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丹阳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怀古

作者:书海渔夫 显示图片

自从看过电视剧《瑯玡榜》后,就对南北朝的历史有了探寻的兴趣,在网上查找与电视剧拍摄时代同期的南梁的资料,始知南梁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雍州刺史萧衍取代南齐称帝是为梁武帝,定都建康。南梁共历四帝享国只有五十五年,是个短命的王朝。南齐南梁两朝皇帝死后大多葬在丹阳,故丹阳有不少皇陵遗址,但因年代久远加上这些皇陵埋葬的多为短命王朝皇帝,所以皇陵早已不复存在,仅留下一些陵前的石兽石柱等石刻了。近日正好去丹阳配眼镜,遂按地图的指引去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一游,近距离凭吊一番《瑯玡榜》中的南梁皇帝们。
从阜溧高速丹阳新区出口下高速,沿东城里路一路向前不久就折向一条小路,小路西侧约50米处就是由南向北排列的四处石刻遗址,分别是南朝齐第五位皇帝齐明帝萧鸾的兴安陵、南朝梁武帝萧衍之父萧顺之的建陵、南朝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的修陵、南朝梁第二位皇帝梁简文帝萧纲的庄陵。这里的石刻遗址也是丹阳诸多皇陵遗址中最为集中的一处。
一、兴安陵石兽
我们从最南侧的兴安陵开始游览。此处仅遗存一尊石兽,已残损,看不出是“天禄”还是“麒麟”,但石兽的造型刚劲有力,线条流畅,雕琢的纹饰依然精美。从旁边竖立的文字说明牌方知此兽为麒麟,身长3.02米,残高2.7米,颈高1.35米,体围2.78米,兽身雄健,颈项短肥,头上昂,颌下有垂胸长须。羽翼形状别致,大翼由四小翼组成,其形与胸前长毛浑然一体。由头至尾调饰为连珠,口角有齿状茸毛。四足全失,独角已残。由于用围栏档住,拍不到完整的照片,只拍了正面和侧面的形象。






齐明帝萧鸾(公元452-498年9月1日),字景栖,小字玄度,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南朝齐第五任皇帝(公元494年12月22日-498年9月1日在位),他以叔祖身份先辅政后篡位做了不到四年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史书评介其与王莽、司马师等为同类型篡位夺国的奸人。
二、建陵石兽石柱、础及石龟趺
由兴安陵向北不远便是南朝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之父萧顺之的建陵,坐西面东,原有陵墓封土已为平地。位于陵前神道的进口处依次陈列有石兽、方型石础、石柱及石龟趺,石兽石柱和石龟趺各存一对。建陵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完整保留了整体陵寝形制的石刻特征。



陵前的石兽,南为麒麟,北为天禄。两兽相距约16米。南侧的麒麟独角残缺,四足已失,身长3.05米,残高1.25米,体围2.70米。兽面上部无额头,眼球体大,扁圆,眼睑薄。上颚已残,颌下长须蔓卷,垂至胸际。两翼微翘,翼面雕饰与兴安陵前石刻大体相似,唯翼膊的细鳞中饰有五瓣小花,兽脊作通贯首尾连珠饰纹。




北侧天禄,双角及四足尽失,身长3.10米,残高2.30米,颈高1.50米,体围2.76米。头残,前胸较窄,胸前长羽纹饰运行条纹偏直且长,弧度变化极小,似两条粗绳状。



这一对石兽均魁梧雄壮,姿态传神,宏伟豪迈。
此处的2座石柱,柱础上圆下方,方面上雕有一对环绕相对的螭龙,头有双角,口内衔珠,四足修尾,柱身有凹直刳棱纹,柱圆顶雕有莲花纹饰。石柱造型浑厚,上部莲花台座比例适中,花瓣丰满圆润。柱上石额有隶书左右对称,北为正书顺读,南为反书逆读,其文为“太祖文皇帝之神道”。




石柱的西侧还各有一石刻龟趺,其上原本驮有的石碑已失,仅存趺座。龟趺造型饱满圆浑,龟身与底座一体。中间部分基本为实体,龟身中间是长方形平面,中有方形榫口,是放置石碑用的。


在石兽与石柱之间还有数具石础,石础边缘有“T”型榫眼。这种石础的建筑构件仅在建陵有见,而且因其上部结构已无存,所以至今不知其为何物或是为承载何物所用。
萧顺之,字文纬,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南齐御史萧道赐之子,梁武帝萧衍之父。历任侍中、卫尉、太子詹事,官至领军将军、丹阳尹,死后赠镇北将军,谥号为懿。萧衍代齐创梁后,于即位的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追尊其父为文皇帝,庙号太祖。虽然此时萧顺之早已入葬数年,但因儿子当皇帝了老子也须沾光,所以对其陵墓以帝王之礼进行扩建。此后,儿子又根据帝王陵寝的建制,在墓前神道两侧加设了今天还能看到的石刻群组。历经一千五百年的风雨,其他皇陵的石刻大都已风化流失,倒是这位未曾做过皇帝的人陵前石刻保存得最多,也算是个奇迹吧。
三、修陵石兽
从建陵向北行三百余米即为梁武帝萧衍的修陵。陵仅前存天禄一只,位于神道北侧,这是丹阳齐梁石刻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只天禄。石兽的雕刻刀法纯熟,手法豪迈。其身长3.32米,高2.7米,颈高1.45米,腰围2.45米。双角顺颅顶后伏,两角中部起节,颌下长须卷曲,垂于胸际。身有双翼,翼面调饰前为螺纹,后为翎羽。雕琢极为洗练,遍体毵毵如蔓,脚趾为五爪,与齐朝的四趾天禄有明显的区别。蹯下有小兽,尾长曳地。此天禄姿势雄伟,头大颈长,昂首天边,雄踞一世,显得气魄非凡,有咄咄逼人之感。倒也有些梁武帝当年雄才大略之伟姿的风采。









萧衍(公元464-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埤城镇东城村)人。西汉相国萧何第二十五世孙,南齐丹阳尹萧顺之之子。萧衍出身兰陵萧氏,南齐时以门荫入仕,齐明帝时担任雍州刺史,参与抵御北魏入侵。永元二年(公元500年),起兵攻讨东昏侯萧宝卷,拥戴南康王萧宝融称帝,次年攻陷建康。中兴二年(公元502年)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萧衍才思敏捷,博通文史,为“竟陵八友”之一。所作的千赋百诗,其中不乏名作。萧衍在位前期,励精图治,政绩斐然,将南朝的实力发展到了顶峰。然而到晚年却笃信佛法,导致朝政荒废,刚愎自用不听劝谏,国内社会矛盾深重。昏头昏脑地自酿了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损,南梁分裂为南弱北强的局势。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东魏降将侯景发动叛乱,次年渡江攻破建康,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其大儿子就是著名的昭明太子萧统,可惜的是萧统年仅三十就英年早逝,也许其活着继续当太子,萧衍的晚年就不会如此荒诞,最终落得个饿死的下场。电视剧《瑯玡榜》中描述的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多少也反映了梁武帝晚年时的多疑奸诈与荒诞不经。不过他能活到八十六岁,在那个年代确为高寿。
四、庄陵的残破石兽
从修陵向西北不到百米即为南梁第二位皇帝梁简文帝萧纲的庄陵。陵前只存有残破天禄一只,北向。此天禄仅残存下前躯及前足,体型硕大,造型扬颈昂首,身高3.16米,左前足5爪上张,足下所连石板残部厚26厘米。天禄口角有茸毛,垂胸长须,翼翅部的纹饰与齐明帝陵前的石兽大体相同。







萧纲(公元503年12月2日—551年11月15日),字世赞,小字六通,生于建康宫显阳殿(今江苏省南京市),南北朝时期南梁第二位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昭明太子去世后,被册立为皇太子。侯景之乱导致梁武帝萧衍受囚饿死后,于太清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公元549年7月7日)即位称帝。大宝二年八月十七日(公元551年10月2日)萧纲被侯景废黜为晋安王,天正元年(公元551年11月15日)萧纲被侯景杀害,时年四十九岁。葬于庄陵,庙号太宗,谥号简文皇帝。
萧纲养德东宫十八年,与通常的太子一样,没有特别的政治业绩。在攸关梁朝生死的侯景之乱当中,萧纲最初虽然积极投身救亡,但是他个性优柔寡断,最终无所作为。台城攻陷之后,先作俘虏,再当傀儡皇帝,最终仍死于敌手。但萧纲自幼爱好文学,其文学上的造诣远超其政治上的成就。由他倡导的宫体诗,不仅在当时形成风尚,还影响了文学史不止一个时代。《南史·梁简文帝纪》中记其有文集100卷,其他著作600余卷。存世的作品,经明代张溥辑为《梁简文集》,收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所谓宫体诗是指以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而创作形成的诗歌。“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故称“宫体”,后来也称艳情诗为宫体诗。这里摘抄萧纲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诗作《咏内人昼眠诗》供大家品读: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
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
梦笑开娇靥,眠鬓压落花。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综观萧衍父子几人在文学上的成就远超他们在政治上的作为,萧衍及儿子萧统、萧纲以及萧绎等人都才高八斗,文采斐然,如果不从政,仅从事文学创作必成一代大家,也不致于最后落得个不得善终的下场。
而电视剧《瑯玡榜》中的人物除皇帝为粱武帝萧衍为真实身份外,其余人物都是虚构的,如靖王萧景琰似乎是萧纲的身份,但历史上却没有这个人物,如有的话南梁也不会只有五十五年的历史了。
南朝神道石刻,上承汉魏雕琢之风,兼及中原北方及海外之艺,大获其兴。其刻法渐精,得汉魏雄拙宏度之外,又有极丰凹有致之曲,外见矫健灵秀之会,内溢坚强之力,可谓是中国承前启后之作,是我国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品。虽然遗存不多,也不具规模,但如有闲暇还是值得一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