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文明看山西——“寻找山西大同的古韵与千年奇迹”

作者:磊子Mini 显示图片

时间还得追溯到今年年初,偶然间短视频刷到这座城市,它的历史很悠久、它是“地上博物馆”、它古城的夜景很美、它的刀削面很好吃,最让我惊奇是它所在的云冈石窟很出名而且是中国四大石窟中离北京最近的。我就这样着迷了,借着一个调休的机会三天自驾安排了它,你问我为什么调休?问就是错峰出游。
简单介绍一下大同这座城市:
提到山西人们第一印象可能会想到:煤矿?山西的醋?
大同古称平城、云中,辽代改称大同。它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人们常说“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地上文明看山西,地下文明看陕西”。山西和陕西自古以来便是古代重镇所在,繁衍出众多大家氏族,同时,大同它也是中国九大古都之一。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历史上这里曾是中原的汉民族和塞外的游牧民族争夺天下的古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绵延数千年的战争史和民族交融史。塞外古城大同,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古城风貌被列入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大同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古城整个布局好似一只舒展单翅的凤凰。南关为凤之头,主城为凤之身,北关象征凤凰的尾部,东关为左翅,唯独没有西关。传说是一位勇士搭箭射掉了凤凰的右翅,所以这只彩凤至今无法远走他乡。而且,大同还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旅行概况:
自驾车一人一车的独行侠。
日期:
2023年5月25日-27日共计三天行程如下,
Day1: 云冈石窟、八台教堂;
Day2: 代王府、九龙壁、清真大寺、华严寺、善化寺、大同古城墙;
Day3: 大同博物馆、大同美术馆。
行程说来有很多遗憾,下面跟着我的游记慢慢道来吧。

设备:索尼a6400 16-55 2.8,大疆air2,iphone13。
游记浏览图片下面是介绍,每小节末尾有航拍视频。
(文中部分资料数据和文案来自网络转发,如有侵权可联系我删除。)


从北京出发到大同约四个小时,进山西界高速那个水泥路让我印象深刻本来车隔音就不好......


到酒店放下行李简单收拾下就直奔云冈石窟了,也是此行我作为重点到浏览项目。从大同市区开车到云冈石窟大约半个多小时。


 卖票的地方还挺漂亮的,云冈石窟门票120一人~




刚从售票处出来就能看到昙曜广场昙曜的雕像。
昙曜,北魏僧。北魏和平元年(460年),文成帝令沙门统昙曜(音坛耀)开凿石窟,将其地址选择在位于平城西郊的“神山”武州山。开凿了五所石窟,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为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 。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文成帝复法后的和平年间(460-465),兴盛于孝文帝都平城的太和年间(477-494),衰微于迁都洛阳后的北魏后期(494-525) ,前后约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平城改为云中郡恒安镇治。


说简单点:最初开凿的推动、组织、经营者,就是北魏复兴佛教的名僧昙曜。


穿过昙曜广场,正对着的就是礼佛大道,这是通往石窟大佛的必经之路。


云冈石窟官网上对礼佛大道是这样介绍的:
“恩泽普武周,慈航通法岸。十三对千佛列柱依次列于礼佛大道两侧。神柱高8.73米,由下而上依次为须弥座、力士、白象和柱体,仿佛通天入地。千佛列柱的原型分别在第9、10、12和14窟的等处,均以大象、狮子等神物驮承,呈现出平城时期北魏皇宫的恢弘模样。”





穿越古朴典雅的七孔桥


映入眼帘的就是传说中的灵岩寺。


灵岩寺始建于北魏年间(公元386年-公元534年),现在看到的建筑,是2008年新建的,以北魏时期佛教寺庙建筑风格为蓝本的仿古建筑群。


在寺庙看来看去,转来转去,其四大特色给人印象深刻。



一是按《水经注》中的描述而建。
《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之一,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描述的灵岩寺是“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现在的灵岩寺,就是根据这些文字的意境而复建的。


二是建在水中央。
灵岩寺坐落于面积为16000余平米的湖心岛中央,总建筑面积6815.8平方米。从外面看,一根根混凝土石柱立在水中,是名副其实的水中建筑。



三是主佛像全部釆用的是名贵的香樟木材料。
灵岩寺三座大殿的主佛像,全部采用巨大的香樟木作材料,由来自福建省莆田的木雕世家传人黄文寿大师担纲雕刻。其中,山门内的主佛3尊,千佛殿的主佛7尊,大雄宝殿主佛3尊。


四是中央石雕方形造像塔。
高5层,每层有主佛像四面12尊。连同塔柱、佛龛周围的小佛像,数以百计,堪称同类石雕塔中的极品。






入佛知见,进入这道门就是真正的石窟群了。


映入眼帘的这是第几窟我忘了。
石窟依山开凿,长约一公里岩壁拥有45个石窟和5.1万座造像。属中国现存最大的石窟群。


中国的石窟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至589年)
开始兴盛,当时连年战乱,百姓生活艰难,佛教宣扬的来世观给苦难中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安慰。统治者为了交抚民心地积极推动佛教传播,石窟的开凿就顺势兴起。


云冈石虚始建于北魏文成帝元年(公元460年),第三窟
灵岩寺洞建子公元471至494年,是云冈石窟最大的洞窟,洞内雕刻了西方三圣。你们发现佛像上的洞口是怎么回事?


回来我百度查才知道,这是清朝修缮过程中留下的,为了避免石窟风化剥落,工匠对石像进行打孔插木,在木棍上绑麻绳增加摩擦力,再往上覆盖泥土,从而避免泥土掉落。


然而由于之后战火不断,佛像上的泥塑维护不当,久而久之修缮后的泥士脱落,用来固定的木棍也烂了,最终就成现在这样了,大多数石像风化严重。


受限于当时的修复技术和维护不当,可以说对石窟的佛像造成了二次损毀。第五和第六窟是一组双窟,四层木阁楼是清顺治八年 (1651年) 修建的,石窟开凿一直延续到公元524年,期间不同朝代都对石窟进行过多次的修缮。


至于里面是禁止拍照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搜一搜。



文创雪糕,有巧克力、草莓和芝士口味,18元一个,买这个纯粹为了拍照,个人感觉这个巧克力的有石窟造型和文字还挺好看的~


第七和第八窟是云冈石窟最早的双窟,外部的三层木结构窟檐同样建于清顺治年间。


十四和十五窟开凿年代稍晚(公元494至525年),因此风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石窟的开窗面积更大,常年暴露在外,门口的两个立桂早已损毀,现在的是1994年复建的。


虽然损毁严重,但石壁上还保留较为完整的石刻雕像。












云冈石窟经历了1500多年的沧桑,由于石窟所处的地质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经历了自然风化和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导致洞窟和石像提毁严重。尤其是清代的修复对云冈石窟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破坏,导致石像满目疮痍。


十六至二十窟也被称为昙曜五窟,由著名的昙曜主持负责修建,古代最高统治者认为自己等同于佛,因此在洞窟中雕刻巨大的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








第二十窟白佛爷洞是云冈石窟最有名的,也被称为露天大佛。


崖顶早年同崩塌,近代建有木质崖擔但毀于战火。



大佛两侧各立一尊立佛,但如今西侧的佛像已完全损毀。


北魏建国初期(公元386至534年),北魏统治了整个北方地区,百姓从华北、关中及河西等地区来到平城(今山西大同)。这些人中有不少都是佛教信徒,有高僧提出皇帝即当今如来的思想。


魏统治阶级和佛教集团互相依靠的关系之下,佛教得到了北魏皇室的保护,其间虽然经历了太武帝的灭佛,但文成帝即位之后立刻复佛,其发展趋势马上超过了灭佛前的程度,昙曜主持开始开凿云冈石窟。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皇家工程宣告结束,二十窟以西的这一片山崖成为民间造像的乐土。晚期造像雕饰更加精美,但造像规模远不及皇家工程。


从另一条路回来的时候有个博物馆正好举办鲁迅艺术照。






路过个佛影殿,但始终没查到这个殿殿资料。据说有时候门前还有表演活动。





佛影殿后面是一条河——武州河(现名十里河)。云冈石窟曾经叫武州山石窟。




看过的风景会记在脑海里,虽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变淡,但总有些片段和瞬间是深藏心底的。只要一个契机就会被唤醒,重新鲜活。


清代戏台,清代戏台位于原云冈石窟广场,与石窟原清代山门相对,始建于清代,坐南朝北,古朴典雅。戏台为三面观戏台,屋顶为元宝形歇山顶,后作硬山顶,中部建木隔扇将戏台分为前后两部分。隔扇中间黑底红字用蛇盘兔组成“福”字,寓意接福纳祥。


边上有个小博物馆,展着周总理来视察的情形~








这里矗立着2018年新造的太和塔,由回收大同煤矿废旧卷扬机滚筒改造而成,模拟北魏塔式,共五层,高17.76米,重62吨。


到这云冈石窟就快逛完了。


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云冈是我到访的第一个石窟,在心尧长长的石窟寺清单中还排列着众多大大小小的石窟。



以后有机会的话想走一趟甘肃河西走廊,还有洛阳龙门石窟,以及南方留存的众多石窟。

从云冈石窟出来导航今天到第二个地点八台教堂然后路过一段很漂亮的公路。


它是一段网红公路:长城一号公路。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是山西省打造 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规划里程1225公里,主线分为“北线和东线”一条公路串联起一段段古老长城的厚重沧桑。







在雄壮的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上,尽情体验落日的美好。






整条路没车,风景苍凉又壮阔。 







八台教堂位于大同左云县八台子村。这座天主教堂相传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现今只剩下了教堂尖尖的屋顶,雕梁画栋依稀可见,充满了异域风情。


教堂原名圣母堂,称大单巴。初创于1876年,是为意大利传教士所建。圣母堂石砌砖雕,气势宏伟,充满异域风格。大堂能容纳850人礼拜,附属房屋70间。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开始了,他们杀死外国传教士14人、中国教徒4人,同时将教堂焚毁。次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德国传教士再次跨过欧亚大陆,重修了这个哥特式天主教堂。


当时规模宏大的八台子教堂成为左云、右玉、凉城等地教徒的中心,现残存哥特式建筑风格塔楼,就是当年遗存。


抗日战争时期,在1937年9月16日,日军向左云县进犯,当时的政府人员已于数日前撤离,日军入城之后,随即开始烧掠屠杀,天主教堂也未能幸免。


在文革期间破四旧立四新年代,教堂多次被毁,现在只剩下孤独的钟楼残迹矗立在荒凉的山上。


教堂虽屡遭破坏,大部分建筑被拆毁,只留下一堵门楼,俗称大单巴。



根据村民史存可记忆中,早先这座教堂还比较完整,六十年代末期村子里面建房盖院墙都从这里捡砖头,就连地面的砖石也被扒没了。




八台子村位于山西与内蒙的交界处,本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却因为有着中国长城与西方教堂的并存而独树一帜。这一段长城在万里长城中最为与众不同,因为这里融入了近代中国东方与西方交融的历史。据说八台子村因村边长城墩台数量为“八”而得名。


这里有着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相辉映,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盛景,让人们不仅仅看到一种美的融合,更是平添一种时代的感叹。



大单巴与澳门大三巴遥相呼应,正面细部特征极为精美。大单巴是中国天主教的七处圣地之一。梵蒂冈为其建档。









从残存的教堂上,仍然保留了中西方文明交融一些重要信息。高耸的塔尖及上面工艺精湛的石雕,高贵典雅的造型,反映出西方天主教文化所蕴藏的内涵,与澳门大三巴遥相呼应,俗称“南有澳门大三巴,北有左云大单巴”,每年的8月2日为朝圣日吸引着众多的朝拜者。



教堂后面的圣母山


从八台教堂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逐渐黑了,决定去大同市区吃饭。


去大同市区路上拍了一些照片




晚饭是在紫泥369吃的,因为去的比较晚不用排队到那就开整。郁闷的时候因为去的晚很多东西都没了,比如:黄米凉糕


我一个人点了三个菜,一个人出来玩最郁闷的就是吃,啥都想尝尝一点就多。
三个菜依次是:
捞汁牛肚:这个牛肚非常好吃入味,酱汁味道比较特别,而且很烂和。
怀仁羊杂:羊杂粉很大一锅,挺好吃的味道不膻,但很有味,要趁热吃,我一个人吃不了这一锅所以把羊杂都吃了剩下了粉
浑源凉粉:挺惊艳的,凉凉的滑滑的入口,辣椒油很香。

代王府旁边有就停车场五块钱停一次。自驾来的可以停这边。


大同代王府,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朱桂的王府,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在辽、金西京国子监的基础上兴建王府,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建成。




代王府竣工比故宫还早了24年,不仅如此,据记载,明成祖朱棣在扩展故宫时也曾到代王府“参观学习”。在面积上,代王府几乎是北京故宫的四分之一,建筑布局上,也与故宫大同小异,因而也被誉为“小故宫”。



然而,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末代代王朱传㸄被执,王府毁于大火,代王府也不复存在,仅有九龙壁幸存。



2011年3月,大同市启动了重建代王府的历史文化复兴工程,历时八年,于2016年实现全面合龙,再现了古城巍然天镇、威严雄伟的气势。



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个代王府是新建成后,我去的时候是不让进的,所以用无人机拍下了里面的一些照片和视频。



代王府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承运殿坐落在代王府的中心。代王府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藩王的威严。


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三所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



九龙壁就在代王府对面,过马路就是。


大同九龙壁是我国建筑年代最早、规模尺度最大、也是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


大同这座九龙壁,原是明初代王朱桂府邸的建筑物,即代王府端礼门前的照壁。清顺治六年,大同总兵姜瓖反清兵败以后,在清军疯狂的“屠城”中,曾经显赫一时、权倾雁同的代王府被付之一炬,化为一片瓦砾之地。代王府毁于兵燹,而王府前的照壁——九龙壁免于劫难,有幸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今天的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



大同九龙壁全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壁体由三部分组成:底部为须弥座,中部为壁身,上部为壁顶。东西两端分别是旭日东升和明月当空的图案,并衬有江崖海水,流云纹饰。

从九龙壁到华严寺步行约一公里,所以没有选择开车,步行过去,还看到了一些建筑。


四牌楼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当时大将军徐达受命修筑大同城,为壮军威、颂功德,在城中心修筑了这座建筑。


建筑为木构,四个牌坊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牌坊均有三个门,即正中的正门和两边的旁门。





门的枋额上有清代大同书法家王德馨书写的街名,“和阳街”、“清远街”、“武定街”、“永泰街”,均为黄底黑字,欧体。


四牌楼曾是古城大同的标志性建筑。这四个牌坊系洪武年间大将军徐达重修大同城竣工后,为壮军城、炫耀功德而建。四牌楼每坊中辟正门,左右为便门,高约三丈,宽约五丈余。整个建筑结构精美巧固,巍然壮观。可惜的是,1952年,因妨碍交通,四牌楼被拆除。
2012年,媒体报道大同市政府有意复建四牌楼在内的多个大同地标建筑,并于当年9月开工,修复方案中,复建的四牌楼宽19.2米,高14.43米,形制为“四座四柱三楼式悬山顶跨街牌楼”。
如今的四牌楼,已经成为大同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外地游客来大同必打卡的景点之一。


大同清真大寺位于大同城内大西街九楼巷,寺内乾隆七年(1742年)重立《敕建清真寺碑》称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比北京穆斯林进行礼拜、聚礼和节日活动的中心,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牛街礼拜寺(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996))要早三百多年年。



因不让进去,所以在外面拍几张照片就走了...


继续往华严寺的方向走,就看到了钟楼。


大同钟楼位于大同清远街中心,东邻清真大寺、南邻纯阳宫,西邻华严寺。与城东太平楼、城南鼓楼、城北魁星楼相应。


钟楼,始建于明洪武5年(公元1372),清顺治、乾隆、咸丰年间屡次修茸。
钟楼于1951年以“破旧立新”为现代生活让路”理由拆除,同时拆除的还有华严寺的海会殿。随后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闻讯专程来大同,察看钟楼、海会殿旧址,了解情况后对这种毁坏文物做法进行了批评。


2015年底,钟楼复建工程正式开始。8月2日,高约25米的三层三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规模初现。2018年2月15日,大同古城钟楼举行移交仪式,标志这座复建的古建筑全面完工。


曾经大同,有乾楼高踞北值边塞,有晨钟慕鼓报时作息,有魁星楼祈愿金榜题名亦有太平楼蕴含大同人对世事安宁平和的祝愿,这些标志性的楼就是历史、就是生活、就是文化的延续。


快到华严寺的时候会经过一条仿古的老街。





华严寺门票50一人,网上买好像是45,但我个人想要这张纸质的票,所以多花5块钱更有意义~


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是辽国皇室宗庙,足以见其地位显赫。据史料记载,辽代佛教华严宗盛行,道宗皇帝曾亲撰《华严经随品赞》十卷,雕印《契丹藏》全书五百七十九帙,于西京敕建大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安放,并于寺内“奉安诸帝石像、铜像”,从而使大华严寺成为皇家祖庙。后多次毁于战火,金、元、明、清又经历多次重修,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


明中叶以后,华严寺分为上、下二寺。2008年,大同市启动名城复兴工程,投巨资对华严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恢复了辽金时期大华严寺的鼎盛格局。
华严寺整座寺院主体建筑坐西向东,来源于辽代契丹民族“拜日为神”的习俗,打破了传统寺院坐北朝南这一惯例。





从山门走进寺院,就能看到普照光明殿,两侧为药师殿和弥陀殿。


普光明殿,毗卢遮那佛音译“光明普照”,大殿由此得名。殿内塑有“华严三圣”,中间为毗卢遮那佛,左侧文殊 菩萨 ,右侧普贤 菩萨 ,环殿壁画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从普光明殿往后走,穿过几个佛殿,便可以来到上华严寺的精华——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上华严寺的核心建筑,是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始建于辽,保大之乱(1122年)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依旧址重建。殿身东向,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体建筑面积达1559 平方米,矗立在4米余高的月台上。殿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处明代增建的六角钟鼓亭。




正脊上的有一对规模很大的琉璃鸱吻,高达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北吻是金代的原物,南吻是明代制作,这也是 中国 古建筑上最大的琉璃吻兽。鸱吻是 中国 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



远处的是大同古城墙



从大雄宝殿看向南侧华严宝塔。



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塔身明三暗二共五层,通高43米,上景金盘,下承莲池,是大同古城内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古城内为数不多的制高点,要是想俯瞰古城风貌,来这里就没错。华严宝塔是根据《辽史·地理志》上的记载恢复建造的。


我去的时候由于塔正在维修不能上去,但能下地宫。



入塔参观需要穿上鞋套。


地宫,塔底近500平方米的面积中,采用了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建成时为 中国 最大而且纯粹的铜造地宫。


千佛地宫四壁上供奉着四尊主佛和448尊小供养佛,加上墙壁和塔柱上的浮雕佛像共有1000余尊。



在地宫中央的水晶舍利宝塔里迎供着佛界高僧舍利。




从远处看一眼华严宝塔




从华严宝塔出来,就前往华严寺的“最后一站”——薄伽教藏殿。


华严寺的核心是薄伽教藏殿,意为佛教的经藏殿。我国现存的两座最大木结构佛殿之一(另一座为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歇山顶,是辽代殿堂建筑的典型。


因为殿内不能拍照,简单说说
大殿中央三尊大佛瑞座莲花座上,为佛教中的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佛。


从华严寺出来正好是午饭时间,来山西必须吃刀削面啊,搜了下本地朋友推荐的几个店,新升削面离得最近,走出发。



大同古城内是没有共享单车的,要骑车的话需要到城外,因此我走了一公里到城外骑了辆共享单车。



远处那个叫乾楼,晚上准备登城墙去那。



如果傍晚凉快的时候沿着古城墙散步还挺不错的。




新升削面,店面并不大,面的口感很棒,非常劲道特别入味,汤也很好喝,我全旋完了。

论年代来讲,善化寺比华严寺还要早,所以里面的佛像、壁画、题字都是国宝级文物。而且还是免费的,但人比华严寺少得多,而且里面有水有亭子有点像苏州那种园林,非常值得一逛~


善化寺,俗称南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南寺街6号。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予以修缮,明正统十年(1445年)始更名善化寺。


“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这是《荀子·宥坐》中的一句话。
若干年后的唐中期,当过汾州刺史的杨倞这样注解:
“言万物出入于水则必鲜洁,似善化者使之去恶就美也。”
去恶就美,
是为善化。
大同有寺,
即名善化。


来到三圣殿,宽阔的空间让人震撼。4根粗大的巨柱拓开殿内的空间,使进入殿内的人没有一点压抑感。这4根主柱是金代的原构,体现着金代匠人们的智慧。



三圣殿外,开在殿檐下那朵朵迎风怒放的“花”——60°斜拱,不但承载着檐部重量,而且还具有装饰作用,形如花朵,宏大壮丽。



走出三圣殿,北望大雄宝殿,整个大殿气势恢宏,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大雄宝殿面阔40.7米,进深26.8米,是现存辽金时期第三大大雄宝殿,也是善化寺殿宇中惟一未被战火毁灭的辽代建筑。殿内,正中有五尊金身如来佛像,人称五方佛,是金代原作,法相庄严,姿态清雅,衣纹流畅,雕技高超,虽然经过历代彩绘修饰,仍保留辽金艺术风格。


大雄宝殿内的30余尊金代彩塑,其实都在阐述着同一个故事,主题,也正是教化人们“向善”。


大雄宝殿的东配殿文殊阁,明代按普贤阁式样重建。


普贤阁就算是大雄宝殿的西配殿,金代建筑。



从普贤阁往西穿过随便一个墙缝或者旁门,就可以看见一汪水、一条廊、一座亭。
园林景区的面积还是不小的,亭榭长廊环绕着一池碧水,人工堆叠的假山,无论是石料,还是垒砌的工艺,都有着相当不错的水准。确有江南园林的风格和“气质”,给人一种换了一个世界,别有一番洞天的感觉。




后花园既可以在寺院最后面,也可以在寺院西路。池子里肯定是有锦鲤的,池边游廊上有相对而立的水榭。




善化寺西部的水池亭子算是个神来之笔,使得宗教建筑与园林建筑整合在一起,而不致于太单调。


园林景观古香古色,熠熠生辉,颇具皇家园林的风格和韵味。


园内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造型别致,有序分布。




精巧回廊似彩带,将它们巧妙联接。随步移景,多有变幻,美不胜收。





这是曲水流觞,就是说乾隆曾来过这里?乾隆对王羲之崇拜得要命,他就喜欢在亭子里挖这么一个沟槽,模拟王羲之他们在会稽山阴咏诗斗酒逾十千。





山门悬“威德护世”匾额,字体敦厚有力。


在华严寺不远的地方,有一座颇宏伟的道观,名纯阳宫又称吕祖观,从名字就能看得出来,主祀的是纯阳子吕洞宾。纯阳宫位于古城大同的闹市中心鼓楼西街。


纯阳宫前是一个颇大的广场,中为四柱三枋石雕仿木牌楼。


另有长生阁 玄天阁 东西廊房,东西遇仙台 八卦楼 聚仙楼 ..



大同纯阳宫始建于金末元初,明代洪武四年重修。清光绪三十年,庙内修设过普济坛。民国年间,商人杨恒川、“恒丽魁”掌柜祁魁先后重修。文化革命期间,纯阳宫被毁,庙址被占用。1999年,庙产归回道教部门,在道长白明钰主持下,历时5年,逐步修复。



进院中为面阔五间的灵官殿。



两旁为榱桷翚飞的钟鼓楼,东西配房各两间。



步入第二进院,位于院落中央的是纯阳宫的主殿吕祖殿,也称祖师殿,供吕洞宾、王重阳和丘处机,面阔五间,成方形,四面回廊,单檐歇山式,是宫内最壮观的建筑。祖师殿正方形回廊,这不正是“两口为回”吗?吕祖之姓为“两口”,吕祖常以“回道人”自称,祖师殿形成的这个“回” 字,真得值得回味。到此,不妨沿着回廊绕殿转上两圈,也许耳边能听到“回心转意”、“回头是岸”、“回头一笑”等有关“回”字的古语。


祖师殿后为献殿



献殿俗称“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东西长11米,南北宽8米,占地面积88平方米。它的主要用途是每逢诸真诞期举行道场时摆放祭品、法器,是信徒们进行朝拜的地方。


献殿之后紧贴一座楼阁式建筑
主体为五间的硬山顶二层楼阁
下层为三清殿 上层则为藏经楼
三清是道教最高尊神 每观必供
玉清元始天尊 上清灵宝天尊
太清道德天尊 也就是太上老君 





纯阳宫西侧还有一片花园庭院,亭台楼阁水池花木 非常的幽静。





从纯阳宫出来是鼓楼西街步行街,和那些其它城市的步行街大同小异,这里不多逛了。



顺着步行街往西走就到了鼓楼。
大同鼓楼始建于明朝天顺七年至八年(1463年-1464年)间。 清顺治、乾隆、咸丰屡加修葺。


大同鼓楼,三层出檐,十字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7.65米,南北宽14.55米,高约20米,是明代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顶楼上架放一大鼓,乃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时所用。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鼓楼与钟楼相配而建。


明朝时期的大同,古城永泰街上建有鼓楼,清远街上有钟楼,武定街上有魁星楼,和阳街上有太平楼,城中间是四牌楼。这些楼阁不仅是大同城内的景观建筑,而且也是明代大同城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时,这些楼阁可以凭借自身的高度,居高临下,控制全城的各条街巷;战时,它们可以成为在敌方突破城池之后,守军赖以进行最后抗击,坚守核心阵地的天然屏障。晨钟鸣,城内店铺开张迎客,人们也开始了忙碌的一天;暮鼓响,店铺开始关门打烊,街上的车水马龙也归于平静。鼓楼又叫更鼓楼,朝阳升起,钟声飘荡,夕阳西下,鼓声飞扬,正所谓“晨钟暮鼓”。


大同魁星楼位于大同古城区以北武定街街口中心,与城东太平楼、城南鼓楼、城西钟楼相应。该楼始建于明代。
咱现在看到的魁星楼是2012年重建的。大同的魁星楼曾经出现过两座,皆始建于明代,一座位于现府文庙附近,一座位于现五龙壁附近,后都毁于战火,清代虽有重修,但建筑终未留存。魁星楼现位于大同古城内武定街与大十字街交汇处,是依据左云县魁星楼的相关资料复建的。


魁星楼,供奉魁星像的楼阁,明清时期大同城内标志性的文化建筑之一是当时官府祈望开启“文运”的场所表达了大同先民渴望知识祈求人才辈出的美好夙愿。
该楼为五层三檐、明三暗二的盔顶楼阁式建筑,底层四面通街,平面呈正八边形,总高31.24米,现阶段主要展陈与科举制度相关的文化内容。


楼内供奉的魁星,并不是指我国古代天文星相学中北斗七星里组成斗身的前四颗星,而是主管科举、功名的魁星神祇,此神由科举制度与民间信仰结合而生。
明清两代时,读书人对其的祭拜兴盛一时。“奎宿”代表着国家的文运,因而古人立庙祭祀,但“奎”字过于抽象无法造像,故古人用“魁”字代替,将神像塑造为“鬼踢斗”的形象。


此外,在宋词和元曲中出现了魁星和“鳌头独步”放在一起用的情况,这说明“魁”与“鳌”有着一定的联系。
到了明代,各种记载中的魁星更为细节化,一手执笔,一手握银锭。因“笔”与“必”谐音,“锭”与“定”同音,故为“必定”,这也符合我国民众喜欢“讨口彩”的习俗。


于是魁星的形象呼之欲出:面部为一眼若铜铃、红发青面獠牙的恶鬼形象,其左脚翘起,脚上有斗,右脚则立于鳌头之上,右手执笔,左手握一银锭。




照片里的土墙是古城墙遗迹

城墙为传统的棋盘式里坊格局,是大同古城显著的城市风格和特色。大同古城四门所对四条大街:东为和阳门对和阳街;西是清远门对清远街;南名永泰门对永泰街;北称武定门对武定街。


大同古城墙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俯瞰全城。东、南、西、北四条主街成“十”字形,将城区划分为四片,每片又由次十字街将其分为四块,每块再由两层十字街分为若干小块。因此,以四条大街为主干的规整十字路,是大同城街道格局的主要特色。俗云:“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就是指这种格局而言。四大街的中段各建有一楼,诸如钟楼、鼓楼、太平楼、魁星楼等等。在城中心四条大街的交点,树立着一座由四个牌坊连成一体的牌楼,称作“四牌楼”,是木结构建筑,颇为精美。


准备从清远门登城墙,这个门离华严寺最近,走几步就到。
据说西城门清远门所在位置是繁华的市中心枢纽,随着大同古城墙全面合拢,巍峨雄峻的清远门,成为古都大同一道壮美的景观,不但取代了曾经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更让历史风华再现。


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增筑起来的。


城墙高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周长7.2公里,建有主城门四座,东曰和阳门、南曰永泰门、西曰清远门、北曰武定门,同时还建有护城河、吊桥、城楼、箭楼、月楼、望楼、角楼、控军台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从城门看古城


登上城楼遥望古城,正对着的是钟楼。


右侧的是华严宝塔





正好赶上落日,这景色美极了~






从城墙上俯视大同城,一派繁荣景象。






多美的落日啊



大同城墙四角雄峙着四座角楼,尤以西北角的“乾楼”最杰出,呈八角形。



古城墙上也可以租车骑行,或徒步,看城墙内的大同古城,看城墙外现代都市的繁华景色。





之所以在西边登城墙就是为了这个乾楼


乾楼位于大同城墙西北角,是古城墙四角楼之一,建于明初,清末毁于兵燹。乾楼因其位于八卦十二方位之首“乾”位而得名。四座角楼以“乾楼”最为高大瑰丽,作为“镇城之物”,又被称为“镇楼”,还由于它呈八角形,也被称为“八角楼”。因为平时游人常常于此登高览胜,所以又有“镇楼秋爽”的盛誉。明清两代许多文人雅士登临此楼后,曾写下了不少咏怀之作。


乾楼因其位于八卦十二方位之首——“乾”位上,所以称为“乾楼”。五十四座望楼伫立在城墙的四面,并建有九十六座窝铺,十分壮观。其中,“乾楼”之东的洪字楼,结构和造型颇为精美,为望楼之最。望楼的建造,这是我国其他一些著名古城的城墙建设中所少有的,是研究城垣建筑宝贵材料。


郡城西北有高楼,此曰登临清爽的空气浮。这是清朝大同县令吴麟的镇楼秋眺中的诗句。高楼就是指城垣西北角上的乾楼,它无上,最壮不雅,外形呈八角茴香,又名八谯楼。每一当玄月初九,许多人都喜欢登镇楼了望以赏识大同秋日的美景,抒发感情。西北角楼称“乾楼”,高大瑰丽;又有“镇楼秋爽”之盛誉,西北角楼最为雄杰,高大瑰丽,呈八角形。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城夜景,分外迷人,流光溢彩的灯光,使古城墙上的楼阁有一种梦幻之美,城墙的轮廓更具魅力。



现代和古代的融合。






站西城门上看古城夜色


第二天到此结束了,这一天我打了无数个喷嚏,以为鼻炎犯了,结果是我想简单了...

昨天打了无数个喷嚏,今天早上一起床就头疼,去了大同博物馆和美术馆就匆匆回家了。


之前在网上看到很多游记和笔记,被展馆里的布局和展品震撼。但是再好的照片也比不过身临其境的一场体验。


置身大同博物馆,让自己完完全全沉浸在馆方设计的布局中,抛开纷繁杂乱的干扰,眼中只有展品,脑海中只有平城的前世今生。
关于大同这片地方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文献,此地被称为“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制,立郡县,全国设36郡。今大同境内为雁门郡、代郡之地。


三国时,其地为乌桓、鲜卑所据。汉明帝时(58—75)在平城建通光寺,为大同最早的佛寺。
北魏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自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治代都平城。“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首都建设。拓跋鲜卑两度建国皆称大代之号。今日大同,即代地腹心区域。
公元557年,西魏为北周所代替。建德六年(577)灭齐后,大同始称云州。


隋朝开皇年间,为防止突厥进攻,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建大同城。唐朝末年,随沙陀人内徙,大同遂侨置于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这里我们不再过多说明大同的历史,博物馆中的介绍已十分详尽、逻辑清晰。只把我看到的展品做个整理。


庞大和震撼的兵马俑阵,临行之前我就是被网上这壮观的巨阵照片吸引的。看到现场的时候,还是禁不住“哇塞~”
大同博物馆的陈列和灯光弄的很有氛围,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展品都是真迹。这组司马金龙墓兵马俑群是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村民打井时发现的。


当年墓葬被发现时已经被盗掘过,但仍然出士了450多件器物。司马金龙是西晋皇室后裔,因战功显赫被皇帝封为琅琊王,当时皇室或贵族墓葬都采用俑人代替活人殉葬,238尊石俑分八列组成,北魏时期出土规模最大的俑阵。


甲骑具装俑、骑兵俑、武士俑、仪仗俑、步行戎装俑等列队整齐,时时刻刻保卫和守护着司马金龙大将军。也时时刻刻整装待发,似乎一声令下他们就可以立刻冲锋陷阵。


他们是北魏军阵的缩影,士兵头戴兜鍪【móu】或鸡冠风帽,左手勒缰,右手平举兵器(应该已残损风化)。
俑群由210名不同分工的人物组成,占司马金龙墓陶俑总数的56%,陶马也占有相当比例。从陶俑的服饰中可以看到汉文化和游牧文化相互结合的影子。


关于“兜鍪”:
查了一下,北魏时期的兜鍪属于兵器中的防护装具,用于保护头部,先秦时期多称之为胄。北魏时期的陶俑兜鍪主要分为四大类:盔式兜鍪、半盔式穿甲短兜鍪、顿项兜鍪及护额式兜鍪。


北魏陶俑所着兜鍪中,盔式兜鍪与半盔式穿甲兜鍪盛行,但到东魏北齐时已经不见。顿项兜鍪从北魏平城后期出现,一直流行至东魏北齐。护额式兜鍪出现于北魏洛阳后期,一直流行至东魏北齐。








随着开凿造像的盛行,北魏雕刻艺术迅速发展,既有宏大的建筑群,也有小到生活用品等石刻类型。馆内很多展品都是民间征集而来的,散落民间的文物很多。













彩绘陶镇墓兽——2014年大同云波里华宇工地出土(左)
彩绘陶人面镇墓兽——2014年大同云波里华宇工地出土(右)


镇墓武士俑——2000年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出土


宋绍祖夫妇墓俑群——2000年大同雁北师院宋绍祖夫妇墓出土。
公元494年,李文帝迁都洛阳,平城改称恒州,不少贵族 怀念鲜卑/旧俗抵制汉化留在/日都,平城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缓慢,逐渐丧失原先的重要地位。公元526年,一代帝都乎城在战火中论为废墟,仅仅八年后北魏王朝宣告终结。







当天有个“梵语清音”的主题展。“梵语清音”展用一尊尊佛道造像,向我们再现了大同地区佛道两教在漫长历史时期中的此消彼长、互相较量。
《海会遗珍》单元中的18尊造像,每一尊都被细心安置在红色展台上,配合展厅的灯光明暗,似乎有话要对我们讲。



海会殿原为华严寺配殿,位于大同城西南隅,为辽代建筑。上世纪五十年代拆毁,原殿内的18尊佛造像保存在大同市博内。佛像由玄武岩雕刻而成,结跏趺坐,手印各异。




还有个“非洲印象”的主题展


展品从分“灵魂的幻化——人像雕塑”“心灵的影像——面具雕塑”“生命的记忆——用品雕塑”三部分




家庭饮食起居,到部落典礼祭祀,再到神灵象征、精神崇拜,展示非洲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解读非洲雕塑背后包含的社会文化信息




大同博物馆到这里就结束了,很喜欢馆方介绍中的一段话:
“云冈石窟将雄健与辉煌凿于岩,曲回寺将虔诚与喜悦雕于石;华严寺、善化寺将庄严与感动塑于形;永安寺、云林寺将谦恭与信心绘于壁。”

大同美术馆就在博物馆边上,步行五分钟就能到。


大同美术馆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感受建筑的美妙~


建筑本身是凝固的艺术,而其所承载的,也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和气质。



到卢浮宫,可以读懂法兰西文化;到梵高美术馆,可以了解荷兰文化。美术馆是展示文化自信重要、直观的窗口和载体。



绕着大同美术馆走一圈,你会发现每个角度拍的都很美,都很好构图,随手一拍就是大片。




大同市美术馆位于平城区太和路东508号,概算总投资9.7亿元,占地面积为5132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238.5平方米,地面建筑高度26米。
美术馆主体为全地下结构,顶部采用钢结构空间桁架体系,建筑主体由八个从2米到26米高度不等的三角锥形相连而成,形成雄伟的金字塔建筑布局。


进入展馆内都是白色,很好出片~











大同真是一低调的宝藏城市,不只有古城墙古建筑和石窟,也有超现代非常有设计感的网红建筑~


大同,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旅游城市,融合了古老文化与现代发展,让人流连忘返。

关于吃:紫泥369,龙聚祥,凤临阁,北魏家宴,都是很推荐的不踩雷。刀削面:新升削面、任记七中刀削面、南关小梁削面,这三家都属于当地的小店铺,本地朋友推荐我的。
关于住:酒店位置选离古城近的位置或者古城里的民宿,这样玩着比较方便。
关于行:开车来的话无论古城里还是外 停车位置还是挺多的,而且停车费不贵,比如我停代王府边上那停车场5块钱一次不限时。

The end;
感谢您耐心看到这里;
这虽然是一篇迟到很久的游记,但照片是最多的一篇;
照片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