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国八百年 』在湖北省博物馆新馆的三楼,分为“楚国八百年 1” 和 “楚国八百年 2”,分别在两个展厅展出。『 楚国八百年 』展览立足长江文明,完整展示楚国历史及文化、艺术成就,多角度、全方位呈现了楚国的辉煌。不仅突出了出土文物,更着重反映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精神特质。【本篇是记录 “楚国八百年 2”的第二篇游记 】
漆器制作工艺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鄂西是中国漆树的原产地之一。楚国漆器种类繁多,应用广泛,礼器、兵器、用器、葬具,几乎无所不包。考古发现春秋时期的楚漆器多仿青铜礼器,战国时期日用漆器大为增加。楚国漆器以造型别致、制作精巧、纹样华丽、色彩鲜艳,在先秦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虎座鸟架鼓” 模型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
盘由十六片花瓣粘接盘底而成,柄、座由整木雕刻的一龙一蛇纠结构成,龙头为支点,龙前爪托盘,后爪攫住蛇身,龙口衔蛇。通体黑漆为底,髹土红、赭色漆和土黄、中黄粉彩绘花纹。
彩绘漆木四龙纹笾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
以红漆为地,再髹黑漆。盖上雕有花瓣状提手,其上绘柿蒂纹。整器彩绘龙纹、变形蟠螭纹、绚纹、卷云纹、鳞纹。
彩绘漆木方豆
战国 1992年老河口安岗2号墓出土
战国 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彩绘漆木龙凤蛇纹圆盒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
整器由盖、身、足三部分组成,分别以整木挖旋、雕刻、髹漆彩绘而成。器表通体浮雕龙、凤、蛇纹,其中器盖雕有八条交错纠结的龙,器身至器足则雕有缠绕纠结的八龙、八凤、八蛇。
彩绘漆木勾连云纹盨形器
战国 1986年江陵雨台山10号墓出土
彩绘漆木鸟兽纹矢箙面板
战国 1965年江陵沙冢1号墓出土
(上)彩绘漆木屏形瑟座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
瑟座正中透雕双凤衔蛇,两侧雕刻双鹿、衔蛇朱雀、青蛙等动物,屏座两边与底部雕刻缠绕纠结的蟒、蛇。瑟座构思奇妙,雕刻精美,是楚人漆器艺术中的代表作。
(下)彩绘漆木屏形瑟座
战国 1965年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瑟座通高15厘米,长51.8厘米。楚国漆器常用的雕刻技法为圆雕、浮雕和透雕,这件小座屏是战国时期透雕彩绘漆器的代表作。主体由27个透雕的动物组成,有凤、鸟、鹿各4只,小蛇15条。屏面分为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每个部分以一只头向下啄蛇的凤为中心,两旁有两只奔腾的鹿。其它的凤均嘴衔蛇,爪踏蛇。座屏扁平的底座上浮雕有相互蟠绕的26条大蟒和2只青蛙。
这件座屏方寸之间共塑造了55个动物形象,表现了自然界生物间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情景。最值得称道的是这件漆器透雕技法的运用,漆屏上奔跑的鹿、啄蛇的凤和蟠绕弯曲的蛇都是用透雕方法雕刻的。透雕所再现的动物形象剔透繁复,更具一种勃勃跃动的生机,十分逼真。
器物通体髹黑漆,并用红、蓝、黄色彩绘凤鸟的羽毛、鹿的梅花斑和蟒蛇的鳞等。外框除顶部外,其余部位均用红、蓝、银灰等色绘变形凤鸟纹、卷云纹和兽纹等图案。
战国 1986年江陵雨台山56号墓出土
战国 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木质盖,竹质筒身。器外髹黑漆地,以红、黄、金三色彩绘。盖面绘打散结构变形龙风纹,周边绘折线式二方连续勾状曲线纹。简身绘四方连续风鸟纹,每单元为对称对凤相嬉。底部周边绘折线式二方连续勾连纹和点纹。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
薄木胎挖制,椭圆状,两侧有附耳。黑漆为地,以红、黄色彩绘龙、凤相交纹饰,纹饰细腻。
战国 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战国 1986年江陵雨台山10号墓出土
这件器物应是当时贵族女子用于梳妆的器具。先秦时期的漆器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战国时期的漆器生产遍及黄河、长江流域各诸侯国,规模庞大,品种迅速增加至近百种。
战国 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彩绘漆木蟠虺纹扁壶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
彩绘漆木匜形杯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
盖面浮雕一鸟三蛇,一蛇衔于鸟嘴,鸟翅分置盖侧呈飞翔状,二蛇缠绕在鸟翅之间。器身雕刻成凤形,凤口衔珠。整器黑漆为底。器盖髹红漆。鸟、蛇上绘形体、羽毛、鳞片的轮廓,填以土黄粉彩。凤身饰变形凤鸟纹,腹部绘四条相互缠绕的二足龙。
【楚国漆器纹饰艺术】
楚国漆器的纹样装饰极为优美,富于变化,主要纹样有菱形纹、云纹、卷云纹、云雷纹、几何形纹、龙纹、凤纹、蟠螭纹等。在一些高级贵族墓中出土的个别漆器上,还绘有以人物为主体,鸟兽、花草、树木、车马等作陪衬的场景画面。
玉为美石。周人“比德于玉”,并赋予玉礼器功能,这在服饰、祭祀、葬仪中都有体现。楚人好玉,“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楚玉承袭中原风格,但不乏新意。
【楚式玉器纹饰】
三人踏豕玉饰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
本件玉饰雕成三人叠立踏于豕上的纹样。三人五官清晰,窄袖长裙,袖手而立。豕作奔跑状。此件玉器的造型和纹饰与中山国出土玉器特征相似。
凤形佩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
① 龙形云纹玉珩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
② 透雕龙纹玉珩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
器身中部透雕为左右对称的两条龙,龙顾首曲体,成 “S” 状。两龙外侧各附一顾首衔体蟠蛇。器表饰云纹、鳞纹、弦纹。
③ 云纹玉珩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
④ 龙形云纹玉珩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
(左)卷云纹玉牌饰 战国 1985年枝江姚家港3号墓出土
(中)双龙玉牌饰 战国 2002年考阳九连缴2号墓出土
器身整体呈长条形,四周边框,框内透雕两条尾部相交的龙。器身饰鳞纹、卷云纹、弦纹。
(右)玉牌饰 战国 2002年考阳九连缴1号墓出土
龙形玉佩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士
透雕龙形玉佩
战国 1965年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
龙形玉佩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士
(左)透雕鸟首龙形玉佩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士
器身透雕呈对称的鸟首龙身造型,其尾部卷曲相连,鸟首高冠相连,各衔一条鸟首龙身兽。器身饰鳞纹,弦纹。
(右)透雕蟠虺纹玉佩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士
通体雕成首尾相连的四条无角之蟠虺,蟠虺身体相连,左右对称。下部两条蟠虺顾首曲体相向侧卧,上部两条顾首曲体相背,器身双面阴线饰卷云纹、鳞纹。
龙形云纹玉佩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
器身由双头凤鸟构成呈卷曲龙形,腹部正中有穿孔。鸟首附高冠,卷喙。器身饰卷云纹。
(左)龙形云纹玉佩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
(右)一首双身龙形玉佩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
整体呈三角形,透雕出对称的龙首连双身的龙形,龙身向两侧卷曲,龙尾雕成凤首。两个龙身及龙须各有一字孔。器身双面阴饰 “ S ” 纹、卷云纹、鳞纹、柳丝纹。
(上 1、2)双龙云纹玉佩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
两件玉器造型相同,或为同一块玉料剖开制成。器身呈对称的双龙造型,龙身直立,顾首、卷尾,背部附张翼。龙身饰卷云纹。
(中)透雕双身龙凤玉佩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
图案对称,由两对凤鸟和一首双身龙构成镂空等腰三角形。龙呈“ S ”形,曲身卷尾。器表双面饰阴线纹、卷云纹、“ S ”形纹、鳞纹、柳丝纹。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即出现对鸟纹样,商代殷墟妇好墓又见其例,西周晚期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也曾出土兽面双鸟佩。
(下)玉璧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缴1号墓出土
(左)玛瑙环 战国 1966年江陵望山3号墓出土
(中)龙首玉带钩 战国 2002年枣阳九连缴1号墓出土
(右)玉条 战国 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玉条一端上面凿中间略凸的浅槽,浅槽两边分别阴刻“元”、“大”二字。本件或为冠服佩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丝织品的国家。商代、西周就有丝织品发现。楚国丝织品种类多样,有绢、纱、绨、绮、罗、锦、绦、组和刺绣等;纹样丰富,有几何形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纹等;色彩绮丽,有红、黄、棕、绿、褐、黑、钴蓝、藕色、灰白等。楚国丝织品代表了先秦丝织品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
【罗衣组绮】
战国时期楚国纺织技术迅速发展,体现在织物品种增多,织造精细,色彩多样,组织结构复杂。当时的织物根据所用原料可分为布、帛两大类。布是用麻、葛等织物纤维织造的,帛是用丝织造的。纺织品品类主要有绢、绨、纱、素罗、绮、锦、绦、组、刺绣等。
组带
战国 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石字菱形纹锦
战国 1965年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出土时包裹在铜镜的外面。花纹的单元图案为小菱形套扣大菱形,酷似石字,故称为石字菱形纹锦。系用四方连续的构图方法,由16个石字纹单元构成大菱形纹。这件在锦上刺绣的实物,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锦绣珍品。
【马山墓地丝织品】
楚地因地下水位高、个别墓葬密封条件好,丝织品得以保存。江陵马山1号号楚墓出土的丝织品几乎囊括了先秦时期的全部丝织品种。根据对织物的分析,当时的楚国已经掌握了饲蚕、缫丝、织造、练染一整套技术,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左)塔形纹锦节 战国 1982年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
以锦带打结而成,方便捆扎衣衾。
(右)塔形纹锦带 战国 1982年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
塔形图案的单位纹样是由若干个小矩形在一长方块内组成,并顺着经线方向作长带状排列,上下左右则互为倒置。塔形纹样由于二色经线交替成花,形成不同色彩。又由于采用了分区配色的方法,相邻条带间的塔形纹样的颜色也不尽相同。这种锦不做衣衾,主要制成锦带,捆扎衣衾包裹。此外,还用于木俑所着绢裙的缘和囊。
一凤三龙相嬉纹刺绣
战国 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仅余残片。黑色绢底,绘朱稿。菱形边框内正中绣一抽象化的无冠无翅凤鸟,凤身蟠绕两条卷尾垂首龙,上方一龙卷尾回首与之相嬉,四边以红黄绣线填实成直线。这件绣品构图不甚匀称,四边长度不一,画稿有漏误,绣工也较为草率,在绣底拼接部位,图案简单仅以数笔充填而已,似为匆忙中抢绣而成。
战国 1982年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
舞人动物纹锦以红、黄、棕三种颜色丝,织造出横向排行的龙凤、麒麟和戴冠挥袖歌舞人物等七组图案,是中国最早的通幅大花纹提花织物。
【绢】 平纹组织。一般较为轻薄、表面平整。绝大多数绢是经煮湅的熟绢,绢是丝织品中数量最多、用量最大的一种织物,多用作衣、衾、帽和绣地,或用来包裹器物。
【绨】 平纹织物,组织结构与绢相同,比绢厚实,外观经线密集,呈明显的纬向凸条,光泽好,正反两面相同。
【纱】 表面呈方孔的平纹组织。其组织结构与绢相同,但经纬线密度要稀疏得多,质地也较薄。常见的妙,多以丝作原料,但也有丝麻混织的。纱可用作衣衾的里、面或纱罩,或包裹器物及作器物内村。
【素罗】 绞经网孔状织物。左右两股经线(即绞经和地经)有规律地交替向左右绞转,每相邻的四根经线形成近似六边形的网孔,每织入四根纬线完成一个组织循环,所以也称作四经绞素罗。用作绣地。
【绮】 平纹地上起斜纹的小斜织物。它是用两种或更多的组织,按各种方式联合,在织物表面呈现小花纹,斜向花纹是绮的突出特点。
【锦】 经纬起花的平纹重经组织,是组织结构复杂的提花织物,根据织造时经纬所配用的不同颜色,又可分作二色锦和三色锦两大类。
【绦】 装饰衣物用的一种丝织窄带。
【组】 只用经线交叉编织的带状织物。有单层、双层两种。或用作衣缘和领缘,或用作冠缨,或用作带饰。
【刺绣】 用针把丝线按照预先构思的图案表现在丝织物或其它绣地上,其特点是以彩色丝线平面绣出花纹,有浅浮雕效果,
因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的进步,楚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本展览以文物为基础,展示了楚人在八百年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风貌。从楚人族属、文字、礼仪、文物面貌等多方面看,楚国八百年的强国之路就是其包容夷夏,奋发进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