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宋城赣州行(八)古城老街“灶儿巷”

作者:东北里 显示图片

今天是2023年8月27日,来赣州已经第三天了。早晨用手机搜了一下,发现“灶儿巷”离我下榻的酒店不远。吃过早餐,便徒步前往这个古城的老街“灶儿巷”。步行二十多分钟后来到了和平路的一条巷子口,一座仿古牌坊矗立在巷口。两辆私家车如同看家狗一样,堵在牌坊前面。巷子很窄,牌坊上写着三个金色大字:“灶儿巷”。



在巷子口的和平路边上,立着一块石碑。靠近石碑仔细观察,很费劲才看到上面的“灶儿巷”几个字,下面的内容根本看不清楚。另一边的墙上挂着一块不锈钢的牌子,上面清楚的写着“灶儿巷”的简单介绍。“灶儿巷,南宋古街。明代名姜家巷,清初因巷内多居杂役,故名皂儿巷,后讹为灶儿巷。如今,灶儿巷已成为赣州宋城旅游的重要景点。”。



这个“灶儿巷”在明代称姜家巷,因清朝初年,许多衙役住在这里。那时候的衙役穿着的服装是黑色,叫皂色,所以也有人把他们叫为皂役,衙役们住的巷子就成了皂儿巷。天长日久,后来就被人们谐音成了“灶儿巷”。


灶儿巷西南与和平路相接,东北连六合铺街,中通老古巷,全长227米。巷道上铺着鹅卵石,一走进巷子,仿佛跌入千年宋城古景之中。



“灶儿巷”巷道呈“S”型,两旁保留着赣南客家、赣中天井式和徽州建筑风格的店铺、作坊、宾馆和民居等。走在这条巷子的鹅卵石铺就的巷道上,仿佛是穿越到了明清时期的古镇老街。


前面有座徽派建筑,白墙、青瓦和高高的马头墙在路边很是显眼。两个大红灯笼悬挂在一块蓝色匾额两旁,匾额上写着金色的“董府”二字。大门两旁有一幅对联,上联是:匡时鸿文震汉室,下联是:盛世良图壮家声。据说这个董府原是一个钱庄,里面的布局是天井式建筑,是一座比较有代表性的徽派建筑。



有资料记载,就在前几年,这幢建筑濒临倒塌时,一个姓董的居民把它买下来。并按照原貌在原址加以恢复修建,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一家餐馆,专营赣南风味菜系。由于董府在“灶儿巷”的知名度比较高,来到“灶儿巷”的游客几乎都会来到这里打卡。我也跟风的走进了董府大堂,一个天井式徽派建筑内室呈现眼前。左侧是大堂班台,上面还放着老式留声机。在大红灯笼上面有一块匾额,上书“端仪厅”。透过天井,可以看见内厅里面的匾额,“宇德仁和”几个字气宇轩昂。



这条巷子保留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物多处,建筑风格亦呈多样化,既有赣南的客家建筑,又有精工细作的徽式建筑,同时还有明显带有吉安、南昌一带建筑风格的建筑和典型的西洋式建筑



走进巷边敞开的门扇,可以看见里面的乾坤世界。别小瞧残梁朽柱、残砖破瓦,每一件都饱含千年沧桑。有的游客径直走进里面住户的庭院,希望能一探这古巷的秘密。



宋石、明砖、清瓦,灶儿巷是赣州古城中一条饱含沧桑,有着多元化建筑特色的老街巷。



透过这家开着的街门,看见里面正在施工。院内的门楣上有一个石刻匾额,“筠阳宾馆”四个字清晰可见。这是一座经典客家民居,宾馆为三进两天井的砖木结构建筑。前后有院墙,形成完整的院落。外立面采用封火墙,内部均用木扇隔断形成使用空间。


义兴堂,在古代是一个卖烟叶、烟丝,是烟馆。由于古代赣州城的建筑是木制建筑,经常发生火灾。商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店铺不被火灾损毁,就在这里建了一个民间水务,相当于义务消防队。



一棵大树的旁边是一个拱形大门,门旁的牌子上写着“章贡区第二保育院”。大门紧闭,有游客在这里休息、拍照。



前面又是几座沧桑斑驳的古建,门上残破的斗檐,虽然还悬挂了红灯笼。门旁都被钉上了“赣州市历史建筑 灶儿巷XX号”,成为历史文化街巷的典型代表。



200多米的鹅卵石铺路,幽深而又古朴的“灶儿巷”走到了尽头。这一端也有个门,是个典型的拱门。赭石色的拱门上方有一个横额,上面写着“皂儿巷”。对了,你没看错,是“皂儿巷”,不是“灶儿巷”。这个“皂”是“青红皂白”的皂,而入口的“灶儿巷”是后来谐音讹化的。



无论是“皂儿巷”,还是“灶儿巷”, 200多米的巷子带着大家走过了千年的历史。据说这前后两座牌坊门上的字,是当代书法名家李振亚、李安华父子和袁清夷、胡丽华等四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