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行15)环游西湖十景⑧钟声乍起 响入云霄~南屏晚钟

作者:濦水风帆 显示图片

南屏晚钟,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


南屏山一带的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风,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的频率传到山壁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剧增大后形成了共振效应。岩石、洞穴随之产生音响回波情况,增强了共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在西湖水面上传播,直达对岸的宝石山,碰上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波迭起在天地间交响混合,共振齐鸣,悠远清扬,经久不息,此时,在西湖水域的游人就都能听到佛国的清音了。


每日傍晚,夕阳西下,暝色苍茫,如果你正好经过杭州的南山路,你会听到悠扬的钟声,钟声在群山碧空中回荡,响彻云霄。这便是杭州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钟,这钟声就来自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东侧御碑亭为一座六角攒尖顶石柱亭,飞檐翘角,造型优雅。亭内有御碑,正反两面均刻有“南屏晚钟”。净慈寺背靠南屏山,西湖十景中,“南屏晚钟”最享盛名。亭柱外侧有二楹联,描绘了“南屏晚钟”的胜景:“塔影园明清净地,钟声响彻夕阳天。”以及“平湖印月开宗镜,远树来风度晚钟。”



南屏晚钟”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圣祖玄烨南巡时手书。由总督郭世隆、巡抚张敏等于寺门外建亭立碑。亭内石柱上有楹联:“石上留天语,钟声洗佛心。”以及:“蒲牢鸣八百,尘梦醒三千。”


净慈寺初建时就设钟楼一座。明代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嫌旧钟太小,重铸一口重达10吨的巨钟,因钟声洪亮,再加上寺后南屏山多空穴,所以晚钟敲响,钟声更是穿穴回荡,传播山谷,远飘大半个杭城。清康熙南巡时,以天将破晓,“夜气方清,万籁俱寂,钟声乍起,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之由,改称“南屏晚钟”。


铜钟在连年战乱中悄然消失,钟声沉寂近百年。现在的钟是日本佛教界1984年1捐资相助,重铸而成的悬挂在重建的二层三檐钟楼内。1984年12月14日,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为报答祖庭恩德,捐赠3千万日元,由杭州制氧机厂铸造大梵钟一只,大小与明代时相同,作为中日友好的纪念。铜钟高3.6米,直径2.3米,重1万余公斤,造型古朴,外面铸有大乘法莲华经共6.8万余字,每敲一下,余音2分钟之久。


杭州净慈寺也称净寺,占地面积近二百亩,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该寺创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显德元年(954),为吴越国王钱弘俶所建,初名“慧日永明院”,宋太宗改为“寿宁禅院”。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改称“净慈报恩光孝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书“净慈寺”额。前后几经兴衰,至今已逾千年历史


净慈寺座落在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这里峰峦耸秀,怪石玲珑,松柏翠绿,山色空濛,古刹名山相互映辉。净慈寺“湿红映地,飞翠侵霄”,与灵隐寺并称南北两寺之最。 净慈寺与余杭径山万寿寺、杭州灵隐寺、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被评定为“江南五山十刹”之五山之列。


净慈寺山门上的匾额是竖着的,这与一般寺庙有所不同。我们通常说的匾额是有区别的,横者为匾竖者为额。凡是山门挂竖额的寺院都与皇帝有一定关系。净寺门额上正是大清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南巡时为净寺所题的“敕建净慈禅寺”。



山门外,有一对威武雄壮的石狮把守。



1986年在杭州绝响百年的“南屏晚钟”获新生。1986年11月21日上午10时许,108下雄浑壮阔、沉郁磅礴的钟声,回荡在杭州群山、碧湖上空,宣告了绝响百年的“南屏晚钟”的新生。每到除夕之夜,杭州市各界人士和外宾、侨胞、游客聚集在净慈寺钟楼内外,举行新年撞钟除旧迎新活动。当第一百零八声钟声响,正好是新春伊始之时。这一象征着祥和、欢乐、安定、团结的活动,为古老的南屏晚钟注入了新的涵义和魅力。


从早上6点开始环游西湖到下午5点多结束,步行28630步。由于时间关系三潭印月 柳浪闻莺等景点没有参观游览,留点小遗憾有时间再来,本次为期3天的绍兴杭州参观游览结束,再见绍兴杭州。


王思任
《净慈寺》诗
净寺何年出,西湖长翠微。
佛雄香较细,云饱绿交肥。
岩竹支僧阁,泉花蹴客衣。
酒家莲叶上,鸥鹭往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