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山的城镇圩集沿街,至今仍保存着比较完整的近代骑楼建筑群,其面积、规模、类型和完好度,在广东县城近代建筑中是非常珍贵的。
台山四九镇,因过去农历每旬逢四日、九日两天为圩期而得名。它位于台城东部,镇政府所在地设在四九圩,距台城9公里,离新台高速台城出入口4公里。
历史沿革明代(1499年)属新宁县德行都,民国时期属于台山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台山县第一区。1958年1月为四九乡人民委员会。1959年6月,析附城镇而置“四九公社”;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称为四九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改为四九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6年12月,四九区公所改制为四九镇人民政府。现管辖20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225个村民小组。2018年末常住人口3.82万人,有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5万多人。
四九市场,为旧四九墟发展而来。四九之名,因墟期为每逢农历四日、九日而得名。
2020年以来,四九镇开展了历史侨圩活化提质工程,对四九墟核心的三条街道进行升级改造。通过修复骑楼建筑,打造成“四九镇历史文化街”。
四九墟形成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保留了每月逢四、逢九“墟日赶墟”的活动。届时商贩会拉着各种各样的货物来赶墟,买东西的人群也曾络绎不绝,街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好一派热闹的景象。街上大小摊位,品类繁多,价格实惠。
建国前曾分为四九旧圩(长安圩)和四九新圩(永兴圩),两圩之间有250米长的道路分隔,改革开放后两圩发展迅速连成一体,人行成市。为四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侨汇的大量输入和新宁铁路建成通车,促进了台山城镇圩集的繁荣,华侨纷纷回乡投资兴建商住兼用的临街骑楼商铺,楼高多为2~3层,二楼以上部分凸出,用立柱支撑,形成走廊,一楼内置的商铺大门朝廊,二楼以上住人,连续的骑楼底空间,组成贯通的人行道,为行人挡阳遮风避雨,非常适合岭南湿热多雨的气候环境。
四九镇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多条骑楼街,彩色的玻璃窗、复古的商号招牌、中西合璧的立柱雕花等景观随处可见,街区将骑楼洋楼、历史文物建筑、侨乡文化展示场所等景点串联起来,打造了一条集休闲、购物、观光于一体的靓丽侨乡风景线。
台山骑楼建筑既有中国檐廊式沿街建筑的延续,又吸收了大量的西方建筑文化。
其建筑材料多采用进口的水泥、钢筋和彩色玻璃等,楼体多为混凝土结构;其立面建筑造型、式样五花八门,多为西方建筑的柱式、拱券、山花、阳台,并附加了很多西方的装饰图案,带有西方文艺复兴、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的烙印。
这些刻下四九记忆侨乡建筑林立在道路两旁,古老的底色下是百年变迁的风雨,是侨乡文化的余韵,是昔日繁华的光辉。经过了百年的风雨侵蚀,是国内少有的具有相当规模,且保存得较好的华侨建筑群。
临街前面部分多为西式建筑造型,窗、阳台、女儿墙、贴花等形式多样,美轮美奂。
骑楼建筑大量采用了英国的红毛泥、德国的钢铁、西洋花纹地砖、意大利彩色玻璃等泊来建筑材料和混凝土技术,坚固、耐用、美观。
骑楼整体建筑风格独特,有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巴洛克式和中国传统式等。
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这里不少店铺经营各种土特产和居民生活用品。
在视觉表现上,呈现的是一种成片性、连续性欧排式的特征,有一种整体之美。走在街上,迂回的街道,土洋风格融合的骑楼,总让人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各商铺开间大小统一而风格各异,巴洛克风格的山花、罗马的柱式和拱劵、彩色玻璃的花窗、外墙立面的灰塑图案、骑楼步廊的吊顶、宽阔的广场,无处不洋溢着欧式建筑的气息。
这些并肩联立而建的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连贯的骑楼建筑群,形成了骑楼街。
电视剧《狂飙》中“旧厂街市场”就在台山四九历史文化街区的四九市场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