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5日,在那个大伙还在戴口罩的日子,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泉州申遗成功!
随着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持人敲下槌子,大会审议通过“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一致决定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泉州申遗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世遗名声在外,慕名已久,在2022年9月出发前往印象中的泉州城,领略泉州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
终于坐上了飞机,目的地是念念叨叨了一年的泉州城。
落地核酸后再进城,2023年在家里码字回忆的时候忍不住感叹,口罩这三年就像做梦一样,有时候忍不住怀疑这三年是不是地球卡bug,人类被口罩封印了,时间都给暂停了。
抵达泉州老城的第一站——西街。
千年以来,“半城烟火半城仙”、“头上三尺有神明”,这两句话最能讲明泉州人最真实的现实生活。
特别是“烟火西街”被许多人认为是公众心中幸福生活该有的样子。
作为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它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
起早遇见的西街,跟饭点的西街,拥挤程度是截然不同的。还好赶在国庆前在这闲逛,如果是黄金周时期,绝对没有闲逛,估计是被人潮推赶着逛。
跟中国很多的古城规划一样,西街也变得很商业化,古街道两边开了许多网红小吃店,夹杂着一些老店,游客在这里逛一圈大多都能吃到想吃的特色小吃,也有本地人来帮衬,充满了烟火气息。
就是街道上电动车常常在身旁飞驰而过,走路也需要注意安全。
走在熙熙攘攘的中山路上,这里呈现出与西街截然不同的风情。中山路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如一条项链串起了古城的很多重要文物史迹。
中山街的建筑也保留了当时南洋建筑的传统风格“骑楼”。
虽然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但同时它也是一条居民生活的住宅区。二楼以上的房屋,常常会看见居民种植的绿植探出墙外。中山路上不仅有商业气息,还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看见一个基督教堂,它既有伊斯兰式的圆拱尖顶窗户,也有欧式的半圆窗户,甚至在中上街上保留了一座基督教礼拜堂。
喜欢中山路的骑楼,阳光洒落,在骑楼上留下了斑驳印记,缓缓流淌的时光有了实感。
东西街十字路口总能看到这座洁白的钟楼,它还是个造型别致的红绿灯。以钟楼为中心,总能发现许多热闹街区、美食店、饰品店,在西街和中山路兜兜转转,无论是觅食还是闲逛,都会遇到这个钟楼,可以说是我这次在街区游荡的路标了。
穿过这条小巷,就到了西街的网红打卡地——小西埕。
在小西埕里面有一面网红墙,这面墙是由旧的房屋拆除以后留下的一面墙改造的。
上面写了白岩松的一段话,“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大多数游客来到小西埕,都要来这面网红墙上拍照留作纪念。
古城街头巷陌藏着许多特色咖啡店,做了攻略去了这家有鲤咖啡馆。
买了一杯饮料走上天台,在这能将东西塔与热闹的西街尽收眼底,恰好是傍晚时分,来欣赏一场泉州城的落日余晖。
偶遇西街游客服务中心,是因为在街上找不到洗手间。
看到了它这有个观景台,还有小的咖啡馆,可以歇脚看看风景。
但是这里的出品都不便宜呀,是我来西街买到最贵的小吃了hh,不过味道还是不错滴。
漫步上三楼,有一个开阔的观景天台,开元寺的东西塔近在咫尺。
虽然出发泉州之前有大概了解过泉州的宗教文化,但还是会被这多元共存的城市感到震惊。
在涂门街上,几百米之内就有府文庙、清净寺、通淮关帝庙以及佛教寺庙汇聚在一起,天后宫、开元寺也在不远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可能还有更多教派,在这里都能找到。
泉州真的是一个多元共存,文化包容的城市。所以泉州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是当之无愧的。
众神汇聚在一起,飘飘袅袅的烟火,祝福着熙攘的人间。
泉州旅行,位于西街当中开元寺是必去的一个景点,里面的东西双塔可以说是泉州的地标性建筑了。
开元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东西双塔是我国现存的最高的一对石塔,东为“镇国塔”,西为“仁寿塔”。镇国塔更高一些,也更精致一些,最开始是木质塔,后来改为了砖塔,再后来才改为了楼阁式仿木结构的花岗岩石塔。
东西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
泉州的涂门街上,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关帝庙,与清净寺毗邻,每年到两处进香的都有数十万人,其中不少是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泉州关帝文化作为闽南文化乃至闽台文件重要的一支,为促进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香火旺盛,信众众多,据说在这求得姻缘特别灵。
承天寺一开始没有在计划景点之内,是我在找芋头饼的时候路过的,一个藏在闹市区的寺庙。
那芋头饼的事先放放,先去这计划外的寺庙逛逛。
泉州承天寺,又称月台寺,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
这就是泉州承天寺的历史背景,原以为它是泉州城众多庙宇中一座不起眼的小庙,原来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开元寺不一样,这里的游客很少,往来的都是本地居民居多。
比起它的历史背景,我更喜欢如今闹中取静的承天寺,明明附近有商区、学校、居民楼,但在承天寺内却感觉在山中一般清静,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平静淡然。
和旁边热热闹闹的关帝庙相比,文庙实在是有些冷清,除了在广场上能够看到跳广场舞和休憩的当地人外,几乎很少有游客前来参观。
不知道是疫情闭馆还是现在不能进内参观,只能在门外拍拍啦。
泉州这是一座宗教多元的城市,如果说开元寺代表着泉州佛教、关帝庙代表着道教的话,府文庙就是代表了儒家文化。
独一无二的千年古寺:泉州清净寺。
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涂门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
参观清净寺要买门票,记不清是3元还是5元,反正不贵,很划算。
这座应该是寺内新建的一栋伊斯兰风格建筑,写着是礼拜堂,为信徒礼拜用,游客止步。
奉天坛原是伊斯兰信徒做礼拜的地方,现在已经没有了屋顶,现存的只有草坪上竖着的几根立柱和外墙。
清净寺内有一个展厅是专门介绍清净寺和泉州伊斯兰教历史的,感兴趣的可以去参观一下。
洛阳桥一开始也是在计划外的,因为比较远。在西街坐公交车到桥南站下,还得走上十几分钟才能看到洛阳桥,比较耗时,如果没有特别想看这座桥的话也可以考虑不来。
从公交站走去洛阳桥的路上,泉州传统的红砖古厝街区。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古代中国桥梁建筑的杰作之一。作为一座千年古桥,如今依然飞虹横亘,不仅雄屹于泉州洛阳江边,也屹立在了世界桥梁建筑发展史上,为人们留下了一座可供瞻仰的丰碑。
视野宽阔的洛阳江面,放慢匆忙的脚步,漫步其间。
举目远眺,白鹭掠过,留下翩翩身影。
这是去找面线糊的途中路过市舶司遗址,泉州真是每个角落都是世界遗产。
市舶司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
它就是藏在这个小角落里,藏着充满烟火气的泉州水门巷,时过境迁、沧海桑田,虽世人已无法亲历泉州市舶司昔日“海上舟频入”“大舶高樯多海宝”的辉煌,但这段生动的历史丰富了泉州这座城市。
刻着“泉州市舶司遗址”字样的石碑。
路过泉州中山路花巷,看到了这个网红的粉红色教堂,跟网图比起来,实地看着可以说是照骗了。教堂外墙的颜色偏灰粉色,拍拍照片还是可以的。
喜欢逛博物馆的朋友来泉州一定要留足时间,而且别错过泉州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这三个博物馆。
这次行程只去了闽台缘和泉州博物馆,两间博物馆相邻,都在西湖公园的边上,可以一起游览。
泉州博物馆,就在闽台缘博物馆旁边,展现泉州这多元文化,再现泉州古港文明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泉州市通史陈列。展览分为“早期开发”、“刺桐崛起”、“东方第一大港”、和“泉南雄风”四个部分。
馆内陈列展示的文物不多,内容也有部分与闽台缘重合的,与闽台缘相比较泉州博物馆更注重介绍泉州城的历史。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主体建筑采用了“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
布展制作很用心,在民俗文化展厅差点被吓到。馆内展现闽台两地共同的民俗风貌相通,福建移民在开发建设台湾的同时,开启在台湾的文教活动,也带去了家乡的文化模式。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建立与大陆一体化的文化教育体系。今天台湾的民间习俗、方言曲艺、传统工艺等,仍然保留着浓郁的闽南和客家传统特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岁月流转,时代变迁,如同与生俱来的血缘一样,闽台民情风俗仍然相通。
到泉州不打卡当地小吃四舍五入等于没来过。
在跨越千年的坚守和传承里历久弥新,又通通融在泉州人的三餐四季里,抚平人们内心的焦虑和孤意,也期待着远道而来的旅行者,到这烟火市井处,品尝泉州的美食之味。
去西街的时候顺便去钟楼附近的侯阿婆肉粽开启到泉州的第一餐。
点了招牌干贝烧肉粽、沙茶拌面、肉燕汤,味道都很不错。
一碗香甜生津的石花膏,止渴解暑,清凉降火气,是闽南最地道的冷饮。
没有去秉正堂,去了热门小店爱啊石花膏,位置不多,人多的时候可能要等或者打包带走。
透明的石花膏垫底,四果汤就是自选四样小料。
自选小料区,有水果、芋头、仙草、芋圆....看起来qq糯糯的是老板说的阿达子,这个用木薯粉做的q果,不就是我们湛江地区的薯粉粒么。
加好小料再配上蜂蜜水,冰冰凉凉,一碗下肚确实是很消暑解热呀。
在西街入口,看到有人排队买牛肉饼,好奇味道,等排队人不多的时候也跑去买了一个,蛮好吃的。
泉州的手工麻糍店,做攻略的时候就想来试试看,感觉好多城市都会有麻糍特产,价格也不贵,糯叽叽爱好者不要错过。
有花生、芝麻、椰蓉味,要了一个芝麻麻糍吃完去逛开元寺~
泉州人常常用一碗面线糊,来唤醒今日。去吃面线糊,攻略推荐了水门国仔面线糊,刚好在市舶司遗址走过去也不远,但是老店的卫生非常一般,有点苍蝇小馆的感觉。
因为肠胃不舒服不敢吃油条,只点了普通面线糊和猪血汤,洒了点胡椒粉开吃,面线糊很稀,汤汁也很淡,而且感觉这一碗吃不完啊吃不完。
去逛关帝庙、清净寺、府文庙的路上,在涂门街逛着逛着就走到了燕支巷了,来都来了就吃个灌汤包再走吧。
店内用餐空间不多,卫生也一般般,但是出品的灌汤包和虾饺的味道真的很不错,灌汤包皮薄汁多,虾饺也是一口一个鲜虾,份量很足。
泉州大名鼎鼎的斯丹姜母鸭,不止游客,不少本地人都来打包,可以见得味道真的很不错。
可惜一个人吃不完,不想浪费就没有去打包了,下次再吃吧~
满满当当的沙煲装着一个个鲜美可口的鸭子,站在外面都能闻到焗鸭子的香味。
来泉州之前就想着,泉州很靠近台湾,也和台湾有着相似的文化和饮食习惯,所以我就在泉州淘到了这家台湾小吃店。门面不大,但是排队的人很多,特别是饭点,要报人数等叫号。
肉燥饭、海蛎煎、鱼丸汤我的爱,连续去了两天所以米血糕、炒米粉都试了一下,出品味道都很不错。
安海土笋冻,闽南经典名吃,听说有滋补美颜、清凉降火功效。
去的这家就在西街里边,安海五叔公土笋冻。
吃之前我应该做一下功课的,直到端上来我才知道,这不是沙虫吗??就酱吃??
虽然一个广东人不抗拒吃沙虫,但是这吃法也是第一次见识,调料水加蒜水加酱油,隔了这么久我还可以记得这股味道,依然不太能接受这个口感和味道,吃了几口当是尝尝鲜吧。
到西街的深巷中找一道古早味面点——满煎糕,很隐蔽的一家小店,一路走一路疑惑以为地址有误。
要了半片满煎糕,红糖馅的,口感有点像铜锣烧也有点像发糕,买完打包去坐高铁了,满煎糕的照片也找不到了。
被一个博主安利来买的芋头饼,都说很多人排队,而且开店没多久就卖完了,所以早早就到了。
没想到来太早阿姨还没开始营业,就去附近逛了下,这才能发现了承天寺。
芋头饼提前做好在小箱子里卖,只卖甜口、咸口两种芋头饼。
芋头饼的口感很好,软软糯糯,沙沙的,买了几个回程吃。
很喜欢拍福建的红砖古厝,在西街的小巷子之间穿梭漫步,每个角落都烙满了时光的印记。
街头巷尾的墙上还有涂鸦画,装点街道。
夜晚,车水马龙的府文庙广场,穿过广场的人潮,可以看到一座千年的宋代建筑——府文庙。
去涂门街的路上看到的建筑,感觉像是一家很有年代感的旧百货大楼。
夜晚的中山路,热闹非凡。
人们总形容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
「半城烟火」
都说西街的生活烟火气息最浓郁,但是在觅食的途中我才意识到,其实烟火味,就在老城的街头巷尾,网红店、百年老店、小吃摊....都能够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
人生在世,不过吃喝二字。
有吃有喝的地方,总会有人聚集,熙熙攘攘,热热闹闹,便有了人间烟火味道。
「半城仙」
虽然出发泉州之前有大概了解过泉州的宗教文化,但还是会被这多元共存的城市感到震惊。
光是在涂门街上,几百米之内就有府文庙、清净寺、通淮关帝庙以及佛教寺庙汇聚在一起,天后宫、开元寺也在不远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可能还有更多教派,在这里都能找到。
泉州真的是一个多元共存,文化包容的城市。所以泉州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是当之无愧的。
众神汇聚在一起,飘飘袅袅的烟火,祝福着熙熙攘攘的人间。
这次泉州游并没有十分深入了解泉州,比如还没去看过泉州的山与海
对泉州有过一趟漫步记忆,希望下次可以带着家长一起,再来领略泉州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