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我国名山大川很多,我却独钟黄山,至今已先后去过五次。
如果说第一次去黄山是个偶然,那么以后的四次,便是出于内心的喜爱了。
喜欢黄山,除了醉心于山岳美景外,或多或少也是受了徐霞客《黄山游记》的影响。初登黄山归来,找出《徐霞客游记》,反复阅读其中的《黄山游记》,又在网上查阅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资料,便萌生了再去黄山的念头,闲暇时想出门旅游,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黄山。
登黄山很累,但乐此不疲,每一次登山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第一次登黄山是在2008年。那时我担任公司下属一个印刷厂的负责人,区文化管理部门每年都组织所辖行业出游,第一次去的就是黄山。
我们一行二十余人乘坐火车赶赴黄山,到了屯溪天色已晚,先入住酒店,饭后游览了屯溪老街便回到酒店休息,准备明日登山。
次日一大早,坐上旅游大巴径奔黄山风景区。约50多分钟,旅游大巴行驶到了位于汤口镇的慈光阁停车场,寄存了不需要带上山的行李物品,随着导游到了慈光阁索道站。
慈光阁是黄山前山的登山入口处。马上就要领略黄山风光了,众人都非常兴奋。
前山篇
慈光阁始建于明代,古称朱砂庵,原为法海寺,曾为徽、宣二州禅林之首,明神宗敕封“护国慈光寺”,曾香火鼎盛,盛极一时,建国后曾改建为宾馆,现在的慈光阁已经辟为黄山博物馆。四周群山环抱,茂林修竹相掩,十分幽静。 “慈光阁”上的匾额为董必武于1965年所题。
在慈光阁乘缆车可达玉屏楼景区,也可以徒步登山。我们一行人中大多数人选择了乘坐缆车,我和另外6个人沿着慈光阁右侧的山道徒步登山。
刚开始登山大家都很兴奋,不就像登楼梯嘛。可时间一长,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一个个便气喘吁吁,没了力气,于是登一段歇一会儿,互相鼓励着登向玉屏楼。其中有一位路会计,五十多岁了,是我们一行人里年级最大的,拎个提兜,不疾不徐,拾阶而上。眼看我们把他落了很远,谁知就在我们歇息的功夫,他一会儿就赶上了我们,不紧不慢,大气不喘,竟然越过我们到了前面,于是我们又奋力追赶。
就这样你追我赶,行至五华里的样子,经过一座立马桥,站在桥头举首眺望,对面悬崖上一块巨大峭壁凌空而下,称为立马峰,峰壁上刻着“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十个大字。立马峰又叫青鸾峰,海拔1589米,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座山峰。
上山石阶坡道很陡,几乎都是往上行,我们攀登的愈发吃力,只好咬着牙奋力前行。又过了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半山寺到了。
半山寺依山而筑,寺额为刘伯承元帅手书,路侧岩壁上,刻有“空中闻天鸡”五个字。在半山寺仰望天都峰,山腰东侧有一座山峰叫老人峰,是黄山三十六小峰之一。峰上一怪石如雄鸡振翅欲啼,这个景点叫“金鸡叫天门”。到了龙幡坡,回头再看老人峰,“金鸡”已经不见,变成五位老翁,携手持杖,向天都峰顶攀登,形象逼真生动,被称为“五老上天都”。角度不同,景象各异,真可谓步移景换。
过了半山寺,山岳景色渐入佳境,经小心坡、渡仙桥,穿文殊洞,回望蓬莱三岛,雄伟山峰、怪石奇景目不暇接。
大约不到三个小时的光景,到了玉屏楼下的好汉坡,这里离玉屏峰已经不远了。
好汉坡是玉屏景区一处险峻的登山路,坡陡近七十度,有370多个台阶,当地人有“不到黄山非好汉,爬上好汉坡才是真好汉”的说法。玉屏索道的终点站就在好汉坡下方,乘坐缆车上山的游人也得攀登好汉坡才能到达玉屏楼,徒步和坐缆车的游人都集中在好汉坡下,熙熙攘攘,跃跃欲试。
仰望着长长的坡道着实有些怵头,但也只得鼓足勇气向上攀爬。手脚并用,腿都累的打颤。好不容易登上好汉坡顶,回望陡峭的坡道,左侧紧贴绝壁,右侧则是深崖,令人不免有些胆颤。
越过好汉坡,沿着一条平缓的小道行不多远,远远就看见了玉屏峰。坐缆车上来的人们想必早已饱览过玉屏景区的景色,三三两两坐在一起休息,我们一行人在这里会合。
玉屏峰是玉屏景区的核心,位于天都峰、莲花峰之间,为黄山36小峰之一,海拔1716米,因峰壁如玉雕屏障而得名。峰壁最上方刻有“江山如此多娇”五个大字,是1978年黄山管理处按毛主席诗词墨迹而刻,字迹苍劲挥洒,气势磅礴。下方有“黄山第一处”、“云海大千”、“宇宙大观”、“别有天地”等大量古今石刻,是难得一见的人文景观。
玉屏峰前的玉屏楼,曾是文殊院,后来在旧址上修建了玉屏楼宾馆。玉屏楼背靠山峰,左侧是青狮石、迎客松;右侧是白象石、送客松,这里集黄山奇景之大成,有黄山绝佳处之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赞叹:“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楼,两峰秀色,俱手可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青狮石如雄狮盘踞,因形如文殊菩萨的坐骑而得名,巨石上也有不少石刻,其中朱德的“江山如画”手迹最为突出醒目。
青狮石前就是著名的迎客松,奇松破石而生,枝干如臂, 雍容潇洒。迎客松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历经一千八百多年风霜雨雪,沧桑变迁,在危崖上傲然挺立,张开怀抱,迎接四海游客。
玉屏楼右侧的白象石状如大象蹲伏,顶部竖起一段石柱,酷似象鼻。传说白象石是普贤菩萨的坐骑,与对面的青狮石合称为“青狮白象”。
玉屏峰东面是天都峰,北面是莲花峰,西面是莲蕊峰。登上高台,极目远望,奇峰错列,山壑纵横,天高地阔,心旷神情,实不负“黄山绝胜处”之誉。
在玉屏峰游玩了大约1个小时的时间,简单吃了午餐,别过迎客松,继续前行向光明顶进发。过了一段长长的下坡石阶,地势渐渐平坦,前面一条岔道,左侧是幸福大道,右侧是翻越莲花峰。同行的人中只有两个人选择登峰,我和大部分人沿幸福大道一路游览。
幸福大道位于莲花亭到莲花峰南坡登山口之间,当莲花峰轮休关闭时,这里是通往后山的必经之路,大多是比较平缓的石路,隔不多远也有一段上行石阶坡道,边走边玩,一路看景,到也不觉得很累。
走上一段较长的上坡道,步道左侧有一奇石,状如海豚,听导游说这块怪石叫“指路石”,后来改名“手机石”,再后来又改叫“海豚石”。几次改名,还是觉得叫“指路石”更为贴切。
幸福大道上游人很多,男女老幼,来自天南地北,不时传来惊叹声,口音各异,人们兴奋之余都在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一路走来奇松怪石目不暇接,令人叹为观止。据说前山因象形而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个,形态各异,令人叫绝。比较有名的有金龟探海、龟兔赛跑、鲤鱼跳龙门、犀牛望月、老僧入定等等。这些怪石有的颇为神似,一眼就能看出来,而有的就要凭想象了。
路上忽而石阶坡道,忽而又是平缓石路,不时有黄山挑夫肩挑着生活用品、建筑材料等物资经过,也偶尔看到抬着滑竿的轿夫,众人都早早侧开身子让路。这些靠脚力、肩力而辛苦赚钱的挑夫、轿夫,也成了黄山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不知不觉莲花亭到了。
无论在前山或后山上山,莲花亭都是必经之路。此时攀爬莲花峰的两个人还没到,我们便歇息着等他们。
大约半个小时的光景,那两人终于下了莲花峰。只见面色苍白,气喘吁吁,脏兮兮的衣服几乎湿透,颇为狼狈的样子。其中一人说道:太险了,差点吓尿了裤子,上去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往上爬,手脚都用上了。一群人便哄笑起来。
莲花亭侧有一景,狭窄的通道两旁各有一石,一形如龟,一形似蛇,因位于百步云梯的上方,称为“龟蛇守云梯”。又因龟蛇二石位于莲花峰脚下,也叫“龟蛇守莲花”。当地人说,摸摸乌龟头,一生不用愁,摸摸乌龟身,幸福伴一生。游人们到此纷纷近前摩挲,希望能带来福气和好运。
待攀爬莲花峰的两个人喘息已定,我们便继续前行,踏上百步云梯。
百步云梯是在莲花峰西北麓的峭壁上人工凿成的218级磴道,位于前后山咽喉之地,是景区里最为险峻、壮观的一段磴道,电影《小花》中刘晓庆用担架扛着唐国强上山的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百步云梯两侧是光秃秃的花岗岩崖壁,没有栏杆的地方有一条粗绳固定在岩壁上供游人借力。我们是从前山上山,所以在百步云梯上是下坡,即便如此,也并不轻松。石阶陡狭,下临深渊,看上去有些晕眩,每下一步石阶都得格外小心,怕一脚踩空。
很多从后山上山的游人迎面而来,弓着腰,吃力地向上攀爬,登几级石阶便停下来歇息,一个个都累的张大了口喘气。擦身而过时,我们主动侧身让路,让这些“可怜”的人先行。见我们往下走,不断有人问:快到顶了吧?我们鼓励着回答:快了,加油。其实还远着呢。
下了百步云梯,走在一段较长的平缓石路上,适才下百步云梯时的胆战心惊渐渐平复,我们甩开步子,向鳌鱼峰行进。
通往鳌鱼峰有两条路,一条是较为平缓的“升官发财道”,穿“鳌鱼洞”登峰,另一条则是有名的“一线天”了。经过商议,我们一行人少数服从多数,决定攀爬“一线天”。
一线天是位于鳌鱼峰和天都峰之间的一条狭窄通道,因两座山峰夹峙而形成,也被称为“天街”。一线天有80级石阶,宽处不过2米,窄处仅0.5米,仅容一人通过,是名副其实的“单行道”。石阶盘道比百步云梯还要狭窄陡峭,也更险要。登上半腰,忍不住回头一看,陡峭近似直上直下,令人目眩,登时胆寒,再不敢回望。
此时登山杖也派不上用场了,游人们都俯身弓腰,接踵而上,个个小心翼翼看着脚下,唯恐一脚踩空,互不相识的人彼此鼓励着奋力向上攀登。
终于登顶,惊魂稍定,径奔鳌鱼峰。
鳌鱼峰是通往后山途中一座独立的山峰,海拔1780米,为黄山三十六小峰之首,是黄山奇景之一。峰下有一天然石洞叫鳌鱼洞,洞额刻着“天造”二字。相传,元末农民领袖朱元璋,与元兵交战失利,逃至鳌鱼峰下,前有高山,后有追兵,只好求助于神。诚心感动天地,莲花峰顶石莲开放,一位白发老者挥动拂尘向鳌鱼峰腰一扫,峰裂洞现,朱元璋穿洞而遁。
鳌鱼峰因形而名,峰背有龟形大石,称为“鳌鱼驮金龟”,鳌首高昂,大有鲸吞天地之势。近卧几个圆形小石,构成“老鳖下蛋”奇景。峰前有数石似螺蛳,此景叫做“鳌鱼吃螺蛳。鳌首所向为东,天都、莲花二峰比肩耸立,刚刚经过的百步云梯,好似挂在峭壁上的一条云梯;俯瞰南海,奇峰林立,云海汹涌;远眺西北方向可见仙桃石(即飞来石,因观看角度不同,在鳌鱼峰远看形似仙桃,故有此称),北望黄山主峰光明顶。立峰顶而四顾,视野开阔,远山近峰,尽收眼底。清朝康熙年间太仆寺卿沈宗敬游鳌鱼峰有诗云:“黄海山如海,神奇靡不收。虬松能破壁,灵石欲吞舟。无意抟鹏翮,容谁下钩钩。云涛时起伏,任尔自昂头。”形象刻画了鳌鱼峰“任你云涛起伏,我自昂首而立”的磅礴气势。
鳌鱼峰北侧峰壁上,刻有“大块文章”四字,单字字径约一米,字迹遒劲凝重,笔锋力透石背,颇有诗情画意,据说是民国时期中山大学创始人邹鲁1937年夏游黄山所题。
游赏了好久,才依依不舍走下鳌鱼峰继续前行,经海心亭,再行数十米处便到了白云宾馆。
白云宾馆位于天海景区,是黄山风景区的中心点,南邻鳌鱼峰,背依光明顶,西通西海大峡谷南入口,是黄山几大景区的交汇点。我们当晚就在这里。
入住酒店,放下行李,稍事休息。听导游说明天一早要登光明顶看日出,我们几个人就决定先到光明顶看看。既是好奇,也为了体验一下登上光明顶需要多长时间。说走就走,我们6、7个人走出宾馆,北上光明顶。
白云宾馆徒步至光明顶是一段长约500米的上坡道,有2000多个石阶。大约30分钟的样子,我们登上光明顶。
光明顶是黄山的主峰之一,海拔1860米,为黄山第二高峰,与天都峰、莲花峰并称黄山三大主峰,是黄山前山和后山的分界线。峰顶平坦高旷,视野开阔,日光充足,因而得名“光明顶”。
光明顶为黄山一绝佳揽胜处,可遥望黄山36峰全貌,四顾连绵群山,观汹涌云海,看日出东方,赏日落晚霞,东海奇景、西海群峰、炼丹、天都、莲花、玉屏、鳌鱼诸峰尽收眼底、一览无遗。
光明顶山庄东侧有一处观景平台,叫“观日台”,是看日出的绝佳位置。说是平台,其实很难找到一块平坦之地。置身其上,俯瞰悬崖深渊、云海无际,不身临其境很难感受到这似真似幻的自然奇观。
我们几个游赏了一会儿,探好了看日出的位置,见天色已晚,遂原路返回到白云宾馆。
一夜无话,众人各自歇息。翌日,早早就听到宾馆服务员叫醒的吆喝声。一阵忙乱,游人们纷纷收拾停当,成群结队奔向光明顶。此时天色尚未破晓,上山石阶都看不真切,从一片熙攘声中,就知道游人很多。好在昨天我们已经走过一次,一会儿就冲到了最前面。
登上“观日台”,发现上面已经有不少人,原来是住在光明顶的游客,早早抢占了有利地形,这也算“近水楼台先得月”了。好在人还不算太多,我们找到一个相对靠前的位置,等待绚丽朝霞、喷薄日出。
夜色朦胧,山风冽冽,心切、期盼、兴奋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觉得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渐渐地,人越聚越多,观景台热闹起来。
苦苦等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正焦急间,就见远处天地交界处现出了鱼肚白,观日台上也有了一些光亮,远处山峦之间飘逸的云海时隐时现,天空的色彩慢慢变成黄色,再由浅而深,忽而又变幻成艳丽的红色,周围晕出一簇黄色的光晕。五彩斑斓的朝霞,给山峦披上一层锦衣。
忽然人群中一阵骚动,随着此起彼伏的惊叫声,相机快门声响成一片。在一抹金黄色云彩衬托下,太阳终于挣脱地平线的束缚,迸发出一缕炫目的光芒,露出了绚丽的身影。
就在一瞬间,太阳倏地跃出地平线,霞光万道。它的出现那么突然、迅速,即使你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也猝不及防。霎时,整座山岳都沐浴在朝阳之下,变成金黄色一片。
太阳出来了,黄山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观黄山日出带来的震撼和陶醉无以名状,听导游说,黄山看日出,可遇不可求,因为黄山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为云雾天气,能看到日出的机会只有70天左右,这个概率是很低的,真的要靠运气。听导游这样一说,众人更觉得不虚此行。
看过日出,用罢早餐,我们便告别前山向后山进发,去领略北海的秀丽风光。
后山篇
从光明顶西侧通往后山的坡道一路前行,沿途都是较平缓的下坡台阶,坡道两侧是高耸的松林和其他低矮的灌木,偶尔有小松鼠窜出,引起游人们一阵阵惊叫。
从光明顶距离北海景区约2000多米,行程约40多分钟我们便到了北海景区。
北海景区位于黄山景区的腹地,在光明顶与始信峰、狮子峰、白鹅峰之间,东连云谷景区,南接玉屏景区,北近松谷景区,是一片海拔1600米左右的高山开阔地带。景区以峰为体,汇集峰、石、矼、坞、台和松、云奇观,构成了一幅幅伟、奇、幻、险的天然画卷,是黄山的风景窗。
北海群峰荟萃,石门峰、贡阳山似一道屏障分隔南北,狮子峰、始信峰傲视群峰。贡阳山前的散花坞,四面峰峦环峙,坞内林木茂密,奇松怪石荟萃。景区林木似海,名松荟萃,风姿各异,奇秀绝伦。
由于行程安排的原因,我们没有去狮子峰,据了解大多团体游几乎都不包含游览狮子峰,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我们跟随着导游奔向始信峰方向,经过的第一个景点叫梦笔生花。
梦笔生花又名笔峰,位于北海散花坞内,为黄山胜景。但见一座孤峰傲然耸立,峰尖石缝中长有一株奇巧古松,像极了一枝笔尖朝上的斗笔。峰下有一巧石,如人卧睡,故称此景为“梦笔生花”。
与梦笔生花相邻的是笔架峰,一峰突起,顶分五岔,因酷似笔架而名。恰好又与笔峰相对,有“笔”有“架”,妙趣天成。
笔架峰左侧的山峰上有飞来钟、骆驼石、姜太公钓鱼等奇石,因势象形,惟妙惟肖。饱览如此奇景,不禁令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妙造化。
恋恋不舍离开梦笔生花,走向始信峰,沿途观赏黑虎松、连理松、龙爪松,无松不名,无松不奇。三株奇松均为黄山十大名松,黑虎松和连理松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北海至始信峰岔道口,有一古松挺立,即为黑虎松。树高15米,胸径65厘米,据说它已生长了700余年。
连理松位于自黑虎松去始信峰的山路左侧,树高二十余米,在离地两米处树分两干,并肩而上,直至顶端,且粗细、高低几乎一模一样,生机盎然,神采不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便以连理比喻情侣相爱。很多的情侣经由此树,都要在这里留影,让古树为幸福爱情作证。清朝戴友衡有诗赞曰:狮子峰前连理松,柯交叶互碧重重。为怜同气难分剖,纵使凤来不化龙。
从连理松前行,经过一座拱形小石桥,上坡直行约百步,道路左侧有一株巨松,粗大的树根裸露土表,扇形伸张,似苍龙之爪,这就是有着约400年树龄的龙爪松了。
无松不名,无松不奇。过了龙爪松再往前走,就到了古今闻名的始信峰。
始信峰雄踞于黄山后山的北部,海拔1683米,三面临壑,悬崖千仞,为黄山36小峰之一。相传,明代黄习远自云谷寺游至此峰,如入画境,似幻而真,方信黄山风景奇绝,并题名“始信”,意为“妙不可言,说也弗信,到者方知”。此后渐渐名传遐迩。
始信峰风姿独秀,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登峰饱览山景,饮酒抚琴,故又有“琴台”之称。
立于峰顶拳拳之地,遥望西海群峰争奇,近看散花坞百花媚嫣,俯瞰沃野田畴,耳闻松涛阵阵。群峰耸峙,比邻竞秀,壁立万仞,层峦叠嶂。远处猴子观海,近处石笋林立,近揽远眺,看不尽如画风光。
始信峰汇聚了众多黄山名松。“渡仙桥”畔的接引松,侧向对崖伸枝如臂,似要为人引援;竖琴松主干挺直,顶状如伞,形似竖琴而得名;探海松悬于卧云峰陡腰危崖之上,侧枝倾伸,犹如苍龙探海,戏搅浮云;卧龙松横生于卧云峰东侧悬崖石壁,伏卧昂首,角崭髯张,颇有苍龙凌波之势。始信峰顶的聚音松与丽田琴台近在咫尺,是峰顶最大的一株古松,树干粗壮,枝盛叶茂。相传,古人丽田在琴台弹琴时,走兽蹲伏,飞鸟停空,树木花草鸦雀无声,都在倾听他的美妙琴声。弹琴数年,琴台旁生出四株松树,其中一颗松树竟随着琴声的仰扬变化而屈伸枝叶。更为奇异的是,此松竟然能收聚琴音,待丽田奏
罢停弦,松树即发出美妙的琴声,缕缕不绝。这就是此松名为“聚音松”的由来,当然,这也只是个美丽的传说了。有佚名诗曰:奇松能聚古琴音,一日客来访故人。阵阵风吹松吐乐,远闻恰似丽田声。
名松株株,奇姿妙状,或破石而生,或伫立危崖,或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云,盘结挺拔,四季常青,印证了“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之誉。
“黄山之雄甲宇内,幽秀灵齐聚后海”。始信峰融峰林景观和峡谷奇观于一体,集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于一身,不愧“始信黄山天下奇”之誉。
游览了一个多小时的光景,在导游的再三吆喝催促下,我们才不情愿地到始信峰下的平台集合。就要下山了。
跟上山时一样,一行人中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乘坐缆车,而我们几个人仍选择徒步下山。两拨人兵分两路,互相挥手道声:山下见。
后 记
登过黄山的人和网上资料都说,黄山前山雄伟,后山秀丽。黄山给我的印象是:前山雄伟、险峻、壮观、厚重,后山灵动、秀美、奇巧、深邃,虽一脉相承却风格相异,不分伯仲,各有千秋。
这次黄山之行,也留有不少遗憾,可能是行程安排的原因,飞来石、狮子峰、清凉台、石笋矼等很多的景点都没有去,还有的景点是两条路通达,难免顾此失彼,另外天都峰轮休关闭,因胆怯没敢穿越莲花峰,西海大峡谷尚未开发等等,深以为憾。好在后来几次再登黄山,这些遗憾大多得以弥补。
距离初登黄山过去已经将近15年了,凭着记忆写下这篇文字,因时间久远,有些细节记忆已经模糊,叙述或有谬误。因当时还没有数码相机,配图大多为后来登黄山时拍摄。部分景点的描写参考了网上资料整理,或改写,或删减提炼,理顺结构,去繁存简。游记也好,流水账也罢,都是我初登黄山的真实记录。
最后,借用一句话结束这篇文字: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