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目的地——正定古城

作者:葭 显示图片

.......正定古城,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这座古城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留存了大量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的魅力,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摇篮”,受到“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的盛赞。

.......雄浑壮阔的文化古迹、精巧典雅的园林建筑、古朴自然的人文风情和阳光灿烂的田园风光,构成了一幅靓丽多彩的画卷。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首雄浑的交响乐,那么正定古城就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音符。

推荐排名:1、隆兴寺;2、正定历史文化街、阳和楼(夜游);3、正定城墙(日夜游);4、四塔(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须弥塔、临济寺澄灵塔、广惠寺华塔);5、荣国府(日夜游);6、赵云庙。


建于隋朝的中国十大名寺之一的隆兴寺。


夜游阳和楼、正定历史文化街,一定会被这里的氛围所感染。


正定南城门为明代遗存,是正定标志性建筑。


正定城内四座古塔向人们展示了古代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巧夺天工的工匠手艺。


荣国府,83版《红楼梦》取景地。


正定是汉末三国时期名将赵云的故里。



一、交通:
1、乘火车直接到正定站,正定站就在古城边上;
2、乘火车或动车到石家庄站,乘地铁2号线到柳辛庄坐公交或打车至古城;
3、乘动车到石家庄东站,乘地铁1号线到商务中心或会展中心再坐公交或打车至古城。
古城内各景点之间可乘接驳车、打车或步行。

二、住宿:
建议住古城内,具体位置可根据你到达或离开的交通方式选择住宿地点。

三、游览:
建议游玩一天一夜。白天游玩隆兴寺、城墙、四塔、赵云庙、荣国府、夜游阳和楼、历史文化街、城墙。(注意:赵云庙门口打卡即可,不建议花20块钱进去;荣国府弄清楚能否夜游,可以夜游就5点以后进去,日夜游都兼顾到了)

具体游览线路根据交通方式和住宿地点结合起来规划。


10月14日,从邯郸东站乘高铁到石家庄站,然后乘地铁2号线到柳辛庄,在打车至正定古城是下午三点钟。第一天主要游览隆兴寺、赵云庙、荣国府,夜游正定历史文化街区。10月15日,打卡四塔,游正定南城墙,然后打车回柳辛庄乘地铁到石家庄站,结束正定之行。

总体评价:★★★★★
可以说到了正定不到隆兴寺等于没来正定。作为有1600年历史的中国十大名寺之一的隆兴寺,里面有太多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珍贵而且体积都很大,就极具观赏性,其中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令人震撼:被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罕见珍例”的建筑孤例【摩尼殿】;摩尼殿中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坐观音】;我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被推崇为“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我国最高大、最古老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我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门票50,非常值得。建议游览时间:1.5-2H。


隆兴寺位于正定古城内,始建于隋,初名龙藏寺。北宋时大规模扩建,后虽经金、元、明、 清历代重修,但仍保持了北宋时期的总体布局。隆兴寺自肇建之初至清末一直备受历代帝王的青睐。寺院大小殿阁十余座分布在中轴线及其两侧,气势恢宏、错落有致,是研究宋代佛寺的典型实例。寺内汇集着隋唐以来大量的雕塑、壁画、碑碣等艺术珍品,被梁思成先生称之为“京外名刹之首”。


琉璃照壁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壁心是由三十六块高浮雕琉璃砖拼砌而成的二龙戏珠图案,栩栩如生,颇为壮观。照壁建于大门之外,在环境氛围上起到了庄重和森严的效果。


天王殿后门。隆兴寺的天王殿兼作山门,建于北宋初期,清乾隆年间大修时掺入清朝建筑风格遂成了今日的模样。



天王殿后沿着石道前行,便看到一处遗址-大觉六师殿(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原来是座很恢宏的建筑,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单檐庑殿顶供奉着七世佛(即释迦摩尼佛和他成佛之前的六位先师,他们七位在佛教中合称过去七佛,所以此处又称七佛殿),遥想当年应该是和 辽宁 义县 奉国寺的大雄殿相媲美的。


从大觉六师殿遗址可看到里面的摩尼殿。


大觉六师殿遗址,大觉六师殿原是寺中主体建筑,体量规模都超过其后面赫赫有名的摩尼殿,然而其坍塌于民国初年,现在只存殿基。


【六最之形制最奇特的摩尼殿】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主体建筑是一座进深七间、面阔七间的正方形殿堂。四面殿身正中各有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有明显的卷刹、侧角和生起。著名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大加赞誉:“这种布局,我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有在宋画里见过。”“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并特意拍照收入《世界建筑史》。


浮雕药师佛及十二神将的石香炉 :据考证此香炉可能是宋代原物,最晚不会超过金代。位于摩尼殿前,1933年梁思成先生来正定调查古建筑时曾对此炉拍照,寺庙中早期的香炉保存下来的不多,尤其是将佛教中的药师佛和十二神将的题材更为罕见。


四面抱厦有门窗,仅有栱眼壁略通光线,故殿内采光通风欠佳。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配置复杂。立体结构重叠雄伟,富于变化,在我国古代早期建筑中实属罕见。利用了建筑体量大小和院落空间的变化,轴线虽长而不觉呆板。


东西两侧及大殿四周绘有明代壁画。现存面积422平方米。东西扇面墙内壁绘“十二圆觉菩萨”和“八大菩萨”;四抱厦绘护法“二十四尊天”,檐墙内壁生动地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等整个过程,称“释氏源流”;东西扇面墙分别绘“西方胜境”和“东方净琉璃世界”。


【六最之最美五彩悬朔观音像】摩尼殿内槽北壁为一座泥塑五彩悬山,悬山中现存塑像共30余身,其中最特别是明朝成化年间的高3.4米五彩观音菩萨像,俗称“倒坐观音”(倒坐,表明观世音菩萨不渡尽众生、永不回头的大慈大悲)。


观音头戴宝冠,项饰璎珞,帔巾自肩下垂,身着红色长裙,头微右侧,身略前倾,呈大自在状。眼神微微向下俯视,目光恰好与礼佛者形成感情上的交流。鲁迅先生非常欣赏这尊塑像,称赞她是“将神人格化”了,将她视若佛教美学的代表作而珍藏,至今仍陈放于北京阜城门内鲁迅故居的书案上,被视为最美的观音。


出摩尼殿到戒坛之前,需要经过一个牌楼门。这个牌楼门当年也是一绝,面阔一间,庑殿顶,曾被梁思成先生誉为珍品,可惜现在的建筑是86年根据梁先生当年文字和照片复建的。


这架小巧的木制牌坊,牌楼为木制,有戗柱,单门庑殿顶。斗栱四朵,皆斜栱。



从牌坊处看摩尼殿北抱厦即后门,高悬“广长妙谛”匾额,据说佛舌广长能言善辩,妙谛即精妙之真谛。


牌坊正面(南面)匾额“妙庄严域”,为康熙御书。


牌坊正面(南面)匾额“通津宝筏”,亦为康熙御书。


戒坛是一座亭台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为清代重建。从外面看去,戒坛三层四面,第一层每一面有六根廊柱,廊柱之上是斗拱结构,支撑着整个戒坛的大屋檐,戒坛屋顶为攒尖式屋顶,四条屋脊,每条屋脊上有六只神兽,说明戒坛的等级还是很高的。


从东侧看戒坛。


坛内供明代铜铸双面佛像。二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连,面南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面北而坐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隆兴寺戒坛上供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及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这在中国也不多见。另外,这尊双面铜佛像具有明显的明朝中期宫廷造像的风格,在民间极为罕见。戒坛是佛教僧徒受戒时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在古代,规模较小的寺院没有资格设有戒坛,而隆兴寺自宋代奉敕扩建后,宋、元、明、清历代都由皇帝敕令重修,颇受重视,成为北方著名的佛教寺院,因此设有戒坛。隆兴寺戒坛是我国北方三大坛场之一,其余两处分别在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凉寺。


戒坛西侧,右边为戒坛,正面为西侧御碑亭,御碑亭后面的高大建筑为大悲阁,左边为转轮藏阁。


御碑。


出戒坛是个小广场,正面远处是大悲阁,大悲阁前方两旁还有两座御碑亭,分别是康熙和乾隆的手笔,据说康熙来过3次,乾隆来过7次,他们对隆兴寺也算是真爱了。广场东侧是慈氏阁,西侧是转轮藏阁。


转轮藏阁始建于北宋,梁架结构特殊,楼阁下层由于转轮藏的安置,柱网布局突破了常规,采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檐柱则采用了插柱造法,这在我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



【六最之最古老的转轮藏】转轮藏阁内安放的宋代转轮藏(俗称藏经橱),是一个能够转动的大书架,八角形小木制作,直径7米,经橱以上作重檐状,下檐八角,斗拱式样为八铺作,为我国早期斗拱出跳最多的实例。上檐圆,出飞檐,是典型的宋《营造法式》作法,为国内最古老、最大的藏经橱。整个转轮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针承受。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体量较大的一个。




正对着转轮藏阁的就是慈氏阁,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慈氏阁虽然不及转轮藏阁名气大,但也是内有乾坤。


里面供奉着一尊北宋时期独木雕刻的印度原版弥勒佛(这也是慈氏阁名称的由来,慈氏是梵语弥勒的意译),佛像高7.4米,背后还饰有8.8米高的火焰纹背光。慈氏阁最宝贵的还是它构造,内部梁架结构采用减柱造,简洁明了朗。


在右边御碑亭的右边有个露出半边更小的碑亭里面有六最之一的《龙藏寺碑》。


【六最之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隋《龙藏寺碑》】此碑刻于隋开皇六年(586)十二月初五,碑首高82厘米,阴刻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碑高164厘米,宽90.5厘米,正面阴刻楷书30行,每行50字,共1447字。碑文书法方整有致,结构严谨,朴拙而不失清秀,庄重而不板滞,微露魏隶遗韵,是研究魏隶向楷书过渡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碑刻,为中华名碑之一。


欧阳修在《集古录》中首录此碑,近代康有为则称其为“隋碑第一”,后人称楷书第一碑。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坐落在中轴线后部。阁高33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五重檐三层楼阁。旧名“佛香阁”、“天宁观音阁”。据记载,该阁始建于968-976年(宋初开宝年间)。



【六最之最高大、最古老的千手千眼观音】大悲阁内供奉闻名遐迩的宋代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俗称“正定府大菩萨”。它为北宋开宝四年(971)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像高21.3米,共42臂,除本身的两只手、眼外,在身体左右各有20只手,分别执日、月、净瓶、金刚杵、宝剑等法器。铜像身躯高大,比例适度,其形体之巨、雕工之细实为罕见,是世界上古代铜铸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



弥陀殿,建于明正德5年(1510年),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青瓦覆顶的单檐歇山顶,由隆兴寺明代高僧临济宗二十五代嗣祖梦堂和尚主持修建。


毗卢殿位于隆兴寺中轴线最末端。毗卢殿原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959年因寺院残破,为便于保护将其迁建于隆兴寺内。檐下悬挂的匾额是乾隆皇帝御书“毗卢佛殿”!


【六最之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毗卢殿内的毗卢佛堪称国宝,毗卢佛设计独特,精美绝伦,为明万历皇帝朱翊钧为其生母慈圣皇太后祝寿所御制的。这尊毗卢佛全部为青铜铸造,高6.72米,由三层坐式毗卢佛和三层圆鼓形莲座层置而成。三层莲座的千叶莲瓣上均铸有一坐式小佛,表情、手印富于变化,整尊造像上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


登上后花园的假山紫虚山望隆兴寺内。




龙泉井亭建于明天顺七年(1463年),是一座重檐盝顶式建筑,高7.8米,亭内正中有一眼八角琉璃井。据乾隆十三年《隆兴寺志》记载,此处为宋开宝年间隆兴寺修阁铸佛漂木涌铜之处。井深三丈五尺。相传龙潜其中,求雨有应,故名曰龙泉。









从隆兴寺出来搭乘一辆三蹦子去赵云庙,途径正定博物馆。

总体评价: ★★☆☆☆
赵云是汉末三国时期最受人欢迎的名将,凡是去赵云庙打卡的都是怀有这个情节的游客,比如我,但是20块钱的门票确实不值,里面实在没东西可看,最大看点恐怕大门口的赵云雕像,门口打卡即可。


赵云庙采用仿明清古建筑结构,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顺平侯殿,基本保留和丰富了原庙的历史风貌。














总体评价: ★★★☆☆
去荣国府跟去赵云庙一样多少都是带些历史文化情怀。单从建筑的角度看,可看性并不大。喜爱《红楼梦》的游客对里面的典故基本都了解,没读过原著的游客基本一头雾水,有夜游倒是丰富了一些游览内容。门票40,性价比较之龙兴寺的50差太多。


荣国府景区,为一正两厢鹿顶钻山形式的多进四合院。分中、东、西三路,中路建成于1986年,中路依次是荣府大门、外仪门、向南大厅、内仪厅、荣禧堂、后围房、贾政公务院,采用了宫廷式彩绘,东西两路为内宅院,采用了苏式彩绘。西路有西角门、垂花门、大理石屏风穿堂、贾母花厅、贾母正房、荣庆堂、凤姐院。东路是王夫人院、贾赦院。




宁荣街景区,位于荣国府右侧,是一条再现康乾盛世景象的仿古街道,参照乾隆南巡图设计,总长200米,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共有房屋120间、51家店铺,房屋错落有致,街上旗幌招展,牌匾齐全,再现了康乾盛世的原貌 。






























曹雪芹纪念馆,位于荣国府东南隅,占地面积960平方米,为二进四合院,院内有房间23间,主体展厅分为曹雪芹生平展、曹雪芹书房、红学展、曹雪芹家世展、红学名家展、红楼文化、民俗器物展六部分。曹雪芹纪念馆运用了陈列手段,通过实物、图书、美术作品等,描绘了曹氏家族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探索了《红楼梦》的生活渊源。陈列了各种版本的《红楼梦》以及有关红学的作品书籍,展示了《红楼梦》在中国、世界的深远影响。


















攻略做得还不够,从荣国府出来就直接步行回到民宿,问民宿老板哪里比较热闹,他告诉我是阳和楼、历史文化街,于是休息片刻就出发。

总体评价:★★★★★
相对于那些一众安静沉默的古老文物景观,这里呈现了正定热闹喧嚣、活力四射的另一面,形成一种强烈反差,两相结合让人在正定能多方面的感受这座古城的魅力。


正定城南的燕赵南大街是正定县城内历史文物相对集中的地区。有正定南城门长乐门、阳和楼遗址、蕉林书屋、梁氏宗词,更有香火旺盛的开元寺、广惠寺、临济寺的悠悠钟鼓以及名冠华夏的国宝级文物须弥塔和唐代钟楼、澄灵塔、华塔等交相辉映。这一切都为这条街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也正是这涂抹着历史沧桑的风景才造就了它的深邃和神秘。整个历史文化街区全长1500米,集中展现了古城正定深藏的潜质和正定特色的历史文化气质。


阳和楼位于正定县城中心至南城门的中段,横跨正定城南门内南大街上。它始建于金末元初,元、明、清均有修葺。楼七楹、建立在高敞的砖台上,台下有圆拱洞门,左右各一,行人车马可以通行,其布局略似北京天安门端门,但南面正中还有关帝庙一所倚台建立。































总体评价:★★★★☆
天宁寺凌霄塔是正定四塔之一,但天宁寺里除了塔基本没有其他东西,因此15块的门票完全没必要花,在外面看塔打卡即可。





天宁寺,始建于唐代,原是正定八大寺之一,经历代变迁,寺内仅存宝塔一座。塔高40.98米,塔身分九层,一至三层为砖仿木构,四至九层为木构。



天宁寺凌霄塔,在正定隆兴寺之西大众街北侧原天宁寺内,因巍峨高崇而得名。又因塔身多系木结构,故俗称木塔。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塔心柱结构形式,对稳定塔身极为有利,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称:这种塔心柱结构,“我国仅河北正定天宁寺木塔尚存这一结构形式,是极为珍贵的实例”。


据清光绪《正定县志》记载,天宁寺和凌霄塔同时建于唐懿宗威通年间(公元860—874中)。当时寺院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后殿、凌霄塔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暮鼓晨钟,香火鼎盛。民国初年,寺院屡遭厄难,殿堂一一毁坏,主要建筑独存凌霄塔。


凌霄塔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九层楼阁式塔,平面呈八角形,高41米,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之上。塔身一至四层是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全砖结构,其上各层则为金代重建,砖木结构。每层正面各辟拱形洞门或直橇窗。四层至九层,斗拱、飞檐皆为木制。从第五层开始,各层高度逐层递减,外部轮廓亦逐层收缩,给人以轻盈挺秀之感。


凌霄塔最大的特点,是在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搪相连。这样的结构国内现存仅此一例,极其可贵。该塔结构既不同于一般木塔,也有别于一般砖木结构塔。


凌霄塔在千余年的沧桑巨变中屡遭毁损,1866年3月22日地震时将铁质空心枣状塔刹震毁,此后,又因风吹雨打,塔身的八、九层也相继坍塌。为保护这座在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塔,人民政府组织力量进行了全面勘察,并在力求保持原貌的前提下,于1981年落架重修。





总体评价:★★★★☆
开元寺须弥塔,四塔之一。开元寺除了须弥塔,还有钟楼、三门楼、南遗址等其他景观。门票20。如果只是打卡须弥塔,也可以省20元。


开元寺,位于正定县燕赵南大街。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原名净观寺,是正定古城八大寺院之一。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开元寺。开元寺钟楼与开元寺须弥塔相对而立,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顶式二层楼阁建筑,面阔进深皆为三间,高14米,砖木结构。一层正中有圆井,与二楼悬挂的钟口相对。二楼为木结构,四面各有门与四周木栏环台相通,楼上通风透光。四周有台明环绕,在结构上保持着早期建筑古朴庄重的风格,是中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唐代开元寺钟楼。开元寺钟楼上悬钟一口。


开元寺寺内主要建筑为三门楼、天王殿、开元寺须弥塔、开元寺钟楼和法船殿遗址。主殿在后,开元寺钟楼、开元寺须弥塔于殿前左右对峙。开元寺主殿在后,楼、塔左右对峙的布局是唐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开元寺须弥塔,又称雁塔,位于法船殿遗址前西侧,始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年)。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5米,塔身第一层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


开元寺须弥塔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宇。每层砖砌迭涩檐,四角悬挂风锋。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颇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塔内第二层上部原作木斗八藻井,已毁坏。塔内呈空筒式,内壁垂直,上下贯通。第二层以上的八层,虽然各设一方形小窗,但无台阶攀登。刹座、仰莲、覆钵均系砖砌,四周置铜境,光亮夺目。其上系金属质刹杆、宝殊。宝珠多达四枚。


开元寺南遗址发现了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七个历史时期的连续文化层叠压,发现各类遗迹现象326处,出土7000余件可复原器物。遗迹分属开元寺寺庙建筑遗存、唐五代城墙防御遗存、唐至明清民居建筑和街巷遗存等三类遗存。历年考古发掘均围绕三类遗存有目的、有重点地展开工作,把探究正定古城的寺庙结构、城市平面形态、城市功能分区作为学术目标。经历了六个年度的考古工作,明确了开元寺南遗址三类遗存的布局及其演变过程,对正定古城的整体格局亦有了深入认识。


通过对民居街巷遗存的持续工作,在开元寺南遗址发现了年代跨越晚唐至明清时期的房屋街巷遗存以及水井、灰坑、窖穴等与居民生活相关的遗迹现象,除民居遗存外,还包括一部分手工业、商业遗存、民间寺庙遗址,尤以金元时期最为丰富。这说明开元寺南侧区域不仅是古城内重要的人口密集区,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区。揭露了一批街巷和排水遗存,完善了该遗址在各历史时期的路网和水网系统。


由于来得早,开元寺没有开门,也就不等了。

总体评价:★★★★★
同历史文化街区。


周日上午8点半的历史文化街还很冷清,与前一天晚上形成鲜明对比。







总体评价:★★★★★
临济寺澄灵塔,5颗★是因为它是四寺中唯一不用门票的寺庙。相对其他三寺的景点属性,临济寺更具宗教性质。临济寺大有来头,是中国佛教禅宗临济一派的发祥地,也是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庭,香火旺盛。


临济寺,又名临济塔院,始建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年)。临济寺临滹沱河侧,因之遂得临济之名。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驻锡此寺。


澄灵塔,是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的舍利塔。唐咸通八年(867年),义玄禅师在大名府圆寂后,他的弟子存奖等人,将他的舍利,分而为二,一分留大名,一分运镇州(今正定),建塔存藏。唐懿宗皇帝钦封为“慧照禅师”,赐塔名曰“澄灵塔”。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世宗胤帧加封义玄为“真常惠照禅师”。寺院奉旨在塔第一层正面圆拱形门楣上端镶嵌篆书“唐临济惠照澄灵塔”石匾。


澄灵塔,举高30.47米,为砖仿木结构密檐塔。塔下面为一宽大石砌基座,正中砌八角形石质塔基,之上为砖砌须弥座。须弥座束腰及平座的栏板上雕有奇花异鸟。上部刻三周莲花座。九级塔身端立于仰莲之内,和所有密檐塔一样,塔身第一级基高,四面设有对开式假门,四侧面设假窗,转角做圆形倚柱,雕刻精细,独具匠心。以上八级相距较近,层层出檐,塔以跳出的斗拱承托。各斗拱设计精巧,富于变化,重檐密布的塔身之上置塔刹。1985年,在有明禅师主持下,进行了修葺,使玲珑别致的澄灵塔。正定人送一雅号“青塔”。


大雄宝殿,是该寺第一重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建筑。是1983年以来,由国家拨款,中日僧众及信士布施、捐赠建造,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额。殿内正中供着樟木雕刻的释迦牟尼佛像,两旁为其弟子,迦叶和阿难,释迦牟尼背面是观世音菩萨。北墙东边为文殊菩萨,西边普贤菩萨。东南角供地藏菩萨。殿的东西两侧为十八罗汉木雕像。


临济宗从宋以后基本上成为禅宗主流,许多著名的士大夫,如黄庭坚、苏轼、苏辙等都与临济宗渊源极深,并被列为门人。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在推行新政遇到阻力时,亦从临济宗肯定自我,威猛精进的禅理中吸取了力量。他曾作《诉衷情》:“莫言普化只颠狂,真解作津梁。蓦然打个筋斗,直跳过义皇。临济处,德山行,果承当。将他建立,认作心诚,也是寻香。”


南宋时期(1127-1279年),日本僧人荣西两次前来宋朝学习佛法,回国后首创日本佛教临济宗,临济宗在日本“学徒云集,朝野尊尚”,成为日本佛教主要宗派之一。此宗认定临济寺为其祖庭,视澄灵塔为其重要的祖塔之一。





总体评价:★★★★☆
广惠寺华塔个人觉得是四塔中最具特色、最扎眼的塔。广惠寺和天宁寺一样,里面只有个塔,门票15元。


广惠寺华塔 广惠寺华塔,又名多宝塔。广惠寺因固有华塔又称华塔寺。


据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该寺建于康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宋金时期大修,明代中期曾予以修葺。清代后期,寺院废毁,唯塔尚存。由于史料的不足,一直以来,文物界根据塔的结构形式和第一层内壁上正隆六年(l161年)墨迹推断,该塔为辽金时代遗物。




华塔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扇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


主塔是一座楼阁式建筑,通高31.5米,共分四层,各层檐下均配置华丽的砖仿木构斗拱。一至三层平面作八角形,底层中部砖制斗拱,北侧辟一券门。二三层均设平座。除各正面辟拱形券门外,还在各侧面雕以斜棂假窗、方形佛龛。第三层平座甚大,而塔身显著缩小,檐上拐角处均雕力士像,以承托塔身的第四层。第四层平面略呈圆形,外观如同一圆锥体。这是塔的主要部分,也是塔的精华所在,其高度约占全塔通高的三分之一。圆锥体内檐塔室供奉两尊石佛,外檐以八面八角垂线为中心,交错彩塑菩萨、力士、禽兽、狮、象以及楼台亭阁等形象,题材广泛、构图新颖、排列有序、做工精巧。其中,尤以动物造型最为逼真,凶猛的狮子、傈悍的大象、欲跃的青蛙,无不生动传神,活灵活现。第四层周身如同一组雕塑艺术群,五光十色、光绝夺目。该层上端以砖刻制斗拱橡子、披子,上覆八角亭式塔檐,再上则冠以八角攒尖形塔刹。


塔身一至三层设置阶梯,酷暑季节,游人登临第三层平座,顿觉凉风习习。清乾隆帝曾先后两次来此拈香礼佛,临塔观景,并乘兴挥毫,题额作诗。


惠寺华塔因其上半部装饰巨大的彩色壁塑,造型古朴而雄奇,华丽而生动,不仅是我国华塔中最优美的代表,也是我国砖塔中造型最为奇异、装饰最为华丽的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华塔是我国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






推荐度:★★★★★
一定要登上正定城墙,不仅可以近观城墙,还可以远眺古城全貌,看到四塔同框以及滹沱河沿岸风光。夜景也是无敌。关键是免费。


正定城墙为府级规制,规模宏大,布局讲究,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352年,最初名叫安乐垒。北周建为一座规模较小的石城,周长仅为13华里。唐朝时,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为了防止滹沱河水灌城,将石城拓建成一座周长20华里的土城。宋、元、明各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和扩建,今日之城墙即为明代遗存。城墙高3丈2尺,上宽2丈,周长24华里。城设四门,东曰迎旭、西曰镇远、南曰长乐、北曰永安。各门皆有月城、瓮城和内城三道城门,形成迂回曲折的防御体系,起到易守难攻之效果。


城墙,作为历史的文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200多年的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就已经把长城视作“但以雄关存旧迹、但留形胜壮河山”的历史遗物来保存了。石家庄正定县历史上曾与保定、北京并称“北方三雄镇”正定古城墙是中国现存较少的明代城墙遗存。


正定古城墙是现存比较少的明代城墙遗存,残留长度在现存明城墙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南京和开封。正定的四个城门都有月城、瓮城、主城(也称里城、内城)三层防御体系,现在的南城门已经复原了明代城门的形制,再现了瓮城、月城的规模。



“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正定南城门又称为长乐门,现在已经成为古城正定的标志性建筑。尤其是石家庄人来正定的必经之地。沿体育大街一路向北,抬眼看见南城门,就到了自在正定的地界儿了。





















“但以雄关存旧迹、但留形胜壮河山”。南城门是最好的观景台。站在城墙之上,望见烟花璀璨,街景琉璃,盛世繁华,人间温暖。


地铁1号线柳辛庄是终点站,距离正定南城墙不过8公里。


石家庄地铁目前三条线。二号线直接通正定县。


石家庄站虽然比不上那些米字形的铁路大枢纽,但也是个十字形的小枢纽,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高铁、普铁同站的车站,转乘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