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首都北京的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旧时老北京流传一句俗语:“东单、西四、鼓楼前,五坛八庙颐和园”,这几处地方是旧北京的闹市区或坛庙、名胜的典型代表,昔日在北京享有较高的声誉。其中“五坛八庙”除了天坛是热门景区外,其他都是小众景区,外地人来京一般不会特意安排游玩,所以适合本地人CityWalk。定居北京20多年,五坛八庙陆陆续续去过一些地方,但是还没逛全,趁国庆长假来临之际,攒一篇游记,以供爱好历史文化的旅游达人们参考。
“五坛”是指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均为明代所建,清代沿用,是明、清两朝帝王们祭天、地、日、月、山川、太岁等神祇而特意建造的。还有一种说法“九坛”,将天坛细分为祈谷坛和圜丘坛,先农坛细分为先农坛和太岁坛,另加上社稷坛和先蚕坛。八庙是指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孔庙和历代帝王庙,这几处是旧时帝王们祭祀列祖列宗、神佛、历代圣贤先哲的地方。除奉先殿、传心殿在故宫紫禁城内,其余皆在城内。
由于五坛八庙分散在城区,建议交通方式为地铁+共享单车+步行,既方便又实惠,毕竟北京的地铁十分发达,共享单车也很多。
天坛是外地人来北京旅游必须打卡的景点。天坛原名“天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大街东侧,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分为内、外两坛,主要古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中间由东西向隔墙将内坛分隔为南、北两部分,隔墙中有门相通。内坛由圜丘、祈谷坛、斋宫三组古建筑群组成。祈谷坛位于内坛北部,圜丘坛位于内坛南部,斋宫位于内坛西部,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连缀圜丘坛和祈谷坛。内坛四周设有东天门、北天门、西天门、广利门、昭亨门、泰元门。
交通路线:地铁5号线天坛东门站下车、7号线桥湾站下车步行到北门、8号线天桥站下车步行到西门。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9月18日,祈年殿焚毁于雷火,次年开始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完工,用时6年。1970年10月至1971年9月,祈年殿按雷火焚毁前重新修建。祈年殿大殿面积460平方米,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三层重檐的攒尖宝顶,三层汉白玉石坛,殿内三层环立的28根大柱、殿顶藻井以及藻井周围环立的8根童柱,都是用圆形来表现“天有三阶”之说,强调“天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呈现出了“敬天礼神”的观念。祈年殿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这种设计受到了“天蓝地黄”传统观念。
皇穹宇是天坛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位于天坛公园回音壁内,是一座圆形院落。院落正中为圆形皇穹宇大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开间五楹的配殿,外围为圆形院墙(回音壁)。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单檐样式。皇穹宇大殿呈圆形,坐北向南,下为高2.85米的圆形须弥座,上有蓝琉璃筒瓦单檐攒尖鎏金宝顶。圆形须弥座为青白石砌筑,周围有石护栏,东、南、西三出陛(台阶),南向出陛有二龙戏珠的丹陛石。“皇穹宇”三字中,“皇”指至高无上;“穹”指天;“宇”指宇宙,也指屋宇。所以皇穹宇又被人们称为“天库”。
回音壁:
丹陛桥是一座巨大漫长的砖石平台,长360米、宽30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因其下面有两孔涵洞而称桥。丹陛桥呈南北走向,其南端稍高出地表,北端高出地表逾4.5米。它南接圜丘成贞门,北接及祈谷坛南砖门,将圜丘与祈年殿结为一体,构成天坛建筑的主轴线。
圜丘坛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圜丘坛是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皇帝每年祭天时,都从西边牌楼下轿,然后步入昭亨门,进昭亨门到圜丘坛。四周绕有两层名叫墙的蓝色琉璃瓦矮墙。第一层墙为方形叫外;第二层墙为圆形叫内 ,象徵“天圆地方”。 内中央处,就是祭天台(也叫拜天台),即圜丘台。
圜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每层周围都设有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栏杆。栏杆的数字均为九或九的倍数,即上层72根、中层108根、下层180根。同时,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数。如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为3402块。 同时,上层直径为9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21丈(取三七),合起来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而且还有“九五之尊”的含义,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筑。而九又被视为“极阳数”,这是最吉祥的数字。
站在天星石上,心中莫名升起“太平盛世”的自豪感,“天佑中华,风调雨顺”。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地铁2号线、5号线都可以到达。地坛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建筑景点,于1925年被辟为京兆公园。
交通路线:地铁2号线或5号线雍和宫站下车步行到南门
牌楼是地坛主门——西门的第一座建筑物。明清两代皇帝到地坛祭地首先经过牌楼,再进坛门。明代始建时称“泰折街”牌坊,清代雍正年间重建时改为“广厚街”牌坊,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两个牌楼都没有保存下来。牌楼于1990年重新建设,高达13.5米,绿色的琉璃瓦面,彩画以本“天龙地凤”之说,绘以单凤图和牡丹图案,正面中心有“地坛”二字,背面核心有“广厚街”字样。
方泽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祇神”之场所,因坛台周有方形泽渠,故称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遵乾隆皇帝之旨谕进行改建,将黄琉璃砖坛面改换为艾青石坛面。现建筑为1981年按清乾隆时形制恢复。坛平面呈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之传说。中心坛台分上下两层,周有泽渠、外有坛壝两重,四面各有棂星门。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时奉安五岳、五镇、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渎之神位,外壝东北部为望灯杆,与其对称的西北部原有瘗坎一处。
日坛,又名朝日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外街道日坛北路6号,占地面积20.62公顷,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
交通路线:地铁1号线永安里站下车、2号线建国门站下车。
日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太阳(大明之神)的地点,由北天门、具服殿、西天门、神路、坛壝组成。日坛坛壝外墙为圆形,台面为方形,遵照”天圆地方“的设计原则。日坛外建有日坛公园。
月坛,又称夕月坛,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6号,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秋分”祭祀夜明之神(月亮)和天上诸星宿的专用场所,民国初年废弃,1955年辟为月坛公园对外开放 。
交通路线:地铁1号线南礼士路站下车、2号线阜成门站下车。
月坛现存建筑有具服殿、钟楼、拜台棂星门,外坛墙呈形,原周长786米,坛墙东、北面各开天门一座,均面阔三间,北坛门东有角门一座。 月坛选位、规划、建筑以及祭祀礼仪和祭祀乐舞均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的中轴线为主的格局 。
先农坛,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永定门内大街西侧。 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山川、神农等诸神的重要场所,亦是皇家最早在北京城南设立的仅有的一座皇家禁苑。
交通路线: 地铁8号线天桥站下车、地铁14号线永定门外站下车。
先农坛平面呈北圆南方之形,总面积860万平方米,原由内、外两道坛墙围成,外坛墙长达4378米。以内坛墙为界,分为内、外坛。外坛即西部和北部内、外坛墙之间宽阔的树林、空地。祭祀先农神和行耕籍礼的主要建筑多建在内坛。先农坛主要建筑有太岁殿、先农神坛、神厨库、观耕台、具服殿、庆成宫、神仓及祭器库、神坛等。先农坛是全国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农场所。
太庙,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安门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旧时北京城“五坛八庙”之一,1950年5月1日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正式对社会开放 。
交通路线:地铁1号线天安门东站下车
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 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有三重围墙,均为黄琉璃瓦顶红墙身。太庙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与故宫同时期建成,历经明清两朝,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规模较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墙内主要建筑均为坐北朝南,庙内主体建筑为享殿(前殿)、寝殿(中殿)、祧庙(后殿),在第一道红墙的西墙上有西向大门两座,南边的一座称太庙街门,北边的一座叫太庙右门,距故宫阙左门不远的东面为太庙西北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在第一重院内的东南角有牺牲所,此所的西侧建有六角井亭。天安门与端门之间,有东、西两庑各26间,东庑之中者为太庙门,坐东朝西。在第二重院墙内正门为三开间的琉璃砖门,左右各一门。过前琉璃门有玉带河,河上有七座单孔汉白玉石桥,称戟门桥,桥北有两座六角井亭。内院正门五间,原列有镀金、镀银铁戟120支,故又称戟门。戟门正北,即为享殿。寝殿在享殿的北面,祧庙位于二重院落的最北侧。在享殿、寝殿间有一红墙,墙上有中琉璃门五座,均为黄琉璃瓦歇山顶。祧庙后檐的两侧,各有随墙角门一座。其北为一狭长院落,构成太庙的第三重院墙 。
奉先殿,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北京故宫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是皇室供奉祖先的礼制性建筑,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 。
交通路线:地铁1号线天安门东站下车步行进故宫。
奉先殿坐北朝南,前后两进院落,四周围以高墙。最前方为奉先门。门内建一座“工”字形须弥座,须弥座设栏板、龙凤纹望柱,座上前部建前殿,名奉先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重檐庞殿顶,黄琉璃瓦屋面,檐下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殿前月台宽40米,深12米,台上陈设日晷、嘉量。殿内设列圣列后龙凤神宝座、笾豆案、香帛案、祝案、尊案等。须弥座的后部建后殿,面阔九间,进深两间,庑殿顶,黄琉璃瓦屋面,外檐为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殿内每间依后檐分为九室,供列圣列后神牌,各设神龛、宝床、宝椅、楎椸,前设供案、灯檠。前后殿之间的中间五间以穿廊相连,使前后殿形成工字殿。殿内均用金砖铺地,浑金莲花水草纹天花。奉先殿正南有神库、神厨13间。东侧一座小院,内有一座三间的小殿,为明嘉靖帝朱厚熜为奉其父兴献王朱祐杬而建 。
传心殿,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北京故宫内,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是清代皇帝御经筵前行“祭告礼”之处 。
交通路线:地铁1号线天安门东站下车步行进故宫。
传心殿是一组由长方形院落组成的祭祀性建筑。整个院落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5米,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院子前方无正门,而在东、西两墙的前半部各开一随墙式琉璃门,上覆黄色琉璃瓦。东墙较高,西墙与文华殿院墙相邻,墙体稍矮,故西门楼高于院墙,为整式琉璃门楼。东门与东华门遥望,西门与文华殿东角门毗邻,中隔夹道,相错而开。传心殿院落由南向北分别由治牲所、景行门、传心殿三座主要建筑组成。殿后有祝版房、神厨、值房等附属建筑 。
寿皇殿,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景山西街44号景山北侧,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之前,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拆除后移建至现存位置,是清朝陈列皇帝先祖影像的场所。
交通路线:地铁6号线南锣鼓巷站下车后路程较远,建议共享单车前行
寿皇殿总占地面积约21256平方米,总建(构)筑面积3797.68平方米,由内外两层院落组成,整体建筑是仿照太庙规制而建,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也是是中轴线上除故宫之外的第二大建筑群。整体近似方形平面,建筑单体28座,主体建筑由南至北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均以中轴线呈东西对称布置 。
外围院墙南向中心位置辟一座三券七楼式砖城门,为寿皇殿建筑群最主要的出入口,东西再辟两道随墙砖城门。外院,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面阔五间单格悬山建筑对称设置,东侧为神库,西侧为神厨,主要作为存放祭祀材料的场所。寿皇殿建筑群北院墙即为景山北向围墙,墙上开辟北中门一道,由此出可进入地安门大街 。
寿皇殿建筑群内院东西两侧由南至北依次为东西焚帛炉、东西配殿、东西碑亭以及东西朵殿,其中东西配殿隔院相对,坐于砖石台基上;东西碑亭均为重檐八角攒尖顶,周围廊,坐于龙头须弥石座台基上;两朵殿紧邻寿皇殿大殿分立东西两侧,东朵殿名衍庆殿,西朵殿曰绵禧殿,均为单檐歇山顶,龙头须弥石座台基。寿皇殿大殿为中轴线上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主体建筑,除等级分明的建筑外,在院落中轴线上还铺有5米宽青白石御道,周围海城砖,种植检柏、油松等树木。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
交通路线:地铁2号线或5号线雍和宫站下车
雍和宫,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宫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其建筑风格非常独特,融汉、满、蒙等各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寺院前端矗立牌坊,昭泰门前铺设辇道,前部有七座建筑:昭泰门、钟楼、鼓楼、雍和门、雍和宫、讲经殿、密宗殿。后部各殿逐级升高,象征佛陀世界的庄严吉祥。而大经堂法轮殿顶的“一大四小”五座藏式天窗,深含佛教“须弥山”被四大部洲簇拥环绕的寓意。讲经殿、密宗殿、时轮殿和药师殿“四大扎仓”的设立,标志着雍和宫是座藏传佛教的完整学府。最高建筑万佛阁及楼内耸立着的巨大“迈达拉佛”,寓意着“当来下生佛”与“兜率天宫”的圣境景象。
整座寺庙的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由七进院落和五层殿堂组成中轴线,左右还有多种配殿和配楼。
中路建筑主要包括牌楼院、昭泰门、天王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
牌楼院位于雍和宫最南部,大门坐东朝西,东、西、北各立一木牌坊,南侧有一黄、绿琉璃砖瓦的影壁。
牌楼院北为昭泰门,中间为一间正门,两侧各有一旁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棋盘大门。
昭泰门北为天王殿,又称雍和门,殿原为王府的宫门,后改建为天王殿。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前檐为障日板,明、次间为壸门,梢间为壸门式斜方格窗。后檐为五抹斜方格门窗,明、次间为门,梢间为窗。殿内为井口天花,地铺方砖,供有布袋尊者和四大天王塑像。 殿北有御碑亭,又名四体碑亭,黄琉璃筒瓦重檐四角攒尖顶,上檐为重昂五踩斗栱,下檐为单翘单昂五踩溜金斗栱,和玺彩画,亭内立有一四方碑,上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乾隆帝所撰写的《喇嘛说》。
雍和宫殿在碑亭之北,殿原为王府银安殿,现相当于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殿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七间,单翘重昂斗栱,和玺彩画,前有月台,围以黄、绿、红琉璃砖花墙,明间上悬雕龙华带匾,中刻满、汉、蒙、藏四种文字所题“雍和宫”。殿内供有三尊青铜质泥金佛像,及蒙麻泼金十八罗汉像。 殿前东西有配楼,东为温度孙殿(密宗殿),西为擦尼特殿(讲经殿),均为灰筒瓦重檐硬山顶重楼,面阔七间,后厦三间,上下层均出廊。
雍和宫北为永佑殿,原为王府正寝殿,后殿因供奉雍正帝影像而改名为“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行宫改建寺庙后,改为今名,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重昂五踩斗栱,前后均为三交六椀棱花门窗,下有龟背纹绿琉璃槛墙,前有三出陛台阶二层。殿内正中供有三尊高2.35米的白檀木雕佛像,殿前有东西配殿,分别为额椅殿(医学殿)和宁阿殿(数学殿)。
出永佑殿后门,即入法轮殿院落。法轮殿为举行法事的场所,建筑平面呈十字形,面阔七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前出轩后抱厦各五间,轩厦均为黄筒瓦歇山卷棚顶。殿顶四边各有一黄筒瓦悬山顶天窗,殿顶及天窗顶各建有一藏族风格的镏金宝塔。殿内正中供奉一尊高6.1米的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铜坐像,像背后有紫檀木雕成的五百罗汉山,东西壁还有以释迦牟尼为题材的壁画。
戒台楼位于法轮殿西侧,系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为迎六世班禅进京为己祝寿、受戒而建;班禅楼位于法轮殿东侧,最初是供奉药师佛的法坛称药师楼,六世班禅进京时以此处为住所,楼因之得名。
两楼皆为黄筒瓦重楼歇山顶,上层九间有廊,下层二十五间南面有三出陛台阶四层。 [4] 法轮殿之北是万福阁,是雍和宫寺庙建筑群中北端最高的建筑。阁为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重檐重楼,高25米,上、中、下各层面阔、进深均为五间。上层为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正中匾为“圆观并应”;中层为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四周带廊及护栏板,正中匾为“净域慧因”;下层为单翘单昂斗栱,和玺彩画,前后三出陛,正中悬雕龙华带匾,上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万福阁”。阁内供奉一地上18米、地下8米,总高26米的木雕迈达拉佛(弥勒站像),其主干由整棵白檀木雕刻而成。
万福阁东西两侧分别为永康阁和延绥阁,中间以悬空阁道式飞廊相连通。绥成殿在万福阁北,是雍和宫中路最北端的建筑,黄琉璃筒瓦硬山顶,重檐重楼,上下均出廊,面阔七间,殿前有月台与万福阁相连。
堂子,位于南河沿南口路北、北京饭店贵宾楼所在地。堂子始建于1644年。原在长安左门外御河桥东,即台基厂大街北口路西一带。堂子为满洲神庙的称呼。供奉清入关前战死的4位祖先的遗物,清朝廷建立政权后,凡有重大的政治、军事行动,就在庙内举行祭把、誓师,当时称“谒庙”。入关后,乾隆时期将“谒庙”改成“谒堂子”。
堂子的主要建筑有祭神殿、圜殿及尚神殿。圜殿前有一个皇帝致祭时的神杆石座。“堂子祭天”被列为清王朝的吉礼之一。在堂子举行的祭祀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国家大事,诸如元旦拜天、出征、凯旋等;另一种是属于一般的祭祀如月祭、浴佛祭、马祭等。在元旦祭祀和出征祭祀时,一般都是皇帝亲自前往,但也有特殊情况派有关官吏代祭的。堂子内神殿供的是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及关帝。
圜殿为祭主神的地方,主神是纽欢台吉和武笃本贝子。每次祭祀行礼前,皇帝先朝东坐在享殿檐下的两间坐褥上,各王公贝勒按职位依次坐于丹陛上下。由内监弹奏三弦琵琶,满洲神巫“萨吗”献酒,并擎神刀祷祝,赞礼者一边拍板,一边唱满洲神歌。皇帝和王公贝勒一起拍板抚掌唱。然后进享殿、圆殿分别行礼。礼毕,皇帝坐在西间正中,面朝南,王公等各就原处列坐,吃祭品炸糕,喝完茶后各散。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于《辛丑条约》规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堂子也在使馆区范围内。清帝碍于面子,不得已,将堂子移建于南河沿。祭堂子的习俗一直到溥仪逊位才结束。南河沿处的堂子已拆除。
堂子是“五坛八庙”中目前唯一一座被拆除未恢复的建筑,只能找到一些老照片凑数。
北京孔庙,又名“先师庙”,位于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3号,为中国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 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面积2.2万平方米,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
交通路线:地铁2号线或5号线雍和宫站下车
北京孔庙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为沿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北京孔庙进士题名碑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孔庙历经7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遗留下来的文物,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孔子儒学、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史料和实物。
第一进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第三进院落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独立完整的院落。
历代帝王庙,也称帝王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始建,其原址为保安寺,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
交通路线:地铁4号线西四站下车、2号线阜成门站下车
历代帝王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有影壁、庙门、景德门、景德崇圣殿、祭器库,正殿两侧有四座御碑亭和东西配殿。前临阜成门内大街,占地面积2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单体建筑30余座 。庙门对面保存长35米,厚1米,高5米,须弥座、绿琉璃瓦顶的一座巨型影壁,庙门两侧立有满、蒙、汉、藏等文字的下马碑。庙前原建石桥因20世纪50年代拓宽道路时拆除,今已无存。两座牌楼后合为一座,现存首都博物馆。进入庙门后的第二道大门为景德门,门前石阶中有云纹浮雕,门东南角建有一座二层钟楼,门外东院内依次为神库、神厨、宰牲亭、井亭,西院为致斋所。门后即正殿景德崇圣殿,黄琉璃重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金丝楠木柱,建筑等级与紫禁城太和殿相同。大殿前石阶中有云纹石雕。殿东西两侧分别为清世宗、清高宗御制碑及碑亭。正殿与东西两庑殿组成完整的祭祀体系,正殿内供祀上自伏羲、炎帝、黄帝、夏禹、商汤开始至明代帝王共188位,东西庑殿供祀历代名将贤臣79人。
景德崇圣殿处于布局的中心位置。该殿是重檐庑殿式建筑,和故宫的太和殿是一个级别。大殿高21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标志“九五之尊”的帝王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