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水千峰秀,古刹苍茫染千秋(附峨眉山终极徒步路线)

作者:书生意气 显示图片




      最近突然有一个想法,趁身体还允许多去爬爬名山大川,于是就有了这次峨眉山之行。
      峨眉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贤菩萨道场。所谓道场是佛教的一个术语,指佛祖或菩萨显灵说法的场所。
       我国佛教除敬奉西方的佛祖如来之外,还特别敬奉他的四个东来使者,也就是四大菩萨,因此,特在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分别为他们建立了四个道场。寺院因名山而增色,名山因寺院而繁荣,使这四大名山既是佛教圣地,也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
        峨眉山面积154平方公里,主要由大峨山 、二 峨山 、三 峨山 、四峨山四座山峰组成,峨眉山景区是大峨山 ,最高峰为海拔3099米的万佛顶。
      峨眉山名称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因为山的形状像蛾的眉骨而得名。任豫的《益州记》中说:“峨眉在南安县界,两山相对如峨眉”。张华的《博物志》说:“观此山如初月,真如臻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
         第二种说法是以水取名《水经注》有“水之眉,故名峨眉”之说。峨水即大渡河,绕峨眉山而过,眉指是支流,大渡河的一条支流从峨眉山而来,因此得名。
         第三种说法是以山势取名,“峨”是形容它的高,“眉”是形容它的秀,如同姑娘的蛾眉,秀美无比。


        峨眉山景区分为三个部分,清音阁以下为低山区,清音阁至洗象池为中山区,洗象池以上为高山区。     
      如果选择从报国寺出发,徒步峨眉山金顶有二条线路:
      1、从报国寺进山,到清音阁后走99道拐,经九岭岗上金顶(前山路线)。
      2、从报国寺出发,到清音阁后走华严顶,再经九岭岗上金顶(后山路线)。
       还可以选择从五显岗出发,徒步到清音阁后选择走99道拐或者华严顶到九岭岗后上金顶。两条路线的区别是走华严顶比走99道拐距离上要近20公里。
       还有一条线路是坐景区观光车到雷洞坪,徒步到接引殿,然后选择索道或者徒步上金顶。


       峨眉山被誉为“佛国天堂”,有寺庙29座,其中虔诚的人至少要去的八大禅寺,分别是:华藏寺(金顶),洗象池,仙峰寺,万年寺,洪椿坪,清音阁,报国寺和伏虎寺。
       我的徒步路线是这样的(每种颜色代表一天的轨迹,红圈代表住宿的地方),前山上后山下,除了金顶索道全程徒步,五天时间走遍了峨眉山八大禅寺。
       这个行程是比较慢的,适合像我这样体力不佳的登山者。补充一点,九岭岗的海拔1828米,洗象池海拔2070米。


      早上从郑州东乘高铁出发,在成都东转车去峨眉山站。


       下午2点半到达峨眉山站。今天天气是小雨,峨眉山站前广场上有公交车去报国寺,我正在等车,一辆黑车司机搭讪,10元送我到报国寺,价钱也还合适,走起!


       途径天下名山牌坊,我让司机停车,下去拍了两张。
       “天下名山”牌坊于1993年4月重建。正面“天下名山”是郭沫若1959年题写;背面“佛教圣地”,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牌坊高17.8米,宽22.2米,四列三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木建筑形式,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具有明、清建筑风格,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牌坊之一。



       报国寺位于峨眉山麓的凤凰坪下,是朝拜峨眉山所见的第一座寺院。明朝万历年间,由明光道人所建,供奉普贤,广成子和陆通。取儒、释、道三教会宗的意思,名为“会宗堂”。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赐更名为“报国寺”。票价8元/人。


        报国寺的山门相当气派,三重檐,檐角上翘,灰色的瓦,古朴大气。门上有四块牌匾,黑底金字,煞是醒目。中间门上书“报国寺”牌匾,下面还有一块“普照禅林”牌匾。左边门上书“普放光明”,是佛教用语,取普贤道场,佛光普照之意。右边的门上悬挂“鹤驻云归”,是道家用语,取仙鹤栖息,紫气东来之意。
         大门上的联语:“独思喻道,敷坐说经。”前者说靠自己的思维明白佛经的道理,就是佛学讲的“独觉”境界。后句是说高僧大德设法座向弟子讲经说法。
      山门内供奉的是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一般寺院的山门里供奉的哼哈二将,将四大天王、弥勒佛和韦陀菩萨供在天王殿内。


        拜过四大天王就来到第一进院落。左右两侧是钟楼和鼓楼。    
       “圣积晚钟”是峨眉山十景之一。清代谭钟岳《圣寺晚钟》写道:“晚钟何处一声声,古寺犹传圣积名。纵说仙凡殊品格,也应入耳觉心清”。铜钟原来在报国寺旁的凤凰堡上,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迁至报国寺内。



        第一座大殿是弥勒殿,重檐灰瓦,古朴典雅。上面悬挂三块匾额,都是黑底金字,中间一块上书“宝相庄严”。殿前有一硕大的香炉,佛香缭绕,佛乐清雅。


        殿宇居中佛龛内供奉着弥勒佛,金身法相,笑迎各方前来朝拜的信徒。


      背后是韦陀菩萨,金色盔甲,金刚杵朝下立于地上。


         第二进院落,居中殿宇是大雄宝殿。重檐灰瓦,上面悬挂了五块黑底金字的大牌匾,前出廊,廊柱上也挂满了金字的楹联,壮观气派。



       殿宇居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金身法相,面容祥和。手结禅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两侧有“宝相庄严,功德圆妙”八个金色的大字。
      佛祖的左侧佛龛内供奉文殊菩萨。佛龛两侧禅联“一尘不染清净地,万善同归般若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祖的右侧佛龛内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金身法相端座于莲台上,头戴五佛冠,手结禅定印。佛龛两旁禅联“天上楼台清冷彻骨,地中金藏普利人天”。
     殿宇的两侧还供奉有十八罗汉。


      佛祖的背面供奉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左手托莲台,右手与愿印,法相庄严。


       拾级而上就到了七佛宝殿。殿内供奉七佛法相,依次为:南无拘留孙佛,南无拘那舍牟尼佛,南无迦叶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毗舍婆佛,南无施气佛,南无毗婆施佛。一般寺院很少有供奉七佛的殿,这也是报国寺的一大亮点。




       黄庭坚手书—七佛偈。


      蒋中正所题“精忠报国”。据说蒋介石在此住过。1935年8、9月蒋在此办了两期军官训导团,团部就设在报国寺,于是就有了蒋的题词。


       七佛殿的背面是观音殿。里面供奉着净瓶观音菩萨,后面的假山上有形态各异的金身罗汉,栩栩如生。整个佛龛壮观恢宏。



       峨眉山是大行普贤菩萨的道场,所以最后一座殿宇是普贤殿。殿门有一副名扬天下的楹联“金粟庄严便是菩萨住处,昙花灿烂照彻纳子爱心”。


殿宇居中供奉着普贤菩萨。塑像半跏趺坐于白象之上,手拿如意。墙壁的佛龛中镶嵌着诸多金色小佛像,寓意“佛光普照”。


      大殿内铺的是铜地板,并饰以莲花图案,这是第一次见到。



      “观自在”是梵语的音译,字面意思是“观世音”或“观音”,在佛教中被视为慈悲与智慧的象征。



        来凤亭。


     出了报国寺,过来凤亭可以沿溪边游步道去伏虎寺。



     游步道入口。




      沿着小溪逆流而上,满眼翠绿,是个消暑纳凉的好去处。








       步行约10分钟就到达伏虎寺第一道牌坊。


      伏虎寺是一座被山水环绕,绿树成荫的清幽古寺,始建于唐朝,宋代时名叫神龙堂。后来因为附近常有虎患,寺院的僧人建尊胜幢以镇压,更名为伏虎寺。清代重建。
      步行去伏虎寺,需经过“两坊三桥”。第一道牌坊是一座三门牌坊,上书金色的大字“伏虎寺”。



         沿着青石板铺的台阶前行,可以听到水声,转过弯就可以看到虎溪河。
        虎溪听泉为峨眉山著名景点之一,位于伏虎寺下。虎溪河,又名伏虎溪,简称虎溪,源出伏虎岭后,汇入寺旁的瑜伽河,长约400米。虎溪、虎啸、虎浴三座廊桥横跨虎溪河及瑜伽河之上。虎溪河穿行于密林茂草和山谷之间,流水与怪石、小桥、苔径、绿荫交融生趣,构成一处隐、清、雅、幽的环境。1963年4月,朱德委员长视察峨眉山留诗《伏虎寺》:离垢园内净无尘,清风旋舞扫浮云。林木繁多藏古寺,山溪流水似琴声。


     第一座桥“虎浴桥”,桥头柱子上有一副楹联“山月流古雪,风虎浴泉情”。建于清代,南北走向,横跨瑜伽河上,为一墩两孔廊桥,桥墩东西两端分别镶有龙头和龙尾。桥楼屋顶呈“工”字型,桥头和桥尾均为重檐屋顶,飞檐翼角,施小青瓦,穿斗式梁架,桥长11.2米,宽2.3米,高4.0米,跨度10.0米。桥两端有联:“山月流古雪,风虎浴清泉;雪迷大壑觇龙气,路转溪桥觅虎踪”。



       走过第一座桥前行,不多远就看到第二座桥“虎啸桥”。桥头是重檐灰瓦,长度比第一座桥短。桥建于清代,东南西北走向,横跨虎溪河,为单孔廊桥。桥楼屋顶“工”字型施小青瓦,抬梁式梁架,桥长9.1米,宽2.8米,高4.0米,跨度3.4米,桥栏高0.8米。桥两端对联为“虎啸密林风万壑,鹤眠苍松月千岩”和“忽过山腰探伏虎,从登蜂顶欲栖鸾”。


      继续沿着台阶往上走,然后右拐就可以看到第三座桥“虎溪桥”。


      这座桥最短,但桥头洒脱的提名和楹联却一样醒目,丝毫没有逊色。桥建于清代,东北西南走向,横跨虎溪河,为一墩两孔廊桥。桥楼屋顶呈“工“字”型,施小青瓦,穿斗式梁架,桥长5.1米,宽2.4米,高5.6米,桥栏高1.0米。桥两端有联:“黄金世界参龙藏,白玉辉光照虎溪”;“尔去之罗浮,我还憩峨眉”。


      青石台阶两旁都是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顺着台阶继续往上爬就可以隐约看到寺院殿宇。


      殿宇前有一座恢宏气派的牌坊,重檐翘角,坐西南向东北为木结构,4柱3间3楼。主楼为庑殿顶,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檐下施斗拱。面阔3间6.3米,进深1间2.3米,通高6.5米,素面台基高0.3米级。前后均有“布金林”字匾。坊前匾行书为著名书法家沈鹏书,坊后匾额隶书为现代书法家李长路书。柱子上有一对楹联很有佛韵“普贤留圣迹,伏虎定禅心”
       布金林与古德林、旃檀林井称峨眉三大古林。清代可闻禅师的弟子寂玩上按《大乘经》字数,率众在伏虎寺四种了杉树、桢楠、柏树109000余株,被僧人誉为“布金林”。
       “布金”,一见《弥陀经》文的“彼佛国土,黄金为地”,二是引自佛经中祗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的故事,长者欲购祗陀太子之园林奉佛,耗尽家资以金箔覆盖其地,终于感化太子,共建祗园精舍以奉佛祖。




       过了“布金林”牌坊,拾级而上就到了伏虎寺的第一座殿宇天王殿。殿宇的上方有一黑底金字的大牌匾,上书“虎溪精舍”。这里才是伏虎寺的大殿,门票6元/人。






        殿宇居中供奉的是笑口长开的弥勒佛。金身法相,端坐于须弥座上,右手拿佛珠,笑容慈祥可亲。


       左右两侧是四大天王(手拿琵笆的东方持国天王,手拿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手拿明珠的西方广目天王和手持宝伞的北方多闻天王)。弥勒佛的背面是护法韦陀尊天菩萨,手持金刚降魔杵。佛龛的两侧有一副对联,“心发菩提德被群生登净域,手擎宝杵护持正法住世间”。



         第二座殿宇是普贤殿。


殿宇上方有一块写着“离垢园”的匾额,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据说是因为普贤殿,大雄宝殿和两侧的房屋组成的四合院,房顶无尘无垢,没有任何枯枝败叶,故而得名。


         普贤殿居中供奉普贤菩萨骑着六牙白象的法相。佛龛两侧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未到上方三界阔;已看幽壑万云低”。
        普贤菩萨塑像背后的佛龛,供奉的是阿弥陀佛。金身法相,左手托莲台,右手接引式。佛龛两侧有一对感悟众生的对联,“长伸手接娑婆客相随同路,久立地等世上人打夥偕行”。


       第三座殿宇是大雄宝殿,建筑雄伟壮观。殿宇前的廊道内挂满了红色的许愿带,愿信众的愿望都能实现,开心圆满。


        大雄宝殿内供奉三身佛。法身(毗卢遮那佛是本来之身),报身(卢舍那佛是通过修持得到的名位),应身(释迦牟尼佛是为渡化众生,随缘应化成某种身份)。殿堂中有一副对联“悬佛日于中天光含大地,灿明珠于性海彩彻十方”。
        两侧供奉有十八罗汉的塑像。


       在左侧的院落中有一华严亭,重檐翘角,精美绝伦。屋檐下有一牌匾,上书“华严宝塔”。亭柱上有一副楹联“塔熔大贝叶;钟吼老龙王”。
       亭内有一座稀世珍宝——华严塔。塔身铸有《华严经》全文,因此而得名。华严塔为紫铜冶铸,通高5.8米,八角十四层的密檐塔,塔身表面共铸有4700余尊佛像,是古代冶金艺术的精品。整座宝塔是一体成型,没有任何拼接,也可以看出当时高超的冶金技艺。




       圣积寺铜塔铸造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由永川信士万华轩所铸。原存圣积寺,现存伏虎寺内。因塔身铸有《华严经》全文,故又名华严塔。
       塔身呈八方形,通高5.8米,为十三级楼阁式钢塔。塔基为须弥座,上置瘦长覆钵式塔身,高96厘米,正面设塔门,其余七面均铸佛像6排。上接十三级八角形重槽楼阁,各级均铸佛像,共4700余尊,像间铸《华严经》。塔刹为葫芦形,葫芦形底部饰以一朵正在绽放的莲花。 此塔铸造精美,塔身没有任何拼接的痕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质佛塔,也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顺着华严塔旁边的台阶拾级而上,就到了五百罗汉堂,这是峨眉山上唯一的罗汉堂。罗汉堂里供奉有五百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除了五百罗汉还供奉有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孔雀明王,地藏王菩萨的塑像。中间供奉有四面观音像。











      出了伏虎寺,沿公路往回走。


        景区在每个岔路口都会有路标,所以也不会迷路。




     目前峨眉山景区免费开放低山区,从报国寺、伏虎寺、雷音寺、纯阳殿、神水阁、中峰寺、广福寺一直到五显岗都不需要门票,这个雷音寺售票点只负责人流量统计,不再验票。




      解脱桥至雷音寺之间的陡坡叫为解脱坡,为登峨眉山的第一坡,有260余石级。
      峨眉山第一坡,果然没有说错,因为峨眉山真的有很多坡。



       我走到雷音寺是5点16分,寺门已经关闭。
       雷音寺原名观音堂,又名解脱庵,解脱桥、解脱坡因此得名。解脱之意,据明代蒋超《峨眉山志》解释:“入此解脱尘凡,出此解脱险阻”。明代胡世安著《解脱桥》诗写到:“到此利名心,一回一解脱”。












     6点30分走到纯阳殿。


       本来想住纯阳殿,因为有建筑隐患,目前不接待住宿。


      看看天色已晚,纯阳殿边有很多农家乐,但今天天气不好,没什么客人,大多数都关门了。


      我看这家有灯光,就先住下了。


      客厅供奉的神龛比较简单,估计是当地风俗。



       晚餐是一碗农家肉丝面。


      今天计划从纯阳殿经九十九道拐到仙峰寺,因为徒步距离较远,我7点10分就出发了。


       昨天到的晚,纯阳殿已经关门了,早上一看开门了。


       纯阳殿,位于峨眉山的赤城峰下,原为一座道观。有碑文载:纯阳殿为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御史赫嬴(道号卫阳子)创建,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取名吕仙行祠。崇祯六年(1633年),巡按四川监察御史刘宗祥率峨眉县令朱国柱捐资增修,更名纯阳吕祖殿,简称纯阳殿。明末清初,道士绝迹,遂改为佛教寺院,但保留了原来的名称。



      大雄宝殿。





       聚仙亭。


      这里有一处长廊,名叫五十三步。传说明初蜀献王朝拜峨眉山,至此下辇行五十三步,以示尊重,因此得名。明代谢肇率《五十三》诗云:“劫转百千万,步行五十三。孤云移别岫,初月出重潭。草忆王孙履,霞生玉女簪。谁言证果者,不是远公憨”。


      每个岔道口都有路标。


     望云亭。







     圣水阁,原为明代巡抚吴用先别墅。明万历年间易名圣水庵,清顺治年间又改名神水阁。


      神水阁外,有一泉池即神水池,池中泉水清澈见底,终年取之不尽。盛夏烈日之下,冷气直逼人面。数九隆冬,周围山寺树木已是一片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中此池仍暖气四散,温及人心,被视为山中圣泉。
      神水池背靠一巨石,名“大峨石”。上有宋代陈抟老祖草书“福寿”二字和唐代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所书“大峨”二字,又有明代所刻楷书“神水”二字。


       神水阁,周围有“松风竹月”、“水竹居”等建筑,为四川典型的私家园林,具有浓郁的峨眉山地方色彩,保存基本完好。







       圣水禅院前去1公里,在那葱郁的林中隐有一寺,即千年古刹——中峰寺。



        中峰寺在呼应峰下,晋代道教盛行于峨眉山,此地为乾明观,天下道士云集。晋末道衰佛盛,观中道士迎请佛教的明果大师住寺,改观为寺,因左有宝掌峰,右为白云峰,处于两峰之间,故称中峰寺。






      公元1644年,因战乱一炬成灾,仅存中殿一翼,横额“中峰古刹”,传为宋时遗物。
      1979年以后,逐年兴建,已成大雄、普贤二殿,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1991年峨眉山佛学院僧众班兴办寺中。



       大雄殿横额“云横峨岭”为邑人林玉峰书。额下有联:修道贵诚中,愿上人念断尘根相捐空色;登峰宜造极,想佛子扪参历井俯瞰华嵩。



       中峰寺还是峨眉武术的发源地。根据专家考证,峨眉武术源于殷商,成于南宋,以四川峨眉山为发源地。北朝东魏的淡然大师是峨眉山武术创始人之一,他扩建了中峰寺。淡然大师在中峰寺修住期间,将自己精湛的军旅攻防技术传入峨眉山。2017年正式确定峨眉武术的发源地为中峰寺。






      过了中峰寺应该沿着路标往上走,大约1.5公里到广福寺,再走1公里就到了清音阁。我没有注意看路标,沿着公路往下走,走到了五显岗停车场,结果白白走了几公里的冤枉路。



       看看官方公布距离,从报国寺到五显岗,我已徒步14公里。


        在五显岗稍事休息,继续前行。过了这个牌坊不远处就是景区检票点。



        门票160元/人。















      中日诗碑亭建于1990年8月,由中日友好汉诗协会捐资,乐山市和峨眉山市外事部门协建。亭坐西向东,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穹窿式顶,高4.2米,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平面用6柱,呈正六边形,柱距1.7米。亭牌匾云“中日诗碑亭”,为日本友好汉诗协会会长柳田圣山手书。亭中立日本高僧良宽于清道光五年(1825)书《题峨眉山下桥杭》诗碑,亭两侧立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日本良宽诗碑、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林林的贺诗碑,以及良宽肖像、良宽生平简介、《峨眉山下桥杭》漂流路线图和良宽诗碑记等碑刻。该亭是连接中日两国人民之间友谊的象征。


       斗龙坝。相传蛇仙白娘子在白龙洞修行时,常到宝现溪嬉水玩水,而青蛇贪图白娘子美色,欲霸为妻。白娘子提出比武斗法,最终降服了青蛇,后者化为侍女小青。后人把白娘子和青蛇斗法比武的地方,称为斗龙坝。




        双桥清音,峨眉山传统十景之一。汹涌的黑白二水穿峡而出,汇合于牛心亭前的水潭。山高谷深,两水飞泻,其声激越。楼阁亭台和小桥依山傍水,使自然山水和人工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组成绝妙的景观。
         双桥之间有一个亭子,叫“牛心亭”。亭柱上挂有一副对联“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这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的诗句。


      牛心石。因形如牛心,故名“牛心石”。高约3米,黝黑光亮,状若牛心。牛心石右侧黑水,水色如黛,又名黑龙江;左侧白水,水色泛白,又名白龙江。黑白二水汇合于牛心亭下,滔滔白浪,冲击着碧潭中状如牛心的巨石,惊涛拍石,发出阵阵轰鸣,称为“黑白二水洗牛心”。




      清音阁前有接王亭,建于明初。因朱元璋之子蜀献王游历峨眉山,寺院僧人在此恭迎,故名为接王亭。清圣祖玄烨派遣侍卫向峨眉山各大寺院赠送楹联经卷,也在此举行了接待仪式。亭柱两侧有一副对联:“圣祖遣使涉水登山朝普贤,仙皇问道惊天动地 振乾坤”。也是对该亭历史意义的精辟概括。这里也是一个交通枢纽,四条路线在此交汇(五显岗、万年寺、清音阁、广福寺)。
      目前接王亭正在修缮。


      一般的寺院都有山门,围墙以及多个佛殿等建筑,可峨眉山的清音阁只有一座殿宇,但山环水绕,景色优美,整体布局居高临下,成为佛寺园林建筑的典范,而且是全国重点寺院,声明远播。
      清音阁地处峨眉山牛心岭下,海拔710米,始建于公元877年(唐),原名牛心寺。唐僖宗时,江陵慧通禅师将其改为卧云寺。明洪武2年(公元1369年),僧人广济禅师来到峨眉山,将其改名为“清音阁”。
      相传广济和明太祖朱元璋交往甚密,朱元璋称帝后,广济不愿接受朱元璋的宣诏,便入峨眉山在此修行。广济禅师看到寺庙周围山水怀抱,黑白二水在此交汇,一年四季水声回荡,声音清晰而纯净,扣人心弦,正与禅师的心境吻合。遂取魏晋左思《招隐诗》中的“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中的“清音”二字,改寺名“清音阁”,延用至今。
      殿宇是二层楼阁建筑,红墙黛瓦,结构有典型川南民居特色。 殿宇前有一半圆形的影壁墙,两侧是朝拜的台阶。墙上面刻有红色大字“普贤王菩萨”。



       殿宇门柱上有一副金字楹联“玉沙瑶草连溪碧,石路流泉两寺分”。平心静念的来到供奉佛像处,只见佛龛外有一副对联“东土沉沦悲愿宏深始见金人欣入梦,西天垂雨露慈心无量喜从锡杖肇传灯”。佛龛内居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左右两侧是文殊和普贤菩萨,都是金身法相,神态祥和安宁,菩萨手拿法器,佛祖手结佛印,有种佛光普照的感觉。










       相传朱元璋小的时候,安徽风阳发生灾荒,她的母亲带着他投奔在峨眉山出家的舅舅宝昙和 尚,受到佛法启迪。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封宝昙为国师,主持峨眉山佛事。宝昙居蜀数十年戒律大行,奠定明代峨眉山佛教鼎盛的基础。朱元璋亲撰律诗予以褒扬:“山中静阅岁华深,举世何人识此心。不独峨眉幻银色,从教大地变黄金”。





      黑龙江栈道.一线天,属泉峡景观,位于黑龙江上白云峡内,距清音阁西面1000米。
      黑龙江栈道回廊宛转,路面平整。峭壁上还残留着无数洞眼,为昔日僧人架设栈道所遗。沿途两岸瀑布轰鸣,山鸟吟唱,野花点染,怪石峥嵘,栈道蜿蜒曲折,溪流峰回路转,颇有“曲径通幽”之感。
      进入峡谷,踏上栈道,昂首望去,两面险崖绝壁,斜插云高200余米,如同一座大山被利斧逢中劈开,透过疏藤密蔓,枝梢叶尖,露出蓝天一线,宽约3米,最宽5米,故此景名“一线天”。


      一线天。







      峨眉山的灵猴,那是一绝。进入猴区,不免心中有些忐忑,既怕猴不来,又怕猴乱来。








      这群猴子比较文明,也许是我们人多,所以不敢“抢劫”游客。


















       如果是旅游团的游客,在这里就要返回,再往前只有背包的徒步客,所以游人很少。



      峨眉山景区有个特点,无论大桥小桥都会有名字。








        走到万渡桥,天终于晴了,太阳出来了。




        “洞天首步”牌坊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木结构,四柱三间三楼。主楼为歇山顶,小青瓦屋面,檐下施斗拱。平面用8柱,面阔3间8.8米,进深1间2.8米,通高8.0米。檐下有匾额,行书“洞天首步”四个大字,款署“大清康熙五十六年冬月二十七日落成”。意指从此进入第七洞天。峨眉山是我国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一,为道教之主天真皇人论道之地。据《三皇经》云:“人天中有三十六洞天,兹当第七洞天。一名虚灵洞天,一名灵陵太妙洞天“。
       看到“洞天首步”牌坊,洪椿坪就快到了。



       12点35分到达洪椿坪。
       洪椿坪位于峨眉山天池峰下,海拔1120米的山腰中。
       穿过“洞天首步”牌坊,行走不远,眼前豁然开朗,一座纯木结构的山门矗立在那里。重檐顶,整体色调偏暗,显得稳重大气。最上方悬挂一块牌匾,上书金色大字“千佛禅院”,下方匾额“洪椿坪”,两侧是一副楹联“椿寿八千年老树低头闻佛法,坪登数百丈众生合掌悟禅机”。



       洪椿坪寺院的名字是因洪椿树而来。当初此地共有三棵洪椿树,一棵在寺院失火中被焚;另一棵在岩崩中掉于山下;最后一棵在寺门左侧的密林中,至今仍在。该树高28米,胸径3、2米,树冠东西延伸30多米,是中国特有的高龄树种。
      寺院最初由宋代僧人楚山性一禅师创建,原名千佛禅院。明崇祯四年继建,清乾隆四十三年曾毁于火。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峨云禅师重建。


     进入寺院,在院落中看到一个方形泉池,旁有一碑上书“锡杖泉”。传说当年寺庙里缺水,住持德心禅师持杖祈祷,并用锡杖凿岩石,为这里引来了一股清泉。锡杖泉四季不枯,泉水甘甜清冽,也是千古灵迹。


      院落第一重殿宇是观音殿,二层楼阁建筑。殿门两侧的双百字楹联相当引人注目,为四川什邡人冯庆樾撰写:
      峨眉画不成,且到洪椿:看四壁苍茫,莹然天池荫屋,泠然清音当门,悠然象岭飞霞,皎然龙溪溅雪,群峰森剑笏,长林曲径,分外幽深,许多古柏寒松,虯枝偃蹇,许多奇花异草,锦彩斑烂。客若来游,总宜放开眼界,领略些晓雨润玉,夕阳灿金,晴烟铺绵,月夜舒练。
      临济宗无恙,重提公案数几个老辈:远哉宝掌住锡,卓哉绣头结茅,智哉楚山建院,奇哉德心咒泉,千众静安居,净业慧因,毕生精进,有时机锋棒喝,蔓语抛除,有时说法传经,蒲团参究。真空了悟,何尝障碍神通,才感化白犬衔书,青猿洗钵,野鸟念佛,修蛇应斋。
       这一楹联涵盖了峨眉的美景以及许多的高僧大德,文词泉涌,对仗工整。


      殿宇居中佛龛内供奉一尊观世音菩萨金身法相,半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头戴五佛冠,神态慈祥安润。殿宇中还有乾隆皇帝的御笔“性海总涵功德水,福林长涌吉祥云”。


       殿宇对面的影壁墙上有四个大字“洪椿晓雨”,为峨眉十景之一。寺院周围古树参天,空气湿润,每到清晨,微小的水粒,似雨似雾,随山风扑面而来,无声无息,润衣而不湿衣,沁人心弦,使你心中没有忧愁和烦恼。康熙曾被此景感悟,御提“忘尘虑”。


     第二座殿宇是大雄宝殿。佛龛内供奉华严三圣。居中的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手结佛印,金身法相。左右两侧的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也是金身法相,头戴宝冠,手持法器,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佛菩萨神态祥和,佛光徐徐,从心底有种想敬拜的感觉。
佛龛背后供奉有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佛,愿力最大,南无阿弥陀佛。




     大雄宝殿后还有一殿宇,普贤殿。佛殿上方悬挂“圣贤成佛”的匾额,门的两侧有一副“佛祖以亿万年作昼亿万年作夜,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楹联。在历史的长河里,人的一生都算不上短暂一瞬,太渺小了。
       在殿宇的佛龛内,供奉有一尊普贤菩萨的男身法相,神态安然自得,坐于莲花宝座上,在一般寺院很难见到菩萨的男身法相,甚是稀有。





        中午在洪椿坪吃斋饭,30元/人。


       四样素菜。



       13点10分离开洪椿坪。








      距离晚上住宿的仙峰寺还有11公里。










       15点12分开始爬前山最著名的——九十九道拐。


      九十九道拐是峨眉山著名险坡之一,起于寿星桥,止于凌霄亭。传说当年普贤来峨眉山建道场,途经此地,见山势高峻,坡陡石滑,险绝人寰,便命其仆从指挥随行三千力士同时动手,每人修一级台阶。三千石级顷刻而成,恰有九十九道拐,此坡因而得名。一拐连一拐,一坡接一坡,看一坡到头,忽地峰回路转,又是一坡。测其垂直高差达300米,纡回2500米,约1840余石级,实有69道拐。因道路两边植被茂盛,珍稀物种繁多,是研究生物多样性不可或缺的地方,又被称作峨眉山的珍稀植物长廊。




      峨眉天下秀,稍作喘息,抬起头来看看这丛林外的世界。不知名的山峰也许才是你本该欣赏到的峨眉秀色。


      无尽的台阶就这样向前延伸,我的体能却因它们的存在而降低,沿途不断被人超越,我始终按自己的节奏,勤歇少歇(有八九分累了就歇,但歇的时间短)。






       凌霄亭,俗称茶棚子,是九十九道拐的终点。16点30分到达。





      很喜欢这样的山路,虽然你已疲惫不堪,但当你坚持一步一步走下去,你的心情会变得快乐起来。


      特别是到达一个垭口,看看脚下的群山,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17点58分终于到达仙峰寺。


      仙峰寺,创建于元代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时称延庆寺。位于海拔1752米的仙峰岩下,门对华严顶,背倚九老峰。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本炯禅师重建,名仙峰禅林。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毁于火。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泰安、玉升和尚再度重建,名“仙峰寺”并沿用至今。寺宇屋面全为锡瓦、铝皮所盖,衬托于浓翠欲滴的苍藤古树之中,故有“碧海圭玉”的称誉。




      仙峰寺提供住宿。



       我住的是多人间(可住8人),80元/人。目前是淡季,当晚只有我1个游客,和两个为寺庙维修的工人。


      寺庙也提供斋饭。



      仙峰寺和其他寺庙不同的地方,斋饭有菜单可以点菜。


        我本来点了番茄炒蛋,可是没有,只有换了个蛋炒饭。


        仙峰寺最大的特色是晚上会有一个免费茶会,如果游客多,还会有僧人免费给游人讲经说法。今晚游客少可以进去喝茶,但没人讲经。




         昨天暴走一天,晚上睡觉时腿有点疼,休息一夜基本恢复体力。今天准备冲顶,所以早上7点我就出发了。


     今天是个好天气。





      仙峰寺往遇仙寺先是一路下坡,所以走得很快。










       这座小桥两侧分别装饰有龙头、龙尾,所以称为龙桥。



      天边还有一抹朝阳。





       观音桥。



      观音飞瀑已经干涸。



       阳光下,唯我孤独的身影,在奋力前行。


     长寿桥。




    过了长寿桥,又是一大段陡坡。





       9点到达遇仙寺。
      遇仙寺位于长寿坡的半山腰,因寺后有“遇仙洞”而得名。相传,古时候有一个人上峨眉山求仙,走到这里,遇一砍柴的农民对他说:“清闲无为便是仙,何须走上峨眉山?”说罢便隐身不见,此人知道遇上神仙了。后来和尚便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叫“遇仙寺”。
       据史料记载,遇仙寺兴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为木结构建筑,现保存完好。寺院左仰危岩高千尺,右俯深涧万丈,殿堂规模虽小,但环境优美,着意利用局部地形的险奇创建为不寻常的特异景观。



      遇仙寺也提供住宿。



       山顶上的红色建筑就是洗象池。





     9点40分到达九岭岗。九岭岗是个三岔路口,连接着前山和后山两条上山路线(仙峰寺和华严顶),再往上一直到金顶只有一条路。





     钻天坡。




        往山下望去,半山腰红色的建筑是遇仙寺。




       见到这块石碑,钻天坡才算结束。
      左边碑刻“菩萨曾来,池涌玉泉堪洗象,众生向上,坡连云路好钻天”,为程潜所题。
     右边碑刻“鹤迹余古雪;猿声出绿萝”,释德坚所题。



     11点10分到达洗象池。


      峨眉山洗象池是1983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位于峨眉山海拔2070米的钻天坡上,明时仅为一亭,称“初喜亭”,为游人到此,以为快到顶了,心里欢喜,实际上,此处离金顶尚有15公里。后改建为庵,名初喜庵。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由行能禅师(号泓川老人)扩建为“天花禅院”。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月正和尚整修寺前钻天坡和寺后罗汉坡道路,并将寺前小池改建为六方,池畔放一石象,以应普贤菩萨洗象之说(相传普贤菩萨骑象经过时,白象曾经在水池中沐浴),并改名洗象池。现有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藏经楼、客寮等。





     峨眉山看月最好的地方,就是洗象池。大诗人李白曾在此咏出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千古佳句。
      因为洗象池背后是山,只有前面开阔。金顶虽然高,可是没有陪衬,只是对天看月;洗象池以下,山峰重叠,树木太多,所以风光不及洗象池观月,“象池夜月”成了峨眉十景之一。



     第一殿为弥勒殿,殿内供奉弥勒佛像高2米,殿后为金身护法韦驮菩萨像。殿两旁为客堂,内有民国时期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赠送的楠木椅12把,椅背上题字“提倡佛教,改善人心,精诚团结,实现和平”。



      第二殿是大雄宝殿,殿额系1983年遍能大和尚书。殿内供奉普贤菩萨骑象金身,两旁为脱纱十八罗汉。殿后供奉西方三圣,金身站立莲台之上,高约3米。




      第三殿为观音殿,供奉观世音菩萨,两壁悬挂20幅观世音菩萨像,每幅高1.2米,宽0.8米。



     还是在斋堂用斋饭,30元/人。




      上山必须从寺庙里穿过去。



      这里可以看见遇仙寺。


      挑战与快乐并存,就是攀登的魅力所在。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俯视洗象池。


      蓝天做幕布,白云做主角,云海翻腾,一缕一束一团,千姿百态地游动于大山之间。有时宛如海水的升腾,波涛滚滚,有时又似长江之水,汹涌澎湃。
















      雪白的云团像海浪一样在空中翻滚着,碰撞着,拥挤着,没有海的蔚蓝,没有海的呼啸,却能感受到海的浩瀚,海的气势。





      过了白云亭,一直到雷洞坪基本上是平路。



      云雾在山间游动,像画家泼墨,使原来的山变成景,做成了一幅幅丹青画卷。









      14点半到达雷洞坪停车场。景区观光车可以开到这里。




      

       15点到达接引殿。
        接引殿宋时名新店 ,明代为接引庵,明末殿宇毁坍,佛像倒卧荒草丛中,清顺治年间, 河北 一80余岁老人朝山至此,其心不忍,发誓七日不食,露坐雪中,向游人募化。老僧已饿六日,恰遇川人赵翊凰登山,大为感动,回 成都 劝说总督李卓捐金修复,由闻达和尚办理。寺建成后多次失火,仅存一小庙。庙内有接引殿,供阿弥陀佛塑像,大雄宝殿供释迦牟尼塑像,两旁供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
       如果从这里徒步到金顶大约需要2.5-3小时。


      算算时间如果徒步到金顶恐怕赶不上日落了,所以果断换索道上金顶。


       金顶的索道是箱式的,每次可以乘坐100人,时间约3分钟,单程60元/人。



     因为游客多,排队花了1小时,16点坐上索道。


      住宿我订的是金顶山庄。







      普贤菩萨是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代表着智慧和慈悲,被视为修行和道德的象征。南无普贤菩萨,就是向普贤菩萨致敬和祈愿,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和保佑。





华藏寺,全称为“永明华藏寺”,位于峨眉山金顶主峰,海拔高度3077米,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汉传寺院。金殿是华藏寺的其中一殿,所处位置最高,与华藏寺合二为一,统称华藏寺,俗称金顶。
       明洪武初(约公元1377年)国师宝昙奉旨来山重修寺院,因山高风大,云南总兵祁三升捐资,遂将之覆为铁瓦,俗称铁瓦殿,按察赵良壁增修,清光绪16年(公元1890年)该殿毁于一炬。
       光绪18年(公元1892年)寺僧心启、月照和尚新建约180平方米的砖木构造的殿堂,铜碑、铜门等法器置其中,殿脊之上置以渗金宝顶,仍不失“金顶”之庄严。民国12年和20年(公元1923、1931年)又两次失火。
     1953年人民政府拨专款对华藏寺进行维修,1970年被四川省703电视台作为电视发射机房,1972年4月8日上午9时30分,因工作人员在发电中操作不慎,引起火灾,大火肆虐二日,使华藏寺木结构寺院荡然无存,大量珍贵佛教文物损失殆尽。
      2002年,为了响应四川省人民政府提出,把峨眉山建设成“中国第一山”的号召,峨眉山佛教协会重新规划并制定了“恢复华藏寺改造工程”方案,拆除原华藏寺前部,建“十方普贤”铜像,以恢复华藏寺(金顶)昔日之庄严。工程于2004年8月动工,2005年底竣工。
      2006年6月18日,举行了华藏寺落成典礼和十方普贤像开光仪式。


         位于金顶中心处的十方普贤像,是峨眉山的标志,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金佛。
         十方普贤菩萨圣像正面手持如意,骑六牙圣象;另一面结阿陀定印,表六道众生显得四智菩提之义。圣像为铜质,在蓝天的衬托下,散发出令人震撼的光芒。
        十方普贤菩萨圣像通高48米,表征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普贤”,即“普”之平等无碍,“贤”为无处不到。
        十方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行愿的象征。“十方”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也是象征佛教中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意喻普贤无边的行愿,能圆满十方三世诸佛和芸芸众生。
       普贤菩萨的十个头像分为三层,神态各异,代表了世人的十种心态。大象背上第一层为普贤菩萨的四头像和两面身;第二层为普贤菩萨四头像;高层为前后普贤菩萨头像。





      十方普贤菩萨底座内是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阿弥陀佛铜像,四周绕汉白玉雕佛像,表示同归极乐。




       一般寺庙的大门朝南,峨眉山的寺庙朝东,而华藏寺的大门朝西。
       华藏寺包括金殿、大雄宝殿,总建筑面积为1614平方米。其中:金殿274平方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金殿,大雄宝殿1340平方米。金殿采用金瓦,大雄宝殿采用铜瓦,梁栓、门窗、斗拱等均为铜铸,称为铜殿。


      大雄宝殿殿门正中是黑底金字的“华藏寺”匾额,两侧有“愿王圣地”、“灵山一会”、“银色世界”、“梵宇重光”等匾,都是1990年开光时隆莲、宽霖、真禅等赠。殿中供奉着铜质金身的三身佛,坐高3米。殿内还有铜磐、铜钟等法器以及铜铸像、铜普贤像等佛教文物。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是普贤菩萨三身像。
       普贤菩萨是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着道德和行为的正直,是正义的化身,在中国神话中常常协助主角降妖除魔,维护正义。


         以前听说杭州灵隐寺供奉的是国家牌位,其实峨眉山华藏寺供奉的也是国家牌位。




       大雄宝殿后是铜殿,又称金顶。


        明代万历辛丑29年(公元1601年),妙峰(山西五台山僧)、惟密禅师来峨礼行普贤,发愿铸三大士渗金像以铜殿覆之名山,即募西蜀藩王潞安沈王朱模携得黄金数千两,送往湖北荆州监制,铸于明万历壬寅(公元1602年),历经数载,先后铸造铜殿三处:一在峨眉山,二在五台山,三在普陀山。
       明万历乙卯(公元1615年)秋天运至峨眉组装,在大峨山铁瓦殿后的最高处,做成了普贤愿王铜殿,铜殿通高二丈五尺,宽一丈四尺四,深一丈三尺五。
      铜殿上部为重檐雕甍,环以绣棂琐窗,殿中祀大士铜像,傍绕万佛,门枋空处雕画,云栈剑阁之险,顶部通体敷金,巍峨浩漾,迢耀天地,故称“金殿”或曰“金顶”,明神宗朱翊钧御题横额称“永明华藏寺”。


       最高层是普贤殿,即金殿、金顶,是峨眉山最高的殿堂。殿门的匾额有“金顶”、“行愿无尽”、“普贤愿海”、“华藏庄严”等,为赵朴初、本换、明肠等题写。殿门两侧有香港宝莲寺圣一法师题写的对联:
华藏长子,七处九会,辅助毗卢阐大教;金顶真人,四方八面,来朝遍吉出迷津。





      殿内供奉普贤骑象铜像。普贤端坐在莲花台上,手执如意,莲台置象背上,白象脚踏四朵莲花。整个造像通体铜铸,通高4.5米。


       观音殿。


       卧云庵。









       沿金顶下方栈道可以欣赏云海。




       峨眉山云海,浩浩荡荡,烟波浩渺,聚散奔突。







       远处是万佛顶。





       山顶气象站。


         金顶山庄前台有告示,日出时间6点40分,所以我6点20分出门。


         金顶山庄就在金顶看日出非常方便。



      大雄宝殿灯火通明,僧人们已经开始做早课了。




       6点半我就到了看日出的地方,看日出的人很少。


       我靠栏杆找了个位置。


      山下是峨眉山市的灯火。


      天上还有一颗启明星。






       太阳终于在云层里露出了头,人群是一片欢呼。伴随着太阳的升起,快门声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几分钟时间,天已经彻底的明了,原本羞涩的太阳,此时已经变得不可直视。




      这是我看过的最震撼的一次日出。




















        山顶观景平台往西看,远方是一片雪山,那就是蜀山之王贡嘎 雪山。今天的天气格外的好,雪山的轮廓、阴面和阳面,都看的一清二楚。与纯白的雪山互相映衬,天蓝的通透,山白的纯粹,再加上云海,组成了难得一见的大美山川画像。


        峨眉多雨,每年有200多天笼罩在阴雨中,很多人上山多次,都难以看到日出,而我这一次来,竟能有此幸运,同时看到了日出和云海,真是菩萨保佑!


       7点半先回金顶山庄吃早餐(住宿含免费早餐)。


       吃了早餐,原计划去万佛顶。景区告知现在万佛顶封闭,只得作罢。在房间休息了一会儿,决定再上金顶转一圈。






     这就是通往万佛顶的道路,目前封闭。


       远处是铺天盖地的云海,洁白的云朵托起山峰,飘渺的云雾环绕山腰,错落有致。满山的翠绿在云海的映衬下,如诗如画般美丽。置身其中,真是如临仙境,让人留恋忘返。












       峨眉山雾日年均多达323.4天,低云多雾汇成金顶云海。
       晴空万里时,白云从千山万壑冉冉升起,顷刻,茫茫苍苍的云海,如雪白的绒毯一般从天际平铺开来,光洁厚润,无边无涯。有时,地平线上是云,天空中也是云,人站在两层之间,恍若登临仙界。范成大把峨眉山云海称为“兜罗绵世界”。佛家叫做“银色世界”,是佛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圆满世界之一。
       云海之美,让人无法言喻,只能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去体验大自然的神秘与魅力。





     在金顶卧云庵的东面,有一悬空600多米的断崖,雄险奇伟,为全山第一巨岩,名舍身崖。又因此处可以看“佛光”,所以又叫睹光台。


        云海茫茫,白茫茫一片,如雪如棉,让人感受到天地之间的纯净与宁静。
















      观音殿。









     10点返回金顶山庄退房。


       开始下山。













     10点40分到达太子坪。



太子坪位于七里坡上,海拔2858米,初创于明代,称万行庵。祀明神宗太子牌位。清顺治十年(1653年)行僧闻达正式建寺,置太子楼,塑造神像。游人以钱置之,中者生男。故俗称太子坪。现残存木结构一幢,为清代顺治时遗物,寺前岩下,有石如象,名“象王石”,传说是普贤坐像的化身。



       太子像早已不在,如今供的是释迦牟尼佛像。




       七里坡,峨眉山著名险坡之一,也是登临金顶最长、最后的一道险坡,因坡长7里得名。
       七里坡约有31折,2380余石级,山势险峻,山道向上盘回,有登天之感。道旁冷杉、杜鹃、箭竹与各种灌丛藤蔓组成一道高山绿色植物长廊,怪树奇石,点缀其间,形成一座座天然山石盆景,人行其间,如在画中,也称“七里长廊”。清代诗人谭钟岳以诗鼓励攀登者:“日近天低到岫攒,登临一眺八荒宽。从知绝顶终须到,为语游人莫畏难”。







       11点40分到达接引殿。




        12点10分到达雷洞坪。








      从接引殿到九岭岗这一段,与上山路线重复,所以走起来熟门熟路。





       12点40分走到白云亭。


      吃碗蛋炒饭15元/份,算是午餐。





      昨天我还在这里休息过。





       14点走到洗象池。








        15点走到九岭岗。
        从这里要看路标,走后山华严顶方向。


      又是一路上坡。




        15点半到华严顶。在这里我考虑了一下,如果继续往下走到万年寺大约还需要3小时,连续走了四天,我的腿有点疼了,计划高铁是明天下午返回,那么明天12点左右到五显岗就可以了,算算时间还够,决定就在这里住下了。


     华严顶,四川峨眉山中一座独立的山峰名,海拔1914米,奇突俊秀,峰形如塔,雄踞峨眉山腰,群山环抱,视野开阔,可观云海、日出。清代雍正年间在峰顶扩建为寺,寺名也叫华严寺,昔日寺里供奉“送子娘娘”像,后供释加牟尼佛和玉质观音。
      因为地处峨眉山中心地带,孤峰独秀,又号中顶。清人刘光弟《华严顶》写道:“闻说金刚台外地,夜灯浮上独兹峰。老猿抱子求僧饭,闲客看人打佛钟。下界云霞招杖屡,夕阳红翠动杉松。风吹铎语天中落,似惜尘凡去兴浓”。




      多人间就是五人间,当晚就我一个人住宿。



         斋饭还是30元/人。


       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山下的灯火了。


       休息一晚,感觉状态恢复了一些,7点准时出发。







        7点20分走到初殿。


       初殿海拔1740米,相传原为峨眉山萧公的私宅。据史载:东汉明帝水平6年(公元63年峨眉山神奇隐士谐公采药上山,在此处见鹿迹现如莲花,遂寻踪至哦眉山峰顶,急观祥光。暗兮不解,去问西域宝掌和尚。宝掌云:“是普贤菩萨显象之兆“,后人遂立此殿。另有一说则是蒲公归后即改宅为令。以此面论,此寺乃全山最早建寺地之一,故曰“初殿”,但规模甚小。宋代范成大在《峨眉山行纪》中将此称为“落店,凡言店者,当道板屋一间,将有登山客,则寺僧先道人煮汤于店,以侯慕坎”。其意即“藏店”,只相当于茶水站,可供游人宿食。明万历25年(公元1597年)续恩禅师将初殿改建为寺,崇祯时有铜铁佛诸天像大小30多尊。清康熙之际泓川禅师居此,江南比丘实林募捐再进行修德。乾隆年间减火毁,南丹禅师重建,与楚之、清学、月正诸师在寺精研佛法。
       清后期寺院被毁,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年间原为四合院,后因破烂不堪而倒塌,现仅存大雄宝殿,房梁有题记。1953年曾进行过大型维修。







     长老坪,此为地名,也为寺名,寺已废。相传曾有长老坐化坪上,一说这个长老就是汉时最早在峨眉山建寺的蒲公。坪左为蒲公结庐处,下为蒲氏村故址。宋时,怀古禅师在万寿坡下创建正殿三楹,供古佛及蒲公像。明正德初,宗宝上人重修,额曰万寿堂。坪下有观音岩、风洞、放光坡。







       8点30分走到息心所。


      息心所位于观心坡山脊上,海拔1460米。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时为一小庵,相传为息心居士静习之处。后开建为寺,故名息心所。
       明末寺宇荒废。清乾隆元年(1736),德辉禅师重建。现仅存观音殿,系光绪初年建筑。息心所居于崖畔,如高悬半空,古人云“自心所,高阁危悬,如在九天,如临九渊,人心至此,独持半偈,万缘皆息矣“。山门有联:“万籁无声心自息,一身非我物间春”,道出了息心所是习静、禅定的好地方。







       观心坡位于万年寺后山,是峨眉山著名险坡之一。左右悬崖,高攒于顶;登者举足,膝辄点心,乃又名点心坡、顶心坡。范成大《点心山》诗中云:“岂惟膝点心,固已头抢地游人贪胜践,姑吟蜀道易”。


        这里已经可以看到山下的万年寺。



      快到万年寺时,遇到了猴群。因为只有一个人,心中不免有些紧张。我按照攻略里的办法,1、用登山杖用力杵地,发出声响进行恐吓;2、用力挥舞登山杖驱赶;3、不停步力争快速通过。
      我感觉峨眉山的猴子也懂得团队配合,前面的猴会吸引你的注意力,后面的猴会择机跳上你背包,然而在我眼里,”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万年寺位于峨眉山东山区的观心岭下,海拔1020米。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峨眉山最古老的寺院之一。
     万年寺始建于东晋元熙二年,原名普贤寺。唐代乾符三年,住持慧通重建寺庙,按照五行说法,峨眉山属火,寺庙经常被焚毁,所以改叫白水寺。宋代时更名为白水普贤寺。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建成无梁砖殿后,改称为“圣寿万年寺”,一直沿用至今。
    山门前有214阶台阶,拾级而上就来到了寺院的山门。



      万年寺的山门雄伟壮观,气势恢宏。房顶是灰色的琉璃瓦,出三重檐,四周翘角,屋檐内靓丽的金黄色,与檐顶暗色形成鲜明对比。枣红色的廊柱和门窗。整个色调明快且大气。
      门楣上方有两块匾额,最上面一块书写“万年寺”三个金色的大字,下面一块匾额写着“大光明山”遒劲有力的金色大字。门外的廊柱上挂着一副金字楹联“妙相庄严花雨曼陀纷桔彩,峨眉耸翠香焚宝篆霭慈云”。枣红色的大门两旁也有一副黑底金字的禅联“到此要脚跟站定方许入不二法门,是谁将眼孔放开看得穿大千世界”。过了山门就进入佛国圣境了。




      山门两侧是金钟和法鼓。


      正对面的殿宇是弥勒宝殿。整座殿宇是木制建筑,重檐翘角,四周出廊,暗色的廊柱,枣红色的门窗,古朴大气。殿前有一硕大的香炉,看到殿前香烟缭绕。
      殿宇的廊柱上有一副金字楹联“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殿宇的门柱上也挂有门联“白水秋风此是峨眉胜景,弥勒楼阁俨如兜率道场”。


      弥勒宝殿旁边有一块宋代书法家米芾手书的“第一山”碑文,名家真迹,难得一见,可算得上文物了。


      万年寺的第一座殿宇很有特色,前面是弥勒宝殿后面是观音殿。不像通常寺院第一座殿宇供奉弥勒佛,韦陀菩萨和四大天王。
     观音殿,上有一匾额“古白水寺”。殿内供奉观音菩萨站立塑像,木雕金身。门柱上有一对禅联“悲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


      再往后就是大名鼎鼎的无梁砖殿了。


      无梁殿是明代万历皇帝为母亲祝寿所建,并御题匾额“圣寿万年寺”,高近三丈,宽约二丈有余,全殿没有用一根梁柱,也没有用一片瓦,从上到下,全都是用砖砌成。
      殿顶象一口圆圆的铁锅盖在上面,所以大家都叫它“锅儿顶”。在锅儿顶上,还竖了一个红色宝顶。


      殿内供奉着一尊二丈多高的普贤骑象铜铁佛像。佛像体态丰润,肃穆庄严。四周壁龛里,有众佛围绕,殿内穹顶,饰以飞天。
       普贤菩萨头戴五佛金冠,神态安详,身披袈裟,袒胸,胸前佩有华丽的璎珞,右手执如意,左手置于膝前,手心向上趺坐于莲花宝座上,手执如意,体态丰满,神情肃穆;莲花花瓣怒绽,重叠四层。座下的六牙白象姿态浑雄,大耳下垂,鼻几触地,四足立于莲台之上。


     无梁殿后是万年寺独具特色的殿宇——巍峨宝殿。
     二层楼阁建筑,飞檐翘角,灰瓦红窗,古韵十足。廊柱上有一副楹联“心同佛定香烟直,目极天高海月深”。进入殿宇的门柱上也有禅联一对“奉阿弥陀生安乐国,成等正觉转大法轮”。进入殿宇朝拜阿弥陀佛,静心静念往生净土。
      殿内供奉阿弥陀佛纯铜金身法相,左右为观音大势至两位大菩萨,也是金身法相。三尊佛像都是站立塑像,华光四射,佛韵灵光徐徐。
      右后方是慧持祖师法相,为峨眉山净土宗初祖。晋隆安三年,慧持祖师率苦行僧和四方信众,披荆斩棘,创建了峨眉山第一座正规寺院普贤寺(万年寺的前身)。慧持也是开辟普贤道场的祖师。
     左后方是茂真禅师法相,禅师医术高明享誉海内外。公元980年,宋太宗诏禅师入朝,讲经说法,编辑佛典,并为太宗解除心病。因此特赐三千两黄金铸造了流传至今的无价之宝——普贤菩萨铜像。



        最后一座大殿是大雄宝殿。二层楼阁建筑。
        廊柱上有一副金字楹联“佛眼垂青大地群生蒙福萌,峨眉叠翠三山五岳尽朝宗”。殿宇的大门两侧也有一副对联“佛祖以亿万年做昼亿万年做夜,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进入殿宇的佛龛两侧还有一副禅联“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殿宇内供奉有三身佛铜像,每尊高3.85米,是贴金的金身法相。分别为:法身毗卢遮那佛是本来之身,报身卢舍那佛是通过修持得到的名位,应身释迦牟尼佛是为渡化众生,随缘应化成某种身份。
      殿宇左右两厢供奉有十八罗汉,神态安稳祥和,仿佛在静听佛祖说法。
     大殿内还供奉有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的金身法相,地藏王菩萨半跏趺坐于谛听兽身上法相,观音菩萨半跏趺坐于朝天吼身上的佛像。每尊佛像都庄严祥和,神态安润,栩栩如生。









      白龙洞位于象牙坡之下的“古德林”中,相传为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修真的洞府。原分上下两洞,上洞早已掩没,下洞填筑为寺,即白龙洞,亦称白龙寺,为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高僧别传禅师所创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皇帝御赐白龙洞僧人祖元大师《金刚经》一部,对联一帧:“挂衲云林静,翻经石榻凉”。1986年5月21日,白龙洞经乐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峨眉山新辟景点,位于白龙洞附近有400多年历史的古德林。明隆庆元年(1567年),高僧别传禅师口诵《法华经》,念一字,种一株,礼一拜,按照经书全文字数总计植桢楠树69770株。后人为了纪念高僧为民造福,为山添秀的功德,故称“古德林”。




      古德林牌坊,建于20世纪80年代,坐北向南,位于峨眉山景区白龙洞南400米。为钢筋水泥结构,占地面积22平方米,两柱一间一楼,歇山顶,面阔3.2米,进深1.7米,高4.2米。檐下前后两面均阴刻“古德林”三字,柱础两侧施抱鼓石,上有浮雕。西面5米的路旁草丛中立二石碑,为古功德林碑和古德新风碑,古功德林碑主要记载了明代高僧别传禅师按照《法华经》全文字数,率徒植桢楠树69770株。古德新风碑记载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六零八九部队和峨眉山管理局干部职工在古德林旧址上植桢楠21000余株,开古德新风等内容。此碑既是为了纪念他们植树造林的功德,也劝告后人植树造林、保护生态。





      双飞龙桥,两座桥位于接王亭东、西两侧,俗称双飞龙桥或天皇桥。
      传说轩辕皇帝到峨眉山问道天真皇人时,恰巧在桥上与真人相遇,故名“天皇桥”。后来明代江南高僧惟政来到这里狂草“双飞龙桥”四个大字,并刻于桥头,从此“天皇桥”改名为“双飞龙桥”。双飞龙桥与接王亭也构成了最初的“双桥清音”。1972年,双飞龙桥的下游新建了双飞桥,与牛心亭相接,形成了现在的“双桥清音”。明朝王敕诗云:“双涧飞泉瀑,轰然动地雷。策筑探绝壑,应至白云隈”。清朝程仲愚题咏:“两洞奔流山势摇,石染鼎峙镇中标。若非昨雨钟声忽,已化双龙画九霄”。













      清音平湖,建于宝现溪上,是在河床上蓄水而成的人工湖,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湖水水质纯净,清澈透底。四周植被葱葱郁郁,翠峦环抱,山水相连,气候宜人,乃是避暑赏秋的最佳去处。








       12点40分到达五显岗停车场,还是坐的“黑车”,25元/人到峨眉山站。


       回家啰!


1、徒步五天,感触最深的就是“坡”。从报国寺(海拔550米),徒步到金顶(海拔3079米),垂直落差2529米,所以无论是上山还是下山,一路上是大坡连着小坡,其中在江湖上混出名号的有:
a. 九十九道拐:又名寿星坡,1840级台阶,起于凌霄亭,止于寿星桥,高度300m,迂回2.5km,约有69道拐;
b. 钻天坡:1322级台阶,九岭岗—洗象池之间,坡长2.5km,垂直高度300m;
c. 罗汉坡:约1300级台阶,洗象池—大乘寺旧址,坡长1.5km,约有21折;
d. 连望坡:俗称阎王坡,约有1100级台阶,大乘寺旧址—白云亭之间,坡长2km,约有13折;
e. 七里坡:2380级台阶,坡长约7里,约有21折;
f. 观心坡:又名点心坡、顶心坡,万年寺—息心所之间,坡长十里,故当地人称“十里长坡”。
2、峨眉山上沿途补给点比较多,特别是九岭岗到雷洞坪1-2公里就有一家补给点。
3、推荐住金顶。峨眉山金顶是名山大川山顶住宿性价比最高的,反正我是这么认为。
4、前山和后山的区别是前山是沿着山边爬上山顶,所以途中可以看到一些山景,后山是沿着山脊走,两侧的大树会遮挡视线,景色会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