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离家乡不远,周末经常过去溜腿,这次专门走花壶线金灯寺、井底挂壁公路、石板岩线路。四月十九号带着老妈一起走了一号公路,红旗渠,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走花壶线,前段时间刚好有时间,弥补了这个遗憾。
行程安排:早晨5点出发,九点到达林县合涧镇花壶线起点(花园村至壶关县)八达村,沿途景点玉峡关(风门口)、金灯寺、小西天、神龙湾挂壁公路观景台、狐仙洞、月亮桥、挂壁公路、井底村、祥云湖、猪叫石、高家台到达石板岩。沿途太行山风景一网打尽,晚上住宿林州石板岩。第二天转到涉县娲皇宫,129师旧址。然后去武安的七步沟,旁边就是东太行与京娘湖景区,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去这两个地方,原计划的响堂山石窟也没去成。晚上住宿邯郸,第二天去了广府古城,返程路过汤阴在岳飞庙做了停留,三天两夜的行程。
林州八达村,花壶线的起点,家乡到那里280公里。
清晨的晨雾,远远看着非常漂亮。
沿太行高速部分没有贯通,我们从万仙山站出高速(225公里)。然后到达八达村(50公里),因为普通公路,需要1小时。从八达村作为起点到达井底村,全程100公里,3.5小时。
花壶线是2018年山西长治平顺县重修的道路,开始时仅仅解决村民出行的一条县道,起点是平顺县花园村,终点是壶关县,经过平顺县的花园、背泉、达驼、玉峡关四个行政村20多个自然庄,沿途特色古道、古村、古寺,平顺县境内全长22公里,2019年底完工,后来成为了山西的332省道的一段。这一段也是以前河南到山西距离最近的一条古商道,林州到长治古驿道上的必经之地,横亘(gen)于南太行山巅的一条景观长廊,联通晋豫之间的一条太行天路。从玉峡关的风门口到花园村沿途有临崖隧道7个,全部开凿于千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之上,堪比挂壁公路,后来走红于网络。
网友们总结命名的花壶线观光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花壶线,是狭义的旅游线路称呼,起点林州八达村开始盘绕上山,经过花园村,然后途径金灯寺(目前收费20)、小西天到达玉峡关村(50KM),从这里离开花真正意义的壶线,转到平顺县石玉线,沿途经过青龙洞,神龙挂壁公路观景台、狐仙洞、月亮桥、挂壁公路、到井底村九孔瀑布(30KM),走出井底村就到了河南林州地界了,这里有猪叫石、高家台(画家村)再到林州石板岩镇(15KM)。
Tips:挂壁公里有几个地方较窄,只能单车同行,平时有局部的堵车,一般都是游玩的热心司机指挥错车通行,节假日堵塞时间较长,蜂友们要有心理准备。
下图:网友们总结的旅欧观光花壶线。
从万仙山高速收费站出高速公路,前往林州合涧镇八达村。
八达村是林州合涧镇西北部太行山半山腰的一个200来人的小村庄,海拔300来米。村南有一条哑叭河,村在河北台上,所以称之八疙瘩,也称八圪垯,后改为八达村。自古就是出入晋豫的必经之路,后来现代交通网络的大变化,传统古道遭到废弃,这个小村庄变得默默无闻。2000年以后,户外运动的兴起,按照网友们规划的自驾旅游线路,这里因为处于山脚平原,成为观光线花路壶线的起点,取代真正的花壶公路起点花园村,村庄的名气逐渐兴盛起来。
花园村隶属于山西长治市平顺县,处于豫晋古道上,人口近400人,比八达村多了近一倍。海拔800米,距山巅垂直高差900余米。每年3月初春,从沟口到桃花洞、风门口,全长四公里(八里梯)的河沟里外全部是遍地盛开的山桃、山杏,如花园一般,因此得名花园村,国民党县政府曾在这里驻扎过。花园村处于太行山玉峡关的东山脚下,没有按照传统规则依山顶为分界线划分县域边界,估计和历史上为了制约各地政府闹独立,别有深意的人为划分。这里与林州合涧西部的八达村相邻,村民们的经济生活多与林州往来,说话也是地道的林州口音,却不是河南林州人,行政隶属于山西省。
现存的豫晋古道,花园村这一段通往山顶的玉峡关关口(风门口)
沿途的七个隧道
沿途的七个隧道
俯瞰八达村,海拔提升了一千多米。
这个地方是风门口,历史上玉峡关隘口关楼件在这里,古商道从关下经过。
悬崖边上的豫晋古道。
这个角度看,豫晋古道就在沟底,这里到花园村4公里,八达村7公里。
金灯寺景区:包含南天门,金灯寺石窟。位于山西平顺与河南林县交界处(平顺县杏城镇背泉村东)的林虑山巅陡崖之上,石窟初名宝岩寺,后来金灯寺创始人芈禅师惊奇地发现每到夜晚就有两盏金灯由东而西飘入寺内,寺内顿时金光满照,所以便把宝岩寺改名金灯寺。寺东面的一个山头叫起灯山,寺西不远处的山头叫落灯山,现在金灯寺内,每晚不管有无月亮,数米内的东西均可看清,读书写字,穿针引线也没问题,这些现象号称金灯寺的一大奇观。石窟开凿于山巅自然形成的石凹内,寺顶有巨崖当空,寺下俯万丈深渊,石窟和建筑座北面南,由东往山形成了藏奇纳胜的七进院格局,供奉的有佛、道、儒、神等诸多神像,是典型的前道后佛院落。由于该寺院地处僻壤,古时交通不便,生产力水平较低,所以整个寺院建筑比较简陋,甚至可以说粗糙,它的建筑材料大多是就地采掘,安装也不十分规范,相比平原地带建筑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这些反而在简朴粗旷中显示出一种原始的自然美, 由于地处偏僻,人迹稀少,反而是现在保护较完整、破坏很少的文物。金灯寺也遭受过兵变之毁,现存殿宇20余间。寺院七进院的各院中均有殿堂,自成一体。一些洞穴、石窟、摩崖上雕有规格大小相等的千佛,石窟外沿就着山崖凿作,建成的殿堂中心辟门,方形檐柱上横施额枋,布局错落有致。金灯寺石窟入选为国家第六批国保文物。
古时金灯寺归彰德府管辖(今安阳),后来划分给山西平顺。站在洪谷山向西北远眺就可以望见金灯寺,在花壶线没有修通以前,只有两条徒步线路能够走到金灯寺,一是从洪谷山徒步金灯寺,也是最近的一条线路,但需要穿越洪谷、七里荒坡、攀登猴梯等复杂路段,另一条是从北面的轿顶山穿越到金灯寺,但同样也是山高路险不易到达,金灯寺目前北欧亚集团承包经营管理。
前几年,几乎没有当地村民之外的游人到这里,金灯寺是免费的,后来随着花壶线的升温,网友越来越多,金灯寺开始收费10元的卫生费。现在是属欧亚集团经营管理,有物价局的批文,门票20,平顺县太行山麓的金灯寺、神龙湾、小西天、等地都属欧亚集团管理。
下图:北泉村通往金灯寺的支路。
下图:金灯寺七个院落示意图
在南太行1600M海拔的悬崖上,沿着盘山路,穿过欧亚金灯寺的牌坊,就是南天门的入口。南天门其实是一个天然溶洞,天然形成了三道石门,里面供奉着玉皇大帝,四大天王神像,不过这些石刻神像属现代的工艺品,比较粗糙。沿着神像的平台穿过天生桥沿台阶走到下面一个平台,有一个地藏菩萨道场。在平台上可以从石门石缝中窥见山下村镇风光。
景区在天然溶洞上方修建有道路,和下方石门形成了天生桥。沿着上方道路来到悬崖边,这里修建有亭子,观光道。
在天生桥上鸟瞰溶洞诸神像。
在洞顶漫步一圈后,回到了南天门溶洞入口。
下图:
天生桥上方是通往亭子的道路。
佛教起源于印度,释迦摩尼圆寂几百年后,犍陀罗(现今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受到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开始雕刻佛像,佛教以及佛像雕刻艺术沿着丝绸之路翻越喀喇昆仑帕米尔来到西域(现新疆区域),通过河西走廊传播到中土大地,在这个时间与空间的过程中,佛教融合了各种文明,与华夏文明相互碰撞,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也留下了灿烂的佛教石窟艺术瑰宝。石窟在中国的开凿传播,由丝绸之路中道沿着河西走廊,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从3世纪时,中国西域龟兹地区受犍陀罗造像的影响,开始开凿石窟。4世纪至5世纪,石窟在河西走廊沿线生根发芽,形成技艺精湛,宏大靓丽的石窟艺术,开创了凉州模式,这种具有西域和汉文化夹杂着的艺术的技术后来逐渐流传到了中原。5世纪至9世纪,中国石窟艺术登上了顶峰,完成了中国石窟艺术由龟兹模式向凉州模式再向平城模式的发展变化,并最终在洛阳龙门完成中国化的全过程,使佛教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随着安史之乱,唐帝国百姓匠人逃亡西南,石窟艺术最后在巴蜀地区,完成了世俗化的过程。中国的石窟不仅包括佛教题材,还包括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供今人研究参考。
1、敦煌石窟:
公元300多年,乐僔和尚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开凿了敦煌莫高窟,丝绸之路出敦煌玉门关,便分成了北,中,南三道,不管是哪条道路,都需要攀越高山,横穿沙漠,充满了凶险。玉门关是西去的分叉点,也是东来的交汇地。所以人们在出玉门之前都会在敦煌停留准备,拜佛祈求平安,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下,成就了敦煌这片佛国净土。
2、云冈石窟:
公元400多年,北魏灭北凉,凉州众多僧侣来到了首都平城,开凿了模宏大的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具有质朴单纯的西域风格,中期石窟的特色在于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这时期出现了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发展出了中国式佛像龛,晚期迁都后只有小规模的民间活动,更加突出地展现了非常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
3、龙门石窟: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开凿了中国石窟的扛把子龙门石窟,早期的龙门石窟建造艺术风格综合着天梯山石窟和云冈石窟特点,具有强烈的北魏与中原传统汉文化色彩,又有浓厚的北方文化因素。后历经隋、唐等各朝代开凿,逐渐的完成了石窟艺术中国化即汉化的过程。
4、麦积山石窟:
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由于战争或者其他原因没有从凉州近距离的传往中原,而是先到了北方平城云冈,再南下到了洛阳龙门,后又经过丝绸之路西去,影响了麦积山、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
5、大足石窟:
公元8世纪中期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皇帝几次逃到四川避难,国家政治宗教中心一再南移,中原地区失去了开窟造像的条件,而巴蜀地区迎来了空前的造像高峰时期。这时候的石窟,不再以国家层面来开凿,而是百姓自发组织,所以这个时期各个石窟佛像充满了各种想象力,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用连环画的方式简述佛教故事,教人于善,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
其他石窟:
除此之外还有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石窟,库车县库木吐拉千佛洞、森木塞姆千佛洞;吐鲁番市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鄯善县吐峪沟石窟。甘肃武威市的天梯山石窟,天水市水帘洞石窟,庆阳市南北石窟。河南巩义石窟。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须弥山石窟。陕西彬州市大佛寺石窟。四川乐山市乐山大佛,资阳市安岳石窟,自贡市荣县大佛,广元市皇泽寺石窟、千佛崖造像。浙江杭州灵隐寺的飞来峰造像,绍兴新昌县石城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千佛崖石窟。江西上饶市弋阳县南岩石窟(丹霞石窟)。辽宁锦州市以义县的万佛堂。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的真寂之寺石窟。河北邯郸市的响堂山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龙山石窟以及此处的长治平顺金灯寺石窟。山东青州的驼山石窟,济南的千佛崖石窟。
石窟位于平顺县北泉村(林州交接)林虑山东侧山巅自然形成的石凹内,号称悬挂在山腰的寺院。金灯寺石窟始凿于北周(557—581年),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起,至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止,历时60余年大规模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金灯寺内就着悬崖开凿石窟17个,雕像281尊,有尊佛、菩萨、金刚、天王、罗汉以及佛教人物造像,雕像高0.3至3.1米。浮雕像高15至20厘米,依崖雕造出的石佛1200余尊。雕像皆为明代石窟造像,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四进院中的水陆殿,也是保存也最完好的石窟造像。寺院内主要建筑有关帝殿、钟鼓楼、丈八佛殿、延寿殿、聚仙楼、地藏阁等木构建筑30余间,明、清碑碣40余通,寺外有千佛塔等石塔46座。金灯寺依山势由东而西共有七个院落,各院均有殿堂,自成一体,站在金灯寺内可以向南鸟瞰林州平原大地。
说起金灯寺说下冯开平,1995年受当地文物局委托上山来到金灯寺守护文物,当时没有水,只能喝从石窟缝隙中流下泉水,没有电,只能点蜡烛(2008寺里通电)。最初还有附近村民跟他一起看护寺内文物,当年金灯寺屡屡失盗,先后有五六个村民因吓怕而离开,只有他一个人坚持了下来,冯开平曾亲历过4次偷盗,被捆绑、刺伤、但他始终保护着这片文物。
金灯寺石窟开凿在林虑山半腰,悬崖的凹陷处展示着七进院石窟寺,大门外是芈禅师的现代雕像。
首道大门题写磐(pan)石二字,一面紧靠悬崖深渊,一面紧靠高山崖壁。
一进院:院内是1号石窟所在地,1窟依崖开凿,外观为仿木结构的三殿堂式。中间辟门,左右开凿,檐柱为八角形,柱础覆盆式,柱头置额枋,上雕一斗二升麻叶栱(清代特色,宋代一斗三升和一斗六升栱)。窟内雕凹字形佛坛,正面三大士为主佛,文殊居中,左观音,右普贤,八大菩萨站两边,二金刚守门协侍。三面墙壁雕满小佛像,造型为明代风格。
二进院:本院内有2、3、4号石窟,外观皆为仿木结构三殿堂式,但是规模比较小。第2、第4窟内造像是一佛二弟子,窟内藻井类似第1窟。第3窟内佛像为神像装束。二进院还有硬山顶房屋一处,供奉武圣关羽。
二进院内有钟楼,这上面是鸟瞰林州的绝佳之地。
三进院内有一殿房,供奉武圣关羽。
三进院:本院落是金灯寺最大的一个院落,也是道教的主院,院内三个殿全部是木质结构,无窑龛造像。正殿五间坐北朝南,正中门额题写延寿之殿,左右为二层楼阁,供奉观世音、地藏菩萨,今早不存在。民国时期重修,延寿之殿又是三清殿,供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祖师,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三清殿对面殿房供奉太上老君。
四进院:第5窟,金灯寺最大、最著名的水陆殿所在院落,金灯寺精华所在。水陆殿又名水罗殿,是一个带水池的佛殿布局,唐以前佛院(殿)布局的延续,这种布局在敦煌壁画中有记载。水陆殿于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凿造,坐北向南,石窟的外檐就山崖凿作方形檐柱,中心辟长方形窟门,左右开间,建成殿堂,方形檐柱上横施“额枋”,布局错落有致,雕刻十分优美。殿前立有几通石碑,因字迹风化,难以辨认。洞窟内面积约125平方米,上置平顶天花,窟顶雕有精美的佛龛和主形方形藻井,藻井四周雕造佛像。下面池沼晶莹透彻,泉水从西北角石隙中涌出,清澈见底,池水高80厘米左右,旱涝如一,里侧凿米钵面钵各一个,一泉两钵在创始人芈禅师时期号称吃喝不尽,取之不竭。殿内水池上凿有约50厘米宽的田字石堤桥,连接左右壁供游人沿桥观赏。正中间为高出水面约60厘米的长方形佛台,前槽为八角形金柱两根,宝装莲瓣柱础,柱身正面雕龙形图案,其它几面雕花卉。佛台中央有扇面墙,正面并坐三尊高约3米的佛像,’结跏趺座(盘腿打坐)于莲花宝座上,佛体匀称,神态慈祥,背面倒座三大士像,扇面墙后亦并坐三佛。由于布局灵活,使殿内佛像多而不乱。石窟左右壁上部各有佛龛9个,内雕十八罗汉,造型各异,形神兼备。左、右、后三壁下部有90幅浮雕壁画,一改粗糙简陋之习,颇为美观齐整,刻画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佛教人物,讲述了一个个优美动听的佛教故事。
第6、7窟位于水陆殿上方,离地较高,规模不大。
水陆殿中门上方山崖上遍布着蜂巢一般的摩崖造像和小型洞窟,上面雕刻着弥勒、一佛二菩萨、送子观音、枷兰、罗汉等千佛浮雕,他们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摩崖造像是指在崖壁上凿出一层浅浅的凹龛,在凿龛的同时即在龛心凿出佛像,以浮雕为主,也称开龛造像。石窟造像则是在山崖上凿出洞窟,再在洞窟内或塑或凿佛像。
五进院:院落面积相比较二进院不算小,但是没有二进院的木质机构殿阁房屋。相较四进院院内面积也不算小,仅有第8窟一个小型洞窟,对比四进院的最大洞窟(水陆殿)要小的多,第8窟外观是三间殿堂式,内外结构与其他窑龛相同,窟内供奉泰山神像三尊。
第五进院因为仅有一个小洞窟,而且院内面积较大,设置了一个公共卫生间。
下图:8号窟
六进院:
院内包含第9、10、11、12、13、14、15、16八个洞窟,第9、10两窟凿于半崖中,据地距离2.5米,洞窟外观小三间殿堂式,窟内三佛并坐像,左右四菩萨胁侍,比较遗憾的毁坏严重。第11至16窟位于9、10两侧,分上下两层,11至14位于下层,15、16位于上层。这8个石窟均为三件殿堂式,辟方门洞,置直棂窗,内置四斜面漏斗式藻井。这个院落地面规模不大,悬崖上的石窟较多,较大。石窟浮雕文殊菩萨的故事、弥勒、伽蓝、千佛、观音、罗汉、太山神等,神态各异,别具风格,摩崖上雕有规格大小相等的千佛。佛寺内有明代石碑多通,说明石窟是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先后开凿。
六进院与七进院之间不像前几个院落有楼阁门厅联通,这里被一个小阁楼隔开了,道路在阁楼与崖壁之间宽一米左右的小道联通,目前对游客封闭。小阁楼为二层结构,供奉一座站立的佛像,顶天立地穿越中间的楼板,游客可以在一楼、二楼分别上香。
七进院:据记载,是法藏阁居所,俗称内院,目前仅有遗址,对游客封闭。由下图可以看出,七进院处于崖壁最里端。
金灯寺塔林:处于石窟寺大门外,有大大小小的舍利塔有46座,规模最大的是千佛塔。千佛塔为石雕,塔基呈正六边形高8.8米,中心有石室,内2.25米,镶有石门。门柜两侧刻有字,隐约可辨“坐莲从西至,拽虎自东来”的字样。塔身雕刻着神态各异的佛像一千尊,相传这千佛塔是金灯寺创始人芈禅师的安葬处。芈禅师法名静真,是河南安阳人,曾拜名僧清果膝下为徒,先在著名的悬山寺修行,后又到陕西两当山庵中苦炼,后来他云游四方,夜眠虎穴,以虎为伴,每天拽虎携钵沿途募化。最后登上风景独特的林滤山,心中不胜欢喜便在这里落脚,创建了金灯寺。
沿着石玉线继续前行,很多人认为是石玉线是石板岩到玉峡关线路,其实不是,是平顺县的县道,不可能到林州的石板岩的,这个线路是玉峡关到石窑村,我们的线路是在狐仙洞上方处右拐离开石玉线下山,这里的道路变成了古石线,同样的平顺县道,到井底村下端终点,完整走这个线路需要分步导航。在石玉线路旁有块宽阔的地方,通往一个小山头,就在神龙湾挂壁公路对面山上,这里是绝佳的观景台。观赏后开车还需30分钟到挂壁公路的入口,哈喽梯、月亮桥。挂壁公路是太行山特有的,目前比较有名气的有七条,神龙湾是其中之一。
路边树立一块石碑,世界奇观—挂壁公路观景台。
这个路口可以通往长治市天脊山景区。
从观景台通往神龙湾挂壁公路、井底村的道路,处于石窑滩乡石窑滩村正东老洞沟峡谷,整个峡谷西高东低,弯弯曲曲犹如长蛇,两边山脉凸凹相套,时宽时窄,道路修建的非常平整,自然风景美得冒泡。
封建社会深山中的山民认为,得道的狐大仙能够通灵知世,能为人消灾治病,信奉者极多,过去在很多村庄中都有专为狐狸所立的庙。一般称作狐仙庙、大仙堂 ,与山神、土地神同时祭拜,也有把狐仙神位附在各大庙之中供奉。
狭义观光花壶线的狐仙洞在平顺县石窑滩乡石窑滩村正东2.5千米长的老洞沟峡谷内,距离神龙湾挂壁公路出口处3公里。洞是由地下水侵蚀而成的石灰岩溶洞,此洞又称狐仙楼,南边的称南楼,北边的叫北楼。我们走的道路在北楼入口,北楼共分四层。路边台阶可进第一层楼,顶高3米。顺石梯而上,洞口有3个2米长形似狐狸的怪石,相依而卧,洞底北高南低,全积沙土。西北上方有1.2米见方的1个楼梯口,高6.3米,沿石梯旋转而上,进入2层楼,洞宽7.9米,深10.4米,高2.4米,洞中央坐北向南有石砌狐仙庙一座,庙高1.2米,宽0.8米,深0.7米,庙内有狐仙神像一尊。上三层楼的楼梯是4.8米长倾斜向上的通道,东西宽20.7米,深3.5米,高12米。据传说,这是狐仙聚会的地方,地上摆满了石桌、石磴、石壶、石碗,洞四壁有10多个一米见方的无底洞,俗称狐床,15只狐狸模样的石头躺卧在石桌旁,犹如饭饱酒醉一般。上三楼顶部,距地18米有一个圆洞,遥望上边空间很大,但没有通道攀不上去,被人们称作四楼。传说,这层楼是狐仙的兵器库和瞭望台,以防外来侵害,楼上的瞭望口距地面约35米高。
狐仙洞窟南楼:与北楼隔沟斜对,共分两层,一层洞高2米,宽10米,深4米,紧靠洞的东边有一个87米长、3米高、2米深的长廊(石岩),距地1.5米高有一条上下凸凹不平的石带,共有大小18个圆形溶洞(洞口直径都在1-2米间),互相勾通连环不断,可以上下钻进钻出。洞西边顺崖攀登4米,进二层楼,也叫南二楼的第一厅,窟内遍地是钟乳石千姿百态,空间可容纳上百人。正北有一椭圆形的月亮门,门东一尊石狮头,门西一个石刺猬,里边有一处高1.5米,深6米,宽3.4米的通道进入二洞,门的正上方有活龙活现的双角龙头,两边有两石,酷似大象。三洞的洞壁如天然绘画,向西又有无底通天洞,洞有水潭。进四洞须经狼牙门,四洞四壁皆有天然图画。前行步入第五洞,洞中间一石支地,四面腾空。到了六洞口时,举首高望,一个雄壮的天门俯首倾斜直下,有一落千丈之感。
月亮桥:
位于平顺县石窑滩乡石窑滩村正的老洞沟峡谷内,挂壁公路的出口处,这里也是哈喽梯的终点,当地人在洞沟底部悬崖处建立的拱形月亮桥,通往旁边的一个小山头,还需要原路返回,上面是个观赏挂壁公路的观景台,需要收费10元。
哈喽梯:
井底村和河南林州搭界,四面环山,好像在井底一样,所以称之为井底村。过去井底村村民如果到山西平顺县城,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井古通(阱古通)古道,一条是近道爬哈喽梯到山上的石窑滩乡石窑滩村东的老洞沟。井古通古道又叫井谷洞、井圪洞,在当地方言中,谷洞(圪洞)指比较深的地方,哈喽梯古道是通往平顺的捷径,也是平顺村民下山通往平原的捷径。
哈喽梯位于井底村西悬崖峭壁上,与如今的挂壁公路隔峡谷相望。传说哈喽梯古道凿于清初,成型于清代光绪年间,山崖间用大小不一的石块砌成,大概3公里,十五六个险弯,超过一万多个近乎垂直的石阶,从山脚下沿山崖石缝盘山而上,部分地方近乎直立,达到70度,没有栏杆,一侧是山,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最险处只有蹬脚的石窝,需要手脚并用才能通过。那时的穽底村人到平顺,必须攀爬这高入云端、绝崖峭壁间的古栈道哈喽梯,一个壮劳力从井底村到老洞沟的狐仙洞要走大约四个小时。因为太过陡峭狭窄,凶险异常,攀登者体力消耗极大,每年总有人堕崖身亡,攀登者常常累得气喘吁吁,后来就用象声词哈喽、哈喽作了古道的名称,古代山头上还建有关隘井头隘。
九十年代,当地老百姓为了方便出行,在这个陡峭的山间开凿了有36个洞口,长约1500KM的穿山隧道,2000年隧道全部贯通。现在的哈喽梯古道失去了交通的意义,当地经过扩修,石阶扩宽,加了护栏,还在宽阔处设置了好几处观景台,成为了一处感受太行之险的观光路,在哈喽梯古道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如长卷的挂壁公路。
下图:井底村上山的隧道口右侧,立着一块指路石碑,上书“哈喽梯”。
下图:月亮桥,哈喽梯出口处。
穽底村的行政区划为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石窑滩乡穽底村,距平顺县城45公里。位于山西平顺与河南林州交界太行山大山深处峡谷中,四周绝壁环抱,其形如井,村子就坐落在井底,因而取名穽底村。这里沟壑纵横,绝壁对峙,自然风光非常壮美秀丽。千百年来,因没有通向外界的道路,山里人过着相对封闭的生活。他们祖辈依山而居,在沟里开荒、种地、植树、放牧、砍柴,过着十分贫穷的生活。解放后,他们也向往新生活,但闭塞的生存环境,成为他们无法摆脱的困境,成熟的水果烂掉了,大量的药材沤了粪,烧了火,成群的猪羊赶不出山,人们生了急病得不到救治。直到本世纪初之前,穽底村还只能依靠“哈喽梯”与外界联系。到平顺县城徒步从哈喽梯步行,需要6个小时。如果乘车,需要到安阳林州、邯郸涉县、长治潞城,然后才能转到平顺,也需要6个多小时。
七十年代河南出现了挂壁公路,在这些成功案例的鼓舞下,穽底村人为了摆脱困境,集中了全村四五十名精壮汉子,凭着一股敢于战天斗地的豪情,组成最初的筑路队,开始了愚公移山式的开山洞、挖隧道的修路工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2000年春节之后,长达1500多米的穽底隧道终于凿通。2007年,在国家的支持下,穽底隧道道路再次升级,几经完善到2008年底最后竣工,这段卡脖子的1500多米的公路隧道距山顶和沟底都有上百米,完全悬在半山腰,在半山腰悬崖间被分段打洞。从远处望去,隧道外侧分布的洞口就像一扇扇窗户,当地人形象地称此段路为挂壁公路,这也是太行山著名的七大挂壁公路之一。 神龙湾(穽底)挂壁公路有39个窗口,是村民历经6年的时间,在悬崖峭壁上艰难开凿而成的。现在的穽底村人到县城去,只需要1个小时,并且是一马平川的公路,再也不用担心爬哈喽梯了。
挂壁公路是在山区悬崖峭壁上开凿出的公路隧道,一般情况下都在崖壁上开有天窗,这天窗是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挖方的出口,远远望去,非常壮观。早期的挂壁公路都是靠人力原始的劳动,非常艰难,后期有了工程机械,强度与速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国目前有名气的挂壁公路有七条。这两年又有齐王寨与上蜡江挂壁公路被世人认知。郭亮村挂壁目前是5A景区,而且修建比较早,还是把挂壁公路推向全国的景区,名气最大。我去的时候是2009年,还不是5A,物美价廉,自驾车可以直接上山。后来自驾车不让上山,网络上又报道物价等问题,不知道真假,总之名声不好了。不知道现在啥情况,为鼠目寸光的少数村民感到遗憾。我按照地理顺序从北向南依次介绍。
1、南太行虹梯关挂壁公路
1974年开通,比较原始,位于山西平顺县虹梯关乡东出河南的晋豫古商道上。虹梯关为山西的“八大古关”之一。如果凭关据守,将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公路在虹梯关乡的梯后村和虹梯关之间,由梯后村村民于上世纪70年代人工修建的一条挂壁公路,长约10KM,是太行山所有挂壁公路中跨度最长的一条公路,也挂壁公路中最原始的、最破烂的一条挂壁公路,现在仍保留着原始的状态。后来其他公路的修建,这条路基本上废掉了。虹梯关挂壁上上可俯瞰下面穿山架桥的高速公路,以及通天峡景区,峡谷碧水,景色优美。目前这条公路缺乏维护,经常出现坍塌,这也是我没有走过的挂壁公路。计划有机会再走花壶线,从虹梯关、太行天路走一趟。
2、阱底挂壁公路(2003年改为神龙湾挂壁公路)
2000年开通,位于山西 省平顺县井底村(2003年改为神龙湾村),井底是太行山 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因为它的周围都是大山,这个村子就好像在一个井的底部,因此而得名。以前的井底村没有到外界的公路,村民们要去县城都得步行走山路。为了彻底走出这个“井底”,老百姓在八十年代自发修路,2000年春节之后,长达1.5KM的穽底隧道终于凿通。2007年,在国家的支持下,穽底隧道道路再次升级,几经完善到2008年底最后竣工。穽底挂壁公路也是穽底村民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东达林州,西通平顺,人称“太行天路”。
下图:本次行程神龙湾挂壁公路
3、陈家园挂壁公路
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最初凿建的原始隧洞已经废弃不用,陈家院挂壁为了更大利益打通山西到河南的枢纽通道,又在旁边另开一个新洞,1993年改造完毕,位于晋豫交界陵川县六泉乡,是311省道的一段。因为这条挂壁公路在陈家园水库附近,一侧是绝壁,一侧是清澈见底的水库,故称陈家园挂壁公路,景色最美。
4、 郭亮挂壁公路
1977年开通,号称太行山第一条挂壁公路,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全长1.5KM,是在高400米的南太行绝壁横面上开凿出的一条人工隧道,也被称为郭亮洞。1972年由郭亮村的老支书申明信带领13名普通村民全部手工自发修路,后来得到了辉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历时五年完工。 郭亮挂壁公路现在的名头已经很响,属万仙山5A景区,很多电影在此拍摄。属商业运作最成功的挂壁公路,因修建早又被誉为太行隧道之父。
下图:2009年在郭亮挂壁公路
当年年仅3岁的儿子。
5、 昆山 挂壁公路
1995年11月20日,昆山挂壁公路,隧道(2.5KM)和路基工程(5KM)全线贯通。1995年4月,山西省陵川县为解决全县唯一不通机动车道的行政村昆山村,实施的通路工程。 昆山村位于王莽岭山北边,三面环山,村东泄水的断壁下与郭亮村相邻的南坪村(万仙山景区)相连,村民在挂壁公路上立一石刻,刻有友谊关三字,是晋豫分界线,可以直接通往河南郭亮景区。
下图:2015年在昆山挂壁公路。
6、锡崖沟挂壁公路
1991年6月28日,锡崖沟挂壁公路正式通车,之字形公路,全长7.5KM。从60年代开始锡崖沟村民自发修路,历经三次驴道、狼道、羊圈,最后失败告终。1982年10月,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崖沟村村委根据县交通局的建议,制定了由王莽岭向下修凿“之”字型挂壁公路的方案。这是第四次修路,到1991年十年时间,沟里人年年坚持修路,每日挖山不止,最后终于成功通车。1993年7月4日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现场视察并题词锡崖沟精神万岁,目前为王莽岭景区内道路。
下图:2015年在锡崖沟挂壁公路
7、回龙挂壁公路
2001年通车,位于河南 省新乡市辉县回龙村。早期的回龙村交通闭塞,村庄分散,且被一挂200米高、15公里长的红岩绝壁分割成崖下和崖上两大居住区,海拔高度分别为800米至1700多米。自古以来,这里的交通不便,惟有小路相互连接。 尤其是坐落在崖上的五个自然村庄,村民出口,祖祖辈辈靠的是一条羊肠小道和一挂又陡又高的老爷天梯。1997年开始,村民也在峭壁上开出一条8公里长的挂壁公路,和锡崖沟的公路连接起来,为晋豫间增添了一条坦途。让人惊叹的是,隧洞在山腹里转了个“S”形,1千多米长,刚好爬到山另一面的岭脊上。
下图:2016年去天界山,途径回龙挂壁公路
8、齐王寨挂壁公路:
2001年开始修建,2002年一月份完工,长度600米,侧窗口有4个,整个挂壁公路,曲径通幽、红岩绝壁的衬托让它神秘,它集郭亮挂壁的红岩和俊秀,昆山挂壁的窄小和陡险,虹梯关挂壁的原始和狰狞等特色于一身,所以我们称它为最有特色的太行山挂壁公路。穿过这一段小型的挂壁公路,进入齐王寨景区。
9、上蜡江挂壁公路:
1997年上蜡江村民用时77天修建完工通车,上蜡江挂壁公路全长200多米,开凿于海拔1200多米的悬崖峭壁之上,是通往兵部寨,凤凰古寨的必经之路。因为太小,修建时间不长,没有被大众所知道,也是南太行海拔最高的挂壁公路,近些年,上蜡江、兵部寨、香木河、十八拐路线成为网红路线后,上蜡江挂壁公路在南太行地位逐步提升。上蜡江位于辉县市南寨镇上蜡江村,南通罗姐寨,西靠蚂蚁山,北邻齐王寨,三面环山,由于交通闭塞只有一条挂壁公路通往山外,在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和新乡电视台拍摄破解蚂蚁山和千年石屋谜题节目播出后,这里才逐渐被外界知晓。
下图:九条挂壁公路的位置
下山到神龙湾,在路边随便找了一个小店简单吃了一点主食。
井底村开始就有了学生的写生场景了。
穽底村: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寺头乡,因被高大峻峭的群山环抱而得名,全村二百多户,八九百人,在太行山山区内算一个大村庄了。地处晋豫古道,在依靠人力、畜力运输的年代,这里行人如龙,驴驮肩挑,铃声叮当,终日不断。因经商、开店、运输等因素,逐渐有人在此定居下来,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客栈、粮行、商铺林立,成为山西河南两省之间的物流客流集散地。据推测,穽底成为客栈商铺的历史应当在穽谷通古道修通以后,因碑石遭毁不存,尚未考证出穽谷通古道修建的确切年代。穽底现存最早的残碑是龙门寺碑,刻有“明德”字样,据此估计,在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2)以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了。根据穽底村现存周、元、桑、李、秦、段六大姓家谱记载,现有住户的祖先大约是17世纪中期从山西襄垣、河南林州迁徙到此定居的,逐步形成了的分散村庄。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外界交通运输格局的改变,穽谷通古道逐步废弃,穽底村过去由于不通公路,成了闭塞的山村,虽然阻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却也保留下来了古老的民俗民风。2001年1.5公里的井底挂壁公路打通,2003年始,公路进行进一步配套完善,目前随着户外的兴起,井底挂壁公路成为了网红打卡之地,井底村的热度再次得到提升。个人观点井底村(穽底、阱底)是很有特色的,近几年改了一个什么村名,神龙湾,简直就是败笔。
村容村貌还是不错的,家家户户几乎全部是客栈。
最早的村落寨门,后期在旁边悬崖上开通公路。
祥云湖:
井底村的一个水库,不过确实壮观,湖色也给井底村加分不少,平心而论,这地方不输全国很多地方。
这里的水资源还是非常不错的。
村庄内保存下来的观音寺。
猪叫石又称报警石、灵通石、神石、奇石等,因其发音如猪叫,故称猪叫石。该石位于林州市太行大峡谷风景名胜区内的高家台辉伏岩自然村旁,单独一个小景区,门票30。
猪叫石整体外观呈紫红色,体形方正,头西尾东斜插于山崖下的沃土里,高3米,宽3米,厚2米,地上裸露4立方米,层理和节理比较明显,石缝参差不齐,凹凸部分较多。传说猪叫石每逢天下有事,必叫无疑,大事大叫,小事小叫,像猪在石头里边跑边叫,声音忽高忽低,一次能叫百余声,百米之内,清晰可闻,目前没有相关录音。当地村民传说猪叫石还能消灾避难,人们只要在猪叫石前将自己忧虑之事默默告之,猪叫石便能保佑平安。被世人称之为太行第一奇观、千古之谜猪叫石。有人认为由于石头内部有裂缝或空洞,当受到外界刺激时产生的共鸣和叫声,当然这些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
高家台村位于林州太行大峡谷石板岩乡镇与山西平顺县井底村交界处,猪叫石北1公里,距石板岩镇9公里,全村一百多户,不到500人,2015年被河南省评为省级传统保护村落,村内民宅就地取材,石街、石板场、石院、石窗、石柱、石头墙等与大自然浑然一体。高家台村又叫画家村,村落背靠青山,面向苍溪,幽然的山村风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师生前来写生,与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八大美院和全国200 余家高校合办写生创作基地,与知名画家建立合作关系,邀请国内顶级画家到村创作作品,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中国文联已在此成功举办了三次中国山水画培训班。村南建一石塔,据说是镇村之宝,可以阻挡风水外流,确保村民们丰衣足食。
王相岩:又名老道岩,宝泉岩,位于林州市石板岩乡南2公里处,景区东临溪水,西依悬崖,左右两侧峭壁环绕,形成了一个闭合性极强的围谷,与岩崭屏开的朱雀峰相迎,暗合中国古代风水学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模式,吸引了历代名人雅土来此修身隐居,王相岩是太行大峡谷中主要景区之一。传说商代国国王武丁和奴隶出身的宰相傅说都曾在此居住生活,东汉名士夏馥因党锢之祸曾在这里隐居避难,明代河北道人赵得秀曾在这里修身养性,清代兵部督捕右侍郎许三礼曾在这里修筑别墅安度晚年。帝王将相住过的地方叫王相岩,住过的小村子叫王相村,绝壁崖头的古橡树称为王相树,附近砍柴的山岭称王相岭,山沟称王相沟,沟口叫王相口。主要景观有王相九峰、圭泉瀑布、宝泉天池、王相石井、丹崖栈道、凌空楼阁、九拱悬桥、王相索桥、壁挂灵芝、金龟望日、回首观龙、古道悬梯、摩天转梯、避暑岩洞、王相狩猎场、王相民俗村等,景区门票80。
王相岩景区门口有两路公交车经过,可以通往高家台,石板岩,林州。
石板岩镇隶属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地处林州市西北22千米的南太行深山峡谷之中,因辖区山中多板岩,可取石板得名。属浊漳河水系,露水河由南而北入流经村镇内,人口1W左右。镇内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四墙八崭,一沟两岸二十八道峡谷,最高处海拔1638米,最低处海拔501米。2017年入选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2021年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
我们的行程到石板岩告一段落,明天开始邯郸两日游。我们一天走完花壶线,晚上住宿石板岩,这里基本上观看了太行山的地貌,基本上属自驾线路,节假日较为堵车。石板岩住宿价格偏高,条件一般,略为简陋。
TIps:如果用导航,不能直接把导航设置成石板岩到八达村,导航规划的路线不是我们需要的路线。我们需要分步导航,而且导航还不能选取高速优先,智能导航模式,选择距离最短模式,一步一步分开设置终点,八达村到风门口,到金灯寺,到神龙湾观景台,再到狐仙洞,井底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