋海浪,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浪人前往。停车的位置离营地主帐还有几步路的距离,正值冬季慵懒的午后,圆形的帐篷在空旷的营地中井井有条地排布,像是坐落于遥远外星的通讯基地。



放眼望去,在热烈的阳光底下眯着眼睛细细找寻,才能看到远处一个小小的一动不动的人影,或许在阳光下闭目养神、或许在聚精会神地看海。拖着巨大的行李箱在软绵绵的沙滩里缓缓前行,正感叹人类之于这片清冷冬季海岸的渺小——推开主帐的门,小狗、鲜活爽朗的人、五彩缤纷的室内装潢突然映入眼帘,空旷感在一瞬间被抽离,取而代之的是铺面而来的真实与温暖。



环环相接的紧凑行程后,终于抵达这片原本仅存在于幻想中的荒野。正值冲浪季尾声,发现四人房里只有我一个人。帐篷房里的燃气暖气烧得正旺,不远处的海浪声隐隐约约地穿过幕布,躺着发呆,有一种“寒冷固然存在,而我自有金钟罩”的惬意感。

说是发呆,意识也的确是飘走了。直到一缕日落时分的金黄阳光刺进房间,才突然反应过来,应该起身出门看看最爱的海边日落。


走出帐篷,或许是眼前的一切过于好看,又或许是大脑还没有从假期前的高度忙碌状态中回过神来——一切感受都显得那么直接、却又那么不真实:双脚真切地行走在软糯的黑沙滩上,鼻腔呼吸着清凉醒神的空气,寒冬的海风吹得人不由得把头使劲往脖子里埋;身后,夕阳在雪山背后渲染出一片金黄,眼前,一轮明月在粉蓝交接的天边高悬。



恰逢中秋,月亮实在是太大了,大得让人不知所措,好像一伸手便能触碰、但又明亮巨大得让人丝毫不敢伸出手。营地的人都颇有默契地钻出了暖呼呼的帐篷,零零散散地站在海边,注视着这轮明月,宛若某个约定好的仪式,虔诚而肃穆。



一些云朵被晚霞映成瑰丽热烈的粉。后来,热烈在瞬间蔓延,整片天幔都被晕染成浓郁的粉色。










谈到冲浪,很多时候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关键词可能是燥热、热带树林、温暖海浪与比基尼。但在堪察加,即使夏季最炎热时的海水,也维持在15摄氏度左右。在这里冲浪,关键词可能是极寒、雪山、冰冷海水和全身包裹的湿衣。对于一个喜欢冲浪和大海的人而言,这里的一切会是与其他任何浪点都不同的体验。 

“在海水温度维持在2-5°C的冬季冲浪”,这个想法在脑海里萌芽那刻起,心底深处或许已经做好了穿过寒冷闯进北太平洋的冬浪里的准备。


即将冲上第一次冬浪的这天早上,因为半夜暖气的燃气耗尽,一大早硬生生被冷醒。尽管身上严严实实裹着厚重的被子,鼻尖还是冷冰冰。怀揣着兴奋与对寒冷的担忧,索性起床到海边看日出。





朔风泠冽,速干衣、抓绒和羽绒的雪山攀登配置,好像也并不能完全抵挡这带着湿气的刺骨寒冷。




身后的火山积雪清晰可见,戴着手套拍照,双手还是快要冻僵了。路过的一家三口包裹得严严实实,在朝阳渲染出的橙色光影里,却又莫名感受到一丝温暖。




再往沙滩深处前行,发现远处那座轮廓熟悉的雪山。来到这片海岸边,正是因为看到了浪人在冰天雪地之际,在雪山的注视下拖着冲浪板向海里走去的场景。此刻,天气诚然还未达到图片里的温度,雪只光临了海拔更高的山顶,海滩和海水还保持着“虽然也挺冷的,但你可以来试试”的状态。



对于未知,总是有各式的想象与担忧:这么冷真的能行吗?湿衣能比我身上的防寒装备更抵御寒冷么?海水的冷到底是多冷?我会在海里抽筋么?……正徘徊与这些猜想中,太阳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从海平面一跃而上,一些迫不及待的浪人已经扛着板子跑进水里,不出一会儿,就划进了海中央。


浪人在海里自由流畅地移动,海鸟在愈发温暖的太阳面前闪过,目光随眼前生动的画面流转,眼前的一切悄悄冲淡了脑海里对寒冷的顾虑。回营地里吃了一顿热量十足的早餐,为几个小时后即将开始的极寒冲浪做足能量储备。


在设想中,今天应该会遇到两大难点:听不懂的俄语冲浪课、和寒冷可能带来的身体反应。没想到在这之前还有一个老大难:穿湿衣。


冬季的皮肤更干燥脆弱,连体湿衣又厚又紧,双手提着裤管子龇牙咧嘴、蹦蹦跳跳,再加几脚飞踹,裤腿才好不容易被拉上半腰,手指的皮肤已经被摩擦得通红。就这么拉扯下蹲上跳,像一只在原地转圈圈追逐自己尾巴的小狗,湿衣终于像一层又厚又大的皮肤贴在身上。


在出发之前,营地里少有会讲英文的Malisha给我细细交代了许多肢体语言的意思,最后还是不放心,来到沙滩充当“翻译”。对于理论和注意事项,大多是熟悉的内容,唯一关心的只有一个点:水里的体感温度。

下海前,特地又再问了一次Malisha:“你觉得水温怎么样?在海里会感觉到很冷吗?”
“The cold is only in your head.(寒冷只存在于你的脑海里)”,Malisha云淡风轻地回答,“once you are in the water, all you think of will be the waves, the paddle, and that's all. (在海里,你的注意力只会集中在浪和划水上,仅此而已)”

于是,热身过后,系上脚绳,索性不想太多,搬着板子径直向海里走去。


脚和小腿先接触到冰冷的海水,持续在水里走着,好像一旦走起来,许多思虑遍也烟消云散。越往海中央,凉凉的海水逐渐将人包裹,走到水深处,准备趴上板子,一些浪打来,浪花咸咸的、苦苦的。或许是湿衣的作用、或许是足够热烈的阳光、或许是逐渐活动开来产生的热量,身体对水温的感知逐渐变得钝化。

许久不冲浪,入水的那一刻,寒冷感让人理智清醒又陌生,而在夏季习得的肌肉记忆无缝迁移至寒冬,等浪、抓浪、撑板、站立…一气呵成。


第一次在极寒之地冲上冬浪,从出发前的期待、临近下海前的担忧与紧张、到触碰到海水那一刻的释然,不过短短几天——踩上一波长长的浪,冷风呼呼扑在不被织物遮挡的脸上,这些过程突然像被快进的默片电影般从脑海里一帧帧闪过。

由于寒冷对机体的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尽管情绪上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却又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往心里深深地钻。


直到在某一个瞬间,突然觉察到划水的手臂肌肉明显更僵硬无力,撑板和站立的成功率也显著下滑,鼻涕从像阀门坏了的水龙头般的鼻子里往外止不住地哗哗流。于是决定结束这场浪,上岸时,才发现不知不觉已经在浪里待了近一个小时,自己也已经是留在海里的唯一一个学员,寒冷在不知觉间好像真的被抛诸脑后。

当陌生的温度与海域变得熟悉,新的技巧与身体反应便又成了内化的肌肉记忆。全神贯注与紧张的状态褪去,开始享受在这片荒野里与海浪游戏。

满月的这个晚上,走在外边,人不由得直打料峭。供暖和下海冲浪都即将成为难题,冲浪营也计划在第二天闭营。于是大家选择在傍晚,集体换上湿衣出海。海平面与天空在夕阳的余韵下,以深浅变换的蓝色温柔相接。


即将日落,海水的温度比早上低了不少。大家裹着黑衣,像是一群聚集在海中央的暗夜忍者。微波粼粼、海浪轻轻,大伙儿踩着长板在小碎浪中玩耍,好不惬意。


正坐在板尾上等浪来,在某一个瞬间回头,发现月亮像个害羞的孩子,羞答答地从海平面露出半个脸,与海中央的浪人们面面相觑。直到确认友好的眼神,才猛一腾空,出现在天空中:仿佛被大海冲刷过,晶莹剔透得像个水晶球,清晖四射得似一盏明灯。




月光皎洁,天气暗和,海水被波涛和海风鼓动着,似满地碎银,浪拍云,云吞浪,绞成一团。在亮堂堂的月影下,Den踩上了一道好浪,他的身子又高又直,像是一支脱弓的箭,锋利地划破深蓝色的幕布,顺着长长的海浪冲往岸边。水里的所有人都忘记寒冷一直欢呼,划到每个人身边拥抱,鼻涕混杂着一些突然感动的眼泪悄悄流。



天色渐暗时,大家意犹未尽地离开海浪,抬着冲浪板穿过已被黑暗吞噬的黑沙滩向营地走去,夜晚的寒风从被湿衣包裹的耳边嗡嗡经过。暗夜宛若被打翻的墨水瓶,染过山体与浮云,冲淡夕阳还留下的一丝暖色余晖。放眼环顾这片海岸,营地也像是遥远的星体,轻吐着亮光。






月亮越升越高,像是披上了一层白色温婉的纱衣。最后,墨黑的夜幔下,只留群星清幽,孤月踯躅。

在营地的第三天,也起了个大早看日出,却发现今天是被厚云层笼罩的阴天。营地的浪人早早换好了湿衣,在海边活动开筋骨准备下水,毛绒绒的小狗们也在不远处安静坐着,海滩那么大、海水那么蓝,而小狗眼里的全世界只有正在热身的主人。





直至浪人搬起冲浪板向海里走去,小狗才依依不舍地起身,想一起冲进海里,又在主人的示意下乖乖跑回沙滩上,故作俏皮地小跑几步,又忍不住回头看看海里的浪人,直到人影往海中央走去、逐渐变成看不清晰的一个小点。


与昨天不同的是,冲早浪的人身上穿多了一层防寒马甲。理论上来说,太阳被云层遮挡,水温和体感温度应该会比昨日更低。

由于实在太冷,听说上个星期还热热闹闹满人的营地,今天只有我和另外两个正好经过的当地旅客上课。Den同时也是一位芭蕾舞团的男舞者,每次冲浪前,都由他带着大家热身,修长的身型和带着舞感与律动的动作,为每场浪都注入了一丝专属于冬季的优雅。



经历了昨天,身体对3度上下的水温好像已经产生耐受,体能表现也更好了一些。但这一天,却也不知道在海里摔了多少个跟头。宛若一个海洋版的孙猴子,黑不溜秋地包裹着全身,等浪、滑水、撑板、站立…再以各种姿势花样掉进水里。




大多数时候,我都在摔得乱七八糟后气定神闲地游到Alex身边,一边哗哗流着鼻涕、一边一脸蒙圈地盯着Alex:他一直想不明白,一次又一次皱着眉头十分严肃地思考,尝试用十分有限的英文词汇和肢体语言向我传达理论分析,还自责是因为自己不能够很好地用英文教学,导致今天的我没学明白。

但,在场的专业浪人都没有发现一个小心思:作为熟练的右前脚选手,在适应了寒冬海浪里的这天,我选用了左前脚。在最后一场冬浪里,完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尝试。

1、小狗:营地里小狗Frank是我最喜欢的毛绒绒大朋友,实在太帅气太有灵性了。


2、饭:营地的伙食属于饱腹水平,不得不说大家好像能量永动机,每天只吃那么一些也能在极寒环境里维持特别好的体能。


3、海浪:不冲浪的时候经常到沙滩边游走,晴天的阳光下,蓝色与磁黑的搭配实在太漂亮了。附近还有滑翔伞基地,想必俯瞰视角一定会好看,有心带无人机的朋友也一定要来这里飞一飞。



4、营地:我一个人住的小帐篷,暖气充足!每次冲浪前后都在这里补充热量,准备得暖暖地再出门。





Tolmachevsky盆地分布着大量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的煤渣锥和熔岩锥,在这里,坐落着堪察加的“湖中头牌”——深度达60米的Tolmachevo湖。

一大早,向导Ilya从市中心的住处接上我,便一路向近3小时车程的Tolmavheco湖出发。固有的旅途路线中,还会途径几个点:草原上的火山全景、经典堪察加熊雕塑、充分汲取了天地精华的三千年古树。







Tolmachrvo湖形成于水底岩石坍塌导致的水流受阻,大量红鲑鱼(Sockeye Salmon)在坍塌时涌入湖中产卵,卵在成型后再也没有离开湖泊。

于是,这里便成了这些红鲑鱼生生不息的聚集地。环境的影响力着实强大,年复一年,这些来自大海的鱼群逐渐变成了淡水鱼,在夏季,这里是喜食鲑鱼的棕熊的自助餐厅,也是观看棕熊捕食鲑鱼的最佳地点之一。



天气晴好时,站在Tolmachevo湖环顾四周,能看到Opala, Mutnovsky, Gorely, Khodutka和Ksudach几大火山。而我们到访时,恰逢深秋大雾,烟云缭绕着从远处的山脉飘过,在微风的吹动下滚滚而来,逐渐靠近了冷风中静谧的湖,似蓬莱仙境,使人不敢高声语。

一只雪白的小狗不知道从哪儿突然闪现,步履轻盈地靠近,毛茸茸的蹭蹭,让人不由得心生喜爱。




小狗就这么安静可爱地陪伴到访湖边的游客,靠近、跑开、又跟随,把与人互动的程度把控得恰到好处,仿佛是火山湖仙的化身——待兴奋的游人心满意足地准备启程,湖又恢复了常态的平静。小狗一路小跑,目送游客离去,便又转身向湖走去,不一会儿就消失在雾气氤氲里面。


火山湖过后,我们前往另一座山体。沿着越野车轮胎痕迹交错的泥土地前行,逐渐靠近生长着金黄色植被的小坡。


步履轻快地踏过一些巧克力熔浆似的湿地、穿过哗哗溪流上的树干独木桥,各式歪歪扭扭的树突然映然眼前,像是树精灵伸出的手,纵横交错地托着还仅剩一点儿的叶子。



在树林里穿行,仿佛被这片树林的精灵们邀请,跳了一只自然里的现代舞:侧身大跨出一只脚、弯腰扭头避开斜出道路的树枝,伸开一只手撑住身旁的树干保持平衡、另一只手挨着头部拨开遮挡视线的枝桠,扭动跨部,在身体控制与延伸并存的缓缓节奏里行进。


不知觉间,便抵达俯瞰一片湛蓝湖面的山顶。语言不通,只知道同行的人气喘吁吁又兴高采烈、向导满眼欣慰地看着变换着姿势拍照的游人;至于湖的名字到底是什么、这是否就是刚才我们到访的被浓雾笼罩的火山湖,好像都不太重要了。

一行人嬉笑着下山,一路上尝试把大家的名字发音都记下来,跟着每个人吵吵闹闹念了一路,到了山脚,才发现脑海里一片空白,手上还捏着不知道谁递给我的一片形状独特的树叶。



来时的浓雾已经散去,得以仔细观察了沟壑纵横的山体,才发现这些都是身后的火山曾经喷发时留下的痕迹。火山也许也有自己的化身,回程的路上,在一眼望不到边的墨灰色石子堆上,一团橙色的毛球格外亮眼——走进观看,原来是一只正在闭目养神的火狐狸。



在睡眼朦胧里,小狐狸灵活轻盈地从石堆上走过来,每一步里藏着紧张又充满好奇的试探,好像随时准备转身跑开,机警的眼神和人四目相对。


虽然天气不及预期,但这趟旅程还是自始至终十分愉悦。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Yum Yum(各种有趣好吃的食物)”。

😋出发时经过的第一个高速休息区,Ilya带我走进一间其貌不扬的小吃店,橱窗里摆满了颜色与形状整齐划一的俄罗斯炸面包(皮罗什基Piroshki)。虽然看起来并不能令人充满食欲,还是受好奇心驱使选了最喜欢的莓子苹果味儿,在飘着绵朦细雨的冷风里,就着热腾腾的拿铁大快朵颐,浓郁的果香与酸夹着恰到好处的清甜,让人神清气爽。


😋Ilya爷爷种的树莓,新鲜且拥有与我口味完美适配的酸甜配比。热情的Ilya给我摘了满满一捧,实在不好意思再吃更多了。


😋随处可见的野莓,这个不好吃,但纯属有趣。人类或许就是有回归最原始与自然交互状态的基础需求,摘果子吃果子,虽然口味上没有亮点,还是不亦乐乎。


😋野餐前夕,敏锐的Ilya突然招呼大家聚集:原来在远处的树林旁边,这个季节难以遇见的棕熊一家正齐齐整整地朝着另一片树丛走去。


😋越野车里除了兴高采烈的我们,还装着Ilya精心准备的热食。在看到棕熊的旷野上,几个穿着五彩斑斓、神飞色舞聊天的人类聚集在一起,暖暖的鲜鱼汤、热腾腾的米饭与还留有锅气的各式炒菜、新鲜的鱼子酱与面包,再来一些热茶与小酌,颇有一番在自然与现代中找到完美平衡点的趣味。



在堪察加的第9天,选择以一种更深度体验的方式游览Avacha湾。出海之旅从位于Petropavlovsk-Kamchatsky市中心的港口开始,持续5个小时,从港口前往海中央闻名已久的三兄弟岩石。


这也是台风过后的第二天,海面还是被厚厚的云层笼罩,没能遇到想象中被阳光晒得暖洋洋的场景。也正因强烈的阳光缺席,蓝灰的色调为海中央的岩石传说又增添了几分神秘。





据说,海港曾遭遇过海洋风暴袭击,为了抵御风暴、平息海浪,勇敢的三兄弟化身成为三块巨石,千百年来默默守候着这片海域,在年复一年的海浪拍击与狂风中低声呢喃着关于这片海域的过往。






海中的岩石还是许多鸟类、海豹、海狮与水獭的聚居地。尽管穿得严严实实,初冬海中央风还是鼓足了劲往衣服缝隙里灌,蜷缩在羽绒服与帽子里,留出眼睛部位的一小点儿位置,在甲板上随着船晃晃悠悠接近这些形状各异的岩石,透过眼前的一小片视野尝试最大化感知这片陌生又带着些许魔幻感的画面。


海浪嘶吼着撞击岩石,瞬间又碎成千万只蝴蝶般的水花,黑压压的海鸟喧哗着盘旋,海狮在岩石上慵懒地栖息、慢悠悠地挪动,而岩石岿然不动。









甲板时光之外,船舱也是休憩和避风的一角。每当大家聚集在船舱里吃东西时,氛围都特别喧闹,或许是旅途中的兴奋、或许是与同行友人在冷极了的海中央分享热腾腾食物的快乐,围坐在桌边的人们总是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交谈。



然而,当到了这趟旅程的最后一餐——清煮帝王蟹时,整个餐桌突然鸦雀无声。除了船体发动机的突突声、船外海浪的声音,便只剩下剪开蟹壳、咬开蟹腿、嘬食蟹肉的清脆细碎声响。蟹肉实在太鲜了,肉质爽弹清甜,让人很难不对即将接近尾声的旅程流连忘返。



在行程记录的最后,还有一段小插曲:在海中央的船舱里,对翻涌海浪的感知被成倍放大,脑仁儿里好像也有缩小版的海浪翻涌,下一秒便晕船了咔咔一顿吐。大家叫来船上唯一能讲一些英语的同行人,让他和我聊聊要怎么办才能减轻症状;同行的阿姨看我的怂样子,在喊了Lin以后硬是把药片放我手上,肢体语言示意我赶紧生吞。药难吃极了,看我挤眉毛浓眼睛吞下药片,才露出满意的样子。

突然承载的关心,让平时大大咧咧的我着实手足无措,想表达感谢,却又只能重复说出这些天来唯一学会的那几个词之一:Спасибо(谢谢)。通常来说,总会主动拥抱表示一些感恩,但这次实在吐太狼狈了,下船后没抱任何人。看到大家路过颜色好看的树丛,举起相机想拍下一个背影算是道别,没想到他们刚好十分默契地转过了头。


真好。

Vachkazhets山脉位于堪察加半岛西部,属于Uzhno-Bystrinsky山脉中的一部分。很久很久以前,这片山脉还只是一座毫无人类痕迹的活火山,直到某天火山突然猛烈喷发,火山至此被一分为三,其中最高海拔达1554m的Vachkazhets便成为了三座山体中的老大。

对于自然爱好者而言,这片山脉趣味十足:穿过火山岩石、湖泊和瀑布,感受气候在几个山坡间穿梭变换,山脉间同时生长着森林、冻原、湿地和濒海植物,冰川和繁花似锦的草甸在同个画卷中并存。

决定加入行程时,也是冲着“jeep tour”报的名,想像中应该也和前天一致,乘上高高大大的越野车攀上半山坡,然后再休闲式观光走走,再寻个什么地方与大家一起分享热腾腾的野餐。



已至深秋与初冬的交接,道路旁茂密的白桦树丛整齐划一地铺开来。越靠近山脉,道路越发开始离谱的颠簸和缩窄,树林宛若门帘般开始闭合,直至本高冷屹立于大道两旁的树枝咔咔响着拂过车身。


车内充斥着铿锵有力的摇滚乐,抓牢把手,便也随着音乐和路况左摇右摆。吉普车像是移动的摇滚乐舞台,车内的旅人是这场音乐的观众,在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中靠近心目中的山脉。

正沉浸于车辆爬坡的乐趣,在起伏的山路上摇头晃脑时,车辆行至一个不知名的湖边稳稳停好,同行的人从车里掏出了登山杖——在那一瞬间,我才反应过来:好家伙,这大概率又是一场硬核登山之旅。





穿过形状歪歪扭扭的茂密树丛,发现都是平整的泥土路,对今日的徒步便也还停留在休闲行走的印象之中。行至冰川融雪形成的Takhkoloch湖边,湖水满盈盈地泛着菁绿,在正午的太阳下透出细密的光,在金黄草甸与远处起伏的高山映衬下,像一面精雕细琢的复古裱金装饰的镜子。




人类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影响很小,再加上气候环境的影响,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落叶松、白桦、棕熊……共同形成了一副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山路间穿行,眼前的画卷随着每段路程悄然变化:深秋的金黄草甸,时而又遇见水流清澈的瀑布、时而踏上布满苔藓的石块;不一会儿,又闯入冰川覆盖下的山环。在不知名的树丛里发现镶嵌着亮红色的野果,酸得人挤眉弄眼又顿时异常清醒,才得以确认眼前这些快速变换着的画面,并不是在睡梦中快速闪过的情节。



山顶被冰川紧紧覆盖,空旷的碗状山脉里只有我们一行三人专心致志地行走,分不清是雾还是棉厚的云层,在眼前翻滚着快速移动,像是在讲述眼前这片奇观的过往:无数山顶的冰块从火山滑落,待春暖花开、冰块消融,这片盆地也至此行成,像是陨石撞击留下的深坑。




山里的天气变幻莫测,上一秒还在满眼郁郁葱葱植被覆盖着的土地上穿着单薄的衣物撒欢儿,下一秒便狂风四起。风发出山谷里独有的嘶吼声,让人手忙脚乱地又再添上厚厚的外套,一刻也不能再停歇,半低着头又开始了前行的步伐。


不出一会儿,阳光又穿过漫天的阴云,亮堂堂的跳跃在山谷中,原本灰沉沉的积雪,竟开始让人感到有些许刺眼。脚下平缓的路也在某个瞬间顷然转换,不知不觉又开始爬坡。刚披上的厚衣服很快就让人开始燥热,抓绒帽子里的头也热得像是温泉鸡蛋。




一路上,就这么看眼前的气候千变万幻,频繁增减衣物,对接下来要遇见的景致的预期,在高度的不确定性中自由流转——直到遇见毫无遮挡与蜿蜒曲折、直直白白横亘眼前的大坡。


尽管已经走了不少的山,当这个接近60度的大坡豁然眼前时,内心还是不由得感到震撼。在鬼斧神工的石头间,山路嶙峋地向上延伸,宛若一条盘踞山上的巨龙,陡峭而高耸,让人气喘吁吁又小心翼翼地攀爬。不抬头时,看不见高耸入云的尽头,只顾看着眼前频繁的重复行走,专注于每刻的呼吸节奏,内心胆怯又兴奋——害怕自己的体力无法支撑到最后、对即将到达最高点的笃定与期待。


每走一步,目光平视之处到处是错落有致石头,石头上布满了喜光又对环境质量挑剔的地衣,对于它们而言,这片冻土带想必是完美的生长空间。


也不知道走了多久,在一个坡度突然放缓的转角处,Vachkazhets山脉的最高点就这么豁然眼前,在山顶俯瞰来时的路,大脑此时完全放空,心率缓缓下降,攀爬中产生的汗与热量很快就被山顶的风打包带走。平静,坦然,清凉。来时的艰难攀爬与热感似乎与此刻完全无关。




至此,今日的大段向上攀爬完整结束,接下来便是轻松的下坡,按原途欢快折返。在光怪陆离的岩石间隙,发现笔直落下的水流——Takhkoloch河从这里发源,穿过岩石间隙奔走流淌。





也许是狂风消散,回程的山谷比来时更为幽静,偶尔哗哗的水流声之外,安静得好似能听见针落地的声响。正在这片静谧中放空式行走,远处半山腰的树丛突然传来悉悉索索的声响,放眼望去,连成片状的绿色地毯般的树堆里,有一小块快速移动的凸起——是熊。


我们停下赶路的步伐,驻足等待熊的身影,或许它们也发现了人类的痕迹,在树丛里沙沙移动了很久,也不见下山的痕迹。最后,棕熊一家改变了想山下移动的路径,在突然持续的寂静中,悄悄地攀上了金黄的山坡,向远离我们的大山深处走去。见状,我们也就转头与棕熊道别,继续赶路下山。



由于攀上了Vachkazhets的最高处,我们成了今天最后一波出山的人。又经过来时的湖,此时的湖水已褪去强烈日光下的绿,像清冷的蓝色绸缎,安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不远处的山体,在这个角度下像是巨型版的霍比特人梦幻小屋,向导Gal说只要把横在我们手上的登山杖向小屋投去,便也算是把钥匙交还给这片山野的主人。







穿过歪歪扭扭的调皮树丛,又踩过来时的“巧克力酱”湿地,步伐轻松地回到停车点。待全身的肌肉收到“今日的行走已结束”的信号,才开始感到酸胀与疲惫。原本以为的休闲路线,莫名其妙爬了不下三座大陡坡,不知道是我的翻译软件出了差错,还是向导看我们体力超群,一时兴起带我们走了更多——毕竟,不是每位游览的人都把所有坡走完了。日落的光影开始渲染,想留在这片还有新鲜棕熊脚印的湖边等待绚丽的晚霞,却又因为这片道路实在陡峭难开,不得不钻进车里开始回程。



在这篇记录里,写过海、写过山,最后,也要写城市。但城市,在这片滞后现代文明的土地里,显得格格不入: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是堪察加半岛的首府,生活着勘察加半岛约30万人口的80%。小城远离亚欧大陆腹地,是全球仅有的两个不与外界通公路的城市之一。

低矮的彩色建筑依山而建,周边被活火山包围,面向太平洋孤独守望。

“Out on the streets and look into the distance, eyes always stop at the giants - the volcanoes.”

在公寓的阳台,在楼下的公园,在车辆川流不息的大路上,一抬头,总是能瞧见火山的踪影。错落有致的楼宇墙面上,刷着大块彩色构成的涂鸦。行人在路上安静地走过,每个人都神色平淡,仿佛沉浸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





















小城面海依山势而建,在街道里漫无目的地穿行,海豁然眼前。





“Sopka”,意思是“爱”。公园坐落于市中心,沿着小径漫步,能行经俯瞰周边的观景台、中央广场和温柔海浪拍击的海岸。这里也是当地居民日常休闲散步的地方,穿过一些被郁郁树荫笼罩的平缓小坡,在观景台边的咖啡小吃店买上一些吃食,便能在坡顶面向大海的石头边觅得一方空间,与三五好友或者独享一些被太阳温暖的静谧时光。


海风吹得水波粼粼,夕阳毫无保留地倾洒,海面像是破碎了的金色翡翠,行经的船只轻轻划破了让人不由得心生怜惜的画面,留下一道意犹未尽的尾痕。



山坡的另一侧,灌木丛与树木早已披上了橙金色的秋装,在金灿灿的夕阳里显得更加活泼热忱。


台风来临前一天的早上,方才走到街道的尽头近看火山,返回时,发现突然出现的雾为城市蒙上了一层薄纱。火山、楼宇、公路和往来车辆都罩在一望无涯的轻纱薄绡里,在清晨的阳光里显得格外飘渺,宛若伸手触碰又即将化为虚有的海市蜃楼。




当天晚上,从市中心的城市公园山坡看完日落后,行至山脚下的中央广场,恰逢当地正在举办的音乐节,广场上好不热闹。

在俄式摇滚乐的烘托里,主唱低沉有力的嗓音和舞台上闪电般的灯光一起穿透了人群的屏障。当地人像逛公园似的围绕在舞台边,偶尔抓着蹒跚学步的孩子的手手随音乐挥舞,没有想象中的摇头晃脑和蹦跳狂欢,恍惚间竟分不清舞台上上演的是不是一场适合家庭观看的休闲话剧。




夜晚的风像剑一样在嘶吼的音乐中挥舞,离开喧闹的人群,找到一家喜欢的餐厅补充能量。从室内的餐厅出来时,眼前的一切陌生飘渺地冲击着大脑:


雾湮没了地平线,似烟笼一般遮蔽了不远处的灯杆,徐徐在四围弥漫开去,同灰蒙蒙的公路和灰蒙蒙的天融成了一体。高悬的乳白色路灯像是UFO集群,稀疏的车灯从一旁闪过,穿透力更强的红光和黄光在朦胧中幽幽发散,行人包裹在一身暗色的装束里快步行走。



一霎间,觉得一切都好不真实。也许是不经意间触碰到什么神奇开关,闯入了一片幻觉世界。

堪察加半岛地表结构复杂,存在几种不同的地貌形态,再加上火山活动过程以及临近海洋的影响,使这里形成了与俄其他地区迥异的特殊气候条件。堪察加的沿海地带以海洋性气候为主,内陆及北部地区则属大陆性气候。气旋对这里的天气形成有很大影响,常引起降雪和时间持久的风暴。

在这里,恰好也遇见了无法进行户外活动的持续台风天。于是探访了市中心的火山博物馆,入口处有讲解机器,对堪察加的火山历史与喷发活动作了详细的介绍。适合想要深度了解这里火山群地貌特征的游客。






推荐之前,必须得说这些清单的基准基本都出于个人喜好。在堪察加的旅途中,是这些“对味”的音乐、食物和书籍在时间的间隙里成为了坚定温和的陪伴,让所有经历更为立体、丰满。

这是一份爬Vachkazhets的完美歌单:遇见瀑布时的轻快、攀登大坡时的鼓点与重低音、穿越草甸时管弦乐的舒缓,音乐随徒步行进的地貌切换。


一本小时候看过的书,一直觉得书里的行文太过阴郁,总觉得会有一个更好的属于自己的书写方式。这次旅途中再读,有了许多新的体会。



😋The Local Kitchen of Kamchatka:我心目中的堪察加排名第一餐厅。Local推荐的,少有的菜单有英文注释的餐厅,内里装潢细节和餐具摆盘都颇有讲究,与当地的文化特征做了很好的融合。心目中排名前三的菜品是鱼汤、莓果冰沙和帝王蟹意大利饺子。




😋Kish Mish:没什么胃口不知道吃什么时,直接来这里就对了,都是颇具特色的当地食物。这里的莓果鸡尾酒清爽酸甜,让酒精过敏星人不小心喝多了几口,最后直接喝晕了。




😋Dva Morya OKEAN:位于市中心的海鲜餐厅,环境和出品都很不错,适合好几个人一起来吃。



😋小周厨房:由于自然生态良好,勘察加拥有相当丰富的鱼类资源。全球的鲑鱼产卵地有30%以上都在勘察加半岛,每年都有上百万只鲑鱼供渔民捕捞。当地的超市里陈列着有各式新鲜鱼子酱、红鲑鱼、帝王蟹,以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奇特食物。

在台风天气时待在室内,尝试了不少食物组合,其中鱼子酱和酸奶酱加面包的搭配还是经典,红鲑鱼刺身搭配中式炒面,更有锅气、口感更好。




在离开的前一晚,本想前往的日落之旅没能成行,巧合之下M提出到市中心买杯咖啡到海边走走,便不假思索地答应了。预想中的“海边”,应该是到过的市中心港口、抑或是中央公园附近的近海海岸线,没想到在闲聊间,车一路前行,很快便驶上了一段完全没有人造光源和建筑痕迹的路。

不知不觉,周围完全被黑暗吞没了,只有一颗明亮至极的北极星悬挂在高空。原始道路的坑坑洼洼已熟记于心、视觉也习惯了漆黑的环境,也不知道在半梦半醒的晃晃悠悠中过了多久,车终于面朝大海停在了沙滩边上。

到处是黑黢黢的,目光寻不见其他与人类有关的踪迹,大海愈加显得深不可测。万籁俱寂,只有海浪拍打着沙滩,发出低沉而有节奏的呼声。浪摔在沙滩上,变成细细碎碎的水珠,眼前升腾起雾蒙蒙的一片。


后来,在相册地图里发现,这个漆黑的海滩正是抵达的第一站——冲浪营所在的黑沙滩。黑暗或许让记忆变模糊,脑海里的画面只留下外面寒风凛冽、车内暖暖融融,涨潮的海浪前仆后继地撞击成烟雾细沫,跳下车,发现碎钻般的群星布满了夜空。





对短短十多天的感知突然被无限拉长:一个人降落这片极其陌生的世界,与营地里身手矫捷又含蓄温暖的人冲浪、流着鼻涕为抓到好浪庆祝拥抱;在每个语言不通的问询里尽力用肢体语言和翻译软件回复我的陌生人;雾蒙蒙的庞然火山脚下,车灯闪过、同行的人类以我完全未知的语言体系手舞足蹈地活泼相伴;在颠簸大海里晕船后收到的不知所措又温暖的关心;在沉浸式音乐与手舞足蹈交谈里莫名攀上了高峰……以及,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里,海浪翻涌、漫天群星轻吐幽光。

兜兜转转,又再回到原点。
一切都像梦境,好像这趟旅程从未真实地发生过。

最后,想用格拉维尼奇的《一个人到世界尽头》里的引用为这趟“一个人到世界尽头”的旅程结尾:
“也许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可是人不必非得找地方弹竖琴,人也没有被头上长角的魔鬼扔到油锅里炸。天堂和地狱,是那个已经逝去的那个我的主观表现形式。同自身和世界保持纯净和谐的人,将会感觉更舒适更惬意,将会找到和平安宁。在那漫长、漫长的瞬间,这就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