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行10)环游西湖~千年古刹★灵隐寺

作者:濦水风帆 显示图片



灵隐寺门票价格为飞来峰45元/人,灵隐寺30元/人。                                                                          
灵隐寺日常开门时间为06:30,关门有冬季夏季之别,转换调整前会在公众号发文通知。            
游览时间2~3小时左右。


通向灵隐寺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杭州飞来峰,虽然山高只有168米,但因灵隐寺、飞来峰的传说、飞来峰造像而名扬天下,苏东坡也曾留下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赞美诗句。




看见一通乌龟驼着的巨大石碑,上有“灵隐”两个大字。这石碑,可能是被游人经年累月的用手不断擦摸,己经有了厚厚的包浆,特别是乌龟的鼻子,都被摸出了光亮。这块碑的四周刻着精美的云龙纹,字的上方还有一枚四方大印。仔细看了一下,没认出来印上的字迹。



灵隐寺景区很大,占地面积达257.7万平方米,灵隐寺庙宇占地面积就达8.7万平方米。在景区入口有一黄墙黛瓦、古色古香的照壁,为清代遗存建筑。照壁上题有擘窠大字“咫尺西天”。“咫”是我国周代用以计算长度的单位,一咫约八寸,“咫尺”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是距离很近的意思。意思是说从这里只要往前再迈一步就是佛国世界灵隐寺了。


灵隐寺大门


灵隐寺,中国佛教古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杭州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的丛林寺院,也是全国十大古刹之一。


河南开封相国寺 青海塔尔寺 陕西法门寺 河南少林寺 河南白马寺 江苏寒山寺


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


“灵隐寺”三个大字,刚劲有力,气势磅礴。


历史上灵隐寺规模最大要数五代吴越时,当时全寺有9楼18阁72殿,僧房1300余间,僧徒3000余人。清代康熙皇帝六下江南,四次巡游灵隐寺;乾隆皇帝也六次南巡到灵隐寺,足见灵隐寺在当时的地位。



遗憾的是后来,灵隐寺遭天灾人祸,破坏严重。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灵隐寺设立难民收容所,由于半夜失火,大部分建筑化为灰烬,仅存大雄宝殿和天王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灵隐寺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复。


灵隐寺总体规划是沿中轴线形成五层格局: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楼(下设法堂)-华严殿。同时向两翼布局,先后建成线刻五百罗汉堂、道济殿(现称济公殿)、客堂(六和堂)、祖堂、大悲阁、龙宫海藏(藏品陈列);并于原罗汉堂遗址重建五百罗汉堂,陈列平均身高1.7米的五百青铜罗汉,堂中央另建12.6米高的四大名山铜殿(已列为吉尼斯纪录[9]),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此外,每进殿堂建有宽敞平台,美化古刹环境。先后建成了大型《心经》壁、百狮群雕等,并于五百罗汉堂西北建冽泉,借假山叠石形成自然瀑布流入阿耨达池,池边建有“具德亭”,以纪念清初具德中兴灵隐之功。


飞来峰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在寺庙大门对面的这座海拔仅168米的奇秀小山峰就是苏东坡诗句中提到的飞来峰。



又名灵鹫塔。为灵隐寺开山祖师慧理瘗骨处。始建年代无考,宋开宝八年(975)重建,明万历十八年(1590)僧如通主持重修。塔为石砌,六面七层。二层刻有塔铭,三层刻《金刚经》、“光明净域”等,四层以上皆刻佛像。
为杭州仅存的明塔。



在飞来峰理公岩上耸立着一座石构六面七层楼阁式塔,高约 8 米,第二层的正面镌刻“理公之塔”四个大字。塔是中国佛教的标志性建筑,起源于古印度。理公之塔建造于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塔身有浮雕佛、菩萨造像,镌刻佛教经咒及《塔铭》。整座石塔造型简朴,具有浓郁的明代风格。
理公之塔相传是灵隐寺开山祖师印度高僧慧理的瘗骨处,也记录了佛教从印度传入杭州的一段历史。



作为禅宗五山之首,山上的石刻造像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代表,这些雕琢于石灰岩上的佛像,历史跨度从五代十国至明,共约有470多尊,完整的约有335尊,妙相庄严,弥足珍贵。飞来峰过去有72洞,现存的几个洞集中于东南一侧,最南端是青林洞,洞内有石床,手掌印,传为“济公林”和“济公手掌印”,还有玉乳洞、龙弘洞和射旭洞等。


💟又名理公岩、金光洞,因洞南口形如虎口,亦称老虎洞。洞内面积约373平方米,有济公床、大手印等象形岩石。洞内外布满石刻造像23龛,共计;78尊。主要为五代吴越(907-978)和北宋(960-1127)风格,较为重要的有弦方三圣、十八罗汉、卢舍那佛会和华三圣等。其中位于洞内西壁口的“西方三圣”为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所造,是现今飞来峰有题记的造像中年代最早的一龛。


飞来峰造像有三个全国之最:一是元代造像最多,最集中的一处。二是雕造的对象从过去以佛为主体过渡到以罗汉为主体,是全国石窟中雕造罗汉最多的地方。三是就汉族地区来说,是供奉与西藏喇嘛教有关的佛像最多的地方。


在青林洞东南口西侧壁上,座西朝东,分上下两列各圆雕罗汉九尊,共十八尊。罗汉皆中年男相,光头净发(面部大多残缺)。衣着不完全相同,姿势也互有差异。

86版的《西游记》可谓经典,其中的《计收猪八戒》一集就是在这儿取的景,剧中“猪八戒”的老巢“云栈洞”就是飞来峰的青林洞。


进入青林洞内,洞口西侧的石壁之上,有一个相当平整的长条形石台,称“慧理石床”。慧理为东晋咸和年间来华的印度高僧,是灵隐寺的开山祖师,飞来峰就是因其一句“此天竺灵鹭峰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而得名。




民间盛传此石台为“济公石床”。传说济公活佛常在洞内喝酒吃狗肉,吃饱喝足便在床上呼呼而睡,整个石台表面都已被游客抚摸得乌黑发亮。


传说地上那长条形的石头是被震得掉在地上还来不及捡的船形帽子。洞内还有济公灶台和吃剩的狗头。


由于济公在灵隐寺修行,洞内除了古代石刻外,还有不少济公传说中的遗迹。慧理床后的一块巨石上,有一个高达五六米的巨大手掌印,栩栩如生。据说济公活佛为了挽救一名幼小女童,用他的手掌托住了这从天而降的飞来石。



传说飞来峰从峨眉山飞来,还流传着济公活佛抢新娘救生灵的故事。相传,南宋初年时,有一位名叫李修源的天台人,在灵隐寺出家后,不受戒律,好吃狗肉,身穿破袈裟,头带破帽子,脚穿破拖鞋,手上还拿一把破扇子,整天在村庄里游来荡去,疯疯癫癫。但他却好管闲事,爱打抱不平,人称“济颠”。这位疯和尚还有能掐会算的本领。一天他掐指一算,四川峨眉山有一座小峰将要飞来,可能要压着从灵隐村。他急忙跑到村里劝说村民赶快离开。


飞来峰造像群中五代时期的造像尚存有10多尊,分布在青林洞附近。在青林洞顶的第2龛西方三圣,保存完好,带有典型吴越国造像风格。


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这时,远处正有迎娶新娘的队伍吹着唢呐、抬着花轿过来,济公心生一计,冲进人群,背起新娘就往村外跑。村民一下子全都哄动了,“不好了,和尚抢新娘了!和尚抢新娘了!”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追了出来。此时,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


这座飞来的山峰便被人们叫作“飞来峰”。山峰飞来了,村民们又怕山峰会重新飞起祸害别处,于是便在山上刻了数百尊佛像,镇住了山峰,从此,飞来峰就再也飞不起来了。


千年古藤

  走出青林洞,一侧有上飞来峰的石阶道。飞来峰上许多名贵树种都是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尤其是很多千年古藤,相互缠绕或是藤缠古树,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极具浓情蜜意,大家称之为鸳鸯藤、夫妻藤。青林洞附近的这棵藤,形状就像汉字里面的“心”字,很多游客在此争相与其合影。


   这样的千年古藤,飞来峰上有很多很多。飞来峰的树木,大多干直秀挺,树冠浑圆,叶茂荫浓,姿态潇洒。形如龙爪的树根嵌固在岩石中,景色更是优美、独特。


💟又名煸蝠洞、罗汉洞,由于洞顶岩石滴下的水珠含有乳白色的石灰石溶液,故名“玉乳洞”。洞内面积约270平方米,整齐地排列着罗汉群像及凤凰和雷公浮雕等石刻,东口外悬崖上也有造像,共6拿39尊。主要开凿于北宋时期(960-1127),较为重要的有宗六祖和十八岁汉等。其中位于洞东口的六尊罗汉坐像即佛学史上有名的禅宗六祖,见证了佛教禅宗在灵隐一带的活动分史。


这当然是虚构的传说,其实飞来峰形成于地质史上的二叠纪时期。距今已有两亿年历史,是一座石灰岩山峰,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质地松脆,易受水蚀和分化,长年累月就形成许多形状各异的岩洞。大自然造就了这无石不奇,无水不清,无洞不幽,无树不古的飞来峰




玉乳洞,位于西湖区法云弄1号灵隐寺内,因洞内为钟乳岩而得名,洞内阴暗潮湿,整齐排列的罗汉坐像等时刻,又名罗汉洞,洞口外悬崖上各种佛像主要开凿于北宋时期。


玉乳洞内的是六祖像,形体较大,是天圣四年(1026年)的作品,风格比较古朴。


飞来峰造像:1961年4月1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飞来峰造像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飞来峰特别珍贵的是在天然岩洞里和山崖上布满了五代至宋元时期的大批石刻造像。在长约600米,宽约200米的区域内,共有153龛470余尊造像。保存较为完整的就有338尊,这些精湛的雕刻艺术品不仅给奇峰秀石增添了神秘色彩,而且使飞来峰成为我国石窟造像中的艺术宝库。


塔旁这两尊石刻,都为元代作品,理公塔北侧的010龛,汉传佛教称为宝藏神大夜叉王像。这尊菩萨坐像是元代的作品,是西藏喇嘛教中的财神,称宝藏神,又称布碌金刚,全称“宝藏神大夜叉王”,为密宗司无尽财宝之大夜叉王。                                                                    
       以石板围成一个纵长方形佛龛,座南朝北,高2.30米,宽1.57米,平顶。龛内圆雕菩萨坐像一尊,高2.00米,右足经过修补;头戴尖顶宝冠,耳垂珥珰,耳后宝缯飘扬,大眼方颐,为中年男相;眼用双圈,额间束发,肩上也垂有长发;腹部圆鼓,胸前和腹上各垂有璎珞和华蔓各一串,双脚和双手的腕、臂部都戴有花钏,左脚盘曲右脚下垂,赤足露趾斜踏在一个倾倒的宝瓶上,作右斜相坐式,右手舒食指和小指,屈余指,握着一颗圆珠,左手握着一只鼠狼,鼠狼口中吐出小珠子五串,向下垂至仰莲座上。仰莲座高0.32米,宽1.75米,边缘饰有莲珠纹一圈。菩萨身后有项光和身光,右侧有缠枝莲花一株,上托宝瓶。


理公塔西侧有一块三角形巨石,中间凿方形佛龛—个,龛呈拱形,坐西朝东,高1.70米,宽1.85米。金刚手菩萨高1.60米,少年男相。龛内圆雕金刚手菩萨一尊。这是元代荣禄大夫宣政院使脱脱夫人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钱镌刻的。金刚手就是夜叉神,按喇嘛教密宗的形象应该是十分凶恶的,可这里我们看到的金刚手却头戴宝冠,右手举金刚杵,身围飞舞飘带,一脸孩童的天真稚气,完全打破了密宗仪式。




雕凿于宋代(10-13世纪),全长6.7米,由三
不同时代、内容各异的“高僧取经”故事组成。第组是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白马驮经故事(1纪)。第二组是三国魏(220-265)颖川人朱士行取故事,他是我国内地最早去西域求法的僧人。浮雕人牵二马作阔步行进状,惜头部皆已残损。第三组唐玄奘取经故事(7世纪),像高1.03米,所雕造面相温文静雅,神态矜持虔诚,袈裟垂袖,双手十,表现出唐僧慈悲宽宏的气度。


这些精美无比的石刻造像,蕴含着很多故事。在龙泓洞外岩壁有三组宋代浮雕,其一是“白马驮经”的故事,描述的是东汉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着经卷来洛阳传播佛教,译出第一部汉文佛典《四十二章经》的故事。龛框内浮雕高僧二尊、穿长袍的从者一尊及白马一匹。二高僧即竺法兰和摄摩腾,光头净发,面型硕长,穿半披肩袈裟偏袒右胸肩,赤足站立。前者双手下垂,左手拿着一串念佛珠。后者左手下垂,右手上举,招呼着后面一位牵着马、整装待发的从者。有点遗憾,从者与白马剥蚀较严重。


第二故事说的是三国时代曹魏僧人,也是中国佛教第一位僧人朱士行前往西域求佛法的故事。浮雕中三个人拉着二匹驮经的马。第一人身穿长袍,腰佩利刀,脚穿草鞋,似作回头状。第二人长袍敞开,袒露胸腹部,颈上挂着一串长长的念珠,右手握棍,左手牵马缰绳,脚穿草鞋,大步向前。第三人身躯侧向左方,身穿长袍,腰佩利刀,脚穿草鞋,左手牵着马缰绳,作行进状。一匹马驮着经书,另一匹马驮着莲花座,两马昂首垂尾,大步前行。


 

  


最后一组是“玄奘取经”的故事,雕刻了家喻户晓的唐代高僧唐玄奘去西天取回真经的画面。玄奘立像光头净发,容貌温文尔雅,神态虔诚真挚。身着通肩袈裟,双手合十,缓步前进。




龙泓洞及射旭洞外石刻造像

  在龙泓洞及射旭洞外的悬崖峭壁上,除了有历代题刻外,布满了各个时代的石刻造像。龙泓洞外共计十六龛四十尊,射旭洞外冷泉溪南岸有四十三龛七十六尊。有释迦如来、观音、阿弥陀佛、尊胜佛母、布袋弥勒佛等。这些石刻造像精美无比。




💟现有的龙泓洞,洞中端坐一尊观世音造像。正对着洞口的洞厅岩壁上雕造着一龛数珠观音像,所以龙泓洞也叫“观音洞”。观音菩萨你肯定很熟悉吧,观音就是观世音的省称,民间传说把“世”字去掉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但这种说法并不靠谱,因为不管是在唐太宗本人手上,还是到他的儿子唐高宗和武则天那里,翻译佛经时一直都是“观世音”与“观音”混着用的。


你看这尊观音,头戴宝冠,右脚盘着,左脚在仰莲座外踩着莲花,右手手背朝上捏着一串数珠(也就是念珠),左手搭在左膝上。这种动作姿势的观音你在其他地方见过吗?它是一尊具有藏传佛教密宗特色的菩萨,掐珠念诵据说能够灭除修行者的四重、五逆九种大罪。观音右手边那个小龛里的立像就是善财童子。



关于这尊数珠观音,历史上还流传着一个非常有趣的“孝宗问禅”故事呢。说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有一次到灵隐寺,由住持净辉法师陪着他。

见到飞来峰,宋孝宗问净辉:“它既然是飞来的,又为什么不飞走呢?”

净辉回答:“一动不如一静。”

然后到龙泓洞,见到观音造像手里捏着一串佛珠,又问:“这佛珠是干什么用的?”

净辉说:“要念诵观音菩萨名号。”

宋孝宗问:“干啥要念诵自己的名号?”

净辉说:“求人不如求己。”

“一动不如一静,求人不如求己。”修身处世,最重要的不就是这两句话吗?从这个有南宋笔记明确记载的故事来看,这尊数珠观音最迟在850年以前的南宋初期就已经存在了。




一线天






而卢舍那佛会浮雕造像则是北宋造像艺术精品。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大肚弥勒和18罗汉群像,此为飞来峰摩崖石刻中最大的造像,也是国内最早的大肚弥勒造像。佛像雕刻生动传神,坐于佛龛中的大肚弥勒坦跣足屈膝,手持数珠,袒胸鼓腹而开怀大笑,将“容天下难容事,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周围并环十八罗汉,也是神情各异,细致生动。元代的100余尊汉、藏风格的石刻亦容相清秀,体态窈窕,为佛教艺术之瑰宝。




飞来峰喇嘛教造像,现存元代汉、藏式造像约100多尊,雕刻精细,容相清秀,体态窈窕,且保存较为完整。青林洞口外壁上的毗卢遮那和文殊、普贤造像,是杭州西湖最早的一龛元代石刻造像。呼猿洞口左侧有一块宋代高浮雕造像。







经幢


经中“幢”的原始形态是立于佛前的以宝珠丝帛装订的杜杆,以流苏的晃动来“藉表麾群生,制魔众”。唐初(7世纪开始出现模拟丝帛的八角形石幢,柱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建于寺庙大殿前用以宣扬佛法。建于10世纪的灵隐寺两经幢是江浙吴越时期重要的历史遗存,它们和灵隐寺两石塔共同见证了灵隐寺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进入灵隐寺




☪️天王殿
灵隐寺庙宇最前端的是天王殿,重檐歇山顶建筑,长24米,宽15米。


关于乾隆来到江南有一个小小的传说。因为要关庙了,和尚都不相信是乾隆。不管怎样,他们都不会开正门,乾隆也不管这些。但是后来乾隆下了一道圣旨,说既然我在这里不能开正门,那不管谁来,都绝不开正门。虽然这是个传说,我们不讨论真假,但灵隐寺不开正门的情况一直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灵隐寺只对邓小平开放。




大殿重檐下悬挂的两块横匾,一块“灵鹫飞来”是由近代著名佛教居士、书法家黄元秀所提。而另一块“雲林禅寺”的匾额是清康熙皇帝的亲笔手书。康熙皇帝为什么要把“灵隐寺”改为“云林禅寺”呢?据灵隐寺记载,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皇帝在寺院主持谛晖法师陪同下一早登上了寺后的北高峰,当时寺院笼罩在晨雾之中,眼前云林漠漠,分外幽静,下山回寺后,触景生情,引用杜甫“江汉终吾老,云林得尔曹”的诗句挥笔写下了“云林禅寺”四个大字,赐为寺额。


关于康熙题匾,还有一段传说:自命风流儒雅的康熙皇帝来到杭州灵隐寺耍子(杭州话:玩),老和尚请求他为寺院题块匾额。康熙信手挥笔,在纸上写了个老大的“雨”字,可“灵隐寺”的“灵”字按老底子(杭州话:古时候)的写法在“雨”字下面还有三个“口”和一个“巫”,这许多笔画怎么也摆不下了,真是急得皇帝下不了台。一个随从见状,忙用手指了指天及对面的树林。康熙皇帝将错就错,写成“云林禅寺”。这块匾挂了三百年直到如今,可老百姓并不买他的账,仍叫它“灵隐寺”。康熙题匾的笑话也一直流传到如今。


正门有楹联:“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该联为胡瑞甫同妻杨氏敬立,张载阳书。胡瑞甫(1883-1958)是杭州英华照相馆的老板,灵隐寺慧明禅师的俗家弟子。张载阳(1873-1945),浙江新昌人,出身农家,幼年随父业农。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考入浙江武备学堂。辛亥革命至中华民国期间曾任四十二协协统、杭州警备司令、浙江禁烟局长、台嘉湖镇守使、陆军师长、浙江省省长等职。


因为灵隐寺不开正门,我们从正门后边进去参观。


在天王殿大门上有二匾额“最胜觉场”以及“威镇三洲”。匾额“最胜觉场”为明代著名诗人、书画家龚勉书。



古代神话认为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它的四方有四洲,即东胜神州、南瞻部洲、西牛贺州、北俱卢洲。相传北方是净土,因此韦驮只需威镇东西南三洲故名。两侧有民国浙江省省长张载阳题楹联:“立定脚跟背后山头飞不去;执持手印眼前佛面即如来。”


据说释迦牟尼的舍利曾被魔王抢走,是韦驮不畏艰难,奋力追回。因此,在佛寺中,韦驮塑像大多面朝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佛像,意为保护佛祖,驱除邪魔,威镇三洲。



天王殿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是佛教护法神韦驮菩萨,他手执降魔杵,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他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居三十二将之首。这尊韦驮像以整块香樟木雕刻而成,高2.5米,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贵遗物,已有700多年历史。韦驮菩萨在寺庙里手拿降魔杵的姿势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另一种是一手握杵柱地。降魔杵的拿法不同,含义也不同。如果韦驮像是双手合捧杵的,表示这里为接待寺,僧侣们可以免费食宿。如果韦驮握杵拄地的,则表示此地为非接待寺。


天王殿两侧分列着四大天王,高达8米,俗称“四大金刚”。塑像上方的匾额分别是天涯海国、大千世界、仰之弥高以及神通广彼。这四位威武凛然的四大天王不仅是佛法的守护神,也充当了凡间百姓美好愿望的代言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守护北方的多闻天王手持雨伞样的宝幢显示“雨”,他既是护法神,也是佛国的财神,他用宝幢制服魔众,保护众生财产。手缠龙绳的是西方广目天王,能用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众生,他是群龙的首领,众龙必须“顺从”于他。


普济群生

位置:“焰浮净域”额侧

佛家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同“普度众生”。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一引《辨证论》:“应即往精舍中,见竺昙境。镜曰:‘普济众生,但君当一心受持耳。’”



手持青锋宝剑的是守护南方的增长天王,“锋”和“风”同音,增长的意思是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持剑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手弹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琵琶没弦需要“调”音,他要用音乐感化众生,使他们皈依佛门。


进入天王殿,正面朝山门佛龛供奉的是“皆大欢喜”弥勒佛像,只见他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容可掬迎接香客的第一柱香,他正向我们传授一种人生智慧:心胸宽广,万事能容,知足常乐,健康长寿。


☪️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单层三叠重檐,长约24米,重檐高33.6米,为第二重大殿。本殿是清代所建的仿唐建筑,它采用古代建筑单层三重歇山顶的传统手法,加上高高翘起的飞檐翼角,使庞大的屋顶显得轻盈活泼。殿字的瓦饰、窗花、斗栱、飞天浮雕以及天花板上的云龙绘图,均显示了古代建筑的高超艺术。本殿共高33.6米,面宽七间,进宽四问,气势轩昂,雄伟壮观,在其它佛教寺院中并不多见。


灵隐寺两经幢
在灵隐寺天王殿前,有两座经幢,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这两座经幢原安置在吴越国王钱氏家庙奉先寺中,后因吴越纳土于宋,寺废。北宋景祐二年(1035),灵隐寺住持僧延珊迁建双经幢于此。经幢也称石幢,是一种刻着密宗的咒文或佛经、佛像等的石塔,是古代佛教标志物,作为镇邪祈福之用。两经幢为五代时期流行的多段幢身形式,东经幢高8.05米,西经幢高11.89米。


灵隐寺两石塔体量虽不大,但完整、忠实地表现了木构式塔的每个建筑部分,是研究当时造塔技术、雕刻工艺、佛教艺术的实物史料。两石塔雕凿精美,比例和谐,反映了当时石塔建造工艺和风格的典型特征。两经幢为多层八面形,基座为三层须弥座,幢身刻佛经,右幢刻有《尊胜陀罗尼经》,故称“尊者塔”;左幢刻有《大自在陀罗尼咒》,故称“大自在塔”。幢身上部叠置华盖、腰檐、联珠、仰莲、伞盖、流云,覆莲以及盘石等,盘石上雕刻迦陵嫔伽,形象生动。


灵隐寺两石塔屹立千年而不倒,目睹了千年来寺庙的毁弃和重振。两石塔雕刻精美细致,形象逼真生动,是佛教艺术中的珍品,是灵隐寺最古老、最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对研究杭州的佛教史、建筑艺术史和雕塑艺术史都有很高的价值。


大雄宝殿,一般简称为“大殿”,它是寺院僧众早晚诵经共修的场所。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具有降服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四大魔的智慧与力量,叫做“大雄”,也即一切无畏的大力士的意思,后来就把它作为释迦牟尼的“德号”。寺院因而也就把供奉释迦牟尼佛像的大殿称为大雄宝殿。


本殿门前的正上方有“妙庄严域”四字,是前浙江省图书馆长张宗祥先生手笔,下方这块金碧辉煌的匾额题有“大雄宝殿”四字,是已故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于1987年第二次重写。“大雄”是佛的德号,意思指佛有大力,能伏众魔,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尚的意思


本殿正中莲花台上结跏趺坐的这尊佛像,就是佛祖释迦牟尼。这尊佛像是l953年重修灵隐寺时,由浙江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邓白教授,以唐代禅宗著名雕塑佛像为蓝本,与华东民间艺人精心设计,共同创制,用24块樟木雕刻而成。并曾经得到了总理亲自审定。这尊佛像加莲花座共高有24.8米,仅像高也有19.6米,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香樟木雕坐像。佛像造形体态丰满,慈祥和蔼,庄严肃穆。端坐莲台左手上抬,作吉祥姿态说法相,头部微微前倾,两眼凝视。



当你进殿抬头瞻仰时,与佛像视线刚好相接,以示佛祖对众生的呵护。                                  
        佛祖头部微微前倾,两眼凝视,右手微抬,仿佛正向朝拜者讲经说法。佛祖坐在莲花台上,莲花表示圣洁清芳,出淤泥而不染;佛螺旋状的头发为天蓝色,象征与天齐平;额眉间有两个“白点”,是佛祖三十二像之一“白毫相光”表示吉祥如意;头部后面的镜称为“摩尼镜”,象征智慧和光明;佛顶上有一把撑开雨伞似的盖,叫天盖。整体大气宏伟,震慑人心,充满感化力量。



殿内东西两侧站立的雕像,名为二十诸天,出自《金光明经》,他们是掌管日、月、地、水、电、火、雨、风、富等天神。东边十尊是:婆竭罗龙王、增长天王、坚牢地神、母神、韦驮尊天、摩醯首罗天、多阔天王、大功德天、日宫天子,大梵天王。西边十尊是:阎罗天子、摩利支天、广吕天王、菩提树神、散脂大将、金刚密迹、持国天王、大辨才天、月宫天子和帝释尊天。他们个个手执法器和兵器都象征着神通广大,从其所穿戴的服饰上看,可以知道它是模仿我国封建文武百官的服饰。


大殿后壁,大家可以看到一组大型雕塑,高20余米,雕塑材料全部用黏土塑成,不掺一点水泥。它以“童子拜观音”为主体,共有大小佛像150尊,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也充分表现了佛教《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南游遍参五十三位名师而后才能正果的典故。就是所谓的“五十三参”。                                                     
        这组群雕布局分天、地、海三层。最上层那尊形容枯槁、庭骨鳞峭的雕像,是释迦牟尼成佛前在雪山茹苦修行的形态。中层坐在麒麟上的金身像是地藏菩萨,最下层中间这尊手执净水瓶的是家喻户晓的观音菩萨,他脚踩鳌鱼,独占鳌头。此鱼传说是海中之王,其眼一眨,都有可能引起山崩海啸,洪水地震,后被观音菩萨所驯服,所以也就成了观音菩萨的坐椅。观音菩萨右侧,有一尊双手合十,身穿红肚兜童子,他便是善财,左侧是龙女,民间所传说的“金童玉女”,指了他们这两位。这组涌壁群塑可以说是佛教艺术的上乘之作,充分体现了宗教艺术家们的神工技巧。



“慈航普度”是佛家语言,即通过用慈悲之心,去引导人们,使大家都能度过生死苦海,达到快乐的彼岸。


☪️药师殿
灵隐寺的第三进是药师殿,为单层重檐歇山顶建筑,黄墙黛瓦,飞檐翘角



药师殿大门有多个匾额,最上面是“诸佛护临”,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书。“药师殿”匾是原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所书,字体端庄,遒劲有力。“佛光普照”匾是西泠印社副社长朱关田所书,浑厚质朴,雄强劲健,并有灵秀洒脱之态。“利益安乐”匾为原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著名书法家郭仲选所书。


入口门柱上有二对楹联,一是:“药师如来,大愿发十二,教循遵礼,苦行修善果;琉璃世界,尊经诵卌九,虔诚念拜,暂求得再生。”国学大师姜亮夫题。另一是:“十二药叉荷负有情,渐修梵行,光辉一心一世界;七千眷属盛陈大愿,护念神力,证得三藐三菩提。”原 浙江图书馆馆长、浙江大学教授陈训慈题。


殿内正中莲台座上结跏趺坐的是药师佛。左边站立的是日光菩萨,手托太阳,象征着光明。右边站立的是月光菩萨,手托月亮,象征着清凉。他们合称“东方三圣”。两侧有楹联:“五蕴皆空,一尘不染,虽非类横侵,终与感化而归正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有情通则,更期精进共证菩提。”著名书法美术大师谭建丞题。


药师佛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为东方净琉璃净土的教主。传说他成佛时曾立下十二大誓愿,愿除去一切众生的病苦,医治所有难以根治的疾病,让一切众生身心安乐。据说信奉药师如来能医治百病,解除各种顽疾苦痛,消灾延寿,因此,又称“消灾延寿”药师佛,我国历史上社会各阶层对药师如来的信仰很盛。


从宗教和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心病是一切疾病的根源,一切病皆由心而发,由心而生。药师佛它不可能消除人们肉体病痛,但可使众生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医治信徒的心病。


☪️藏经楼
灵隐寺的第四进是藏经楼。藏经楼分为云林藏宝、法堂与藏经楼三部分。这里收藏有《大藏经》等各种佛教经籍史书和珍藏文物。匾额“藏经楼”著名书法家俞德明书。


藏经楼建筑依山而建,密林相掩。在建筑台基的墙上,刻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由原灵隐寺方丈木鱼立,著名书法家姜东舒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般若:指通达妙智慧;波罗:指到彼岸;蜜多:意为无极;心:根本、核心、精髓。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深入的经历或见解,借口述语言或文字记载来传承后世,以供人们做为参考指引。


藏经楼入口有匾额“畅佛本怀”、“继振宗风”以及“直指堂”。匾额“畅佛本怀”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书,“继振宗风”西泠书画院院长吴山明书;“直指堂”为原灵隐寺方丈木鱼书。直指,意为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指堂,相当于寺院的法堂,主要是用于讲经说法,寺院大型的讲经说法,寺院大型的讲经法会,都是在这里举行。



沿两侧石阶而上,这里是灵隐寺的文物展厅,厅内有灵隐寺历代珍藏的文物展。外侧墙上是如来说法的巨型浮雕。浮雕内容丰富,形象生动,令人震撼。浮雕两侧雕有对联:“如来说法,狮吼象鸣声震地;天女吹笙,龙飞凤舞气冲霄。”
















空海大师立像
在藏经楼后面,华严殿前有一尊立像,是日本“谴唐使”空海大师,当年他曾在灵隐寺修行,回国后创立了“真言宗”,被人赐号“弘法大师”。


☪️华严殿
灵隐寺的第五进是华严殿,灵隐寺的五个大殿贯穿在一个中轴线上,层层递进,华严殿是最后一进。匾额“华严世界”为著名书法家王冬龄书。华严殿位于寺院的最高处,这里古树参天,清静、安逸。


华严殿门上的匾额为原人大委员长乔石亲笔题写。


旁边山间有小瀑布和竹林,风景秀丽。华严殿前台基墙面上刻有“静观众妙”四字。


华严殿内供奉有三尊庄严雄伟的佛像,中间手结毗卢印的是毗卢遮那佛,右边手持莲花的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左边手持如意的是大行普贤菩萨。三尊佛像仅用一根珍贵巨大的楠木雕刻而成,佛像雕工精致,线条优美。整组佛像高达13米,佛像肉色面孔,蓝色发髻,配以乳白色的莲座、服装、帽饰和靠背,金箔勾边,显得色彩明快,珠光宝气,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为佛教艺术的精品。据记载:三者都是华严世界里的圣人,所以又称为“华严三圣”,华严殿即是由此得名。


佛有三身,分别是法身、报身和化身。分别用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来象征。法身佛为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意为光明遍照。大日如来是光明理智的象征,能够保护你,给你带来光明理智,除妖避邪,能使你通天地之灵气,取万物之精华,勇往直前,光明快乐。文殊菩萨象征着智德、正德,代表聪明与智慧,是除观世音菩萨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普贤菩萨象征着理德、行德,世称为十大愿王,只要能虔诚信奉,普贤菩萨将与诸大菩萨一起,使你身心安稳,不受一切烦恼魔障之侵。


说到灵隐寺,就不得不提一下活佛济公,传说天上的降龙罗汉转世为人就在灵隐寺修行,法号“济癫”,看上去总是一副疯疯癫癫的模样,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并且整天喝酒,还酷爱吃狗肉,整天游走在世间,普渡众生。这样生动有趣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在我国也有许多电视剧歌颂济公的所作所为,这也让杭州灵隐寺更加名声大噪了,许多人甚至真的认为灵隐寺有这么一位济公的存在,纷纷前往这里参拜和游览。


☪️济公殿
在药师殿的东侧,是济公殿。供奉的是道济禅师。道济禅师(1148-1209),原名李心远,号济公,浙江台州人。南宋淳熙三年出家于灵隐寺,后住净慈寺,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大门上高悬“游戏神通”匾额。“济公殿”匾额为元代书法家赵孟頫题写


济公一生嬉笑怒骂、游戏神通,好打抱不平。自宋以来,老百姓不一定知道历史上有哪位灵隐寺住持的法号,但济公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殿内正中有一尊青铜铸像,他右手拿破扇、左手持念珠、右脚搁在酒缸上,他就是民间家喻户晓的“济公活佛”。


济公殿不象别殿那样气势雄壮,金碧辉煌,却别有一番淡定雅致,超尘脱俗,俨然是佛殿中之清澈之所。四周都是实木草席,正中的青铜雕像更是突显厚重沉静。殿中供奉一尊二点五吨重坐姿青铜像,头戴元宝状佛帽,右手持一把破蒲扇,左脚搁在酒缸上,脸上露出微笑,这就是家喻户晓的济公活佛。


济公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心远,法名济公,浙江台州人,是当时天台临海都尉李文和的远房孙。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灵隐寺。在他的一生行径中,被民间渲染得离奇古怪。事实上,济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颇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师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远禅师。济公佛学造诣颇高。但一生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也确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据记载,济公性格狂放不羁,饮酒食肉,行若疯狂,与一般寺僧格格不入,以致到了监寺不能相容的地步,当时住持灵隐寺和尚是瞎堂慧远禅师。有人就把济公的这种怪诞行为上呈予瞎堂慧远,慧远禅师不但不开除他,反而批复道:“法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耶”!大家这才不再议论。


瞎堂慧远禅师圆寂后,济公不久就离开灵隐寺而到了净慈寺。他在净慈寺度过了余生,一直到端坐而逝。
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衣衫不整,寝食无定,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排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其德行广为人们所传诵。


济公堂里值得称道的是这里面的展示济公平生和传说故事的壁画。这18幅壁画高3米、总长50米,环绕济公殿四壁——如一幅江南山水画卷徐徐展开,展现济公传奇的一生。它色彩淡雅,伴着淡淡的泥土与矿物质颜料的香味,传递着宁静祥和的气息,把人们带回800年前那精致的南宋都城。从这些壁画中,人们还能看到南宋时的灵隐全貌。除了那笔意葱茏的山水景观,还能寻到许多当年都城的细节:灵隐寺、大悲楼、六和塔、净慈寺、雷峰塔、西湖、钱塘江……这些旧日景观皆有出处,多与今日大不相同,济公的行迹基本在杭州,他在灵隐寺出家,后又在净慈寺为僧,故事多发生在我们熟悉的钱塘名胜之中,一幅山水长卷,济公的故事就在这里面。这组壁画描绘了道济禅师(济公)以天台罗汉之身示现娑婆,游戏人间,惩恶扬善,直至最后舍报归位的神奇一生


第一幅壁画——济公出世


第二幅壁画——幼年佛缘


第三幅壁画——灵隐出家


第四幅壁画——弘法济世


第五幅壁画——救民离难


第六幅壁画——禅门广大容颠僧


第七幅壁画——遇火无险


第九幅、第十福壁画——云林胜景图


第十二幅壁画——佛法降魔


第十三幅壁画——古井运木


第十四幅壁画——八魔炼济颠


第十五幅壁画——佛偈四海传说


第十六幅壁画——六和塔寂后显神通


第十七幅壁画——天台南岳旧家风


第十八幅壁画——功德圆满归石梁


☪️五百罗汉堂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自明代就有,后废。清初时重建的罗汉殿影响甚大,声名远播海内外,对苏州西园寺、北京万寿寺、香山碧云寺的罗汉殿建造有重要影响,可惜毁于1936年的火灾。现在的罗汉堂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罗汉堂,总面积为3116平方米。


罗汉堂气势宏伟,殿堂高度达25米,其平面呈“卍”字形布置。“卍”字为佛祖的三十二相之一,以示万法唯心、万德圆融、万缘俱息之意。匾额“五百罗汉堂”为原灵隐寺方丈木鱼书写。


罗汉,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阿罗汉”的简称,意思是杀贼、无生、应供。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无生:即不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



佛祖是至高无上的品位,罗汉为第三品位。关于五百罗汉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有说是跟随释迦牟尼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有说是参加第一次与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还有的说是五百强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




罗汉堂内供奉有500尊青铜罗汉像,每尊高为1.7米,底座宽1.3米,重1吨,其形象各异,表情丰富,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铜殿
罗汉堂中央是一座佛教四大名山铜殿,四面透空,分别供奉五台山文殊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普陀山观音菩萨、九华山地藏菩萨。在佛教中,此四大菩萨分别象征大智、大行、大悲、大愿


铜殿高12.62米,翼展7.77米,其制作工艺之精湛达到了如火纯青的程度。历史上的铜殿制作均采用单纯浇铸工艺,而灵隐铜殿是传统工艺与新工艺的结晶,采用铸、锻、轧、刻、镶、镂、冲、鎏金、点蓝、氧化、做旧、封闭等12种工艺,开创了大型铜工程建筑中多种工艺综合运用的先河。


灵隐铜殿为单层重檐歇山顶的传统古建筑结构,飞檐雕瓦,翼角飞举。歇山顶上龙吻对峙,火球腾金,窗花、斗拱、雀替、龙柱、额、枋都精雕细刻,诸形工美,铜殿正方四面雕有的四大佛山自然风貌,或天苍地茫,玉宇澄清;或古刹巍峨,大江环流,展示巧夺天工的锻刻雕技艺。殿基有铜砖铺地,须弥座铸有佛山经典图画。铜殿运用现代表面处理技艺,金灿尊贵,光芒闪烁。


灵隐铜殿作为传世之作、佛国瑰宝,展示了佛教文化的最新发展艺术,同时该建筑作为中国现代铜建筑的开山之作而载入史册










走出五百罗汉堂


经中“幢”的原始形态是立于佛前的以宝珠丝帛装订的杜杆,以流苏的晃动来“藉表麾群生,制魔众”。唐初(7世纪开始出现模拟丝帛的八角形石幢,柱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建于寺庙大殿前用以宣扬佛法。建于10世纪的灵隐寺两经幢是江浙吴越时期重要的历史遗存,它们和灵隐寺两石塔共同见证了灵隐寺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返回途中看到一个买济公草鞋饼店


来一个品尝一下,味道一般。


灵隐自创建以来,高僧云集,文人荟萃,儒释交融,谈禅论道,一吟一咏早己蔚然成为文化大观。此外,寺内还存有不少年代久远的佛像、法器、经幢、石塔、御碑、字画等历史文物为灵隐寺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
时序已进入新世纪,灵隐寺以其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宏伟壮丽的殿宇建筑和秀美幽雅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灵隐寺,它早已成为人们学佛、观光、祈福、休闲的佛教胜地。

灵隐寺于西湖风呈区西北角,这里峰峦觉秀,溪泉清激,烹木葱恶,目多古迹,洞景,素有在这山水秀美,古本参天的自然景区中,静处着杭州景古老的寺院——灵隐寺。该寺又名云林寺,始建于东晋成和元年(公元326年).为印度高怡慧理创

法堂下面是灵隐寺文物展厅,厅展面积为638平方米,内设防水、防火、防潮、电子监控和空调系统。

大雄宝殿内后壁上有海岛“五十三参”彩色泥塑群像,说的是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指教下“烟水南巡”,在游历了110座城市、参拜了53位“善知识”(也就是各路正道名师)后终于证得佛果的故事,画面上主要表现的是善财童子第27参、拜观世音菩萨的情景,整件作品共有造像156尊,规模和气势堪称不同凡响。