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CityWalk|带你探寻民国子午线-中山东路

作者:做一个幸福的人 显示图片

中山路,一般指的是南京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和中山南路组成的南京中山大道。南京中山大道是中国第一条现代化的先进城市干道,道路总长达十二千米,建成时是世界第一长街,被誉为“民国子午线”。是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而建,并由此而得名。
中山东路位于南京市中心,是长5公里,宽40米的交通干道。西起新街口广场,东至中山门,与西面的汉中路构成南京市的东西方向主轴线,沿线特别是东段北侧集中分布一批优秀民国建筑,是南京市重点打造的景观道路。
地铁2号线苜蓿园下车出来,就是钟山风景区,但不是今天的目的地,而是往西骑行,闲逛中山东路。


第一站中山门。
中山门,旧称朝阳门,为南京明城墙明代十三座内城门之一,此门是瓮城连接城内的宫城和城外的明孝陵的通道,往东可至外郭麒麟门。
中山门原为明代朝阳门瓮城,因城门位于南京城东,最先迎接太阳而得名。朝阳门瓮城现已不存,今三拱券城门系民国时期开辟。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向东北两面拓展南京城时修筑朝阳门。城门为单孔券门,门外还有一道。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为迎接从北平南下的孙中山灵柩,兴建中山大道时,将原朝阳门瓮城拆除,修造三孔拱形砖门,并在门洞上嵌“中山门“的题字石额,修建中山码头通向中山陵的大道。





中山门城门外会看到一个非常少见的巨大雕塑——金陵辟邪,是南京城的主要象征之一。辟邪是古代镇墓的神兽,似麒麟而无角,两侧有翼,肌丰骨劲。



进入中山门,就是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很火,需要提前至少一周预约。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其前身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 。占地13万余平方米,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
南京博物院拥有珍贵文物数量居中国第二,仅次于故宫博物院 。馆藏文物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和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珍品。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所有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最为直接的见证 。





从南京博物院往西100米,即是原国民政府旧址——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办公楼,现为南京军区档案馆,建于民国25年(1936),由杨廷宝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施工。采用中国传统宫殿式,重檐歇山,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四周布有花园、警亭,整个平面布置与建筑形式都和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室相同。因其地址大体处在明太学东宫文化殿的位置,故习称“东宫”。




再往西,过了东宫大酒店,便是明故宫遗址,是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皇宫,又称明故宫,旧称紫禁城,皇城面积6.53平方千米,宫城面积1.16平方千米,是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
南京故宫始建于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前后历时二十六年,布局依《周礼·考工记》中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为原则。皇城周长10.23千米,宫城周长3.45千米,洪武门至承天门两侧为中央官署区,承天门至午门两侧为太庙、社稷坛;前朝以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为核心,东有文华殿、文楼,西有武英殿、武楼;后廷以乾清宫、坤宁宫为核心,东有春和宫,西有柔仪殿、奉先殿、大善殿、九五飞龙殿、西宫,两侧为东西六宫。
南京故宫作为中国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是遵循礼制秩序的典范,其建筑形制为北京故宫所继承,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明清官式建筑的母本。从名字上来看,北京故宫就完全按照南京故宫建设的。
民国十八年(1929年),国民政府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钟山,归葬中山陵,修建迎柩大道,开工时命名中山路,亦称中山大道,中山东路横跨奉天殿广场,把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北边部分目前被辟为明故宫遗址公园,南边部分被辟为午朝门公园。
明故宫遗址的规模、轮廓清晰,遗址被从中分为南北两部分,仅存午朝门与地下柱础等少量遗迹。 地面遗存有午门、内五龙桥、外五龙桥、东华门、西安门、玄津桥以及奉天门遗址、西华门遗址等,周围还有一批散落的石柱础、螭首、石刻构件、石碑等。








午朝门,正式名称为午门,是明南京故宫的正南门,因此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午门前为御道街,是明代南京故宫南北中轴线御街和御道。午门为中央三孔券门、两边双阕建筑形制,上部木构五凤楼现已不存,石柱础仍保存完好,两侧双阙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营造明故宫机场遭到拆除,汉白玉须弥座和三孔券门均保存完好。


从明故宫遗址往西不远处,便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老馆,简称“二史馆”,是负责收集管理民国时期中央机构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与负责收集管理明清两朝及以前各朝代中央机构形成档案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相对。建成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原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1951年2月命名为南京史料整理处,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年改隶中国国家档案局,并易现名,集中保管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各个中央政权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档案。




接着往西,在长白街十字路口往北骑行,会路过江苏省美术馆,在与长江路的交叉口,便是六朝博物馆。六朝博物馆是中国展示古都南京从公元三至六世纪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最全面的遗址博物馆,也是反映六朝文化最系统的地方专题性博物馆。 2014年8月11日,六朝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六朝博物馆展出青瓷器、陶俑、墓志、建筑构件、石刻、书画等大量珍贵文物以及六朝建康城城墙和大型排水设施遗迹,并介绍六朝名人故事,分四个篇章阐述公元3至6世纪的东方大都会主题,设有“六朝帝都”“回望六朝”“六朝风采”“六朝人杰”四大展厅。馆藏藏品是六朝时期的瓷器和陶俑,截至2021年,六朝博物馆馆藏文物约1200件。


从明故宫遗址往西,过了西安门,便是大行宫。大行宫更响亮的名字是总统府,详细介绍参见另外一篇游记《南京城CityWalk|用脚步丈量千年历史|从大明王朝到民国时代》。


顺着长江路往西,便能看见一座现代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由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担当设计,该博物馆是一所地方遗址类博物馆。2004年,南京市政府在江宁织造署遗址范围内开工复建“金陵红楼梦文化博物苑”。2013年5月1日,江宁织造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开放后博物馆将由原来的“江宁织造府博物馆”更名为“江宁织造博物馆”。



过了大行宫不远,中山东路和中山路的交汇处,便是南京城的市中心,被誉为南京宇宙中心的新街口,新街口路口正中央矗立着一尊孙中山铜像。
1929年3月,支持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不惜变卖家产铸造了孙中山铜像。铜像高2.9米,重1吨多,以孙中山向民众发表演讲的姿势为造型,气势磅礴,栩栩如生。铜像由日本著名的“筱原金作工场”计划,雕塑家牧田祥哉制作,一共铸造了四尊。除了南京的这一尊外,其余三尊分别安置在广州黄埔军校、广州中山大学和澳门国父纪念馆。南京的这一尊孙中山先生铜像最初安放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军校。
1942年11月,孙中山诞辰七十六周年前夕,汪精卫下令将孙中山铜像移到南京市中心新街口广场。铜像面朝北,原因推测:孙中山先生从北边的中山码头登陆,北伐战争目标也是北方,综合这些因素,孙中山铜像应该坐南朝北。
1966年,文革开始,南京市委按照周总理保护铜像的指示,将铜像从新街口广场撤除,运到中山陵收藏保存。
1968年6月,铜像被移到中山陵广场南面的宝鼎石座上,供游人瞻仰。
198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六十周年,中山陵藏经楼被辟为孙中山纪念馆,铜像被安置于楼前的石阶上,至今。
1996年,新街口广场治理,南京市制作了另一尊身着西装大衣、马甲领带,右手执手杖的孙中山铜像。该铜像由我国雕塑家戴广文制作,重6.2吨,设计高度5.37米,铜像含基座总高度11.12米,寓意着孙中山先生的诞辰之日11月12日,也恰巧接近座式基座的1:1比例。同年戴版铜像被竖立在南京新街口广场上。
2001年,因南京修建地铁,新街口广场暂时拆除,戴版孙中山铜像被搬到了城北新门口的一个部队仓库里,半年后又被迁移到了浦口老山的一所军营里。
2010年5月19日晚,孙中山铜像被运至新街口广场,重新矗立在广场正中央,身披红绸静待揭幕。5月23日上午,孙中山铜像回迁揭幕仪式在南京新街口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